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慧净法师:志工服务精神的内涵

更多文章 2020-04-06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六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晚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

●简述禅定

——戒能生定,由定生慧,这是三无漏学。

第二个问题: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请法师开示都有哪些禅定?

这个禅定啊,有世间定,有出世间定。这个说法有几种,大概说一下。这个定,必须得由戒生定,才为正定。如果不从戒生定,就有可能走到岔路上去。所以说戒能生定,由定生慧,这是三无漏学。由于我们严格持戒,我们就会得到各种的禅定。有欲界的禅定,还有色界的禅定,还有无色界的禅定。今天跟大家介绍一下色界的禅定。

也就是第一禅,第一禅那善意识,这个时候的意识都是好的,称为善意识,包括寻、伺、乐、喜、制心一处。刚开始有寻有伺,这个伺啊,就是代表侦察、观察,趁机而入,就是有觉性在那块。由于寻、伺、乐,生起了禅悦的喜乐,有乐有喜,来达到制心一处,就是心归到一块儿了,不再散乱。这是第一禅。

第二禅呢,有伺、乐、喜、制心一处,这里没有包括寻,这里就不用寻了,已经是第二禅了。

第三禅,禅那善意识包括快感、喜,制心一处。这里伺和乐已经没有了,又进一步提高,有快乐、喜悦,还有制心一处。

第四禅,愉快,制心一处。那种快感没有了,光有一种清净、快乐、愉快。那快感没有了,这个喜也没有,完全是一种愉快,就可以制心一处。

第五禅,定舍。这些地方也不住了,刚开始还有点意思,后来就把这些也放下。这是色界里的五种禅定。这五种禅定,也有把它分成是四种禅定,就是第一不算,可以说成四种禅定。实际上都差不多少,有了这些禅定,在色界之中就有相应的果报。生到第几天哪……第几天,它都有相应的果报。

下面继续介绍,成熟于无色界之善业。在无色界中,有四种产生相应之报的无色禅定,也就是果报。无色禅,第一禅就是善意识:空无边处,在空无边处。第二禅,就是善意识:于识无边处。第三,于无所有处。第四,于非想非非想处。因为这些禅都没离开生死轮回,还都在生死轮回里,我们知道这个就可以了。

附录:三界。

三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一、欲界,为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其中,人道中有东、西、南、北四大洲。

然后有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为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色界中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初禅有三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

二禅有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光音天。

三禅有三天:(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

四禅有九天:(一)福生天。(二)福爱天。(三)广果天。(四)无想天。(五)无烦天。(六)无热天。(七)善见天。(八)善现天。(九)色究竟天。

三、无色界,为色相俱无,但还有心识,是极深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 

无色界中有四禅天,又叫做四空处。(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又名不用处)(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此三界的众生,都没有超出生死轮回,还都属于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无论在哪个层次,都不可以执著,必须努力修持,以超脱三界,证得圣果。

我们主要想说的禅定,就像禅宗所说的,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讲的:什么叫禅?就是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就为禅。那什么叫坐呢?就是坐见本性为坐。这就非常直接,不走这个渐教,直接走这个顿悟。这对我们修行是很重要的。

修行中虽然有它的渐次,但我们知道渐次有它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就是我们会生起执著,觉得我已经修到第几禅定了。只要你知道你修到第几禅定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执著,你的知见就起来了。就不肯放下你那种执著再往前走,像刚才讲了,执著这个乐啊、喜啊、快感啊、愉快啊……就走不动了,就留在那个地方,也可能留在这个色界里了。这种快感都是人们平时所得不到的,不是我们说的那个快感,那种愉快。比那要好出可能是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几万倍……是平时所没有的。但它也没有离开你的分别心,这个了脱生死还是不可以的,只能是寿命的延长,得到一种享受,一种感官的享受。

我们要求的应该超出这些感觉,不要在感觉知见上下功夫,要直接超越。就像刚才讲的,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那一心不乱就是制心一处的意思。一切相,包括所有的禅,这五种禅定,还有下边的这个空无边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还有非想非非想处。这些定都要把它放下,就是粗的要放下,细的也要放下。这地方它有很多的岔道。我们由于平时可能对喜乐,或快感,或愉快,有了贪恋的时候,在这个禅定中,就生起贪心,就迈不动腿了,就以为自己证到什么,而且是一种如何如何,这也是很危险的。

我们必须在平时要培养舍的这个能力,不住。就算生起一点欢喜,包括气脉暖和了,身体觉得挺轻快,心里挺愉快:“哎呀!可好了!”这话不能讲。“哎!今天坐禅可好可舒服了。”到处告诉,这就不好了。你觉得只是告诉了,实际上你已经住在那里了。马上就得舍掉,不算个什么,离了脱生死还远呢!了脱生死,如救头燃,就是说头上着火了,马上就得救,你不救,一会就烧枯了,烧死了,就那么着急。没有机会去搞那些什么乐啊、喜啊、愉快啊,没有机会,根本连想都不想。这是我们在修行中应该十分注意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我们在修行中有时候起烦恼?就是因为我们有一点小小的境界,就住在那块了。而去猜测、对比、比量:大概我证到初果了吧,我证到二果了,我几禅定了。就在那想这些事,我现在是不是圣人啦,我能不能离地走啊?观察自己。他觉得没人知道,就自己心里想,过一会跟一个人说:“我就告诉你,你别告诉别人啊!”实际上,你已经在这里摔了一个大跟头,而你还不知道,还以为谁都不知道,谁也不能判我什么罪。实际上内心早就判你了,已经停在原地,进入化城里去了。所以说在修行中,这些感觉不应该要。不能等感觉来的时候再克服,必须在平时锻炼,平时不能生起欢喜。

比如说今天斋堂吃饭——“这个饭哪,哎!做得真好!”你不能一个劲地想:“哎呀!这真好,比昨天强多了,比前天也好,以后天天这么做才好呢!”你不断地训练你的感觉,训练了你的住,最后在禅定中同样也会住的。怎样不住于这些感觉呢?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是在饮食上,在身体感触上,还是走路上,在眼耳鼻舌身意上,一切都要不住,不进行思惟。不住啊,一个是不看,收回六根;一个就是见了也不作思惟,见如同没见,就是见我也不作思惟,不让自己起分别。由于我们平时的努力,不进行思惟,当这些感觉来的时候它就差,不是那么强烈,感觉敏感性也差了。

你看一个人怕疼的时候,你说我拿火烧他,火还没到跟前呢,他连喊带叫:“哎呀!可疼死了!”他为什么疼啊?因为他提前有一个意识在做作,在作用。如果你没有防备,也没有想,有时候钉子扎到脚里还没感觉疼呢,等拔出来才感觉疼:“哎呀!怎么疼了?”后来才产生疼,这就是我们是否提前训练它的关系。

所以我们在平时一定要训练自己,不要在感觉上下功夫。如果你在感觉上下功夫,你修得再多、再好,也顶多到这个色界就出不去了。特别是我们在有了禅定功夫的时候,正坐着,突然一个桃进嘴了。哎呀!这甜哪,比平时吃的桃甜多了,好多了,满口的津液,而腹部还饱满。这也不用嚼,也不用吸的,桃就进嘴了,比我们平时吃的时候的感觉还好,还实在。你想一想,你是不是生起一种欢喜,希望天天这样?你要生起了欢喜,而天天希望这样,你就住在这里了。所以说这个不行。

那修定之中,空无边处能不能住呢?也不能住。这个空,无边无沿。实际上这个空并不是真空,是你用意识心所产生的空,意识心没断所产生的空,并不是真空,而是你还有一个念头产生的空,只不过是太微细,你察觉不出来。还有识无边处。“识”就是认识,知道。这个无边处,广阔无痕。还有无所有处,什么都没有,他以为这就是修到果位了,什么都没有,“我已经清净了,干净了。”你不知道这种无所有和识无边处,还有空无边处,这都是微细的识在起作用,都差不多。最后还有一个非想非非想处,不是想,他不用想,连不想的概念也没有了,非非想也没有了。非想非非想,连那个非想啊,他也不要了。有的就认为自己已经进入涅槃了。

佛经上不是有那个故事吗,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僧人,得了四禅,生了慢心,以为自己得了四果,结果临终的时候见到四禅的境界,最后他就诽谤佛法,说佛说法不真实,还说涅槃怎么样,怎么我又出来了,没涅槃呢?他以为已经成就了,实际上他不知道,他已经堕落四禅中。这些问题都在于我们用识,不肯放下。觉得放下了我们的想法,放下我们的分别,人活着没有意思。虽然他放下了很多,但是终归不敢彻底放下。就像黄檗禅师说的,不敢去像木头一样。就是像木头,一点想法都没有,就像死了一样,他不敢,总得保持一个念头,他要创造一个无念,创造一个无所有。他处在那个环境里。

(编者注:《大智度论》卷十七:佛弟子中有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谓得四道。得初禅谓是须陀洹,第二禅时谓是斯陀含,第三禅时谓是阿那含,第四禅时谓是得阿罗汉。恃是不复求进,命欲尽时见四禅中阴相来,便生邪见谓无涅槃,佛为欺我。生此恶见,故失四禅中阴,便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便生阿鼻地狱。诸比丘问佛:某甲比丘,命终阿兰若,生于何处?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诸比丘皆大惊怪,此人坐禅持戒,何尔耶?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禅时,谓得四道。故临命终时,见四禅中阴相,便生邪见,谓无涅槃,我是阿罗汉,今还复生,佛虚诈我。是故即时见阿鼻泥犁中阴相,生阿鼻地狱中。)

所以说,我们在修行中一定要有一个大的心量,不要怕,要敢于走这条路。因为这个识,这个想法和这个念头,本身就是妄想。你要不把这个看破,就执著了一个粗的妄想、或细的妄想或微细的妄想,甚至幽隐的妄想,时隐时现。一会说你看我这什么都没有了,一会妄想又出来点,说:噢!我还在。一会清醒,一会不清醒。他觉得清醒呢,就说明我还活着;不清醒了,他就以为我就完了。这是处在幽隐这个状态,妄想时隐时现。他不知道,当你想的时候,那是妄想;当你没想的时候,错以为是清净,这就是一条岔路的。所以不能住在这里,而且要勇敢地——也不是说你要用心念去做,而是如如不动,继续修持,不住。

就像人走过街道,两边摆的摊,我低头,连瞅都不瞅。这个功夫得靠什么来做?经行。经行里讲了,遇到水,踏水而过;遇到石头,踏石头而过,培养一种直心。因为我们的心都是弯曲的心。很多的事情,遇到物质我们都弯曲,何况处在这个环境,会更弯曲。因为他这时的心不受这个粗的思想思惟的支配,而是微细的,所以这全靠你平时的锻炼和习性。你平时锻炼出定力,不加分别,有滩水,我马上过去,甚至这个石头很大,我马上站上它过去,也不怕别人笑话。表面上你在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也就是找苦受的事情,但在这个时候它就起作用。到时候你修到这个色界呀,无色界啦,它就起作用,就不会在这上起分别了。你想一想,这么大的事情,你不提前准备,到时候能好使吗?

有的人说:“我临终啊,念句阿弥陀佛就往生西方。”有时候你不知道,习性就把你拽回来了,不知道拽哪个“国家”去了,这都很可怕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修行中必须认真,不能放松自己,不能说依靠着外来的力量,必须依靠你自己实修的力量,改造你的习气毛病,这才行。

戒律就是改变我们的习气毛病和执著。执著不是持戒,持戒不是执著,持戒是去执著,没有戒律就是执著。有的人说持戒是执著,那是乱说。没有戒律才是执著,所以大家一定要清醒,千万不能上当。因为真正了脱生死的时候还得靠自己,不是靠他那句话,他不能帮你了脱生死。甚至他那一句话能把你从本来已经要成功的道路上给拽回来,我们一定要警惕。

在修禅定之中,一个是要长时间地坐。不光坐禅时候修,任何时间都可以修,就是从行道中可以体会到这个修禅定。那我们做饭能不能修?也是能修的。虽然我这面做饭,但我不去想,不去分别,把念头系在一处,这就可以修,而且还非常清净。

以前跟大家讲过,我原先没出家之前,在药局给人发药。外面的人男女老少很多,都挤着抢药,手往那窗口里伸,很乱。我也不瞅他们,老啦少啦,男啦女啦,不管,我就是照方拿药。拿完药,在往外递药的时候,我也不看他的手,也不看这个人是谁。拿到谁的药方,我就递给谁,也不抬头瞅他,就是不观察,我就集中我的精力去拿药,不要错了,把心制在一处。后来逐渐就感觉到外面没有声音了,偶尔一抬头,一看这人,原先都不站排,这会儿人都站排,站得整整齐齐的,就像部队训练似的,而且没有一个人显出一种烦躁,都是一种非常清净的状态,非常好。后来收款处的人就跟我讲,说你一发药的时候,外面就会站排的,站得可好了,不用维持秩序,也不用人告诉。实际上我连瞅都不瞅,不但不瞅而且不去分别,反而起到了这个有秩序的作用。就是说你制心一处的时候,没有什么完成不了的,而且还非常准确,就像我们说的一种自动化似的,既修行又能够利于事业。这个大家慢慢体会,有时候体会多了,可能比我还好。

这个禅定随时都要修,由于我们这样修禅定,而且不分别,才能生起大愿。这个愿心从哪出?得从这里出,从戒定才能生出真愿。什么是愿力?愿力就是智慧。我们平时说的那个愿,那只是像上体下清老和尚讲的,是“牙疼咒”。他说只是牙疼咒,止止牙疼,只是牙疼咒。就说明口头发愿并不真实,虽然我们发了,但是很快就变了。你看看咱们有些走的,平时发愿“师父,我这一辈子都不走”,有的刚说完,第二天就走了。这个愿它不坚固,那都是口头上的愿,自己根本就做不了主。我们想发愿,必须用戒律产生了定力,所发出的愿才会真实的。好,这个问题讲到这里。

●出坡受伤是消业

——这正是重报转轻报,是很难得一个机会,也是锻炼我们无相的一个机会。

下一个问题:在出坡时,时有有惊无险的事情发生,也有的受点小伤,或多或少地受了大伤。对受伤而言,有的认为是工伤,对吗?常住应负责医疗费吗?以后此人就是功臣吗?恭请师父慈悲开示。大众薰修希胜进。

在出坡的时候,因为我们还有很多的工程要完成,还有很多事要做,有时候有惊无险的事情也常发生,应该警惕,不应该发生这个事情。但是也难免受点小伤或大伤,比如有的居士骨头摔坏了,脚扎了,腿受伤了。他们都默默地忍受,没有怨言,这都非常好。

为什么在常住出坡的时候还能受伤?也就是重报转轻报,所以是很难得的一个机会,也是锻炼我们无相的一个机会。对受伤者而言,大家应该关心、爱护、称赞。而在受伤者自己来看,应该看成重报转轻报,是难得的一个机会,是常住给我们的一个因缘。比如说腿受伤了,只是腿受伤,腿还没断。本来有断腿的可能,但是由于护持三宝而重报转轻报,只是受点小伤,同时又产生了定力。我们应该生起极大的感激之心和欢喜,这才对。

有的认为是工伤,对大家来讲,认为为常住办事是工伤,是正确的。对个人来讲,如果认为是工伤就不正确了,你本来就是自为公家。但是你要知道,这是一个了业很好的机会,别人都没得着,你得着了,这事是你自己偏得。所以自己不能认为这是工伤,而有所要求,这种心就是一种不正确的概念了。但这个问题,由常住和大家来认可,大家认可了,我们还得谦虚:“这是我自己不加小心碰的,这是个了业的好机会。”这样才是正确的。

所以说一个伤出来,有两种对待的态度,这就直接关系到你了脱生死是否圆满的问题。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就是说你用什么心态对待,你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如果以正确的心态对待,顺着这个病就会生起更大的定力和智慧。由于你心态的正确,很多的业力马上就会消失,甚至余业也会消失。有的心态不正确,虽然是消了一部分大的业力,但一部分业力又拿回来了。所以说不彻底,就像做手术似的,这个肿瘤啊,大面积抠出去了,那个小边还没抠出去。没抠,过几天又长出来,这就不合适了,还得做手术。所以我们对待这个工伤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我们了业的好机会,难得。也说明受伤人确实敢冲于前面,敢于拼命,这是好的。但是受伤以后的认识更重要。

“常住应该负责医疗费吗?”从常住这个角度来讲,应该是帮助解决看病问题。因为常住没有钱,所以不能说常住负责医疗费,只能是常住帮助解决,想办法尽可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记得我们刚来大悲寺的时候,亲顿师父心脏病犯了,犯的心绞痛,呼吸也上不来,那时我们大家没有任何医疗的能力,包括一辆车也没有,还是晚上,这地方非常偏僻。只能是吃点硝酸甘油,但是吃多也没有用,还是疼,满头大汗,都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没有钱,也不能送医院,又没有车,又不能求居士,因为是无所求嘛,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拼命,活就活下来,死就死了。他也没有怨言,也没有说,师父啊,你赶紧给我看病去啊,我不行了,没有这个。一点也没有怨言,就是疼。那种疼,大汗淋漓的,我们看着真心酸,特别是对于当师父的来讲,那就是不得了了。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的医疗设备和一些药物,其中从这次教训里也吸收不少经验。

后来有个师父突然想起来,有个居士在临走的时候,说那么一句话,说:“你有什么事赶紧给我打电话。”突然想起这句话,这才敢给他打电话。打电话,他问什么事,把事说了,他马上告诉送医院,一切由我来办。这才对他的病进行了缓解治疗。如果没有这个人,我们只能挺。知不知道其他居士电话?也知道,但不能求人,死也不求。

所以常住应该负责医疗费的话,在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就是这么个道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有什么能力,尽什么能力;没有能力,那我们只能说自己的果报如此,也只能是这么等着了。如果想修行,想了脱生死,还要找一个负责医疗费的地方,我看那你还不如回家呢,就没有意义了。因为这些出家人都是豁出命才出来的,之所以能有今天这么一个道场,都是拿命换来的。包括对待病苦,现在还是一样。虽然我们有了一点医疗设备和药物,如果常住没给他发,他也不会吱声。说你给我这药,给我那药,他也不会吱声。

你像亲藏师,打戒七诵戒的时候,前半舌头已经肿得厚厚的,通红通红的,他也没说要一片药,要片含片,说师父我舌头不行了。只是在那诵得语言都不清楚了,别人发现了,才给他找药,才上上药。像亲昌师,自己管药,从来不给自己找药,说我吃这个药,我吃那个药,没有那样。

原先我闭关也是一样。那舌头,口腔溃疡,没有办法,最后抹牙膏。那时候茅蓬也不是一点药没有,只要跟亲藏说一声,就会找来药,或是居士就能给买来药。居士每天上山都问:“师父有什么事赶紧告诉我。”就那种情况也没有跟他说任何一句话。牙膏没了,常住还有牙膏,在山上时就我们俩人,在他那保管。但也没有说:“我没有牙膏。”最后把外面的牙膏皮捡回来再抹,就那么打七。

医疗的保证只是随缘,首先建立在不求人的基础上。就是这么一个道场,大家应该清楚。特别是有人有病,出家以后一旦不给药,他就生烦恼:怎没给我药啊?不给我更多的药,我有病不知道吗?怎么不找好大夫看看?给找了好大夫,他认为你看得不准。这样就“躺在”常住上。这就不是修道,这是来疗养来了。咱们僧团的这种修行方式,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存在的。我们是来了脱生死的,生命是无常的,今天存在,也可能明天没有。不管它有和没有,我们都是严持不求人的戒律。只能为法而牺牲,不能为这些病苦啊、药物所转,而丢掉了佛法。

这里还有很多例子,有一些师父去看病,如果是女护士,宁可不看,扭头就走,不治了。这病很危险,不看有生命危险,那也不看,守住戒律。最后感动得医院都派男大夫来给看。就是这样,持戒为第一,绝不为自己的身体等等活着,必须为戒活着,这才是我们出家人的本分。所以说有了工伤,常住以慈悲角度来讲,是应该关心和关怀的,根据条件尽量去做;对自己来说,必须放下才对,无所求。

“以后此人就是功臣吗?”我们这里不讲功臣不功臣,每个人的业力自己了,成佛也是给自己成。不存在功臣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一段修行历史。因为有病或受伤,就认为自己是功臣了,这样就会障道,反而被病给欺骗了。本来有病是促使我们更加认识无常,更知道病苦来了是不等人的——病苦来了都这么难受,生死来的时候更危险。所以说要精进起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受伤、不怕死,勇敢起来,随时要为佛法付出生命,而不求一丝一毫的功臣之报。什么名垂青史等等,没有那回事。我也常说,宁可死在臭水沟里也不回到俗间。为什么宁可死在臭水沟?没有半点图一个什么光辉的形象啊,给后人留下什么之类的,没有这个意思。

所以说,这“功臣”二字对我们来讲没有意义。我们感谢三宝还来不及呢!哪来的功臣?真正的功臣就是机会,给我们机会,帮助我们成就的机会,那才是功臣。不要认为自己是功臣,如果自认为自己是功臣,那你就错了,你就修不动道了。这个问题还真得好好认识。如果不好好认识,将来就是一个误区,会跌倒爬不起来。所以说这里就是一个法宝,就是宁死不求人,冻死不求人,穷死不求人,饿死不求人,病死也不求人。就是这么样活着,有骨气地活着。能活就活,不活就拉倒。有因缘我们也不放弃看病,但必须是如律如法地,不如律不如法也不看。人身难得,得到人身不是保护它,而是用这个人身来证佛道,来给世间留下正气,这叫人身难得。不是说人身难得,我可得保护它。你保护得再好,没有骨气,还是行尸走肉一个,像没有精神灵魂的尸体一样,没有意义。

●听话干活的目的

——听话干活,这是咱们的一种方式,就是放下我执,放下烦恼,放下你的生死轮回。

下一个问题:我们要报师恩,就用听话干活的方式行吗?

报师恩,就是说我们要按照佛的戒律去做。什么叫“听话干活”?这句话呀,原先鞍山有一个市长的秘书看了,他对这话理解很深,他说这句话就是云门的“吃饼去”,赵州的“喝茶去”。他给了极高的评价,还曾经写过一首偈子。听话干活,这是咱们的一种方式,就是放下,放下我执,放下你的烦恼,放下你的生死轮回。所以说这个方式是很好的,通过很多的实践,能闯过很多的难关。

我以前给大家也讲过,在五台山斋堂的时候,有个老做饭的,就是去的比我早。后来他到小灶去了,就是病号灶。我在大寮负责,我们做饭做菜,每一天都很忙,从早晨忙到晚上。有时候好几百人吃饭,最少也得上百人。大寮一共就三个人吧,连烧火的四个人,你想才多少个人干活,那很忙的。有一天,他来告诉我说:“我那边不蒸馒头啦,你这块蒸馒头给我带点,好了你给我送去。”还得让我给他送去,他啥事没有,还溜达,还得让我给送去。刚有点想说我这里忙,后来一想,自己的原则就是依教奉行,听话干活。好,心里一说,依教奉行,虽然满心有点不愿意,但也去了,赶紧给送去。

送去了以后,他告诉我:“你给我炒菜。”他不让我回来,有客人,叫我给炒菜。后来帮他炒菜,炒完菜:“你给我送上去。”这是有外来的客人,妙江大和尚招待他们,这时又把菜给送上去。完了回来,一会那边客人就给钱了,有一居士给钱,一人一个红包。我又赶紧把钱给送回去,告诉:“我不要钱。”他们这就愣了,还不要钱,瞅着我,还挺怪。后来一看,赶紧走吧,这时候他才放我走。从整个过程中,表面上看他是懒惰,而需要我去帮他,但实际上是他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锻炼不要钱的机会,也成全了我的依教奉行。

这样的事很多。有一次上百人吃饭,粥怎么也得剩半桶。就这么粗那种小桶,怎么也得剩半桶到一桶。因为锅底的,再加上打完剩点边,划拉一起得剩半桶、一桶。人家告诉:“你明天哪,不许剩!”我当时就愣了,他马上说:“依教奉行!”我还没说呢,他就说依教奉行。好,我这就啥话没有了。

第二天就开始淘米,淘米时还想着这个事,到底下多少米好呢?下少一点,大家还不够喝,这可能不剩,但这不允许啊。不够喝,那也不允许,还得够喝,还不允许剩。少放一点?我就在那合计。我记得好像是也没减少,也没增多,还继续那么做。想着想着忘了那码事,粥也做完了,也开饭了。等到都吃完的时候,往回打扫时才想起这回事:“哎呀!他告诉我不许剩,我也不知道外面剩没剩啊?要是早知道,叫别人多喝点,也能过去。”什么安排都来不及了,也不能宣扬它,这必须得实事求是嘛!最后连桶里剩的都打扫在一起,扫得干干净净,就剩了小半碗。连沙子石子都有,那粥都有石子,总共就剩了小半碗。大家你瞅瞅我,我瞅瞅你,谁也没吱声。也没人表扬你,说你这真没剩,也没有。完事就过去了。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依教奉行,也就是用听话干活的方式修行,会改变外在的事物。人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智慧,只是看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处理。如果你用一种取巧的方式,必然得一个虚妄的果;如果你用真实心去做,必然得一个真实的果。刚才讲了这个听话干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听话干活就是报师恩,也就是报佛恩。什么叫听话干活?就是去掉我执,就要真实。

诵楞严咒灭宿习

——我们的习气毛病,一心诵楞严咒是可以去掉的。

第一个问题:“若有宿习不能灭,汝教是人一心诵楞严咒”,请师父开示,具体是哪些宿习?

具体来讲有哪些?就是贪嗔痴。要再具体一点,我们身上的毛病都是宿习,没有一样不是的。只不过有善恶的区别,有一些是恶的,有一些是善的宿习。但这相对来说是善,如果和真善对比,它那些就变成恶了。

我们的习气毛病,一心诵楞严咒是可以去掉的。诵到一心的时候,没有什么宿习不可灭除的。因为楞严咒它是佛的舍利、佛的光芒,无量光。有这个光一现前,黑暗没有不照破的。宿习就是黑暗,黑暗去掉了,这个宿习也就破了。所以说楞严咒——这大佛顶的心,是无上咒,绝对能去掉宿习,这个不用怀疑。

第二个问题:读诵《楞严经》能不能像楞严咒那样灭除宿习?

《楞严经》就是讲解了楞严咒,都能灭除宿习,这个大家不用怀疑。特别是断欲,非常好,而且能提起正见。

●恭敬心的意义

——没有恭敬心不可能得到佛法,一切佛法从恭敬中来。 下一个问题:恭请大德开甘露门,教导我们如何了脱生死,离苦得乐。恭请师父慈悲开示,如何对三宝起恭敬心?

这个问题前几天已经答了,我再继续讲一点。如何对三宝起恭敬心?首先,你得认识什么叫三宝。三宝就是你的佛性,所以对三宝有恭敬心,也就是你对你的自性三宝有信心;也就是对你的佛性有信心;也是对你的佛性进行开发;也就是对你的佛性进行使用;也就是让我们远离现有的所有的苦。恭敬三宝能离一切苦厄、一切灾难。这个例子比较多,我们都知道,有的恭敬三宝化险为夷,有很多的病苦都远离了。更主要的是能够破除坚固的烦恼,真正得到了清净心。由于恭敬心,我们就能够修得佛法,能了脱生死,能渡过生死苦海。所以说恭敬三宝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恭敬心不可能得到佛法,一切佛法从恭敬中来。

如何对三宝起恭敬心?我们知道,对佛宝要经常上香、礼拜和瞻仰,经常在佛宝前忏悔,得到佛宝的加持。我们知道,对法宝应该生起极大的恭敬心,因为法宝是渡苦海的筏,教导我们如何了脱生死。佛讲了三藏十二部,处处都在对治我们的贪嗔痴。没有法宝,我们就没有办法了脱生死,法宝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所以说要以佛为师,以法为师,以戒为师。对法宝,即使是一张纸、一个字我们都要恭敬,都要礼拜,都要用生命来护持。你看咱们这个香的包装上有一些字(佛菩萨圣号),或是这个佛菩萨像,我们都剪下来贴在本上。

以前行脚的时候,捡到一些佛像,就是泥塑的我们也都捡起来,送到一个地方去保存。在盘锦的时候,别人扔掉了很多佛像,大家一起去挖掘,都给找出来。由于这种恭敬心,就遇到了一个因缘。这是头两年,两年还是三年了?大连有一批佛经被送到废品收购站,马上就要化为纸浆了,都扔在不干净的地方,猪圈附近。后来居士来电话,问这种经书怎么处理。我说全力抢救,有多大能力就用多大能力抢救。他说:“这么多经书,有八吨,往哪儿送?”我说:“都送我们这来,就哪怕掉一张纸,掉个页,我们也要。”有的都沾上了埋汰东西,拿水洗,也要。由于这样的恭敬,所以说我们的藏经楼,你看这书一下就多了那么多,这都是个奇迹。而且居士还把一些书摊上的书,都收购过来。在人家里还藏了一部分,准备要卖的,居士去了,也很奇异地把那些书用正常价钱买来了,有的稍花一点高价,也请回来了。这就是由于平时对法宝的恭敬,对佛宝的恭敬才有今天的因缘。

咱们的藏经楼经书确实很好,一般藏经楼的经书还真就不见得有咱们的多。你想攒也不见得那么痛快就攒起来,同时还有人提供书柜。特别有一次,宗教局的领导来了,他原先以为咱们这些和尚穿得破破烂烂,可能都没文化,他原先那么认为。但他一看这个藏经楼,旁边的阅览室这么庄严,这么多书,他说一句这话:“你们这是大丛林哪!”说“你们是大丛林”,就是给了这种称赞。所以说我们因为恭敬法宝,就有这么大的体会,这么大的感应。

有一分真实,一分虔诚,就有一分果实在等着。我们应该用生命恭敬佛宝和法宝,同时也用生命来护持僧宝。什么叫护持僧宝呢?作为我们僧人来讲,以生命来护持戒律,来严持戒律,就是护持僧宝;作为居士来讲,帮助僧人严持戒律,维护戒律,创造护持戒律的所有条件。

咱这里的居士做得很好。原先哪,咱寺院没有车,到哪去都要走,或是居士帮助坐公共汽车等等。但是对于持戒来讲,确实有很多的麻烦,有男有女,有时候是很不方便。居士看到这种情况,认为持戒有了一定困难,为了护戒,所以就请了一个面包车,到现在还在使用。所以这个面包车是个功臣,护持了戒律。

对僧宝的护持,也是同样用生命来护持。我们知道,咱们寺院过去把神像、仙像这些外道的塑像,都清出了寺院。把外道像清出寺院就是护持三宝,让三宝清净,不允许外道在这里。后来考验就来了,外道集中了很多人,用汽车拉着仙像,砸开大门,闯进寺院。僧人都是拼命去拦截,有的被打,被扔在水沟里,被打住院等等。他们毫不畏缩,用生命来护持法宝,护持佛宝,护持僧宝。这个行为就是护持三宝的体现。那时候规定,不允许居士管,居士都在屋里,不许出来,因为怕居士受伤害。而僧人冲在前边,居士急得都哭,这是一个互相关心的表现。怕居士受伤害,由僧人往前闯。虽然是把僧人打了,仙像也搬进来了,但僧人照常上早晚殿、诵咒,一点不断,一点不乱。居士都含着泪,就想为护持三宝而拼命。

由于正确地处理,很快地就得到了解决,最后平息了这个事件。而在清理仙、道、神像这方面,树立了一个榜样。而且对佛教来讲,也是一个大事。现在很多的佛教寺院也鼓捣这些东西,供这些东西,这都是不正确的。他们有时候不敢处理。有时候护持三宝,就得豁出去。

在这期间,居士也是拼着命,师父说到哪,他们做到哪。师父说这些像应该清出寺院,他们就积极地出去跟政府打招呼。政府同意以后,马上就雇车拉走,也不怕被打击。居士护持三宝,就得这样依教奉行。护持三宝,不光是这个方面,还有其它方面。比如说当僧人有了难处的时候,他们就不顾生命地冲上前。包括很多居士,甚至明知有生命危险还是那么去做,确实令人感激,令人感动。

我们作为居士来讲,应该这样护持三宝。一句话,就是能够依教奉行,用生命来护持。但是作为僧人来讲,一定要严持戒律,才能叫人生起恭敬心,才能叫人有护持心,这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严持戒律,天龙八部,一切都能护持你;如果不持戒,你叫人家护持,人家也不愿意护持。这个体会都是很深的。

如何做好?首先,作为居士要依教奉行,不能讲自己的条件。咱们有很多居士,从来不讲条件。只要师父这边有点困难,甚至不说,他们都想到,甚至到处去打听来护持。有时候居士都问:“师父,你看还需要什么?还有什么困难?”出家人就回答这么一句:“现在很好。”怎么问都是“现在很好”。后来有一个居士就发火了:“哎呀!师父,你别老跟我说‘很好很好’,到底缺什么告诉我。”完了最后还是告诉他,“很好”。后来他告诉:“我不问你了,我问居士去。”

有时候经常遇到这个事,因为咱们持金钱戒。像昨天,是昨天吧?还有个居士要助印杂志,邮了五百块钱,我们通过邮局马上给退回去了。这样的事是常有的。居士的一片心,和僧人严持戒律的心,互相交融在一起,这才得到清净的佛宝、法宝和僧宝。我们都应该珍惜,互相成就。不是说护持位就不能成就,僧人自己成就。僧人带个头,居士进行护持,居士在护持位成就,僧人在修行位成就,它并不矛盾。共同了脱生死,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所要做的,这就是我们护持三宝、恭敬三宝的目的。

好,这几天把问题基本答完了。一共用了六天的时间,大家都要把这些问题讨论一下,要细细地消化和吸收。讲得不算多,但关键不是听,是要去行,要去做。如果不能做,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能去做,就一句半句也够我们修持一段时间,甚至一生。

大家必然有一些体会,一定要把这个体会吸收进去。不是体会体会就完了,作为一个感受,回头就忘了。应该马上化为行为,检查自己,看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相应,如何去改变自己。不是说有活了,居士头一招呼我们干活,大家都去了,我这就是依教奉行,我就有了体会,这点远远不够。下大雨,有的居士没有任何人告诉的时候,去清理水沟,去看看水;下大雪,没有任何人告诉,自己主动就把这个雪扫了;还有打扫厕所等等的事情,那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个心永远是精进没有疲惫,这才是真正的恭敬心。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更新于:2020-04-06 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