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所有情绪中,贪婪与嗔恚是两类最基本的情绪。例如,抱怨的心态与话语等,实际上都是由嗔恚情绪所引发的。而贪婪与嗔恚这两类最基本的情绪又是由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最极细微的情绪——恐惧,或者说担心、忧虑、不自信,所导致。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贪婪还是嗔恚,都是人类试图用于消除或掩盖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恐惧心理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看一个人炫耀什么,就知道这个人最缺乏什么。”由此可见,炫耀(也即傲慢)实际上源于内心有“缺乏”的恐惧。其实不仅是傲慢,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缺乏”的恐惧,怎么会去贪婪呢?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缺乏”的恐惧,怎么会去发火抱怨呢?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缺乏”的恐惧,怎么会去嫉妒呢?所以,贪婪、嗔恚、傲慢、嫉妒等所有的负面情绪实际上都是恐惧心理的一种表现而已。由此可见,要想从根本上去掉人类包括抱怨在内的各种负面情绪,必须首先根除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
实际上,人类内心的恐惧心理隐藏得如此细微,以致于我们不仔细地审视内心,根本就察觉不到它的存在。佛经中说,这种恐惧心理是我们内心的“愚昧”(或者说“无明”)所具备的一个最本质的特性,只要内心的无明与愚昧存在——也即只要我们的内心尚未彻底通达宇宙万法的奥秘与真理,内心的这种恐惧就不会真正消失。例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意思是说,菩萨依靠般若大智慧,通达了宇宙的实相,就能心无挂碍,因为心无挂碍的缘故,内心就不会有任何恐怖、担忧的情绪,也不会产生错误的思想与认知。如此渐渐臻进,自心就可以到达涅槃的彼岸。由此可见,我们内心的恐惧、担忧以及由其所引发的一切贪嗔等情绪,都是由自心的愚昧所导致。
内心的这种恐惧会表现为贪婪、嗔恚、傲慢与嫉妒等情绪,还需要此人尚有一定的自信;当一个人内心的愚昧不断增上,恶业不断积累以致于福报消减到一定程度时,内心的自信就会彻底丧失,此时隐藏在内心的这种恐惧心理就会赤裸裸地凸显出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而成为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
如何消除隐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忧虑或担心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消除内心的愚昧。经书上说,众生内心最根本的愚昧有两种:一种是业果愚,一种是实相愚。
所谓业果愚,就是对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与“未来身心世界”的关系处在未知、谬知与怀疑的状态。我们未来身心世界的状况,唯一由过去和现在的起心动念决定,过去与现在的“心像”是怎样的,未来的身心世界就是怎样的,这个规律不会有半点偏差和欺诳。如《太上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意思是说,祸福不会无缘无故生起,都是我们内心的起心动念所导致的;好的念头导致福报,坏的念头导致灾祸,这个规律就如“影子跟随形象”一样,无有偏差。《十善业道经》中,世尊对龙王说:“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意思是说:“一切众生心中的所思所想不同,所以所造的业也不同,因而他们就有六道轮回苦乐的不同。龙王!你看在会的听众以及大海中很多鱼类,形状肤色各不相同,这一切都是由他们的心念驱使身口意造善恶二业所致。”《华严经》中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又说:“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刹海斯成立。”又说:“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胜天王般若经》中说:“一切世间皆由心造。”《大乘起信论》中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
所谓实相愚,就是对显现在眼前的身心世界的本质处在愚昧的状态,认为外在的世界独立于自心而有,与自心无关。实际上,佛经中说,外在的世界就是自心所作的一场梦,这个梦境正在显现的当下,其本质了不可得;在本质了不可得的当下,还显现万法。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又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当我们去除了内心的业果愚与实相愚之后,就会明白世界只是自心做的一个梦,而且梦境的内容是由自己过去的思想来决定的。证悟这个真理之后,内心就不会再慌张、恐惧了。当不如意的事情降临时,我们就会知道,这都是自己过去的思想成熟了,只是当时起这样的思想的时候,我们很愚痴,随随便便就生起了这样的思想,不知道它会成为未来的现实。好在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只不过是一场梦,迟早都会过去;现在的我无论如何都要把握好当下的心,让自心尽量去创造美好;如果现在的心是美好的,将来的身心世界就一定是美好的——这一点,绝对不会有半点欺诳。
如果明白了业果的道理之后就会知道,我们的心实际上具有无限的创造能力,只要我们愿意,求什么就会得什么。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未来,让自心处在恐惧与担忧之中,而要按照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用心去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正如《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所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意思是说:“《诗经》与《尚书》中所说的‘命运操之在我,福报由自心所求而得’,这确实是明训。佛经的教典中也说,求富贵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不说妄语是佛陀的大戒,诸佛菩萨,怎么会欺骗别人呢?”所以,当我们的心对“业果不虚”产生真正的定解与信心时,就不会再恐惧,不会再去担心自己的未来,而会将全部的力量用在当下的耕耘之上——也即尽量让现在的起心动念美好,去创造自己想要的未来。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整天担心或者忧虑,忧虑自己未来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担心自己的眷属未来会怎样怎样,并且在担心的驱使下去抱怨、批评与责怪。与其担忧,不如去创造、去祈祷、去规划、去行动、去相信。例如,你想要别人将来怎样对待你,从现在开始你就如何对待他人;你想要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美好环境中,你自己的内心就必须长存这样的美好境界,不要让与这个美好境界不相关的杂念生起;你想要怎样的身体,就时时忆念、祈祷;你想要怎样的心灵,就时时反观并调整。就这样,内心深深地相信:心如何付出,就一定会如何得到,这个规律永远不会失效,永远都其作用,永远都不会欺骗任何人。就这样,通过不断地耕耘——也即让心专注于自己的所求与所愿,就没有不能达到的目标。
用这样的信心与耕耘代替担心与恐惧吧!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著)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三者广修供养”:广是广大,修就是要去行,广大去修行这个供养。供养有很多种,有以身供养,有以心供养,有以身心来供养。什么是以身供养?好像出家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1
居士: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请指示!法师:修净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净土念佛法门相应的心态与知见,净土法门是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答:前面的一个偈子是古德所开显的,意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幻相当中,分别、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的根本首先要破我相。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对“我”看不破它的虚幻性。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在风水学上,水晶有着风水石之称。水晶生长于地心,凝聚“地气能量”。用科学来解释水晶能量与地球磁场产生互动,从而可以调节人体五行的平衡。人体五行:金、木、水、火、
DIY配饰时间:2025-02-14
《答念佛600问》191、如何理解因果是治理天下和度脱众生之大权?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岂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3
佛教告诉我们:神通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不管你信不信佛,都无法逃过因果业力。佛弟子深知,即使学佛之后,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想什么来什么,但是一定会越来越好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现前一念之心,亘古亘今,故名无量寿;灵明洞彻,故名无量光。阿弥陀佛,不过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而已。是故吾人果能念念执持阿弥陀佛,即是念念证无量寿,放无量光。古圣既尔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2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看到一尊佛像,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欲买之,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2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居士甲: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8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静波法师:一点亏都不能吃的人最终会如何?“吃些亏处原无碍”,吃了点亏,有什么障碍呢?佛菩萨吃亏吃大了,释迦牟尼佛曾经有过九种灾难,有成就的修行人不也有这样或者那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13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编者按:再过几天是清明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黄念祖居士: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黄念祖大德《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众生心中的想念中,所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9
黄念祖居士:全舱念观音 避免一空难 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很虔诚,常念观音。他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你应该如何操作,他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8
体光老和尚禅七开示十二古代的佛教徒,现代的佛教徒,古代的佛教徒他在心地上聪明、有智慧,现在的佛教徒在外边聪明,能说能讲,所得的受益跟古代不同。古代得受益是实际的,现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如何灭堕胎罪问:《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上说,堕胎是罪业极大的杀生罪,果报也重。您写的《现代因果实录》里为何没有这方面的实例?答:做流产(堕胎)是夫妻间的杀生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这个你就不要着相,要因机施教,在名句上不要执着,那就是辩才,因机施教就叫辩才。懂文学的人来问,你要跟他说内行话,要通达文学;一个做生意的人来问,你要有商业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静坐中保持静心,保持真实心,保持如来心,这样就可以起观。以静心、如来心摄持一切,那就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众人即我,我即众人,空间、时间、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一、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如何发起大悲心?观六道众生受苦如亲人想!大悲心等5种发心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为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01
在罗阅只国南边,离城一百二十多里处,有一座高山。若要往南方诸国,就非经过这座高山不可。山高谷深,地势险恶,山上有五百个强盗盘据,经常威胁行人。来往商客损失惨重,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27
01『真正的护法居士』什么是护法?有不少人认为在寺庙、念佛堂或道场干义工,帮助筹办法会,或者是给寺院布施、募捐等等就是护法,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护法绝不只意味着物质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2-26
黄念祖老居士谈怎样忍辱 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24
为了区分品质高低,沉香经常被划分成多个等级,这是在市场中沉香较难以辨别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分级杂乱,甚至不同品类之间也有很大差异。那么,常见的分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21
弟子:如何能在每个当下、在在处处都能直入解脱境?上师:时时都能说是“解脱处”,就是进入到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你首先在座上要多下些功夫。这两天也有很多人都在问:
文殊花开时间:2024-12-19
观音是爱与慈悲的化身。我们的内在已经具备了爱与慈悲的种子─爱自己以及他人!爱与慈悲之种的反面就是仇恨之种,如果我们要对两者加以区分的话,可以说仇恨是破坏性的,而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7
如何诵经 梦参你若是读《普门品》,《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赞叹观世音菩萨说,你遇到什么灾难,只要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苦救难。经文上是这样说,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7
几年前,第一次看同修们推荐《僧伽吒经》。当时就好奇地浏览了一下,因为经中开头,用很长的篇幅,说读诵抄写此经的福德,如何如何不可思议。满脑子科学逻辑的我看完后狐疑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如何发起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对凡夫来说,这一愿望并不容易生起。可以说,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从未帮助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痛苦,有身体上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给人体贴的爱和关心,因为你所散发出的关怀和喜乐会带给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极大的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佛陀开示——“同XING恋”产生的原因、解决办法 《大乘造像功德经》节录弥勒!复有四缘,令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爱欲。乐他于己,行丈夫事。何等为四? 一者,或嫌、或戏,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1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信众:阿弥陀佛!师父您好。就是我想问一下,每年过年我会念《地藏经》,念到清明这段时间,念几十遍回向给我去世的亲人。今年就是前天念到四十九遍,我听说念完《地藏经》还要有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27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㈠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弘一法师:如何改习惯?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2
经言:人之谤我也,出初一字时,后字未生;出后一字时,初字已灭。是乃风气鼓动,全无真实。若因此发嗔,则鹊噪鸦鸣,皆应发嗔矣!其说甚妙。而或谓: 设彼作为谤书,则一览之下,字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一、 供养:(香)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二、 礼敬: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一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请看世尊往昔是如何放生救生的 金光明经卷第四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 佛告树神。尔时流水长者子。于天自在光王国内。治一切众生无量苦患已。令其身体平复如本。受诸快乐。以
戒杀放生时间:2024-11-05
1、很多居士认为:皈依只是形式,佛法修行注重实质,从而错误地认为皈依是不重要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2、我们平时说皈依只是形式,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