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止峰和尚 入世勇当抗日僧 出世终成肉身佛

佛教故事 2015-08-27

中国佛教参与抗战的史实

姜堰地处苏中,原名泰县,是我国佛教界公认的名僧摇篮。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共有大小寺庙庵堂380多座。1942年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泰县参议会四处发动、组织,各区乡成立了“僧抗会”(僧尼抗日救国联合会)。原蒋垛区王石乡西官村观音庵(现梁徐镇官垛庄沪广寺)住持止峰(俗名肖宝胜)被推举为蒋垛区僧抗会主任。

1917年,止峰法师出生在一个生活拮据、兄弟众多的家庭,1923年,时龄6岁的肖宝胜因为家境窘迫,来到观音庵出家。当时,观音庵有僧人数十人,道士三人,止峰法师因为聪慧好学、精进修持,深得师父喜爱,传授衣钵,成为该庵的住持。

加入僧抗会,并担任主任职务后,止峰的***觉悟进一步提升。在1943年8月的参军热潮中,止峰先后动员青年和尚维清、维波、吉峰等参加新四军。同年新四军攻打泰兴宣家堡时,蒋垛“僧抗会”僧尼蒸馒头、烧开水,摆在新四军经过的路边慰劳战士;还组织了一支和尚支前担架队,抢救了几十名新四军伤员。7月的一天,泰县参议会会长徐观伯在姜(堰)黄(桥)河东缪家湾庙开完各区乡僧抗会主任会议,路过曹家埭庙时,与到西南乡“扫荡”的日伪军遭遇,止峰等和尚立即让徐议长套上袈裟,冒充僧役,抄起扫帚打扫寺院,其他和尚一本正经地诵经拜佛,从而蒙过了到寺庙搜查的日伪军,徐议长安然脱险。同年11月,止峰受苏中三地委敌工部之托,与几个和尚到姜堰城区日伪据点做宣传分化工作。他们在袈裟里藏了一批标语、传单,骗过日伪军守城岗哨,住进县城寺庙。夜深人静时,他们分头把标语贴到东板桥、西板桥、上坝闹市区、下坝石桥口,将传单撒在大街小巷、塞进居民门缝。第二天天亮,居民都喜滋滋地交头接耳:“看,新四军上街了!”日伪军警则惊恐慌乱,原来住在东板桥南王大木行的汪伪二十五师师长秦庆霖慌忙躲进钢筋水泥的围子里。

抗日战争胜利后,止峰在顾高夏庄成立了佛学院,招收了大批学生,传授佛法和知识,在战乱的年代,为青年人提供了学习静修的环境。在止峰的感召下,17名学生先后加入了***队伍,走上***道路。

解放战争期间,泰州光孝寺、顾高千佛寺包括住持在内的众多僧人均投靠***,两座寺庙也因此成为了***的聚集地。止峰以交流佛法的名义,打入寺庙内部,从寺中和尚的谈话中套取情报,并利用佛教暗语,将情报传达给寺外的僧人,最终,在止峰的协助之下,里应外合,一举端掉了这两个***聚集地。止峰与好友——姜堰镇观音庵住持灵珠师太,在姜堰镇北大街共同创办了佛化小学,免费传授文化知识。***政府有时在佛化小学开设培训班,止峰和灵珠于是趁***军官在此集中学习的机会,搜集敌军情报,为泰县地区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后,止峰选择功成身退,一心钻研佛法。面对大众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止峰投身文艺宣传事业,教授当地年轻学生文化知识以及吹拉弹唱,在基层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帮助百姓书写家信,只讲奉献,不求名利。当时国家常年积贫积弱,基础设施方面相当薄弱,止峰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帮助当地进行水利建设,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和爱戴。

1966年,止峰为了静修佛法、弘扬佛教文化,离开家乡,前往上海,先后在龙华寺、静安寺主持寺庙工作。1995年,年老体弱的止峰饱受气管炎等疾病的困扰,他毅然选择回到养育自己的家乡——姜堰,直到1997年圆寂。

1997年,农历五月三十,止峰预知自己大限将至,开始水米不进。六月初五,也就是圆寂前一天,止峰自己在一块红布上写下寺庙中各代老和尚的名号,作为寺庙历史的记载,他邀请当地一名名叫缪荣喜的小学教师为自己写好轿上的字。当天傍晚,止峰仍十分清醒,念经诵佛,声音洪亮如钟。次日,六月初六,午时过后,止峰提前预知的时间快要到了,他自己坐到轿中,长叹一口气,随后圆寂。

止峰圆寂后,寺中弟子请来原东芦庄观音庵住持宏慈法师、庙中香客曹乃干为止峰用香,使用把子香、檀条香共450斤。用香后,三天未封轿门。三天后,寺中子弟走到轿前,轿中的止峰面目慈祥,宛如闭目静坐,弟子将轿门封上,只留轿顶未封,将轿子抬回庙中。三年后,也就是2000年,弟子打开轿门,一股香味扑面而来,止峰的真身丝毫没有受损。2001年,由泰州、上海的几位居士捐款,寺中弟子将止峰真身运送到兴化,请专业人士为其塑金身。塑金身共耗时两年,2003年金身终于塑成。2014年腊月初一,寺中现任住持、止峰法师的养子法成法师及寺中和尚、居士等百余人为止峰金身开光,而后至今,止峰金身一直安放在庙中,供信徒拜祭,庇佑一方百姓。

更新于:2015-08-27 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