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见佛,心即灵山
——第十五期禅三班贤宗法师开示
杨柳整理
一、扫尘观心——面壁观指导语
(按:指导语宜采用平缓、安和的语调,以此发挥慈悲、智慧的能量,在必要处要为修行者留下充分的静观时间。)
请各位同修将手中所有东西都放下。一切放下,万缘休息,面对墙壁坐下。身体放松,意念放松,心灵放松。这堂课可以成为“面壁观”。
六祖惠能曾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刻,请观照自己的内心,我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不能安宁,为什么不能接纳敌人,为什么不能面对自己,为什么处处碰壁、无法超越瓶颈?
观照自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本,我们的内心都是清亮的、喜乐的、柔和的,如何现在附着了如许烦恼?面对自己,觉察自己,超越自己。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多了我而平添光彩,也不会因为少了我而有所损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世间的一切,都由于因缘和合而存在,由于因缘离散而消失。世间的诸法,都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
一切都是过程:你的辉煌,你的失败,你的青春,你的老迈,你的顺畅,你的纠结,一切都曾生起,一切都曾经过,一切都会过去。
深入地挖掘自己的内心,用“本来无一物”的思想来对照自己的生活:回想你与父母的相处,与伴侣的相处,与孩子的相处,与员工的相处,与同事的相处……我本来很清明,本来很自在,为什么现在有了这么多的烦恼?
花在路边盛开,如此明艳娇娆,为什么你欣赏不到?水在河中流淌,如此清澈琤瑽,为什么你听闻不到?夕阳古道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悲怆高古景色,寻常巷陌风光,为什么你感受不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什么你心会不到?
把你的眼睛闭起来,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觉察自己的内心。为什么我们总是愿意在计较攀援中活着?别人说我不好,为什么我久久无法释怀;别人肯定我、赞叹我,为什么我要以此为乐?深入地挖掘自己的问题,寻找苦痛挣扎的原因。庄子说:“举世皆誉而不加劝,举世皆谤而不加沮。”外界的评价等同于你自身吗?外界的赞扬会令你变美,毁谤会让你变丑吗?为什么如此介怀呢?
只有向内观照自己,才能找到烦恼、染污的根由。这不是老师可以教给你的,也不是朋友可以提示你的,只有你自己可以帮助自己。
好好观照自己的内心,只有自己真正发愿想要解决问题,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直观心中升起的每一个念头,面对它,看住它。观者,看也,看住自己的念头;照者,见也,如明镜一样照见自己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回想自己走到今天,内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迷失?为什么会烦恼?为什么会比较?为什么会不幸福?多问自己为什么。某人成为你的敌人,为什么你一想到他便怒火中烧,心生嗔恨。为什么?
寻找问题,发现它,面对它,放下它。用坚定的声音告诉自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人心中皆有如来藏识,皆有成佛的种子,皆有成佛的可能性。那么,我们为什么无法成佛,为什么被心魔所困扰?镜子原来如此明净,是谁将它惹上尘埃的呢?是风吗?还是污浊的世事呢?请记好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心镜上的尘埃是我们自己染上的,所以解铃还需系铃人,让我们一一观照,把尘埃渐渐擦去吧。
有人绝望地站在海边,对大海说:“我将永远不爱海了。”荷花对他微笑道:“善男子,花将常在你的海里。”荷花在对你微笑,清风在向你致意,小鸟在对你歌唱,你的心感受到了吗?只有当我们的心海如明镜一般平静时,我们才有清澈的灵台去感受这一切,幸福、智慧、旷达等正面的能量才会临幸你的生命。
只有敢于面对和自我超越,才能达到至善。生命的喜悦无从借鉴,真正的自在唯在我心。面对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潜在的问题。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虚空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个大的感应果报。一个世界,一个社会,是一个小型的因果报应。一个人,一个家庭,是最小的因果报应。一个妄念就是一个业因。业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净空法师语)
因循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自己所造的宿业,自己要去担当,自己要去面对,自己要去化解。
观想回到原初的澄明状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要被功名所左右,不要被利益所左右,不要被情感所左右,不要被爱欲所左右,寻找真实的自己。
深深地吸一口气,寻找自己内在的喜悦。仔细感受,用心观想,会心处不必在远:我就像春雨一样泽被万物,润物无声;像夏月一样清凉皎洁,明旷高远;像秋日的落英一样盘旋起舞,深吻遒会;像冬日的冰雪一样洁净莹透,无色无香;像山间的泉水一样欢欣地与一切人把臂同游、尽情歌唱;像松林的晚风一样吹拂过迷途者流泪的面庞;像边塞的夕阳一样气势磅礴,映照落霞孤鹜;像大漠中的狂沙一样卷起万物,流转了万年的光华。
让自己的内心回到原本相磨相荡的态势之中,回到如婴儿之未孩的无穷可能性中,我是如此的清净、自在、圆满。一天、一月、一年、一生,时刻记得这样的状态。“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在外不分别,在内守静寂。关闭纷弛的妄心,启用真心与本心。
像观音菩萨一样的慈悲、仁爱,像文殊师利菩萨一样的清净、精进,像普贤菩萨一样知行合一,像地藏王菩萨一样具有大愿、大力,救苦救难。我们要以一切佛菩萨为榜样,在有限的人生中展现无限的可能。
在生活中,敢于承当与接受,接受自己的不足,接受负面的评价,接受无常的定则。真正地接受自己,展现自己,立足于天地之间而无有忧惧,一片冰心,一片坦荡,完具智慧,完具慈悲。
二、音声相契——同修壁观禅心得分享
法师:下面,请各位同修针对刚才的禅修体验说说自己的看法,随心漫谈,触机而动,自然就是最好,真实就是最好。真的,就是善;善的,就是美。
同修一: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曾想过要去观照自己,使心宁静而不再躁厉。可是,苦于没有一种专业的门径,指点我们怎样向内观,怎样放下自我,放下一切,怎样面对烦恼,证得菩提。刚才法师的指导给我们提示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使我们回家以后能够切实修行。感恩法师。禅修是一座宝库,等待我们去修证,去实践。
同修二:我在刚才的过程中,明显地感受到禅修好比是黑夜当中的一双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双黑色的眼睛教我们向内观自己,而不是向外指责别人、怨天尤人。禅修教我们发现自己。
同修三:平时在家庭中遇见每一件琐事,都会在心上系一个结。久而久之,心结越来越繁琐,越来越难解。于是就很容易去责怪自己的家人,家庭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今天才有所领悟,原来是一切都是自己的原因。自己的心如镜子一样,如果我很紧张,很哀怨,那么照射出来的世界便也是面目可憎的。别人又怎么会喜欢和我相处呢?好运气喜欢好脸色。我们要想改变别人的态度,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别人只是触发怒火的一个因,而嗔怒的种子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使它如水一般清凉、宁静,这样无论外因如何挑衅,我们都能够安住于自己清净的状态之中,学会理解他人,包容他人。惟其如此,世界才能和谐。
同修四:“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应该好好参悟这句智慧的话。我们来此世间的时候一无所有,离开的时候还是一无所有,中间过程中获得的名、利,体会的爱、憎,不是云烟,不是梦幻,又是什么呢?我们总是想不断地购买一些东西,求得一些东西,贪爱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最终都会归于空无,为什么要成为它们的奴隶,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呢?这三天的禅修,让我慢慢找到了心灵归于沉静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去修行,相信一定会展现出更好的人生风光。
同修五:人生本来的状态,是清净的、空的,但是这种空中却又包含了最大的丰盈与圆满。相反的,在人生中对于名闻利养的驰逐,看上去是为我们增加了许多东西,实际上却损折了内心的圆满与清净。越是向外追求,越是失去。一如掌中之沙,握得越紧,离散地越快。如果一个人的心没有根底,没有定力,没有灵魂,就很容易被外界普世的价值观所牵引,去追求才色名食睡。因此,我们应该多多参加这样的禅修,并坚持将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同修六:刚才在禅修中,感受到了禅悦。刚开始的时候,师父的声音响起,问我有什么烦恼,我当下没有想起什么具体的烦恼。但是随着指导语的渐进,我逐渐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些烦恼,真正开始能够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且想去面对它,改变它。因此我想,禅修应当是一生需要坚持的功课,不断省觉,不断内观,不断整理心灵,不断超越前一刻的自我。
同修七: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香海禅寺的禅修了,我再一次来,是因为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助益,不愿意浅尝辄止。我总觉得,自己的内心是分裂的,至少有两个我在作对。第一个我想做陶渊明那种出尘的隐士,愿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第二个我又是如此的爱慕虚荣,一旦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还是喜欢漂亮的衣服,喜欢奢华的物质。我觉得自己在生活中真是苦痛纠结,想要改变别人,但是自己都不尽如人意,谈何改变别人呢?今天,我意识到,原来一切的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要严于修证自己,宽于对待他人,这或许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吧。我发愿用两年的时间,来到香海禅寺来做义工,不知师父是否能够接受我?
同修八:这三天禅修对我的挑战非常大。我的身体比较胖,早上五点钟开始的打坐对我而言是一种很大的挑战,我喜欢这种超越自我的感觉。刚才在面壁观的过程中,开始的时候我脑海中想到的是妻子和孩子,然后又想到父母,我对他们怎么样,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还不够。后来又想到了自己,自己身上有哪些长处,又有哪些不足,有哪些人使我欢喜,哪些人使我憎恨,我一一想来,一一观照,一一面对。这些事情虽然还不曾想出一个明朗的结果来,但是这一过程却使我的心越来越宁静,越来越安和。我开始感受到,人生是一个过程。我以后还会继续禅修,坚持下去。非常感恩香海,感恩师父。我感到这是一个疗愈心灵的过程。
同修九:在这里,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与内心对话。我由衷地感到,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如同一张白纸一般,没有任何的颜色,可是尘世中的种种遭际——人际、感情、事业等等,却将我们的心染上的颜色。我们有时快乐,有时伤悲,轮回周转,没有消歇的一刻。禅修让我的身体停下来,也让我的心灵停下来。现代生活风云变幻,常常使人猝不及防,我想起这样一句话:“慢慢走,等等灵魂。”禅修就是在等自己的灵魂,洗净它、护惜它,清净喜乐地去生活。
同修十:我因香海的小册子与这里结缘。这三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吃饭的过程。我们在红尘时,每天都想要去追求鲍参翅肚,追求玉盘珍馐;但是来到这里以后,法师教了我们怎么吃饭,我们也看到法师们是怎样做的。他告诉我们,要专注在每一个当下,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吃饭的时候不起杂念,用全部的意志完成吃饭的过程,用心感受米饭在口中被咀嚼的每一个当下。这样,米饭清冽如酒香,任何一点回甘都能被我们明确地感知。法师们在喝粥的时候就是这样,具有出家人的从容、喜乐、满足,出家人的威仪令人心生向往。
三、色即是空——回归本来圆满的佛性
刚才让大家来参悟这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每次观想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都充满能量,如同电击。好的东西要和大家一同分享,因此今天与你们一同来修证它。
有位同修看了我们的《香海禅》,问了我一个问题:“师父,您说如果把心清空,就能使人的能量乘以倍数地增长。请问它如何增长,又能增长多少呢?”我对他说:“当你起了这个乘以倍数的念头,心就不可能是空的,如果不能做到空,而去追求有,追求结果,这样,修行就是缘木求鱼。离清净、自在越来越远而已。”
我们做事情喜欢设定一个又一个的目的,有的人达到了目的就不再精进,就懈怠了。这样,目的反而成为使你停止前进的借口。就像很多优秀的学生进入北大清华以后,觉得自己的目的达到了,考取了名校,于是就开始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几年以后,反而“泯然众人矣”。须知,才性、灵气是需要日日护养,静心护惜的,如果以一个个狭隘的目的来损折自己的智慧,那么这样的追求就不值得效法。
人应有愿景,发大愿,行正道,而不要执着于每一个短期的目的之上。什么样的愿景会使人此生受益?比如儒家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这样的愿,就是能量具足的。又如佛教所说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有此庄严誓愿并依此修证的人,此生自然能够有一番大成就,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有将自己身上的习气,如傲慢、嗔怨、躁厉、急迫等一一克服,将对于名闻利养的追求一一放下的时候,你身上的能量才能彻彻底底地展现出来。否则,你就像一个倒满了水的杯子,再也容纳不下任何新鲜的思想,任何异质的声音,这样的人有如一潭死水,是终归要发臭腐烂的。死水是令人绝望的,不流动、不振拔的人生也不会有什么希望。正因如此,朱熹在读书时想到了“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要活,做人也要活。
一个人立足于天地也好,与他人相处也好,自处独居也好,只有将原本的清净的自我展现出来时,方才能够成为最优秀的少数人之一。佛法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使自己回归到本来的空性之中,人才能够真正拥有无量无边的能量。
“空”是宇宙的根本大道,是我们最应参省的人生至理。当因缘还不具足的时候,停住比勉强行进更为睿智。达摩在传法之前曾经面壁九年,这既是自我修证的过程,同时也是静待机缘时至的过程。真正的智者总是能够通过宇宙万物的运生规律来省觉自己,超越自己。他以万物为上师,以一切人为导师,把自己的心量打开到无所不包的虚空之境,能够吸收、运用一切力量来帮助别人,也成就自己。
禅修所需要的是“心超三界外,身居五行中”的状态。这并不是身心的分裂,而恰恰是两者最佳的结合。
我们主张修行生活禅,亦即将禅修静定的状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使语默动静之间,无时无刻不体现出禅者的作风。要想解决生活中的种种烦忧,扫平心上的诸多尘垢,最佳的方法就是通过身心的内观、内调,使自己回归到原本空灵的状态之中去,如此一来,原本的慈悲与智慧将次第展现,你将展现出非常优容、喜乐的人生状态。在这样的天地境界中,一切问题都自然迎刃而解。不是问题本身不存在了,而是你不会再将它们视作问题与障碍了,相反的,所有人事都将成为加持你修行的上师,促进你的正向能量,使你在人生中展现出不凡的气象来。
我们修行,应从小事着手,从凡人度起,从行住坐卧中体会禅的真谛。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智慧言语:“破除烦恼,二更山寺木鱼声;见澈性灵,一点云堂优钵(优钵:梵语,亦即莲花)影。”破烦恼处,不在高古,如鱼精进不息,则闻木鱼声便可照彻烦忧;见性灵出,不必在远,三两荷花素净,当忆其出自淤泥。可见,清净、性灵都是从烦恼、污浊中步步参悟而被勘破的。我们今天在这里禅修,实际上是师父领你看看修证的道路,认认回归佛性的家门。至于之后的修行,就要靠个人的坚持与精进了。
无量佛经,多少是佛说的,多少是魔说的?即心即佛,也可说即心即魔,看你起心动念,看你如何护惜,看你如何安住,看你如何坚持。禅修的功课,一时都松散不得:“独立不愧影,独寐不惭影”,君子慎独,即使是独处时,即使是困厄中,也不能忘记修行。
读十年书不算本事,读一辈子才见长进;修一时禅不算精进,修百世禅方见菩提。
虚云老和尚: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姜见龙居士,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29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瞋恚,就是很大脾气,很大的无明;这种无明,就是前生造罪业的根,所以才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的罪孽根。”什么叫老虎神?老虎本来已经很厉害,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烦恼,没有尘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修行人应该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是容易被感动,被感化的。很多人学佛后,懂了因果报应,结果别人遇到了危难,遭到了报应,就用因果来衡量别人。好像他遇到灾难是罪有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前一段时间我也讲过,虽然自己修得不好,但二十多年来基本上没有中断过念《普贤行愿品》。希望道友们今后也要坚持念《普贤行愿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是借助共修的
文殊花开时间:2024-10-02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我们初信佛的人有什么毛病呢?太贪心,贪大,贪多。看着《普门品》,你就念《普门品》了。一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也好,也念。《金刚经》也好,我要生极乐世界,又念《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7
“信佛就是指信你自己的心”,但这个心,应是清净不染心,不是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指信自己的心,也就是自皈依。‘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6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五、净心具足诸法吴汝钧上面讨论的一念心具足诸法,是就平常的一念心而言,而人的平常的一念心,总是倾向于染污方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1
达真堪布:不取舍因果,哪里还有修行呢?只有佛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讲出了三世因果的道理,通过这些因果关系,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前世不修今生苦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09-06
文革时,一女被剃了阴阳头,公众批斗,当众羞辱,该女是一位有身份的人,虽学佛多年,但还是难忍如此大辱,当时死的念头都有了。禅门大师贾题韬当时递一纸条,该女豁然开朗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6
常想睡觉就是业障,如何克服?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为什么好睡眠呢?就因为饮食不调。或者是吃得很多,就生出一种食困,吃完东西就想要睡觉。你若是把饮食调得恰到好处,吃东西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2
修行三秘诀若不能谦虚忍让,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就会有很多障碍。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修行不可各处卖修行,卖广告;一卖修行,就会着魔。有些修行人是诸佛来护持,有的是菩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2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想要影响其他人生一种信心,自己就要实实在在地去行持佛法,所谓“依教修行”,依佛所说的教法去修行。这个修行,我们知道一点就修行一点,知道多少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31
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修行人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呢?就是知足心。知足,是我们修行必不可少的因缘。我们修行时,会出现不知该如何修行的违缘,但若我们有知足心,则不会出现违缘,反之若没有知足
藏传佛教Buddhism时间:2024-08-18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只要朴素、保暖
佛答时间:2024-08-18
文:成刚法师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
佛答时间:2024-08-18
有的居士具备善知识的特点,可以帮我们更好的修行。而有些居士表面上“学佛”,但实际上却障碍我们!如果你身边有这四种“居士”,一定要注意了!一、跑跑居士跑跑居士,修
佛答时间:2024-08-18
知道佛教修行基本理性判断正说邪说【正信佛说,不入邪见】——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
佛教知识时间:2024-08-14
顶果钦哲仁波切:佛法,修行重于传授和讨论在过去许多生世中,我们曾经历各种状况,曾经富裕,曾经被敌人战胜,失去一切。我们曾享尽天道的欢娱,也曾是政治迫害的受害者。
禅理故事时间:2024-08-14
【原文】迄高宗永徽辛亥岁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据《五灯会元》卷一)【译文】到了唐高宗永徽辛亥年(651)闰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印光大师说:我们菩萨六波罗蜜,其实只有四个法门,就是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这个忍辱跟精进不是法门,它是一种心理素质。他说:你这个六波罗蜜是成功失败,这个行力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8-09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算一算人生有多少年◎宣化上人 开示于三藩市佛教讲堂一九七〇年十一月十八日为什么我要把这个金刚和我们的身体比?因为我们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很短的时间,由生到死,不过几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8
达真堪布:生活是种修行佛法是种活法,生活是种修行。学佛修行能让人轻松自在,快乐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心想事成。我们明理了,心里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
为人处世时间:2024-08-02
1.什么叫修行?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过去我们没有接触佛法,没有人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们的想法错了,看法错了,我们说法、作法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01
六 劝注重因果甲 明因果之理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
因果报应时间:2024-07-26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属于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禅茶缘起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属于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禅茶作为一种传统而崭新的文化形式,以佛法高度的智慧作
禅茶文化时间:2024-07-18
《六祖坛经》行由品 直讲6【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六祖大师在东山寺槽厂加工米。过两日有一个小沙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13
我们经常说:除了学佛修行,世间的一切都要放下。有些人会有疑惑:那是不是就不能生活,不能工作了?不是这个意思。若是你能以佛法、以智慧去生活、工作,这本身就是学佛修
禅理故事时间:2024-07-13
1.真念佛的人心里没有杂念,所以他念念是佛,念念生佛。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我们就管住自己的念头,念念让它有佛念,不能有别的念头。这是经上常说的“一念相应一念佛,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10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六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学佛证道的第一步我们前集说到持戒有护法神在护持,那么,讲良心话,保护自己还是要靠自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9
每次佛学讲座或法会完后,待信众们差不多全部离开了,总有一位女居士很发心,留下来清洁厕所。这情况已维持了多年,没有改变。还记得有一次我问她,又是你洗厕所?你会不会洗?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5
大家好!昨天偶然聊起格局的问题,我发现人来到世间上好像冥冥当中是有业感的。在这里,我先来简单地说说什么是 业感。业感,词源来自于玄奘法师译经用语。梁启超先生在《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5
信众问:五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是否就不能学佛修行了?仁清法师开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出自《六祖坛经》,是五祖对六祖说的。如果没有认识本心所在(没有亲证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4
在生活中善于用心就是修行如瑞法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印度西面,有一个偏僻的民族,叫卢舍那。那个地方的人,生性比较好斗,所以人们都不敢去那里去弘法。那里,久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2
各位同修,我们无论是打坐、念佛、诵经、拜忏,这些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华我们的心灵,来净化我们的精神状态,来优化我们的身、口、意。其实修行就是来改良自己的本身。修
向生净土时间:2024-06-22
讲《地藏经》的因缘不论古今,每一位法师讲经的时候,在没有讲经文之前都要玄谈一下,所谓玄谈叫做“谈玄说妙”,但是我们现在不必这样做了。另外在讲经的时候,看他是哪一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06-20
说是从前有一位果农信奉佛教思想观念,常常与寺庙禅师进行谈话,但是却不喜爱持戒以及禅坐。别人问他原由的时候他只说,他修持佛法是为了让自己练就无限量的大神通,而非为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9
小乘阿含部第0663部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正文内容: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国。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天龙八部。大众集会说法。时世人民。
佛学知识时间:2024-06-09
难陀为了女人修行贪欲占据不知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滴进屋顶损坏的房子。贪欲无法占据善于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无法滴进屋顶完好的房子。有一次佛陀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这
佛典寓言时间:202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