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核心词,就是“道心”。关于我们的“心”,在儒释道的经典中,关键词就是“心”。佛教里面明确的说“万法唯心,万法唯识”。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是不容易的,在佛教里讲“佛法”,也是讲不清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我们大概要从十一个方面扼要地来论述这个“心”。所以你们大家要集中精力,因为这是非常理性,非常深邃的一些内容。在了解这些内容以后,以后你们看佛经,或者学习中西方哲学,遇到问题就好解决了。
妙华法师:凡圣在一念之间 在迷悟之间
第一、名称。
首先,从名称上来说,我们在经书里面经常会看到“心”。
例如《金刚经》里面讲“降伏其心”。“心”的本质是什么?明心见性,讲到“性”。相对于众生来讲是“佛性”。相对于万物来讲是“真如”。相对于万有来讲是“法性”。禅宗开悟讲“本来面目”。我在这里告诉大家,这些都是异“名”而同工。名词概念不一样,但它最后指的都是我们这个“心”。大家要注意了,这个“心”绝对不是世俗之心、凡夫之心,不是思维心,不是肉团心。
第二、医学之“心”。
为了让大家知道万法的底源是相通的,我给大家讲医学的“心”。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心主神明”。这个肉团心除了运气泵血以外,“心主神明”的后面是“神明”。要牢牢地记住,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传统医学认为,生命的主体是心脏的“心”。心脏的“心”不但能够泵血,而且有情志功能。而西方医学认为是“脑”。脑思维决定一切人的心智行为。
那么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通过充分的交流之后,最大的分别点在这里:西方文化认为是脑,传统文化认为是心。那么经过大量的医学典籍研究以后,我们知道心脑一体。心脏的“心”不是独立的,心肝脾肺肾,心主神明,共同作用于“心”。同样讲到“脑”的时候,这个“心”和“脑”是一体的。但是在西方医学里,把它们看成是两个脏器。现代医学非常发达,知道心和脑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个六十岁的老头,换了心脏之后,他变得特别的活跃,特别的爱干净,以至于他的老婆都受不了。后来经过大量的采访和论证,知道我们这个所谓的肉团心的“心”的后面有主持情志的功能。
第三、哲学之“心”。
哲学之“心”,在西方把“心”和“物”是分开的。“心”是代表主观世界,“物”是代表客观世界。在哲学上,西方的“心”往往讲的是理性和本体。
而中国人在讲“物”的时候,讲的是“心物一元”。“心物一元”最典型的一个案例,最容易让大家参禅悟到道的一个案例,就是王阳明的“岩中花树”。“汝未来看此花时,花于汝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一时明了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象一面镜子,它的体是空的,但是它有作用。它的作用就是可以照物。当物投射到心里面的时候,就会产生出反映。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哲学认为,心物是一元的,心和物须臾不可分离。
第四、世人之“心”。
普通老百姓的“心”,没有宗教信仰,没有经过训练的心,永远都是在得失、是非二元对立当中。这就是我们痛苦和烦恼的主要的根源。
第五、禅者之“心”。
禅者通过参悟,通过禅定,找到了自己的“心”。找到这个“心”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看经,理解了禅者之心;一部分是通过参禅打坐证到了这个心。那么这个心体是清静的、平等的。推究到底,证悟到底,禅者得到的这个心是清静平等无形无相的。
第六、儒家也会讲“心”。
儒家讲“心”,在《孟子·尽心上》中讲“所不虑而知者,其为良知也”,这句话非常重要。《孟子·公孙丑》讲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天生就有的。然后到了王阳明,提出来“致良知”。“致”是通过修行达到“良知”,又可以简单称为“复性”。“复性”是通过修行恢复到自己本性清静的状态。再用两个字表示就是“心斋”,让自己的心回到如婴儿般柔软、清静、光明的状态。
第七、科学家也在研究“心”。
科学家写了大量的论著,在研究“心”的时候,在研究心物关系的时候,研究到最后被称为本体的东西是虚无的,是没有一个实体的。就是这个世界的物质分到不可分的地步,也是虚无的。
如果以大爆炸理论为前提,这个虚无就是“无中生有”,大爆炸的瞬间就是无中生有的,“万有”都是从大爆炸的瞬间出来的。然而最终的结果还是从有到无。
有一个公式,E=MC2。能量和质量之间可以互相转换。讲到能量的时候,在我们一般人的感官世界里面就是虚无了,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它可以无中生有。比如说热能向电能转换,电能向光能转换。它是以虚无的状态出现的。
第八、下面进入到课程最核心的部分,是与佛学密切相关的这一部分,就是“唯识学”之“心”。
大家都知道佛教里有“唯识学”。“唯识学”里讲“眼耳鼻舌身”。这五个东西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出纳官”。它们是主管出纳的,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第六意识,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意识心”,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分别,分别这个黑白长短。第七识叫“末那识”。“末那识”的主要功能就是“我执”,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是我执。第八识在“唯识学”里面讲最深的部分叫“阿赖耶识”。现在给“阿赖耶识”做一个定义,它是个体的,是染污的,能藏所藏的,这是“阿赖耶识”。先放一放,和“如来藏”做对比的时候再讲。
“阿赖耶识”对于修行者来说,修行成了以后,就是转“阿赖耶识”,转识成智。成什么“智”呢?成“大圆镜智”。获得“大圆镜智”,又叫“明心见性”。获得了“大圆镜智”后就获得了“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又有一个别名,叫性海。
从“有”的角度来看,它是空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语言不能够表达的,手是触摸不到的;如果从“空”的角度去看,它是不空的。如果你一直说它是空的,就成了断灭见。为什么有的人信仰佛教以后会消极?因为他产生了断灭见,在佛教里面叫“恶取空”。“空”,它的象是存在的,所以叫不空,这需要很高的理性和很高的智慧才能悟清楚。最终落实在每一件事事物物上,它是“空不空”,或者叫“空而不空”。我们可以用缘起法来解释,也可以用般若智慧来观照它。
“阿赖耶识”能藏所藏,是个体的,是染污的。“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心”相比较,“如来藏心”是共有的,是万物所共有的。它是不染污的,它是清静的,它是无量无边的。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如来藏心”,它有三个特征:“空”、“不空”、“空不空”。当只要讲到“如来藏心”的时候,必须讲到这三个方面才是圆满的,偏于任何一边都是错误的。
讲到“如来藏心”必须要了解“空”、“不空”、“空不空”。它非常抽象,但是当只有我们的自性达到这一步的时候才是圆满的。达不到这一步的时候都是不圆满的。因为凡夫是“有”,不会“空”;罗汉是“空”了,不会“有”;只有菩萨才能达到“空而不空”。明知道语言是假的,明知道建庙造像都是假的,但是它可以度众生,就是“空不空”。因此当“空不空”完成的时候,才获得“大圆镜智”,就是获得了“如来藏心”,才进入到了“如来性海”。在“如来性海”这个地方,没有动物,没有植物,没有凡夫,没有圣人的区别。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于微尘,以至于凡和圣,最终都归于“如来藏海”。在佛经里说,有情无情,同源种智,指的就是“如来藏心”。
第九、在民间有一个善人“王凤仪”的也谈到“心”。
他的理论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是非常实在的,所以就把他列在这里了。
他把这个人分成四界。身界的人,吃喝拉撒睡,生儿育女。心界的人,想好想坏,说是说非。意界的人,意念专一。比如说要去修行,要去奉献,他以“一意”为他生命的主体。志界的人,就是菩萨,以度众生为自己的志业。为了度众生,他忘记了自己的意,忘记了自己的心,忘记了自己的身,所以说他是志界人。
那么我们可以对号入座。你是身界的人,争名夺利;心界的人,患得患失;意界的人是不错的,活在专一的精神世界里面,但是他是不圆满的;只有志界的菩萨,他才是比较高端的。所以说“王凤仪”这个分法,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而把人分成四界,对我们了解“众生”有一定的帮助。
第十、还有把人分成天命、性命、秉性。
这个分法,符合医学原理,也符合儒学原理。我们都知道“孔子五十知天命”。那如果我问你什么叫“天命”?不是所有人都能回答上来的。我们一般把“天命”讲成“宿命”。我在这里告诉大家,“天命”是父母未生之前,我们与日月同体的纯阳之体。那是极其妙的,用语言都难以表达的。
“性命”,是父母和合之后,阴阳二气交合而成。生男生女,父母是不能够决定的。有的很顽愚,有的很聪慧,这都是由“性命”这一部分决定的。天地间的一股清气,通过父母这个传媒,导入我们的身体。
“秉性”这一部分,又叫“习性”。女人有女人的习性,男人有男人的习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要改变自己的习性是非常难的,所以说叫“秉性”。“秉性”是杂染的,有善有恶,有清有浊。因此,我们一般人的修行在“秉性”这个层面。而这个“秉性”修成以后,必须达到“知天命”。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天命”是杳杳渺渺的,是纯阳之体,非常难以用语言表达。
第十一、现代人之“心”。
现代有很多人练瑜伽,尤其是在印度的文化的影响下,他们现在创造了一个词,叫“身心灵”。
首先申明,对“身心灵”这个提法,我认为可以使用,但是用的时候要特别小心,看你怎么注释。本来“身”和“心”就是一体的,再加一个“灵”。这个“灵”把它理解为“灵魂”就很危险了。“身”好理解。患得患失的“心”,讲成气,讲成理性都好解释。但是讲到“灵”的时候,把它解释成“佛性”可以,如果把它解释成“灵魂”的话,就会成为“一神论者”“二元论者”,是非常危险的。必然会找到一个“上帝”,成为灵魂的源头。
因此以上这些内容,是浓缩的一个精品的内容。每一条,都需要读大量的书,做理性的思考,乃至于参禅打坐,才能明白这些内容的法要。为什么要简单地讲?如果讲得太复杂,你们一定会觉得混乱的。所以只把最核心的内容讲出来。
最后,这一堂课主要是讲的“如来藏心”。要了解“如来藏心”,可以看这个“图”。
最中间的这一部分就叫“如来藏心”,在密教里叫“胎藏”。大到我们整个世界,小到我们这个人体,其实是个“坛城”,是个“胎藏”。
“图”的第二部分,就是我们在前面讲的“如来藏”的几层结构。
“不空”,因为它可以幻化万有,所以它不是顽空的。
从凡夫“有”的角度来看,它是空的,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就像一把盐撒在海里面,它确实融进去了,但是你看不到。又像一杯水,在里面放茶叶它就是茶叶的味道,放糖就是糖的味道,放盐就是盐的味道。因此,在凡夫的角度来看,这个“如来藏心”是空的。
因为它有三个性质,“空”、“不空”、“空不空”。因此它是万有万物的温床,小到微尘,大到大千世界,从动物、植物、矿物、人类,都是“如来藏海”泛起的浪花。因此我在这里做一个比喻,“如来藏”又叫“如来藏海”,“如来藏心”,象海水一样,遇到因缘(这个因缘就是风)就会起浪。浪湮灭以后又是海水。我们现在在这里讲得最妙的地方,就是要知道浪就是水,水就是浪。现象就是本体,本体就是现象。像就是体,体就是像,体用关系。如果你想继续去深造的话,在哪里能够找到这些精品内容呢?
第一部是《楞严经》。《楞严经》里面“七处征心”。佛问阿难,你的心在哪里?阿难上下内外觅心了不可得。《楞严经》里面“七处征心”,表面上是讲的“心不可得”,实际上是给我们凡夫讲经说法的时候,“没有心”是要你先把心空掉。因为这个“如来藏心”不仅是理解,而且是要通过修证以后才能证得,证到“楞严大定”,证到“如来藏心”。
第二部经叫《如来藏经》。《如来藏经》里面用了十个比喻。就像比喻莲花,莲花枯萎了,里面的“胎藏”就露出来了。又比喻成蜂和蜜,蜂走了,蜜就留下来了。总共用了十个比喻把“如来藏”描述给我们,明明白白。经文也不长,文字也很好理解。
最后一部是《密严经》。《密严经》的核心内容就是前面讲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怎么样转识成智,在《密严经》里讲得清清楚楚。
今天讲的内容是浓缩的,全都是“干货”。每一条,必须把它记在心里,记在笔记本上,反复地去参悟才能明白它的内容。一旦明白了这些内容以后,你突然就会发现一个秘密,佛说“万法唯心”、“万法唯识”,是真实不虚的。
“如来藏”须臾没有离开我们,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如来藏”的呈现。凡圣在一念之间,在迷悟之间。
2017年5月9日(丁酉年农历四月十四)妙华法师开示于洗心禅寺尊客寮后院(井坛)
“量子纠缠”揭示一个事实,当两个相互关系的粒子,其中一个粒子(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粒子即刻发生相应的变化。佛弟子呵护自己的“三皈体”,就要每天念三皈依,跟佛建
道了法师时间:2024-11-18
修行的游戏,归根究底,还是在“信”上。不管是宗教上的还是科学上的,都是基于“信”。哪怕是最最具有批判性、怀疑性的人,当他去批判、怀疑别的信念、理论、意识形态的时
文殊花开时间:2024-08-13
妙华法师: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释迦牟尼佛,讲了三藏十二部,说法四十九年,他到最后就告诉他的弟子罗汉们说:我所说的法如爪上尘,我所讲的法是指甲缝里头一点点的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9
第四章 正宗分在第二章中已将序分的证信序和发起序诠解,从本章起讲正宗分。一、说净土因果:1、长者发问: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9
在佛法当中,对缘起法的认识是非常的缜密而深刻的,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远远不像我讲得这么简单。但是,如果从叫人听了就能懂,学了就能会,回家就能用这个角度来说,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9
第五章 方便品一、方便本义方便,就是权宜。圣人为教化故“以沤和之智,通权达变”,妙适时宜,随方曲济,利益众生。如疏赞云:“利乐仪轨曰方,应时而济曰便。”有三层意思: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9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中国传统的腊八节,也是我的生日。今年,我六十岁。清晨起床,我习惯性打开微信,看到师兄师姐们早早就送来了生日祝福,心里充满了温
学佛受用时间:2024-05-05
夜凉如水,远方有着无尽的黑暗。我不禁联想到了无始以来的轮回,那不是一个永远没有光明的黑暗吗?难道人生注定要轮回吗?明天的太阳会打破今晚的黑暗,然而刺破这无始轮回
学佛受用时间:2024-05-03
希阿荣博上师在《无尽藏》中说:善良之人不会一边伤害旁生一边讲人间友爱,因为他的仁爱之心是平等针对一切众生的。我总记得,法王如意宝只要看见有动物受苦或者被杀害,都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8
俗话说“世事无常”,当突如其来的变故劈头盖脸扑面而来时,你会如何应对?怨天尤人,还是嚎啕大哭,或者封闭自己,逃避社会?还是勇敢面对这不期而遇的失败、变故?一千个
学佛受用时间:2024-02-24
某选秀节目中,一位女士在作画,她对着一个年长的评委一通乱画,台下的评委们看得不以为然并且都失去了耐心,于是集体灭灯。这位女士忍着委屈继续画,最后将图画倒转,撒上
学佛受用时间:2024-02-11
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的想法可以
每日一禅时间:2024-02-07
达真堪布:同修道友之间,如果发现对方有过失,应该指出吗?主要是观察自己的发心。你出于一个好心,没有什么恶念,对方也能接受,至少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这样的情况下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3-11-05
达真堪布:为什么金刚兄弟之间不和睦就会影响成就达真堪布上师是父亲,坛城是母亲,金刚兄弟之间是生生世世的缘分,生生世世的兄弟姐妹,一直到成佛,成佛以后也要在一个坛
悟性时光时间:2023-10-07
菩提心师兄:为何诵经时双目之间涨,出声诵与金刚诵道友:师兄,我已经连续好几天晚上惊醒,感觉屋里有人,念几句金刚经,就能继续睡。但不知道这种情况要持续多长时间?因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10
达真堪布:同修之间如果发现对方有过失,应该指出吗?问:同修道友之间,如果发现对方有过失,应该指出吗?达真堪布答:主要是观察自己的发心。你出于一个好心,没有什么恶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30
达真堪布:同修道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吗? 同修道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吗?这算是执着吗?答:同修道友,在修行上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相互之间应该帮助,这都是允许的,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30
达真堪布:如何与债主之间化解恶缘?提问:如何与债主之间化解恶缘?祈请上师开示。 上师答:慈悲心、菩提心可以化解恶缘。也可以做火施、修施身法等,这都是化解恶缘的方法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8
达真堪布:如何认识教派之间合和的重要性?各宗各派应是圆融一体的,互不相违,从发出离心、菩提心、积累资粮、净除业障,直至成就佛果,都是异曲同工的,没有差别。可是现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6
世间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尤其有“我”有“你”再加个“他”,你、我、他之间的纷争就更多了。你有你的看法,他有他的说词,立场互异,各执己见,纷争就永远纠缠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22
善恶的一念之间善恶在一念之间,犍陀多以一阐提众生性,因为一念之善,救了蜘蛛一命,仍有得度解脱的因缘,但是又因一念瞋心起,不能同体大悲,终于又把自己推堕地狱。成佛作祖是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时间:2023-08-13
生根活佛:佛法和爱情之间的选择作者:生根活佛问:昨天有个网友问我:活佛,听说您在修大圆满,那么佛法和爱情,您选择哪个?答:从世俗角度来讲,选择爱情的,同时失去佛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01
达真堪布:朋友们之间也会开一些黄色的玩笑,该回应他们吗?达真堪布开示于2015年第一届大学生体验营 问:顶礼上师!现在社会风气越来越浮躁,即使是在我们大学校园里,有时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29
实证圣量派掌握生死易如反掌之间拉 珍前几天,有位叫“遍修心行”的行人在部落格留言,希望我能助他纠正一位“学佛网友”的邪见。下面这段内容摘自那网友写给他的一封信:
大德文集时间:2023-07-28
近代日本的科学家,他们也是偶然的一个机缘(我看他们的报告),他们最初是看到冬天的雪花,雪花的形状非常美,但是从来没有两个雪花的结晶是相同的,他们一直都疑惑这桩事情
净土法门时间:2023-07-12
金刚经和我们的生活(妙华法师)金刚经和我们的生活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 妙华法师《金刚经》在中国的历史上,自从由鸠摩罗什法师和玄奘法师翻译过来之后,没有任何一部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8
钟茂森:念佛化解冤亲债主,肿瘤一夜之间顿消了 问:第二个问题,一位母亲很焦虑,为女儿求助。女儿今年十七岁,在五年前不幸得了脑瘤,经北京多家医院诊断为不治之症,并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07
闻、思、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学佛法的过程中,闻、思、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龙树在《致国王书》中说:‘合理的闻思,使驱入正修。’学佛是一种改变思想认识,改造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07
家庭成员之间闹矛盾,比如婆媳矛盾请问如何用佛法对治?家庭成员之间闹矛盾,这是说明了一种缘分,这种缘分,闹矛盾的缘分啊,我们称为恶缘。人和人之间有善缘有恶缘,大概
佛化家庭时间:2023-06-20
大家做过试验没有,有没有做过一个试验,就是一天到晚只生气,有没有做过这个试验?有些朋友有,很厉害。为了表示出自己很有个性,非常厉害,我今天就只生气。别劝,谁劝我
佛与人生时间:2023-06-20
佛教如何看待子女?从佛法上讲,子女与父母之间是一种相互的业缘关系,或者是父欠子债,或者是子欠父债。当然,这种业缘有善也有恶,如果是吃斋修善而修来的,那就是善缘,
佛化家庭时间:2023-06-17
问:大圆满和阿弥陀佛本尊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噶千 ren bo qie:阿弥陀佛和所有其它本尊的证悟心(密意),其本质都是空性和大悲。我们为何需要修持阿弥陀佛法呢?因为有各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2-11-24
内容来源 | 扶摇FuYao(id:fymedia)经常会听到素食不久的朋友说,吃素后身轻自如,很有活力;还有一些素食者说,素食之后,他们的脾气变好了,头脑更清晰,内心变得更加
教你做素食时间:2021-12-05
徐信善和杨宏是同学好友,曾一起去参加考试,住在同一客店。有一天,他们遇到一位很有修行的高僧,僧人说:“杨宏将来大富大贵,而徐信善却贫穷一生。”就在这天夜里,杨
因果实录时间:2021-11-07
现在很多居士在学习佛法时,往往处理不好工作、生活,包括跟家人的关系,相信您对这种现象也很了解。在这样的时代中,在家居士应如何处理好佛法修行和生活、工作的关系呢?
索达吉堪布时间:2021-10-19
问:尊敬的师父您好,现如今人与人之间有好多矛盾,这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慧广法师答:如果你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矛盾,都是因为误解而引起的,误解的可怕之处
慧广法师时间:2021-09-27
原文:子有四因者:一者报恩者,谓父母于子,宿世有恩,为报恩故,来为其子,则服劳奉养,生事死葬,必使生则亲欢,祭则鬼享,乃至致君泽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后世敬其人而
印光大师时间:2021-09-26
1、问:法师,长辈做错了事,怎么和他们讲道理又不至于不尊重他们呢?学诚法师: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2、问:师父,请教您一个问题,父母内心
学诚法师时间:2021-09-07
问:请教师父,在谈生意的过程当中,会谈及成本和利润等问题。我们不可能把这个成本和盘托出,因为谈生意是很现实的。工艺成本两块钱,你要是说两块钱,客户可能会考虑一块
宽见法师时间:2021-07-03
性空法师大约是九五年前后,性空法师到中佛协,要求收回被文管所与风景区占据的寺院四周的房屋与园林,我负责接待。赵朴老(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接见了他们一行
妙华法师时间:2021-04-21
人到中年,身体上的各种小毛病开始不期而至。虽然作为一名净业行人,对这个皮囊乃至这一期生命,不似红尘中人那么看重,平时并没有千方百计地去锻炼、养生、保健,但一直以
其他文章时间:2021-04-01
男人与女人之间的贪着晋美彭措法王开示世间上的痛苦和快乐都是由于自己的业力所造成,尤其痛苦的根本就是贪嗔痴等三毒烦恼,如龙猛菩萨所说:"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不
其他文章时间:2021-03-22
一声大磬响,妄想顿时亡,思惟真心与妄想,又是怎么样。昨天上课我们了解了,《观经》里面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那么在念佛堂里有阿弥陀佛的像,当你
如瑞法师时间:2021-02-12
问: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个正常人,好像又要入世扮演我现在的角色;可是我现在扮演现世各种复杂的角色的时候,我还要有道心。就是在道人跟正常
净界法师时间:2021-02-04
昨日说《四十二章经》中的二十难,会过来,难会变易。难易是对待法,难中有易,易中有难,在各人所用不同。不讲别的,就讲贫穷布施难吧!佛弟子行菩萨道,布施为六度之首。
虚云老和尚时间:2021-01-18
问:应怎样对待学佛人之间的是非、迷惑?如何搞好团结?大安法师答:学佛人的人我是非实际上很多佛教的寺院、机构都程度不同的存在。这也是末法众生的一个特点:有人的地方
大安法师时间:2021-01-02
问:怎样处理好研教与念佛之间的关系?印光法师答:宜分做几期,某时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
汉传法师时间:2013-12-30
善知识,为具足正见、德才兼备,能引导众生断恶修善、趣向佛道的良师益友,又称善友、胜友。在今天,如果能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放下一些对利益的追求和对关系的执著,
其他文章时间:2014-01-08
问:在念东林佛号时由于每两句佛号之间的停顿时间较长,容易起妄念,有时容易昏沉,请问师父该如何对治?弟子在停顿时间观想将一口气吸到腹部来对付妄念不知可否?弟子也观
汉传法师时间:2014-01-26
问:有些学者讲儒家是乐感文化,佛家是苦感文化,请问这之间内在的因缘?净空法师答:没有因缘。说这种话的人,对儒家没搞清楚,对佛家也没搞清楚。佛教人离苦得乐,怎么会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