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就是要靠这八种品质。八种品质培养好了,就是上等的材料。这样学佛是相当快的,无论是持戒还是修法等都很容易上路。我们只要对于这些品质详细的进行观察,就会发现这的确与我们修行的成败息息相关。
下面我们对这八种品质一项项的进行分析:
一、心善
首先,如果具有心地善良的品质,那么,修大乘法就会非常快。比如像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菩提心,有了心地善良的品质,只需要再扩大、提升,就能很快修上去。
因为心地善良的人在世间做人之时,就已经养成了利益他人的贤善品性。也就是他已经拥有很深厚的善根,很纯熟的善种性,只是范围较小而已。但他已经训练好利益别人的心,无论是对于自己的父母、兄弟,还是同学、同事,包括在他身边各种各样的人,他都知道怎样发自内心的用善心去帮助别人。他愿意把好的给他人,自己吃亏;他是以他人的安乐而欢喜,以他人受痛苦而难过的这样的根性很契合大乘道,所以他一入到大乘道,善根在短时间内就会得以成熟。
二、少谄与少诳
“谄诳”,就是在名利心的驱使下,由愚痴和贪心相结合,造成的心理扭曲。具有少谄、少诳的德行,就是指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怀有正直之心,不会为了骗取名利,有各种虚伪、狡诈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意思是这样的人心很单纯,从来不会脑子里转三个弯再跟别人讲话,或者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然后特意做出某种表情、某种动作来迎合对方。
由于他的心上谄诳很少,具备正直的品德(当然要说绝对没有是不可能的。因为凡夫毕竟有我执,还会在乎自己的面子,这样在不经意之间也会矫饰、掩饰,也会偶尔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一些行为,这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他这方面的习气很薄,相比而言正直的善根就很强。)当学到佛法的时候,就很容易与真如相应。也就是像《维摩诘经》中说的那样:“直心是道场。”平时“心如弦直”,就像一张弓的弦一样,没有弯弯曲曲的地方。心比较正直,这样在法的相应上也会很直接。禅宗有个婆子,以“蓦直去”为导师,就是深得佛法的精髓。
而谄诳心重的人,心弯弯曲曲的,不正直,这样围绕心轮外的脉纠缠得就很多。这样就会非常难以解开。在那种心态的控制下,与甚深的佛法根本就是格格不入的。
总之,心地正直,容易相应真如。心地谄诳,则难以入道。想要杜绝谄诳之心,必须要通过严格辨别,在“义”和“利”上分得清楚,在因果律上非常严明才可以。
古时候的人都读《孟子》,基本上都懂得义、利之别。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是我所想要的,当两者不可兼得时,我宁可舍生而取义。)”这就能看得出古代圣贤的情操,他就有这种气节。而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后,出现了多少的能人志士、忠臣孝子,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硬是在义、利当头的时候,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全大义,而绝不取利,不会有一分苟且之心。不像我们现在,都是受到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也就不管什么义,唯是一个“利”字当头,为了得到利,不惜做出一切伤天害理的事。像这样,自己的心已经变成一个禽兽的心,一个妖魔的心。这样的气氛不要说成佛,连成仙升天也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个学大乘佛法的人,要想出离世俗、修菩提心,获得自在,成为圣贤,更应当要重“义”。因为大乘道上的一切所行唯是利他,这样只有亲“义”才能与法相合,与道相应。若是名利心很强,那就没办法与大乘佛法相合了。因为学习大乘佛法,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为了利益众生而舍弃自己的妻子儿女、头目脑髓等的一切。在在处处都要以众生的利益为主,担负的就是普度众生成佛的重任。完全是出于一种无条件的奉献,不可以违背普度一切众生的誓愿。
三、稳重
“稳重”是指我们的心有一种把持的力量,能完全控制好身口意,不折不扣的、如理如量的来进行闻、思、修,在每个阶段都能坚持不懈。这样闻才会有闻的成就,思有思的成就,修有修的成就。所以,具有稳重的品德至关重要。成佛之道是非常漫长的,要从一个凡夫修到成佛,中间有很多过程需要一步步地完成。在这段时间里,就必须要有稳重的品德。
有了稳重,具有那种“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毅力,这种人终究会成功的。因为有了稳重的品德,他就能把握得住自己,能做到始终安住在正法上,长年累月、有条不紊地按次第进行,初善、中善、后善。这样到一定量的时候,自然会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决定会由量变达到质变。
相反,如果不稳重,半途而废,比如烧水,才烧到五十度又冷下来,冷到二十度再继续烧,烧了三十度又停下来。这样烧烧停停、停停烧烧,就永远都烧不开。许多人看起来很聪明,但就是因为没有稳重的品德,不能长期坚持,结果就半途而废了。在刚刚起步之时,就放弃了,所以没办法获得成就。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稳重的品德对于修道有多么重要。
其实,在整个菩提道上要完成持戒、闻思修等等,哪一种都离不开稳重的品质。别解脱戒要尽形寿持,菩萨戒要生生世世持,如果没有稳重的品质,连最基础的戒律都没办法时时处处去坚守。下至“打一个七”要想有所收获,也必须在七天中全身心投入到所修上,时刻不离,不能轻浮散动。否则也是没办法修成的。
再说,真正要生起大乘圆满的见解,这里面又有多少事情要做!这不是像想象中那么容易,两、三个月就能完成的。刚被接引入佛教时,是一种很无知的状态。这第一步就是重新建立见解,要把过去心上的种种邪见,逐渐地洗掉。排毒的过程是相当艰巨的,需要认真地缘着教法,一点一点地理解、熏陶。这样,原先的错误见解才会净除,心中换成清净的见解。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来,见地会越来越圆满。在世俗方面要认识到无常、苦等,进而认识到人无我、法无我、如来藏光明等等。在方方面面都要树立正确的见解,最终才能开启圆满的正见。
这件事从一开始着手到最终完成,按照一个人的根器、因缘,必须要经历这样一段过程。如果他没有稳重的品德,不能长年地坚持下去,而把身心的力量分散在其他方面,这样是终究无法完成的。有很多人学到后面,都成了灰溜溜的状态,这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的品德有欠缺而导致的。
所以我们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必须拿出一颗诚心,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今天是这么做,明天还是这么做,后天还是这么做,天天都这么做。不会因为天气、身体、外在的五欲六尘、世俗的人情事故而有动摇。不稳重的人,那是“墙头草,随风倒”,遇到东边的缘就跑到了东边,遇到西边的缘又跑到了西边,这样怎么能完成闻思修呢?
其实,任何事都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成熟。比如十月怀胎,如果在母亲胎里得到好的孕育,时间上圆满了,生下来,身体就会很好。如果孕育的时间不够,六、七个月就生下来,这样或者夭折,或者长不健全,或者多病。这也就是“欲速则不达”的意思。
世间的学问,也要经过逐渐积累才能成功。比如学做木匠,需要三年才能毕业。更何况学无上的菩提大道呢?按照次第,初次开悟之后,一般都要闭关很多年,等到境界成熟后才能放任。这也就是大器晚成的意思。如果没有稳重的品德,长期地养育圣胎,就很难获得高深的成就。因为在尚未成熟时放弃,结果不可能圆满。
古代开悟的大禅师都是如此的。像南阳慧忠国师,他在六祖那里得受心印之后,住在南阳白崖山40多年不下山。利踪禅师也是住在子湖45年不下山。从朗禅师住山期间,30年不出雷池一步。慧朗禅师住在潭州招提寺,30年不出门一步。大同禅师住在投子山30年。南泉禅师在池阳30多年不下山。大家读过《坛经》都知道,六祖大师大悟之后,在猎人堆里15年长养圣胎。如果没有这样的持重,怎么会有大的成就呢?
(一)不稳重在现代人身、语、意上的具体体现:
1、身不稳重的表现:上网、逛街、搞一些聚会庆宴活动、跑道场。节假日说是朝山,其实就是旅游。作为修行人,身体都定不下来,心能安住在法上吗?
2、语不稳重的表现:现代人喜欢信口开河乱评论。尤其在网上,到处都可以随便评论几句,反正说话不必负责,先说几句个人的看法,图个口快。
而且现代人喜欢说一些偷换概念、颠倒安立的语言,就觉得说这样的话很时髦,说起来有时代感。比如“走我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其实这是我行我素的一种无愧心理,而很多人就喜欢说这样的话。这就是随喜邪说,语言不稳重。我们学佛人要有语言稳重的品德。语言是心志的体现,话不乱讲,才能保证心地的清净。所以平时口里话要少,如果一定要说,就应当如法地说,不能随意乱说。
3、意不稳重的表现:想法变得很快,一会儿觉得闻思很重要,就开始学大经大论,一会儿又觉得人生短暂,还是实修吧,又放下闻思。早上的打算,到上午就变卦了。缘着外面的十种对境,就能冒出十种想法。所以要断绝外缘,否则就会心猿意马,不停地想东想西。有十种境界,就有十种牵引身、语的力量;有二十种境界,就有二十种想法牵引身、语等等,这样想法太多,心就无法安住了。
以上虽然分开来讲了身、语、意三种不稳重,其实在根本上归纳,就是一个意不稳重。所以要时时管好自己的心,不对引生贪嗔痴的对境过多的起心动念。
四、虑远
“虑远”,就是看待问题十分长远,不会只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相反,如果“鼠目寸光”,只考虑短浅的眼前享受及现世的名利等,又怎么能成办大的道业呢?所以成道要有相应的根器,要有“弃天下如敝履,薄帝王将相而不为”这样远大的心。
这二者的差别在于着眼点的不同。如果目光远大,短浅的利益在他看起来就没什么意义;如果目光短浅,就会把眼前的一些小事看得无比重要。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这上面,也就不会有大的作为。
在此要好好检查自己的心,是有长远的考虑,还是胸无大志?
一个心无远虑的人,只会考虑今生现实的利益,根本不会想到后世、解脱、成佛;而今生,也只是想到眼前短短的这几年;在这几年当中,也只是去考虑自己的吃穿等等享受五欲方面的问题。比如想今天要搞个吃的,明天去看个大片,后天逛逛街,大后天到哪个地方旅游一下……像这样只是想享受等的事,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其实这样没有远虑的人,根本就进入不了三士道。上士道的入道标准是生起菩提心。菩提心要发心给予一切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从时间上说,是尽未来际的;从空间上说,遍于十方法界;从对境上说,是轮回中的一切众生。中士道,是要出离一切的轮回杂染,得到永远的涅槃乐。就连最基础的下士道,也要考虑来世的利益,为后世而断恶行善。
所以说,不同的品质会造就不同的愿力、行为和成就。古人就看器量,如果一个人的器量很大,那他就是可造之才,只要好好培养,一定会有大的成就;如果器量小,成就就会很有限。这一切都是唯心。
五、温良
“温良”,就是对人的态度要好,无论与什么样的人相处,既不是冷若冰霜,也不是热情似火。因为如果太冷,别人会觉得不好接触,距离就会很远,心与心没办法沟通;如果太热,刻意的热情也是过分的负担。如果有了温良的品行,人家接触起来就会很舒服,会感觉很温暖。温良也是一种中道,对人很自然、不过分,在哪里都能和别人相处得来。别人也感觉到和你在一起很合适,这样关系也会长久。
六、量大
“量大”,就是心量很大,能包容。就好比站在一座十层高的楼顶上,看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这一切都在你心中显现出来。
在我们的心前,确实有千差万别的显现。世上的人千头千面,各有各的性情、习惯、爱好。世上的事物,也是随着因缘在不断的出生、改变。在佛教中,也有各种法门。这些都是随着自身的因缘而显现的。
万法各有自己的法位,香住在香的法位上,臭住在臭的法位上。如果你硬要使香变成臭,使臭变成香,那只是自己不懂道理而已。比如说你只容得下香,容不下臭,硬要把它排斥出去。那是不是全世界的厕所都要排斥出去呢?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只喜欢吃这种味道,而排斥其他口味,那全世界食品的口味各种各样,这也是无法排除的。
量大的人,对于再多的事情,他都能看得惯、容得下,不会太在意。什么事情都不挂在心上,乐呵呵的,他有一种豁达的气度。而量小的人只以自己的看法为主,单单局限在一个地方,想让其他的事物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这样就容不得人、容不得事,处处看不惯,遇到一点事就想不通。一旦不符合他的意见,就会生很大的嗔心。这样也很难修成佛法。
在人的品质上,量大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像一个器皿,量很小,它包容的就小,最后成就也小;量很大,包容就大,心就很大,福德和事业随之也会很大。所以,心量的大小决定成就的大小,决定人生境界的大小。
七、识广
“识广”,就是见识要很宽广。在什么事上不能通达,就说明在那里有愚痴,这样做起事来就会有障碍。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拓宽自己的见识面,这样方方面面才能圆通。
比如两个人,一个人见识面广,心境开阔,处理事情就很灵活,对未来的设想也很远大。而见识小的人,通常会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这都是人的品质问题。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要如何修行?有几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应当要先认识的。一般来说,我们所谓的修行都是礼忏、念经、念佛,或者上早、晚课。其实这样的修行是不够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现前的境界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1、如何拜佛?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7
这被称为最美寺院,僧人闭关修行9年足不出户,连活佛都不得入内佛教在藏区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整个青藏高原上,随处可见各式的寺庙。然而在众多的寺院中,这一座因其优
金玉良言时间:2024-11-16
虚云老和尚: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姜见龙居士,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29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瞋恚,就是很大脾气,很大的无明;这种无明,就是前生造罪业的根,所以才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的罪孽根。”什么叫老虎神?老虎本来已经很厉害,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烦恼,没有尘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修行人应该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是容易被感动,被感化的。很多人学佛后,懂了因果报应,结果别人遇到了危难,遭到了报应,就用因果来衡量别人。好像他遇到灾难是罪有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前一段时间我也讲过,虽然自己修得不好,但二十多年来基本上没有中断过念《普贤行愿品》。希望道友们今后也要坚持念《普贤行愿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是借助共修的
文殊花开时间:2024-10-02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五位国王,虽国界相近,但不相互攻打讨伐,常互相友好往来,彼此都是好友。其中最年长的国王,叫普安王,跟随释迦牟尼佛修习菩萨行,其他四个年纪较小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30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我们初信佛的人有什么毛病呢?太贪心,贪大,贪多。看着《普门品》,你就念《普门品》了。一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也好,也念。《金刚经》也好,我要生极乐世界,又念《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7
“信佛就是指信你自己的心”,但这个心,应是清净不染心,不是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指信自己的心,也就是自皈依。‘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6
大慧宗杲禅法心要二、决定志愿所谓决定志愿,就是要有坚定的出离心,发愿此生一定要打破生死疑团,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达目标决不罢休。决定志愿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无论谁学佛都想改脾气,为什么改起来那么难,甚至继续挑丈夫或妻子的毛病?想管对方,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在辩论,总是生不起恭敬心,这一般都是不深信因果造成的,这个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我们看到相应这两个字,我们的身口意像不像佛陀?佛陀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佛一生不妄语,换句话说,三皈、五戒、十善,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圆满表现出来了,有这个样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1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断恶修善对于往生净土非常重要,我们虽然不能大精进,不能修禅定,不能持经戒,一定要断恶修善。这说明什么?这是最低的标准。善恶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恶就是杀、盗、淫、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8
达真堪布:不取舍因果,哪里还有修行呢?只有佛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讲出了三世因果的道理,通过这些因果关系,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前世不修今生苦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09-06
文革时,一女被剃了阴阳头,公众批斗,当众羞辱,该女是一位有身份的人,虽学佛多年,但还是难忍如此大辱,当时死的念头都有了。禅门大师贾题韬当时递一纸条,该女豁然开朗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6
常想睡觉就是业障,如何克服?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为什么好睡眠呢?就因为饮食不调。或者是吃得很多,就生出一种食困,吃完东西就想要睡觉。你若是把饮食调得恰到好处,吃东西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2
修行三秘诀若不能谦虚忍让,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就会有很多障碍。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修行不可各处卖修行,卖广告;一卖修行,就会着魔。有些修行人是诸佛来护持,有的是菩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2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想要影响其他人生一种信心,自己就要实实在在地去行持佛法,所谓“依教修行”,依佛所说的教法去修行。这个修行,我们知道一点就修行一点,知道多少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31
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修行人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呢?就是知足心。知足,是我们修行必不可少的因缘。我们修行时,会出现不知该如何修行的违缘,但若我们有知足心,则不会出现违缘,反之若没有知足
藏传佛教Buddhism时间:2024-08-18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只要朴素、保暖
佛答时间:2024-08-18
文:成刚法师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
佛答时间:2024-08-18
有的居士具备善知识的特点,可以帮我们更好的修行。而有些居士表面上“学佛”,但实际上却障碍我们!如果你身边有这四种“居士”,一定要注意了!一、跑跑居士跑跑居士,修
佛答时间:2024-08-18
知道佛教修行基本理性判断正说邪说【正信佛说,不入邪见】——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
佛教知识时间:2024-08-14
顶果钦哲仁波切:佛法,修行重于传授和讨论在过去许多生世中,我们曾经历各种状况,曾经富裕,曾经被敌人战胜,失去一切。我们曾享尽天道的欢娱,也曾是政治迫害的受害者。
禅理故事时间:2024-08-14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印光大师说:我们菩萨六波罗蜜,其实只有四个法门,就是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这个忍辱跟精进不是法门,它是一种心理素质。他说:你这个六波罗蜜是成功失败,这个行力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8-09
功德宝山神咒 是《早晚课诵集》中十小咒之一。诚心读诵此咒,可以消除罪业,不堕地狱,往生极乐净土。功德宝山神咒功德简介:大集经云。若人诵此咒一遍。如礼大佛名经四万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8-09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算一算人生有多少年◎宣化上人 开示于三藩市佛教讲堂一九七〇年十一月十八日为什么我要把这个金刚和我们的身体比?因为我们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很短的时间,由生到死,不过几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8
极乐世界不难去,往生经上面,往生经就是净土的经论,三经一论,都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具备三个条件,信、愿、行。你得相信,决定没有怀疑,信心坚定;第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04
达真堪布:生活是种修行佛法是种活法,生活是种修行。学佛修行能让人轻松自在,快乐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心想事成。我们明理了,心里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
为人处世时间:2024-08-02
1.什么叫修行?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过去我们没有接触佛法,没有人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们的想法错了,看法错了,我们说法、作法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01
1佛家在习惯上,一个人过世,十二小时之后才可以碰他,为什么?怕他起嗔恚心。这一起嗔恚心,麻烦大了,最后这一念如果是嗔恚,必定堕恶道,嗔恚堕地狱!2往生的人断气最后这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27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属于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禅茶缘起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属于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禅茶作为一种传统而崭新的文化形式,以佛法高度的智慧作
禅茶文化时间:2024-07-18
人当在出生的时候,就已决定了死亡的命运。所以,生的情景未必可喜,死的情景也未必可哀。以佛法来说,若不出离生死,都是可怜悯者!因此,信佛学佛的人,平日所做的佛事,
佛教知识时间:2024-07-14
《六祖坛经》行由品 直讲6【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六祖大师在东山寺槽厂加工米。过两日有一个小沙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13
我们经常说:除了学佛修行,世间的一切都要放下。有些人会有疑惑:那是不是就不能生活,不能工作了?不是这个意思。若是你能以佛法、以智慧去生活、工作,这本身就是学佛修
禅理故事时间:2024-07-13
其实女人比男人还要缺乏安全感,女生常常会把分手挂在嘴边,一发生矛盾就会主动把男生拉入黑名单进行分手。很多男人对于女生的心思并不会太清楚,在女生提出分手后想挽回又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