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也知道发火、抱怨不好,可是事到临头就是控制不住。”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就不停地在缘着自己的身心串习“我执”,将身心的组合执著为“自我”;有了“自我”的感觉之后,就会不自觉地生起呵护自我的“我爱执”;在“我爱执”的驱使下,遇到凡是利益我的对境,就贪执;遇到凡是损害我的对境,就嗔恚;遇到既不利益也不损害我的对境,就漠不关心。所以,要想暂时减轻或去除贪嗔痴烦恼,就必须减轻或去除“我爱执”;要想究竟去除贪嗔痴,就必须通过修习“人无我”的空性法门去除“我执”,因为“我爱执”是建立在“我执”基础上的。
下面介绍五种去除贪嗔痴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其中,前三种方法可以去除“我爱执”,后两种可以去除“我执”。
方法一:经常与自己对话,劝自己遇到不如意事时不要生气。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经常自己与自己对话,是改变自己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好方法。例如,在思维嗔恚的不合理以及抱怨和指责所导致的危害之后,就默默地在心里这样劝说自己:从此之后,无论遇到如何危害自己的人和事,都要心平气和,坚决不生气、不抱怨、不指责,并且想像自己遭遇危害自己之事时能够心平气和。这样的对话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即便在控制不住自己而生气之后,我们也可以这样劝自己:“下次遇到不如意之事,再也不可以这样了。”这种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次数越多越好,内心越诚恳越好。
方法二:通过禅修的方法调整自己的习气。禅修有很多种类和层次,比较常用的一种禅修就是心中保持着一种观想,能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一旦失去再重新开始。禅修是改变性格与身体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爱生气、脾气不好的人,每天应该抽出一刻钟或更多时间,在没有人干扰的房间专心正坐:先思维一下发火的危害,然后发愿自己从此之后,不再发火生气,并认真观想自己心平气和、面带微笑的样子。这种“自己遇事心平气和、面带微笑”的想像,在脑海中越清晰越好,保持得越持久越好。如果脑海中的这种想像失去了,就再拉回来,心里就这样,一直想像着自己“遇事心平气和、面带微笑”的模样。当座上的这种想像娴熟时,座下行走以及处理不复杂的日常事务时,也可以保持这种想像。这样的禅修训练,应该像演员表演一个角色之前,在导演的启发下不断酝酿情绪一样。通过禅修的方法酝酿好的这种心态,在座下遇到不如意之事必然会发挥作用。如果每天都这样观想一次,坚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此人遇到不如意之事发火的习气必然会得到有效控制,久久坚持,一定会变得柔和而悦意。
方法三:通过念佛的方法去除嗔恚的习气。观想自己身处极乐世界,坐在一朵庄严的莲花之上,阿弥陀佛及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西方极乐世界的所有圣众,站在自己面前,自己一边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一边真诚祈祷阿弥陀佛加持自己去除内心以嗔恚为主的所有恶习;然后观想阿弥陀佛欣然接受自己的祈请,身放大光明,光明照透自己的身体,自己心中所有以嗔心为主的习气荡然无存,面对一切人和事,即便是不如意的,也能慈眼相看、慈颜面对。这样久久训练,自然会业障清净,面相变得慈悲而庄严,遇事稳重而柔和,使得见者欢喜。
方法四:通过修持小乘的“人无我”空性而去除嗔恚。人之所以遇到不如意之事会生气,就是因为觉得里面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外面有真实的人与事。经论中说:如果“自我”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众生保护自我的行为应该是有意义的;可是,“自我”只是众生的一个错觉而已,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就像龟毛兔角一样子虚乌有。众生觉得有一个“自我”存在,这种感觉在证悟了“人无我空性”的佛菩萨与阿罗汉看来,与精神病人觉得外面有一个鬼跟着自己一样,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异。虽然“自我”并不存在,然而众生却为了保护这个并不存在的“自我”发了无数的嗔心,吃尽了各种苦头,因此没有证悟“自我”不存在的众生,在佛菩萨眼里是可怜的。如果能修持“人无我”空性,就能渐渐减弱“我执”,以致“我爱执”的根渐渐枯竭,于是即便遇到伤害自己的事情,内心根本不觉得有一个自我受到伤害。
如何修持“人无我”空性呢?应该反复阅读相关经论,首先在道理上确信:“自我”确实只是自己的一个幻觉,本质上并不存在。一旦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应该在座上禅修,将自己的身心观为幻觉,一旦体验“身心无有”,就保持住这种体验;一旦消失,就再次觉照观察,找回这种体验。就这样不停地训练,“自我”的幻觉就会渐渐去除。
方法五:通过修持大乘唯识的空性来去除嗔恚。《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首先要阅读听闻“万法唯心所造”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身心以及外面的人和事,都是自己的幻觉,是自己做的一个梦,实际上并不存在。座上,自心安住于身心世界一无所有的体验中而不动摇;座下日常生活中,遇人遇事要时时提醒自己:“这一切都是自心做的一个梦,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久久训练,就能体会身心世界本自无有,一旦自心就这样的真实体验,非但嗔恚——一切恐惧、悲伤等轮回的痛苦都会消失殆尽,正如《心经》中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样的训练,不应该一曝十寒,偶尔为之。古人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初训练时,不要因为发火的脾气改变不明显而气馁,要坚持不懈地这样训练下去。要知道,遇到不如意之事就发火的习气,在我们内心根深蒂固,一两次这样的训练,犹如杯水车薪,难以根治发火的顽习。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遇事发火的习气当初就是一点一滴、经年累月培养起来的,如今要培养不发火的习气也必须一点一滴、经年累月地去培养。
这样的训练,最初开始的时候,为了以示慎重,应当在座上进行。等到渐渐熟练之后,我们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进行。例如,走路时,我们可以边走边想象自己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心平气和、笑容可掬的模样;乘车时、休息时、做家务事时,甚至上厕所时,我们都可以利用一切闲暇这样来训练。
荀子的《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这件事不可以停止,应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就像蓝草通过提炼可以得到比自身更青的青色、水通过冷冻可以得到比自身更寒冷的冰一样,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升自己。木匠将木头按照墨线锯直之后,就用石头压在上面,使其渐渐弯曲成一个圆,最后做成车轮。对于用原先笔直的木材做成的这些车轮,即使放在太阳底下曝晒,也不会恢复成原来笔直的样子了,这是经常用力弯曲与压迫的结果;同样,我们的一个习气得以改变,靠的也是坚持与锲而不舍。所以,木头经木匠的墨线与锯子修理之后就会变直,刀经过磨砺之后就会变得锋利,与此类似,君子之人经常用圣贤的道理来反省并修正自己,内心的智慧就会洞明、外在的言行也就没有过失了。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著)
参话头的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演变成五宗,就是禅、教、律、净、密。禅是禅定,教是教理,律是戒律,净是净土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2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强烈推荐:神奇的求财方法!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必须把因果的事搞好,因为你懂了因果,自己的烦恼就会降低,自己只会做好事,不会做坏事,因为这个身口意一动就是一个种子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2
佛陀开示——“同XING恋”产生的原因、解决办法 《大乘造像功德经》节录弥勒!复有四缘,令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爱欲。乐他于己,行丈夫事。何等为四? 一者,或嫌、或戏,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1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参禅以修止观为下手。止观功深,而得定慧。参禅以修止观为下手。止观功深,而得定慧。止观二字,必须并重,不可偏废。若止过于观,必落昏沉;若观过于止,必至掉举。昏沉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1、如何拜佛?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7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06
一、 供养:(香)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二、 礼敬: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一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1、很多居士认为:皈依只是形式,佛法修行注重实质,从而错误地认为皈依是不重要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2、我们平时说皈依只是形式,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聂云台居士是清末大臣曾国藩的外孙,在1920年任第一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成功人士。抗战期间,上海会长崇尚华丽,奢侈成风。聂云台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贪名之戒药师山紫虚居士壹、前言人在世间活动面对世间各种境界时就会产生各种喜爱,喜爱到了某一个程度以上就变成贪。人贪的东西很多,如贪钱、贪色等皆是。对于贪求财色一般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十卷紫虚居士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文 第一卷紫虚居士注解--------------------------------------------------------------------------------此为楞严经的名称。本经之全名为大佛顶、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七卷紫虚居士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现在我讲一讲如何念佛,我们念佛人人都会念,人人还不太明白,人人都念,人人还都不太得力。什么叫真正念佛,如果给它下个定义就是:无心是真正念佛。什么叫无心念佛呢?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三课 无间地狱与阎罗王地狱意谓地下的牢狱,分为根本、近边、与孤独三类。此在第二十四课课文及其注释中,已略说其情状,惟众生恶业,广泛重大,因之地狱器品,亦至繁多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1.大家都没有天眼,不曾看见过极乐国,也都没有神通,不曾到过极乐国,所以不应执定极乐国为有,若执为有,便是武断,这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天眼和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十一、作观想以留印象观想念佛,在净土法门中,颇居重要,能使行者存留甚深印象,在识田中,以引动极乐国的整个庄严境界。观法虽然广大深玄,然而观其少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十、善现言:六波罗蜜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若行施时,以有所得为方便,著三轮而行施:起自想、他想、施想, 是名世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佛教徒常会犯一个相同的错误:他们不做小事积聚福德,例如每日做净水供养——因为他们觉得这微不足道、没有价值。可是他们也不做大动作,例如捐一年的预算给佛教大学、每个
文殊花开时间:2024-10-25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1.三十七道品,为修佛法的主要科目。修四念住,则于身、受、心、法四者,能得到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正确认识,奠定了出离世间的基本观念。修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王占元居士往生纪实王占元居士,男,八十三岁,河北省唐县人,一生务农,小学文化。有三男二女。为人善良,对子女慈悲疼爱。子女也都很孝顺。二○○三年九月。经医院查出白
净土往生时间:2024-10-23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给事冯楫居士悟道因缘给事冯楫居士,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济川,四川遂宁人,号不动居士。冯楫居士青年时即信仰佛法,一度遍礼尊宿,后居龙门,从佛眼清远禅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时间:2024-10-06
宣化上人说: “你叫我死可以,叫我不搭衣不可以;你叫我死可以,叫我不吃一餐不可以──有这样坚决的定力,有这样的信心,才是万佛圣城的一分子。”大家都知道,“搭衣与一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30
黄念祖居士:广结善缘 “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净修捷要》)。佛的光明遍一切处,有人说,我怎么没有看见哪?这个就不奇怪嘛,有缘才遇着这个光嘛。这光是没有离开一切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吕建福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
一、禅的文化禅文化的发达显现了现代人心对古老智慧的需求。但就禅的本义来说,非属东方,也与时间上的古老无关。禅是令心灵觉醒的方法和觉悟心灵的智慧,原本不属于宗教,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
这五种丑可能是心脏病的前兆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身体所有的功能,都需要心脏泵血来维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强大的器官,其实很脆弱。据世界心律失常大会上公布的统计
金玉良言时间:2024-09-23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我国古代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1
人生世间,父母,寿命,相貌,学问,夫妻,儿女,皆是前生所作之业之所感召。若有大功德,则会过于前生所培。若有大罪过,则便不及前生所培。是以要认真修持,以转前业也。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09-17
龚佛龙居士往生纪实二○○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中秋节)凌晨五时三十分,安徽省芜湖市居士林林长龚佛龙居士在家中安详逝世,往生极乐,世寿九十岁。 一个多月前,龚老居士就告
金玉良言时间:2024-09-15
内容概要:真心修道人,不见世人过,三岁小儿能知,八十老翁难行,愿大家多长智慧,少生烦恼,创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不妨先让自己心平气和。学佛之后,对自己的要求逐渐提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1
四、密勒日巴修定为什么要讲密勒日巴修定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用修定的方法获得大成就的人,他是藏传佛教中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说:“我是一个博地凡夫,此生此世,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7
问:佛教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搞清楚佛性问题与学佛关系重大,所谓佛性究竟是什么?答:五十年代我曾和佛教青年探讨过有关佛性问题;近年来,也曾围绕这一问题,谈过我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净土资粮(附:谷响集) 作者:黄念祖答三世因果并劝努力忏罪念佛大札奉悉,欣闻知难而进,甚以为慰。唯所提诸问,仍是您二十年来屡问之老问题。兹愿再贾余勇,一试棉薄,看看能否突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29
陆、福慧双修问:如何无我?答:只要不断培养觉性,觉性越高,我执就自然逐渐减少了。问:无我跟空一样或不一样?空是大乘后来传承的,一直强调空。在此一直强调活在当下,究竟是指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8
伍.练习境界问:何谓见法?见法意谓着所见的事物不同于世俗所见吗?答:见法是见到法,是要真正来练习,实际来修行的人,才见得到法。否则,就算我们跟别人讲,别人也听不懂。一般的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8
译言五盖是禅修中的恶不善法,它们不单止妨碍入定,更遮盖和歪曲我们对世间实相(无常、苦、无我)的认知。禅修的工作就是去对治五盖。当五盖在心中越是减薄时,内心越是清淨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文/本性禅师1放下是境界,不是方法放过他人不易,放过自己更难!20年前,已尝试放下与他人的恩怨,今天,却还在和自己纠缠。当年,严阳禅师与赵州禅师有一段对话:严阳禅师
学佛导航号时间:2024-08-18
跟《金刚经》学心态。《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
佛答时间:2024-08-18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只要朴素、保暖
佛答时间: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