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我们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是佛、法、僧三宝。我们平常一般讲信佛,就包括信法,信僧。
(一)信佛
信佛,既包括信仰本师释迦牟尼佛,更应该包括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信我们自己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只有这样来信佛,我们信佛的这个信念才能够真正坚定不移。信仰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信佛的根本。因为没有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教化,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佛、有法、有僧,根本不可能知道要来信佛,要来求解脱。所以,应以信本师释迦牟尼佛做为我们信佛的根本,做为我们修行的本尊。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创立了两大法门,一是弥陀净土,一是药师净土。没有释迦牟尼佛的宣说,我们也不可能知道有阿弥陀佛,更不可能知道那里有个殊胜的极乐世界。我们众生通过忆佛、念佛,将来就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信阿弥陀佛。
我们学药师法门的,还有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世界的佛。根据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愿愿都是要解除众生的苦恼,庄严我们这个世界,把我们这个世界建设成像药师佛所教化的世界一样。
我们要想求得身心净化,身体健康,少病少恼,就要修药师法门。通过修福修慧、净化心灵,我们在现身当世之中,就能得到一个平安幸福、光明洒脱及自利利他的人生。我们修药师法门,同样可以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修药师法门的同时也可以修弥陀净土,把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福慧资粮,都回向到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一方面是要我们心心念念忆佛、念佛,另外一方面也要我们积聚福德智慧资粮。
(二)信法
信法,比信佛在某种意义上讲更加重要。因为,诸佛世尊从法化生,没有法就没有佛,也就没有僧。当然,如果没有佛的亲证,没有佛的宣说,法虽然存在,但却没有人能宣说出来。法是永恒的,法是真理,法是规律,法是我们能够亲证的一种客观存在。法表现在本体方面,它是我们亲证的一种境界;表现为语言文字,那就是经典,一切的经典表现为思维方式,那就是一种思想体系,这些都是法的内容。具体到我们现在所信的法,有四谛法、十二因缘法,有四摄法、六度法,乃至广说有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些法门既包括亲证的境界,也包括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和亲证的境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路走对了,途中的一切境界,你才能够得到实证。
信法,我们首先就要珍视法,尊重法,使记载着法的经典不散失,不被遗忘;使法的传播不断层,不后继无人。
为什么法这么重要呢?因为我们信佛也好,信僧也好,终归都要依法而证解脱。佛是亲证法的导师,僧是依法修行的善友,或者说是弘扬佛法的善知识,所以法是中心。在过去是讲佛法,很少讲佛学,也很少讲佛教,现在时代不断发展,和其他的宗教并列而称,所以才有佛教这个词汇。
(三)信僧
僧,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是指十方贤圣僧。指证得了果位的僧人,指四果阿罗汉,即贤僧圣僧、菩萨僧。虽然我们知道信仰僧的标准很严、很高,但在末法时期,这样的贤僧圣僧可以说是越来越少。尽管目前多数都是凡夫僧,但只要持戒清净,我们就可以皈依。所以,我们皈依三宝,也要皈依清净福田僧。没有清净福田僧主持、弘扬佛法,我们同样不可能来亲近三宝,修学佛法,发出离心。
我们信佛要有正信。正信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我们信佛,就是三宝弟子。佛、法、僧加在一起是三宝。因为佛、法、僧这三者,都是世间非常稀有难得的无上之宝。得到了这个无上之宝,就能够解除我们身心种种的痛苦和烦恼,就能够解除我们生命深处的贫困,从而使我们的生命真正富足起来。这种生命的富足,比起钱财的富有更为重要。因为钱财的富有是有形的,它总是有限量的,暂时得到了,很快又会失去。而佛、法、僧这种能使我们生命富足起来的法宝,一旦我们得到了以后,是永远不会失去的。它对我们未来生命的利益是恒久的,是世间任何有形的珍宝都无法相比的,所以是宝。
佛、法、僧三宝,就是以佛为师,佛是我们的导师;以法为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烦恼、无明等等病,所以我们要吃药,吃法药;以僧为友,清净福田僧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道友、我们的善友,是我们的善知识,所以要以僧为友。我们信佛的人,都要受皈依,拜师父。然而,我们不仅仅只是皈依了一个他师父,把他做为唯一的皈依处,而是要皈依十方的清净福田僧。
二、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信因果,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我们的信仰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坚定,是正信还是迷信,是正信还是邪信,是正见还是邪见,就是以信不信因果为准绳。
不管是佛法还是世法,处处都体现因果的规律、因果的原则、因果的道理。世间的因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家很容易理解。但佛教的因果,是在世间一切因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三世因果。三世就是以现在为主,回忆过去的历史,就是过去世;展望未来的历史,就是未来世,就是来世。三世,既在我们一念当中,也在一期生命的当中,更在生命生生不息的全过程当中。
如果我们以现在为基点,回忆我们过去的事,把它当作过去世,我们对我们前生的前生,再前生再前生,就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把未来世当作明天、后天、大后天来看,我们对来世、再来世也就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凡夫总是把我们的一期生命同前生后世孤立起来,认为我们生命的产生、生命的出现是偶然现象,是没有前生后世的因果联系。这不对,因为任何东西的产生,都有前因后果。一粒豆子种下去,它会发芽、生根,最后开花结果,然后,这个豆子再无限地往后传。你说它的基因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也就是说生命最初的能量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可以追溯到无始无终的过去,但却找不到开始的时候。我们展望它无尽无尽的未来,也找不到它结束的那一天。
看看我们生命的生、老、病、死每一种演变,是否能与整个的生命现象截然分开?是否有一个绝对的开始或断然的结束呢?从一期生命的生死现象来看,好像是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实际上,生命的开始不是刹那间就生,生命的结束也不是刹那间就死。生命整个的过程,不过是一个生生灭灭代谢不已的过程,没有一个绝对的生,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死。而从无始的生命长河来看,一期生命不过是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水泡而已。生,固然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死,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期生命的开始而已。
每一期生命的生死,每一众生的生死,做为生命的一种生灭现象,没有任何形式上的不同,都逃不脱有生必有死这一必然的因果律。但每一期生命的形式,每一众生的生命形式,却是各不相同,乃至差异悬殊。是什么因素造成这样的差异呢?就是因果业力的作用。因果业力,这是生命运转的一个最基本的牵引力量。
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佛、菩萨规定的,更不是由天神来规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规定的,我们自己完全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怎么样掌握呢?就看我们如何来种因,就在于我们如何把握自己当下的一念心。要把握我们的命运,开拓我们的未来,不要去管前因,总为过去的错误而懊恼,也不要去计较后果,患得患失。只要能照看好我们当下的一念心,只要能把握好我们当下的所做所为。当下因种好了,结果自然会好。所以说决定命运者在自己。很多人对这个道理信得不真,以为我们的命运可以操纵在上天的手中,或者是我们的命运由佛、菩萨来安排。不是这样!我们的命运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安排的。那么,怎样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那就要靠我们的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是我们在修行中判断一切是非、善恶的眼目。
三、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
第三个方面,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修行可分为三部分,所谓持戒、修定、证慧。戒是什么呢?戒好像是我们的两条腿、两只脚一样,我们要从烦恼的此岸、生死的此岸,一步一步地走向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脱的彼岸,那就要靠持戒。没有戒律,没有道德的约束,不遵守道德准则,要想解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个没有道德的人,能是一个高尚的人吗?能够得到众生的信赖吗?能够成就世出世间的大事业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道德的准则是什么呢?就是戒。佛教根据不同层次的信仰,不同层次的人群,规定有不同层次的应该遵守的戒条,有了戒才能够修定,有了定才能够把持得住。所以说戒是足,就像我们的两只脚,能够从此岸迈到彼岸。如果我们是一个行为非常放荡不检点的人,你说能够坐在那里入定,能够修四禅八定吗?根本不可能。所以,戒是足,定是身。定是我们的身躯,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戒足是和定身联系在一起的。有了身躯,有了两足,我们究竟走向何方呢?那就需要有智慧做为眼目。智慧在佛经上一般都叫般若。有了智慧,我们才能够有抉择是非、善恶的能力,才能够有达到彼岸的明确方向。
四、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正信的第四点,就是要求解脱。我们修行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得自我的净化,自我人格的完善。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就是要达到解脱的目的。解脱有种种的路向,有声闻、菩萨、佛,这是我们修行求解脱的最崇高的目标,是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向往的最究竟的归宿。
解脱什么呢?解脱烦恼,解脱无明,解脱我们的种种业障。我们不能解脱,就是因为我们有种种的无明、烦恼、业障。有无明就起烦恼,有烦恼就造业,就不能得解脱。我们要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来求得解脱。
就我们现在修行的方法来讲,大部分人是修净土法门。它是求解脱的一种最殊胜、最方便的法门。修行净土法门,就是要真正使我们向往净土的这种意念时时刻刻不要间断,即《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怎样才能一心不乱呢?那就需要我们平常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待人处世的分分秒秒当中,不忘忆佛、念佛,只有这样强化我们的意念,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到解脱。假如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朝三暮四,不能坚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意念,强化自己的修行,要想得到解脱,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不管是年轻的、年老的,不管是男居士还是女居士,都要树立并坚定起在这一辈子就要得到解脱的信心和信念。是否能够解脱,也不必等我们临命终时的那一刻再来验证,如果那样,就太迟了。
我们平常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有解脱的把握呢?至少在我们醒着的时候,能够不间断地忆佛、念佛;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之下,能够自己作得了主。那么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才会成为可能。我们提倡生活禅,就是要把修行的范围扩大到我们生活的一切领域,也就不会使我们的修行仅仅局限于一个礼拜到寺里来一次,初一、十五到寺里来一次,早晚在佛、菩萨像前烧三支香,磕三个头,或者念一段经。当然,这样做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但是够不够呢?不够。这样做能不能得到解脱呢?我想,如果不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要想得到解脱,可能性不大。所以,要想求解脱、求往生极乐,就要在现实生活当中把我们的身心性命安定下来,要这样下大决心来修行,才不辜负我们得闻佛法这一无上殊胜的因缘。
学佛的人为什么要“戒烟”?抽烟这个问题比喝酒还厉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好像有一个人到外面抽香烟。回来我问他:“你抽了几支香烟?”“我没有抽啊!”“有人看见你抽了嘛!他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2
干扰修行的八种违缘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会经常反复出现的八种负面心态或违缘:第一是五毒烦恼粗重学佛以后,我们并不能一夜之间烦恼顿消,有时贪嗔痴慢疑会以相当狂暴激烈的形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古人说,早起赚半天。为什么,因为早上做事效率高啊。一个小时抵得上白天两个小时。中午做事效率最低,下午三点到五六点。早上七点到九点做事效率,比较高。所以大家要跟生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在没学佛之前,多数人都非常散漫,容易放纵,也经常会生起烦恼,喜欢造作恶业,而自己也不觉得这样做不对或是不应该,不但没有后悔之心,还会觉得自己精明强干、心安理得。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5-01-25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凑合”觉得差不多就行殊不知这样做事做人,很难做出成绩学佛修行更是如此千万不能将就,跟自己“讨价还价”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最终有所成就皈
佛答时间:2025-01-25
居士:家里人反对我学佛、拜佛、诵经,怎么办? 法师:遇到这个情况,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你家里的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通常是家里人对佛教有些偏见,认为学佛迷信,会走火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9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我说几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儿子遇到难了,是被冤枉了,他妈妈到五台山来诚诚恳恳地求那是真正的诚恳,母子连心嘛,她对这个儿子特别爱。她朝完五台山回去,问题就解决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8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提倡知足,知足者常乐。知足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我们就会有快乐。如果对已经拥有的不知道珍惜,不知道满足,我们的心总是在一种渴求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8
佛法讲因果,其实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还要注意时间这一因素。只要因缘、时间相聚会,则果报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尘,皆离不开此理。俗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苦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话说世间上有左右邻居两家,左边这一家日日吵闹、日日有是非,不但夫妇间、儿女间互相吵闹,有时儿女也会同爸爸妈妈吵闹。吵闹太多,大家都烦了!而他们隔壁的邻居,一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要知道,佛陀看我们人生是最宝贵的。人生怎么样宝贵?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我们有了凡情作祟,人间的平安就没有了,又怎么得到佛陀无上寂静之乐?有烦恼的人把烦恼当成敌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提要】: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串。慈悲感恩和为贵,忍辱包容是妙方。身体是寺院,心灵是佛像,两耳钟鼓齐鸣,呼吸梵音嘹亮。我们能如此对待家庭,对待生活,还有什么地方不能作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5
一、感恩人生在世,接受了来自国家、来自社会、来自师长、来自父母的种种恩惠,如果我们把生命存在的各种关系都排除掉,我们的个体生命在哪里呢?我们的个体生命能否存在呢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5
生命是无常的,这给我们提供一个改造生命、解脱生命的机会;如果生命是常的,它就是不可改变的东西了。要普度众生,就要从爱护大地的每一粒沙、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苗、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5
我们天天在此禅修、静坐,目的就是为了要改变自己。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全在于自己的精进努力,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弥勒。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5
净慧法师:做好事,不存功德想——关于《妙法莲华经》的开示佛说舍利弗的佛国土也是三乘教化众生,而且授记时佛说:你这尊佛出世的时候,虽非恶世,但你有本愿力说三乘法,劫名叫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4
修行人为贪求名闻,心易生过人法,以名相说长短,以是非论高低,以我法争第一。若遇善行大德、善友大智的知见觉,超越自我见闻觉知时,慢习速增,嫉妒立起,诽谤攻击,打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4
传授八关斋戒开示归依三宝是信佛的开始,信佛的入门;五戒十善,才是实践学佛之道的真正开始;八关斋戒才是了脱生死的门径,是修出世的正因。八关斋戒的内容:一、不杀生;二、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4
佛法与报恩报恩,就是要求我们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有感恩思想。佛教的教义精神和实践内容都非常强调这一思想。我们的早晚课诵,乃至每一堂佛事结束的时候,都有报恩的内容,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4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场,也要有好的小环境作保证,小环境就是我们自身。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谓的调五事饮食上要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摘自:《妙法莲华经》浅释观世音菩萨救我们三灾八难,和我们众生有缘。读诵到这一品,我们要知道法义在哪里。我们众生受持《妙法莲华经》,那么谁来保护我们呢?我们有难处,求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禅修法座各位同道,上午我在这里讲了佛法的缘起、空和业果轮回几个问题,下午就根据慈雨法师的意思讲讲关于修习禅定的一些方法。禅宗分五家: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与现代人的生活(2005 年7 月10 日)应北京读书人VIP 俱乐部邀请,净慧老和尚7 月10 日于北京万寿寺万 寿阁进行禅学讲座,以“感恩、包容、分享、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为避免自损功德,若见闻法师以证悟知见释解大乘法义理时,先打破宗门理念局限,再以广学多闻的心态,放平身段听一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既可谦下请法,又可交流知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2
修禅的上根利智问:修禅要上根利智的人,我很担心自己不是那样的根器。什么是修禅的上根利器呢?答:修禅要上上根器的人。修禅下手就较高,从此角度讲,能够在当下就敢于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2
分身集会品第二无量世界的地藏分身和无量业道的出离者随众,随地藏王菩萨一起来到这个法会。由于我们的身障不知道,地藏王菩萨的分身有无量亿,无量亿的分身有无量亿的随众,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2
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追回,而未来却掌握在我们手中。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积极的态度。每个人就自身而言,最关心、最难捉摸的问题,莫过于命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2
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
昌臻法师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针对网络信众学佛的几句良言2008、12、02网络让我们更方便的了解到一些佛教活动,了解到一些佛法的内容。但是真正想好好学佛,要把佛教当作你生命当中的皈依处,甚至要修行,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4
学佛不要贪名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处来做。◎一九七七年三月十五日开示我们学佛的人,要脚踏实地修行,老老实实用功,不要贪图虚名。若是爱好假名,对修道是没有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2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太上感应篇》总纲章中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十六字的含义极其深奥,应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认真思维。实际上,这十六字指示了学人在心中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佛学在我国非常的盛行,很多人都会去学佛、拜佛,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拜佛。学佛是为了利益众生、自利利他、离苦得乐的。拜佛是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是为了折服我们的
学佛感应时间:2024-11-11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学佛最大的毛病各位善知识,我们学佛主要不要在佛教里造罪业。如果造了罪业,这就是得不偿失;你在佛教里头,应该立功、立德、立言,不要造罪业。在佛教里头,一天到晚就给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4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把财色关过了,修学佛法才算入门。古来大德经常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贪财的,一种好色的。很多人学法学了很久,信佛也信了很多年,始终不知道怎么样修道、怎么样入道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佛教传入中国,作为外来文化的移植,首当其冲的便是本土化或者说中国化的问题。净慧认为,佛教中国化是在魏晋时期完成的,代表人物是道安。对于禅学而言,这无疑也是正确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1
1 学佛第一个阶段的收获是法喜充满,这种法喜,不是受外面境界刺激,是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2 法喜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不是外面五欲六尘的刺激。保持自己心清净,能与佛菩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