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像(资料图)
引言:本文主要给大家介绍蒙藏地区佛教徒,是每天如何学佛行佛,包括“行住坐卧”的具体情况分享给大家。无论汉传佛教还是蒙藏佛教,学佛行佛必须有严谨的学修次第,必须有师承,人身难得,五根难具,佛法难闻,功德上师难遇。没有一个好的老师引导学徒学佛行佛的话,佛法无边,浩如烟海,没有正确的切入点的话,学徒将一片迷茫;所以,有必要借鉴各地区各国佛教优秀的传承次第,为普度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起到更好的积极促进互鉴作用。「1」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大师向修持者介绍了在平常(每天)修持佛法的六种方法;大概有两种情况:第一,实际如何守护戒律,得以清净修持佛法。第二,如何把不利于修行的逆缘障碍彻底消灭掉。这样就要拿出实际行动 ,为此在道次第中主要介绍了六种加行方法,来安排修行者每天的“行住坐卧”等。
一、《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阐述的每天早晨修行情况
以下主要依据《金洲大师传记》,其中有下述的六种修持次第,介绍给大家:
1.每天早晨起床之后,善洒扫所住处所:就是说要认真地打扫清理好个人居室卫生,再把所住的僧舍或居室,作为修行的道场。
2.庄严迎请安布身语意之所供。即佛像、佛塔和佛经:把自己平常供奉的佛菩萨像等如法如理地陈设供奉好。
3.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正陈设。怀着发自内心虔诚供奉佛菩萨的供物(法物法器),只要是发自内心亲自动手,哪怕点一炷香、供一杯水、献一枝花;念诵一声佛号,也是真实的供养所在,成为无上供养。
4.入座时,在床座或小座,结跏趺坐:故于安乐卧具,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结跏趺坐,随宜威仪。就是说,在自己所住的僧舍或自家的佛堂或床、椅子上能双盘腿坐就双盘腿坐;不能双盘腿坐的也可以单盘腿坐或散盘腿坐均可。但修持者上坐时一定要身体端正。简而言之,要达到“眼横鼻直,心不散乱,心定一处,是心是佛”。心系一处,这样就可以达到身心轻安的效果。
5. 皈依、发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念诵皈依佛法僧三宝仪轨的时候,一定要以虔诚心,将自己的“身口意”,与佛菩萨的“身语意”相结合,念诵和观想相结合。
皈依文可念诵国际通行的“巴利文三皈依”,蒙藏地区基本上念诵梵文四皈依的较多,即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发心:决定令与自己的“身口意”与佛菩萨三宝的“身语意”相续和合。
6.“发心”就是发菩提心,“慈悲喜舍”让一切众生悉皆离苦得乐的思想来发心,这样发心即是大乘佛教的菩萨思想,要念诵“皈依发心仪轨”。 “相续”就是说,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佛菩萨的身语意相结合的意思。本文介绍给大家的是,个人修持早课的情况,寺院早课内容更丰富。
使其以上的“积集、净治、增长”,诸善回向众生,微小功德也成为巨大的功德,只要善发菩提心,就成为“大菩提因”,成为解脱一切众生利乐有情的“殊胜圆满正觉果”将不断增长无量出生福慧资粮「2」。
通过以上的修持更加明确了修持佛法的重要性和利益,即所缘明确显现。所以,给上师、诸佛、诸菩萨等三宝奉献曼陀罗供养,而感恩佛菩萨三宝的加持和护佑。发自内心祈愿佛、菩萨、三宝护佑成就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彻底解脱的愿望。
回向支: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以上是蒙藏地区一般佛教徒每天早课的基本内容,也可以说是全部修行次第,如此,年复一年,每天坚持精进不断地积累;如同蚂蚁筑窝,蜜蜂酿蜜,自己所学的经典,每天记住一句,日积月累,福慧日增,就会成为有一切智慧的人,有能力的人,如此才能更好地帮助其他人,自利利他,这就是学佛行佛的目的。
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阐述的每日行住坐卧修行次第
在以上(早课)的基础上,可以加修《圣普贤菩萨行愿王品》「3」 的七支法来念诵仪轨,这样更加具体地积集资粮,成就菩提。
“七支”也称“七支治身心”,即改善人们身心健康的七种修持方法。
七支法有如下内容:
1.敬礼支,三门总礼,即身、口、意。
2.供养支。有两种供养:第一,世间物品的供养,是有形象的供养,即具体的实际物品,称为“有上供”,如水果、鲜花(水、水、花、香、灯、水、塔)等有形象的一切物品作为供养诸佛、菩萨、三宝等;第二,出世间无上的供养,没有实际物品的供养仪式,修行者可以诵经等形式来作为供养诸佛、菩萨、三宝等情况称之为“无上供”,即以没有形象的供品,如念诵经文等作为无上供品的供养。
3.忏悔支。静下心来,时时反思自己,感悟佛菩萨的加持力,业障彻底消除。我昔所作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心身口意之所造,一切我今皆忏悔。
4.随喜支。随念佛、菩萨、独觉、无学、有学五补特罗(一切有情)所有善利修习生起欢喜,犹如贫者获得宝藏的欢喜之心。
5.请转法轮支。迎请上师替佛菩萨讲经说法,觉悟大众。
6.请住世支。祈请佛为了普度众生、常住人间,普度众生的心愿。
7.回向支 「4」。
如何“回向”:已经做过善事才能叫回向,相当于工作和劳动的收入存入银行,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取出或分享给所需之人。
如何 “发愿”:从内心发愿做种种善事,并付诸于行动。
在以上《圣普贤菩萨行愿王品》「5」。
“七支供养”之中主要有三种内容:
第一,“礼敬、供养、请转法轮、请佛住世、随喜”。随喜可以这样解释,把乐善好施所做的一切积德行善的行为,感到欢喜从而化作继续努力止恶行善和普度众生的坚定信心。此五个属于为顺缘条件具备而积聚资粮。
第二,“忏悔”属于把以前无始以来身口意所造的一切恶业、逆缘和业障等,彻底驱除为目的的仪轨。
第三,“回向者”属于把以上所修持的“积集、净治、增长”等所做的一切善事,悉皆回向,小善成为大善,大善不断增长福慧资粮,所做一切善,就像一点水流入大海一样,永远不会消失;就是说,修持者只要把各自行善积德的所作所为,如法如理地回向的话,犹如大家把劳动果实存放在仓库,现金存入银行一样,需要时,随时都可以取出一样。所以佛家强调回向的功德极其重要。《萨迦格言》说:“即使明日要死,也要学习知识,即使今生不成才,犹如来世取储存。”道出了佛教三世因果的道理,未作不起,已作不失。善恶就像影子一样如影随行,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他人的善恶,自己做的事自己了。自己做的恶业及时忏悔,所作的善业也及时回向。
使其以上的“积集、净治、增长”,诸善回向众生,微小功德也成为巨大的功德,只要善发菩提心,就成为“大菩提因”,成为解脱一切众生利乐有情的“殊胜圆满正觉果”将不断增长无量出生福慧资粮「6」 。
三、蒙藏地区学佛行佛依据《道次第》每天分四段时间安排修行
每天按四段时间修行(四座)的情况:
1.晨起,05:00至07:00为宜,这样工作族也几乎不影响工作。
2.午前,09:00至11:00,针对退休人员,或有条件的人而言。
3.午后,14:00至16:00,针对退休人员,或有条件的人而言。
4.初夜,18:00至20:00,针对退休人员,或有条件的人而言。
修行的中间如何安排时间: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将如何安排修行的情况。
1.礼拜,可以拜佛,也可以五体投地作大礼拜。
2.绕寺院和塔。
3.读诵佛经等多可行事。读诵佛教经典和佛教方面的论著等均可。
修集资粮生德顺缘。亦由多门,净治所有违缘罪障。一切之根本应如所知,励力守护所受律仪。
1.净修其心。
2.护律仪戒。
3.积集资粮,三法之上,名为三合而引导者。
把修持所缘相、守护持戒律和积集资粮称为“三合”,告诉人们学习佛法如同“没有修持犹如画中灯,没有戒律酷似无主的宝藏,没有资粮就像无润的种子。”「7」 所以,修行者一定要把自己的心守护好,《金刚经》有句话,“善护念”一定时时刻刻护住自己的心,不能有贪心、嗔心,要发助人为乐的菩提心,就是止恶行善,遵守佛教的戒律和国家的法规,把所有积德行善的好事,每天都不断地积累;如同蚂蚁筑窝,蜜蜂酿蜜,自己所学的经典,每天记住一句,日积月累,思想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就会成为有一切智慧的人,有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帮助其他人。自利利他,这就是学佛行佛的目的。
四、应学习四种资粮,易引发止观道之正因
四种资粮:
1.密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2.正知而修行,明白修持佛法的一切功德而修行。
3.知道饮食的数量,要明白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的利害关系。
4.精勤修习悎寤瑜伽,在晚上睡眠时也要念佛念法观想上师的状态进入睡眠,这叫“悎寤瑜伽”,即睡眠瑜伽。
5. 饮食方面将如何意念食用为正确
《集学论》说:“应当思念饶益施主,及身中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当以法摄。又应思惟当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8」
《亲友书》云:应知饮食如医药,无贪嗔痴而近习,非为骄故非慢故,非壮唯为住其身。
就是说,应该知道吃饭喝水如同医药一样,不可有贪嗔痴等思想恶习来用餐。吃饭、喝水、活动,不是为了骄傲和自己有财、体胖而饮食,不是为了身体健美而享受,只是为了维持好身体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在有生之年精进修持佛法利乐有情。
6.晚上睡觉时将如何意念入睡
精勤修习悎寤瑜伽:就是说修持者在睡觉的时候也要修习睡眠瑜伽,才是真正的学佛行佛的修持者,人身难得,不可虚度年华;所以在宗喀巴大师提出,在睡眠之中,也可诵经念佛念法念僧,这才是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善知识引导进入佛门学习佛法之恩。所以建议修行者在“行住坐卧”之中都可以修持佛法,即处处是道场的理念。
《亲友书》云: 种姓之主于永昼,夜间亦过初后分,眠时亦莫空无果,具足正念于中眠。「9」
就是说,我是自己的主人,每一天从早到晚以及休息睡眠时,思想体验不应没有任何收获,休息睡觉的时候也要有一个默念三宝的意识进入睡眠。
临睡觉时,应该到房外,洗脚后才能进屋,睡觉时,右胁而卧,左脚叠于右脚上,犹如狮子一样而正确睡眠,以狮子一样的姿态睡眠,是因为狮子乃兽中之王,力量大。
五、修持学佛行佛时应达到“舍护净长”的目的
修行的时候,一定要以“舍护净长”来修持佛法,不应该执著范围太小。就这样,要修习净信,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修菩提心,修无常苦 。「10」
《集学论》云:“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恒修习,舍护净长。”
就是说,“舍”或布施和供养有三种方式:1.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给与他人的帮助,助人为乐的一切行为。2.“受用”是说,用自己的财产给他人的帮助。3.“福”是说,以自己积累的福德给他人的帮助。
“护”就是说,出家人遵守戒律为最基本的原则,国家法律也要遵守,即爱国爱教;在家信佛人,必须守五戒十善,必须遵纪守法做一个好公民,尊老爱幼成为一个好的家庭成员。
“净”就是说,净化心灵和贪嗔痴等烦恼,包括“内外密”三个方面的烦恼业障。
“长”是说自己必须要多做善事积累善业,这样年复一年积少成多,把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发扬光大,越来越好,作为将来成佛的资粮。
深刻了悟学佛次第的重要性——思其义大 「11」
结语:以上是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比较系统介绍了修行者学佛行佛的次第,从早晨到晚上乃至睡眠,作为一个修行者,同时相应地安排好自己一天的“行住坐卧”的时间;提到就像谨俄瓦大师一样,时时刻刻想到得人身来之不易,不要虚度年华;来修持佛法,学佛行佛。“人身难得,五根难具,佛法难闻,功德上师难遇。”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心,即“菩提心”。
“爱执自己衰损门,爱执诸母功德本;故以自他等换行,作修心要祈加持。至尊上师大悲者,慈母有情罪障苦;今于我身令成熟,尽我乐善施舍他,众生俱乐祈加持”我们已经很清楚地了解到,众生的烦恼苦痛包袱,就是我的包袱,都由我来承担。修持者每天都要牢记以感恩的心态工作学习,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社会学校的培养之恩,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为普度众生尽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文:嘉木扬·凯朝居士,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1] 2015年3月27日,有关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演讲: “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第一,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第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三,以文化人,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宗喀巴·洛桑扎巴著、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汉对照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3] 胡雪峰、嘉木扬·凯朝编译:《藏汉蒙对照佛教日诵》,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第323-332页,见附录。
[4]宗喀巴大师著:《菩提道次第广论》,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55-59页。
[5] 胡雪峰、嘉木扬·凯朝编译:《藏汉蒙对照佛教日诵》,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第323-332页。
[6] 宗喀巴·洛桑扎巴著、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汉对照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7] 宗喀巴·洛桑扎巴著、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汉对照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3页。
[8] 同上,第68页
[9] 宗喀巴·洛桑扎巴著、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汉对照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
[10]宗喀巴·洛桑扎巴著、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汉对照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1-72页。
[11]宗喀巴·洛桑扎巴著、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汉对照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
学佛的人为什么要“戒烟”?抽烟这个问题比喝酒还厉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好像有一个人到外面抽香烟。回来我问他:“你抽了几支香烟?”“我没有抽啊!”“有人看见你抽了嘛!他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2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干扰修行的八种违缘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会经常反复出现的八种负面心态或违缘:第一是五毒烦恼粗重学佛以后,我们并不能一夜之间烦恼顿消,有时贪嗔痴慢疑会以相当狂暴激烈的形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古人说,早起赚半天。为什么,因为早上做事效率高啊。一个小时抵得上白天两个小时。中午做事效率最低,下午三点到五六点。早上七点到九点做事效率,比较高。所以大家要跟生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好好修行者人天爱戴很多人认为修行需要大块时间其实不然一分钟也能完成修行快来看看吧修行方法修行主要训练的是让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盘瓦罐,皆需经过火焙日晒,时间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业力实在不可思议,要相信佛法,相信因果,很困难。如果你没有福德因缘,你根本就不会相信,甚至业障一现前,就开始毁谤三宝。一道友朝拜五台山,心中起了疑惑,感觉和尚骗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按:憨山大师是末学最为敬仰的大师之一,他的这番开示全面总结了修行的核心内容,信息量很大,不可不细心读取。图为在广东南华寺的憨山大师几百年不坏之肉身。末学对原来的文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面对佛陀,我们就能得到很多修行启示从佛陀盘腿端坐在莲花坐台上,右手结降魔印置于右小腿,左手托钵于腹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先来看看,佛陀为什么左手托钵。佛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8
文:梦参长老持诵地藏菩萨、恭敬地藏菩萨,这位菩萨能够让你持戒坚固,就像妙高山那样子,“精进难坏,如金刚宝,安忍不动,犹如大地。”说到精进难坏,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佛答时间:2025-01-27
在修行当中,应该身体力行能够有成就的人,他是身行这个理想,而不是口说这些大言、大语。讲出来给我们听啊,是在指导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照着这样来实践。现在正行完成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6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为什么我修行总是不得要领?色身上的变化,初学过程中有八种变化,是每一个修行禅定的人都会经历的。──────────────────当我们用功到一个足够的进度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5
在没学佛之前,多数人都非常散漫,容易放纵,也经常会生起烦恼,喜欢造作恶业,而自己也不觉得这样做不对或是不应该,不但没有后悔之心,还会觉得自己精明强干、心安理得。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5-01-25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凑合”觉得差不多就行殊不知这样做事做人,很难做出成绩学佛修行更是如此千万不能将就,跟自己“讨价还价”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最终有所成就皈
佛答时间:2025-01-25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真正修行人远离名利不为名利动摇其心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参禅的人,参到火候的时候,绝对不发脾气,不与人争论,到了无诤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贵成为花间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4
修行之道无奇除开用心方法之外,其他皆是媒介。有些人是需要媒介作依靠的,但是媒介毕竟不是标的,是故不能执着不放!修行之道无奇!唯在追求生命中止于至善的境界途中,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居士:家里人反对我学佛、拜佛、诵经,怎么办? 法师:遇到这个情况,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你家里的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通常是家里人对佛教有些偏见,认为学佛迷信,会走火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9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讲记》精彩片断撷英(一)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今天要学法,要求法,你自己先具备什么条件?你发了什么样的心?你付出真正多少的努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第六条原则:慈心不杀,吃素念佛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我说几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儿子遇到难了,是被冤枉了,他妈妈到五台山来诚诚恳恳地求那是真正的诚恳,母子连心嘛,她对这个儿子特别爱。她朝完五台山回去,问题就解决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8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尊贵的阿秋喇嘛(龙朵加参尊者)01阿秋喇嘛珍贵开示修行者会逐渐生起三种障碍解脱的过失:首先,会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当做自己谴责他人的资本,反而将信仰用来增加了自己伺察
文殊花开时间:2025-01-01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一、宣讲圆满次第之必要从表面上看,密法,尤其是内密修法的很多名词似乎显得很神秘、很玄奥。很多人也想对密法一探究竟,却不知从何入手。尽管从大多数人的根基和条件看来
文殊花开时间:2024-12-29
佛法讲因果,其实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还要注意时间这一因素。只要因缘、时间相聚会,则果报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尘,皆离不开此理。俗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苦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话说世间上有左右邻居两家,左边这一家日日吵闹、日日有是非,不但夫妇间、儿女间互相吵闹,有时儿女也会同爸爸妈妈吵闹。吵闹太多,大家都烦了!而他们隔壁的邻居,一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要知道,佛陀看我们人生是最宝贵的。人生怎么样宝贵?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我们有了凡情作祟,人间的平安就没有了,又怎么得到佛陀无上寂静之乐?有烦恼的人把烦恼当成敌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场,也要有好的小环境作保证,小环境就是我们自身。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谓的调五事饮食上要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因缘与一厢情愿近年来,宗教对国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生活、工作中常有人谈起应以「因缘观」面对周遭的一切,或以「因缘观」解释个人的想法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觉察自己的偏执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觉察自己的偏执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