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一、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业,积累往生的福德资粮。同时可以防止辛苦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过而招来的麻烦和灾祸,在较大的程度上断绝了菩提道上的业因业缘。
二、能够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坏正法道场的重罪。凡夫喜欢杂心闲话,其实是由于内心里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说话就难受,总要找话题来消遣消遣,太喜欢说话的人确实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说明他几乎还没有觉悟,还没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
修道人,心里常存惭愧,一定会珍惜光阴,把精力用在听经、讲经、看书、念佛、拜佛。恭敬心。言谈当中不知不觉就会误导人、伤害人,于是由许多的小磨擦而演变成大磨擦,终于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和谐,于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过,而自己往往还不知不觉。既然破了六和敬,当然也破坏了正法道场,干扰了他人的正常修学,制造了恶劣的修学气氛,这个罪过当然不轻。
三、能够提升自己的忍辱功夫。
四、能够提升自己的诚敬心,能够得到佛菩萨更大的加持。
五、能够提升自己的警觉心。
六、能够比较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七、能够更好地学习随缘度日。
八、能够放下种种恩怨。
九、能够增长谦卑、恭敬的心。
谚语有谓“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易经上也说“吉人寡语”。
如果是真正的凡夫说出来的话既然是由烦恼习气所引发,就难免对他人的害处远远大于好处,而且又缺乏真诚。凡夫烦恼习气很重,遇到不称心如意的事情就会发牢骚,看人不顺眼就想去纠正人、批评人。
譬如见人说话太大声,就想去制止他,见人关门动作粗鲁,发出巨大的声响,又想去纠正他,见人小便后不冲水,就想去批评他。
止语就可以避免这些过失,逼着自己样样都要忍耐,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慢慢地就会做到“不见他人过,只见自己过”,逐渐就会懂得“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心渐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
诚敬心多一分则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萨的一分加持。止语是佛菩萨之所欢喜,是依教奉行的表现,比起不修止语,对佛法、对护法、对众生、对道业的诚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许多。
因为止语,受到别人的干扰会比较小,于是就有更多的精神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烦恼习气生起之时能比较迅速地察觉,并且令其息灭,久而久之,烦恼习气就会被控制住。同时也常常比较容易觉察出自己的毛病和过失,也能较快地改正过来。
不跟人说话时间久了,人家也不会找自己说话,不用常常应付人,受到的影响就小,就有更多的时间听经、读经、看书,凡事不闻不问,心里没有忧虑牵挂,心常能保持空灵,心就愈来愈清净,心愈清净就愈有智慧。
因为止语,人不得不老实,不得不放下种种的要求和意见,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不合自己的意思也很好,有也好,没有也好,得也好,失也好,渐渐地就学会了随缘度日,同时也不断学习在一切顺逆善恶境缘中保持心平气和,久而久之,烦恼就能伏住了。
与人多说,谈得投机则生感情,谈得不投机则免不了产生磨擦,就很容易与人结下怨仇,这些恩怨就会对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碍。
常常找人说话,有时无意中也会得罪人,如果特别喜欢和某人说话,另一个人也许会想怎么就不跟我说话,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产生让人生烦恼的过失。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了平等心,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一切人。
因为不再发表意见了,人家也不会再问您这样那样的问题,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的烦恼习气渐渐就会淡了下来,人人都不再对您多加关心,时间久了,就会感到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谦卑、恭敬的心不知不觉也渐渐地增长起来了。
不提供机会让人与自己谈话,也减少了别人造业的机会,同时也能防止有人烦恼起现行而找借口来障碍自己的正常修学。
按:憨山大师是末学最为敬仰的大师之一,他的这番开示全面总结了修行的核心内容,信息量很大,不可不细心读取。图为在广东南华寺的憨山大师几百年不坏之肉身。末学对原来的文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面对佛陀,我们就能得到很多修行启示从佛陀盘腿端坐在莲花坐台上,右手结降魔印置于右小腿,左手托钵于腹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先来看看,佛陀为什么左手托钵。佛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8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国国君。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7
文:梦参长老持诵地藏菩萨、恭敬地藏菩萨,这位菩萨能够让你持戒坚固,就像妙高山那样子,“精进难坏,如金刚宝,安忍不动,犹如大地。”说到精进难坏,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佛答时间:2025-01-27
在修行当中,应该身体力行能够有成就的人,他是身行这个理想,而不是口说这些大言、大语。讲出来给我们听啊,是在指导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照着这样来实践。现在正行完成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6
和香在古代有一整套严正的礼法和内涵,不是简单的合成。和在古代,1、是指和谐。《礼记》其声和以柔;2、适中、适当。《论语》礼之用和为贵;3、和睦、融洽;4调和、调制。
沉香知识时间:2025-01-26
南北朝(刘宋)释昙鉴,俗姓赵,冀州(今河北省)人。少年出家,皈依竺道祖。吃粗食,穿布衣,戒行十分清苦。后来游方宣化,到达荆州(今属湖北省),定居江陵辛寺,已六十余岁了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6
为什么我修行总是不得要领?色身上的变化,初学过程中有八种变化,是每一个修行禅定的人都会经历的。──────────────────当我们用功到一个足够的进度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5
国人信奉心诚则灵。愈古至今,无有異也。今有凡夫之烧香拜佛存在两大问题:一、自私自利:烧香只为求一己之官禄富贵康寿,求一家之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想跟菩萨做交易,今年
沉香知识时间:2025-01-25
真正修行人远离名利不为名利动摇其心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参禅的人,参到火候的时候,绝对不发脾气,不与人争论,到了无诤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贵成为花间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4
修行之道无奇除开用心方法之外,其他皆是媒介。有些人是需要媒介作依靠的,但是媒介毕竟不是标的,是故不能执着不放!修行之道无奇!唯在追求生命中止于至善的境界途中,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圣主世尊 虽久灭度在宝塔中 尚为法来诸人云何 不勤为法此佛灭度 无央数劫处处听法 以难遇故彼佛本愿 我灭度后在在所往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3
紫檀手串为什么变黑了?小叶紫檀不是黑色的呀!正常的小叶紫檀应该是红棕色的有明显的纹路 年份越久颜色就越深 但是再深也黑不了的哇..如果一开始就是黑的 应该是大叶紫檀大
紫檀佛珠时间:2025-01-22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讲记》精彩片断撷英(一)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今天要学法,要求法,你自己先具备什么条件?你发了什么样的心?你付出真正多少的努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第六条原则:慈心不杀,吃素念佛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尊贵的阿秋喇嘛(龙朵加参尊者)01阿秋喇嘛珍贵开示修行者会逐渐生起三种障碍解脱的过失:首先,会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当做自己谴责他人的资本,反而将信仰用来增加了自己伺察
文殊花开时间:2025-01-01
小叶紫檀佛珠的盘法很多人都知道,是需要先用棉布或者是棉布手套先盘一段时间,再用手直接盘。为什么要先用棉布或者戴手套盘呢? 善财佛珠和善财佛教饰品解释其中的原因如
佛珠文化时间:2024-12-31
、 你们又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动这举手之劳呢?南山上有一座神庙,里面供奉着一尊佛祖。传说这尊佛祖非常灵验,只要信徒心诚意正的许愿,佛祖都会大发慈悲,帮信徒圆梦。有一个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27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场,也要有好的小环境作保证,小环境就是我们自身。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谓的调五事饮食上要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因缘与一厢情愿近年来,宗教对国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生活、工作中常有人谈起应以「因缘观」面对周遭的一切,或以「因缘观」解释个人的想法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佛为什么灭度却又说没有灭度呢?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众见我灭度 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 而生渴仰心众生既信伏 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 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 俱出灵鹫山我时语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1
邪YIN多欲的人为什么命运不好? 佛如是说 ‘佛说四十二章经’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又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刃有蜜,不足一餐之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12-21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觉察自己的偏执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觉察自己的偏执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请说忍辱一个人会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这就要看他「忍辱」的工夫做得够不够。听说在监牢里一关十几二十年的囚犯,很多是带着满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何谓菩萨行?要了解什么是「菩萨行」,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菩萨」?我们看到经典的记载,菩萨没有一定的身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为出家比丘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另外的误解,则是认为修行是在“压抑痛苦”,当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所以你看过去祖师们说,「你只要听到一句法,就要付诸实修」。很多人觉得修行就是一种舒舒服服的、身心暖暖的、懒懒的、松松的,好像修行是这样;有些人在城市中工作很繁忙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8
念阿弥陀佛,你必须得定量定时。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时,你自己进取心渐渐就没有。好比你一天定一万声,不论多忙,不论做什么事情,在客堂也好,在大寮做饭也好,不论你做哪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5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3
有的人一听到别人跟他说‘阿弥陀佛\’,他就说:‘不好意思啦,念小声一点啦,让别人听到不好意思啦!’你想想看,我们这张嘴什么不好的话都说,譬如现在最流行的什么‘伤脑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无论今生我们以何种方式与佛法结缘,归根结底都会是一种福报的延续和显现。一份2500年经历无数风雨洗礼的真知灼见留存至今,点滴的教化与谆谆教导,并非是为了像其它的历史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0
茶与佛教之所以密不可分,相生与共,融为一体,与共历史起源有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佛教盛于唐代,与当时饮茶习俗遍及全国又几乎同步
文化资讯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苦修不是痛苦的修行有些学佛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今天学这个,明天修那个,什么都没有精通,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脑子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8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3
果报通三世。我们起心动念要纯,心地要厚。心地厚,这个人决定有后福;心地薄的人,决定有凶灾。造作罪恶的人现在没有受恶报,是他前世的福报没有享尽,他所享的是前世的福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30
《堪布阿琼仁波切密传》堪布阿琼仁波切 著丹增嘉措活佛 译大堪布阿格旺波,又称堪布阿琼,生于公元1878年。乃圣地大班智达贝玛米札和雪域智者之王遍知者龙钦饶降巴的再显化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27
每天诵一遍净行品这就是修行如果念净行品,你一天上厕所也好、吃饭也好,一举心一动念,把文殊师利菩萨教导的“善用其心”用上,你就入法界了。看着很难,这是你能做得到的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7
我们为什么总是很难停下来去打坐呢?那是因为我们许多人总觉得打坐时的状态是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相反,人们渴望着刺激。比如,如果现在闲着没事,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去打开电
禅宗公案时间:2024-11-26
文:净界法师佛者觉也,为什么以觉悟作根本呢?因为所有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为觉悟才去布施,因为觉悟才去持戒,因为觉悟才修忍辱…所以整个波罗蜜的行动力,来自于觉悟。
佛答时间:2024-11-24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要如何修行?有几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应当要先认识的。一般来说,我们所谓的修行都是礼忏、念经、念佛,或者上早、晚课。其实这样的修行是不够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现前的境界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在了解菩提心的重要性之后,就应真实发起菩提心。可能大家都清楚,发心需要从根本悲心中产生,悲心又需要缘一切有情而生起。那具体应怎样修菩提心呢?应按阿底峡尊者知母、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18
1、如何拜佛?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7
这被称为最美寺院,僧人闭关修行9年足不出户,连活佛都不得入内佛教在藏区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整个青藏高原上,随处可见各式的寺庙。然而在众多的寺院中,这一座因其优
金玉良言时间:2024-11-16
虚云老和尚: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1.我丈夫在过去世曾经是猎人吗?为什么今世喜欢在周末打猎?他们要怎么做,才能消除此业力?2.什么业力使我大女儿和她的家婆同时出意外往生?她们往生后七天的情况是怎样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1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