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管是古往今来的各种典籍,还是近现代的各类文学作品,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倡导孝道思想,劝导后世重视孝道,敬奉双亲,敬重师长。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本身就是一位大孝子,曾到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度化于她;曾在父亲净饭王去世后,亲自为父抬棺;等等。而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也记载了很多关于孝道的经文,以此来呼吁弟子们懂得知恩报恩,懂得侍奉父母,重视孝道。有关孝道的论述,除了散见于各种经典中之外,还有专门论述孝道的经典,如《地藏菩萨本愿经》、《杂宝藏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佛说孝子经》、《优婆塞戒经》、《佛说睒子经》等。
《地藏菩萨本愿经》为佛教专门论述孝道的经典
《梵网经》载曰:“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经中,佛陀要求弟子们懂得孝顺父母、师长、三宝。“至道”即至高无上之道,即最根本的法门。要想求得佛道,就得先懂得孝道。“孝名为戒”,“戒”是防非止恶,是制止之意,不让人为非作歹。即是说,孝就是戒,行孝就像是受菩萨戒一样。在这里,孝就是佛教里的至道之法,就是圆成佛道的至上法门。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知道孝顺,就无法成就佛道了。
《佛说盂兰盆经》云:“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经中,佛陀告诫诸弟子,一定要“修孝顺”、“行慈孝”,时刻忆念自己的父母,乃至过去的七世父母,并于七月十五日,及时供佛供僧,以令父母超拔解脱,报答父母长养慈爱的恩德。经中记载目犍连尊者报母恩的故事,同样是事亲尽孝的体现。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载曰:“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愆,卒难陈报。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重恩,举身投地,槌胸自扑,身毛孔中,悉皆流血。闷绝躄地,良久乃苏。高声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从来未觉,冥若夜游;今悟知非,心胆俱碎。惟愿世尊哀愍救援,云何报得父母深恩。”经中阐述了父母对子女的恩德广大,无量无边,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十种具体恩德,更是深厚难报,正如经中所言:“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故而,佛陀劝导众生一定要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要勤侍父母,不能让父母受到任何委屈,通过知恩报恩的言行,以回报父母深恩。
《佛说睒子经》云:“子年七岁号字曰睒。睒至孝仁慈奉行十善不杀不盗不淫不欺诳不饮酒不妄语不嫉妒。信道不疑昼夜精进。奉侍父母如人侍天。言常含笑不伤人意。行则应法不妄倾邪。于是父母即大欢悦。”经中讲述了睒子因为勤修善行、恪守孝道而死而复活的故事,这充分说明仁义、孝顺的不可思议之处。经云:“不违本誓便即入山。睒以家中所有财宝。皆大布施诸贫穷者。便与父母俱共入山。”即是说,睒子不仅孝养父母,还顺从父母的意愿,与他们一起归隐山林,并将家中所有的财物布施给贫穷之人。又云:“佛告阿难。吾前世为子仁孝。为君慈育。为民奉敬。自致得成为三界尊。佛说经已。时诸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莫不欢喜。”即是说,佛陀在给阿难尊者开示时也讲到,因为他前世“为子仁孝,为君慈育,为民奉敬”,才得以成为“三界至尊”。这亦是“孝为至道之法”的有力佐证。
《佛说孝子经》中,阐述了奉劝父母持戒修福为孝的思想。经云:“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唯斯为孝耳。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即是说,能够让父母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持三归,比供养父母衣食之需更为重要。如果不能度化亲人,虽然给予父母世间供养,也称不上真正的尽孝。经云:“为君即保四海,为臣即忠。以仁养民,即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妇贞。”佛陀还告诫弟子们,要孝养父母,就要懂得仁义礼智信,常以佛法布施于父母,使得父母达到“法明”的境地。
《佛说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经中讲到,要想往生净土,应当勤修三福,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把“孝养父母”放在第一福的首位,足以见出孝道的重要性。佛陀还指出,“孝养父母”也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成就佛道的净业正因。要想证得般若、圆成佛道,必须得孝养父母。在实际的生活中,孝养父母不仅能够清净自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也能带动身边的更多人孝顺父母、培养正气,这对学佛修行也是大有裨益的。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经中提到,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说不尽的。即便是我们做再多的功德,也不如“一念住孝顺心”。唯有恪守孝道,孝顺父母,才能培植我们的福报。故而,我们要时刻牢记父母的恩德,以一颗孝顺的心去善待父母。
《五分律》云:“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佛陀认为,对父母的孝顺和敬养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无论是在家弟子还是出家人,都应当孝养父母,否则便是犯下重罪。
《大集经》云:“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即是说,若我们生逢诸佛涅槃的末法时代,要将父母当作佛陀一样来侍奉和敬养。因为父母给了我们色身,让我们沐浴佛法,追求般若智慧,更好地弘法利生。人身具足,慧命圆成,才能趣向菩提,证得佛道。故而,我们要善待父母,就像是敬养佛陀一样。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孝道思想的阐述和解读有很多,作为一名佛弟子,更是要将孝道作为基本的品行。近代高僧印光大师曾对在家弟子说:“汝已娶妻,当常以悦亲之心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伤父母之心。”即是说,作为在家修行的佛弟子,要时刻以“悦亲之心为念”,时刻想着要让父母开心、快乐,要维系好夫妻间的感情,不能因为夫妻之间的不和睦,让父母伤心或是担心。
综上可知,佛教是一个尤为重视孝道的宗教,孝道思想贯穿佛法大义之中。佛教以“慈”为本,以“孝”为体,不仅有“戒杀放生,积善尚德”的传统,更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美德。佛教推崇和倡导的孝道,是圆融无碍的,既符合世间法中传统的孝道,又符合出世间法中修行成佛的要求。如果我们按照佛教的孝道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敬奉自己的父母、师长和三宝,不仅能庄严我们的人生,还能广植福德,助力于我们的修行,证得无上菩提。
(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郑州市作协理事,先后出版《风雨花》、《禅心乡韵》、《拈花微笑》、《菩提花开》等多部文学著作。)
香是什么?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情结。在禅堂之上,袅袅的一缕香包含多少肃穆庄严,多少祝福祈祷;在书斋之中,香伴着书卷,有多少典雅,多少心意的流连;在小姐的闺房里,香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2-21
第十五章 战争与和平世界和平人类忘记了他有一颗心,如果他仁慈的对待世界,世界也一样会仁慈的对待他。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我们害怕战争,一方面。我们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18
板沉可分为头板.二板.三板,依其含油成数及大小片状做等级区分,凡是不沉于水,或是半沉水都可以称做板沉,古籍称做黄熟香,板沉可以说是制香最主要的原料,用得最多也最广泛,水
沉香知识时间:2025-02-17
读诵心经的好处是有很多的,如果我们想知道读诵心经的好处究竟是什么的话,自己就应该每天坚持去读诵的。但是在我们读诵心经的时候,首先应当知道要怎么念心经,这样我们修
心经感应故事时间:2025-02-17
其实哪一部佛经都是厉害的,我们持诵修行佛经的时候不要比较佛经。我们若是下定决心想要修行的话,我们就应该相信佛经,相信佛菩萨。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佛经的功德感应。佛经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7
原文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念诵佛经就是可以获得感应的,我们修行念诵佛经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多的,我们平时修行持诵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恭敬。我们要相信佛经,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佛经的功德感应。佛经功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7
修净土的重点在修孝道吗?居士:我是一名修净土的佛子,可是弟子觉得修净土着重在孝道,净业三福也教给我们修行的规范,是否对呢?更深入一点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是讲孝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6
贵贱贫富的原因是什么?因果的法则是决定不虚的。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活在这个世间上,为什么有的贫穷,有的富贵?社会地位有的高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谛闲大师全集》:世出世间凡百事业,总逃不出因果二字。故曰:要知前生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生果,今生作者是。世人不知三生因果,往往多生疑虑,疑者云:现见世间行善之人,或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就是大慈大悲。你能大慈大悲,你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能大慈大悲,他也是观世音菩萨;我能大慈大悲,我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人人都可以做观世音菩萨。不过我们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呢?如果说人是有衣,有食,有住,有行,有工作,有生殖,有团结,有智巧;这样简单答覆的话,那么,畜生虽然没有衣,但是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佛说杀羊屠夫六世生天的因果(因果报应丝毫不差)—(摘自《杂譬喻经》)—佛在世时,有一位国王叫阿阇世王。某日,一位以杀生为业的屠夫前往见国王,并请王答应他一个请求,王
邪淫果报时间:2025-02-12
人们常常忽略心念,修养内德,如果你内里有德,不求名闻而自得名闻。假使我们出家人有所求的话,那你就求佛,求地藏、文殊、普贤都行,虔诚供养礼拜,求什么有什么,乃至求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律航法师答:皈依佛就不堕地狱。嗔恨为地狱的因,佛无嗔恨,你若存心做事,常依照着佛,那还能再堕地狱吗?皈依法就不堕饿鬼。贪吝为饿鬼的因,佛法首禁贪吝,你事事都依着佛法去做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蜜蜡,为有机类矿物之一,质地脂润,色彩缤纷,用途广泛,价值超卓,与其他自然宝石一样,享有“地球之星”的美誉。那么蜜蜡有什么作用呢?1、蜜蜡其实属于琥珀类的有机宝
蜜蜡知识时间:2025-02-07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黑土沉顾名思义出于阴湿的腐质黑色沙土中,香皮表面颜色愈黑愈凉,黑土沉的味道以清凉气取胜,是沉香中凉意最好的一种,清烟违嗅尤佳。黑土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含油脂多的
沉香知识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佛珠也叫手串,在古代是弘法的法器,更是显示身份和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皇帝赏赐朝臣及地方进贡的常用之物。今天,手串逐渐演变成一种彰显品位的配饰,也是一种时
佛珠知识时间:2025-01-31
鬼见念佛人,是什么样子?鬼见念佛人有三个反应:一敬,二怕,三退让。 第一,很恭敬。一看念佛人,合掌,马上像卫兵一样,站着,看你过去,合掌恭敬。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
为人处世时间:2025-01-31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自古相传,凡是作为一位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有一位禅僧,从来没有见过达摩祖师的面,但是他却甘愿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9
杜陵石,又称为都成坑石,杜陵坑石。杜陵坑山位于高山之东,南望加良山,北隔寿山溪,与善伯旗山、善伯山、月尾峰对峙。这个矿脉还出产马背石、鹿目格石、蛇匏石、尼姑楼石
收藏投资时间:2025-01-28
禅坐中眉心有点紧绷的感觉,接着不停的跳动,持续一段时间才停,是什么原因?答:因为它想要跳,所以它就一直动,所以叫跳动。禅坐中眉心会有紧绷的现象,那是你自己紧张了。可是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7
黑陨石的形成约在三千四百万年前。当时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在陨石撞击地球过程中,由于陨石大部分都以每秒11-74公里的速度穿越大气层进入地球,在此途中与地球大气层产生
收藏投资时间:2025-01-27
人的手腕上有很多穴位,按摩不同的穴位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手背处有阳谷穴、阳池穴、阳溪穴经常按摩这几个穴位可以补阳气改善气色。手腕内侧有神门穴、大陵穴、太渊穴经常
沉香知识时间:2025-01-25
真正的出家人是身无长物。释迦佛在世时,托钵只准托七家,有就吃,没有就不吃,粗米饭、黑馒头也吃。有些南传国家,如泰国僧人除了穿在身上的,没有其它了,早上托钵化缘,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1-24
戴菩提子有什么讲究?其实讲究很多,包含了各类文玩菩提子的意义以及不同数目串珠的穿法。实际上,文玩菩提子的颗数,在佩戴时多者千颗以上 ,少者惟有一颗而已。串珠的颗
佛珠知识时间:2025-01-23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现在讲到〈如来寿量品〉。“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有的不明白佛法的人,就说:“喔!那是如来佛祖啊!”他以为这“如来佛祖”,是单单一位佛的名字;其实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3
现实生活中太多人习惯于耿耿于怀而常常纠结,没完没了他们常常忽略身边的风景错过一次次机会身边的人都在成长,而他却原地踏步不肯放下身上的包袱如同附体有一部佛经直指这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1-23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单念大悲咒这一句,就是成就法,求什么都会成功的。(1)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namoheladanuoduolayeye)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慈观悲观喜舍观普度众生化大千有缘无缘同摄受离苦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1
每个人都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富有、子孙成才,为此我们想出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好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数的问题就生出无数的方法。而真正的大智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心里净,佛土就净;佛土净就是快乐。◎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什么是极乐世界呢?在你自己色身,就是极乐世界。你心里净,佛土就净;佛土净就是快乐。心里净,就没有一切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0
新西游记中的唐僧和沙和尚胸前戴的佛珠,仔细看佛珠表面,颜色是乌黑油亮,其材质应该是用非洲黑檀木所制。非洲黑檀木坚硬、滑润,用黑檀加工而成的佛珠经打磨后形成的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学佛到底应该怎样学,该念佛?还是该持咒?是该参禅?还是该修止观?很多人就徘徊在这样的犹豫中。更有许多争论。有人说要一门深入,有人说要多方参学。有人说要系统学习,有人
学佛感应时间:2025-01-12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黄念祖居士: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黄念祖大德《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众生心中的想念中,所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9
惟贤法师答:分为几种:有德行好,在道德方面引导的善知识;有佛法广博的善知识;有同行的善知识,在一起同修的互相可以做善知识。当然一般来说,德行学问都好,才叫做善知识,这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容就是心胸要像大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心胸广大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佛心。能够容纳一切、包容一切,心量要大,心量大所感的果报,容貌上也庄严。因此这个容字有两个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众所周知,琥珀是远古树木的树胶化石,煤又是远古树木受地壳变动产生变质所形成的,所以琥珀和煤伴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琥珀主要产于新生代早期第三纪含琥珀的煤层中,与
琥珀知识时间:2025-01-04
熟知缅甸琥珀的人应该知道,缅甸也有类似蓝珀的品种,人们习惯称之为金蓝珀。缅甸琥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色彩的多变性,这种多变的色彩可以构成多种变种珀,缅甸金蓝珀就是
琥珀知识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面前哭诉。“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呀!”“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0
一、宣讲圆满次第之必要从表面上看,密法,尤其是内密修法的很多名词似乎显得很神秘、很玄奥。很多人也想对密法一探究竟,却不知从何入手。尽管从大多数人的根基和条件看来
文殊花开时间:2024-12-29
多多的持诵佛经是很好的,而且佛经都是相同的,只不过功效和效用不同,我们根据自己欢喜持诵佛经即可,而且我们最好不要为了感应去持诵佛经。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持诵佛经的感
学佛感应时间: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