悟前与悟后,从事相看并无甚区别。人人鼻直眼横,个个吃饭打眠。悟者在日常生活中与未悟者一模一样,如《金刚经》云: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就连佛陀亦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们一样,每日过着托钵游化的生涯。但如来著衣时通身放光,持钵时手上放光,次第乞食时眼中放光,入城洗足时足下放光,乞食吃饭时口中放光,乃至敷座而坐时大地震动也。正因为如来不著四相,不住六尘故,便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之所以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者,如来一举一动全是实相般若的现觉妙用,即观照般若也。悟与未悟者之间的区别,就看在同样的日常生活中有实相般若的观照妙用现觉与否。生活中若有实相般若的观照妙用现觉,则头头是道,法法皆妙。若无,则处处执著,事事磕绊。所以参禅以明心见性为其终极目的,为的是悟后起修,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悟后的光景是要将阿赖耶识中的一切种子和盘托出,此时根、尘、识三之妄念全转变为佛性。亲见本来面目后,从本体上看是一理平等的,无佛与众生之别,亦无众生成佛之谓。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菩提烦恼,同是空花。未悟前,一切皆假,全是意识卜度之所支配,好比戴着有色眼镜看物一般;悟后,则一切皆真,全是真心之所流露,犹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天台佛即颂云:从来皆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悟前不减一法,悟后亦不增一法。可谓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也。苏东坡悟道偈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所以悟后的光景亦无奇特处,平常平常。肚饥三碗粥,口干一杯茶。
平等不外差别,差别不外平等。就平等中看其差别,悟后的光景悉皆随顺时节因缘而度日。牛头宗的口头禅是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山河大地是如来,木头碌碡尽菩提。嬉笑嗔怒,真心妙用;瞬目扬眉,佛法宣流。盖依体起用,摄用归体,一切法皆是佛法。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为用之体,用为体之用。以体用从来不二故,则始终左右逢源,无不自得。悟前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恁么也不得;悟后恁么也得,不恁么也得,恁么不恁么也得。因为悟后不起思量卜度意识,所以一切总得自在。《华严经》说:佛法即世间法,世间法即佛法。《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以故不能以佛法分别世间法,亦不能以世间法分别佛法。以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故,世间法即是佛法;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故,佛法即是世间法。悟后者正因为知此道理,故不起思量分别意识,能随顺时节因缘而过。正如《圆觉经》云: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这段经文对参禅来说十分重要,只要学人识得平等理体,就自然不会在遇境随缘时随波逐浪,自当截断众流也。而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这几句话,是参禅的无上宝鉴。要做到这几句话,必须是悟后之人。那悟后的光景,乃信手拈来无不是也。不妨举几则近代禅者的悟后光景如下,聊以塞责。
一、印光大师的深信因果与俭以养德
近代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他尽毕生心血力弘净土法门,极倡因果轮回之说,以挽颓风、辅纲纪。他认为欲拯救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护国息灾,非提倡因果报应不可。大师对因果的深信实令人心悦诚服,游有维所著《印光大师言行录》云:师见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之联语,并《沙弥律》中盗用常住之戒,心甚凛凛。及在莲华寺司库房,凡整理糖食,手黏及气味者,唯用纸揩,不敢以舌餂。盖诚敬笃实,慎因畏果,师之赋性然也。对此事,大师亦曾自述:至湖北莲花寺,讨一最苦之行单(打煤炭,烧四十多人之开水,日夜不断。水须自挑,煤渣亦须自挑出。以尚未受戒,能令住,已算慈悲了)。次年四月,副寺回去。库头有病,和尚见光诚实,令照应库房。银钱帐算,和尚自了。光初出家,见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之对,并《沙弥律》言盗用常住财物之报,心甚凛凛。凡整理糖食,手有粘及气味者,均不敢用口舌餂食,但以纸揩而已。连粘在手上的剩糖残粒都不敢用舌头舔,生怕内心起贪念。可见大师对戒律的严净已从制身不犯达到制心不起的地步了,欲从恶止善行而达到心性的明净。他效法的是杨岐灯盏,宝寿生姜精神,杨岐用灯公私分明,宝寿监寺不以常住生姜买方丈人情,这种佳话当然值得千古传颂。印光大师对此二则典故还夹著云:
杨岐灯盏者,杨岐方会禅师在石霜圆会下作监院。夜间看经,自己另买油,不将常住油私用。
宝寿生姜者,洞山志宝禅师(宝寿乃其别号)在五祖师戒禅师会下作监院。五祖戒有寒病,当用生姜红糖熬膏,以备常服。侍者往库房求此二物,监院曰:常住公物,何可私用?拏钱来买!戒禅师即令持钱去买,且深契其人。后,洞山住持缺人,有求戒禅师举所知者。戒云:买生姜汉可以。
印光大师不但自己深信因果,而且还倡印民间一切善书以提倡因果报应之说,更为极力批驳宋明理学排斥因果的偏见。印光大师在生活方面亦极为节俭,一生只盖过一床棉被,一双棉鞋都穿了三十余年,展转从浙江普陀山带到了苏州灵岩山。或有信众供养营养补品等,自己一概不食用,差人送往宁波观宗寺供养谛闲法师,认为自己福报不够,消受不起名贵补品。以故他一生极为勤劳、惜福、深信因果、老实念佛。在苏州灵岩山寺的印公纪念室里,珍藏着大师生前用过的一块手表与一件毛巾被,那算是大师生前用过的最为奢侈的东西了。
印老亦极为慈悲,爱惜物命,洗手的净盆都是有盖子的,以防蚊虫落水而溺死。他佛前的油灯也是有灯罩的,以防飞蛾扑火而丧生。后来,他移锡苏州灵岩山寺,他的这种作风影响了后世的灵岩山寺僧众,至今灵岩山寺佛前的油灯都是套灯罩的。
大师素有饭后一勺开水的机锋垂示,及你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的棒喝警策。宿植善根者,无不于大师极乎寻常而又极乎峻烈的机锋棒喝下,心生惭愧,低头认错,痛悔前非,争作如来所称赞的能悔健儿也。弘一律师曾在《略述印光大师盛德》一文中说: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尽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弘一律师当年就于此饭后一勺开水的垂示中,便能识取大师机锋。崇尚印光大师俭以养德的高尚节操,以俾自己亦力躬实践之,终于成为了世人所敬仰的一代佛门律师。
文中又说: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其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并且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及人言之。可见,印光大师的当头棒喝是没有任何时间界限的,亦是不论身份地位高下的,一律平等。凡有挥霍奢侈之习者,无不吃此大师的当头一棒,就连当时***政府的林森主席也都没有放过。据说,林森主席当年谒见大师时,因用斋不小心掉两粒米饭于餐桌上,被大师看见了,就毫不客气地呵斥道:汝有多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粮食!林森主席闻听此言,犹晴空一声巨雷响,震耳欲聋,面带羞惭,连忙捡起桌上所剩残粒于嘴中咽下。这便成了今日倡导俭以养德良风的佳话。
事实上,印光大师饭后一勺开水的垂示,早已影响了苏州灵岩山寺的全体僧众,那里的僧人在自己的一日三餐中,都有饭后一勺开水注入碗中,涤荡碗边剩余汤汁的习惯。这不仅铸造了爱惜粮食的素养,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伟大的僧格。
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准日益提高的今天,在摆阔气、讲排场的佳肴盛宴前,过度的挥霍奢侈、铺张浪费之糜风仍旧盛行。故于此时,重温印光大师当年的这番公案,不觉催人泪下,倍感亲切!我们虽未亲尝大师当年的机锋棒喝,但若能把大师的饭后一勺开水的垂示,付诸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话,便能力挽奢侈狂澜于此时,竞倡节俭良风于未来。要知道,深信因果与俭以养德,实乃大师悟后之光景。据大师给高鹤年居士信中所言谁知宿业,竟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而论,大师约莫于五十八岁前就彻悟了,因为此信复于民国八年(1919)夏历十二月初四日,而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961)夏历十一月初四日。
二、谛闲法师的智慧与慈悲
近代中兴天台的谛闲法师,与印光大师是真莲友,一生不离讲席半步,教演天台,行修净土。他曾在二十八岁,讲《法华经》至舍利弗授记品 时,俨然入定一小时多,出定后舌灿莲花,从此辩才无碍。宝静法师所辑《谛公大师年谱》载:师二十八岁,光绪十一年(1885),复至龙华听大海法师讲《楞严》。又讲偏座,圆经后,诸同学又坚邀至杭州六通寺开大座,讲《法华》。一日,讲至舍利弗授记品,寂然入定,默不一言,约一小时之久。众咸叹为希有。继而出定,辩才无碍。答难析疑,如瓶泻千里。云叠万重,卷舒自在。莫之能御也。他早年也与南京毗卢寺的印魁法师一道去参谒过赤山的法忍老人,深受启发。晚年重兴宁波观宗讲寺,创观宗学社,造弘法僧才。据倓虚法师的回忆,谛老的智慧无边,慈悲亦无边。
曾有一位在镇江金山江天禅寺禅堂曾任香灯之职的老实僧,在六月初六晒藏经之日,有个小沙弥调侃他说:香灯师:今天大家都忙着搬藏经晒,你为什么不把蜡烛也拿出来晒晒呢?否则会被虫子蛀了的。那老实巴结的香灯师就信以为真,竟把满满一箩筐蜡烛搬到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去晒了。午后收拾蜡烛时,蜡油留了一地,用铲子铲了一下午。待晚上大众进堂坐香时,香灯师怎么也点不着蜡烛,维那看不耐烦了,叫他换一支好的点,换了又换,依旧点不着。有人说:不用换了,全是蜡芯儿了,换了也点不着,好好的蜡烛全被他晒成蜡芯儿了。维那走进一看,全剩下满满的一箩筐蜡芯儿,没一支能点着的蜡烛了。维那下逐客令说: 你这么有智慧的人,在这里当香灯有点屈才了,你应该去谛闲法师那里学教去呀,学好了就可以混饭(弘范)三界了,待你登座说法时,我就给你呼钟声偈,不妨今晚就起单前去吧!大众见维那已下逐客令了,也就没说情挽留。那香灯师二话没说,就连夜兼程了。
数日后,抵谛老那里去学教。他在客堂挂单时,就把金山维那的原话和盘托出了,人家一听就知道是个痴人。按常理,是不能留这样的人学教的。但因谛老几日前曾责骂客堂里人不留人学教故,客堂里人便把这个人就带去难为谛闲了,以酬前日责骂之恨。谛闲一听那僧之言,虽知是个愚痴人,但因有言在先,凡来寺学教者须留单故,便将错就错地将其留下常住了。
谛老十分慈悲,先令其入大寮(厨房)行堂扫地,以培植福祉。那僧便言听计从,行堂扫地三年,任劳任怨,一丝不苟。谛闲见其老诚,便教其先背诵《楞严经》。岂料那僧以三年时间,竟将洋洋七万余言的《楞严经》倒背如流了。谛老知其是个法器,又教他背诵《法华经》,并授习《法华会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那僧背诵这二部经典有功德,不料竟开智慧了。通过九年的修福修慧,竟能代谛老讲经说法了。但每次讲经前,迎请法师登堂入室升座时,都要维那打引磬到斋堂门前去迎请,因为他不舍行堂扫地之福。
后来,金山维那带了一批人去谛老那里参座听经。正好那天谛闲不能分身,便由那僧代座开讲。又维那身体不适,便由金山维那代呼钟声偈。那个金山维那呼钟声偈毕,不料抬头一看,座上讲经的却正是当年在金山晒蜡的那个香灯师,真是出人意料,金山维那当下顿生惭愧,这不外乎是给他当头一棒也。但这位法师,在跟随谛老至南京毗卢寺讲经期中,竟撒手西归了。谛老甚舍不得,哭得极为悲伤。这位法师,后人竟不知道他的法名字号,而以晒蜡法师这个绰号而代称之。
谛老能把一个在太阳底下晒蜡烛的木讷痴僧,竟然教化成了一代讲经法师。这正显示了谛闲的慈悲与智慧非比寻常,这岂不是谛闲的悟后光景乎!
三、弘一律师的咸也好,淡也好
持律行者弘一法师,他幼年时就特别喜欢养猫,懂得爱惜物命,出家后更如是。他曾在上海丰子恺家暂住了几日,每次要坐藤椅前都要先将藤椅左右摇晃几下。后经丰君的询问才知,原来弘老是为了避免伤害藤椅夹缝中的微细昆虫,故在坐之前先打个招呼,好让小生命搬家逃生。弘老并且在临终前都嘱咐随身侍者妙莲法师说,他殁后,其木龛之四个木脚下须用四个碗垫着,并且碗里须斟满水,以防火化时有伤害生灵之命。弘老爱惜物命的慈悲,亦是他人无法比肩的。他以华严为教理,以戒律为行持,以净土为果证,独享生活之艺术,更有禅者之风范。
在弘老眼里,一切皆好,弗往非华严大解脱境界。夏丏尊曾请他去白马湖小住了一段日子,早上起来便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边去洗面。夏氏看了,忍不住地说: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弘老却道:那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张开来给夏看,表示还不十分破旧。弘老过午不食,早餐午饭由夏家负责送去,每天只要一碗饭一碗菜。一次,有个朋友送了四样菜去斋他,夏也在席。其中有一碗咸得非常的,夏尝了口说:这太咸了!弘老却说: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又一次,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去斋他,夏也在席。其中有一碗淡得非常的,夏说:这太淡了!
弘老却说:好的!淡的也有淡的滋味,也好的!弘老不论吃什么饭菜,都能吃得津津有味,满腔欢喜。夏丏尊在《生活的艺术》中描述弘老吃饭的神情说:碗里所有的原料只是些莱菔、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丁宁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夹起一块莱菔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夏还说:在他,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小旅馆好,统舱好,挂褡好,粉破的席子好,破旧的手巾好,白菜好,莱菔好,咸苦的蔬菜好,跑路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夏丏尊与弘一法师是挚友,夏对弘老独享生活的艺术境界作评曰:
这是何等的风光啊!宗教上的话且不说,琐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不是所谓生活的艺术化了吗?人家说他在受苦,我却要说他是享乐。当我见他吃莱菔白菜时那种愉税丁宁的光景,我想:莱菔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怕要算他才能如实尝得的了。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缚,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如实观照领略,这才是真解脱、真享乐。艺术的生活,原是观照享乐的生活,在这一点上,艺术和宗教实有同一的归趋。凡为实利或成见所束缚,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与艺术无缘的人们。真的艺术,不限在诗里,也不限在画里,到处都有,随时可得。能把他捕捉了用文字表现的是诗人,用形及五彩表现的是画家。不会作诗,不会作画,也不要紧,只要对于日常生活有观照玩味的能力,无论谁,他都能有权去享受艺术之神的恩宠。否则虽自号为诗人画家,仍是俗物。
与和尚数日相聚,深深地感到这点。自怜囫囵吞枣地过了大半生,平日喫饭着衣,何曾尝到过真的滋味!乘船坐车,看山行路,何曾领略到真的情景!虽然愿从今留意,但是去日苦多,又因自幼未曾经过好好的艺术教养,即使自己有这个心,何尝有十分把握!言之怃然!
总之,弘一律师的咸也好,淡也好,的确是悟后的光景。正因为他以华严为境界,故在他眼里一切总是好的,没有不好的东西。在禅者的智慧眼中,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
四、能海上师的剃头慈悲
极力修习密宗之能海上师,他从西藏学密归来后,大弘黄教于山西五台山、浙江三门、上海等处。在上海金刚道场时,据他的学生道安法师说,上师每次剃头时不许头发落地,须使头发全落在膝盖前铺好的报纸上。剃好头后,则用报纸把头发包起来塞在瓦当里或墙缝里。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头发落地捅伤昆虫而已。
能海上师的剃头慈悲,亦颇有禅者风范,亦是悟后之光景。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蚊虫蚂蚁亦不例外,悉皆有成佛之望。以故佛陀制不杀戒,广劝一切行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也。我人修学佛法,亦须从戒杀食素做起。宗门教人参狗子有佛性也无的话头,岂不令人深思也哉?
五、本焕长老的看破放下,随缘自在
刚往生不久的本焕长老,一生复兴丛林几处。但他每到一处丛林做方丈,当任期满后他都主动退居让贤,或转锡别处去复兴另一座丛林。即便是他晚年着手创建的弘法寺,亦是在年近百岁高龄时退居潜修。这点甚具紫柏、憨山之洒脱宗风,亦说明本老是一位能看破放下一切名闻利养,随缘自在的禅者。功成身退,随缘行化。
记得有一次,弘法佛学院全体师生前去聆听老和尚开示。他说:你们都是大和尚,而我虽然一百零五岁了,但我现在什么事都不能做了,所以我是个百岁小和尚。整日只会吃饭吃粥,放下手来却空空如也。说空空如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有的是烦恼,有的是业障。所以我每天念佛,忏悔业障。本老从空 边说自己年事已高,再不能领众修行,住持日常院务工作了,所以退居闲寮。唯有万缘看破,通身放下的禅者,才能有如此洒脱的胸襟。本老又从有边说自己有的是烦恼业障,所以在吃粥吃饭的同时还须勤念弥陀。这正是随缘自在的一面。寥寥数语,则将空有不二之般若中道义和盘托出了也。
本老在一百零四岁寿诞上说:有人称我为佛门泰斗,全中国就这一个。也有人讲哎呀!本焕有多了不起!其实没什么了不起!我还是一个小和尚,还是一个四岁的小男孩。我不能把自己放得太高,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嘛!他慨叹年轻人妄想特重说:你们年轻人妄想多,想了还要做,做了以后还要成!什么都想要,怎么可能放得下?他为令行人能彻底放下心头烦恼故,则慈悲开示道:用功时,有一点要记住,切切不能有执著,宗门向来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都要斩得干干净净,什么也不可得,哪怕有一丝一毫的挂念都不行。这分明是握一把金刚王宝剑,令人直下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他又怕行人落空解而不务实修,故说:发道心,是要你自己发,不是要我发,得到好处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的。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谁也不能代替你。
本老始终本空、有圆融不二之道,说空,则令人看破一切,放下万缘,一念不生;此时方具备念佛参禅的先决条件。谈有,则令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随缘念佛,得大自在。空则遣相去执,有则念佛参禅。所以说看破放下,随缘自在是本老的悟后光景,本地风光也。
石巩慧藏禅师有一次正在厨房作务,马祖道一看到时就问道:你在做什么?石巩禅师回答道:放牛。马祖禅师再问道:怎么牧?石巩禅师再答道:牛想跑时,我就扭转牛的鼻子。马祖禅师听后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04
大师为近代之高僧,众所钦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时间所能叙述。今先略述大师之生平,次略举盛德四端,仅能于大师种种盛德中,粗陈其少分而已。一、略述大师之生平大师为陕西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2
作为人,最为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就人的一期生死而言,生是生命在世间的开始,而死亡则就是生命在世间的终结。临终关怀(hosp1ce)一词,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当时是指为朝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3
茶和禅的关系从来都是十分密切的。茶最早的时候就是作为一种能帮助人修心静思的饮品出现,以茶助禅,进而有了禅茶一味的说法。身为绿茶,径山茶的名气可能远远比不上龙井或
禅茶品牌时间:2024-07-15
上天好生.怜悯万物(上)──略述中国佛教放生的起源与天台智者大师的「放生」理念和实践「放生」一词出于大乘佛教经典;放生的活动乃基于佛弟子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
汉传人物时间:2024-01-07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序 目录禅者的初心 作者: 铃木俊隆 译者: 梁永安 制作信息序 他就在我们之中日本有两位对西方最有影响的铃木禅师。半世纪以前,铃木大拙只手将禅带到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禅者的人格:进退有据,高低有时(图片来源:资料图)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
佛教故事时间:2023-07-06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
因果实录时间:2022-08-11
在这个科技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人类的物欲也在急剧膨胀,导致环境污染、道德滑坡,种种焦虑不安日益增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身处俗世的现代人,想要找到心灵的依怙
妙丰法师时间:2021-07-19
世尊入定安详起,祖悟药王精进时,灵鹫山中人未散,不因南岳有谁知!余四十年前,在苏州胥门外小日晖硚放生池(灵岩山下院)闭门研读《法华玄义释签》,曾向他处借得《玄签
显光老和尚时间:2021-03-18
有一位学僧,恭敬地问慈受禅师道:禅者悟道时,对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慈受:既是悟的道,说不出来。学僧:说不出来的时候,像什么呢?慈受:像哑巴吃蜜!学僧:
其他文章时间:2021-02-18
唐朝时,有位名叫懒残的禅者,修行造诣极高,遐尔闻名。一日,皇上委派使者请他进宫。使者到来时,禅师正在山中烧烤芋头。待使者宣读圣旨后,禅师却充耳不闻。时值隆冬,禅
佛教故事时间:2014-02-14
“内外一如”,就是表里一致,身心合一的意思。现在,有的人参禅是修身不修心,他端身正坐、威仪庄严,但是心里面的贪瞋痴烦恼、人我,一点都没有去除。有的人参禅只重视心
汉传法师时间:2014-11-26
学佛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生死问题,所以净土宗主张念佛往生净土,就是要了脱生死;禅者的参禅以期明心见性,也是要了生脱死。说到生死,在一般世人看来,生之可喜,
佛学入门时间:2015-02-22
诸佛如来以慈悲利物为本怀。故示现人间,说无量法门,度无边众生。又为难以凭自力断惑证真的末法众生,特开一仗佛力求生西方的净土念佛法门。但末法众生,宿业障重,不是蔑
汉传法师时间:2015-10-23
赵州禅师问沩山灵佑道:“什么是历代禅宗祖师的意图?”沩山禅师叫侍者道:“快把椅子拿来!”赵州禅师说:“自从我成为一寺之主以来,还没有见过一位真正的禅者。”此时,
其他文章时间:2016-08-02
悟前与悟后,从事相看并无甚区别。人人鼻直眼横,个个吃饭打眠。悟者在日常生活中与未悟者一模一样,如《金刚经》云:“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
汉传法师时间:2017-04-20
佛学视频时间:2020-03-25
天台宗强调“一念”,专指“第六意识”吗? 天台宗就“藏、通、别、圆”四教,对每个名相,皆赋予四种不同的含义。这便是天台宗独有的“四教释”。以一念为例:对藏教人,
更多文章时间:2020-06-06
消灾延寿.除障增福──西方寺水陆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非常的高兴,大家都出钱、出力、出心,来参加我们重阳节的水陆法会。今天晚上,也就是明天(10月19日)
向学法师时间:2020-06-18
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研究——“传统之继承”篇(之三)释性广二、增上慧学 “慧学”是佛法不共世间的要义和得以解脱生死的关键,故印顺导师对于进修慧学的各项细节当然着墨最多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09
老子《道德经》中的3条大智慧,你若能悟透一条,便可不再平庸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25
略述《印光法师文钞》学习方法余池明当代净宗大德传印长老常对弟子说:“三藏十二部可以不看,印光法师文钞不可以不看。”对《印光法师文钞》的学习强调到了极点。为什么这
更多文章时间:2020-08-06
略述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余池明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的佛学教义博大精深。文以载道,体现大师思想的书信文章已经汇编为《印光法师文钞》增广、续编和三编,有大德赞誉说《
印光大师时间:2020-08-06
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思想体系略述 金易明 【内容提要】弥勒菩萨的信仰,无论是汉传还是藏传佛教体系,都系显学,且影响深远,但两语系佛教中弥勒菩萨的形象却有所差别,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