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六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晚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
●简述禅定
——戒能生定,由定生慧,这是三无漏学。
第二个问题: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请法师开示都有哪些禅定?
这个禅定啊,有世间定,有出世间定。这个说法有几种,大概说一下。这个定,必须得由戒生定,才为正定。如果不从戒生定,就有可能走到岔路上去。所以说戒能生定,由定生慧,这是三无漏学。由于我们严格持戒,我们就会得到各种的禅定。有欲界的禅定,还有色界的禅定,还有无色界的禅定。今天跟大家介绍一下色界的禅定。
也就是第一禅,第一禅那善意识,这个时候的意识都是好的,称为善意识,包括寻、伺、乐、喜、制心一处。刚开始有寻有伺,这个伺啊,就是代表侦察、观察,趁机而入,就是有觉性在那块。由于寻、伺、乐,生起了禅悦的喜乐,有乐有喜,来达到制心一处,就是心归到一块儿了,不再散乱。这是第一禅。
第二禅呢,有伺、乐、喜、制心一处,这里没有包括寻,这里就不用寻了,已经是第二禅了。
第三禅,禅那善意识包括快感、喜,制心一处。这里伺和乐已经没有了,又进一步提高,有快乐、喜悦,还有制心一处。
第四禅,愉快,制心一处。那种快感没有了,光有一种清净、快乐、愉快。那快感没有了,这个喜也没有,完全是一种愉快,就可以制心一处。
第五禅,定舍。这些地方也不住了,刚开始还有点意思,后来就把这些也放下。这是色界里的五种禅定。这五种禅定,也有把它分成是四种禅定,就是第一不算,可以说成四种禅定。实际上都差不多少,有了这些禅定,在色界之中就有相应的果报。生到第几天哪……第几天,它都有相应的果报。
下面继续介绍,成熟于无色界之善业。在无色界中,有四种产生相应之报的无色禅定,也就是果报。无色禅,第一禅就是善意识:空无边处,在空无边处。第二禅,就是善意识:于识无边处。第三,于无所有处。第四,于非想非非想处。因为这些禅都没离开生死轮回,还都在生死轮回里,我们知道这个就可以了。
附录:三界。
三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一、欲界,为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其中,人道中有东、西、南、北四大洲。
然后有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为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色界中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初禅有三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
二禅有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光音天。
三禅有三天:(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
四禅有九天:(一)福生天。(二)福爱天。(三)广果天。(四)无想天。(五)无烦天。(六)无热天。(七)善见天。(八)善现天。(九)色究竟天。
三、无色界,为色相俱无,但还有心识,是极深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
无色界中有四禅天,又叫做四空处。(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又名不用处)(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此三界的众生,都没有超出生死轮回,还都属于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无论在哪个层次,都不可以执著,必须努力修持,以超脱三界,证得圣果。
我们主要想说的禅定,就像禅宗所说的,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讲的:什么叫禅?就是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就为禅。那什么叫坐呢?就是坐见本性为坐。这就非常直接,不走这个渐教,直接走这个顿悟。这对我们修行是很重要的。
修行中虽然有它的渐次,但我们知道渐次有它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就是我们会生起执著,觉得我已经修到第几禅定了。只要你知道你修到第几禅定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执著,你的知见就起来了。就不肯放下你那种执著再往前走,像刚才讲了,执著这个乐啊、喜啊、快感啊、愉快啊……就走不动了,就留在那个地方,也可能留在这个色界里了。这种快感都是人们平时所得不到的,不是我们说的那个快感,那种愉快。比那要好出可能是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几万倍……是平时所没有的。但它也没有离开你的分别心,这个了脱生死还是不可以的,只能是寿命的延长,得到一种享受,一种感官的享受。
我们要求的应该超出这些感觉,不要在感觉知见上下功夫,要直接超越。就像刚才讲的,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那一心不乱就是制心一处的意思。一切相,包括所有的禅,这五种禅定,还有下边的这个空无边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还有非想非非想处。这些定都要把它放下,就是粗的要放下,细的也要放下。这地方它有很多的岔道。我们由于平时可能对喜乐,或快感,或愉快,有了贪恋的时候,在这个禅定中,就生起贪心,就迈不动腿了,就以为自己证到什么,而且是一种如何如何,这也是很危险的。
我们必须在平时要培养舍的这个能力,不住。就算生起一点欢喜,包括气脉暖和了,身体觉得挺轻快,心里挺愉快:“哎呀!可好了!”这话不能讲。“哎!今天坐禅可好可舒服了。”到处告诉,这就不好了。你觉得只是告诉了,实际上你已经住在那里了。马上就得舍掉,不算个什么,离了脱生死还远呢!了脱生死,如救头燃,就是说头上着火了,马上就得救,你不救,一会就烧枯了,烧死了,就那么着急。没有机会去搞那些什么乐啊、喜啊、愉快啊,没有机会,根本连想都不想。这是我们在修行中应该十分注意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我们在修行中有时候起烦恼?就是因为我们有一点小小的境界,就住在那块了。而去猜测、对比、比量:大概我证到初果了吧,我证到二果了,我几禅定了。就在那想这些事,我现在是不是圣人啦,我能不能离地走啊?观察自己。他觉得没人知道,就自己心里想,过一会跟一个人说:“我就告诉你,你别告诉别人啊!”实际上,你已经在这里摔了一个大跟头,而你还不知道,还以为谁都不知道,谁也不能判我什么罪。实际上内心早就判你了,已经停在原地,进入化城里去了。所以说在修行中,这些感觉不应该要。不能等感觉来的时候再克服,必须在平时锻炼,平时不能生起欢喜。
比如说今天斋堂吃饭——“这个饭哪,哎!做得真好!”你不能一个劲地想:“哎呀!这真好,比昨天强多了,比前天也好,以后天天这么做才好呢!”你不断地训练你的感觉,训练了你的住,最后在禅定中同样也会住的。怎样不住于这些感觉呢?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是在饮食上,在身体感触上,还是走路上,在眼耳鼻舌身意上,一切都要不住,不进行思惟。不住啊,一个是不看,收回六根;一个就是见了也不作思惟,见如同没见,就是见我也不作思惟,不让自己起分别。由于我们平时的努力,不进行思惟,当这些感觉来的时候它就差,不是那么强烈,感觉敏感性也差了。
你看一个人怕疼的时候,你说我拿火烧他,火还没到跟前呢,他连喊带叫:“哎呀!可疼死了!”他为什么疼啊?因为他提前有一个意识在做作,在作用。如果你没有防备,也没有想,有时候钉子扎到脚里还没感觉疼呢,等拔出来才感觉疼:“哎呀!怎么疼了?”后来才产生疼,这就是我们是否提前训练它的关系。
所以我们在平时一定要训练自己,不要在感觉上下功夫。如果你在感觉上下功夫,你修得再多、再好,也顶多到这个色界就出不去了。特别是我们在有了禅定功夫的时候,正坐着,突然一个桃进嘴了。哎呀!这甜哪,比平时吃的桃甜多了,好多了,满口的津液,而腹部还饱满。这也不用嚼,也不用吸的,桃就进嘴了,比我们平时吃的时候的感觉还好,还实在。你想一想,你是不是生起一种欢喜,希望天天这样?你要生起了欢喜,而天天希望这样,你就住在这里了。所以说这个不行。
那修定之中,空无边处能不能住呢?也不能住。这个空,无边无沿。实际上这个空并不是真空,是你用意识心所产生的空,意识心没断所产生的空,并不是真空,而是你还有一个念头产生的空,只不过是太微细,你察觉不出来。还有识无边处。“识”就是认识,知道。这个无边处,广阔无痕。还有无所有处,什么都没有,他以为这就是修到果位了,什么都没有,“我已经清净了,干净了。”你不知道这种无所有和识无边处,还有空无边处,这都是微细的识在起作用,都差不多。最后还有一个非想非非想处,不是想,他不用想,连不想的概念也没有了,非非想也没有了。非想非非想,连那个非想啊,他也不要了。有的就认为自己已经进入涅槃了。
佛经上不是有那个故事吗,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僧人,得了四禅,生了慢心,以为自己得了四果,结果临终的时候见到四禅的境界,最后他就诽谤佛法,说佛说法不真实,还说涅槃怎么样,怎么我又出来了,没涅槃呢?他以为已经成就了,实际上他不知道,他已经堕落四禅中。这些问题都在于我们用识,不肯放下。觉得放下了我们的想法,放下我们的分别,人活着没有意思。虽然他放下了很多,但是终归不敢彻底放下。就像黄檗禅师说的,不敢去像木头一样。就是像木头,一点想法都没有,就像死了一样,他不敢,总得保持一个念头,他要创造一个无念,创造一个无所有。他处在那个环境里。
(编者注:《大智度论》卷十七:佛弟子中有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谓得四道。得初禅谓是须陀洹,第二禅时谓是斯陀含,第三禅时谓是阿那含,第四禅时谓是得阿罗汉。恃是不复求进,命欲尽时见四禅中阴相来,便生邪见谓无涅槃,佛为欺我。生此恶见,故失四禅中阴,便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便生阿鼻地狱。诸比丘问佛:某甲比丘,命终阿兰若,生于何处?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诸比丘皆大惊怪,此人坐禅持戒,何尔耶?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禅时,谓得四道。故临命终时,见四禅中阴相,便生邪见,谓无涅槃,我是阿罗汉,今还复生,佛虚诈我。是故即时见阿鼻泥犁中阴相,生阿鼻地狱中。)
所以说,我们在修行中一定要有一个大的心量,不要怕,要敢于走这条路。因为这个识,这个想法和这个念头,本身就是妄想。你要不把这个看破,就执著了一个粗的妄想、或细的妄想或微细的妄想,甚至幽隐的妄想,时隐时现。一会说你看我这什么都没有了,一会妄想又出来点,说:噢!我还在。一会清醒,一会不清醒。他觉得清醒呢,就说明我还活着;不清醒了,他就以为我就完了。这是处在幽隐这个状态,妄想时隐时现。他不知道,当你想的时候,那是妄想;当你没想的时候,错以为是清净,这就是一条岔路的。所以不能住在这里,而且要勇敢地——也不是说你要用心念去做,而是如如不动,继续修持,不住。
就像人走过街道,两边摆的摊,我低头,连瞅都不瞅。这个功夫得靠什么来做?经行。经行里讲了,遇到水,踏水而过;遇到石头,踏石头而过,培养一种直心。因为我们的心都是弯曲的心。很多的事情,遇到物质我们都弯曲,何况处在这个环境,会更弯曲。因为他这时的心不受这个粗的思想思惟的支配,而是微细的,所以这全靠你平时的锻炼和习性。你平时锻炼出定力,不加分别,有滩水,我马上过去,甚至这个石头很大,我马上站上它过去,也不怕别人笑话。表面上你在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也就是找苦受的事情,但在这个时候它就起作用。到时候你修到这个色界呀,无色界啦,它就起作用,就不会在这上起分别了。你想一想,这么大的事情,你不提前准备,到时候能好使吗?
有的人说:“我临终啊,念句阿弥陀佛就往生西方。”有时候你不知道,习性就把你拽回来了,不知道拽哪个“国家”去了,这都很可怕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修行中必须认真,不能放松自己,不能说依靠着外来的力量,必须依靠你自己实修的力量,改造你的习气毛病,这才行。
戒律就是改变我们的习气毛病和执著。执著不是持戒,持戒不是执著,持戒是去执著,没有戒律就是执著。有的人说持戒是执著,那是乱说。没有戒律才是执著,所以大家一定要清醒,千万不能上当。因为真正了脱生死的时候还得靠自己,不是靠他那句话,他不能帮你了脱生死。甚至他那一句话能把你从本来已经要成功的道路上给拽回来,我们一定要警惕。
在修禅定之中,一个是要长时间地坐。不光坐禅时候修,任何时间都可以修,就是从行道中可以体会到这个修禅定。那我们做饭能不能修?也是能修的。虽然我这面做饭,但我不去想,不去分别,把念头系在一处,这就可以修,而且还非常清净。
以前跟大家讲过,我原先没出家之前,在药局给人发药。外面的人男女老少很多,都挤着抢药,手往那窗口里伸,很乱。我也不瞅他们,老啦少啦,男啦女啦,不管,我就是照方拿药。拿完药,在往外递药的时候,我也不看他的手,也不看这个人是谁。拿到谁的药方,我就递给谁,也不抬头瞅他,就是不观察,我就集中我的精力去拿药,不要错了,把心制在一处。后来逐渐就感觉到外面没有声音了,偶尔一抬头,一看这人,原先都不站排,这会儿人都站排,站得整整齐齐的,就像部队训练似的,而且没有一个人显出一种烦躁,都是一种非常清净的状态,非常好。后来收款处的人就跟我讲,说你一发药的时候,外面就会站排的,站得可好了,不用维持秩序,也不用人告诉。实际上我连瞅都不瞅,不但不瞅而且不去分别,反而起到了这个有秩序的作用。就是说你制心一处的时候,没有什么完成不了的,而且还非常准确,就像我们说的一种自动化似的,既修行又能够利于事业。这个大家慢慢体会,有时候体会多了,可能比我还好。
这个禅定随时都要修,由于我们这样修禅定,而且不分别,才能生起大愿。这个愿心从哪出?得从这里出,从戒定才能生出真愿。什么是愿力?愿力就是智慧。我们平时说的那个愿,那只是像上体下清老和尚讲的,是“牙疼咒”。他说只是牙疼咒,止止牙疼,只是牙疼咒。就说明口头发愿并不真实,虽然我们发了,但是很快就变了。你看看咱们有些走的,平时发愿“师父,我这一辈子都不走”,有的刚说完,第二天就走了。这个愿它不坚固,那都是口头上的愿,自己根本就做不了主。我们想发愿,必须用戒律产生了定力,所发出的愿才会真实的。好,这个问题讲到这里。
●出坡受伤是消业
——这正是重报转轻报,是很难得一个机会,也是锻炼我们无相的一个机会。
下一个问题:在出坡时,时有有惊无险的事情发生,也有的受点小伤,或多或少地受了大伤。对受伤而言,有的认为是工伤,对吗?常住应负责医疗费吗?以后此人就是功臣吗?恭请师父慈悲开示。大众薰修希胜进。
在出坡的时候,因为我们还有很多的工程要完成,还有很多事要做,有时候有惊无险的事情也常发生,应该警惕,不应该发生这个事情。但是也难免受点小伤或大伤,比如有的居士骨头摔坏了,脚扎了,腿受伤了。他们都默默地忍受,没有怨言,这都非常好。
为什么在常住出坡的时候还能受伤?也就是重报转轻报,所以是很难得的一个机会,也是锻炼我们无相的一个机会。对受伤者而言,大家应该关心、爱护、称赞。而在受伤者自己来看,应该看成重报转轻报,是难得的一个机会,是常住给我们的一个因缘。比如说腿受伤了,只是腿受伤,腿还没断。本来有断腿的可能,但是由于护持三宝而重报转轻报,只是受点小伤,同时又产生了定力。我们应该生起极大的感激之心和欢喜,这才对。
有的认为是工伤,对大家来讲,认为为常住办事是工伤,是正确的。对个人来讲,如果认为是工伤就不正确了,你本来就是自为公家。但是你要知道,这是一个了业很好的机会,别人都没得着,你得着了,这事是你自己偏得。所以自己不能认为这是工伤,而有所要求,这种心就是一种不正确的概念了。但这个问题,由常住和大家来认可,大家认可了,我们还得谦虚:“这是我自己不加小心碰的,这是个了业的好机会。”这样才是正确的。
所以说一个伤出来,有两种对待的态度,这就直接关系到你了脱生死是否圆满的问题。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就是说你用什么心态对待,你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如果以正确的心态对待,顺着这个病就会生起更大的定力和智慧。由于你心态的正确,很多的业力马上就会消失,甚至余业也会消失。有的心态不正确,虽然是消了一部分大的业力,但一部分业力又拿回来了。所以说不彻底,就像做手术似的,这个肿瘤啊,大面积抠出去了,那个小边还没抠出去。没抠,过几天又长出来,这就不合适了,还得做手术。所以我们对待这个工伤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我们了业的好机会,难得。也说明受伤人确实敢冲于前面,敢于拼命,这是好的。但是受伤以后的认识更重要。
“常住应该负责医疗费吗?”从常住这个角度来讲,应该是帮助解决看病问题。因为常住没有钱,所以不能说常住负责医疗费,只能是常住帮助解决,想办法尽可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记得我们刚来大悲寺的时候,亲顿师父心脏病犯了,犯的心绞痛,呼吸也上不来,那时我们大家没有任何医疗的能力,包括一辆车也没有,还是晚上,这地方非常偏僻。只能是吃点硝酸甘油,但是吃多也没有用,还是疼,满头大汗,都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没有钱,也不能送医院,又没有车,又不能求居士,因为是无所求嘛,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拼命,活就活下来,死就死了。他也没有怨言,也没有说,师父啊,你赶紧给我看病去啊,我不行了,没有这个。一点也没有怨言,就是疼。那种疼,大汗淋漓的,我们看着真心酸,特别是对于当师父的来讲,那就是不得了了。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的医疗设备和一些药物,其中从这次教训里也吸收不少经验。
后来有个师父突然想起来,有个居士在临走的时候,说那么一句话,说:“你有什么事赶紧给我打电话。”突然想起这句话,这才敢给他打电话。打电话,他问什么事,把事说了,他马上告诉送医院,一切由我来办。这才对他的病进行了缓解治疗。如果没有这个人,我们只能挺。知不知道其他居士电话?也知道,但不能求人,死也不求。
所以常住应该负责医疗费的话,在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就是这么个道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有什么能力,尽什么能力;没有能力,那我们只能说自己的果报如此,也只能是这么等着了。如果想修行,想了脱生死,还要找一个负责医疗费的地方,我看那你还不如回家呢,就没有意义了。因为这些出家人都是豁出命才出来的,之所以能有今天这么一个道场,都是拿命换来的。包括对待病苦,现在还是一样。虽然我们有了一点医疗设备和药物,如果常住没给他发,他也不会吱声。说你给我这药,给我那药,他也不会吱声。
你像亲藏师,打戒七诵戒的时候,前半舌头已经肿得厚厚的,通红通红的,他也没说要一片药,要片含片,说师父我舌头不行了。只是在那诵得语言都不清楚了,别人发现了,才给他找药,才上上药。像亲昌师,自己管药,从来不给自己找药,说我吃这个药,我吃那个药,没有那样。
原先我闭关也是一样。那舌头,口腔溃疡,没有办法,最后抹牙膏。那时候茅蓬也不是一点药没有,只要跟亲藏说一声,就会找来药,或是居士就能给买来药。居士每天上山都问:“师父有什么事赶紧告诉我。”就那种情况也没有跟他说任何一句话。牙膏没了,常住还有牙膏,在山上时就我们俩人,在他那保管。但也没有说:“我没有牙膏。”最后把外面的牙膏皮捡回来再抹,就那么打七。
医疗的保证只是随缘,首先建立在不求人的基础上。就是这么一个道场,大家应该清楚。特别是有人有病,出家以后一旦不给药,他就生烦恼:怎没给我药啊?不给我更多的药,我有病不知道吗?怎么不找好大夫看看?给找了好大夫,他认为你看得不准。这样就“躺在”常住上。这就不是修道,这是来疗养来了。咱们僧团的这种修行方式,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存在的。我们是来了脱生死的,生命是无常的,今天存在,也可能明天没有。不管它有和没有,我们都是严持不求人的戒律。只能为法而牺牲,不能为这些病苦啊、药物所转,而丢掉了佛法。
这里还有很多例子,有一些师父去看病,如果是女护士,宁可不看,扭头就走,不治了。这病很危险,不看有生命危险,那也不看,守住戒律。最后感动得医院都派男大夫来给看。就是这样,持戒为第一,绝不为自己的身体等等活着,必须为戒活着,这才是我们出家人的本分。所以说有了工伤,常住以慈悲角度来讲,是应该关心和关怀的,根据条件尽量去做;对自己来说,必须放下才对,无所求。
“以后此人就是功臣吗?”我们这里不讲功臣不功臣,每个人的业力自己了,成佛也是给自己成。不存在功臣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一段修行历史。因为有病或受伤,就认为自己是功臣了,这样就会障道,反而被病给欺骗了。本来有病是促使我们更加认识无常,更知道病苦来了是不等人的——病苦来了都这么难受,生死来的时候更危险。所以说要精进起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受伤、不怕死,勇敢起来,随时要为佛法付出生命,而不求一丝一毫的功臣之报。什么名垂青史等等,没有那回事。我也常说,宁可死在臭水沟里也不回到俗间。为什么宁可死在臭水沟?没有半点图一个什么光辉的形象啊,给后人留下什么之类的,没有这个意思。
所以说,这“功臣”二字对我们来讲没有意义。我们感谢三宝还来不及呢!哪来的功臣?真正的功臣就是机会,给我们机会,帮助我们成就的机会,那才是功臣。不要认为自己是功臣,如果自认为自己是功臣,那你就错了,你就修不动道了。这个问题还真得好好认识。如果不好好认识,将来就是一个误区,会跌倒爬不起来。所以说这里就是一个法宝,就是宁死不求人,冻死不求人,穷死不求人,饿死不求人,病死也不求人。就是这么样活着,有骨气地活着。能活就活,不活就拉倒。有因缘我们也不放弃看病,但必须是如律如法地,不如律不如法也不看。人身难得,得到人身不是保护它,而是用这个人身来证佛道,来给世间留下正气,这叫人身难得。不是说人身难得,我可得保护它。你保护得再好,没有骨气,还是行尸走肉一个,像没有精神灵魂的尸体一样,没有意义。
●听话干活的目的
——听话干活,这是咱们的一种方式,就是放下我执,放下烦恼,放下你的生死轮回。
下一个问题:我们要报师恩,就用听话干活的方式行吗?
报师恩,就是说我们要按照佛的戒律去做。什么叫“听话干活”?这句话呀,原先鞍山有一个市长的秘书看了,他对这话理解很深,他说这句话就是云门的“吃饼去”,赵州的“喝茶去”。他给了极高的评价,还曾经写过一首偈子。听话干活,这是咱们的一种方式,就是放下,放下我执,放下你的烦恼,放下你的生死轮回。所以说这个方式是很好的,通过很多的实践,能闯过很多的难关。
我以前给大家也讲过,在五台山斋堂的时候,有个老做饭的,就是去的比我早。后来他到小灶去了,就是病号灶。我在大寮负责,我们做饭做菜,每一天都很忙,从早晨忙到晚上。有时候好几百人吃饭,最少也得上百人。大寮一共就三个人吧,连烧火的四个人,你想才多少个人干活,那很忙的。有一天,他来告诉我说:“我那边不蒸馒头啦,你这块蒸馒头给我带点,好了你给我送去。”还得让我给他送去,他啥事没有,还溜达,还得让我给送去。刚有点想说我这里忙,后来一想,自己的原则就是依教奉行,听话干活。好,心里一说,依教奉行,虽然满心有点不愿意,但也去了,赶紧给送去。
送去了以后,他告诉我:“你给我炒菜。”他不让我回来,有客人,叫我给炒菜。后来帮他炒菜,炒完菜:“你给我送上去。”这是有外来的客人,妙江大和尚招待他们,这时又把菜给送上去。完了回来,一会那边客人就给钱了,有一居士给钱,一人一个红包。我又赶紧把钱给送回去,告诉:“我不要钱。”他们这就愣了,还不要钱,瞅着我,还挺怪。后来一看,赶紧走吧,这时候他才放我走。从整个过程中,表面上看他是懒惰,而需要我去帮他,但实际上是他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锻炼不要钱的机会,也成全了我的依教奉行。
这样的事很多。有一次上百人吃饭,粥怎么也得剩半桶。就这么粗那种小桶,怎么也得剩半桶到一桶。因为锅底的,再加上打完剩点边,划拉一起得剩半桶、一桶。人家告诉:“你明天哪,不许剩!”我当时就愣了,他马上说:“依教奉行!”我还没说呢,他就说依教奉行。好,我这就啥话没有了。
第二天就开始淘米,淘米时还想着这个事,到底下多少米好呢?下少一点,大家还不够喝,这可能不剩,但这不允许啊。不够喝,那也不允许,还得够喝,还不允许剩。少放一点?我就在那合计。我记得好像是也没减少,也没增多,还继续那么做。想着想着忘了那码事,粥也做完了,也开饭了。等到都吃完的时候,往回打扫时才想起这回事:“哎呀!他告诉我不许剩,我也不知道外面剩没剩啊?要是早知道,叫别人多喝点,也能过去。”什么安排都来不及了,也不能宣扬它,这必须得实事求是嘛!最后连桶里剩的都打扫在一起,扫得干干净净,就剩了小半碗。连沙子石子都有,那粥都有石子,总共就剩了小半碗。大家你瞅瞅我,我瞅瞅你,谁也没吱声。也没人表扬你,说你这真没剩,也没有。完事就过去了。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依教奉行,也就是用听话干活的方式修行,会改变外在的事物。人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智慧,只是看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处理。如果你用一种取巧的方式,必然得一个虚妄的果;如果你用真实心去做,必然得一个真实的果。刚才讲了这个听话干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听话干活就是报师恩,也就是报佛恩。什么叫听话干活?就是去掉我执,就要真实。
诵楞严咒灭宿习
——我们的习气毛病,一心诵楞严咒是可以去掉的。
第一个问题:“若有宿习不能灭,汝教是人一心诵楞严咒”,请师父开示,具体是哪些宿习?
具体来讲有哪些?就是贪嗔痴。要再具体一点,我们身上的毛病都是宿习,没有一样不是的。只不过有善恶的区别,有一些是恶的,有一些是善的宿习。但这相对来说是善,如果和真善对比,它那些就变成恶了。
我们的习气毛病,一心诵楞严咒是可以去掉的。诵到一心的时候,没有什么宿习不可灭除的。因为楞严咒它是佛的舍利、佛的光芒,无量光。有这个光一现前,黑暗没有不照破的。宿习就是黑暗,黑暗去掉了,这个宿习也就破了。所以说楞严咒——这大佛顶的心,是无上咒,绝对能去掉宿习,这个不用怀疑。
第二个问题:读诵《楞严经》能不能像楞严咒那样灭除宿习?
《楞严经》就是讲解了楞严咒,都能灭除宿习,这个大家不用怀疑。特别是断欲,非常好,而且能提起正见。
●恭敬心的意义
——没有恭敬心不可能得到佛法,一切佛法从恭敬中来。 下一个问题:恭请大德开甘露门,教导我们如何了脱生死,离苦得乐。恭请师父慈悲开示,如何对三宝起恭敬心?
这个问题前几天已经答了,我再继续讲一点。如何对三宝起恭敬心?首先,你得认识什么叫三宝。三宝就是你的佛性,所以对三宝有恭敬心,也就是你对你的自性三宝有信心;也就是对你的佛性有信心;也是对你的佛性进行开发;也就是对你的佛性进行使用;也就是让我们远离现有的所有的苦。恭敬三宝能离一切苦厄、一切灾难。这个例子比较多,我们都知道,有的恭敬三宝化险为夷,有很多的病苦都远离了。更主要的是能够破除坚固的烦恼,真正得到了清净心。由于恭敬心,我们就能够修得佛法,能了脱生死,能渡过生死苦海。所以说恭敬三宝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恭敬心不可能得到佛法,一切佛法从恭敬中来。
如何对三宝起恭敬心?我们知道,对佛宝要经常上香、礼拜和瞻仰,经常在佛宝前忏悔,得到佛宝的加持。我们知道,对法宝应该生起极大的恭敬心,因为法宝是渡苦海的筏,教导我们如何了脱生死。佛讲了三藏十二部,处处都在对治我们的贪嗔痴。没有法宝,我们就没有办法了脱生死,法宝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所以说要以佛为师,以法为师,以戒为师。对法宝,即使是一张纸、一个字我们都要恭敬,都要礼拜,都要用生命来护持。你看咱们这个香的包装上有一些字(佛菩萨圣号),或是这个佛菩萨像,我们都剪下来贴在本上。
以前行脚的时候,捡到一些佛像,就是泥塑的我们也都捡起来,送到一个地方去保存。在盘锦的时候,别人扔掉了很多佛像,大家一起去挖掘,都给找出来。由于这种恭敬心,就遇到了一个因缘。这是头两年,两年还是三年了?大连有一批佛经被送到废品收购站,马上就要化为纸浆了,都扔在不干净的地方,猪圈附近。后来居士来电话,问这种经书怎么处理。我说全力抢救,有多大能力就用多大能力抢救。他说:“这么多经书,有八吨,往哪儿送?”我说:“都送我们这来,就哪怕掉一张纸,掉个页,我们也要。”有的都沾上了埋汰东西,拿水洗,也要。由于这样的恭敬,所以说我们的藏经楼,你看这书一下就多了那么多,这都是个奇迹。而且居士还把一些书摊上的书,都收购过来。在人家里还藏了一部分,准备要卖的,居士去了,也很奇异地把那些书用正常价钱买来了,有的稍花一点高价,也请回来了。这就是由于平时对法宝的恭敬,对佛宝的恭敬才有今天的因缘。
咱们的藏经楼经书确实很好,一般藏经楼的经书还真就不见得有咱们的多。你想攒也不见得那么痛快就攒起来,同时还有人提供书柜。特别有一次,宗教局的领导来了,他原先以为咱们这些和尚穿得破破烂烂,可能都没文化,他原先那么认为。但他一看这个藏经楼,旁边的阅览室这么庄严,这么多书,他说一句这话:“你们这是大丛林哪!”说“你们是大丛林”,就是给了这种称赞。所以说我们因为恭敬法宝,就有这么大的体会,这么大的感应。
有一分真实,一分虔诚,就有一分果实在等着。我们应该用生命恭敬佛宝和法宝,同时也用生命来护持僧宝。什么叫护持僧宝呢?作为我们僧人来讲,以生命来护持戒律,来严持戒律,就是护持僧宝;作为居士来讲,帮助僧人严持戒律,维护戒律,创造护持戒律的所有条件。
咱这里的居士做得很好。原先哪,咱寺院没有车,到哪去都要走,或是居士帮助坐公共汽车等等。但是对于持戒来讲,确实有很多的麻烦,有男有女,有时候是很不方便。居士看到这种情况,认为持戒有了一定困难,为了护戒,所以就请了一个面包车,到现在还在使用。所以这个面包车是个功臣,护持了戒律。
对僧宝的护持,也是同样用生命来护持。我们知道,咱们寺院过去把神像、仙像这些外道的塑像,都清出了寺院。把外道像清出寺院就是护持三宝,让三宝清净,不允许外道在这里。后来考验就来了,外道集中了很多人,用汽车拉着仙像,砸开大门,闯进寺院。僧人都是拼命去拦截,有的被打,被扔在水沟里,被打住院等等。他们毫不畏缩,用生命来护持法宝,护持佛宝,护持僧宝。这个行为就是护持三宝的体现。那时候规定,不允许居士管,居士都在屋里,不许出来,因为怕居士受伤害。而僧人冲在前边,居士急得都哭,这是一个互相关心的表现。怕居士受伤害,由僧人往前闯。虽然是把僧人打了,仙像也搬进来了,但僧人照常上早晚殿、诵咒,一点不断,一点不乱。居士都含着泪,就想为护持三宝而拼命。
由于正确地处理,很快地就得到了解决,最后平息了这个事件。而在清理仙、道、神像这方面,树立了一个榜样。而且对佛教来讲,也是一个大事。现在很多的佛教寺院也鼓捣这些东西,供这些东西,这都是不正确的。他们有时候不敢处理。有时候护持三宝,就得豁出去。
在这期间,居士也是拼着命,师父说到哪,他们做到哪。师父说这些像应该清出寺院,他们就积极地出去跟政府打招呼。政府同意以后,马上就雇车拉走,也不怕被打击。居士护持三宝,就得这样依教奉行。护持三宝,不光是这个方面,还有其它方面。比如说当僧人有了难处的时候,他们就不顾生命地冲上前。包括很多居士,甚至明知有生命危险还是那么去做,确实令人感激,令人感动。
我们作为居士来讲,应该这样护持三宝。一句话,就是能够依教奉行,用生命来护持。但是作为僧人来讲,一定要严持戒律,才能叫人生起恭敬心,才能叫人有护持心,这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严持戒律,天龙八部,一切都能护持你;如果不持戒,你叫人家护持,人家也不愿意护持。这个体会都是很深的。
如何做好?首先,作为居士要依教奉行,不能讲自己的条件。咱们有很多居士,从来不讲条件。只要师父这边有点困难,甚至不说,他们都想到,甚至到处去打听来护持。有时候居士都问:“师父,你看还需要什么?还有什么困难?”出家人就回答这么一句:“现在很好。”怎么问都是“现在很好”。后来有一个居士就发火了:“哎呀!师父,你别老跟我说‘很好很好’,到底缺什么告诉我。”完了最后还是告诉他,“很好”。后来他告诉:“我不问你了,我问居士去。”
有时候经常遇到这个事,因为咱们持金钱戒。像昨天,是昨天吧?还有个居士要助印杂志,邮了五百块钱,我们通过邮局马上给退回去了。这样的事是常有的。居士的一片心,和僧人严持戒律的心,互相交融在一起,这才得到清净的佛宝、法宝和僧宝。我们都应该珍惜,互相成就。不是说护持位就不能成就,僧人自己成就。僧人带个头,居士进行护持,居士在护持位成就,僧人在修行位成就,它并不矛盾。共同了脱生死,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所要做的,这就是我们护持三宝、恭敬三宝的目的。
好,这几天把问题基本答完了。一共用了六天的时间,大家都要把这些问题讨论一下,要细细地消化和吸收。讲得不算多,但关键不是听,是要去行,要去做。如果不能做,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能去做,就一句半句也够我们修持一段时间,甚至一生。
大家必然有一些体会,一定要把这个体会吸收进去。不是体会体会就完了,作为一个感受,回头就忘了。应该马上化为行为,检查自己,看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相应,如何去改变自己。不是说有活了,居士头一招呼我们干活,大家都去了,我这就是依教奉行,我就有了体会,这点远远不够。下大雨,有的居士没有任何人告诉的时候,去清理水沟,去看看水;下大雪,没有任何人告诉,自己主动就把这个雪扫了;还有打扫厕所等等的事情,那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个心永远是精进没有疲惫,这才是真正的恭敬心。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香是人类数千年来的良伴,几乎所有的古老文明,都曾开发出自成一格的用香文化。埃及是最早用香的民族,用香记录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就出现了,除了古波斯富贵人家在自家花园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26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丝绸南路平坦宽阔,事异时移,如今的玄奘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战战兢兢都不敢在白天上路的偷渡僧人,不再需要小心翼翼沿途闪躲多走许多弯路,更不必担心取水时被人一箭射死--他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14
经过九年的准备,唐太宗于贞观十三年(也就是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在南印度游学期间)召麴文泰入朝。也许是看到了大唐对西域的野心,也许是害怕唐太宗的惩罚,麹文泰找了个借口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14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评董群《慧能与中国文化》几十年来,禅学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佛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不论是在内地还是港台,对慧能和禅学思想研究的研究兴趣可以说是长盛不衰,现已推广到了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初三,李世民为庆祝自己的全面胜利,借春节之时宴请文武百官,并命乐工高歌猛奏《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根据多年戎马生涯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此时的玄奘也非常奇怪,不过他并不觉得自己的回答有什么不妥,也不便去问戒贤法师为何要痛哭,只是十分平静的坐在那里,静观其变。戒贤法师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让坐在一旁的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于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勇气与责任,玄奘挺身而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事业、国家、民族感到自豪,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是顶峰,也是刀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玄奘来到的时候,石塔和泉水都还在,更加奇妙的是,这处阿父师泉会随着求人的人数多少而改变水量--如果人多,下面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水洼;如果人少,也就只剩下一个小水坑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5
不知道是狩猎收获颇丰,还是礼物起了作用,或者觉得高昌国离西突厥那么远,麹文泰还不忘让这位僧人带礼物来敬献给自己很有面子,叶护可汗收下礼物后,对玄奘非常客气,先派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5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这是一段盛世下的传奇故事,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之歌;他来自东方,他从丝路而来;他用理想和信念塑就了那个时代的灵魂,他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他的名字
玄奘精神时间:2024-10-27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摘要:晋阳是一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个性分明的佛教文化区域。本文对这一区域性佛教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色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晋阳佛教文化的亮点凝聚在:一个菩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佛教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新形势、新环境也向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佛教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30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5月4日,云南昆明市民上街,反对一大型石化项目落户。通过网络,看到一幅引人注目的标语:任何执政者,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请勿恣意妄为!落千古骂名!我意识到,随着现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6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