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佛法非哲学者,按哲学之内容,大约有三,而佛法一一与之相反,故佛法非哲学。何者为三?
第一、哲学家唯一的要求在求真理,所谓真理者,执定必有一个什么东西为一切事物之究竟本质,及一切事物之所从来者是也。
原来,哲学家心思比寻常聪明,要求比寻常刻切。寻常的人见了某物某事便执定以为某物某事,一例糊涂下去。譬如宗教家人说有上帝,这些庸人便承认以为有上帝;牧师教人崇拜耶穌,这些人便崇拜耶穌,一味盲从,更不思索,千百年来只是糊涂下去。
自有哲学家以来,便不其然。你说有上帝,他便要问问上帝是个什么东西,眼可以看得见么?耳可以听得到么?如谓世界人类都是上帝造的,上帝又是谁造的?上帝如果不待谁个造他,世界又何必要上帝造他?所以自从有了哲学,一切人便不肯一味糊涂了。哲学家在破除迷信一方面,本来是很对的,是可崇拜的。
但是,他一方面能够破除迷信,他果真能不迷信么?他能破人谬执,他果能不谬执么?他天天求真理,他果能求得到真理么?翻开一部西洋哲学史,中间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如像破除有人格的上帝过后,便迷信一个无人格的上帝;破除独神论过后,便迷执一种泛神论。不信唯物的便主张唯心,不信唯心的便主张唯事。
笛加尔善于怀疑,于是便破坏世界一切事实,都以为非真理,但随即迷信一个我,以为我既能怀疑一切非真,我便是真。到了现在的罗素,便说他那个我能怀疑,我固是真还靠不住。罗素既能破一切唯物唯心非真理,然而随又执定一切现象是真。仔细想来,他那种现象是真,与笛加尔的我是真,有何分别呢?
总而言之,西方一切哲学家对于世间一切事物,你猜过去我猜过来,纷纭扰攘,相非相谤,皆是执定实有一理。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别人诚都可破,自己却不能有个不可破的学说服人。破一立一,不过增加人许多不正确的见解而已。
问者曰:如你说世间既无真理,到底还有什么?如谓一切都无,则彼虚无主义无世界、无人类,岂非是唯一独尊的学说吗?
答曰:虚无主义,克实亦只是一种妄见,如说真理者一样,但名辞不同耳。并且当知,此种见解为害更大。彼辈计一切都无,趋向断灭,主张破坏与自杀,使人横生邪见,思虑颠倒,行为悖乱,危于世界,盖难尽言。诸君又当知,此种异说,非但在现在的时候方有,从前印度亦复如是,所谓断灭外道,所谓恶取空者皆是也。今复质问彼曰:如谓一切皆假,此假又何所从来?如谓一切都无,云何复有断灭?且既一切无矣,何以你又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又何以要怀疑?又何以要破坏?此种自语相违,自行矛盾,是为诞妄之极。但其立说肤浅,也可不必多辨了。
问者曰:你谓哲学家之真理无有,又说真理不可求,而又不许人计空计灭,然则你们到底说什么、作什么呢?
答曰:佛法但是破执,一无所执便是佛也。故佛之说法,不说真理而说真如。真如者,如其法之量不增不减,不作拟议揣摩之谓。法如是,说亦如是,体则如其体,用则如其用,决不以一真理范围一切事物,亦不以众多事物奔赴于一真理。所谓在凡不灭,在圣不增,当体即是,但须证得,凡物皆然,瞬息不离者也。夫当体即是,何待外求。如彼所计之真理本来无有,但属虚妄,则又何可求耶?有则不必求,无则不可求,故云不求真理也。
问曰:如你所说,既云真如即吾本体,不待外求,云何又为吾人所不知?且既当体即真,物物不二矣,云何又有此虚妄耶?
答曰:兹先设一喻——诸君夜静三更时,寝于床榻,忽生一梦,倏见山河草木,宫室楼台,更有人物或亲或怨,汝时感情激发,喜怒爱恶,或泣或歌,或欣或惧,及至醒时,了无一物。当汝梦中见山河人物时,汝能知其假否?当汝梦中喜怒悲惧时,汝能知汝妄否?然虽假虽妄而实不离心,如离汝心,汝又安能有梦?然又不可谓,汝梦即是真实。如谓汝梦即真,醒时何以又知其颠倒不实?诸法真如亦复如是。未至真觉,终在梦中;既在梦中,虚妄颠倒,昏蔽缠心,云何得识真如本性﹗然虽不识真如本性,而此世间种种,山河大地,人禽动植,一切喜怒哀惧,一切心行语言,要皆不离真如本性。此虽不离真如本性,而又非即真实,及成佛果,大觉菩提,始知当时颠倒有如昨梦。然虽大觉,契证真如,此觉此如亦非从外而得,非从无忽有,仍亦即汝当日自体。是故,既不可以不识而拨无,又不可以执假以为实也。真如自性,如是如是。
问曰:真如既如所言,吾人又如何证得耶?答曰:此间有一句格言,闻者应深信受,即所谓不用求真,但须息妄是也。夫本体既恒不失,自可不必徒劳,独妄为真障,是以当前不识,彼障既除,真体自现。譬之人处梦中,亦能思虑察觉,然任汝若何推寻,终始总是梦中伎俩;任汝推寻有获,所得仍惟是梦。及一旦醒时,而昔之虚妄,不求知自有知;今之真实,不求觉而自觉。故吾人真欲了知真实,惟当息此虚妄,跳出此虚妄之范围耳。
虽然,所谓息妄者,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功。吾人历劫以来,种种颠倒烦恼种子,蒂固根深,岂能一期拔尽?园师艺园尚须时节,农人播谷且历春秋,况欲跳此生死范围,证得菩提硕果,而可不历劫修持?但求速效,乌能济也!故必境、行、果三,明了无蔽,由闻而思,由思而修,三大僧祗,始登究竟。若不明此,徒以少数功德,片刻时光,见彼无成,退然思返,且谓无效,堕人信心,此乃愚痴谬妄,可悲可痛者也。
复次,所谓息妄,亦非如伐木拔草,斩斫芟夷。应知依他起性,有相是空,空自不必除,有则不可除。但权衡审度,应识其机,用舍黜陟,唯辨其性,善者既伸,恶自无由,如秤两头,低昂时等。此中妙用,未可悉言,真发心人,应自探讨。
然又当知,夫妄亦何过,妄本无过,过生于执。譬如吾人开目,则妄见山河人物,珠玉珍奇,此乃自识相分,妄而非实,不离自体。然眼识变现,任运起灭,都无执着,不生好恶,则虽此幻妄,抑又何害?唯彼俱时意识,寻思执着,认为实有,而曰:此实山河也,此实人物也,此实珠玉珍奇也。又从而推究之曰:此实有山河种种者,必有其从来之真理也。持之而有故,言之而成理,执之而益深,遂为天下之害根。所谓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者是也。盖由执生爱,由爱生取,与爱相违,复生于嗔。由此,好恶逞情,争讼斯起,相杀相淫,相盗相欺,恶业轮回,终古不已。夫果何过,过生于执耳。苟能不执,物物听他本来,起灭任其幻化,都无好恶,取舍不生,身语意业,悉归乌有,云何异熟招感,而起生死轮回?迷苦永消,登彼大觉。是故,执破为佛,破执为法,非别有佛,非别有法。
二者、哲学之所探讨即知识问题,所谓知识之起源,知识之效力,知识本质,认识论中种种主张,皆不出计度分别。佛法不然,前四依中说依智不依识。所谓识者,即吾人虚妄分别是也。所谓智者,智有二种:一者根本智,二者后得智。根本智者,亲缘真如,和合一味,平等平等,都无分别是也。后得智者,证真如已,复变依他与识相应,而缘俗谛以度群生是也。此后得智既缘一切,是故真妄虚实、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世间出世间,尽无不知,尽无不了。
由斯建立法相学,由斯建立唯识学,由斯建立一切方便学。彼所谓认识论者,从彼之意俱可了达。如是设问知识之来源何如乎,则可答曰:有阿赖耶识含藏一切名言种子(具受熏持种之性,而非是种,但是持种)无始传来,种(种子)现(现行)熏习;八、七、六、五,展转变现,能了能别,所谓知识由斯而起。
彼不达此阿赖耶者,或谓知识出于先天,而先天为是什么?不了其体,何以示人?又或谓出于经验者,经验何以存而不失?又复何以无端发此经验?此疑不解,何以取信。其为批评论者,则又不过调停两是,舍百步之走,而取五十步之走而已。然彼二既是徒虚,更何长短可说?今既了***耶,一者识有自种,为生识因缘,故不同于经验论但执法尘。二者诸识现行复熏成种,复由此种能生后识,故不同于先天论但执一常。种生于现,现生于种,八识因依,执持含藏,理实事真,不复同彼调停两可论但有言说。吾敢断言之曰:若必谈知识之本源,惟有佛法为能知也。
所谓知识之效力如何耶?在彼未达唯识者,则或以为吾人知识无所不了,是谓独断论;其或以吾人之知识了无足恃、一无所能者,是为怀疑论;其或以为吾人之知识实有范围,越此范围则在所不悉,是谓积极论。今唯识家言,俱异于彼。一者、众生之识,各局其量,详彼哲学家知识之范围体性,不出唯识家所谓之率尔寻求决定之六识也。六识局于法尘,八识、七识之缘得著者,六识尚缘不著,况乎与净识相应之四智之缘得着者,而谓六识能缘得着耶?恒河沙数世界外一滴之雨咸知头数,而谓六识能知耶?故不同于独断论。二者、凡属有情,皆具八识五十一心所,此心、心所,由见、相、自证、证自证四分成就。见缘相分,自证缘见,内二互缘,皆亲所缘,皆现量得。虽或见分缘相有比有非,而自证缘彼亦属现量,自证为见果,证自证为自证果,自证复为证自证果,而皆现量(柏格森直觉非现量,但是率尔寻求之独头意识)。是故无无穷过。是以,无染无净,无比无非,一入自证,悉成真实。七识执我虽為非量,然若疏缘我影,任缘第八,而不执八为我以我为八,亦复无过(六识遍计同此)。过生于执,非生于缘,是故一切真实一切决定。以是理故,不同于怀疑论。彼积极论者,但为调停两可,而此于彼一切俱非,是故不同于彼积极论。
所谓识之本质为何耶?彼未了达唯识者,或谓知识本质唯吾观念,或谓知识本质存于实在之物体,或谓非心非物但现象耳。了达唯识义者,始知凡识四分合成:一者见,谓能识。二者相,谓所识。三者自证,此见、相二分皆依自证而起,此自证分是称自体,此体若无,便无相、见,亦无量果。四者证自证,此证自证分复为自证分之量果,而复以彼以为量果,俱如前说。
如谓无相则无所缘,既无所缘即不成识,非于龟毛而生识故,是故不同于观念论。如谓无见则无能缘,亦不成识,非彼虚空亦能了故,是故不同于实在论。如无自证即无相、见,相、见俱无即不成识,非无蜗头起二角故,假依实有,现象依自体有,是故不同于彼现象论。
从上说来,所谓知识问题,在彼则谬妄重重,乖舛莫定,在此则如实正智,金刚不摇。如何佛法同彼哲学?今之哲学非特不知知识之来源、效力、本质而已,即曰彼知,亦只是知散乱意识之一部分耳,识量之广大,彼俱不知也。
问:人有此知识,止知有此知识可耳,更求识量之广大,有何必要耶?
答:即此知识,不能孤起,相系相成,不能独立,故有求识量广大之必要。知识之本体名自性,自性之起必有所依,此依名根。自性依根而起矣,起必有所及,此及名尘。一识之起必有其伴,此伴名心所。自性、所依、所及、所伴四者合,而识起之事得矣。然此识起亦非徒然而起,起必有所為,此所为名作业。必有此五事,而后知识之事始毕。此事虽毕,经数十年后复能记忆之,则必有摄藏此事者為之摄藏,此摄藏名八识。知识自性名六识,与知识同起之眼耳鼻舌身识名五识。五识有依根,六识亦有依根,名七识。此其识量之广如是,而俱与知识有密切关系,知识不能离是而独立也。是故独隘一知识而求知识之来源、效力、本质,决不能得其真相也。是故,哲学者无结果之学也。(上来说理稍近专门,如欲求精详,当研唯识。)
三者、哲学家之所探讨为对于宇宙之说明,在昔则有唯心、唯物,一元、二元论,后复有原子、电子论;在今科学进步相对论出,始知宇宙非实物,不但昔者玄学家之唯心论、一元论无存在之理由,即物质实在论亦复难以成立。
今之科学之所要求者,唯方程式耳;世界之所实有者,惟一项一项的事情,非一件一件的物质也。罗素之徒承风而起,由是分析物、分析心,物析而心,心析而物,但有现象不见本体。夫既无本体,现象复何由而生?且既执现象实有,亦是离识有境。此种论说,以较西方旧日,诚见高明,以彼西方学说旧无根柢,而科学勃兴于二三百年间能有此成功,亦良足钦佩。
然佛法之言,犹异夫此。兹以唯识之义略為解释于后。唯识家但说唯识,不言宇宙。心即识也,色亦识也。譬如于眼,能见于色是为眼识,此色非离眼识实有,以离识不起故。相分不离自证,亦犹见分不离自证,是故色非实有,但有眼识。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一切色法,但为识之相分。山河大地亦有本质,而此本质即为八识相分。故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宇宙离识非是实有。
复次,又当知此识亦即是妄,都无自性。何者?仗因托缘,方得起故。譬如眼识生时,非自然生,待因缘合,其数为九:一者根,二者境,三者作意,四者空,五者明,六者分别依六识,七者染净依七识,八者根本依八识,九者识自种子。如是,耳识生时因缘必八,鼻、舌、身识因缘需七,六识需五,七识需五,八识需四。既有所仗托和合而起,故非实有,但如幻耳。既无主宰,亦非自然,是为依他起性。
复次,又应当知此因缘,有亦不常。何者?以其顿生顿灭,剎那不停故。盖识之生,众缘既合,种起现行,现行起时,复熏成种,才生即灭,现谢灭已,种复生现,现又熏种,种又生现。如是剎那剎那,相续前后,于现生时,山河大地历历在目,生已即灭,又复寂然。是故,吾人一日半日中,已不知历尽许多新天地矣。
或曰:既云顿生顿灭,何以吾人目视山河但见其生未见其灭?但见其有不见其无?
曰:此无可疑,譬如电影,以彼电力迅速,遂乃见彼影像确然,前后始终宛如为一,而不知彼数分种之间,顿灭顿生,旧去新来,已易百千底片矣。宇宙幻妄,顿灭顿生,亦复如是。复次,此虽幻有,而即是识。识虽起灭无恒,而种子功能永无消灭。但有隐显之殊,绝无生灭之事,既无有始,亦无有终。是故,不同彼现象论者谓无心有事,从无忽有;又不同彼断灭论者,有已忽灭。虽则顿起顿灭,而实不生不灭。
复次,当知一人八识,各有相、见,是故山河大地有情各变,而非多情共一山河大地。以俗语表之,即人各一宇宙是也。虽同居共处,而互始互终,彼此不能相离。彼不能越出彼之宇宙,而搀杂此之宇宙;此亦不能越出此之宇宙,搀杂彼之宇宙。是故,对语一室,而天地各殊;同寝一榻,而枕衾各异。此中妙理,更复难言。
或曰:既云彼此之天地各殊,何以复能共处一室而不相碍?又,有情所变既异,云何复能共证一物耶?
答:此亦设一喻,譬如灯光,于一室中然彼多灯,一一灯光都非相碍,一一灯光都能照室。有情变相亦复如是,业力既同,处所无异,所变相似,不相障碍,如众灯明,各遍似壹,光光相网,胡为相碍!业力既同,处所既壹,故所缘虽别,亦互证而知。虽互证知,而实各证所知,非共证一知也。何者?以业力异者,虽同一处,所证别故。如无病人与有病者共尝一味,甘苦各别,由此故知境非实有,唯有心耳。
复次,既知心外无境,大地山河与吾为一,由此当悟吾人之身非复局于七尺之躯,吾人之心量广阔,如同法界,遍于虚空。自从虚妄分列,遍计固执,遂乃把握七尺臭皮以为自我,自此之外别为他物。爱憎劫夺,横起狂兴,历劫沉沦,永无超拔,弃舍瀛渤,认取浮沤。是故,佛告文殊: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吾等众生,无始时来,长处梦中,沉疴莫治,今当发无上菩提之心,息此一切虚妄,复吾本性,识取自身,是為丈夫唯一大事。
总而言之,彼诸哲学家者所见所知,于地不过此世界,于时不过数十年间,不求多闻,故隘其量,故扃其慧。若夫佛法,则异乎此。彼诸佛菩萨,自发起无上菩提心、广大心、无边心以来,其时则以一阿僧祗劫明决此事,二劫见之,三劫修满而证之,然后随身现化,普度有情,以彼真知,觉诸后起。其说為三世诸佛所共证而莫或异,其地则自一世界至无量无边世界而不可离。舍此不信,徒自暴绝,以萤火之光当日月之明,高下之辨不待言矣。
问者曰:如汝所云,类为常情所难了,亦为世理所未经。汝斥宗教为迷信,汝言得亦非迷信耶?
曰:佛法之与宗教,其异既如上言,此即不辨。至佛法,亦有难信难解者,虽然,稍安无躁。世间难信难解之事理亦众也,然勿谓其难信而遽斥其迷焉。
譬如,物质实在,此亦常人之恒情也,然在罗素等,则谓无有物质,只有事情,吾人遽可以常理而斥彼迷信乎?
又如万有引力之定律,二百年来人所不敢否认者也,自安斯坦相对律出,而彼万有引力之定律乃失其尊严,吾人遽可以旧日之见,而斥安斯坦之迷信耶?
抑又如任何三角形,三角之和必等于二直角,此亦自希腊以来人所公认之定理也,然近日新几何出,复云三角之和有大于二直角者,亦有小于二直角者,吾人又安可以常情而斥其為迷信耶?
以一指翻动太平洋全体,人必曰此妄人也,此妄语也,然事有诚然,如将入此一指于太平洋中,其近指之水必排动其邻近之容积而后能纳之,此邻近又必排其邻近,则虽谓太平洋全体翻动亦可也。牵一发而全身动,故必知三阿僧祗劫,然后知此一剎那也;故必知无量无边世界,而后知此一世界也。是故,人智原有高下之不齐,而断不可用常情以度高明之所知。彼科学家、哲学家,与吾人同处梦中者耳,智虑不齐,尚不可以常情测,佛与众生,一觉一梦,则又乌可以梦中人之知解,而妄测大觉者之真证耶!如真欲斥佛法之迷妄者,亦非不可,但必先读其书,先达其旨,而后始可从事。苟于彼之书尚未曾读,或尚未能读,而动以逸出常情相非难,且将见笑于科学家矣,于佛法奚损毫发耶!(以上言佛法与宗教哲学之异既尽)
此篇系欧阳竟无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研究会讲演,弟子王君恩洋笔记。当时讲题,系《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因限于时间,未毕其半。《佛法为今时所必需》一段,系王君恩洋续成。附录篇后。顷承欧阳先生邮寄来粤,特由同人印成单行本流布。(又,此篇曾付刊南京高师《文哲月刊》,后《民铎杂志》李石岑先生函索此稿,拟刊诸《民铎》三卷三号。)刊者志。
一般常见的中国佛教地藏菩萨造像,大多右手执锡杖,左手持摩尼宝珠。如《赞地藏菩萨偈》所言:慈因积善,誓救众生。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锡杖
佛答时间:2024-12-22
佛为什么灭度却又说没有灭度呢?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众见我灭度 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 而生渴仰心众生既信伏 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 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 俱出灵鹫山我时语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1
邪YIN多欲的人为什么命运不好? 佛如是说 ‘佛说四十二章经’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又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刃有蜜,不足一餐之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12-21
不能忍的能忍,不能舍的能舍,不能让的能让,这才是修行。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无量劫海修方便普净十方诸国土法界如如常不动寂静德天之所悟“无量劫海修方便”:佛修行成佛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0
沉香树,即土沉香、沉水香木(拉丁学名: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是一种热带及亚热带常绿乔木,为世界少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国际保护的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20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佛法的政治观每当选举时节来临之际,许多候选人、助选人都很希望获得佛教团体的认同或推荐,而关心政治的民众,往往也争相了解佛教团体的想法与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9
越南沉香自古被称为上岸香,因其味道的美妙独特受到众多爱香之人的追捧。其中,以越南芽庄地区出产的熟香为上品。而芽庄地区的土壤大多为红色粘细土壤,这样经过在土壤中长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19
骨珀又称作象牙珀,英文名称bony amber,含有许多气泡,比虫珀更不透明和更软,颜色由白至褐色,很像骨科的琥珀,通常也不易抛光。骨珀以黄色蜡状琥珀为基础,中间以云雾状
琥珀知识时间:2024-12-18
一日,洞山良价禅师上堂,座下有僧问:时时勤拂拭,为甚么不得他衣钵?未审甚么人合(应当)得?良价禅师道:不入门者。那僧道: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良价禅师道:虽然如此,不得不与
禅宗公案时间:2024-12-18
发愿是第一遇着什么情况就发什么愿 《佛说无量寿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你得有智慧,这个智慧你还得具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6
念阿弥陀佛,你必须得定量定时。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时,你自己进取心渐渐就没有。好比你一天定一万声,不论多忙,不论做什么事情,在客堂也好,在大寮做饭也好,不论你做哪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5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3
女人多数都怨恨丈夫,不怨恨丈夫的少。男人也许会说:我媳妇还恨我啊,我还不知道呢。我告诉你,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女人为什么抱怨的多?因为女人从嫁给男人的那一刻起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2
有的人一听到别人跟他说‘阿弥陀佛\’,他就说:‘不好意思啦,念小声一点啦,让别人听到不好意思啦!’你想想看,我们这张嘴什么不好的话都说,譬如现在最流行的什么‘伤脑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有人认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後,功夫才会够用,或是认为念佛资历长的人功夫一定比较好,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念佛是看我们「当下这一念的用心」,并不是看年资和履历表。我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茶与佛教之所以密不可分,相生与共,融为一体,与共历史起源有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佛教盛于唐代,与当时饮茶习俗遍及全国又几乎同步
文化资讯时间:2024-12-09
黄念祖:佛是三觉都圆满,三觉是什么?佛是三觉都圆满。 三觉是什么?“自觉”。所以我们要弘法,你首先就是要自觉,你自己不觉悟,自己还在迷,自己还满眼睛都是翳,自己还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苦修不是痛苦的修行有些学佛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今天学这个,明天修那个,什么都没有精通,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脑子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8
《优婆塞戒经》业品第二十四 佛经原文:……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
邪淫果报时间:2024-12-07
陈大惠:一辈子没出息的都是什么人?一、高不成,低不就 随着教育资源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读大专,大学,读研究生,读博,甚至出国深造,但是学历高并不代表一定有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2-06
为什么护持网站为护持正法呢?在以前年代,由于没有网络,所以经书及法宝都以手抄或印刷为主。现在网络普及很快,而且大大降低了佛法传播的成本,印一本佛书或许要几元钱一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3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我们学习实践当中,最主要是僧宝,先是依僧宝而闻法,以开智慧而见佛。所以佛法一代一代传下来,非常的不容易的,除了内在有浓浓的那份情感,那种信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达真堪布:精进是一种迫切,而不是一种勉强 有的人逃避心特别强,一讲轮回过患,地狱、饿鬼、傍生有如何如何痛苦,就不愿意听,这都是逃避心啊!执着,患得患失!你把轮回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1
果报通三世。我们起心动念要纯,心地要厚。心地厚,这个人决定有后福;心地薄的人,决定有凶灾。造作罪恶的人现在没有受恶报,是他前世的福报没有享尽,他所享的是前世的福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30
解脱生死的确是身为佛教徒,无论出家在家都应慎重面对的根本大事。此语并非表示佛教徒是出世的、是逃避社会责任的;相反的,身为一个佛教徒,更应该作为表率,尽心尽力去,一般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8
小朱首先问道:“师父,有人一谈起法宝,总是说‘三藏十二部’,请问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居士,你问得很好!”一心法师回答说:“‘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里面分作
佛答时间:2024-11-27
我们为什么总是很难停下来去打坐呢?那是因为我们许多人总觉得打坐时的状态是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相反,人们渴望着刺激。比如,如果现在闲着没事,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去打开电
禅宗公案时间:2024-11-26
这种欺诈的行为,会有什么果报?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挝棒诸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4
文:净界法师佛者觉也,为什么以觉悟作根本呢?因为所有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为觉悟才去布施,因为觉悟才去持戒,因为觉悟才修忍辱…所以整个波罗蜜的行动力,来自于觉悟。
佛答时间:2024-11-24
一、以佛法研究佛法来宝岛一年,对于佛教的近代作品,读了不少,而最使我同情的,引起非常感想的,是这样的一句:「我们应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是绝对的正确!「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这个世界最稀有的什么? 这个世界最稀有的是好人。 听很多人说,做好人吃亏,其实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做成一个好人。 父亲去世前曾将年幼的自己叫到身边说:文文,你要知道做
为人处世时间:2024-11-23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炉瓶三事炉瓶三事也称炉瓶三式、炉瓶三色,是古人熏香时所用的一套香具,由三件组成,分别为:香炉、香盒、匙箸瓶。香炉用来焚香;香盒用来盛装香料;匙箸瓶包括瓶、香箸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21
邪YIN危害,人在什么时候才最明白?1.人在倒霉的时候最明白。 “倒霉”这种东西说不准,人们无法去定义何为倒霉。如果真的要给“倒霉”一个生动的解释,那应该是:与自己心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11-21
咱们再说局限一点,当你做什么事,你把这个事情做好,完了把这个事情做好的功德,自己不贪恋、不执着,回向给众生,让他们得幸福。当然让我们这个心一下子给全人类全众生类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9
在了解菩提心的重要性之后,就应真实发起菩提心。可能大家都清楚,发心需要从根本悲心中产生,悲心又需要缘一切有情而生起。那具体应怎样修菩提心呢?应按阿底峡尊者知母、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18
主持人:今天觉得挺高兴,因为您是我采访过的嘉宾当中,最长寿的一位!梦参老和尚 :我的脑壳里头没有长寿、短寿,我的思想也有没有所谓的要多活几年、怎么样工作,都没有。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8
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她的词作清丽婉约,常以深闺女子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同时也反映出宋代熏香的繁荣景象,今天让我们一起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17
编者按:自古以来,世人对佛教有很多误解。有些因为不懂佛教名相,望文生义,理解不当乃至南辕北辙,却以为这就是佛教;有些因为门户之见太深,不肯虚心理解佛教文化,也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要戒邪淫,首须对邪淫的害处,有透彻的明白。明朝进士冒起宗,在注解《太上感应篇》中‘见他色美,起心私之’二句时提到,看见他人的妻女美貌,便起了奸邪的私心,只要一起
邪淫果报时间:2024-11-12
1.我丈夫在过去世曾经是猎人吗?为什么今世喜欢在周末打猎?他们要怎么做,才能消除此业力?2.什么业力使我大女儿和她的家婆同时出意外往生?她们往生后七天的情况是怎样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1
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常去佛教寺院的人,对寺院的大雄宝殿都不会陌生。那里是上香礼拜的必到所在。即便很少去寺院的人,也都听过大雄宝殿这四个字。不过,除了出家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7
药师佛法门小常识药师法以药师如来为本尊﹐为息灾﹑除病﹑延命等目的所修的法门。其中﹐天台密教则以七佛药师为本尊﹐故谓为“七佛药师法”。药师净土药师净土(净琉璃世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7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问:上'师您好!现在很多人喜欢戴护身符,“男戴观音女戴佛”、“不同生肖需要戴不同的本命佛”的说法,有没有道理?阿旺嘉措金刚上'师:佛教没有这种说法,这可能是一些不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11-01
佛放光是为照破众生的无明。◎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开示佛说法时,常常放光。为什么?因为为令众生快点觉悟。佛在最后说《涅槃经》时,从面门放光,又由口里收回,这表示去也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8
(图/虫漏沉香)“虫漏”跟“生结”、“熟结”、“脱落”、“倒架”一样,都是野生沉香按形状分的一种类别,“虫漏”也叫“虫眼”,也有叫蚁沉,虫蚁最喜欢在香甜松软的沉
香道培训时间:2024-10-26
「瞻仰两足尊」:现在大家都瞻——目不暂瞬的望著佛;仰——抬起头来看佛。两足尊,什麽是两足?不是两只脚,在此当充足、满足讲,什麽充足了?福充足了;什麽满足了?慧满足了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