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常善法师:山西襄垣宝峰寺超拔冤亲债主须知

常善法师 2020-04-12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E

673经~680经(五力经):在673经中讲的五力,实际上前面诸经已有所涉及,“有五力。何等为五?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674经说“诸比丘当作是学:我当勤加精进,成就信力……(五力)。”而对于五力的解释,也与前经基本相同,所谓“彼信力,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力者,当知是四正断。念力者,当知是四念处。定力者,当知是四禅。慧力者,当知是四圣谛。”676经、677经、678经教诫大家在“成就”五力;而677经谈到有“五学力”,分别为“信力是学力、精进力是学力、惭力是学力、愧力是学力、慧力是学力”。五学力即五力,两者是不同的翻译,一般作信力、精进力、惭力(或作念力)、愧力(或作定力)、慧力。此五力是有学通向无学的必经途径,可以增上修学之力,故而称它们作“学力”。而“惭”为出自内心的羞耻,“愧”为对他人而生惶恐的羞耻,此即所谓“惭自愧他”,是一切善法的原动力。679经是对五力的广说,分别为:

1、何等信力是学力?于如来所善入于信,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同法所不能坏。

2、何等为精进力是学力?谓四正断。

3、何等为惭力是学力?谓差耻,耻于起恶不善法诸烦恼数,受诸有炽然苦报,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4、何等为愧力是学力?谓诸可愧事而愧,愧起诸恶不善法烦恼数,受诸有炽然苦报,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5、何等为慧力是学力?谓圣弟子住于智慧,成就世间生灭智慧,贤圣出厌离,决定正尽苦。

681经、682经(白法经):本经叙述五种白法,所谓比丘于善法如退转者,当以五种白法呵责之;如住于善法而精勤者,当以五种白法而庆慰之。“若比丘于善法若变、若退、若不久住者,他人当以五种白法来呵责汝”;相反,“若比丘于正法不变、不退、久住者,他人当以五种白法来庆慰汝”。哪五种白法?具体表现为:“正信入于善法;若依信者,离不善法,修诸善法。精进、惭、愧、慧入于善法;若信慧者,离不善法,修诸善法。”此五种白法实际上就是五力,即信、精进、惭、愧、慧。

683经谈到如果五力(五种白法)退减的话,则善法减退,不善法则会生长,“若比丘若不欲令恶不善法生者,唯有信善法;若信退减者,不信永住,诸不善法则生……”。相反,若依于五力,则离恶不善法,修诸善法。

记得在以前的诸经中,我们曾经谈到佛与罗汉的不同。在原始的很多经典中,若单从个人修持的次第上讲,佛与罗汉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而在第684经中,佛陀再次谈到这个问题。佛陀对诸比丘说:“若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是名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识亦如是说。”那么,“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种种别异?”也就是说,佛称作“等正觉”,阿罗汉称作“慧解脱”,此二者有什么不同?

对于这个问题,比丘们当然回答不上来。佛陀说:

第一、“如来、应、等正觉者,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身知,得三菩提,于未来世能说正法,觉诸声闻,所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说道,为众将异,然后声闻成就随法随道,乐奉大师教诫、教授,善于正法。”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佛陀并不存在有导师之说,他是“先未闻法,能自觉知”,而且能把自己觉悟到的东西传授给别人,大家都很乐意奉受,这叫“自觉、觉他”。

第二、阿罗汉是五学力,而如来是十力。什么叫如来十力?“谓如来处非处如实知,是名如来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转于梵轮,于大众中能师子吼而吼。”简而言之,此十力是指:如实知处与非处(处非处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各种禅定(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众生的根性(根上下智力)、众生的种种意解(种种胜解智力)、各种众生界(种种界智力)、众生的各种往生(遍趣行智力)、过去生的种种(宿住随念智力)、天眼见各类众生(死生智力)、断尽所有烦恼(漏尽智力)。而此十力,阿罗汉是无法获得成就的,唯有佛果独具。“若此(十)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如此十力,唯如来成就,是名如来与声闻种种差别。”(2月17日)

更新于:2020-04-12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