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佛法修行与佛教学术的分野
此篇乃作者参加1998年10月,在台北由慈光禅学院所主办的第一届「两岸禅学研讨会」,在会后由主办单位访谈,经誊稿、修润及分段安立子标题而成。
一、新气象的滥觞
一般在台湾的佛教学术会议,大都唯学术是瞻,主办单位的眼中似乎只看到学者,在有意无意间,总是把出家人放到一边去,而无视于此类活动三宝应该站在主导位置的立场。以前是因为教内人才不足才如此,但现在教内情况已改变了,却仍如此,就有些令人费解了。反观我们此次活动,把握住了以三宝为主导的基本态度而办,这种新气象的展现,是非常具有示范作用,而且也令人感到欣慰的。就佛法正见的把握与三宝幢相的建立说,不管是什么会议,只要是由出家人主办的,就应当用三宝住持的立场来做事,而不应该忘记了三宝应有的地位与尊严。能把握这样的基本原则,是这次活动最成功的地方。
例如:当我抵达会场时,就看到一些身着制服的老太婆、老居士们站在门口引领大众,那种感觉是很亲切的。老太婆、老居士们或许并不清楚师父们在办什么「学术会议」,但只要他们见到了莅临的师父,都一律很恭敬、亲切的说一句「阿弥陀佛」。而不会摆出一副「我也很有学问」的高傲样子来,那种专捧「白衣学者」的作风,在他们身上是看不到的,甚至他们进去听讲,也只是当作是在听师父的「开示」而已。其实这种气氛是对的,我们不就是要这样子吗?我们要做的不就是要弘扬佛法吗?而要弘扬佛法,能够失去对三宝基本的恭敬与信仰吗?别忘了:佛教毕竟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宗教,即使是所谓的〝学术〞会议,如果缺乏了最基本的宗教情操与谦卑虔敬,如何能粹取出真正有价值的「正见」呢?而如果学术会议(运用了许多三宝的钱财与人力)却又不能得到正见的提升,那么出家人又为什么要办学术会议呢?而再者,如果只是因为「纯学术」的理由,为办而办,那又岂是出家人所当做的?
二、新价值的浮现
此次的禅学研讨会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提升禅修理念及弘扬佛法的目的,这是非常可喜的。怎么说呢?至少禅学已经公开在谈论,并已引起与会四众弟子的共同关切了。更难得的是,有些极重要的观点,大家看法也都一样,譬如说:要解行并进、要配合理论深化实修、强调佛法禅修的重要性、禅法的推广要有时代适应性、宏扬佛法也要有现代化的弘扬方式……等等,像这样的观念大家几乎都是一致的,这是未来教内有关共识形成的重要基础。
坦白说,一开始学人可说完全没有参加这个学术会议的意愿,但为什么后来却又答应参与了呢?我承认主要因为与惠空法师是老朋友的关系,但后来我又赞许它有成功的一面,乃是因为此次会议基本把握了、也改革了一向办学术会议而唯世俗学问与心态是瞻的弊病。对那些白衣学者的高坐上座,在这类的场合中,或许一时还无法避免,但因为无知滥办,而把佛法的价值颠倒了这才是最可怕的。国内一些强调所谓佛教学术的出家众或文教单位,常常模模糊糊地在暗示着:佛法的价值是在这些不知修行为何物的许多世智辩聪者身上,佛教界出钱出力,而却让这些轻法慢僧的俗汉,在会议上谬论连篇地误人误己,这是出家人自己的愚痴与懈怠!许多出家人甚至不知道出家离俗,为的就是要走一条实修实证之路,对于世俗的学术方法,不但不知道要去导引它趣向佛法的正见与解脱,反而还随俗地与世人一同追逐文字的考据戏论,甚至还藉此而以世俗的名位夸耀于人,这就像出家人还参加选美一样,实在是可笑之至!今天台湾的佛教界就是这样子,把佛法的真实义涵,与所谓的世俗学术混为一谈了(坏乱人天眼目),而在这件事情的避免上,惠空法师目前算是成功的(以后就要看他还能不能坚持而定了)。
三、一些具体的改进之道
惠空法师似乎想要办一个能以出家人、以三宝为主导,以追求正见、弘法利生为目的,而不牵涉名利,不挟学术以邪解佛法、轻慢僧尼的,具有真正佛教内涵风格的学术研讨会。此次确实多少已达到了这个效益,然而学人认为这当中仍有着一定程度的缺点及困难,有必要指陈出来让大家一同思考:
一者、应当对听者做适当的资格限制。办这样的学术活动,一定要对听讲者的资格做一些限制,它并不适合开放给初机之人参与。因为学佛、出家短暂的人,对于所发表或讨论内容的对或不对、如法不如法,根本就没办法现场分辨。十五分钟匆匆忙忙的报告,只要讲错一句话,就入为八识中的金刚种子,这如果是因为主办者的防犯未周延所致,那因果可是很重的,我们千万不可视为随便。另外,听者有可能是以好名好利的心情来听的,他可能会想:「在上面讲的人好风光喔!」、「以后我就是要读研究所,我也要多上台发表,这样才会有学术空间和地位」、「我将来就是要发表论文才能……」。这种「为发表而发表」的思想,其实就是一种内在的名利熏心!初机学佛之人,就去参加这种学术会议,他连三宝是什么意义恐怕都还没弄懂,甚至剃这个光头是要干什么的,他也还都不完全清楚呢,在那种会议埸上,肯定的说,是很容易就陷入名利的陷井里去的。
二者、所邀请讲者对三宝之态度的考量。如果我们所邀请的讲者根本就对佛教、对三宝没有足够的信心与认同的世俗人,那我们又能要求这些人怎么讲呢?尤其是为了举办公开的会议,似乎也不能完全请出家人,既然一定要邀请白衣学者,那么我们在邀请人选方面,就一定要特别小心、忍耐。尤其主办的人一定要弄清楚: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场面好看」,而请了一位贡高、邪见的所谓「佛教学者」(无论僧俗),则其于正法的杀伤力,事实上是比外道还大的!他在会议中如果讲出了一个错误的知见、提倡了一种错误的佛法价值,(例如认为「学术」优于传统佛教研修之类的见解),而下面又刚好是一些知见尚未坚固的出家人或在家人,那他们就很可能被导引了错误的认知。所谓「一入耳根永为种子」,尤其又是在这种学术会议的场合,它的权威性与影响性是很强大的,相对地它产生邪见的力量也是很大的。因此对于如何避免邀请不正见的人,出席发表谬论的这件事,学人衷心的觉得,凡是主办单位或个人,今后都一定要特别小心!与会的学者既然是我们请来的,我们也就无法完全左右他可能讲出来的内容,为了避免谬见的散布,因此将来要找的话,就得事先多方了解。事情一开始,因地最重要,我们应该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才好。我们所请的人,应是像民初佛教学者汤用彤说的一样,「研究佛教(历史)的人,不可能不认同佛教,而能研究好佛教史」(大意),他就是因为认同佛教,才能深入而正确的理解佛教,发表具足正见的学术成果。至于出家学者,那我们礼请的标准就应该要更高了,举凡对于佛法的正见、道心与道格乃至修行修养等,也都必须有「为三宝弟子之表率」的程度才好,而不是只见「学历」取人,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的。
三者、讲评人的功能应有更适切的定位。现在学术会议中的讲评人,在讲评的时候,似乎都是先说两句好听的客套话之后,就要尽量挑一些毛病来批评一番,或是努力地指出一些错误,其目的甚至也往往不是为了学术,而只不过是用来显示自己更有学问或更高明罢了。若以佛法的立场说,讲评人固然也可以、也应该对论文挑出一些毛病,以帮助讲者求进步,但却不应该只是为了挑毛病而挑毛病,反而无视于作者论文的真正用意。以佛法的弘扬说,讲评人的一个重要功能应该是对主讲人所发表的内容,予以适切的补充,或有不清楚处予以引申说明及询问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听众能更契入讲演的内涵,以获得更多法益,而不是一味的为批判而批判,这有什么意思呢?不过是自我意识的表演罢了。
四者、主持人的角色扮演。主持人除了介绍讲师及讲题大要之外,他更应该是一个论文的导读者。他不但要一针见血地,以读者的立场,预先而迅速地点出论文的主旨(时间不多之故),同时也有责任让听众能生起对此一讲题的欢喜乐闻之心。而不是只在那里讲些恭维而不着边际的客套话,或者就只是担任「控制时间」的责任而已。
四、修行与学术的分野
此次的活动,它用一种比较合乎所谓学术规格的方式来弘扬禅法,这当然也是一个办法,但有几点顾虑必须指出:
首先,会不会让人误以为这才是研究佛法「最好的」方法?这种概念是错的!我们必须明白,佛法的理解乃是从实修的自性智能中流露出来的,可不是说只有学术规格,才像在研究佛法,这就把研究佛法的真义给完全颠倒了!西洋所谓的学术规格,就是要有根有据、要引经据典、要逻辑推论严谨等等。但问题是,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根有据」乃至逻辑严谨呢?人类没看到的难道就表示「没有」吗?自己证悟的东西,由自己心中流出而非引经论说,难道就「不是」佛法吗?佛陀是自己证悟的,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没有经论可引的,请问那是不是佛法呢?而所谓的逻辑推论,不过都是些人类经验的「比量」运用而已,它或许也能描述部份的宇宙真理,但却无法保证涵盖「全法界」的真理。执着「学术至上」或迷信「学术权威」,都是人类的颠倒见解与我慢贡高,学术的本身,其实并没有「绝对」的价值。当然,我们也承认它对佛法的认识,仍有部份「相对」的价值:它具有文献的说服力,由于要求有根据,所以不至于让那些颠倒知见的人过度乱说,倒也是真的,这是它具有某种程度之价值的原因。但这样的价值却不能被无限制的膨胀,因为如何正确的解读并体会经典的深意,那正是「唯修相应」的事,绝不是读一读原典,比对一下经句,参考一些凡夫学者的分别知见,就能正确把握佛法精髓的。另一方面,当上台以「学者」的身份发表论文时,如果不能小心辨认、自我克制,这难免也是一种名利。而以「名利」的因心研究佛法,其所得之知见,充其量不过是属于「佛学」的凡夫世智辨聪而已,不要引生大邪见就很幸运了,如何还能期望这类的研究能够与佛法的正见解脱相应呢?
其次,会不会被误以为学术研究就是一种修行,一种表现佛法应有的方式?办这个活动大家花这么大的精神、人力与金钱,好象大家也都很「法喜充满」。这样一来,如果不细心定位它的意义与价值,则那些以学术为第一标准、视学术研究才是佛法义解的人,就更要甚嚣尘上了。我们必须了解到:佛法实修所得的义解,跟世俗学术的研究知解,基本上并无直接或必然的关系。学术充其量只是一种研究学问的「世间方便」,而佛法的正确把握,却绝对是一种「实修」的结果,两者的方法与目的皆不一样!出家人自己一定要弄清楚,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最明显的例子是,我在会议上谈到的一件事情,我说:「做为一个出家人,当我觉得需要去研究经典时,我就应该努力去研究经典」此时,竟然有人在台下对我的话响应说:「佛法是可以研究,但没受过学术训练,经典要怎么研究?」这种想法多可怕啊!六祖慧能大师没有受过「学术训练」,但他不知道如何看经典吗?古来的祖师大德,包括天台智者大师在内,都没有受过所谓的「学术训练」,他们的思想如何到今天还能指导人类,受人们认可与尊敬呢?说这类话的人,完全否定了修行所得的智能领悟之事实,他甚至也没弄清楚经典原来是该怎么研究的?其实佛门中的所谓「研究」经典,就是诚心正意地重复阅读,一再地诵持、礼拜、抄写、思惟经义以降伏其心,劝人听讲、自己也去听讲,乃至助印经典以助流通等等,这些都是「研究经典」的方法。因为经典的一切内容,无非都是清净心的流露,了解经典的过程,无非就是「净心」的过程!而非以批判或名利的烦恼性妄想分别所能获得的。
固然这当中,也不妨去考察一下名相内涵,各版本的异同,译本的出入,以及历史文化考据等等细节的问题,但这基本上是以「信心」为前导,以「实修」为目的而做的努力,此则不同于以「疑心」为前导,以「学问」为目的的所谓「学术研究」。因此如果今后我们办的学术活动,仍无法避免这种「学术为尊」的迷失,则活动的本身即是失败的,其毁坏佛法正义的因果也是可怕的,希望主办单位能三复斯言。
所以所谓的佛学学术活动、学术会议等等,我们都要适当的给予厘清、定位,一个为修行而来的佛弟子,应当认知那只是世间的一种方便法,不应该因为它也有达到一定的弘法效果,就一直膨胀它的价值。我不客气的说,如果主办的人在还没有弄清它的真正定位之前,就这样一直办下去,那他自己本身都可能陷到世俗的名与利里面去了,这是我们做一个道人应有的良知与警觉。
再者,由出家人主办这样的活动会不会一再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这就是在弘扬佛法,而且弘扬佛法必须这样才好?如果展现出这样的气氛与错觉来的话,那也是不对的。应该定位这是众多弘法方式中的一个办法、一个善巧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更不是「最好的」方式。所谓考据文献,比对文句与引经据典,并不是理解佛法的理想方式已如前述,这只是一种世间的学问考据。但佛法的流传事实,并不一定会因为你的考据努力,而流露出所谓的「真实」来,因为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不一定就一定会留下痕迹。一味地用欧美人士所理解的人类社会学现象与宗教文化论,乃至宗教历史观,来理解佛法的演变与内涵是极不适当的。很多佛法修行的不可思议现象,及教法演变的历史与方式等等,都是人类凡夫所无法理解的,而且也不是少数残缺的历史文物等所能考据出来的。那些世间学者自作聪明式的盲说瞎猜,你说会有什么价值呢?如果真想知道「历史真象」,何不努力修行求证神通,不是更直捷了当吗?
例如大乘经典中,佛陀每每要讲演时,一定会放光动地,乃至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现在的人则自作聪明地硬说那只是「寓言」罢了,只是为了要增加对大乘经典的信心,才不得不「写成」这样子的。以这种凡夫知见,来抹杀佛法的超经验性,正是今日所谓「学术规格」的产物。而一些无知的出家人,竟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才合乎科学」,根本就是迷信科学而不自知,实在是可悯可悲之至!学术要求的,是可被人类印证的、可被凡夫肉眼看得到的、人类经验相应的所谓「事实」。然而佛法虽然以人为基本,但那是就修行方便与人类修行之立足点的立场说的,而不是说佛法唯一、必须以「人类」为限。佛教是对六道众生都要平等普度的,因此它的教法绝不会只局限于人间,而是通遍于十方法界的!为什么不符合人类的「狭隘经验」就说它不是佛教呢?时下的台湾佛教,盛谈「人间佛教」,把所谓的人间佛教想成只受限于「人」为立场的佛教,而不相信佛教的「超人间」性格,那是极为错误的迷失,而今日的所谓「学术」往往正是推动这种错误思潮的背后支柱。
五、西方宗教学术研究的起源与内涵
要知,宗教学术起源于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传教士,西方的传教士本来研究他们自己的神学,在十八、十九世纪,为了弘扬他们的宗教而挟其政治势力来到东方,并研究东方的宗教以利他们的传教工作。注意!他们是西方「唯一真神」的信仰者,除了「上帝」以外,他们是不承认有其它超能力之「觉者」存在的。因此面对着佛教,他们也只能把「佛陀」矮化成一个「社会改革者」来看待,把佛教的流传,当做纯粹是社会人文学的现象而已。这些传教士当然不承认佛教的不可思议、也不可能承认有超越人类的佛陀与菩萨,乃至有他方世界的诸佛来此世界广度众生之事。这些西方传教士们认为,这都只是宗教的「寓言」罢了,他根本也不相信佛陀有所谓的开悟,以及不可思议的神通力。为什么?因为如果他相信了这些,那东方的佛陀岂不就超越上帝了?对他们而言,上帝是唯一的「神」,所以必得将佛陀当做是通于世间的「人」来认知,并且用这种方法来做所谓的宗教学术研究,才能满足他们的研究需要。这样的基本研究理念,后来也传到了美洲;而十九世纪中叶日本明治维新后,到欧美去学回来的也正是这些东西。在清末民初时,中国人民族自信心全失,五四运动之后几乎一切都向外学,很多知识分子到欧美、日本学习,尤其是到日本所学的研究佛学那一套,骨子里根本就是欧美的那一套,而欧美那一套其实正是当初神学院的那一套。神学院那一套就是不相信佛陀的超人类力量,不相信佛法的不可思议,只相信佛陀不过是「人」而已。所以他们把佛法的一切流转与发展,都当做是一种纯世间宗教、社会、文化与人类学范畴的现象,而完全忽视了佛教修行、开悟和证道等等不可思议的宗教内涵;也完全把佛教设限在二千五百年之中,而不承认有三世诸佛与十方佛法的概念。这些人完全不用宗教修行立场来看待佛法,这样研究佛法能够真正契入佛法的真义吗?然而这却正是学术的价值与方法所在,世间人要如何认定我们不必置评,可是身为出家人,就不可不细加抉择了。
六、结论
人类其实大部份时间是无知与贡高的,其所能看得到的世界是如此地狭隘,只要一张纸就可以遮住人类的眼睛,然而人类却常常自信满满的认为,肉眼所看到就是所谓的「真实」,并且认定那正是真理与价值的所在,真是荒谬而可怜!就广大的佛法内容看,人类能知道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极大部份的认知,都是自己妄想出来,或用薄少的人类经验所推论(猜)出来的,然而往往这就是所谓的「学术」。多少人不懂学术,而却又崇拜学术、迷信学术,甚至拿学术来自我标榜,像这样子如果是世俗学者,那也就罢了,可是如果想要修行利生的佛弟子还那样子,那就很可怕了。所以说:让这种活动做为一种度生的善巧方便,或许还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千万不可过度膨胀了它的价值,或迷惑了它的本质。要运用它的人,一定要懂得如何控制它,一定要对所谓的佛教学术研究定位清楚,如果能这样子取其利而去其弊地办这类的活动,那才算是真正地在弘扬佛法,不知主办单位以为然否?
为了区分品质高低,沉香经常被划分成多个等级,这是在市场中沉香较难以辨别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分级杂乱,甚至不同品类之间也有很大差异。那么,常见的分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21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佛法的政治观每当选举时节来临之际,许多候选人、助选人都很希望获得佛教团体的认同或推荐,而关心政治的民众,往往也争相了解佛教团体的想法与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9
弟子:如何能在每个当下、在在处处都能直入解脱境?上师:时时都能说是“解脱处”,就是进入到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你首先在座上要多下些功夫。这两天也有很多人都在问:
文殊花开时间:2024-12-19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一日,洞山良价禅师上堂,座下有僧问:时时勤拂拭,为甚么不得他衣钵?未审甚么人合(应当)得?良价禅师道:不入门者。那僧道: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良价禅师道:虽然如此,不得不与
禅宗公案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观音是爱与慈悲的化身。我们的内在已经具备了爱与慈悲的种子─爱自己以及他人!爱与慈悲之种的反面就是仇恨之种,如果我们要对两者加以区分的话,可以说仇恨是破坏性的,而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7
如何诵经 梦参你若是读《普门品》,《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赞叹观世音菩萨说,你遇到什么灾难,只要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苦救难。经文上是这样说,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如何发起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对凡夫来说,这一愿望并不容易生起。可以说,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从未帮助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我们学习实践当中,最主要是僧宝,先是依僧宝而闻法,以开智慧而见佛。所以佛法一代一代传下来,非常的不容易的,除了内在有浓浓的那份情感,那种信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痛苦,有身体上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给人体贴的爱和关心,因为你所散发出的关怀和喜乐会带给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极大的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解脱生死的确是身为佛教徒,无论出家在家都应慎重面对的根本大事。此语并非表示佛教徒是出世的、是逃避社会责任的;相反的,身为一个佛教徒,更应该作为表率,尽心尽力去,一般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8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信众:阿弥陀佛!师父您好。就是我想问一下,每年过年我会念《地藏经》,念到清明这段时间,念几十遍回向给我去世的亲人。今年就是前天念到四十九遍,我听说念完《地藏经》还要有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27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一、以佛法研究佛法来宝岛一年,对于佛教的近代作品,读了不少,而最使我同情的,引起非常感想的,是这样的一句:「我们应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是绝对的正确!「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㈠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弘一法师:如何改习惯?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2
经言:人之谤我也,出初一字时,后字未生;出后一字时,初字已灭。是乃风气鼓动,全无真实。若因此发嗔,则鹊噪鸦鸣,皆应发嗔矣!其说甚妙。而或谓: 设彼作为谤书,则一览之下,字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药师佛法门小常识药师法以药师如来为本尊﹐为息灾﹑除病﹑延命等目的所修的法门。其中﹐天台密教则以七佛药师为本尊﹐故谓为“七佛药师法”。药师净土药师净土(净琉璃世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7
请看世尊往昔是如何放生救生的 金光明经卷第四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 佛告树神。尔时流水长者子。于天自在光王国内。治一切众生无量苦患已。令其身体平复如本。受诸快乐。以
戒杀放生时间: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