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宏海法师:楞严经略讲

宏海法师 2021-04-16

(第一讲)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有缘们吉祥,诸位下午好。

今天菩萨加被。感谢咱们普陀佛协弘法部的邀请。可以说是再一次来与各位大德法师们结这个法缘,做这个法供养。有这样的因缘,至少我本人来讲,非常的欢喜和荣幸。当然,如果有开口讲的有偏颇不到之处的话,也诚心地请诸位法师大德们给予指正。

那么我们就单刀直入。今天的这个题目,咱们主办方列的,当时商量的叫《楞严经略讲》。因为依照以往的惯例,这不是第一次来了,每次的只有一天的时间,法会主题性的演讲也就两个小时,就算功德圆满了。这次修定法师跟我说成了三天了,说这个体制改了,成了三天。三天,料就要多一点。所以讲什么呢?想来想去,刚刚好,本人在北京居士林,把《楞严经》就这么粗显地给贯讲了一遍。那想想就这么浓缩一下,既然三天的话,就讲个《楞严经》的内容。把这个题目给答应下来以后,没想到这部大经是广讲好讲,略论反而难论。也不知道说怎么串这个内容,最后只好就是说从这个主线我们做一个穿引,跟大家来说说《楞严经》吧。因为相信在座的,有的大德法师们其实对《楞严经》可能已经了然于心了,或者能够转了《楞严》了,这都不一定。但是今天应这个因缘,我们就略略地再说一下。

在说之前,想陈述几点,就是这次的缘起。首先第一点,从本人的,我自己觉得这个,从我的因缘中、法缘中呢,确实想推广一下这部宝典。为什么呢?因为在座的我们都是法师居多,大家都知道,如果说要用功办道的话,见地是首当其冲的。见地,对佛法这个精准的把握,最为切要。虽然我们有时候说,教理教理,光说出来,光理解了,光思维了,还不能够作为修证的一个层面。但是如果说对教理的精研有足够的深入,那我想,我们的心就会更加的灵锐。我们常说,有理可轨嘛,有法有教可轨,才能增进我们心的观力。当然,如果从更深的角度,从更深的层次来讲的话,如果你的教理能够透彻,当体就是心性的受用,这是并行不悖的。所以这是第一点,教即是观。我想把《楞严经》今天给大家做一个缘起。

第二点就是这些年来一直,虽然经书没有看几本,在这里算是卖弄了,一直也在磨嘴皮子。就觉得我们现在确实讲法讲法越来,你看,咱们这里这么好的平台,每个月又有定期这样的法会。但是讲法该怎么讲?曾经的前辈们,已经成曾经了。现在呢,可以说也是很多地方确实也在讲,遍地开花。我想,在座的诸位大德,也会有这样的机缘出去要弘、要化。

那么弘化呢?当然要拿老佛爷说的算数呀。怎么去讲?前几天跟一个佛学院的同修道友,一个小师父讨论。他说,现在已经不适应逐字逐句地讲了,这个太麻烦,太老套了。当时我们也说了这样,讨论了一下,但是我自己心里还是有一点保留。因为现在,确实很多时候,都是需要概括性的主题。当然,主题性地发挥,也是需要对逐字逐句地深入了解、参透、融化了以后,再这样把它转述出来。

那么,针对性的讲座,因为没有时间。但是,确实真的就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讲吗?所以我还发了个心,就觉得说对于佛陀的圣言,祖师们的言教,这段时间呢,我想逐字逐句依样画葫芦地,尽量把它原汁原味地这样讲一讲。哪怕是做这样一个,怎么说呢,照本宣科。但是我看看,如果说不多说,也不少说,特别是不能够乱说。因为我们虽然现在也在说,但是毕竟不是正遍知呀,没有这个四无碍智,所以说试着中规中矩地我们来这样学习一下,是不是效果会更好。这个也不知道,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见解。所以这次说,这样来讲一讲。

第三点呢,确实现在感觉到我们现在佛法的流通呀,诸位住在名山宝刹,自然而然有自己现前的福报。这个出去流通佛法是越来越艰辛。也就是说,快坐吃山要空了,市场也没了,信徒也搞不清楚了,到底信什么。那么我们这个时代,随着时代这种节奏的加速度,然后变得多种多样的形式,更多的载体。但是佛法有两种,一个是结缘的佛法,一个是解脱的佛法。我们现在似乎,当然我的感觉不一定对,似乎是结缘的佛法居多,甚至过剩。但是解脱的佛法正在降温,正在降温,越来越远。这来的时候我还想起,打个比方,如果曾经大家到过北京,去过故宫转一转。曾经的年代,故宫里边去了,你是可以直接进到太和殿,在那个金銮宝座上坐一坐,还拍张照片,人人都可以的。

现在我们有时候在北京,来了这个同参朋友,最怕的就是他要去故宫。为什么怕呢?去了故宫只能走马观花这样(看一下)。到了节假日的时候进去了,从正门进去了一直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有警察说,快快快,走走走。就这样绕一圈,没时间停留。更不要说你能坐到太和殿里边,还在那拍照,都没有这个机会。所以,有时候我们反思,是不是我们现在,也在趋向于这样,不断地在结缘。但是结缘、结缘、只有结缘,没有解脱的话,可能这个法就成了灭的加速度。虽然今天,因为解脱法,是要解脱人才有这个功德。虽然今天我们也是来结缘,希望结这个解脱之缘。带着这样的初衷,和借这个机会,与诸位大德来共同分享一下这部《楞严经》。

那我们就转入正题。大家都知道《楞严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纵观这个世尊的一代时教,从凡夫到佛,它的事理圆融,阐述精微,确确实实没有几部能够盖得过《楞严经》的。古来大德去研习这部经典的时候,也是把它当做一部《大藏经》的一个核心去深入。像近代的圆瑛法师,圆明讲堂。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心呀,但是都悟不到这个真心;每个人都现前在定呢,但是明不了这个真定。所以说,真正能够把这个真心剖出来,性定,就是本性之定给我们指出来的,只有首楞严,最切要。

虚云老和尚也说道:我们这个时代,你去哪里去参访善知识呢?你真正要用功办道,今天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说,如果说要用功办道,你去哪去参访善知识去?只有说,熟读一部《楞严经》。最好能专读专修,这样修行比较有把握。所以说从法门上来讲,更是如此。《楞严经》确确实实是一部佛教的修学这样的一个百科全书,一个大全。因为在内容上来讲呀,就这一部经典,它就把所有我们佛教,无非八大宗派,再整合一下,就是禅、净、律、密、教,就这五大流啊。如果说,蕅益大师说的,这不是我说的,说能够把这五大流能够均衡地发挥的经典,唯有这一部《楞严》。他讲到说,各各能够专重,然后各各能够圆极。

也就是说这部经典,不管你是持戒的,还是念佛的,乃至学教的,还是修密的,就是你每个同修、同学能够入到这部经典中,个个能够专重,就都能得到核心的这个眼目,能够把它讲圆、讲透。另外一个他就说到,这个经典还特别怪,当然这是因为它全面。为什么呢?未尝有一宗取为主经。就是没有一个宗派,可以把这部经典独揽过去,说这是我所依的根本经典。每一个宗派,没有这个权利。

你看咱们普陀山,我也是普陀山的子孙呀。现在应该是以天台教法为主,依着法华嘛。华严呢,就更不用说了,《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也是根本的经典。但是《楞严经》它就怪得很,没有一个宗派,能够把它直接霸为主经,就是独占了。也没有一个宗派,可以把它贬为权教,就是方便施设的,在二线,不敢放。就这样的一部经典。所以说在修行的次第上,非常的充实圆满。在引逗我们,逗机上面,也可以说是婆心切切。对于万事万物的染净缘起,从凡到圣,这个修证路程,都是面面俱到。所以必然我们在开讲前,真的要赞叹一下,激荡我们对于法的殷重。你说刚才也念了无上甚深微妙法。

好,我们再转一个话锋。就是这部经典,对于我们东土的佛子,我们现前的诸位行者,也是有格外的因缘和特别的意义。因为这部经典传入到咱们这儿的时候,情节也是非常的曲折的。最早的感召,缘于天台的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当时从教法中,发明了不是一心三观吗,他的修学的体系。那么他的这个修学体系,虽然他没有读过《楞严经》。当时就有印度过来的一个梵僧就告诉,诶,发现他讲的这个道理跟《楞严经》的这个经旨是暗合的,说完全同步的,相吻合的。智者大师一听这个事呢,就每天,现在天台山不是有一个拜经台吗?每天专门向西,向西方拜,一直拜了十几年。你想想,当时智者大师都多么渴望能够读诵到这部宝典,智者大师。那我们今天能够现成地来闻解受持,确实有莫大的福报。

后来这部经典传过来的话,也是,当时因为在印度,不是被禁止流通嘛,称之为国宝。到了这部经的译主,就是般剌密谛,他是两次冒进,想把这个经书给偷着运到东土来。后来没有办法,总是被海关扣住了。最后把字写的非常小,写在细羊毛的那个氎上面,藏在胳膊里,一直藏在胳膊里,缝住了,好上了,才依着海路到了现在的广州光孝寺。遇到这个因缘成熟了嘛,当时被武则天贬的这个宰相叫房融,降职到广州,正好因缘会聚了,才把这部宝典给翻译出来。所以,确实这部经典是血淋淋地流通到我们中国来了。这是从因缘上,可以说是先辈们的为法忘躯。现在我们有时候说为法忘躯,修法修法,稍微身体有些不适了,就觉得说,哎呀,要调一调。

既然是这样的一部修学大纲宝典,确实是学佛的必由之路。这个《楞严经》为什么说,既境界又深,但是它又非常接地气。你说他去修学一下,你翻开,不要说那么多的注解了,就光说这一部《楞严经》呀,你就觉的难以究其源,尽其底的。但是如果说你,就是轻微地这么看一下,粗浅地了解,你丝毫都埋没不了,随便不得。你不认真,不去入心,你就不知道它里面的风光无限。所以历代的祖师们也是,每一位祖师,都是恨不得能够一口吞进,又把它全盘吐出来,竭尽心力地这样去弘化演绎。就这样都吃力不讨好,跟诸位法师说一下,就是这样吃力不讨好。为什么呀?每个人都是怀揣着浓浓的楞严情结。《楞严经》最著名的一部注释叫《正脉书》。

《正脉书》是交光大师写的。交光大师出了《正脉疏》呢,他有点怨气,为什么呢?在他之前有一个天如惟则法师,会了十家对于《楞严经》的解释,有一本合辑。他看了以后还不满意,就是因为不服这个十家之义,他才写了《正脉疏》。结果呢,《楞严经》的第二部最著名的注释就是《指掌疏》。这已经到了清朝了。当时我们普陀山常住的印光法师,有的一些,特别是居士们想看一下、学习《楞严经》,他就推荐他说要看通理法师的《楞严执掌疏》。《执掌疏》里边,一开始他也抱怨,看不惯交光大师,为什么呢?说交光大师的《正脉疏》,不合华严家法,而且一开始又立了十部这个玄说,说他繁言乱心,驳辨太甚,也看不惯。后来蕅益大师的《文句》里也讲到。

这是特别给法师们这里再推荐一下,真正要入《楞严》,把握楞严最精确的精准,真的还得依着蕅益大师的《文句》来。这是我的个人意见。蕅益大师写过一篇《文句》。他里面还批判过,说这个交光流毒。因为交光法师在《楞严经》里注释的时候说,他说,我们用功办道,有一句话叫做用根不用识。蕅益大师不同意他的说法,这个内容我们后面在随着讲解再给大家仔细地商量。那么这都是这些祖师爷们,你也来,我也往,就是这样都怀着对楞严的情结。

为什么你看圆瑛大师叫做楞严王呢?圆瑛大师当时在圆明讲堂讲《楞严经》的时候,到了什么地步,就是有疑问的时候,他实在贯不过去,贯不过去,没办法,就写一个小纸条贴在墙上。贴在墙上,在那打坐、参。每明白一条,就把这个小纸条给撕掉一条。结果等到整整八年,贴了一房子的纸条,最后八年《楞严经》讲圆满了以后,那纸条也扯净无余了。他自己回忆说,每讲一次,就多一次发明,有一番进步。后来讲得太耗心血了,当时还吐血,是观音菩萨变成一个老妇人,给他托的梦,让他吃点什么川贝,还是什么花儿来着。最后他依着那个方子吃了以后,才把这个吐血的病治好了。这是在《楞严经讲义》里面,圆瑛大师自己说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说,历代祖师大德们对于《楞严经》的情结有多浓。

当然,我想我们学习这部《楞严》,就基于这三天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就希望做一个引子,引发我们诸位大德法师,以后我们学习《楞严经》的时候,当然也是有一个态度。什么态度呢?就像莲池大师也注释过一个,叫做《楞严经摸象记》。你看我今天我讲的这些,都不是我说的,都是历代一线的祖师们这样交代的。莲池大师当时怎么讲呢。他就说,打了个比喻,佛说,诸弟子,你们每个人各陈己义,但是汝等所说皆非我意。就是你们讲的这些不能够全盘,全方位地代表我说的圆满的道理。但是,然各自当理,足以利物。就是你们只要循着你们的这一条的理解力,去给人家讲一讲,也可以利益众生。那么莲池大师引这句话,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就说大家一起都去摸这个大象,摸这个楞严大象。

那么有的人呢,摸着尾巴了,就说像辫子,说就像辫子;有的人摸着耳朵了,就像扇子;有的人摸着腿了,就像柱子。不管你摸到的这个地方,可能都不是整体的象的全部,但是每一个地方都是象的真实状态。莲池大师交代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每一个呀,你随着祖师们的称性而谈去学。虽然好像横看成林侧成峰,但是每一个境,都是庐山真境。所以,我们看祖师们的注解也是这样。不要依着祖师们,觉得横竖是非,就自己也跟着在那儿去是非。只要你看的相应,自然有一番道理出来。所谓的横看成林侧成峰。我想,这是我们依着祖师们留下来的一个学习的态度。这又是一点。

下面我们就开始,具体的说一下这三天的课程。要烦扰大家了,也是繁言乱心。那么这次课程,我们分三个板块。

第一个就是正解经题。把这个《大佛顶首楞严经》的经题,我们先做一个贯解。可能由于时间关系,这是我们最主要的内容。为什么这么说?你看每一部经典里面,都有弟子问说,此经名何,当何云此经?每部经典里面都有这个情节。就是说,每部经题呀,才能够提纲挈领地把这部经的总体核心宗义所在,能给它涵盖出来。为什么华严宗的《十玄门》,天台宗的《五重玄义》,都是第一个都是要解释这部经的经题是什么意思。所以我说,我们这次来讲,也要把它提纲挈领地,把《楞严经》的经题要做一个贯解,这是最重要的内容。

下面再依着时间的因缘的话,就分两路,兵分两路。一个就是染着门,就是轮回之路。大家都生在轮回之中,也天天讲着轮回,不管你信与不信,轮回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一天天活到这个样子,父母亲生下来,长到二十几,出了家,现在普陀山,大家都当着和尚。那怎么到这个样子的呢?你别说,都知道,你不明白这个,不明白怎么来的,你就不知道怎么回去,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是依着轮回门,轮回之路。

再第三个主题就是解脱之门。一念佛法入心。从哪里开始?怎么发的心?怎么样开始入的道?改变了原来的见解,颠覆了原来的知见。那么从闻思修,入这个妙庄严路,最后直至成佛。路上还有险象环生、风光无限,怎么对治、怎么摆正等等这些,一直到成佛才能够歇手。就这样。这是我们这三天所设置的内容。

今天就先跟着诸位大德,我们先看一下这部经典的题目。一共有二十个字,二十个字。《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共二十个字。诸位大德原谅一下,因为我不会做PPT,不会做PPT,就没有给大家在两边这样的(放)方便了。但是呢,我们讲《楞严经》正说耳根圆通最利,所以,索性如果你闭起眼睛来听一听,耳根可能听得还更加的相应。对于这部经典的经题。我们先教条一下。

大家都说一部经典的立题方式,从来都是有规律的。我们都知道有七种立题方法嘛。摆开了就是人法喻,单三复三具足一。这个我们都知道就不用再讲了,大概说一下《楞严经》是以什么名目立的题?是以人和法来立的题。如来是人,菩萨也是人。但是如来是果地的人,菩萨是因地的人。密因是法,了义也是法。密因是理法,了义是教法。首楞严也是法,万行也是法。首楞严是果法,万行是行法。依这六个方面合起来,叫做人法立题。人法立题。当然,里面也有一点点兼于比喻的立题,就是大佛顶的佛顶,表这个法的极其殊胜。这是这部经典的立题方式。第一个版块,叫做人法立题。

下面我们就开始契入这个经题。从大佛顶开始,就从大开始。这部经典的经题,有的是通,有的是别。通就是每一个经最后要落一个经字。前面的这十九个字都属于别题,我们主要讲的就是别题的内容。

先来泛解一下。首当其冲就要看看什么叫做大。诸位大德,什么叫做大,这个大你要跟得上来,要心入到大里面,我们修的是大乘佛法。《楞严经》常说到体、相、用。体大、用大、相大,说得这么教条也搞不清楚。所以我们索性的来热一下身。我有一次在五台山的时候。我一到冬天,喜欢去五台山,因为那清净,人少。有一年就是要讲这个《楞严经》,那会儿在北京居士林要开讲了,就是想想说这个大佛顶,怎么开始讲这个大,我都不知道从何说起。问了下旁边有一个居士,拖个七、八岁的小孩儿,七岁还是八岁来着一个小孩儿,每天跟着他到黛螺顶跟着去磕头。我随口就问了一下,小菩萨,你说什么叫做大呢?他回了一句说,难道说有个小吗?你看这就是法。说得我当时就无言以对,难道说有个小吗?当然有个小了,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与生俱来就有大有小呀,在我们当下的现实世界里,不可回避的就有大有小。所以我们今天就围绕这个大字先来热一下身。

第一个解释大叫做相对之大。相对大。就是在我们一个平凡人的认知水平而言,我们都是依着分别心,起的概念,看的事实。比小的大的就叫大,比大的小就叫小嘛。或者曾经是很小,后来长大了,从始至终由大变小。我们现在一般的视野,法师,我们都是二元对待的视野。也就是在这个常情中,相对说,有参照物有大小分别计度。这个大,就决定了、开启了我们轮回的事实,轮回的内容,就是在这个体现。当然说滑落到我们现实境界而言,现实社会生活中而言,生活中而言,就拿人来说吧,我们常说要心量大,心量大,如果从人来说,这一个人特别自私,个人主义,他就跟旁边,他跟夫妻生活他都搞不成,天天要吵架。如果他这个人自私家,从家里的范畴来讲,可能跟其他的六亲眷属就搞不好。如果他自私一个族,现在一个民族,民族之间就有冲突。

如果他自私一个国,那么国家的的利益,战略掠夺就发生了。所以从小到大,都是一个相待的境界。到了我们世间法里面,才有的说,真正的说着眼于整个人类生命的人,才称之为大爱无疆。这就叫相待大。相待大,它有一个什么特性呢?就有推比性。推此及彼,相待而言。如果说,从佛法专业的角度来描绘一下,就是六道轮回,因果不虚,就这个意思。这是第一个层面叫相待大。

如果从世间轮回的角度,往出世间去推,演绎,第二个大就叫做绝待大。就是绝掉这个对待之法,顾名思义嘛,没有分别不加比较,从等观的视野,没有亲疏的视野中,超越了刚才我们讲的对待之法。那诸位,我们都耳熟能详了。在这样一种等观视野中的话,就人的情怀而言,就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所谓的。就现实世界而言,外在的世界而言,也是超越了唯物、唯心的这种通常的对待。你看世间人里面都喜欢讲唯心唯物,可是如果要真正较真一下的话,你唯心的人,你能够摆脱物质的束缚吗?你唯物的人,相信唯物,无非还是心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要超越了相待的常态,才称之为真正意义上这部经典的大,叫做绝待之大。这经典的内涵叫做绝待,绝待平等的状态。那么这个绝待,它就有无比性,本性上是无比的。如果抽一句经典里的话来讲,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嘛,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再没有比它上的,跟它比的都没有了,没有可比性。这就叫做绝待大。

既然已经绝诸对待的话,我们从道理上一听是这么一回事。好像有形而上的感觉。但是,你这么一个形而上的描述,你超越了对待,但是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具体的法上,你怎么体现呢?我们常说,佛法不是要落实到生活之中嘛,怎么体现呢?超越了大小的对待,还要回归到我们绝了对待认知,曾经相待的事物上来,就是我们现前的生活、因缘、人事儿。无非就是这些,圆融嘛。万事万法他是互相影响的、互相关联的、互相不妨碍的,不管你是广度,还是隐或者显,或者宏观、微观等等,它都是相互融照的。咱们佛门里面不是常有一句话,就跟这个屋里的所有的灯一样,一个屋里有一千盏灯,(灯光互不妨碍),它是事事无碍,无尽缘起的,这才叫做圆融大。我们第三个概念解释这个大,叫做圆融大。如果就圆融大来讲,它的本性有周遍的性质,周遍性。你一定要抽一句经典来讲,就是什么呢?诸佛菩萨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圆融嘛。这是我们对于第三个大的理解。

既然圆融了,你得有可操作性呀。圆融了,你能够一只手遮到整个法界吗?所以说,在这样的一种不加分别,相互作用,圆融的万事万物中,任何的参与者,也就是一个点乃至一个面,就等同于所有的圆融之法。整个法界。所以第四个就叫做随处大。随时随地,随心念,念念都是这样的。牵一发就可以动全局,而且每一发,都可以跟全局都是同步重要的,一发就能够代表全局。这就是我们讲到的,这个性就是随缘性。我们常不是说随缘自在吗?如果要抽一句经来表达的话,就是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随缘。这是第四点随缘大。

那么既然随处一法,都与宇宙万法同等重要。刚才讲到了说,牵一发而动全局,那索性就怎么样?就不要去牵这一发了,再换一个角度,现前一发,当体就是全部。一点一面,现前就是整个宇宙万法。不必你去起个心、动个念、横观竖见等等,现前当体就是万法本身。大家都是念佛同修嘛,如果前面的随处大,就是等于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那么这里的现前大,当体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现前当体就是如此。这个现前大它的本性属于什么呢?就有着当下性。如果我们抽一句经来讲,说什么呢?就是本经所讲到的: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毫端。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我们讲到说对于大的,我自己在这儿揣测的一个似乎比较全面性的理解。

当然,这个大讲起来,可能这么好像连环轰炸一下。讲得有点迷茫,触摸不到。我们做一个比喻吧,厘清一下次第关系,和我们从体启用的可操作性。我们才能明白说大乘佛法它是怎么样一个内容。就这么一个大,就可以把一代教法浓缩在里面。比如说,咱们普陀山不是名山道场嘛,常做这个超度亡灵。现在外在的世界,国土也不太安稳,动不动就有天灾人祸。超度亡灵,就是死了来找到这了,念经要超度。就这个死来讲,世间人也觉得生死事大,修道人也觉得生死事大。那么比如说这个死亡的现象发生,如果说就我们的亲朋好友、至亲至爱的人而言来讲的话,那就会有剧痛,非常的苦。一旦有死亡发生,马上就天塌下来了一样。

如果再远一点的,听闻到说有一个大灾害,或者一个大的不幸出了一个灾祸,那就觉得一下子死了这么多的人,有点伤感,这是相对而言,对吧。那么如果说,从这个地球上来看,整个地球上的视野上,大家要知道,地球上每天要死二十万人。每天,这是打保票的,每天要死二十万人。如果就整个的众生法界而言,大家想想,刹那、刹那间,那有多少众生断命,念念都在死,念念都在生嘛。所以你看这四个角度,就从窄到宽,从狭到广的,这就是相待大。我们对于生死这件事件的认知、格局、视野,就是一个相待的态度。

那么跳出这个轮回圈,从整个世界的成住坏空,人的生老病死这个大轮回而言,大家想想,死只是一个现象而已,死就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以无常的形式来体现的一个常态呀。众生就是这样,死此生彼,此界坏时,转寄他方,辗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再来,这就是死亡,这就是生,很稀松平常的事。所以说,如果你从这个里面跳出来,就发现,因果轮回是一个圈套,跳出来,人是死不了的,这就叫做绝待大了。就滑落到绝待出世间了。那么,在这种绝待的出世间中,你进一步说,在这个视野中,我们依着这个圆融,圆融是什么呢?就是物我同命嘛,慈悲心生起来了。随时、随地、随缘去度化一个众生,就是随缘大。从一切众生的生死海中拔出来,这就是圆融大和随处大。既然圆融和随处,你的这个见地生起来,突然间哪一天发现,当体现前的自我本人,才是众生之首。众生即是我,我即是众生。自度即是度他,度他才能自度。一下子我成就了,一切众生皆能成就。这就叫做现前大。就这么个教法。这就叫做大佛顶的大。

当然讲了这么多,说一千道一万,这样的一种境界,你说我们说能说透吗?还是想能想透呢?不在思维的层面,不知道怎么形容,不知道怎么赞叹,所以这里才强以文字表达,叫做强名大。强把它说成一个大的概念。这个强名大呢,它有方便善巧而已,所以它有方便性。如果在经典里面抽一句理解,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就这个意思。你看,就一个大字,就啰嗦了半天。在这样一个大的视野上,在这样的一个内涵的指导下,我们再进一步来贯这部经的经题,可能就比较能够通透的知道,诸佛的境界和如来的密因,到底在哪里,怎么去进入。这是我们对大的一个贯解。

我们再转入一个话题。既然这样如此,我们就一直中规中矩。第二个,什么叫做佛?佛陀耶,简称佛,汉译为觉者。这都顺口都上来了。现在的居士一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什么是自觉?有时候我想想,可能自觉就是无我相,觉他就是无人相,觉行圆满就是彻底没有众生相、寿者相,这就是觉吧。或者说,正觉、遍觉、无上觉,这都能数得过来的。什么叫做正觉?就是凡夫有不到之处,凡夫有妄,妄觉。

外道是邪觉,邪的,邪门的东西,所以才立了个正觉。问题是有一些修成罗汉的,他不周遍呀,没有彻底周遍圆融,所以他不周遍、不到之处,又立了个叫做遍觉。正觉、遍觉、无上觉,菩萨还有上,只有佛无上。所以叫做无上觉。有时候还把它称之为本觉、始觉、究竟觉。什么叫做本觉?就是人人皆有机会,人人都是平等。什么叫做始觉呢?就是这个机会,如果你不去奋斗、争取、不去随这个缘,随到佛境里边,那你还不起作用呢。什么叫做究竟觉呢?就是这条道路指给你,如果你自己不修,没办法,还到不了。就这样子,这就叫佛。

所以有时候也讲来讲去说,到底什么叫觉?想来想去只能用一个比喻,就是睡着睡着突然间就醒了。大家都睡过觉,都做过梦,就有醒的时候。你不要说,好像这个醒特别,一说起来觉得,谁不会说,梦里明明有六趣,什么觉后空空无大千。能不能把这个行法,最后落脚点落在你的身心世界中,不一定的。甚至可能你理解都理解不了。诸位大德,就这个醒梦之法。你看我们都会形容说,整个一个无明大梦呀,大家都在做这个无明大梦,包括这个九法界,包括菩萨,说只有佛一个人醒了。我们现在做梦,有噩梦,有善梦。噩梦就是堕三道嘛。善梦,现在还可以,还得了人天果报了。那么有时候也半梦半醒的,就跟到了阿罗汉境地一样;有时候还差那么一点点,还尚在朦胧状态,就跟做了菩萨,还是不醒。

好像就说:哎呀,这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知道怎么要度的把众生从生死的彼岸,度到涅槃的此岸来。然后就去拽拽拽,好像一定要度度度。渡这个海,渡这个河。但是,这个度到底怎样的一个情形才算是度呢?你看,祖师们给我们开示,这个度就如同梦里边去渡这个大河,整个这个波浪滔天,后面还有歹人来追,你自己前面跑的又来不及,好像真的要渡这个生死苦海一样,叫声响彻内外。

这个时候呢,只要有一个人把你叫得醒了,喊一下你,突然间醒了,这个梦就没了。所以,这个祖师怎么来形容这个觉呢?他说:说是渡河、渡河,其实什么呀,但为度梦不为渡河。 但为度梦不为渡河,要听明白。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其实是把所有的辛苦劲儿,都落到渡河中去了。下面要讲如来密因,进不了这个密因。这是我们讲到的大佛的佛,落脚处,只为度梦,不为渡河的。

好。我们再来看一下佛顶,这就是一个形容譬喻词,在佛的无见顶相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如来无量劫以来,修忍辱、谦和、礼敬三宝、善知识,所感的这样一个好相,就叫无见顶相。这在佛的三十二相中也是最殊胜的一个。就是在这个顶上有一个青螺发髻,叫肉髻相。在经典里面形容它的这个状态非常的微妙、生动。说它的形状如同什么呢?如春山吐日一样,状如春山吐日,春天绿油油的山,然后太阳升起来的那个感觉,这就是无见顶相。但是这个无见顶相,有一部《观佛三昧海经》中讲到,佛的这个无见顶相,能生亿万的光,但是上方的世界,诸天世人,乃至十地的菩萨都见不到他的这个顶相,看不到。

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蓝毗尼园,尼泊尔的蓝毗尼园,刚刚生下来的时候,蓝毗尼神,就是蓝毗尼园里面大概就是土地吧,是他的乳母。抱着释迦牟尼佛,奉持谛观,仔细想看一看,都看不到释迦牟尼佛的顶相,看不到。在《华严经》里面入法界品讲到,后来佛成道以后,在优化波罗奈国,在波罗奈国时,东方的应持菩萨,想到上面看看佛的顶相,上立了什么呢,恒河沙国土,始终见不到他的边际,这就是佛的无见顶相。当然这个我们做一个了解。因为它是一个比喻,就是比喻我们下面要讲的如来密因。这个如来密因什么呀,如果你说他有的话,登地的菩萨都看不见;如果你说他没有的话,在《楞严经》的法会里,大家都仰观到佛顶放光,无数的化佛。所以,这就是我们从理上、从相上来讲一下大佛顶的内涵。大佛顶。

好。我们再往下看,大佛顶下一个概念就是如来密因。

当然,如来我们都知道。那会儿,修定法师给我们讲课说,乘如是道来,来成正觉。后佛如先佛一样再来。说这个罗汉是如而不来,凡夫是来而不如。就是说,虽然来了,轮回来了,不是如如不动地住在这个佛国净土;那么来了的,住不在这个如中;如了的呢,又不能够乘愿再来。都是不圆满的,只有佛这个如来。其实就是形容一代教法的缘起性空的这个思想,如来这个内涵。

我们主要要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密因?既然讲到密因了,今天就是要跟诸位大德法师要商量一下,这部经题里边,最主要的就是要解这个密因。密因的因,这里当然就是,因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修的因地的本修之因,修行还没有成功之前。但是这里有三层意思。

一个是什么呢,就是指的在修行还没有成功之前,因为修行,只有成佛了以后,才算圆满。所以,从等觉以回,初发心以后,这一大部分全部叫做因地,因地菩萨。这是一个概念。

其次,这个因地是指的什么呢,就是指的我们第一念的初发心,菩萨的最初发心就是成佛的正因,所以叫做密因之因。这是第二个层面。

但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因地是指的什么密因呢?就是指的菩萨发心,在初见道之时,也就是说禅宗的明心见性那一刹那,大开圆解之际。这个时候,在此之前,一切的修行,都是属于盲修瞎练,是没有依据的。在此之后,开了圆解的起修,才能叫做什么呀,才能叫做正行、正修,大彻大悟了。悟到的这个东西,就叫做如来密因。所以,我们诸位,大家都是用功办道,仔细体悟一下,就是这个。我们每天也,现在基本上都是禅宗的天下,都叫禅师。那么对于开悟这个概念,现在我们有时候提都不敢提了,也不想提了。也没有感觉,说开悟要干什么呢。你出家,不就是首先要开悟吗?除了这个还要干什么?所以说现在就是对这个密因,不要说去钻透它,去住进去,去修定,或者说,触摸一下有点感觉,根本就不感兴趣,那就没办法了。

所以我们今天要商量一下这个密因,从两头讲起。第一个,叫做密极之密。就是它已经深的再不能深了,幽微难至。非常难以了解,触摸不到,这个明心见性的地方。你看,我们现在有时会说大开圆解,开了智慧了,那就崇拜的不得了。可以领众修行了嘛,德行具足了嘛。因缘自然显现,龙天推出了嘛。但是到这个地步的话,就觉得哎呀极其的宝贵。你看,苦参密究,为了办一个道,到了丛林里边,吃苦受气受累,最后又善知识点拨,不知道怎么蹂躏他折腾他,最后才灵光一现,终于说哎呀本来面目显现。但是这里就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在生灭的境地里面,在相待的境界中,所以在绝待的境界里面,我们没有办法入进去,就见不了这个如来藏性。

在《楞严经》里把这个密因,就称之为如来藏。虽然藏在那里,现在显现不出来。所以叫做密极之密。就是你怎么也进不去。那好,我们一听到怎么也进不去,感觉出来了。就觉得说,哎呀,这就是圣人的境界呀。我们现在是凡夫,根本就是跟我们就不搭嘎,连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不是这样子的,要不然祖师们为什么说,六根门头全是呢?说天天你光吃饭,光睡觉,就可以修道了,这又是怎么回事。

所以我想我们现在呀,密极之密我们入进不去,还不如转个头,怎么修这个法呢?显极之密,其实它本来就在。诸位大德,这是今天的重要环节。就是这个不生灭的藏性,如来佛性,我们也从教理上天天听。说人人本有的,各各本具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迷的时候不知道,一旦悟了,全体当下都是了。都是,问题是在哪里呢?谁不知道都是呀?谁不会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关键点就在这儿。

大家观一下,我们现前的境界。等我歇歇喝口水。你说这拿个水杯,放个杯子,盖个杯盖,我每讲一句话,屏幕上也有。我这么横扫一下,大家也一个人一个样,这都是什么呢?分别、妄相。但是,它也是什么呢,法身、真如。我们做个比喻,就像大海水一样,大海水每天都潮起潮落,就是这样我们的妄相。就像我的手和胳膊,来回这样控制不住地在动。问题是,我们在这个潮起潮落中起伏得久了,就很难感觉到,其实大海水是不动的。怎么也感觉不到,这么教,那么引,佛说了三藏十二部教典,就为解释这一念之间。可是,我们就随着这个潮起潮落,起落得不行。但是,简单也很简单。明显到什么程度?明显简单到只要你把这个,虽然现在还在风吹浪打,只要你把这个认知点切换到水上来,不要关注浪,当体就悟了,就这么简单。

你只要把认知点关注到水的湿性上来,不要再随着浪去起伏,浪不是不起伏了,大家要知道,不是不起伏了,而是你只要关注到水上来,这就叫显极之密。一直就在,一直就在。我也不知道诸位有什么感想。但是,我就说,越讲越觉得越妙。就是这个意思,肯定是这个东西。所以,有时候大家想想,我们现在,因为在见闻觉知的凡夫层面,起心动念的这个攀缘心。所以就会觉得这个不生灭的藏性,根本自己就,根本好像不可能达到一样,不是这样,这个东西我们始终都有嘛。显极之密,虽然至净至明,但是我们不敢去信,不敢去解。它并不是说多么的幽微叵测,就是我们日用而不知。所以叫做密极之密和显极之密。

我们再体悟一下,就是这个密极之密,跟显极之密,它肯定有一个共性,对吧。归根结底的一个共性是什么状态呢?就是不易觉察。不易觉察。如果一定要做一个比喻的话,在咱们佛法里面讲到修行,常讲到什么?不是小隐隐于山嘛,隐到山里边的话,你就不易觉察,你找不着呀。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这就叫密极之密,你确实难以觅踪,踪影觅不到。

但是还有一种隐是什么呢,中隐和大隐,他是隐于朝、隐于市的。隐于朝是什么概念呢?就跟我们小时候看电影一样,演***的电影,里面有一个***的特务,或者一个外国的特务,天天和你共事,就在办公桌的对面,结果你没有把他认出来。或者你也是地下党,他也是地下党,两个人在***内部共事,谁也不知道谁,最后突然间才发现咱们是同志。这就叫显极之密。只要你信他、认他,当体就是。这就叫本来面目。只要你敢认,这就是同志呀。我们说的如来藏就是这样的,满目青山就是这样子。

好,法师,我们今天加个段子吧。关于这个,今天我们确实要再的实商量一下,因为很可能我们会落到一个妄谈般若的境地,没有到那个功夫,心性没有到,光这么侃侃而谈。但是我们也不能落到什么呢,怕谈般若的境地。现在很多时候,当然,我本人也是行归净土,净土占了主流了。那么一说般若,就是你在那,踏有谈空。你根本就是,说来说去,你自己到了那个地步吗?那我们难道就不说了吗?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就是说,这个如来密因,然后说你无关于生死,也不想触摸什么道业,我这辈子就这样活一活就行了。那也只能就这样了。

如果你确实还想,弄懂说这一念佛法,到底释迦牟尼佛这辈子出世,一直流通到我们现在,这么多人出家,是干什么的?那你就得听一听。你看,现在我们很多,就是说不感兴趣的也就不说了。觉得自己开悟,这辈子是不可能的,也就不说了。我们只论这个如果一心想开悟的,想见这个道的。我们今天商量一下,你想见个什么呢?你要开个什么呢?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呀,英雄豪杰们,本来就是英雄豪杰。其实我们现在,因为大修行人,他的这个见地透不过去,所以就在那里苦苦地追求,艰辛地付出,就不懂得华丽转身。在咱们普陀山也有,闭关的、阅藏的,那一大堆呢,未必都能够敢认。说不准在关房里现在还在使劲儿,憋足了,不敢认呀。

这本来面目,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呀。你看为什么祖师们讲开示的时候,参禅、参禅,参禅的前提是什么?谛信自己本来是佛。本来呀,就是我刚才端杯子喝水这个时候。大家坐在这儿,此时此刻的这个时候,你不管你是听着呢,还是不听着呢;你是看着我呢,还是玩手机呢,都是本来佛,就看你敢不敢认。刚才你看我们讲到一句话叫做什么呢,不是幽微叵测,但以日用而不知。这个怎么不知呢?就是你不敢认啊。明明佛说了怎么样去,三大阿僧祇劫,或者什么。可是你不要忘了,佛还光拈着花,这样、这样笑了一笑,什么都没说呀。因为说一句都是多余。修行的人天天要求知、求证、求功、求德、求境界、求感应。把这个殊胜的境界,推到上到九霄云外去了。

就不知道此时此刻的现场,本来就是佛境。满目青山嘛,如果你真能信到这个状态,敢认到这个状态,所有的开示一串就穿过来了。真的,祖师们的开示都一模一样呀。为什么说如来密因说不断妄想不求真呢?不断妄想不求真啊,这是晴天打雷的话!不断妄想不求真,就是你敢不敢认为真的是这样子的。为什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呢?为什么虚云老和尚,杯子烫了一下,烫到手了,什么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呢?这说的是两家话吗?就这个境界,你不要在上面动。而且特别要指出的是什么呢?我们有时候这个死禅修惯了,往往觉得往那儿一坐,好像入定要入到什么呢,要入到一个脱离了精神层面,只有物质性这种死框框,安附在上了,才叫如来密因,本来面目。

我现在觉得不是这样子的。当然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长进,给各位汇报一下,也许说错了。就是说,他的这个真正的禅定的究竟大定,不是死的,确实是活的。而且活到什么程度呢?不仅仅是你的举手投足,包括你的心和念不是没有作用,是需要我们在心和念上不要再进一步地起动,才叫做起心动念,才叫做妄想。不是没有心没有念,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大家要在这个上面悟。不要依着教法悟,我说的话悟,要依着你的心和现前的境来悟。你敢认吗?云在青天水在瓶,莲池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走投无路了,到哪都是这个样子呀。就现前的这个样子,就现前的你我他就是法身,就是佛性呀!包括我们打的妄想,起的烦恼,只要你一认,就归真了。就这样子。你看紫柏尊者就讲过一句话说,所有的现前境界,一切的法道兴衰,你不要以心期,你不可以有心期,也不可以无心待,不要去期,不要去待。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就是这个样子的。藏地也有大圆满的说,藏地不是修大圆满吗,真正的大圆满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大活佛给指出来了,给他传法的心子说什么呢,指了一下天上的月亮,指了一下旁边卧着的一条狗,说这就叫大圆满。你看都是说的一个法。

以前的古德有开悟以后说过一句什么话,哎呀,原来比丘尼是女的。旁边的人都以为他神经了呢,后来寺主给他印证说开悟了。就这样。所以我们也不妨在这里试一试说,难道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就取不得,舍不得,就这样得。就是这个样子,就是现场我们这个样子。

跟诸位讲,确实就是这样子的。你只要敢认这个,真的不要论什么信解行证、什么教理行果,只要你敢认,当体就是这样子的,即刻就归家了。本来就是嘛,就跟文殊菩萨一样,本来就是。可问题是,你在本来就是上面,你要确认这就是文殊的时候,已经有了二文殊了,就在这微细之间,大家商榷一下。现在确实也是,还是不敢认。说是这么说,包括本人。因为什么呢?功勋不到。大家都不敢认。

我跟大家逗个趣,说一句话。现在不是流行,诸位把手机拿出来,人人都有微信。因为我在北京这也号称弘法,那总归身为法师,微信每天都发大量的这个生死心切、领众、大家一起回向愿生西方,每天都是正能量。突然间那一天呢,家里的老乡呀,有的老乡,我不知道在座的可能有的认识我,有的认不得。我老家在陕北,陕北大家知道,陕北有一个叫做榆林的地方,我生在那儿。榆林出什么呢?除了出煤、天然气,还出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是讲的那,就我们家。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叫做《三十里铺》。三哥哥和四妹子的事。就是这么一个。有一句话叫做: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绥德三十里铺村。

就是我们老家,可能在座的如果有陕西的就肯定知道。结果我出家这么多年,十几年了,现在十几年,就等于说融会贯通了。原来的老同学、老发小等等都知道了我微信,都加上了,有的还被引逗得学佛了。那天突然给我发了一个,陕北出了一个著名的歌手叫做王二妮。比较外向的法师可能知道,就是不知道比赛怎么得了奖的。这个王二妮唱了一首歌,就是通过这个《三十里铺》,又加了现代演绎。里面有两句话叫做三十里铺的好妹妹等着哥哥把家归。这个歌的链接也发给了我,我当时正在屋里,他一发给我,我就听一下呗。听着这个王二妮唱得挺不错。那段时间可能心比较清净吧,听到三十里铺的好妹妹等着哥哥把家归。

突然间,心有点灵光,等着哥哥把家归。确实当时就是有点灵光出来了。灵光出来,一有法喜,颠覆了一下我习以为常的微信,我就把这个歌的链接发进去,又写了两句话,叫做三十里铺的好妹妹等着哥哥把家归,一下子就把我圈里的朋友给炸了,马上就炸了。有的皈依弟子赶紧就私信里问我说:师父你怎么了,说你要不要到处去走走吧,去逛逛吧。以为我憋屈得不行了,这是思凡了吗?还有的同修,更有好多法师呀,说:大德你怎么了?有些微信朋友,以为我动了还俗的心了吧。说我是陕北出来的,真的家里有一个好妹妹,等着我这个哥哥回去吗?哎呀,逼的没办法,老是三五天就没完没了。最后那一天,我就又接连发了一个信息。

我说什么呢,我就说了一下说,大家不要以为这个,我们本有的佛性就跟这个好妹妹一样,从来都没有变过心呀,知道吧。我们的始觉,就是回归的心,只要你敢认,就是哥哥虽然在外面,只要你敢认,当体就是花本来好,月早已圆,当时我是写了这么一句话。就是形容当时我的这个境界,当时确实心有点灵光出来了。哎呀,非常受用,法喜充满。发现确实原来就是因为我们不敢认。所以大家想想,现前我们一切的见闻觉知,当体就是本有的佛性,只要你敢认。什么事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后来也有佛学院的小师父们说,有云门寺里出来的,爱摆弄这些禅境。他就说:法师,你这么一解释就废掉了。说这个公案就废掉了。

我说,好,我的师兄弟们呀,我说我这么不解释,废掉的人更多呀。大家为什么?不敢认嘛,就不敢认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他把这个公案就往哥哥妹妹的情上面去会,他不往归家的法上去会,就这个道理。所以这就叫如来密因。什么叫做密极之密?就是你不敢归,不敢认。所以他就显得离得很远。什么叫做显极之密?只要你敢认,马上他已经早就敞开怀抱,当体就是我们的如来藏,就这个意思。这就叫如来密因。

后面就讲到了修证了义。再看一下修证了义这个概念。虽然悟到密因了,可是理要顿悟,事上还得渐修。大家看一下《楞严经》的这个题目呀,是非常的通透和圆满,而且是无懈可击的。你既然悟了理了,那你得修呀。修,怎么个修呢?是一般常规的话,我们说生信开解,起行证果,这叫做修。但是这些修都属于什么呢?可以说刚才讲到的,叫做偏修,不叫做真修。他不是依着这个不生灭的密因这个藏性为知见。这个修证、修证,这个修有真修,有缘修。我们现在基本都在缘修,就是往那缘,尽量往那儿靠的这个层面,没有入到真修。真修是什么呢?就是要了义。什么叫了义呢?就是你认了这个以后,你知道原来真的没有修没有证,不断妄想不求真。一直守着这个不断妄想不求真,这就叫做真修。

缘修的话,那你就是六度万行,只管往这儿积累,往这会。既然你是这样的修,那么你的证就属于分证,不是满证。就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而不是第一眼就看见整个台阶的风景,一眼望到远。你只有上了一个台阶,才知道这到了哪啦了。可能连下一个台阶的风景的边都摸不着。这叫做分证,而不叫做满证。所以我们这里讲到的,了义修证是说什么意思呢?你只有了义修证,才叫做修证了义。依着这个如来藏起修,所谓的无修而修,真的有这么回事。无修而修,不是在那表个法,说一说,然后你还是苦兮兮地去修。就看你敢不敢认这个,以不修而修。当然前提条件,也是以不造业为造。如果说你不修而修,又跑去造业,那不对。为什么在《六祖坛经》中讲到,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呢?就是要用这个如来藏密因,只要你这么守着,直至成佛就用这个修。就守着这个如来藏的不生灭心。只有修证这样一种了义法门,我们才能把它称之为了义修证,修证了义。其他的修,都是不了义的。大家仔细地去透一下这个。

你看,如果这一法能够透过来,就没有一法透不过来的。为什么我们读一段《劝发菩提心文》,《劝发菩提心文》里面就说,发的菩提心,怎么样是圆的?怎么样是偏的呢?说: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叫做偏的菩提心, 就非了义嘛。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这叫做什么,这叫做圆的菩提心。圆满的菩提心,这才叫了义的菩提心。所以大家只要把这一念平过来了,所有的教法,你用这个知见,去看一代的教法,里面都是这样子的。还是因为不敢认。就像大富长者。上次讲净土法门时,净土法门是大富长者的究竟法,其实这个心地法门何尝不是大富长者。就是因为你不敢认,他就是爹嘛。《法华经》里边。

我们再来看一下,诸菩萨万行。一般我们讲到菩萨,觉有情,菩提萨埵。为了觉悟众生,可能有的菩萨是以在家身份住的。大多数的菩萨,可能也是以出家人身份住的。有的喜欢一个人住的,住山去了。有的喜欢大家一起,热闹着他才能修。有的苦凄凄要住茅棚才能修,有的必须住在七宝楼阁里才能修。有的修苦行,有的乐修。总之都是为了这个如来密因。为了修这个了义修证,这才能称之为菩萨。有的菩萨,可能他一生都没有沾过佛边,没有说过佛字。不仅仅就像我们这种,他没有沾佛边,没有做佛事,他无量劫的苦行佛事,有这样的菩萨。有的像诸位一样现形成三宝,召感一切众生皆来学佛,守着名山道场进来弘化。还有的就一辈子就为一个众生。有的生生世世为了一个众生,去随行六道。都属于菩萨,这就叫诸菩萨。就这么多。

我们那会儿佛源长老,云门寺的佛源长老。佛源长老讲到说,现在的众生业障深重。说来一个菩萨还不行,就是一个菩萨管一个都管不住,知道吧。说要一群一群,一批一批来围着他,收拾他,就这样。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我觉得我现在每日每夜都被收拾。你想一个什么法,只要你为我。或者自私心想成,就什么事都成不了。就现在我已经落到了这种活法。你像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普贤菩萨,这都还算是正规军主旋律的。

还有一些菩萨是为了让众生发出离心,意识到苦,他会制造大乱苦情,就是在世间制造大乱,这是属于大权示现的,更加大的菩萨。《印祖文钞》里面讲过,说这个还不能广说。今天诸位都是深位的大德了,我才能够这么讲讲。那一般的居士可能就听了就不信佛法了。哪有这样的菩萨,制造天下大乱,逼着你生出离心。这都叫菩萨,诸菩萨。

依照我们平常说的行的话,那就是六度万行嘛。你去持戒,忍辱、精进、止观等等,或者说在《涅槃经》里面,不是也有这个菩萨的胜行。比如说婴儿行,本来是大菩萨了,示现成小果,人天乘,讲一些人天法。还有一些叫做病行,就是示现了一个有烦恼的等等这些,就是刚才都是整个这一拨里面的状态,一些度生的方式吧。那么说,如果从常规的佛法来讲,这叫做六度万行,诸菩萨万行。

好,我们如果回到刚才这个了义修证上,难道我一定要度众生,才叫万行吗?造业算不算万行呢?我们反思一下。造业,坐着吃饭,上厕所拉屎,算不算万行?为什么叫万行呢?只要你入了这个了义行,一切行皆是行。你看为什么?圆悟了藏心以后,祖师爷说搬柴用水全是妙道,什么饥来吃饭困来眠等等这些,一切都在这个不生灭的法性中,全体都是行啊。这才叫诸菩萨万行,随起一行皆是行。

不知道诸位看过净土宗有一个非常大的一部书,叫做《净土十要》。《净土十要》里面有一篇非常精彩的一篇论著,各位有兴趣的可以去观摩一下,就叫做《西方合论》。《西方合论》里面的序文都非常精彩,就讲到这个情状。他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开悟的人,你天天在那里苦凄凄的修这个佛行,不见佛性。这个时候呢,就像一个瞎了眼的人没有人引导你,你只能止获人天果报,不生如来之家,开不了那个如来密因的眼呀。那么这个时候祖师爷们就知道,你已经到了流弊里面了,就下狠手。下狠手是什么,就是做那些出格的事。一下就把你截断众流了。把你这个开解的这个意识心给你铲断,让你苦参密究,逆这个流。

突然间生灭法没了,入了如来藏了,看到这个密因了。这个时候,取舍念也就没有了。没有了之后,就识得亲生父母,历劫的宝藏了。说到了这个地步,就真正成了了义了。就看一切经典就跟自己家里的事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什么呢?还要去对治自己的习气。这里面形容的是:拜空花之如来,修水月之梵行,登阳焰之阶级,度谷响之众生。这才叫万行。都不是刻意的,就跟钟一样,已经圆圆满满了,声音随时可以发,只要有人叩,马上就发。但绝不会撵着说,你听一下我的钟,你听一下的声音好不好。我们现在还在什么呢?还在缘修和分修中,撵着去嘛。

所以,我想,为什么不能够一行带万行入这个呢,最主要的三点,我们刚才讲了。一是功勋不够,功勋不太够。二一个就是理不透。我们一开始就跟大家讲了,为什么说教理,我现在发现,原来我也错以为说,学那么多有什么用啊。当然,现在拿个文凭我觉得真的没用,文凭有啥用?但是如果你对佛的教典,你没有深入地参究、解悟,确实就太可惜了。因为确实有好多东西,你越深入,你的心越灵锐。

可能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辛苦,才能积攒那个灵光啊,你这样一透,就透过来了。确实如此。所以说,理不透的话,你这个教理入不进去,你的观行就起不来。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现在没有缘,缺乏善知识点拨,亲近不到善知识。或者善知识就在你眼前,你生不了信心呀。你不能够彻底地承担,把自己放下,由着他折腾。稍微给你来点顺法,你怎么都行。逆着把你整一下,你受不了了,就离他远去了。道场也是如此,常住也是如此,你到处跑。一不对自己的劲儿,利益稍微(不)顺点手,人际关系稍微吃点亏就走了。那到什么年月呢?

世尊在不是经典里面说,善知识是什么呢?是得道的全分因缘。全分因缘,满分因缘。

好。再一转,看下一个概念,就是首楞严了。

什么叫首楞严?我那会儿考中国佛学院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什么叫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到现在我还脱口就出。这就是首楞严的字面意思。一切事究竟坚固,信心坚固吗?信心坚固,一切就坚固,就这样子的。所以你看,里面讲到的: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就是你当下就认。又要讲这个认。认不得也没办法。而且确实是,有时候这个认不认,不是你想认就能认得起来的。就跟佛法一样,不是你想信就能信得起来的。就这样吧。只是建个缘起也非常好。

那么这个首楞严,就是说大定的总名。依着前面讲到的了义法,如来密因,大的总汇,我们要搞清楚,这个首楞严的定是怎么个状态。首先一个,他不是我们寻常做功夫,而引发的定的状态。那个不叫大定,叫小定,叫偏定。不是说外面吵得要命,我自己躲在房间里,双手这样一弄起来,好不容易入进去了,这不叫真定,不是这个定,不叫首楞严。一个常途做功夫,二一个也不是对着境界起的真心,就是观的这个智慧所对着的这个真境。你把它看透了,看破了。然后把心守在那个清净的状态中,历缘对境所生的定力,也不是。这些都属于引起引发定,而不叫做自性定。大家再了悟一下,什么叫做自性定。就是我们现在活生生的现在的我们,你我他现在全体都在定中。

包括你的轮回,现前的轮回,正在进行时,也许将来还要堕到三恶道,都没有离开这个定,这就叫做性定。所以大家想想,你这个修行,为什么圆瑛法师说修行莫不有定,而性定难明呢。难明呀,就是觉得说,原来定不是要多么的积攒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入进去吗?怎么现前就是呢?什么叫做首楞严?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怎么个坚固法? 就佛法而言,包括我们去自利利他,包括所谓修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四禅八定、三明六通,佛的十八不共法,四无畏,所有的这些事,都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之事,这是对的。但是不要忘了,现在我们的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毁犯五戒,十恶业果,一切的因缘果报,一切的轮回相续,还是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中的事,还是这个事。这就叫性定。你根本就出不了这个定。本来就是这个定,你意识到是这样,你就入定了。就这样的定。

就像我们刚才讲到的梦的比喻。我们梦见自己在梦里面的时候,就跟造业去轮回一样。我们醒了以后,好像自己终于醒了没有梦了。做梦的时候,跟醒来的时候,你是两个人吗?哪有两个人呀,就这一个总持人,就这个首楞严定。哪里还有两个人呢?你生病的时候,身体不舒服了,头上生疮,脚下流脓,你治好了就好了。生病时候的人,和治好了的人,是两个人吗?就这一个定。

佛证一乘,众生还九界,就是这个定,这就叫首楞严定。所以说,你要是能够悟到这样的话,还何苦说,来这两天说,北京天天说下雨,预报说北京要下大雨了,结果最后没下成。在微信圈里还传的可有意思了说,所谓的天气预报,说有雨,就是有可能有,有可能没有,说根本报的不准。结果报的不准,害得我昨天本来是坐飞机的,省点时间,结果害怕来不了坐动车坐到宁波才过来。你看这山高路远的坐了火车,这歇了一晚上,今天早上了船,又住到咱们客房里,刚才还这么抬举我,把我给迎请上来,这说了一句首楞严,才叫做首楞严吗?自打这辈子,记得从娘肚子里出来,活到现在,包括我们现前现场,全是一部活生生、血淋淋的首楞严定,就是首楞严定。你上哪里去找首楞严?只有我说出来才算吗?我说不说都是呀!就是这个真心,就是这个妙定,念佛的时候也是这个真心,你不念的时候还是这个真心,这就叫做首楞严。这个定有三个特质。我照着祖师们说的说。

第一个叫做妙定。什么叫做妙?不假修成的,在迷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在圣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不管你从进、从出、从轮回,属性一模一样,质量还是这个,就叫做妙定。

第二个定叫做圆定。什么叫做圆定?不是你自己把心按在那儿不动才叫定。统万事万物,现前所有的这些法界诸法,全在这个大定之中,所以叫做圆定。为什么《法华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叫首楞严定。如果诸位,不知道大家读过《肇论》没有。僧肇大师做过一部《肇论》,他就说到这个物不迁,就是讲这个首楞严定,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他说,旋岚偃岳而常静,大风飓风刮过来其实是静的,没有动,江河静住而不流。就是江河奔腾、东流到海,其实是不流的,野马飘鼓而不动,是在沙漠中的阳焰嘛,来来回回,大家以为说水一样的那个东西,其实它是不动的。日月历天而不周。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它是不动的。这就叫首楞严定。不管我们心按在那儿,包括万事万物全在定体当中,就叫圆定。

什么叫做大定呢?这个定,虽然在你迷的时候也没有动摇过,后来你悟了,也没有退出来;你悟了以后,也没有进去过,迷的时候也没有在外边,就这样子。这就叫这个定。不管怎么样都出不了这个定。这就叫首楞严。

好吧。我们今天给大家贯了一下,说这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就剩一点经了。这个经我们都知道,修多罗,什么贯摄常法等等这些,到底什么是经?佛说的才是经。那佛说的才是经的话,为什么缘觉没佛的时候,他出世还能够悟道?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经呢?

欲知何是经,明天下午再开解吧。

今天我们就到这里,讨扰诸位大德法师,在此忏悔。

阿弥陀佛。

(第二讲)

各位大德法师,各位有缘同修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我们这次《楞严略讲》的第二堂课。昨天所有的时间,我们都把经题,特别是别题,就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给大家贯了一下。我想当时发心的初衷,就是希望在这个内容的过程中,大家都是法师嘛,因为我们对于基本的这些名相也罢,或者说术语也罢,已经都了然于心了。就是希望在这样的一个常态中呢,昨天建立的这个缘起,能够让我们有所心地上的受用,这倒是我真实的发心。像这个大,或者说佛的这个只为度梦,不为渡河,乃至这个如来密因敢不敢认,这些内容做了一个串讲。

今天开始,我们昨天不是落下了一个,最后的一个总揽字,就是经,这是我们常说的通题。什么叫做经?因为常讲到说读诵大乘经典,也说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反正就是他讲的那些内容。那么这个经呢,它虽然有经的体,有经的相,经是要用来起用的,要用。我们读经是干什么?要起到什么效果?来听法、听经也要得到什么利益?其实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你看,这里依照着古德们这个惯讲的话,第一个,经有一个涌泉义。你比如说,我们在读诵、受持一部经典的时候,很可能一开始读第一遍,或者刚开始读诵了上百部,到了一个层面。随着阅历的增加,你在生活中对佛法的更加受用,你再回过头来,再读一遍的时候,往往就会有新的受用出来。这就叫涌泉,思如泉涌嘛。这就是经的一个意思。二一个,还有出生义,能够出生诸法。很多人从三宝之外,皈依佛门,跨进门槛以后,才发现,哎呀原来如此,说佛法讲的原来是这个道理,出生法义的,能够显示教理的。第三个就是显示的意思,能够显示教理,让我们有所轨道而依之,依教奉行。再一个像,有时候像绳墨,这个可能大家都听过,就是像木匠做的那个墨汁挂的那个绳,嘣地这么一拉,就把它定了,斜正就把它楷定了、匡正了,你不能在上面乱动了。再一个就是结成文相,就是把所有的这些文字语言穿起来,把这个教法穿起来,令它不散失,一直流传到我们现在。这就是经的内容。有时候也把它叫做贯穿常法。常就是三世不能够,古今你不能够把这个东西给我变掉。法就是十方都得同时来尊重这个真理。有时候又讲到是修行的路径,等等这些,诸如此类的。梵语叫修多罗,我们现在汉语叫做经。因为在古代的人,把中国,就是东土的这个古人讲的法都叫做经,所以把佛经翻过来,也叫了经。就像我们现在叫寺院,其实是古代的外交部叫寺院。外交部接待《四十二章经》白马驮过来的时候,正好在白马寺。现在就统称为寺院,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再泛讲一下,什么叫做经呢?经者,径也。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那个径,曲径通幽处的径,就是这条道路。

我们学习经典有两条路,一个是从学解,解路上来讲,从闻思修上讲的话,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就是这条路。你看为什么后来对于会集本,有如此大的争议,好多大德出来反对,不能够会集。不是据说把《金刚经》判了三十二分的昭明太子,说现在还在地狱里受苦,因为他在圣言量上动刀子嘛。本来经典是圆满的,全方位立体式的,随人各解的。结果他给这么一楷定,就成了定见了。从这个角度来讲,经者,径也。就是一个是从解路上讲,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不能乱动的。如果另外一个角度,从另一条路上讲,修证路而言,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看佛法就这么圆满,就这么两头极端。但是它总能穿在一起。你依着这个文字死执崖板,说东以为真的有东,说西就往西执着,那么这样来讲,等于说入不了如来密因嘛。离文字相,离语言相。所以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这是从修证而言。经者,径也,就这两条路,要把握好。

第二个,经者,金也。黄金的金。特别是这部《首楞严》。可以说,讲的是最纯真的义理,最直白的,直指人心,执持大定,性定而言。所以它的纯度是非常高,《大佛顶首楞严》。经者,金也,黄金的金。

再一个,经者,京也。是首都的意思,北京的京。什么意思呢?就是这部《大佛顶首楞严》是三藏之都。我们昨天讲了,修学的整个的一个百科全书。特别是从泛讲整个释迦牟尼佛的一代经书,都属于总世出世间法一切义理。所以,在这个角度来讲,经者,京也,北京的京。

再一个,经者,警也。警示的警,不是打水的这个井。警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就知道比较泛,就直白了。不是说经声佛号,唤醒苦海迷路人吗?就是佛法的智慧,因果的警示,轮回的催促,让你赶紧说原来人身来之不易,有可能还要入三途,佛法难闻,人身难得,赶紧要趁早修行。因为我们现在,有时候就不念这个苦,不念这个生死,你就始终提不起来这个劲儿,总是下意识地,虽然知道道理如此,可是还是下意识地觉得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坐待日暮。看着一条路在前面,就等着太阳落山一样。所以,经者,警也,就是要警醒世间的一切名利客。

再一个,经者,惊也。大吃一惊的惊。就是昨天讲的如来密因,显也罢,密也罢,都是到了极致了。这么个天大的秘密,从来没有在他处能够道彻得闻,听不到、不晓得。所以只有释迦牟尼佛,跟阿难演了这么一场戏,一语道破天机,经者,惊也。

最后一个,经者,巾也。是什么呢?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的巾,也就是说,无量劫来我人认贼作父呀,枉受轮回,不知道这个如来密因,就是我们自己当下本具的大定,所以为九法界的众生,可以说大哭一场。经者,巾也,就是泪满巾的巾。这是我们泛泛地跟大家做一个这样的泛讲。

当然,我们如果从悟性上来而言,再提升一把,把它灵动地来理解,什么叫做经?你说我们从释迦牟尼佛这听的话,从佛世尊口里来闻法,那么这个时候,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声尘,六尘嘛,声音就是经了。当时在祇树给孤独园也罢,在灵鹫山也罢,都是佛现场讲,大众当时听,那这就是以声音为经了。但是流传到,时轮转至到现在,大法东来,正法久住,到现在我们翻开《楞严经》,全是文字。这个时候的经书就什么了,就成了色尘了。所以这法无定法,到底真的有个经,什么叫做经呢?

如果说,有真修实干的,埋头去参,去观照,历缘对境地去修这个观法。天台教下,不是有坐中修和历缘对境修吗?如果历缘对境的时候,起的这个意识,对这个法尘进行观照,这个时候就不是声尘和色尘了,法尘变成了经典,法尘为经了。

但是这些情形,还是我们这个国土里边的。你转到他方国土里边来讲的话,有的用色尘做佛事,有的人家用香尘做佛事,比如说香积佛国。香积佛国它没有声音这么回事,它不是最利的。它是以香饭来做佛事,那这个时候,香尘就为经了。在那儿法宝的流通,必须依附在这个载体上。还有的佛国以这个天衣来大做佛事,这个时候,触尘就成了经了。那你说,六尘境界都可以称之为经,到底什么是经呢?哪个是经呢?从悟到如来密因的人来讲,一切法皆是经。你看闻个声呀,看个竹子呀,甚至听一句情欲想的这种淫词,乃至乡里的这种土曲儿都成了经了。不是有个楼子和尚嘛,楼子和尚他就在这个烟花柳巷里面去逛荡。逛荡着听着二楼的伴娘唱了一句说:你既无心我也休。

人家在唱情诗呢,他一听悟道了。这个时候,情诗就成了经了。而佛正在法座上讲法的时候,有一部经典里面,佛再怎么讲,他听了如耳边风一样。这不是《法华经》里面,有五千人退席吗?《华严经》里面有如聋若哑吗?这些他们听起来,这个时候经就不是经了,为什么?起不到经的功用了。所以我们助印的法宝,包装的质量最好,贴了金边,你现在给牛呀、羊呀、鸡呀,犬呀,你去看一下,看一下它能够知道这是经吗?它觉得跟草呀、土呀、木头有什么区别呢?但是古人看到了花开流水都能够悟道,万法都是经典。这才是经的本意。所以,在这部经典里面,佛就告阿难说,汝等尚以缘心听法,用攀缘心来听这个声尘,这样的话,非得法性,当然就悟不到这个如来密因了。

既曰非得法性,是未悟理,既不悟理,即不成行;既不成行,则教道亦虚。你看,如果大家往心道上、往法道上去会,那么一切都是经典的功用。如果你心不在道上,一切开示,全部都是戏论。所以说,经体不殊,就是经体到处都是,迷悟自异,你是迷还是悟由不得其他人,而是你自己的心地功夫。所以这就是经的内涵。所以说就这部《楞严经》来讲,你能够在万事万法中,都能够彻见这个大佛顶理,那么一一无非都是在修这个如来修证了义,一一无非都是诸菩萨万行,当体就是首楞严,这就是经。所以我们把这个经的内涵,也跟大家做这么一个分享。

下面因为从昨天到今天,已经泛泛地讲了这么久了,我们要把这整个的一部经,把它收拾起来做一个贯解。因为昨天只能算是泛解,一个字一个字咬着这样泛泛而谈。今天我们把它一串穿来做一个贯解,就是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把它串一下。这样我想容易我们共同来做一个就是心里有数,把它紧凑地收一下网,是这个意思。

那好,就这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这一共是五个版块,五个版块我们用每一个版块为主,其他的四个版块为辅,来做一个串解,这是这样的一个态度。先给大家明确一下。

首先,如果说以大佛顶为主,以其他的内容为辅。那么这个大佛顶属于什么层面呢?属于能赞的层面,就是来赞叹他这个大佛顶,能表的层面,来表这个法。是能的这个意思,能的层面。下面的四法呢,是为大佛顶所赞叹、所表达的法。能所对待,能赞能表,和所赞所表。如果以大佛顶为能赞,就是以这个大的内涵来看的话,那么就知道如来密因也是大因。

因为它能够成就菩提嘛。修证了义,就是大义,因为它是佛全盘托出,称性而讲的呀。诸菩萨万行,就是大行。为什么叫做大行?因为是如实而修的呀。你看,每一位人都是大人,没有一位,后面要讲到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每一位都在其中。行是大行,没有一法不在行内。首楞严为大定,三昧之王嘛。据这样的整个这么大下来,这部经叫做大经。这个就叫串解。

如果从如来密因为主来起串的话,你看,这个大佛顶就是最精切的比喻了。昨天我们讲到显极之密,就像春山吐日,大佛顶佛顶的这个相不是叫春山吐日一样,层出不穷。如果从密极之密来讲,犹如佛的无见顶相,九法界众生不得而知。这就是指的大佛顶来比喻这个如来密因,他服务的最好、最恰当。如果悟到这个密因来起修,所有的修,都是了义修。如果依着这个密因来修,一切的修,都为修证了义。如果说,诸菩萨万行来讲所有的法门,都是从这个密因来流出来的,所有的行门,都还归到这个密因法界。当体这个密因,就是十方如来成就首楞严大定所依的正心、因心。所以就这么给大家做这么样一个串来讲。

你看如果说就修证了义的这个版块为主,那么只有修证这个了义之法,才能够叫做大修大证,大佛顶。只有修这个大修大证,才符合如来密因。只有菩萨起六度万行的幻修幻行,才叫做诸菩萨万行。只有入这个首楞严大定,才叫做了义之定。就是这样一串穿来,给大家做这样的一个串解。

如果就诸菩萨万行来讲的话,那么就起一行都是一切行,一切行都是了义行。恒守着这个大定之行,全部都在密因之内起行,这个叫做诸菩萨万行,等等,诸如此类。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往下这样细贯了。这就是到此为止,等于说把这个经题给讲完了。

如果诸位有这个宿世善根,积攒到冷灰爆豆到了这个顶点的话,能够狂心落个歇处,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就跟马祖说的,一口吸尽西江水了再说,其实因为是没有说的了。虽然没有说,这是妙高峰顶啊,是不容商量的。你落到第二山头了,全部要展开广长舌来说了,要说。如果你没到不动,那就开始要大动了。

所以我们今天开始,主要的内容,就是依着《楞严经》讲两个版块。一个是轮回之路,二一个是解脱之门。今天我们重在讲讲轮回。

因为我们有时候在引导世间人学佛的时候,法师们都会讲到,因为有时候,他刚刚来碰触这个佛法。那么为了把他的这个见解,或者人生观,重新地给他调动一下,或者棒喝他一下,往往会用到这一些。你仔细想一想,你是谁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生从何来,死向何去?这些都是我们常用的话。这些话听起来确实能给人一个猛醒的作用。

因为说身为轮回中的一员,如果你想寻求解脱,前提条件,你要先要明白轮回。大家不要以为轮回好像就是说,反正《地藏经》里面讲到的说这样的一个不断地升沉,平常我们都知道,那信佛怎么能够不知道轮回因果呢?如果说能把轮回观至得细致入微,跟你的心性,完全同步的节奏来共振的话,这个人就解脱了,就不在轮回中了。所以我们真的能够明晰这个轮回的法义,是我们立足的根本,修道人的根本。你的后脚跟,常说后脚跟跟不上,并不一定单方面地是指的说你的悟性没够,心没住到大定中。有时候是你在因果上错位了,或者模糊了。当体就模糊,一模糊就犯糊涂,一犯糊涂就造业,一造业就感果,就出不来。

所以我们要首先明白,轮回是怎么出现的?这是我们今天首当其冲的问题。第二个,轮回是怎样进行的?第三个,轮回是怎么发展到我们现在的?因为你想嘛,现场感这么强,大家每天都这么生活着,你说一念,我们平常的认知讲解中,都会交代一些说法。比如说讲到轮回是怎么来的,都会说,哎呀无明呀,一念无明。好像说无始劫来,尽未来际。总会说这些话去描绘。可是问题是,这些粗线条的描绘,你细推敲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无明是怎么出现的,根本就解释不了。有时候就像我们昨晚问一下,说昨晚我睡着了。你仔细想想,昨晚你怎么睡着的?谁知道呀,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昨晚是怎么睡着的,哪一个时间点睡着的,不知道。反正就是一念无明,反正就是昨晚睡着了。所以这就不精细。你看为什么在《楞严经》里面叫做精研七趣,就是七道的这个生命的转化,你要非常明晰地知道,这是一点。

再者,或者我们讲到轮回的话,好像轮回不就是转嘛。但是这个轮回转,你也要知道他是兵分两路的。轮回的主体兵分两路,为什么呢?你看,作为轮回中的主体,一个部分就是众生的轮回,二一个部分就是世界的转化。由世界来承载众生,由众生来确认世界,那么这两个并行的,就好像是一个场景。假如果轮回是一场戏,这个场景里面这个演员和舞台,是怎么结合的?演员之间的关系,是怎么互相发展或者互换的?这个舞台的场景,是怎么样迅雷不及掩耳地穿插转换的?搞不清楚。所以说我们要对轮回的解释要到位,要详尽。特别是还有更重要的要解释的一个问题,这是在《楞严经》里边可以解释。解释什么呢,说既然一念无明启动了轮回,那么好像我们已经轮回了不知道多少次了,这个轮回是否还依旧就在这一念中呢?

如果不在这一念中,为什么说一念就是觉?就是佛?一念就是轮回?如果在这个一念中的话,无量劫的这种拉长的广度,这么多的内容,难道一念能够承载得下吗?这是非常要命的问题。所以说,有时候我们常讲到无量劫,无始以来,其实无始就是一念呀。我们容易把它理解得非常的繁重和久远。凭什么说就这么一念而已呢?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些内容,确确实实在这个《楞严经》里边,在文字的这种善巧方便中,把它解释得非常究竟。确实基本上再没有经典能够讲得这么到位,和让你有这个触摸感。因为好多时候,我们没有触摸感,就跟自己的身心贴不上去嘛。贴不上去,你就没有这个操作的这种自信,或者是入口处,当然就不喜欢修行了,因为麻木的,没有感觉嘛。所以从这一点来讲,这么个最触摸不到,然而我们又身处其中的,最讲不透的事,但是《楞严经》把它很不为难地就讲清楚了,就是这么个意思。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题目,就是说众生和世界轮回相续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部经典的缘起,是阿难出去乞食完了以后受别请嘛,受别请回来以后呢,结果反而被这个淫女,摩登伽女用魔咒给摄住了,摄住了没办法了,被佛派文殊菩萨给救回来。救回来以后就凑着这个机感,那么佛就问说,你当时,咱们世俗关系也算是亲戚了,非常近了,说你为什么在我这儿发心出家呢?结果阿难就说,我看到佛的三十二相非常庄严,殊妙超绝,形体映彻,就是像琉璃体一样。然后自己常思惟琢磨说,这个法相绝不是由这个烦恼爱欲所生的。有这么个情节。结果就着这个情节,佛就给他说了,说什么呢?

说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为什么呢?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就因为阿难回答了这么一句,这一句话里边大家要剖析出来。他有两个关键点是什么呢?一个是,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这是一个错误。为什么?明明《金刚经》里面讲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第二个错处出在哪里了?常自思惟。你看,他犯了思惟了。明明经典里面讲到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就在这个佛就给他指出来说,你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是轮回的根本原因。一直在这个情节中,直至后面还讲到说,阿难,有两种根本,一个是你现在与大众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所以启动了轮回。

诸位大德,我们再结合一下昨天的攀缘心是怎么启动的?因为我们昨天一直在让大家认,就认这个现场,就认这个当下,只要你认的时候,这个攀缘心就没了。这个东西确实得试,如果你自己有这样的心路历程,这个话可能相应。如果没有这个历程,听起来涩得很,也干巴巴的。为什么说只要你认,这个攀缘心就没有了,就成了自性了呢?就是只要你认,这个贼就成了子了,就成了儿子了。如果你不认,这个儿子就变成贼了。所以这个时候说,因为你不认这个自性,你的攀缘心就浮起来了。只要你攀缘心,哪怕是你用这个攀缘心来认,这个攀缘心就沉下去,尘埃就落定了。就这么一点点。

所以你看这里就是,佛就给他讲到,真妄份上,就在轮回、迷悟之间,顿见分晓。这就是轮回和本来就解脱的根本分水岭。就在这里了。所以首先我们要把这个底盘要确认好。在什么的一个常态下,怎么发生轮回的。所以第一个我们明确一下,众生轮回、世界相续的根本的原因在这里。

第二个,我们就要开始了解轮回的启动是怎么出现的那一刹那?这个非常要紧啊。这又有一个缘起。在经典里面已经大部分,因为前面的,一般我们读《楞严经》,前四卷应该是最精彩的,不是后面我要讲到嘛,不是有什么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什么四科如来藏性等等这些,常读诵的一目了然。但是把这些内容,翻篇过去以后,还有一个人没有听懂,就是富楼那。富楼那没有听懂,佛给他讲了非常重要的内容,他依然听不懂,他就请释迦牟尼佛开示。这可以说是后半部分最重要的内容。由于富楼那的请法,释迦牟尼佛开示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就是无明启动,导致轮回的出现、世界的形成和众生的轮转,一念之差。他这个讲得非常妙。如果你听得很巧的话,确实有意思,说原来如此。

如果你听得不巧的话,就觉得说这怎么搞的啊,怎么也挠不到那个痒处,打不到那个七寸。当时佛就问他,佛就问这个富楼那,说你经常听佛讲法,那么在经典里面讲到,我们现在不是常听嘛。什么佛性呀、什么法性呀、什么真如呀,什么一真法界呀,什么毕竟空等等这一些。那么佛这里问他就是说,你常听我说,讲一个什么性觉妙明,又讲什么本觉明妙。你常听我讲这类的话,说你听过吧。富楼那说,常听呀。

其实在《楞严经》里面,就是把它最多地用作如来藏来进行描绘。那么当时佛就问他了,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各位法师,我们就这么理解,先把它定在那里。佛就问他说,这个本来面目,这个本来就觉的心,本明的这个心,我就问你,是本来就明白的呢,还是你把它弄明白的?他问富楼那,说是本来就是明的呢?还是你用这个觉,智慧的觉,把它给觉明白的?他问富楼那。这一问,就问出来一个非常千差万别的一个核心在,富楼那就上了佛的圈套了嘛。富楼那就说,当然要去觉它,才能够让它明。

诸位大德,富楼那说,当然要去觉它,才能让它明。要听清楚啊。原话是怎么讲的,说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就是说本来明的这个本明,如果我们不去明白它的话,它怎么能够明呢?谁去明它呢?它怎么让我们知道它明呢?这是富楼那说的意思。这一回答,问题就出来了。这个一问一答里面,非常扣得紧,其实就出现无明到底是怎么滑落成无明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楞严经》里面常会用到一个专业的话,就是这个表述是怎么表述的,说到,无明欲明本明就出现了无明。大家再尝试地听一下,无明欲明本明就出现了无明。无明就这么出现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本明就是我们本来的明觉心,它本来就是明白的,就是照的,就是觉的。

结果你弄出来个烦恼,想把这个给搞懂,就是无明出来了,想把这个本明给弄明。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就那一刹那,开始启动了轮回。怎么个意思呢?再说白点。就是本来一点问题都没有,结果就是对这个没有问题的上面,他有了问题。他就想发现问题,结果不断地去追究、发现问题。这个没有问题就变成了问题。就跟我这个,自以为婆心切切,来这里作法供养。巴不得供养诸位法师,说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意思,我终于发现了。

结果,其实你们本来谁都知道,然后我在这儿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地说,你们听明白了吗?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因为我以为你们不明白,就开始生事儿,乱象就开始涌动,我的世界里面就发生了对立的情节,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你看《楞严经》里面为什么讲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再打个比喻吧,因为有时候我们常说的宗因喻,不打比喻不甚明了。有个非常妙的比喻说,本来就是一个照天照地的摩尼宝珠呀,咱们这里的观音菩萨两边的龙女,不是常捧着一个摩尼宝珠嘛。这个摩尼宝珠,是本自就具足光明,一切都现成的。结果我们就非得在它上面要加一个开关让它明。摩尼宝珠本来就是明的嘛,你非得加个开关,让它,说本来没有明,开个开关,啪地拉开了,让它像电灯一样明,咵地关了,以为它就不明了。

这个时候,摩尼宝珠就真的变成电灯泡了,就降低档次了,就滑落到烦恼境界了。就是这个意思,就变成灯泡了。这个轮回呀,就虽然我们昨天为什么让大家又说到认,这个轮回本来当体就是明的,因为我们现在以为它是电灯泡,就真的被牵到轮回中了。这一念就启动了轮回。富楼那如此,我们如此。一切众生皆是如此。

所以可能大家对这个在心境上还未必能够跟进得上来。我们做个实验吧,做个实验。你比如说,大家都认为,我们走路的时候,这就是无明跟本明的关系。比如说,我们出去自然而然地走路。大家吃完饭了,吃了晚饭以后去百步沙去散一散,法雨寺,可以到千步沙去走一走。那么中途也会有栏杆,也会有树,对吧。我们自然而然地走,前面一旦有栏杆的时候,你肯定想把它跨过去,或者绕开。或者我们自然而然地走,前面有树,过来车了,迎面过来车了,你要一闪、要躲。我们如果在凡夫的知见中,往往,不是往往了,没有一个不是天然地就认为说,我一定要躲,我赶紧要闪,看见树我一定要绕,这是我主观能动的一个我的作用。

错了,其实有我的作用的时候,已经就是你多此一举、自作多情地再想明白这个本明的那个心劲儿的作用,一念无明。你敢不敢做个试验?就是说在这个本性具足的自然状态中,我们看到一棵树,或者遇到一个栏杆,是自然而然就会跨过去,自然而然就会绕开,不用你去多思维这个我要绕开,或者我要跨越。当你思维我要绕开、要跨越的时候,你就落到无明里边了。如果你自然而然就明明知道说这,它是我们自性本具,自性光明中自然而然具足的功德呀。这个功德本来就是这样的,你自然而然,你的这个肉身,见到过来遮挡的树,两个色法一遇,他肯定自然就会有作用,就会绕开。但是我们在上面一定要强加,我得绕开。这就叫本明和无明的相处关系,就在那个时候就出现了,而且一直出现着,我们现在正在运用,而且不知道。

你比如说我拿起一个杯子,如果说这个杯子里面的水,再趁机喝一口。如果说这个杯子里面的水非常烫,非常烫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把这个杯子就给扔掉。但是我们往往以为说,这个杯子我扔掉是我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如果我的思维中,不作意一下,我要把它扔掉,就不会扔掉一样,不是这样子的。就是在我们本具的这个天真功德中,只要这个杯子是烫的,你的手拿着它是烫的,他觉得它烫,咵地就扔掉,这一切都是本自具足的。这就是《坛经》里面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能生万法。但是,我们在上面就一定要多去操这个心,就跟这里讲到的无明、欲明、本明,一念启动,无明出现了。就是这个意思。

在《楞严经》里面讲到的,都是说的这个法。就是说本来就是清净之法,结果我们一定要在这个清净法上,再给它去净它,清净它。结果就用这个净法,去脏这个本来究竟的法,就把它脏掉了。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其实经典里面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比喻。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一个例子是妙喻。就是在印度当时的室罗筏城里边,有一个人叫演若达多。他有一天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他照镜子的时候清楚地认为,镜子里边有一个人,眉是眉,眼是眼的,哦,非常周正。结果他看到镜子里面的人,头、耳朵、眼睛、嘴巴都具足都俱全。结果他突然发现说,我的头去哪儿了?。从发现我的头去哪儿了?这一念开始生起以后,他就像疯了一样自己去找自己的头。我们现在轮回的情状其实就一直在找头。大家淡淡地这样设想一下,你说,我们一天活个什么劲儿?我们每天,就不要说一生了,就说一天吧。

自打一天起来以后,眼睛一睁,就想着我要干什么,干什么。就不断地往前赶着自己,不断地往前奢盼,这个奢盼劲儿,就是这个一念启动的无明劲儿,就摆脱不出来。就跟这个演若达多疯了一样,到处去找自己的头,说,我的头在哪儿,我的头在哪儿?他不知道这个头一直在他头上,他不知道。那么一直不知道,会引发什么?又有一个比喻,在经典里面佛就说,说有一个人的眼睛本来好好的,本来好好的,他非得盯着往那儿看,盯着看的时候,他看一眼两眼没有关系,他一直盯着这个虚空看,盯着这个虚空看看看,看久了,他就非要看出来个什么一样,结果真的看出来什么,久而久之叫做瞪目发劳。诸位都知道这个词,看到空中,我们现在医学上叫飞蚊现象,其实就是空中的狂华乱舞,就把这个狂华当作真的了,引发世界就出现了,众生就出现了。

就是因为他看得久了,那个劲儿一直这样,一直这样,使这个劲儿,就开始出现了。所以你看为什么六祖问说,什么是上座的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就是让你把看得久了的那个劲儿给它放下来。只有这么一个劲儿,其他的啥都没有。但是就这一个劲儿,佛就讲了四十九年法,就让你把这个劲儿给卸掉。这就是我们第二个概念,轮回就是这么启动的,一念无明欲明本明,一下就滑落得无风起浪,就开始涌了,涌动了,涌动到第三个阶段,就进入轮回了。

进入轮回,我们先来看一下,轮回萌发的初期。

一念无明这样出现了以后,它会发生我们整个本来清净心的一个非常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一个是能引这个真觉之体,就是本来的这个觉明;二一个就是能发万有之相。所有的万事万物开始就要出现了。

在初开始萌发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大家想一想,你说他本来他风平浪静的没有事。结果这边就一定要给他搞出来个事。这边要搞出来一个事,他就认为,一定又是说我搞出来个事,把这个事弄清楚。对面就也出了一个事。就等于说这边穷追不舍,那边只好被迫回应,回应得多了,这边不追逐也不行了。这边追得久了,那边回应就成了习惯了。这样的话,二元对待,世界就出现了。就是说,就是他要明白这个本明的心在这种催请下,把本觉的状态变成了一个认知的对象,就起动了一个妄觉。所谓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每个人都以为说有主观能动性,就这么来的。这个心一动,就转成业相。就是我们造业的业,其实就是无事生非出来问题。这个业相的感召一出现,你这个业相出现了以后,你得有一个去能知道这个业相的主体呀。

就是对方出现了,我们刚才讲的,你得去回应。这个回应就是说,把本有的这个明明白白的一个本有的智光,就是我们本有的觉性,就给滥用成能知觉的妄想。其实我们现在的妄想,就是本有的智光的作用,但是我们把它用滥了、用繁了、用染了,就成了一个妄想。能知的妄想,对待那个妄起的业相,就开始出现了一个对待的东西。这个时候如果说,就像娘肚子里边的人一样,就等于说一开始父精母血一结合,结果那个胚胎一出现,胚胎一出现还没有六根嘛,这个六根就慢慢开始往出来长。如果把本明的东西当作一个胚胎,无明的东西开始,六根开始乱动。这个时候,其实我们的世界也罢,众生也罢,就这个时候处在这个状态,就叫萌发初期。开始萌发了,一萌发的话,你这个妄想,就一定要明白有这么一个东西,相对的对面,就一定有这个东西被你要明白。

这样在本来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平等无染的。本来在没有同异的法性中,同时的同,差异的异。本来是没有一个同异的法性中,突然间就炽然而起,分为有同有异的对待世界,这个时候,世界开始启动了,世界的那股劲儿就开始发生了。发生了以后,那我们要明白一下,发生了以后,就兵分几路了,不是两路了。为什么?一个是世界,一个是众生,还有一个虚空呀。我们往往容易把虚空给忘掉了。

这个世界是怎么出现的呢?就是一念觉体,本来的这个自性,既然分为能见和所见了,到了这个地步了。到了能见和所见这个情态之中的时候,能见虽然在,可是所见的诸法还是整个都是一个混沌,你还没有,山河大地还没有呢,怎么认知世界呢?地球还没有出现,三千大千世界还摸不着边,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个能见的这个见性,它就一定要见这个东西,就这股劲儿不断地在上面投影,投影投着投着,在这个劲儿上就出现变异的情况了,变异成狂华的我们刚才说的,看得久了,就出现了狂华了嘛,狂华开始,境界出现了以后,慢慢就有了种种的差别了。在种种的差别相上,你一定有两种反应。一个是都是相同的,一个是都是有差异的。

大家要听明白了,我们说的这个差别相,是谁跟谁的差别呢?一部分相,是完全就是浑然一体的;还有一部分相,是一个跟一个不一样的,差异的。这两个是差别。那么这个差别随着不断地盯紧了,要把它落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完全浑然一体的,就被认知成为虚空了。你看我们现在手划一下,整个这个空间里面这都是虚空,我们认为虚空它是一体的,没有差别的。但是在这个世界里面,为什么我们认为这是普陀山呢?进来这叫普门讲堂呢?待会儿坐车又到前寺,中间还路过法雨寺,就是这个世间的点点滴滴,这些差异上面,我们就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承载,就出现了。这就在同体的法性中,就出现了差别的同世界和异世界。

我们把同世界确认为虚空,把异世界确认为世界。两个角色就出现了,一个是虚空,一个是世界。那么,大家再回过头来,既然在这种虚空和差别的境界中,那一定有一个对比性的认知,对比性的认知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无同、无差别,就是既不是同,也不是异的一个众生感。我这么表达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众生感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人,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现在妄想得久了,觉得就是我们自己出现,那只是灵动的一块肉。如果我们把它打成一片地理解一下,你说我们自己这块色法,就是这个色,跟外在的这个山河大地没有关联吗?只不过我们在山河大地上,我们会动而已,他还是四大组成的。虽然我们每个人跟每个人长得不一样,但是我们每个人认知的这个觉性,就是我认识东西的这个主观觉性一模一样。

我们可以做个试验。你想如果我们认知的主观觉性不一样的话,我在这里说话,大家为什么能听得懂。我说话,你们听得懂,我们之间的沟通,是谁在沟通。就是这个载体,什么在承载?什么在进行把他连接在一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么想过。

就在这样不断地要无事生非的这股劲儿中,终于开始出现了差别的世界,就是开始成立了世界了。由于差别的世界而显相出来,还有同时一模一样的,这就是虚空。在这个差别的世界和虚空的中间,就出现了众生相,开始启动。就这三个角色,构成了我们本来清清白白的法性,上面染著的无明,全部的无明就体现在这三个角色里面,这就是轮回的萌发初期。你看常不是有一句话叫做,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说的这个节奏。这是萌发初期。

好。我们现在在讲什么,讲进入轮回的步骤了。我们再看第二个环节,发展和成型。怎么样发展成型的?这个我们就只能够像说书的一样,说书的不是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嘛,我们现在就不能够一起讲了,要分开讲了,为什么?

首先看一下世界。先要看一下进入轮回以后,世界是怎么发展成的。

就是就这样的一个不断地,两两对恃的这样一个境界,由妄心会引发妄境,由妄心启动这个分别,分别又执外在的境界是实有的,这样不断地进行,久而久之,就会引发第六意识的出现。

第六意识去周遍地去推比计度,产生了执着。就是这一切都是为我所知,为我所执着的,就染著了。染著了以后就有了名词概念。我们有时候对于这个名词概念,观照得可能不到位的话,就不够犀利。你像我自己本人,在佛学院的时候号称学中观。中观的观法里面有三种观法,一个叫做名假,一个叫做受假,一个叫做法假。名假、受假、法假。其中有一个观法,我自己感觉到最好用,就是名假。

你只要不断地追寻一切的概念,这个概念不仅仅是我们对物质的认定,包括思维的这个名相。你不断地追踪,就是每一个概念一旦出现,你就认为是假的,就不断地这样,这个观法是很犀利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第六意识,就是在这个劲儿中,它不断地这样产生爱憎取舍,把一切的妄心,全部给它一个一个给它定位,一个一个给它安立名相。不断不断地这样,越来越浑浊,越来越浑浊,慢慢地引发烦恼,再进行造业,再召感果报。这个时候这就是第六意识为主体。但是这个第六意识,它虽然为主体,它是执着向外攀求的,它不断地把这个烦恼给推广到外在的境界上,这就是世界的相状,世界就出现了。

那么在世界出现的时候,它开始怎么样出现的,第一个回合是什么?就是风生水起。你看我们现在跺一跺脚,脚下的大地这么坚固,但是它怎么形成的呢?还是那股劲儿。那股劲儿不断地对抗,对抗就是相互攀缘嘛,相互攀缘大家想想,我们刚才讲到了,有句话叫做风生水起。就是这股劲儿不断地来回绕,来回绕。你来我往,摇摆,不断地激荡的时候,它就开始启动了动相了。这个动出现的时候,就是风轮形成的时候,我们世界下面不是叫风轮吗?其实还是一念无明的那股劲儿,大家不要忘了那股劲儿,要不然一直发展到我们现前,就这个现场,我们还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了,其实还是这股劲儿中。

这个风轮不断地在摇动的时候,相对这个摇动,还有静而不动的部分,静而不动的这个部分,就是利用我们的妄心,不断地想坚固,说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就是那个无明欲明本明的那个劲儿。不断地认知,不断地认知,在它动的时候呢,相对立了一个不动的地方。不动的这个地方越来越使劲儿,慢慢地就出现了什么?凝固成色法了。凝固成色法以后,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四大里面的地大。你看先是启动了风大,风久而久之开始出现了凝固,就出现了色相,就成了地大了。

那么这个地大出现了以后,跟这个风之间还不断地摩擦,摩擦以后会出现什么?会产生热量,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火大了,火大就出现了。但是这个火大出现了以后,再跟这个地大相互之间作用,我们都知道地大里面,还有它水的滋润的这个特性。所以由于这个火烧灼这个地大,其中又出现了什么?不断地作用就形成了水轮又出现了。地水火风,整个周满了十方世界。地水火风叫做造色种。

可能我这样讲起来非常的抽象,但是我们现在现前你想想,为什么说地水火风是相互之间产生作用的呢?你比如说我们现在说的地的坚性,比如说山石呀,或者金属,这个金属虽然是地大,但是它之间一摩擦它会冒火花,这就是地里边有火。地大里边也有火大,如果你把这个石头炼得久而久之久而久之,烧得温度高了,它会化成,金属它会化成什么?化成水,熔化成铜汁呀、铁汁呀。这个时候就说明这个地大里面还有水大。它是相互之间影响的,相互之间具足的。但是这个四大里面,你比如说地大占得多,那么它形成的就是坚碍的世界。如果水大占得多,那么就成为大海、大洋、河流,就是这样子的。如果这个地方干燥的多,虽然上面也有水大,但是它不能够全部弥漫,像长江、黄河在陆地上流,这就其实是地大里面还占据了水大,四大就这么不断地作用。

这就是我们世界,我们现在所见到世界的形成。但是每一大里边,都要交互发生、相互影响,才在作周而复始,成住坏空地不断相续,世界就是这么形成的。从风大开始卷曲,卷起来地大的坚固,那么风和地的摩擦,又出现了火大,火大反过来再烧这个地大,又形成了水大,地水火风就这么出现的。

所以你看在《楞严经》里面,有这么一段内容,就是说在会通整个地水火风,包括空见识这七大,在会通它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时候,他就给我们讲到了,说所有的这一切现象,都是我们这个本体如来藏的发挥,循业发挥的。什么叫做循业发挥呢?也就是说,一样的,比如说地大而言,看你依着你的心念往哪里走,它则随着你的心念它来呈现。

你比如说,就这个地大而言的话,我们造的是染业,造的是恶业,那么它很可能,你看我们这里就是所谓的大地,不是都是由沙石瓦砾给组成的吗?黄土呀、山石呀。如果你把这个地大发挥得好,依着净业来讲,那么你看到了极乐世界就是黄金为地,七宝为池。它这个都离不开地大,还是地元素。如果你造的是恶业,那么到了地狱里边就是都是铜、都是铁。所有的这都是以地大元素为根本而循业发挥,都是如此。

再比如说,就这个火大而言,你这个火大如果你造的是恶业的话,你看在地狱里边,上火彻下,下火彻上。这个饿鬼道的话是饥火焦然,都是用火来烧着。为什么大家,我们法师们都会放焰口嘛,咱们常住里面放焰口,那焰口叫什么,因为口里面吐火焰嘛,所以才叫焰口。所以他把这个火大,用恶业给进行了一个支撑,发挥成那个样子。但是这个火大,如果你修善业的话,他可能也发挥成妙用。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当时去度化迦叶的时候,他给把释迦牟尼佛安顿到那个火龙洞里边了。安置在火龙洞里边的时候,结果释迦牟尼佛就用火光三昧,把这个毒龙给降伏了,他把这个火的这个大给炼成一种三昧了,这就叫循业发挥。

你比如说水大。水大循业发挥的时候,如果依着恶业发挥,发挥到地狱里边就是油锅、就是血河,就是镬汤,这也是水大,水元素嘛。如果你循着善业再去发挥,你看观音菩萨,杨枝一滴真甘露,他就发生妙用。极乐世界的水是七宝池八功德水,全部都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

在地狱里边的风的话,把你给弄死,这个风一吹,又活了,就这么不断地受罪。但是在极乐世界说什么呢?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这就是风大,随着业力它能发挥成这样的,但是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这些功能都是我们本有的自性中具足的功能。就看你往哪儿引,你往哪儿引他就往哪儿走。一个太阳映照在水里,两个人一个往西一个往东。

你往东走的这个人在水里面看见这个太阳就是往东;你往西走的人看见水里的太阳就是往西,所以你就看这个循业发挥一样的,往哪里引,他就往哪里走。但是说来说去,太阳只有天上的一个,就是我们的本有自性的清净心。所以你看讲了半天世界的形成,轮回到这里了,还是没有离开那一念无明而已。这就是指的世界相续。然后随着这个世界,烦恼越来越炽盛,花样品种越来越多,业力越来越广泛,就像我们现在的大数据嘛。现在不是时兴叫做大数据,其实真正世界和众生的轮回,才是真正法界的大数据。不断地这样展开,你看世界这个词的内涵是什么?世界就是时间不断地迁变流动的意思。时间。那么界就是方位,空间而言,我们说上下左右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就在这个空间上面有了东西南北,再有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上下,这就称之为十方;过去、现在、未来,称之为三世,十方三世相互交织。大家不要忘了,我们现在号称的三千大千世界是怎么来的?就这么来的。十方加三世,不断地相互交织,相互错认,再纵横交错。最后,在《楞严经》里面有一个非常巧妙的词,叫做流变三叠。虽然佛在经典里面没有明着说,但是我想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立足于这一念的妄想,四通八达地这么发挥成,三千大千世界就出现了。

所以你看我们现在你说世界的时候,你能把单纯的时间提炼出来说呢,还是能把空间提炼出来说呢?你说不明白呀。你看往往我们有时候大家在路上遇到了,说话说,说你昨天晚上八点在哪儿?这一句话里面,你看八点是一个时间,在哪儿,是一个空间,地点呀。就是一个确认你的所在,一定要有时空交错。你看我碰到诸位大德了,如果认识的或者聊起天来我说,在普陀山住了几年了?普陀山就是一个空间,几年就是一个时间。就是我们所有的表达,都离不开这个妄想,都离不开这个心念,都是时空的交错纵横。这就是世界的形成、发展、最后确定。现在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如此。

所以你看为什么法身大士们,他如果一旦,从圆教来讲,一旦证到了初住位,就可以去一百个国土去分身散影,大做佛事。就是因为他当下敢认、敢认、敢认,认到这个程度了,他就自由了。无非就是一念,无明欲明本明。就这样的。这是指的世界相续。

好,等一下我们再开始,开始来讲到众生的相续了。众生是怎么继续的呢?回到我们刚才的那一念无明。还是能见和所见的二元对待。在这个二元对待中,如果立足于众生主体的有情来讲,你看,这个能见很想见。就是一定还要搞明白,就是那个劲儿,还是那个劲儿。这个被动的业相它就这么个样子,你一直想见,它一直给你呈现,就这样相互约束,就不能够超出这个业相的范围了。就是刚才讲的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对着这个四大所造的色,感觉到有了一个我的存在,一个我出现了。但是我被所见的这个局限住了。怎么叫局限住呢?你超不出所取的范围了。超不出所取的范围是一个怎么的一个尴尬呢?就是他用眼睛只能够看色,耳朵只能够听声了,鼻子只能够嗅香味了。就这样,一样一样地把它一个精明之体,隔成六种见闻觉知,错觉就出现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看我们明天讲到耳根圆通的话,讲到说其实六根是可以互用的呀。但是现在我们为什么把它隔起来了,就是不断地想知道,不断地被知道。

就这样,一个撵一个,一个撵一个,最后好比一个人追一个人,一个人追着一个人跑,追着一个人跑的时候呢,被追的这个人,突然间化成六个人了。那么追的这个人,也只好化成六样跟着他去,一个追一个,就是六根。这个时候六根就开始定格了。就出现了六根门头。这个六根门头我们再进一步相对地细化一下,既然是六根门头,那么这个六根门头是怎么把我们引诱成这样的呢?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被缠缚住,对外在的器世界超越不出去呢?为什么超越不出去呢?这六根门头,大家看,我们眼的信息,现在我们都睁着眼,你仔细在自己的身心世界中去做一下这个试验,就是眼睛的信息,看到色法,色法的所有内容是什么呢?你以为我们看见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

我那会儿在普陀山一直记忆犹新,大概在这个讲台上也说了好几次了。在普陀山刚出家的时候,一个女众问我为什么出家,我说为了断烦恼、了生死。当然那会儿说得比较,非常的像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样,非常的高调,说要断烦恼了生死。那个女的觉得我很可怜,把头一甩说,哎呀我喜欢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然后就把她的老公就挽着胳膊就走了,说你们和尚太可怜了。

她觉得花花绿绿的世界,那么我们现在定格一下,这个世界真的是花花绿绿的吗?这个世界我们看到的色法,所有的内容是什么,只有明和暗两个元素。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的颜色,无非就是明暗组成的。明和暗相互衬映,所以出现了这么多的颜色,这么多的色法。这就是眼根每天所对的待遇。但是我们就把它细化,业力不断地牵引嘛,牵引不断地在造嘛,造的时候你不断地花样翻新,就进行变异,就出现了所谓的花花绿绿的世界,终日奔流放逸于外面的色尘之境,这就是眼根的诱因。每天的眼根就这么工作,然后把我们哄得一塌糊涂。

那么我们的耳根,好像听到这么多的声音。有时候是赞叹的,有时候是唱《香赞》,完了以后呢再喝喝茶、聊聊天,等一下或者说,今天讲的是什么?《楞严三讲》。就是不断地在听闻。但是这些声音,大家想,声音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声音相对于耳根来讲,所有的内容就是动和静,相互碰撞,动静相攻,较劲儿。如果说,动来攻的静落了下风了,动占了上风的时候,我们就以为这会儿出现了声音了。

如果这会儿静出来攻动,动灭了以后静显现了,我们就以为没有声音了。然后这个耳朵每天就被这个骗,骗来骗去,骗来骗去,就以为真的耳根听到声音了,然后对这个声音进行了别,有的是赞叹的,有的是是非,有的是诽谤的,有的是诅咒的,等等这一切,就变得真的花花绿绿了,耳根也花花绿绿起来。所以大家来看,你说我们现在每天过得什么日子呢?就这些日子。

我们再细讲一下啊,因为我们要讲到六根门头做诱因,才说明我们具足了六根以后,每天怎么样去造业,导致了众生的轮回。在这个耳根的过程中,并不是我们这个肉在听,大家知道吗?并不是这个肉在听,而是我们能听的这个,明天要讲到这个,闻性。闻性就属于见闻之性。在经典里面的专业词叫做听精,是那个精华的精。其实声音都是被那个给吸收的,以为有一个听的感觉和听的概念,这个叫做胜义根。这个胜义根我们肉眼看不见,在佛经典里面有叫做,不是外面的叫浮尘根吗?里面的这个,当然我们感觉到在里面,其实未必是里面。这个胜义根,只有圣人,就是佛或者开了天眼的人能看见,我们看不见。

我们现在看见,以为肉而之体,就像经典里面形容的,就像一个新卷起来的荷叶一样的,这个浮尘根,就被我们错以为在这里有听闻的作用。其实说白了,这个浮尘根,就跟电线杆子上面久而久之上去的的灰尘,或者在厨房里面的抽油烟机抽得久了,厚厚地蒙上了一层油垢一样,跟这个一样。然后我们就错以为说,这个灰尘裹的这个形象就是电线杆子,就以为说油垢布满的这个就是抽油烟机。其实不是的。但是由于我们错以为浮尘根,跟外在的声音相互结合,耳根每天向外攀缘,终日奔流于声尘之境,不能够超越,就叫轮回。

所以明天讲到法门的时候,就是反闻闻自性,就从这个耳根来下手的。这就叫六根门头。每天的作用导致我们受骗上当,以为这就是我。有了我就有你,我你他就出现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鼻根就是一会儿通,一会儿塞住了,就感觉到鼻子在闻味道了。

那么这个身根,身体触摸的感觉是怎么出来的呢?挨着了,有触的感觉了;离开了,大家会觉得说,离开了就没有触的感觉了。离开了还有触的感觉,在触什么呢?触没有触了。就是不断地合分、合分、合分,然后不断地这样摩擦,就有了我身体的这种主体感,和外在世界的客体感。其实大家想一想,我们的身体跟外在的世界能分得清吗?你哪一时刻能离得开外在世界?就是不断不断这样不断。

意根也是这样子的,由生灭的法尘交欢相续,真的有一种认知的功能,就像黑屋子里面去看东西一样,就把它全部看到了,就以为我在一目了然了。就这样六根不断地被六尘所染,这就是我们六根门头做诱因的物理作用,其实它全部都是物理作用。

由于我们六根的物理作用,把这个功能给种下去以后,相互生命的转化过程中,这些物理作用反回来,又回到六根上来进行受用,就出现了轮回。由于这个机制,那么众生的相续,生生世世的这个四生九有就出现了。这就是深化了轮回。所以,时转到现在的时候,我们就根本回不到那个原始点上了,为什么?因为繁杂得太久了。你看到了什么程度?四生出现了呀,胎卵湿化。大家都知道胎卵湿化,那么这个胎卵湿化最初它是怎么出现的?怎么分别地说有胎生、有卵生、有湿生、有化生?它有它驱动的这个主导的因素,类别不同。

你比如说,如果出现了一个有情主体,自认为我是一个有情。这个自认为感出现了以后,那么六根不断地这样进行作用,满满地积攒在阿赖耶识里面的业力开始牵引。牵引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你比较你的这个造的业力里边,如果是想得多,就是不断地想,浮想联翩,那么将来就是这个卵生,卵生居多。因为卵生的主导业力,就是浮想联翩居多,玄想嘛。在经典里面的专业词叫做玄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四个因缘,你的生命可以出现。有父亲、有母亲、有自己的业力、而且有这个暖,因为这个卵要孵出来需要温度,所以需要暖的这个环境,四个因缘,卵生才能出现。

想多的成为卵生,情多的就叫做胎生。你像我们人道的众生,全部都属于胎生。一个是父亲的因缘,二一个,母亲的因缘,第三个,自己的业力,这三缘具足了,就开始胎生了,就出来了。

那么这个胎生,你比如说就人道而言,这个胎生,中阴身要投胎受生的时候,他滑落到中阴身了,就见到全是黑暗,什么也见不到。全部是黑暗的时候,只有有缘的众生,能看到这个男女在交欢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这一点点光明会发出来,这个中阴身就循着这个光明就去了。去到跟前以后,欲爱之想,跟这个父精母血一结合,男女就出现了,这就叫胎生。胎生就是自己的爱欲之情,牵引作为决定的主导,去充当这个胎生的角色。胎生。那么什么叫做湿生呢?湿生的时候,还是自我认知的主体。但是他是以和合而感应的。因为他只需要两个缘分,一个是你自己的业力,再一个你所生处,有潮湿的环境就可以了。你看我们有时候早上我去那个,以前回来住普济寺嘛。

普济寺早上去散步的时候,那个公路上到处都是黏糊糊的那个虫子,那个虫子的出现,它就不是卵生不是胎生,就是湿生的。潮湿下雨,梅雨季节更多。以前在佛顶山住的时候,斋堂嘛,斋堂出去洗碗,早上害怕,你知道吧。因为我原来在佛顶山,那个斋堂上面有一个小阁楼,就在那小阁楼住。早上出去出到外面害怕,两个害怕。一个害怕摔跤,因为穿着罗汉鞋,那会儿刚出家买的嘛。一夜之间满地都是青苔,就绿了,变得绿汪汪的,太滑了。

二一个就是,你一不小心就摸到一个又肥又大软乎乎的虫子。害怕得到那个洗脸池子里面我都不敢去。因为北方人没见过,看见都瘆得慌。这个湿生的它的因缘就是这样的,只要你有业,然后潮湿的地方,它就以凝结的这个软肉作为它最初的出生相。那么这个化生是以什么业缘的呢?就是一个缘分,只要有业就可以化生。所以把胎、卵、湿、化就形容为叫做情、想、离、合。

胎生是由于情多,卵生是由于想多,那么湿生是因为什么呢?叫做合感,因为湿生就是它老想找一个地方,最舒服,容易让我好好地待着,就这个妄想一直一直这样,结果就真的到那个地方去了。有业、有好地方它就去了,叫做合。那么这个化生,主要是以离的念头,就是它老想离开这个地方,喜新厌旧嘛。这个地方我不想待了,一定要找一个更好的更好的,结果就真的就化生而去了。情想离合导致了胎卵湿化,四生就出现了。

四生这样出现了以后,慢慢地你看后面还有叫做十二种生相。后面我们时间关系,也不给大家多讲了。像这个十二种生相里面,除了胎卵湿化,还有有色的,还有无色的,还有有想的,还有无想的,还有非有想、非无想,非有色,非无色的,等等这些那就更多了。大家想,为什么会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呢,就是变异嘛,有异熟果呀。你造的业就像那个社会分工一样,你造的业越来越细,越来越多,那么你感的这些生类也就越来越多。如果都要说是,总的来讲,四生都是幻化的。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嘛,都是化生的。但是在这个化生的这个无明一念启动的化生上面,我们六道轮回中又出现了这么多的种类。

你像我没有看《楞严经》之前,我那会儿也知道有一个十二生,就想到说,有一种叫非有想非无想,我就看是什么叫做非有想非无想,以为说非想非非想天吗?看了以后就不看不知道,看了以后才吓一跳,这个非有想的这种生物,到了什么层面?非有想、非无想是怎么来的呢?非有想的概念是什么?比如说,他不是你亲生的,你想把他占据过来,作为你亲生的。由于这个念头作为主导,就牵引着你具有了轮回性,就这个念头,就这个性格特色。在经典里面有一个例子讲到,大家都知道,不知道普陀山有没有。有一种叫做细腰蜂,都听过细腰蜂吧?蜇起来人特别疼。这个细腰蜂原来不知道是怎么弄来的,现在才知道这个细腰蜂是怎么来的。

它自己把泥一点一点地衔在这里筑一个巢,筑一个巢以后,完了以后它不是自己去生一个东西出来,它去把刚刚生出来的青桑虫,桑叶的虫子,它捉到它的窝里边。捉到它的窝里边以后,它天天给它念咒。我就学了这个以后,我发现这念咒居然真的顶事。为什么?一念一念地,它这个心念启动了以后,它真的有力量。它就给它念咒念什么呢,天天念说:像我像我,你一定要像我,长得要像我,是我的儿子,就不断地这样念。念念念,念得七七四十九天以后,这个青桑虫就真的变异了,变化出来就成了它儿子了,就成了一个细腰蜂了。还有这样的生物,真是不可思议!所以这个非有想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这个青桑虫,并不想当它的儿子。结果它非要它当它的儿子,这个青桑虫没有当它儿子的想法,就把它定名为非有想,就这么来的。

所以你看这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四生九有就这么多。在经典里面讲到的说,光人类的品种样式就根本数不完。那咱们南阎浮提众生,地球上那就更微不足道了,就是这么来的。这些里边主要就这么来的,但是它里边还有习气。像有淫欲心的习气,淫欲心太习气浓盛了,由于淫欲的男女二根相结,结成淫火了,所以你淫欲心一旦业力相应,你比如说要堕到地狱里的时候,直接就看见的是铁床铜柱。如果你在你的心地里边,你看在《楞严经》里面分了两种,一个叫做情,一个叫做想。就做为以人道为本,什么叫做情呢?就是你心里对外境贪染得非常厉害,浓浓的一股情结,想着好吃的,口水就出来。想着爱恋的人,那么泪水就出来。想着发财,啊呀如果我有钱了、大富了,就色身非常的光荣。

男女之间想这个淫欲心的话,那么二根就流不净嘛。等等这些贪欲,都是以水大为表象。有于这个水它是沉重的,水你看我们端着水,你端起来倒一点水,是往下滑呀,不是你吹一口气往上走嘛。所以你这个情比较重的时候呢,你的心态,心念中情比较重,那么你的在四生九有的转化中,你就是往下堕。所以你看《楞严经》里面都算过账,算过账什么?如果你这个里边想是什么想呢?想就是说在你的心地中都是一些清虚呀、神驰心往这样的一种殊胜之气,超生的一种念头。

你比如说,修禅定呀,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呀,发愿往生净土呀,等等这一些,这就属于想,念想嘛。情多了就是下堕,想多了就是上升。怎么投生为人的呢?情和想各占一半,势均力敌那么就到了人道。一半情,一半想。而且到了人道,你想想咱们为什么有的人比较聪颖,非常聪慧,说什么都很灵光。但是有的人就愚钝得很。有的人的那种爱欲心非常,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的痴情嘛。

这里边你看男众女众就又分开了。女众情见重,我这可不是得罪在座的女众啊,这是佛说的。情见重,她就是认准了一个,她就痴情女子负心汉嘛。那么男众情淡,所以说在这里边又是这样子的,有的暗钝、有的比较灵敏。就光人道里面就是这样子的。你聪颖的人就是因为原来的,虽然你情想是对等的,但是你情的成分比较少,想的成分比较多。如果你暗钝的话,就是想的成分比较少,情的成分比较多。

如果稍微这个天平失衡一下,比如说你的情占了六分,想占了四分,不好了,就堕到畜生道。那么这个畜生道里边,如果你还有分别的,你的情心偏重,特别重,那就很可能是猪呀、狗呀、牛呀、羊呀这些等等的披毛带角的这些东西。如果你的情比较偏轻一点,想比较多一点,这是就是在六情四想这个份上再细论,那么你就生到雀鸽、鸳鸯呀,就是这些飞禽呀,长羽毛的这一类能飞起来。你看看这个业力可怕不可怕。

所以给大家讲了这么多,唠叨了一下午,说来说去为什么?就是说,我们在判断一个人的轮转轮回中,你的心,就是我们讲的这些内容。如果你的心能够跟进到后面的细化中,这就是观因果。你比如说就光这个情和想的因果,你自己就每天可以,你启动一念烦恼心的时候,这是情还是想。你启动一念嗔恨,你起动一念贪爱,你的身体马上就是沉浊的。如果说心常用功夫的人,法师们都会有这个经验,只要你的心是贪欲的、往下坠的这种,那就是情。只要你今天打坐呀,或者说读诵一部经典,身心比较轻安的,那就是想。就自己算这个账,你的情和想哪个占得多?这就叫修行嘛。掌控自己你往哪儿走嘛。循业发挥你往哪儿挥嘛。

所以因为时间关系,还不能细讲。特别这《楞严经》里面,虽然是讲到说众生、正报、依报、业果形成、众生相续等等这些。如果把这些都能够了然于心,这不是废话,也不是拿出来就这么说,把一下午就这么时间填满就算了。你如果心用到这个上面,确实你的心是非常透明,心地功夫就会增加的。因为你对自己的心体非常了然嘛,你自己起心动念,你都知道往哪儿走,觉即菩提呀,就是知觉的。所以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还有一点,就是看你如果是从顿法上来讲,你就管他什么情想呀,什么四生呀,六根呀,等等这些,你就哪怕他给我呈现得再多、再繁杂,大家不要忘了,还没有离开无明欲明本明的最初始的那一个劲儿。这就是为什么禅宗就是顿法。你只要把那个劲儿给我当下熄灭,就是他呈现得再多的变化多端,再有诱惑性,全没有出那个劲儿,就是心外求法的那个劲儿。所以你只要一念把无明欲明本明的这个心能够搞定,轮回就顿灭了,就这样子的。

你看昨天下午,我们还要回到昨天的那点事上来。你敢不敢认?就是让你认这个,用无明的境地中来认这个本明,因为所有的无明展现的就是轮回和因果,仅此而已。这就叫心地法门。

所以你看,印光法师有一句话,开示得特别到位。他说:世出世间之事,不离因果二字,世出世间之理,不离心性二字。然后彻悟禅师有更好的发挥,彻悟禅师说:深信因果者,必大明于心性。我今天下午想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你看上去说了这么多,唠唠叨叨没用的话,好像谁不知道呢。如果你能够时时刻刻知道,就叫深信因果,不会瞒昧因果。如果一直能够念念不瞒昧因果,一定会开悟,这个人,绝不会不开悟。就叫做必然大明于心性。而大明心性者,必然会绝不会抛弃于因果。就是哪怕你开悟了以后,还怎么样啊?还得认认真真地去大做佛事。我本来说实在的,我不会弄电脑。我为了供养诸位法师,我来这儿,就是三天写的这一本子字。写得我都写糊了。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样子,你任何时候你要做这个佛事,包括我们去做经忏也是这样,在常住上发心,殿堂里面去供奉本尊都是这样子,哪怕你开悟的人,你还得于弘法利生,利益众生的事情上认认真真,一点都不能瞒昧,否则就会堕到断灭空的种子里面,成为魔王。所以以前的祖师说什么了,说你悟后还同悟前一样修嘛。有的人说,我已经上了,脚已经踏在毗卢佛顶上了。祖师就开示了,你的脚已经踏在毗卢佛顶上了,你的脚还得跟着三世诸佛的后脚跟转。就是说还得该干啥干啥。该念佛念佛,该弘法弘法,该住持住持,该护法护法,就是这样子的。该相信因果还得相信因果,该知道造什么业,感什么果,要心里有账。

所以我们今天说是依着这个《楞严经》,给大家讲一下这个轮回之路,因为时间关系,说得也七拼八凑的,但是大概的轮廓就是如此。

因为我来的这次,就是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一下《大佛顶首楞严经》。如果你真的要想细细的知道呢,那么就等于说你得就像逛故宫一样,我们这次把故宫只能从天安门进,从神武门出,哪儿都不敢乱串,时间没有。诸位你真的想去逛故宫,你得天天进去,慢慢地泡在里边,一天两天根本看不完,三年五载都够你看。所以原来之意还是供养诸位,希望大家能够深入地走进这个《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三讲)

各位大德法师慈悲,各位居士有缘吉祥,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我们三讲《楞严》的最后一讲。原来定的主题,今天是讲解脱之门,入这个解脱道。从怎么样发心,怎么样下手,怎么样去用功,然后怎样坚持,最后坚持坚持,路途中还有错路,还有险道。那么直至最后登地,入不退,到了等觉、妙觉,最后才能圆满,觉行圆满,才能修成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一尊佛,人人皆可以。

那么,要讲到这个,首先昨天我们的内容,主要是讲了一下轮回的这个情状。因为昨天的课程,其实要把它依着经典里面的描绘,量是非常大的。整个在《楞严经》,如果有大德们熟读的话,就是里面讲到了光七趣,除了六道以外,《楞严经》里面又多了一道,就是讲到仙道,神仙道。那么整个这个复杂的成因,所造的各种不同的业力,怎么样相互间转化,可能一念之差,在这个轮回险道中就天壤之别了,就遥遥无期,后会无期了。那么转过头,又可能碰在一起,等等。反正就是非常繁杂。

但是,有时候真的是世间法就是表法的。刚好我来到咱们宝陀讲寺,我住的这个客房,五号楼嘛,五号楼这几天呢也是一个因缘,每天上下楼,都会有一个从北京来的老师在那儿画画。这个老师画山水画,他是琉璃厂的。我那天跟着法师一起去聊天,听到说他是北京琉璃厂画画的。就这么一张干干净净的宣纸,白纸。我那天看见他拿了个笔,在那墨汁里边还掺了好多水,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手法,就贴在墙上,他就用那笔这么来回,反正我的感觉,就是我迈了个眼神,等到我再回到那屋里往墙上看的时候,一张山水图就跃然于纸上了。所以说,一下子让我回想到,我们这几天讲的法,昨天讲的是轮回这么大的场面,其实也就是这个本明的觉性中挥了几笔,然后越挥越多,慢慢地就成了山是山,水是水,房子是房子,人物是人物,好像就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开始一幅这样的山水画就出现了。

但是不管他怎么画,再画得细,再描绘得精巧,无非就是离不开本质上就是一团墨汁,就是这个白纸和墨汁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回到这个本明之处,就是这个无明和本明的关系,一模一样。当然现在我们已经滑落到这个地步了,就像我们现前的这个五蕴之身而言,因为很多错乱的烦恼,每天牵引着我们无能为力。就是依然当作真实的法,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际关系,就这样往前走。所以一个人一辈活的呀,确实就跟发动了引擎,发动了一个什么,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其实你反过来,我们沉下心来思维一下,今天我们从这儿作一个思维。你说就这个色身、色蕴,《楞严经》里面讲到,就如同眼睛看虚空,看得久而久之,出现了狂华,飞蚊现象一样,其实本来是这么一个东西。但是问题是我们现在,明明看得见、摸得着,你掐一下他就疼呀,他就会疼呀。你割一刀子,他就会流血,是真的呀。但是我们再提升,如果他是真的,你看经里面讲到的说,为什么一个人在心里打一个妄想,说吃,这几天在吃杨梅,天天能吃到杨梅。我发了一张图,北京的同修们一看,就开始流口水了。就一张图片,他也没有吃到,他也没有来普陀山。那为什么?如果这个色身是真实坚固不虚的一个实体的话,为什么看到一张假的图片,并没有吃到口呀,然后他这个真实的身体就会流口水呢?这个口水怎么出现的?色蕴是第一坚固妄想,妄想呀。你说这种感受,等等这些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等这一切的感受,感受从哪里生起的?

经典里面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这个世界,就是假得简直是经不起推敲。你看就像两只手在空中无故地就摩擦摩擦,就感觉到有了一种触受,就这么生起的,我们所有一天的感受。这就叫做虚名妄想。这是受。因为《心经》里面不是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吗,就是他已经照见这些东西都是假的。

你说这个想相来讲,包括想阴,在经里面描绘这个想阴为什么说,刚才讲到的,听到杨梅就流口水,想着自己在这个高处悬崖边上,马上脚下就有一种紧张感。现在不是到处的旅游景点,都有那个空中的玻璃隧道,就是玻璃栈道,特别高的那个悬崖上给你弄一个玻璃桥。然后有时候网友一发,发的有的那个走到中间,先开始吹牛,往里走,走着走着,恐高症发作了,趴在那儿动都不敢动,两只眼睛蒙起来,谁去动他都哭爹喊娘的,求爷爷告奶奶地不让动他。为什么?我们看这个图片,有时候这种视频,自己脚下就开始发怵。你说四平八稳地坐在这儿,为什么会发怵?这就是想相。

这个妄想是非常厉害的。在经典里面讲到,我们的身体,你看上去这么沉重,其实是完全由这个妄想操控。就像一个随着,现在不是到处有广场舞大妈嘛,咱们在山上比较清净,你像我们天天苦凄凄地活在这个都市里边,到处都是这个广场舞,一到晚上,法源寺外边就开始了。那个节奏放得快了,他就跟着扭得快了;节奏放得慢了,跟着就走得慢了。其实妄想就是拍子,我们的身体活动就是节奏。你以为说身体控制念头,不是的。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说,说的时候,这个事情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你行的时候,你就控制不住地要反作用地往那儿走呢?就是妄想的力量是非常坚固。而且它是可以融通你的身心,就是由妄想来沟通的。想阴。

所以经典里面,《楞严经》里面把它叫做融通妄想。但是这个色阴比较坚固明显,我们的感受跟色阴相待就出来了,你看,一碰他就有感觉。虽然这个想阴比较难触摸,但是他毕竟还是有心理体会的。就是这个行阴,我们最难反馈得到。念念念念刹那生灭。所以经典里面也交代了,说完全不知道,只有看见我们的指甲,不知道怎么就长长了。头发,不知道怎么长长了,你说看着它那儿长吧,你也看不出来,很难发现。但是它确实天天在长,过几天它就变了。这就叫行阴妄想,属于非常幽隐的,触摸不到。

那么经典里面表达我们的色受想行,还有一个识嘛。这个识阴呢,怎么讲呢,就是本来我们这个念头是周遍法界的。前两天一直在讲这个觉性,现在我们怎么把它用得,执着在哪里了,局限在?就等于说两边开了两个口的瓶子,这个瓶子用两个塞子把它塞起来。然后一个人把这瓶子里面的空气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千里之外,再把这个瓶子送给别人说,送你点空气吧。我们的识阴也是这样子,为什么我们的念头,老以为我的念头就局限在我的这个身体之上呢?就等于说被两端塞了瓶口的瓶一样。

你把它局限在这个瓶子里面,在这个身体上,就是识。你把它放开了,其实哪里不是空气呀,空气整个周遍法界,到处都是虚空。这就叫智,周遍法界的。前面我们在讲大佛顶的时候,也是讲到他有周遍性。所以想来想去,这五样东西相互拧巴在一块儿,我就出现了。就是刚才讲到一张白纸上,山水画就出现了。所以我们就着这个掌握了以后,再开始回过头来,走一走今天要讲的解脱之门,这条妙庄严路。

大家读《楞严经》的,就发现他的缘起非常有深意。你看《楞严经》的缘起是怎么来的?唯一的情节就是阿难示堕。示堕为什么呢?一个他天天要吃东西,为吃那口饭,才走出去的。另外一个,被这个摩登伽女用梵咒给摄入淫席,就要毁戒体了,就要跟他行淫欲了,为什么?欲,淫欲。一个食欲,一个淫欲,其实是非常接地气的,引出了我们每个众生,在我们当下欲界的两大生命的根本属性,两大根本烦恼,就是要吃东西,要行淫欲。

就这么引发了,才说了《楞严经》。所以当时阿难被文殊菩萨救回来以后,也把他描绘一回,说他一向只有多闻,只会听,但是道力没有修上来,没道。最后才请佛说法,就这个因缘,才引发了佛告诉大家说,有这个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说十方如来一路超出妙庄严路。唯一的就是这个引子,引出这部十卷《楞严经》。

所以说,要走进这个解脱的道呀,我们循着《楞严经》给我们提供的内容,我把它大致分了一下,跟诸位法师汇报,就是我们可以把它分作:

一个版块是发菩提心,这是修道的初期;第二个版块,开始入三摩地,就比如说有加行;第三个版块就是修三摩地,入道,你要往前走,精进不懈地一直要在这条成佛之道上;第四个版块就是得三摩地,因为从开始入到这个圣位以后,入了初住,开始就有五十五位的菩萨阶位了,一直到最后的等觉、妙觉;最后第五个部分就是成就菩提了,得了道,成了佛了。就是这个意思,大概这么五个版块,我们进行一个串讲。

但是在此之前,我先要把一大段的内容是不容错过的。这一个版块就是前面,还有最精彩的部分,三大版块。

一个是讲七处征心。就是阿难和佛,师徒两个一问一答,说到底这个心在哪里?

二一个是十番显见。为了让他见到这个本有的真性,就想了个诀窍,佛用了十个回合的实验,就当着阿难和当时听法众的面,不断地做这个现实生活中的实验。就给他带妄抛真,在这个专业的语境里叫带妄说真,其实就是指出来他的这个本有的真性,怎么样入手,怎么样找到。十番显见。

第三个就是会通四科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果用一句直白的话讲,就是说所有我们的生活,其实本来都是真如实相。就这个意思。

这三个版块是《楞严经》整个经文里面最精彩的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说,为什么说它是部宝典。你看如果我们从禅宗的角度,大家熟读《楞严》以后会发现,《楞严经》里面的内容,好多禅宗的什么棒喝呀,或者一些祖师爷们用的公案呀,其实全部都在《楞严经》里面,发现这里是原型,原型就出自《楞严》。所以我们首先花一点时间来了解一下。权且就把这三个部分当作起个疑情吧,再通个消息,最后落个歇处。就是想起到这样的作用。

为什么首先来讲,起疑情是很重要的?佛门里面常讲到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你没有反思,你的这个道就入不了心。因为你生活得很舒服,你这个生命节奏进行得很畅快,每天就向外奔驰,六尘六境把你骗得根本就想不起来回家。所以说这个疑情呢,当然这个不是说让我们怀疑佛法的疑,就是在现实的这个妄想境界中,你要超脱这种安逸生活的麻痹,你要超脱我们凡夫的这点俗情俗见的这种现前的堵,把我们堵得就是根本不想着把自己的生命有所升华。

所以因为在常态里面太久了,你就没有这个猛醒和重新认知的机会。所以说首先,你都没有这个心力去颠覆现前的这个凡夫境界的话,那么你想,我们怎么去起这个正行,去作这个正观呢?而且特别你看现在到了末法时期的话,所谓的五浊恶世,那就说明我们心地的这个浊乱,已经把这个本有的觉性给搅得已经非常的厚重和遮挡住了,包裹得非常厚重,你要想回到这个原始点,那就更加的不容易。

你看经典里面有一个情节,里面讲到众生的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这个专业词听起来好像,说什么叫别业妄见?就是自己造的业所感的环境。同分妄见是什么呢?就是大家一起造的业所感的这个环境。这个别业妄见就是一个人走进误区,还比较好纠正,还可以容易把他给拽出来,说你错了。如果大家共同一伙人,全部都陷入到这个错误的境地中,走入误区的时候,这就叫同分妄见,那么大家都不太会怀疑了。

有一个明白人就这么喊一声,可能大家都不一定会听了,而且会说他神经病,人家都过得好好的,你做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可见当时释迦牟尼佛成道了以后,开始弘法也是面对的这个窘境。因为佛法太清净了,但是我们这个世间非常染浊,没有办法。所以在这个阶段上才要问,叫做要你先起疑情,疑情的作用就在这里。你先得不服这个生活,不想继续这么过。包括我们现前来讲,出家一场,可能这个走到现在到如此地步,是不是哪儿不对?每天浑浑噩噩地就这样继续下去,问题是会不会哪一天觉得,早已经流浪到一个不知所措的地方?

所以你看这阿难呢,也就是跟我们一样,在这里边疑情起不来,佛就设了一个局嘛。昨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内容,说你当时为什么要出家?他就说,我见到佛长得庄严,然后思维说,如来的这个色身,不是用爱欲生出来的。佛就继续就着这个,将计就计就问他,说你既然见到佛的三十二庄严相,那么,原话是这么说的。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你看其实这就是当头棒喝。

说你既然见到佛的相,那你仔细想一想,谁在见呢?谁见到这个相?谁为爱乐?谁在起心动念,思维说这个相庄严,不是爱欲所生的?本来就这么不断地给他捅捅捅,但是他不行,这个疑情起不来,他还在那儿傻乎乎地说,用我的心目所见,就是用我的眼睛看到你长得庄严,然后我的心在思维呀。就这么跟佛对答。结果佛就问,说那你用眼看见,用心思维,你现在现前告诉我,你的心和目在哪里,你的心和眼睛在哪儿呢?佛就反征他。这一问,阿难还不知道,还在用他的意识心说,这很正常呀,所有世间众生的心都在身内,眼都在脸上。就跟佛来了这么一句。就这个情节,下面开始引发了七处征心。

你看如果要是利根的话,大家想,七处征心说的什么法?当时达摩祖师来了,二祖去找他安心。达摩祖师跟他要心,说你把心拿来给我安,觅心了不可得。其实说的就是,一口说的七处征心法。但是阿难他就会不了。会不了不行,佛就开始跟他进行讨论了。

当时的实验是这么做的。佛就问阿难说,你在这个,不是在祇桓精舍的一个讲法堂里面嘛,说你在这个堂里看到什么?阿难说,我先看到在屋里的大众,然后再透着窗户看到远处的园林。那佛就问说,你这个看到是不是从内而外看到的?说当然是从内而外看到的。佛说,既然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怎么能说心在身内?就反征阿难,你说心在身内,在哪里呢?既然在身内的话,那你现在看一下,你看这个房间,你先看到内,然后才看到外。

那在座的大德法师,我们皆是如此。你要想看外面的宝陀讲寺的那块牌匾,或者外面山海的风景,那一定先要看屋里的情形,才能再看到讲堂外的情形,还得透过窗户。佛就反问他说,如果说你的心在身内,为什么不按照这个道理,顺理成章地先得看到身体里的五脏六腑,对吧,才能够看到外面的一切情形。你现在这个心在身内的话,你怎么看不到五脏六腑呢?这么一问,阿难就傻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一切众生都认为心在身内,可是这个身内是错误的。你想我们现在一说心,说你心里想一想,谁不拍胸脯子呀,马上就心里要琢磨一下,就以为在这个胸腔内有个肉团心。结果阿难他这个妄念呀,这就是一念妄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你这一个妄念打起来,你根本控制不住,一念打起来就打得百千缠绕,就真的是绕地球几十圈,那是不在话下。

所以他还是用这个妄想,你说这不对,我就说那对。他就开始执着说,既然心不在身内,那就在身外吧。那么佛说,你说心在身外,好,心在身外,就说明身和心是两个东西,它不在一块儿缠绕,相互没有沟通能力。那么为什么你的眼睛,这个眼睛就代表身体,看东西的时候,这是什么东西,你的心能够知道呢?为什么身见物,你的心能知呢?那就说明你的心不在身外。

好,这么一说,阿难又没话了,他说什么呢?说,那这样的话,这个心很可能在根里潜藏着,就在这个眼根里边。那佛说,既然在眼根里边,那么这个眼睛就跟你在上面扣了一个琉璃碗一样,你现在能透过这个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就如同说,眼睛透过这个眼睛上的琉璃碗,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是他的眼睛同时还能看到琉璃碗。但是你现在心透过眼看到外面,为什么不能见到眼的本身呢?就是我们的心其实看不到我们的眼根。这就又把阿难给说住了,明明不在根内。

希望大家也跟着参究,到底这个心在哪儿呀?经典里面常讲到的,不在内、外、中间。然后阿难又说了,一会儿说心在明,一会儿说心在暗,一会儿又说心在哪里生。不是经典里面常讲到的,心生法生嘛。有种种心念生,所以有种种法生出来。感觉到说,随着心而生出来的法,那么这个法在哪里生,这个心就由那里有。

那佛就问他说,你这么说的话,你这个心是有体呢,还是没有体?如果你这个心没有体的话,怎么能够跟种种法生起来,跟种种法和合,而知道这个法在哪里呢?你这个心如果说有体的话,你身体触摸的时候,你这个心是由内出,还是外来的呢?由内出,你还在身内。由外来的话,你应该先看到自己的脸,才能够进入到自己的身。但是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看不到自己的脸。就不断地这样。

一会儿阿难又说,这个心在中间。佛就问他说,哪里有个中间呀?一个东西我们从西面看起来,它在东;从南边看上去,它在北。没有一个定性的中间。最后阿难就说,那心就在一个,实在被佛逼得无处可藏了,说,那就心在一个没有执着之处。佛最后就彻底要断他的这个妄想心。

说既然没有一个执着,你认为没有一个执着,那就说明还是有一个没有执着,怎么能说没有执着?就这么一串穿来,洗涤阿难,要断他的这个意识妄心。

所以大家也现前作意下,我们凡夫的特性在哪里呢?只要你的念头浮动,挨在哪个法上,那么你马上就被控制住。只有这个圣者就是哪里都不挨,哪里都不被控制,那么他是全体周遍,遍知的。我们现在只要你有一念执着,挨在哪一个法上,那么哪一个法就现前,仅此而已。缘分一直都在,就看你往哪里缘。

所以就这么一番显,不断地这样,这就叫七处征心。就征这个心在哪里,阿难找不到。所以阿难就可以说是一错再错。第一个错就是因为他全情都是定见。每一念都是一个执着,每一念都是一个执着。你看,一会儿执着决定在外,一会儿执着决定在内。就前面的都是这样的一个计较。你想有内就有外,就有中间,所有的这个一念起来了,就全起来了。所以说,第一个就是他全情都是定见。

第二个来讲,这个阿难他犯的错误叫做穷追不舍。大家都知道,比如说禅宗的这种参禅呀,参禅为什么说参得不知有生,不知有世,念念参,苦参密究,他确实是让你穷追,就像钻木取火一样。但是穷追的功用是为什么呢?让你华丽地转身,要舍。穷追的尽头重在要顿舍。这个阿难在此处就不行,他就不到黄河不死心。其实就是一向多闻的习气。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去追究法义,容易犯这个过失。

你看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说,他也曾经喜欢在这个三藏名相里面去追逐,去做学问,最后发现一点用处都没有。这也是阿难的毛病,不能够顿舍,不能够尽这个情,所以他不得理。一直穷追,一直穷追,就只懂得我们常说的踏破铁鞋,就不懂得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所谓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他不懂。你看有时候唐诗宋词里面常有这样的境界,我想这些诗人,也有好多确实是可能在法上有悟的。什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说的这个穷追顿舍,阿难他就舍不下来。

那么再一个错的是根本错。这两个错算枝末错。阿难总之错在哪里呢?一错再错,根本错就是以思议的心,来解这个不思议法。他的根本错就出现在这儿。现在我们很多时候也就是以思议心。后面讲到两种菩提心的根本,就要讲到这个内容。他不断地以这个起心动念的思议的心,来去解这个没有心念和言语的法。这就是一错再错,根本错。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又进入下一个情节了。

佛就开始举起来一个手,就问阿难,说你看到了吗?阿难说,我看到了。佛说,你看到什么了?他说,我看到如来的光明拳。佛就问,你用什么见?他说用眼见的。佛说,你用眼睛见,那你用什么知呢?他说,用我所谓的能分别的这个心在知。佛就说,咄,阿难!就等于说这会儿就开始把他棒喝了一样,说这根本就不是你的真心,你修行天天就在这个妄想里边,而错认为真心。我们现在何尝不是如此。很多时候付出了很多心血,用了很多功夫,就是因为在这个妄心里边,没有进入如来密因的修证了义。就一直在用这个妄想心修。

确实在咱们普陀山呀,诸位法师,可能你们因为守着名山,每天道场里面这么多的具体的事务。像我们磨嘴皮子磨惯了,毕竟有很多因缘都要去说,替释迦佛说两句。有时候你想想,你说他老人家已经涅槃了这么多年了,现在就凭着我们穿着这个衣服去说,代佛宣说。说的时候也会有因缘,很多信徒现在都是很,甚至有的很精进。

现在,你看我回来还戴一串念珠,很多法师们也有这个法器。现在都不流行念珠了,知道吧。在北京你如果去接触居士的话,都流行什么呀?就这个。人手一个计数器。每天念多少佛号,持多少咒语,每人人手一个。而且这个计数器现在也产业化了,越来越高档。最近出现了一种一个一百块,是直接跟苹果手机挂钩,就是说每天能够督促你,然后你念了多少,直接就给你记录上去了。你看现在的人多聪明,就做这些。但是有的他每天拿这么一个,就跟你说话的时候也在嘴巴嗒巴嗒,就不断地在那儿念。每天下午报功课,成立一个微信圈,然后弟子某某,今天持咒多少遍,念佛多少遍,回向怎么怎么样,每天都是如此。

就修成这样,你就不能让他的利益有一点损失,或者听一句不中听的话。只要一入耳,马上就受不了,就跟你急,就这样。为什么呢?因为根本就不入道!念咒的时候每天就想,念佛的时候就想,我今天要念多少,终于念完了。现在把我给引逗得也陷入到这个局里去了。因为你自己在那群里,号称领着大家一块修行,你得念够呀。每天着急。这两天来回来讲法,我还得休息一会儿,早上陪着师父去看了一下牙,没时间了。昨晚逼得我晚上躺在那儿,在那儿数珠子念。得把这念够。要不然他就观察你,你这群里面,全都盯着你,念不够你今天就不精进。所以说白了,说实在的,都是妄想,都是以佛法而增轮回之业,就这样。所以你看这里,为什么《楞严经》究竟?

他开始第二个就是要带妄显真了。为什么这个叫做带妄显真呢?就是说这个真如本性呀,在我们众生的思维分上,就是在梦里边的时候,你说这个梦外醒后的境界,你说不透。所以只能在梦里边给你指着,带着这个妄想,但是把你的心引到从来不到之处,来见这个本有的真如法性。这就叫带妄显真,十番显见。阿难和佛就是演这个戏。

你看,佛就着这个情节就问,说你用什么见?结果阿难说,我用我的心,妄心推比的,用眼见。佛就告诉你说,绝不是用这个来见。这就是情节引发我们看到真心的第一步。

你看我们这里边的第二个实验,又是现场做的。佛就说,你既然是用你的眼看见我,那么我来问你,如果是眼瞎了的人没有眼,你问他,他能看见什么呢?结果阿难就说,那他一定会回答,他看见的是什么呀,不像我们有眼的人看见的都是明,光明嘛,那么眼睛瞎了的人,那一定看见的当然是黑暗。可是错就错在什么呢?我们以为一个眼根坏了的人呀,看光明的时候以为是看见了,那么黑暗的时候,以为就是看不见了。错了。不管他看明,还是见暗,他真正能够看的这个东西,这个见性,从来没有变过。所以佛第一个就告诉阿难说,真正的见性是你的心,而不是你的眼。

我们在座的诸位也可以看看。你看我眼睛睁开了,看见这四处光明、在座诸位。眼睛闭起来,我们一般通常就以为这是看不见了。

实际上眼根所对的这个暗境,其实用心还是看见了。看见的光明和看见的黑暗的看见,从来没有变过,这就叫做显见是心,而不是眼。就是真正我们能见的这个见性,不是眼根在看。大家都以为是眼根在看,实际上是什么呢?是我们的本有的这个真心、真性在看。这就叫心性。明心见性,就要见这个。你看这个东西常在。

因为做实验呀,确实不好做。他做的实验,我这么一讲,未必我们在场的能跟上。但是大家想,在佛门里面,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公案,我们这样了解一下都知道,真能这样,确有其事,真有此理。大家还记得古德有一位抄《法华经》的吧,不是抄《法华经》抄着抄着,入到这个定境中了,晚上,古人哪有电呀,晚上灯灭了,蜡烛灭了以后,油灯灭了,他的眼睛,还依然在抄《法华经》,而且就像白天一样,清清晰晰、分分明明的,天都黑了还在那儿看。结果侍者进来了说,伸手不见五指了,你怎么还在抄呀?哦,一念妄想起来了,才把这个眼根的作用又给妄想生起了。那会儿为什么能够抄到天黑还能见到字,还能见到纸呢?就是因为他那会儿用的不是眼,而是见性,见性本具的光明。所以十番里边第一个就是什么呢?让他明白显见是心,而不是眼。我们现在谁不知道看东西是这个眼根呢?你看一会儿手机,眼睛就涩得胀得就不行了。都以为是眼根在看东西,其实根本不是。这就是佛法的难信之处。

所以说从这个见性之心,佛就善诱他,就让他从这个根处入手,你能见的性,而不是你能见的根,不让他在根处入手。第一个回合,阿难听到这里,突然间就什么呢?我们现场也是一个法场。当时释迦牟尼佛讲《楞严经》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这样过,为什么?人人都不说话,冷场了。为什么冷场呢?心里琢磨不透了。在以前的时候,只知道有眼才能见,现在他发现,没有眼也能见;在以前就只知道说一会儿见明,见到光明了才叫做见,现在发现,见到黑暗依然还是见;以前只能知道,能见的是眼,现在知道,能见色的不是眼,而是心,确实是心。就这样仔细玩味,但是还没有开悟。就这么仔细玩味以后,引出来后面的一番不断的层次激荡,不断的说法层次,激荡阿难对于这个本性的感受和触摸。这就是为什么叫十番显见,就是显这个见性。

所以进入到第二个回合的时候,佛就给阿难说到,这个见性根本就没有动过,从来都是不动的。他当时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你看我们现场也可以。一个实验就是,佛就把这个兜罗绵掌给伸出来,一会儿合上,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合上,一会儿张开。他就问阿难说,我的手有张有合,那么你的见,有没有张,有没有合?你看,现在我的手也在动,一会儿张,一会儿合。但是诸位,我们见到我的手一会儿合住了,我们的见性,随着这个手有合吗?我的手张开,我们见到这个手的见性,有张开吗?没有动过。佛就给阿难左边,就用手显了一下神通,给左边打了一道光,阿难就把头转到左边一看。又给右边打了一道光,阿难又把头转到右边一看。

佛就又问他说,你的头在左右摆动的时候,大家都可以现前做这个实验,就是我们左右扭头摆动的时候,我的见性,我能见物的这个见性,有没有动过?没有动过。为什么这个实验里面用了两个境界,一个是佛给他用手开合,二一个就是让他的头在脖子上动?因为什么呢?就是外界的境界动的时候,我们找这个不动的见性,这是比较容易知道的。但是如果我们自己的头在左右摇摆、动的时候,我们再找这个见性,就容易被转了。因为你对于这个见性的守候性不够。恒守的这个能力不够,也就是我们说的定力。所以现在我们都以为说,你等你自己的头都能够左右摇摆的时候,这个见性还能够守着他。诸位法师,这个东西就叫本性。你看,我们现在晃着头的时候,你说我们能见物的这个见性有动吗?看着东边的窗户和西边的窗户,这个能看的看性,没有动过。这就叫见性。

所以大家说了生死、了生死,怎么了生死呢?整个一切万事万法,无非生灭变化,就在动。那么在三界之内,没有一法在不动。但是这个能见的见性,从来没有动过,一直就在那儿守候着。我们头一天讲过说,三十里铺的好妹妹,一直在那儿守候,没有动过。那如果说三界的一切动法,就这种生灭法,最大的动是什么呢?无非就是这个色身生、色身死嘛。这是我们三界内所面临的最大的动。你能在这个动的时候,你依然能够守住这个见性的性不动,就了却了,就抽身出来了,就所做已办,就了生脱死了,这辈子出家的事就成功了。显见不动。

所以大家说一个公案。现场也依样画葫芦,我们现在没办法,老虎见不到,就照着猫,看看猫,就知道老虎了。在佛教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禅师,叫做汾州无业禅师。无业禅师他去参马祖。参马祖的时候,祖师爷就给他演。他就问祖师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马祖就说,哎呀,现场的人太多了,这会儿吵得不行。就跟孙悟空的师父一样,背着手给他说,你晚上三更再来。那么马祖就说,现在人太多了,你别时来,说你换个时间再来。好,这个无业禅师就当真了。说师父让我换个时间再来,那我就走吧,就等于从这个门堂,就门口要出去了。走到门口,背着马祖,要往出走的时候,马祖叫了一句,马祖叫说:大德。这个无业禅师一听叫他大德,赶紧就回首。

一叫他,他赶紧回头,想问一下祖师爷叫他干什么。结果马祖道一就盯着他说,是什么呢?就一声大德喊去,他的头一调,就问他是什么呢?就这么一问,言下就大悟了。言下一大悟,整个法界就动了,那个时候龙天就开始马上欢呼鼓掌说,又有一位南阎浮提的众生悟道了。你看这个公案,跟我们现在讲的这个一模一样。就在这回首之间,见性如如不动,两个人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就悟这个,显见不动。所以大家想想,我们现在摇头摆脑,你就不断地动,举手投足,就这个性不动。这个性,看在眼睛上,就叫做见性;如果听在耳朵的话,就叫做闻性,就这一个性。如果有味道熏出来了,你闻到了,诶,有香味了。

那么没有味道的时候,你闻味道的这个功能不在吗?也在,就这个性。身体,我触一下麦克风,我的手有感觉了,我的手没触的时候,我的手能感觉的这个感觉失去了吗?还在呀。这就叫触性。色声香味触法,所有的性就是一个性,就是我们本有的真心自性。就这个东西。所以你看佛陀,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大教育家。

我们现在学习《楞严经》,有时候听不进去了,还觉得说,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呀,你说的这么教条,这是佛学院讲的课吧。这就是现前的生活。谁天天不摇头摆脑的?你上个厕所,你还得蹲下去站起来,但是见性没动,闻性没动。

所以第三个回合,这个我们再跟大家分享一下,佛确实是大教育家。为什么?又出现了一个人物,就是当时的波斯匿王。这个波斯匿王出来以后说,哎呀,老了老了,不行了,快死了。佛就问他说,你的身体还在,你怎么知道要死呀?说你明明活着,你怎么知道要死呢?王就说了,说我这个身体从小到老,现在刹那刹那不住。

小的时候,非常的身体强壮,面色光润。现在已经头发也白了,面皮都皱了,快要死了。当时还打了个比喻,说就好比我们烧香一样,虽然这个香还没有灭,但是我看着这根香,一点一点地烧得快完了,就知道这个香终究要灭,就推出来这个,所以说肯定要死了。佛就反问道,你既然知道你的身体在生灭,那么你能知道你的身体中还有不生灭的东西吗?这个波斯匿王被问住了,搞不清楚还有不生灭的东西。

结果佛就说,你小时候总看过恒河水吧。在座的诸位法师,可能也有的到印度去朝过圣,去过恒河。当时你看佛就就着现场的这个资料,他就给波斯匿王说法。说你看过恒河水,那你三岁的时候、十三岁的时候,现在六十三岁了,你看恒河水有变过吗?说,哎呀,好像恒河水还没有变过。说不但恒河水没有变过,其实在变你还不知道,说你看恒河水的这个能看的功能,有没有变过?大家跟着把自己也实验一下。

诸位来到普陀山,有的十年了,有的五年了,有的三年,就按最少的说,三年了吧。你三年看这个海,三年前看,和现在三年后看,能看海的这个功能作用,就是这个见性,没有变过。这就叫性。

所以你看,后来南怀瑾先生在讲这个见性不动的时候,还即兴作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什么:白头雾里观河见,犹是童年过后心。就是虽然恒河已经哗哗地流了六十几年了,我三岁的时候跟六十三岁的时候,能见恒河的这个功能,从来都是如如不动。尽未来际,十世古今,都没有动过。后来接着就是一连串的,因为十番显见,有十番的实验不断地给大家做,在场的听法众就在佛的智慧的这种指陈中,不断地点拨嘛,大家不断地智慧发挥。那么有十番,因为我们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地给大家讲解。

总而言之,你比如还有一个叫显见不失。不管你的这个,又做了一个实验,就是胳膊一会儿向上,胳膊一会儿向下,就问阿难说,什么是正呀?什么是颠倒呀?什么是向上正呢?阿难就说,那世间人都认为胳膊向上是正的,向下是颠倒的。佛就说,我在上在下的时候,虽然你的心有颠倒,就是你的心跟着颠倒了,你能见的见性有跟着颠倒吗?阿难被问住,说没有颠倒。所以大家要知道,为什么前天我告诉诸位说,哪怕我们现在在看手机,打妄想,还是这个真的,只要你敢认,就是这个意思。虽然说修习佛法,端坐在这儿念佛是向上的,好像是就在这个真心、如来密因中,你这会儿造业,埋头造业,往下了,还是这个不动的真心。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佛就问他了,又说显见无还。无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有来处呀。你看,这个光明是从灯这儿出来的,那你一看灯就知道,光明是从灯来的。既然从灯来的,就可以说,现场的这个亮度是由灯而起的,可以还给灯。我们是父母生出来的,就是出处在父母那儿,可以还给父母。只有现前的这个见性它没处还去,不知道从哪里来,因为它一直在。一直在,而且你看,我看诸位,从这边,每一位法师,每一位法师,一人一个样,但是我的见性呀,没有跟着一人一个样而一个样,始终只有一个样。这就叫见性不杂。不会因为万事万物各式各样,你的见性就跟着也各式各样,没有。这就叫见性不杂。

再第七个,显见性无碍。什么叫做无碍呢?我们现在看近距离的东西,我看诸位,看的就算近。那么我出去眺望一下南海观音那边的大海,难道这个见性就因为在屋里的时候就变小了,出去以后就变大吗?没有。你上去看这个九霄之外的月亮,依然还是这个见性,没有拉长,也没有缩短。这就叫见性无碍。

最后一直讲到什么呢?让我们为了死尽偷心,讲到见性不分。什么叫做见性不分呢?就是你不要在这个见性上说他是见性还是不是见性,皆是戏论。见性不分。不知道大德法师们,你们对这个见性不分有没有感觉?大致是什么意思,我们说一下。再引一个公案吧。当时最著名的天台山不是有一个寒山拾得,这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来的嘛。还有一个叫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丰干饶舌这句话都知道。这个丰干要去朝五台山。到了五台山以后,见了一个老和尚,给他指点。他指点完了以后,他就心里嘀咕说,你是不是文殊菩萨化现的?结果这个老和尚说,岂有二文殊?岂有二文殊,说难道还有两个文殊菩萨吗?那我们用这个妄想心,寻常这样推比一下。

好像老和尚说,那难道有两个吗?那可能这就是一个化身,本身就是只有一尊文殊菩萨。这个公案不在这上面会了,就在这个显见不分上会。什么意思呢?文殊菩萨活生生的就是文殊菩萨,你形容他是文殊菩萨的时候,已经就成了两个文殊菩萨了。大家仔细会一会。就跟这个话筒一样,岂有二话筒呢。话筒本来就是话筒。佛像本来就是佛像。你在上面要把它叫话筒的时候,就到了第二头了,就成了二文殊了。所以这就叫显见不分。你说他是文殊,不是文殊,是话筒,不是话筒,都属于戏论。只有本性,就是话筒。说时迟那时快,说话筒的时候,已经就晚了。这就叫显见不分。

最后一直讲到显见超情,就是离一切妄想烦恼。显见离见,就是你说有一个见的时候,说有一个见性的时候,已经晚了。就这么十番洗涤,不断地让阿难和在场的大众起疑情,然后通消息。七处征心,就属于起疑情,让他反思心在哪里。十番显见,就属于通消息,让他看到这个消息,门缝里至少先看一下。这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两大版块。

那么第三大版块开始,就是会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就等于最后给他说,曾经都是妄,今日妄皆真了。这不是天台六即佛里边,最后究竟即佛的时候:曾经以为都是妄,现在以为妄想都是真。就是让他尘埃落定。我们常讲到说:全事都是理,全相都是性。当然教条地从这个佛学的专业术语上,可能在座的还有些居士同修,越听越糊涂了。什么叫做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说白了,就是所有现前的生活,当体都是真如佛性。就这么个意思。现前的生活,你就不要在上面做文章了,全体都是本来面目。所以这就是从起疑情,通个消息,最后让你得个歇处,谛信本来是佛,无疑无虑。

因为时间关系,不能给大家把这个四科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细讲了。就是我们这样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当时阿难与大众蒙佛开示以后,所有的都身心荡然,整个就一场法会听下来,就心无挂碍了。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真心自性遍满世间。这个波斯匿王一看,自己原来这个见性有不生灭的地方,知道自己死不了了,非常高兴。最后大家都看到十方虚空的世界,都跟自己在手里放的一片叶子一样。就现证这个境界。这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这三大版块,让大家都知道,妄本来是空的,真本来是具的,大家都知道,本具的。这就是我们在《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开发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的内容,所传达给我们的讯息。

当然讲了这么多,也是从内容上来讲比较散。现在我们现场做个实验吧,就是这个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然后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比喻可能不太亲切。我们现场来浓缩一下,做个感受,到底这段话,就是刚才我们前部分的内容讲的到底是什么。我自己也在悟,也在悟。

什么叫做七处征心呢?大家现在看看,就我本人坐在这儿。这外面的广告,那个屏幕牌上也打到,宏海法师,三讲楞严。大家,包括我自己也认为,我是宏海。诸位大德都有自己的上下。你自己就想想,我是某某。虽然我是宏海,可是我现在就浑身上下到处找,找不出来一个地方是宏海。告诉诸位这是真的。你就说现在浑身上下哪里有,什么能够标志说这是宏海。就这胳膊腿,这个头,这个眼睛,这个眉毛,这宏海在哪里嘛,浑身上下真的找不着呀,没有嘛。这就叫七处征心。

什么叫四科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虽然浑身上下找不到宏海,但是就这块肉,就这张嘴巴,就这个宏海,当然说宏海的时候,已经成了二宏海了。就这个,就这个,就在这儿坐着半天,讲了三天了,坐了半天,今天又说了将近两个小时,你能说他没有吗?全体上下都是宏海。这就叫妙真如性。所以为什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那么中间的十番显见,它起了一个功能作用,就是为了大家认识真实的自我。这个十番显见就等于什么呢?我们身体里面的这个不是宏海的宏海,怎么构成的呢?细胞构成的。身体里面的细胞在刹那刹那不断地生灭,但是身体中的细胞刹那刹那的生灭中,这个身体其实没有生灭,一直坐在这儿。这就叫十番显见。如果大家能跟得上的话,这三个比喻,足以说明现场就是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会通四科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就这个意思。不知道听得如何,反正讲的大致如此。

这就是我们在《楞严经》前四卷里边最核心的部分,起疑情,通个消息,落个歇处。但是问题是什么呢?这就属于悟的部分,后面开始要讲修的部分。为什么这么说呢?悟,你可以顿悟。但是必须要依教起行,一点一点地要有次第。所以你看经里边这就讲到了,佛就告诉阿难说,虽然你们现在已经差不多都得了须陀洹果,已经就证入到预流位了,见道了。但是还不知道自己根中,就是身体里面集聚的这无始以来的习气,要用修所断得,要修行才能断。所以就讲这个道理,说理要顿悟,事上还要渐渐地来修,要有次第。当时在《正脉疏》里面,有一个比喻非常有意思,就说到鬼的故事。昨天,这上来吹牛好吹,这下了法座呀,真的吹不得。

前天吃完饭,跟惟航法师在那儿聊天,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要加持我,他给我讲了三个还是四个鬼故事。他说他们那会儿住在普济寺,在佛学院,晚上呼呼地就来鬼了,一刮旋风就来鬼了,还能说话,说有一个老和尚还能跟鬼说话。我就这么一带而过听,觉得这讲个鬼故事有啥意思。晚上到了十点多,什么事都没有,呼隆地一下子,念头想起他讲的故事了。你们这里这个五号客房还大,我们这北京来的人真受不了,就是非常嫉妒恨,你们这儿的房间大,又有洗手间。我们在法源寺的话,挤到那院儿里,一个人有这么十几平米的一间就算可以了,有一个独间就算可以了。说那房子大,一下子一念这恐惧心生起来,吓得我把这个卧室的门给关得紧紧的,把钥匙又给配了一下。钥匙不是在一起嘛,原来我以为卧室没有钥匙,就里边把它关上,就怕鬼。

那我们为什么怕鬼呢?这就讲到这个要顿悟和渐修的意思。就是好比说我们在夜间,看到一个没有树枝的树,你就以为是鬼,鬼过来了。这个时候你惊慌失措赶紧跑,跑到荒郊野外,一下子就跑出来二里路。但是如果被人说破,就是有人告诉你说这就是一棵树嘛,枯树嘛。咱们这个四大寺门外面不是有两个木头桩子嘛,老高了。说那不是鬼,那就是一个木桩子,你怕什么呀。被人说破了,这就叫做顿悟了。哦,原来不是鬼。但是虽然顿悟了,知道他不是鬼,你一念害怕心跑了那二里路呀,可不是顿悟就能回来的,还得一转身,慢慢慢慢回来,这就叫渐修。理要顿悟,事要渐修,必须要把你跑出去的二里路,再一点一点地经历回来,才能回到原始点。这就是为什么要渐修。

所以下面我们就趁还有一点时间,五个版块第一个,就是发菩提心。因为《楞严经》它是全面的,所以说它在佛的一代教法里面,是修学的总汇。那么我们发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必由的起点。那当然在这经里边,如来一门深入的内容里面,佛就告诉他,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你看这具体的内容,经文里边是这么讲的: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就是没有发菩提心,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也就是现在的我们,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第一个就是讲的发菩提心。

那么佛讲发菩提心的时候,在《楞严经》里面有什么内容呢?有两种决定义,就是你必须要从这儿下手。否则你这个菩提心是假的,是偏的。云何初心?二决定义。大家来看:

第一个,就是看我们起步修行的心,你要审查好,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咱们现在所发的心,你是发的生灭心呢,还是发的真如心?说白了,你的起修的第一念下手处,是依照着妄想修呢,还是依照着我们刚才给大家不断地提醒,让抓住的这个本有的自性心而修?这是两种修。依着妄想心修,就等于用沙子煮饭一样,尽未来际煮不熟,就是有为心。你用的有为心,因地的心,怎么能得这个佛的无为果呢?所以这就是第一个决定义,就是你的因果,你要观是否同步。诸位大德,我们下手处,你是不是同步。

第二个,确定要发无上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就是你不能以有求心来修,有求的心,修不来无求的真实果。你的生灭心,得不了真常果。这就是发菩提心的标准。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下手处第一个就是,要守住这个性,而不能随着这个心,妄想心。不能像阿难一样随着妄想心,问心在内,不在内了,他就歇不下来,说在外,又在中间。

我们一听说,心不在内、外、中间,即刻要守着这个刚才提醒大家的这个闻性和见性。这就是本有的心。你就一直这样守,一直这样守,慢慢地一定能够入这个三摩地。但是我们现在的话,从此看的话,就确实是,你如果说在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天天就这么晃晃悠悠、浑浑噩噩地过,是绝守不住这个本性的。

那么守不住这个本性,第二点就是入三摩地,我们说的要有加行。现在很多时候用功用不起来,甚至连用功的心都没有,连了道的心都生不起。为什么?没有加行,你修不起来嘛。你想用功,关在屋子里,因缘就催着你,必须要去外面的六根六尘中走。有因缘、有事物牵扯着你。

所以你看我们现在,藏传佛法不是讲究这个加行,非常明显。其实咱们汉传佛法也有非常严谨、合理的加行,科学的加行。为什么说在丛林里边,一进去就让你去当火头军,先去给大众行堂,切菜,蒸馒头,为什么呢?这就是加行。丛林里边有一句话叫什么?说花生是树上长的,你就不许说花生是地里生的。这跟藏地里面说绝对地信受上师,上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如佛一样,你说无二无别的功德。丛林里面就是这么息我们的妄,显我们的真的。所以说其实有很严谨的加行。所以佛就告阿难,修行的三决定义,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定慧三学。加行就是什么呢?非常明确,要必须从戒定慧修起。

那么这里就讲到的,第一个加行就是四种清净明诲。四种清净明诲,断淫欲心、断杀生、断偷盗、断妄语。为什么你看这里,在《楞严经》里面是以断淫为首呢?菩萨戒里面不是以断杀为首嘛。因为我们本经里面主要修的是圆通的大禅定,所以一定是淫心是最大的乱心。这个《楞严经》是最大的禅定,相对来说就得断这个最大的乱心,所以首当去除的就是淫欲心。

第二个,就是要断杀业。你一旦有杀业的话,你杀心不除,你跟众生之间有杀业,牵引着你,牵扯你就走不了,入不了定,脱不了关系。

再一个就是偷盗和妄语。偷盗的话,我们说偷心不除,尘不可出。妄语,犯大妄语,就以凡乱圣的话,这就等于说,经典里面形容的,拿一块屎去刻成一个佛,然后还能让他散发香气一样,不行的。这是四根本,这是加行。

时间关系,我们不能细讲。现在我们有时候出去,给在家的信徒们讲到说,杀盗淫妄,这是戒律的根本,害我们的法身,转我们的色身,可以说是六根门头的大禁忌。但是戒律也是六根门头的守护神呀,四种清净明诲。你想想这四样,你脱不了关系的话,你生生世世怎么入这个无为之定?给外面的居士们讲的时候,就是讲到说这个杀盗淫妄的果报,说你自己看看,你过去的这个四根本持得怎么样?你如果这辈子病死连天的,你不断地生病,那就是你的杀业没有尽。

一件事情你总是成就不了,总是中间有障碍,总是求不得,那就是你的盗业没有尽,盗业,犯盗的这个业力没有消光嘛。你在家的人,这辈子你碰不到如意的眷属,老是背叛,什么有第三者插足,那就是你的邪淫业没有尽。你说话没人相信,永远没有个诚信,人家都不相信你,说的真话人家都当做假话,那就是你的妄语业没有尽。你这么仔细反思一下,过去无量劫来你无恶不作。我自己也反思一下,我到现在也觉得我过去无量劫来无恶不作。四种清净明诲,这是第一加行。

当然第二加行,这就是有了助于咒力,就是持《楞严咒》。因为持咒能够除这个习气。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这个妄习种子翻腾得不行的时候,只有用佛的咒语来把它降住。因为佛说的咒语叫秘密语,就是从佛的这个大禅定,像《楞严咒》就是楞严定里边平等流露出来的佛的境界。用佛境界来洗涤我们的凡夫习气,这就是咒语的功德。持咒。所以你看为什么阿难跟这个摩登伽女,五百世的夫妻姻缘,这个淫欲缘,结果被《楞严咒》一下子就给搞定了。

当然这里面的内容还多了,首先你要建立道场。依照《楞严经》里边来讲,是非常严谨的。现在我们汉传里边,最缺乏的就是这个严谨。包括我们现在有时候打水陆法会,放焰口等等,我想应该这都确实好,但是因为可能量太大了,做的也太多了,又心没有在道上,就往往容易最后就流于形式。形式的话,那就越省事、越能少越好,慢慢就成这样了。所以这个建立道场,包括有坛仪、庄严、供养、安置佛像、护法像,等等这些。严格地如法地修的话,一百天就能够保证证果。一百天呀。当然这些内容我们就不能够细讲了。这是属于入三摩地,要开始修加行。

那么第三个修三摩地,就开始进入正行了。正行里边也开始讲到说,也没有抛开这个持戒。你看在经文里边讲到是这样的: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才能把这个甘露的法给放进去。里面提到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三渐次,有次第。

第一个三渐次就叫修习,就是除其助因。什么意思呢?我们之所以要轮回,就是生命的这个业力来轮回,这就叫正因。正因是什么?淫欲心。还有吃东西。欲界的正因。那么你要去除其,这个正因不断地牵引着我们轮回,那么为了去转这个正因,你就得做一个修习,就是不让这个正因继续有力量地去做。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把这个正因能够停止下来,至少推动这个正因发展的这些行为,我们先要戒掉。

这里边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不食五荤。葱、蒜、韭菜,有一个叫做兴渠的,我们这里没有。就是我们常说的,熟吃了以后发淫欲心,生吃了以后容易生嗔恚,等等这些。这就是助成我们轮回下堕的因,所以这个先要戒掉,明确的。这就叫除其助因。

那么第二个层面,三渐次的第二层次就是真修,刳其正性。刚才我们讲到的四种清净明诲,也是这里面的内容,就是得持戒。杀盗淫妄,等等这些能够障禅定的。不食酒肉,因为酒肉会乱性,助成我们这个淫欲业,或者等等这些,相互偿还的这些宿债等等,你先得把它抖落干净。这就叫做刳其正性,你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这是第二渐次。这就等于说,把后路给截断。后路截断了,我们现在还在这个道上,你还在往前,还在往这个轮回走着。

所以第三渐次就是违其现业。你现前的这个业,也就是你要改变现业的发挥,现行,你现在的命运你得改。这个层面就关联到我们开始要进入修禅定,修圆通法门的这个下手处了。所以你看,前面所有的这些给大家讲的,提携出来,就是让我们找到这个下手处,你要触摸到什么叫做性,守着这个性,不动的这个性。这就叫做三渐次里面的增进正修了,修三摩地。

那么具体的正修呀,这个法门就讲到我们本经的核心了。那当然,在这个观音菩萨的道场,能给大家这么贯一遍耳根圆通法门,确实是非常的殊胜。就是说,虽然我们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但是我们下手处,你只要有一个根就可以了,你不可能六根面面俱到。那么六根中,你挑一个什么根呢?这不是,《圆通章》里面,文殊菩萨挑的耳根。

为什么挑这个耳根呢?他是有用意的。就是说,耳根最容易让我们能够感受得到。因为我们这儿的声音一直存在,最灵敏的就是耳朵。声音是我们这儿生命载体里面的主要内容。当然如果你说,从六根来讲,不要说六根了,包括这些六尘六识,你看前面不是有二十五圆通嘛,每一位菩萨、罗汉,都给佛汇报他曾经怎么修这个入的三摩地,怎么修的圆通法门,每一个都给他汇报。而且从这个内容中我们也看出来,确实修行就在生活中。为什么说修行就在生活中呢?你看里边有一个药王、药上童子,他们两个人为什么叫药王、药上童子,说白了,他们就是抓药的,天天抓药。那他们天天抓药的时候,他工作中就是这样,他就慢慢想这个药味,这个药怎么来的,就不断地在这个药性上摆弄,最后就入了圆通法门。

那我们现在,大家都是当和尚的,你天天就在和尚的这点事情上,你也可以起修呀。就上早晚课,每天做佛事,去当香灯,接待客人,等等这些,时时刻刻工作中,不是说我忙得没时间修。只要你会修,你守住这个性就可以了,你爱干嘛干嘛。你看人家药王、药上童子就是工作中修。当然也不是说忙了能修,闲了不能修。香严童子他就闲下来修的,静坐在那儿,他就想这个香味怎么出现的。也可以呀。跋陀是怎么修成就的?他在洗澡的时候修的,洗澡的时候他就修。还有一个叫毕陵菩萨的,他在要饭乞食的时候修,就不断地这样修。甚至残疾的也可以修,阿那律不就是残疾了嘛。都可以修这个圆通法门,只要你能够守得住这个不动的性就可以了。

所以说由此一来,实际上法门是平等普度的,为什么咱们这儿挑了一个耳根圆通呢?就是因为就我们这个此土的众生来讲,耳根最好入道。怎么讲呢?你看,鼻子也罢,舌头也罢,或者身体也罢,你鼻子要闻味道呀,要有味道的时候你才能闻,要合起来,就是叫做合中知嘛。鼻子要跟香味触摸到的时候,才能够起作用。那么这个舌头也是,要尝味道呀,要这个东西到了你的舌头根这儿了,你才能把味道尝出来。身体你要碰到东西了,你的这个身体合了这个触尘,你才能感受得到。所以这就叫合中知,不是时时刻刻有机会起修的,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

那么如果说从意根来讲的话,这个意识太迷离了,我们难以把握。只有这个耳根,最容易体现出来圆通的本性。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我们现在的耳根,为什么是圆的呢?四面八方的声音都可以听得到,所以它具足圆通的这个同步性。眼睛的话只能够看到前方、左方、右方,后方就看不到。所以这个耳根,第一个就是圆的这个同步性它就具足有。第二个,通的同步性它也有。为什么?它没有障碍。眼根看外边的色就看不见了。但是外边谁喊一声,能传到我们耳根里。所以这就叫通,没有障碍。第三个,它是常的,经常在。不是像这个味道也罢,或者说品尝东西也罢,一会儿在,一会儿不在。耳根的闻性是经常在的。在经典里面就做了一个实验,佛就一会儿让罗候罗敲一声钟,问大家说,你们听到了吗?说听到了。

就不敲了,说听到了吗?说没听到。又敲了一下,听到了吗?说听到了。又不敲了,说听到了吗?说没听到。佛就说,你们瞎说。为什么是瞎说呢?有声音的时候你说听到了,那没声音的时候你又没听到。那第三声的声音响起来的时候,你怎么听到的?他们就悟到说,原来这个耳根的闻性确实是常在的。包括睡觉睡着了,为什么能够叫醒我们呢?就是因为我们的闻性常在。所以真正的修法怎么修呢?最简单的,你现在找这个闻性。诸位大德,我们现场就可以起修。我们现在,我说话的时候你在听,我不说话了,你的听的功能作用还在,这就叫闻性。守着闻性,向内就叫入流;不守着闻性,随着向外的声音去攀援、奔逸,就叫做出流。所以起修的下手处就在这个点上,你是入流呢,还是出流呢?你是背觉合尘,就叫做出流,背尘合觉,就叫做入流。

入流怎么入?好,我们就看一下《圆通章》里边前面的一段话。可以说这就是《楞严经》提供法门的一个根本修法。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我相信有的法师都会背。就是守着这个闻性,不随着声音,声尘呀,外面声音的这个诱惑性,不被外在的这个声音受它的冲击了。那么大家要知道,守着这个闻性,渐渐把注意力守到这个闻性上来,现在就可以试试。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是随着南无阿弥陀佛走了,还是随着自己能闻的闻性走?现在来讲,这是兵分两路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不是说把声音灭掉了,这个声尘消失掉了,才入流亡所了。而是你自己随着这个闻性功夫成片了,守着的定力非常强了,渐渐地会怎么样呢?就亡失掉你所闻的这个声音的声相了。不是外面的声尘消失掉了,而是这个声音的声相对你没有影响了,这就叫做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慢慢地随着你的闻性,当然我只能供养大家下手处,真正的功夫,得诸位自己修。愿意修,你可以试一试。

那么随着你的深入闻性守的这个定力越来越强,那就风光无限了。大家看:所入既静,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一直安住在这个心地的功夫中,外面的声音,声音的本质上不就是动静结合嘛,我们才有声音的感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观照这个闻性,不观照声音,进一步,动静二相就变得寂灭了,就收了,不再发生了。这叫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什么意思呢?虽然你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了,可是你能闻的这个根性还在。能闻的根还在,但是只要你的定力渐渐地深了,能闻的根和所闻的声尘的这个对立面也合二为一了。这就叫做闻所闻尽。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虽然你灭掉了能闻和所闻的对立,但是根尘双泯,就是合二为一的这个境界,虽然不起作用了,你还觉得有一个觉在觉照他们不起作用,其实还是在作用。在这个时候,能照的觉和所觉的境也合二为一了,就叫做觉所觉空。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就是说,觉和所觉为空的这个境界,就叫做空,什么都空掉了。那么能空的觉和所觉的这个空智,这个智慧就叫做觉。能觉和所觉的空都又合二为一,空掉了,这就叫做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一旦到了这个地步,最后那一刹那,守着,就如如不动,一直守着,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就修成就了。到这个地步的话,再往前一走,就要见佛性,就是开始破无明,见佛性了。

如果从通常的角度,就开始登地了。就守着这个闻性,就这么一直走。其实这个闻性,就刚才讲的这一段一串穿来,就这么几句话,就把我们一开始给大家讲的五蕴给空掉了,五蕴皆空。

当然,在这五蕴空的过程中,就刚才我们给大家讲的这个里边,中途还有险象环生,就是《楞严经》里面讲到的五十种阴魔境。这个时候你还不能够认错。特别是你看,比如说我们把色阴破掉的时候,这个时候出什么境界呀?你都可以穿墙透壁。肚子里有什么虫子,你手进去就可以抓出来。空中可以听到诸佛菩萨讲法。我有一次回老家的时候,就我们那儿号称学佛的居士,就听净空法师讲经,天天听碟片,听得听得,我也不知道,大概她是心比较净了吧,就突然间到了我跟前,给我写了一堆,一张纸上又一张纸上,一张纸又一张纸,全是那偈子,偈颂。她连小学都没毕业,她写的那偈颂,说实在的,就跟那些法性还挺通的。

但是我当时感觉到,她这个两眼泛绿光,能感觉到她那种我慢心已经生起来了。不知道有没有破掉色蕴,但是至少她那个时候已经不对劲了。就回老家,你看都有这样的,她一天一天就听经。因为妇女嘛,她什么也不干,就在那儿纳鞋底。一边纳鞋底,一边就听讲经,她说她二十四小时几乎都在听经,如果不听法,她就过不去,就成了这样。做饭时也听,给孩子洗衣服也听,就这样。所以你看,这个色阴破的时候就有这境界。

如果受阴破掉的话,就更出境界了。受阴破掉的话,这个时候就觉得一念就能超越三大阿僧祇劫,就容易生我慢大魔种。或者见到一切众生枉受轮回,就生起无比的大悲心,就入了悲魔了。就是这样子。

至于破到想阴的时候,这个时候境界就非常高了,包括破这个想阴以后,就能够知道宿命。有的人破掉想阴以后,如果他贪求知道宿命的话,他可以不吃饭,一天一夜地不吃饭,身体还膘肥体壮的,血气充满。然后大家就以为他修行好,就跟着他,其实是魔变幻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色受想行识吧。

总归是什么呢?这五十种阴魔境,就是刚才讲到的,在修圆通的时候出现。当然有一些境界不一定,如果这个人业障比较轻,就不一定全出现,业障比较重,很可能更多。但是在这里边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什么呢?太虚大师讲得非常妙。太虚大师他老人家讲到,我们怎么应对这五十种阴魔境界的时候,他说了一个比喻,比如什么呢?轻舟过重山就是你在水上乘一个舟,过重山,虽然两岸猿声啼不住,就是说两边老有风光嘛,你如果知道这是风光,任它这个猿在那儿乱叫,但是你只管轻舟依然往前走,那么这五十种境界,全部就属于善境界,就是胜境。

所以我们诸位大家也知道,虽然就这么口里讲,就这五十种境界我都没见过,想都想象不来。你把色阴破掉了,都能手伸到肚子里挖虫子,我这手都伸进不去呀,所以说这要出魔境,还得修行人才能出,我们现在都出不了。但是你一旦境界现前的时候,如果你不执着,就是善境,继续向前走。如果你一旦执着了,就成了魔境,就即受群魔。所以这就是太虚大师说,只要你一上岸,船一停,你就着了魔境。你只要不被两岸诱惑,继续往前走,轻舟必过万重山。就是这样。其实我们现在有时候,不仅仅说修圆通这样,其实一切修法都是这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用这句勘。这就是五十种阴魔。

如果真能够过这五十种阴魔,下面开始就风光无限了。过了险象环生就风光无限。五十五位禅那证位,就是得三摩地了。刚才是修三摩地,这时候就得三摩地了。那我们都知道,从干慧地开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进入十地,特别是十地。当然大家学习《楞严经》,因为《楞严经》所立的圣位跟《华严经》或者《梵网经》里面还不一样,你不能这样地非得这个跟那个去配。蕅益大师就讲过:佛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把它会通的,所以你还不要强去配。你只要依着这部《楞严经》,就依着这个圣位走就可以了。一直走走走,时间关系,我们前面的不讲了,我们只能关注一下,到了第九地的时候,叫做善慧地。到了善慧地,就可以退休了,保证成佛。

为什么呢?到了善慧地的时候,修行上的功德已经全部圆满了,也就是你的资粮已经赚够了,只论证,不论修了,第九地。善慧地的时候就是等于说,你不要再种因了,只享受这个果就可以了,马上就直入如来地。那么证到第十地叫法云地,那就整个诸佛所证的涅槃性海,全部到了你的现前,本有法性,就快要成佛了。苦凄凄地生生世世当和尚,号称要成佛之道,要成佛了。那么成佛了以后,开始到等觉位。所以大家,以后诸位法师你们看《楞严经》的注释,真的是蕅益大师的可以说是最见地高。他讲到这个等觉位的时候,是怎么讲呢?因为到了等觉位呀,是我们循着这一条路修上去的,其他路也得圆满呀。所以修到等觉位的金刚心,就是等于到了妙高山峰了,不是就成了妙觉了。为什么?你还得一览众山小地把所有没修过的法门,用这个金刚心快速地修一遍,一念之中就修。这就叫等觉。

我以前那会儿不知道的时候,没有深入的时候,老想什么叫等觉呢?为什么跟佛已经相等了,那就叫妙觉了,为什么还就叫等觉?那么既然叫等觉,就应该跟佛有差嘛,为什么还要等呢?其实等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凡夫成为佛的时候,到了等觉,要往佛的涅槃海要进了。那么成了以后,到了涅槃海,要往九法界度众生要出了。等觉菩萨一脚迈进去,要进了。佛一脚迈出去,要出了。一进一出,两个人在门槛上交会的时候,叫等觉。等觉一迈进门槛,就叫妙觉。所以说一进门,这个时候才叫做三大阿僧祇劫因圆果满,终于可以什么呀?阿弥陀佛,终于可以歇手了,成佛了。所以这就叫做得三摩地,最后成就菩提。

因为确实是时间关系,你看,其实今天的内容,主要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七处征心和十番显见。这个对于我们道人来讲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现在下手处、关口,甚至对佛法模糊不清,都是因为在这儿没有认真对待,或者根本不想。那么后面的就等于说以点带面了,一口气就串到佛的圆满果觉上了。至少从缘起来讲,跟诸位大德这三天的法供养也算圆满了吧。

也许虽然讲得不甚明晰,或者透彻,或者说听着也觉得这无关紧要,你说这么多,《楞严经》一看都是明白的,意义也不大,不起作用,不解渴。但是大家知道,其实我们现在的问题,并不是说佛法深邃,不透彻,而是我们可能很多的时候没有真的关注生死问题。其实我们前天、昨天、今天讲的,这些所谓的佛法,我们说有佛法有办法,就只有这个办法。只有这一法,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提升到从凡到圣的这个角度。如果不想这个办法,其他的都毫无办法,任何问题都不解决,也没有意义。所以这三天吧,跟诸位这次有缘的大德法师们来共勉,特别是现在的这个年代,可能大家都能够,我就不再再地、一次又一次地羡慕诸位,能够守着这个名山。

在山里面不知道山外的事,现在的佛教来讲,现在的佛教教徒来讲,现在佛教的四众弟子来讲,不管见地也罢,修为也罢,整个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也罢,其实已经非常复杂,甚至是很危急了。而且现在不说这些外道邪师,这些乱说的,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就跟大家讲,我不敢,虽然不多说、不少说,最主要的是我不敢乱说。现在乱说的非常多,而且还能折腾,徒众还盛。到处全方位地把这些媒体,整个这些版面,他都能控制得住,追随的还多,到处圈人,一不小心就拉走。这还算附佛外道,真正佛外道那就更多了。你看有一次我们浙江的一位大德,杭州的,到中国佛学院去有一个活动,其实他就是去送奖学金嘛。他就说在杭州这个地方非常危险,说基督教已经控制到什么程度了,村长不信基督,你当不了村长。这就在浙江呀。所以我们确实有时候,山里不知山外的事,其实现在也真的不容易。

我们虽然不敢当所谓的弘法利生,但是确实有时候也在第一线,会观察到一些现象。你想佛法怎么流传呢?住持者、修法者,还有护法者和信法者,信徒。一旦信徒开始减少或者变质,那你坐吃山空,马上就会加速度。以前佛源老和尚说:全凭有这些折腾的人,如果连折腾的人都没有了,那就完蛋了。

我们身为佛法僧三宝之一,没有法,什么都没有。你吃谁喝谁?吃老佛爷,喝老佛爷?那老佛爷凭什么,不还是凭法嘛。僧宝天然来讲,就是侍奉佛、弘扬法的。

所以借这个机会,这也是空谈两句吧,希望引发大家对于法的研习和修证。那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最缺的就是具有德行的领众修行者。这是中国佛教协会提出来的,不缺说嘴皮子的,也不缺住持寺院,建寺院的现在更是精英更多。但是建完寺了,没有法。所以就是说这些闲话吧,跟诸位大德作一个提示。

那么非常荣幸,这几天感恩观音菩萨,我们一切对这次法会的成就,和成就这次法会的所有有缘,特别感恩诸位大德法师们,来这里能够陪着我这样地学修几天。在此也祈望,愿此功德祈望国泰民安,天下和顺,愿以此功德,同生西方净土中。

谢谢诸位。

阿弥陀佛。

更新于:2021-04-16 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