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师教化弟子
禅宗作为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佛教派别,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其他宗派的教化弟子的方法。从达摩禅师来到东土开始,以至到六祖慧能,这几代禅师在教化弟子时,通常是采用带领众人发心、忏悔,传授佛法等普通的传法方式。这种传法方式被禅林称之为“开法”、“普说”。
除了普通的教化方式之外,这些禅师还会根据每个学徒的不同根基,采用不同的教化方法。就像《六祖坛经》中六祖慧能在教化志诚、法达、智常、神会等人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化方式一样,这就是禅宗史上所说的“机缘之语”。
在慧能南宗禅创立之后,特别是禅宗到了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等两派之后,禅宗祖师所采用的教化方法翻新出奇,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教化方法有暗示、隐喻、反诘语句、动作以及棒喝等方式传授禅法和接引弟子。目的是让对方脱离语言名相束缚与表象迷惑,而达到彻悟。
由于这些不同的教化方法是针对弟子各自不同根机而采用,因而在修行实践中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不同的教化弟子的方法。
一、暗示
所谓暗示就是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
在禅宗史上,有许多祖师面对修学有所成就却又没有见自本性的弟子所经常采用的教化方法。通过暗示的方式,使弟子能够放弃对教理名相的执着,从而能够从观照自心中触缘开悟。
禅宗史上有许多公案都是通过暗示的方式来打破弟子对语言名相的执著,使他们能够改正悟道过程中的偏差,从而能够明心见性。在众多禅宗公案中经常有关于“祖师西来意”的问对。
“祖师西来意”是禅林中的常用语,又称“西来祖师意”、“西来意”、“祖意”,表示佛法之奥义、禅理之精髓。在禅林之中,有许多记载“祖师西来意”的公案。
如:学僧问马祖:“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马祖:“我今天太累了,不能回答你,去问智藏禅师吧!”学僧乃去问智藏,智藏:“为什么不向马祖请教?”学僧:“马祖让来问你。”智藏:“我今天头晕,不能回答你,去问百丈怀海吧!”学僧问怀海,怀海说:“我也不会。”面对学僧对“祖师西来意”的提问,不管是马祖还是智藏,抑或是百丈禅师,都没有给予直接回答,他们是通过暗示的方式来告诉他,“西来意”只能依靠你自己去体会,而不能直说的,如果说出来就不是“西来意”了。
龙牙参洞山良价时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洞山:“等洞水倒流时再向你说。”龙牙从此悟旨。
学僧问三圣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三圣:“肉臭招苍蝇。”学僧告诉兴化,兴化说:“我不这样答。”学僧:“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兴化:“破驴背上苍蝇多。”
以上两则公案中禅师对“祖师西来意”的回答内容虽然不同,但都和学僧问马祖时一样,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而是暗示他们禅的至深境界需要自己去认真参究。
在禅宗史上,自马祖之后,禅宗学徒,都以参究“祖师西来意”为时尚,从字面上看,“祖师西来意”就是“达摩祖师到中国究竟有何意。”这里所问的“西来意”就是指达摩祖师所传的心法。
历代祖师对此问题或避而不答,或回答一些毫不相干的具体事物,而且这些事物与学徒所问的问题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禅师之所以这样回答,就是暗示弟子,“祖师西来意”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而是需要禅者自参,所谓“拟议己差,动念即乖”,才涉言路,便失真常。
所以历代祖师种种答非所问的回答,均是通过暗示的方式直下截断问话者的言语思路,使其直探心源。学者一旦豁然觅得,方知宝藏是自家故物。
类似以暗示方式接引学人的公案,在《景德传灯录·庞居士传》中也有记载:庞蕴居士“参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
马祖就是通过答非所问的方式来暗示“佛”是不能用语言正面表述的。
禅师为弟子说法
二、隐喻
隐喻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把某事物比喻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通常也叫暗喻。
在禅宗公案中,隐喻通常是用看来平时习见的话语或事物表示另外一种佛法深意。
如《景德传灯录·马祖传》中云:“百丈问:如何是佛法旨趣?师云:正是汝放生命处。”这里马祖道一禅师借用安身立命之处比喻佛法深旨。
台州涌泉景欣禅师曾有一则名为“涌泉骑牛”的公案,其公案曰:有强、德二禅客到,于路次见师骑牛,不识禅师,乃曰:“蹄角甚分明,争奈骑者不识(未见自性)。”禅师骤牛(急速骑牛)而去。
二禅客憩于树下煎茶,师回下牛,近前不审,与坐吃茶。师问曰:“禅客近离什么处?”曰:“离那边!”师曰:“那边事作么生?”彼提起茶盏。师曰:“此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二人无对。师曰:“莫道骑者不识好。”这是有名的景欣骑牛公案。
在本公案中,二位禅客自认为从蹄角来说,此明明是一头牛(这里牛隐喻自性),奈骑的人不识,显然没骑的人定能识得此是牛(能够认识本性)。
既然此二人自喻能见牛,景欣禅师就以“禅客近离什么处”的提问来测试一下禅客的悟境。然后景欣禅师以这边事与那边事让二人起分别心,虽同是在那边喝茶,在这边也喝茶,两人的认知是同样在喝茶,但当此两人提起茶盏说在那边也喝茶,禅师却故意以“那边事做么生”提问,弄得两位禅客不知莫名其妙。
通过这样一番问对,禅师知道两位禅客不过是门外汉而已,然后给他们丢下一句“莫道骑者不识好”,景欣禅师的话意在隐喻禅客本身就没有见自本性,应当观照自心,从而见性成佛,切不可以不悟者的眼光来看待悟道之人。
三、反诘语
反诘也就是反问,即当事人反过来对提问人发问。
在禅宗史上,有许多禅宗祖师通过反问的方式来截断禅子的妄见情思,从而使他们在言语道断,心思路绝中开悟。
马祖道一禅师在开法传禅的过程中,有僧问他:如何是西来意?师云:即今是什么意?(见《景德传灯录·马祖传》)
“西来意”即达摩来华的用意。这是禅僧参问常用的话题。马祖用反诘语表示对此无法用语言答,让他自己省悟。
《语录》中记载,大珠慧海禅师初参马祖时,马祖问:“来此拟须何事?”慧海答:“来求佛法。”马祖当即斥责:“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慧海又问:“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马祖便说:“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觅求?”
于是,慧海顿然觉悟。这里的“自家宝藏”,不仅有佛性清净心的意思,还包括众生日常的起心动念,表示一般的日常行事本身就是“一切具足”。
世俗世界就是佛国净土,平常的生活蕴涵着佛法大意,人在举首投足、扬眉瞬目、自然而然之间能够显示出生命的真谛,一念回转就可以获得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超越。所以,马祖在回答百丈怀海所问“如何是佛旨趣”时,直截了当地说:“正是汝安身立命处!”
这些都是否定那些只是纠缠在经典词句与祖师言论、妄想藉此证悟解脱的浮华作风,以及远离现实生活的修行方式。
有则著名“磨砖作镜”的禅宗公案,通过反诘的方式说明了马祖是如何在怀让门下受法的。
《祖堂集》卷三记载有这一有趣故事:说马祖在般若寺传法院经常坐禅,怀让为了启示他懂得觉悟不一定要坐禅,关键是能否体悟自性的道理,便在他面前天天磨砖。
马祖觉得怀让这样做很奇怪。就问怀让磨砖头作什么用,怀让告诉他说是为了“磨砖成镜”,在马祖提出“磨砖岂得成镜”的疑问时,怀让便对他说:“磨砖尚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也?”马祖由此大悟,专心修持“心地法门”。
怀让就是通过磨砖的这一行为,并以反诘之语,打破马祖对坐禅的执著,从而促使马祖在反观自心中悟道。
四、动作
禅宗祖师接引弟子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暗示、隐喻等方式之外,还常常会通过动作、眼神或手势来教化和引导弟子。在禅宗史上有许多禅师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开示学人的。
曾有尼问师(赵州禅师):“如何是密密意?”师以手掐之。尼曰“和尚犹有这个在。”师曰:“却是你有这个在。”
赵州禅师在面对尼师的提问时,用手掐的动作告诉她佛法的深意不是以语言文字来表述的,只能靠一个人自证自悟方能体会其中的滋味。
谁知女尼并没理解禅师的深意,反而对赵州的这一行为感到吃惊,就说:“和尚犹有这个在。”女尼心中所说的“这个”是指世俗的男女之情,在女尼看来,你赵州禅师是一位声名远播的开悟祖师,竟然还没有破除男女之间的色情之心,这是与戒律相违背的。
赵州知道女尼没有破除对男女的情见,所以,接着他就对女尼说,不是我有这个在,而是你有这个在。因为对一个开悟的祖师而言,他的心中是没有性别色相方面的分别执著的。
庞居士问祖(马祖)曰:“不昧本来人,请师高着眼。”祖直下觑。士曰:“一等没琴弦,唯师弹得妙。”祖直上觑。
士礼拜,祖归方丈。士随后曰:“适来弄巧成拙。”马祖对庞居士自认为已悟本来面目没表认可,未高着眼;而对于说自己善弹无弦之琴表示默许,故将眼上视。马祖通过这样一个眼神,使庞蕴居士知道了其中的深意。
马祖不仅使用眼神这样的动作,而且还以脚踢方式启悟学徒。水老和尚初参问马祖:“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被马祖一脚当胸踏倒。当下大悟,起来扶掌,呵呵大笑。云:“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景德传灯录·水老和尚传》)
还有的禅宗祖师常以拂子示人。马祖门下,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是其得意弟子。
有一天傍晚,师徒四人在一起看月。师问:“正这样的光景怎么?”西堂答:“正好供养。”百丈答:“正好修行。”南泉则拂袖而去。马祖说:“智藏是参读经的主儿,怀海是位禅家,只有普愿,超然物外。”
马祖曾问百丈怀海:“你用什么方法开示人?”怀海举起手中的拂子。“就这个吗?”禅师问。百丈又把拂子扔掉,算是回答。面对马祖的提问,百丈禅师认为“法”是“说是一物即不中”,所以就举拂,举拂子是一种动作,是有所为,故可表示有为法。
意思是说:总要教些什么。马祖再问,抛下拂子,这是无为法。有教是一法,不教亦是一法。但不论有、无,对象都是一杆拂子。不论有为、无为,拂子还是拂子,它都是不变的,是超出有无的,也就是那个不可言说的“一”。可以教什么呢?就是这个一。百丈不落言荃理路地回答了师父的提问。
在《景德传灯录》中,有一则有名的“一指禅”公案:有个尼姑到俱胝和尚那里去,她头戴竹笠,手执柱杖,绕着俱胝转了三圈,然后对俱胝说:“你如果能说得出这是什么意思,我就取下竹笠来。”尼姑连续问了三次,俱胝都说不上来,于是尼姑便转身离去。
这时天色已晚,俱胝留她明天再走,她还是因为俱胝说不出绕他三圈是什么意思而没有留下。
尼姑走后,俱胝很惭愧,打算到外地去寻访高僧,进修禅法,但当夜有山神来劝他不要离开,因为不久就有高僧来到。果然,十天以后,天龙和尚到访。俱胝把事情经过告诉他,天龙听了,什么也没说,只向他举起一根手指。
俱胝见了,立刻大悟。从此以后,凡是有禅师来切磋的,他都不说什么,只举一指以应。
有一小沙弥,每次见到有人来学法,也学俱胝和尚那样举起一个手指回应。后来有人对俱胝说:“小沙弥也会佛法了,凡是有人问询,他都像您一样举起了一个手指。”
于是,有一天,俱胝在袖子里暗藏一把刀子,找小沙弥来问:“听说你会讲佛法,是吗?”小沙弥说是,俱胝便问:“那么什么是佛法呢?”小沙弥就举起一根手指。这时俱胝就拿出刀把那根手指砍断。小沙弥痛得大叫,急忙转身而走。俱胝在后喊他回来,他一回头,俱胝再问他:“什么是佛法?”小沙弥又举起手来,但是已经没有了那根手指。他顿时豁然大悟。
德山到了沩山,挟复子于法堂上。复子是僧人行脚用的包裹,挟复子就是拿着包裹。他连包裹也不解开,背着包裹就上法堂了。从东过西,从西过东。而后顾视云:“无!无!”说完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出法堂而去,德山的这一举动,表示彻底悟道了。雪窦禅师看到德山的举动说道:“勘破了也”,表明雪窦从德山的动作中看透了他的悟境。
棒喝 (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五、棒喝
禅宗祖师在接引学人时,为了杜绝其虚妄思维或考验其悟境,或用棒打,或用口喝,在机锋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棒喝”的新方式,来暗示和启发对方。
据佛教史载,马祖道一已运用过棒喝的手段。当有学人向他提问“如何是西来意”时,他便打,还说:“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
他的“喝”也是气状山河,曾使门人百丈怀海禅师“三日耳聋眼黑”,怀海的门人希运听说后不觉吐舌。相传棒的广泛施用,始于青原系德山宣鉴与南岳系黄檗希运;喝的使用则始于黄檗门下的临济义玄。禅林中盛传德山善用棒,临济善用喝,故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
《五灯会元》中记载了宣鉴禅师在上堂说法时常用的棒打方式:(宣鉴)小参示众曰:“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师便打。
僧曰:“某甲话也未问,和尚因甚么打某甲?”师曰:“汝是甚么处人?”曰:“新罗人。”师曰:“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
又有一次,雪峰问:“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师打一棒曰:“道甚么!”曰:“不会。”宣鉴一次小参示众曰:“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德山宣鉴禅师从来不以言句教化弟子,每当有人来问,他都会以棒打的方式来对待。以帮助学徒扫除情见,断绝妄念,使他们能在如雨点般的棒打之下证道成佛。在他门下,有很多禅宗学徒就是在棒打之下豁然悟道。
禅师棒打学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截断学人的妄想执着,让他们在棒打的瞬间言语道断,心思路绝,从而当下见性。二是不许学人直接说出悟境,以免触犯自性不可说之忌讳。三是通过棒打的方式来测试学徒的悟性如何。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乃云: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景德传灯录·马祖传》)赵州从谂是普愿弟子,一日问:“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普愿拿棒便打,“赵州捉住棒云:已后莫错打人去。”(《景德传灯录·普愿传》)
喝,即大声喊叫。百丈怀海“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蒙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景德传灯录·怀海传》)棒打与喝合称为“棒喝”。
棒喝这两种教化方式,在很多时候是同时采用的。
义玄禅师在教化弟子实践中,认识到喝对启发禅子根性的作用,便经常用喝之法。义玄禅师一次升堂,有僧出门,义玄禅师便大声喝,那位僧人也跟着喝,然后礼拜,义玄禅师接过来便打。
禅师的喝是为了启发这位学人,而这位学人却不明白师意,也跟着喝,所以,义玄禅师又通过棒打的方式来进一步引导他。
义玄禅师之所以用“棒喝”的方式来教化弟子,是因为他认为,禅宗教外别传的心法,只能够通过反观自心的方式去体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的。
一次上堂,有僧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义玄禅师便竖起拂子,僧人便喝,义玄禅师便用拂子打他。
又有僧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义玄禅师便竖起拂子,僧人便大声喝,义玄禅师也一起喝。前一个僧人问佛法大意,义玄禅师竖起拂子,意在告诉他佛法大意需要自己亲自证悟,而不能用言语说出,僧人不明禅师之意,便以喝来对待,所以,义玄禅师就用拂子击打,再次启发他;
而后一位弟子明了禅师之意,所以也发出喝,义玄认为第二为学人的喝是明白佛法的深意,所以便与他一起喝,表示认同。
禅宗祖师之所以采用以上几种不同的教化弟子方式,用来传授禅法,传递某种信息,交流彼此的参禅心得和悟境,打破了传统的以正面言教为主的传授禅法的方式,从而使禅宗的传法方式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增加了对禅宗学人的吸引力。
参话头的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演变成五宗,就是禅、教、律、净、密。禅是禅定,教是教理,律是戒律,净是净土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2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我希望能谈一下成为素食者的问题。要谈太多关于素食,也就是放弃吃肉的问题并不容易。我认为了解该如何看待吃肉一事,并付诸实际,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应该要开始说了,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黄念祖:万修万人去,但是现在许多佛弟子并没有去,为何?修行人只要能够听到这个法,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必定可以往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万修万人去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知苦,是为了给心灵排毒】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感受时时被各种刺激所麻痹,被各种诱惑所分散,终日在妄念中蝇营狗苟,已经失去感知痛苦的能力。但这种痛苦并不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佛过去就和我们一样,都是造恶业的。不动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佛,不空成就如来,过去都是破重戒要堕落地狱的,但是碰到了中间「毗卢遮那佛」的慈悲,引导他们去大忏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30
《地藏菩萨本愿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 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 】我原来是这个家的主人,但是现在生下来变成这家仆人的孩子,寿命又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9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黄柏霖:一直在算命,生意到后来也是做失败我的兄弟以前做生意也是一样,差不多都一直在算命,生意到后来也是做失败。他一直也去卜卦,也去算命。最近我就有一个朋友,企业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1-16
这样来打坐,身体香如玉如果你以清净心打坐,过一段时间就会闻到奇异清香,这个香气来自你的身体。这就是南怀瑾所讲的将津液转化为长生不老之液学佛打坐之道。我们打坐坐得
悟性时光时间:2024-11-15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上师教言集: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不漂亮,不健康,很难看?为什么没有福报,怎么努力也挣不到钱?而有的人生下来就漂亮,健康,人见人爱?不是没有原因,有原因的。短短一天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3
损福行为:1. 【大慎】爸妈责备发怒, 子女生嗔恨是一过, 抵触顶撞是十过.2. 工作不竭忠尽力, 一事为一过3. 【大慎】不尊敬先贤和长辈, 一日为一过4. 【大慎】堕胎为二十过5.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蔡惠明慧能大师(六三八—七一三)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因他父亲被贬官岭南,就落户在广东新兴。他是中国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世称禅宗六祖。据“续高僧传卷八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第二讲教下的开悟一谈‘开悟\’不少人会为之咋舌,以为不是一般境界,不是轻易可谈的事。我曾经对佛教的开悟也怀疑过,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甚至怀疑到底有无此事呢!虽然看了不少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学佛最大的毛病各位善知识,我们学佛主要不要在佛教里造罪业。如果造了罪业,这就是得不偿失;你在佛教里头,应该立功、立德、立言,不要造罪业。在佛教里头,一天到晚就给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弟子序一本平平常常的书,被附上一个平平淡淡的书名,里面却蕴藏着一点也不寻常的内容。你可以说它是一本童话故事书,你也可以说它是一本寓言故事书,或者通俗小说等,无论
弟子序时间:2024-10-21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禅宗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一点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但如何理解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中国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些问题似乎仍应深入探讨,本文想就此谈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隋唐时期产生的佛教宗派,对以後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持久、深刻的影响:其中,那些因为在创宗建派过程中有突㈩贡献而被奉为各派祖师的人物,对唐中期以後的佛教演变影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