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常善法师般舟步法:54-20140803150221基本功心力很重要

佛学音乐 2020-05-23

(一)公案本文

唐贞观中四祖道信禅师遥观气象,知牛头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入山後见法融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

(缘起於现象界,四祖善观异象,得知牛头山有异人,乃入山一探究竟。见人称懒融行者,端坐观心,不理不睬访客,真是自在无碍。)

四祖问曰:「在此作什麽?」

(大德端坐於此,不知何为哉!)

师曰:「观心!」

(法融师答说,在此禅坐观心,努力用功调心。)

四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四祖说能观的是谁?所观的心又是何物?)

师无对,少许,请四祖说真法要。

(法融师说不出所以然来,知来此者必是高人。後知是四祖,乃请其说无上心法法要。)

四祖说法要已,即曰:「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

(要让自心成为佛心,当任其自在无碍,不用特别压抑它,心起心灭都是缘起之法,心随其缘而生灭,不用特意去观它,更不能压抑自心,如是而已。)

师曰:「既不许作观行,於境起时如何对治?」

(法融师说,既然不允许做观心之法,那内心境起时,要如何来对治呢?真是世间禅行者修行的固有模式,若无善知识教导,真会枉走而入歧途矣!)

四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心若不强名,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易。」

(行者若依因缘起法,对境还有美丑之念,定是内心还有习气、毛病在。心若也能不强安名相给任何一个境界,则此行者妄情不起,诸法平等性即得,顺逆、善恶、美丑一如。行者若也能如此,则真心遍应一切缘,应缘知後能自在无碍,如此当不用对治任何境界。行者悟得此种道理,即名获得法身常住,法身空无虽应一切缘,但真如无有丝毫地变易。)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诸法或众生平等是以理地上来讲,在体性清净的空里面是平等的,如果有一天你能修证到跟诸佛、菩萨的境界一样,那你也回到原点,也就是跟诸佛、菩萨等齐,即得清净法身。从清净法身中衍生出来的,就是所谓的业报身,概括四生九有。何谓「四生」?就是卵、胎、 、化等四生,这些都是有情众生之相,其基本点是一样的;何谓「九有」?就是叁界九地,你读《华严经》时,每品後会诵偈曰:「四生九有同登法藏玄门,八难叁涂共入毗卢性海。」所以不要看业报身个体不同,「人」就好像很高贵一样,「蚊子」就是一种很低等动物。不要像某些外道的说法,未去杀心,又没有慈悲心,就把蚊子看成残灵,认为可以打;他们认为蚊子是残灵,残灵不像灵,所以可以打死它,这从心地上来讲是还有杀的念头,这就不对了。

从理地上讲诸法、众生是平等的,大家的平等空性间所显现的业报身,个体别是无量无边,但你只看有相,就会产生分别想,有分别想就有高低分别想,就有高等动物、低等动物之分别,心地的顺逆差别想,所以我们不要有分别心,分别这是卵生的,这是胎生的,这是化生的,这是 生的,一体都是平等的。

为什麽不能有分别心呢?这是现象界的果报身,当然有个体的不同,但是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里面只有一个东西都是一样的,像好人、坏人只是业报身的不同,他里面本体的空都是一样的,只是坏人加了很多的坏习气、坏毛病,而所谓的好人,一切的邪恶之念都没有,其实这些都是业,所以要去掉世间的分别心,不要在有相之间去起分别,要看大家本来的空性都是一致的。

为什麽诸佛、菩萨可以清净无为呢?因为他已经证到一切外在分别没有了,内心的妄想也没有,内心清净回到我们的本来的面目,所以我们在一切的生活之间,如果不能超越自我见解的话,那你就会落在这有相的部份,叫你不要起分别想,你不可能!也就是说你去掉这些有相的话,就能直接观我们的体性,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

释迦牟尼佛证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众生皆有佛性」,每一个众生都有最根本的佛性,那为什麽没有办法显现出他们的佛性呢?只是常住妄想颠倒,所以你如果执着这分别想,就是颠倒妄想。如果能超越了自我主观意念,在出生以後所认识的这些境界,不管是好、坏、美、丑、高尚、低下等种种现象,不起分别的话,你就回到本来的面目,你看自己这样,别人也是这样,你可以看到他内心里面的大同境界。

至於那些还不清净的习气毛病呢?每一个人业力使然的,这没有办法,普通一般人对不好的人或坏人会咬牙切齿,甚至於诅咒他不如早点死,这是我们内心里面还有分别,如果你从理地去观众生的话,坏人 你会产生慈悲想,为什麽呢?因为你说为什麽他会常起颠倒妄想呢?为什麽他无明那麽重呢?为什麽他的业力那麽重呢?因为业重才会造那麽多伤天害理的事情,这样认知後,你就会对他产生慈悲想,而不是一直说要让他得到一切应有的果报,所以众生平等是从理地来讲的,也只有这个空才能够平等。

「空」怎麽平等?「空」只有一个,所以大家都一样,那有相就不一样,有相以手指头来说,同样是你的手指头,伸出来就有长有短,所以有相是不可能一样的,只要落於现象界,它就不可能一样,但同时也是无常。只有这个空才是永 的,而且大家都一样的空性,从这样去观的话,众生都是平等的。

在学佛法之间就是要推翻你自己在一生中,所具有的观念或所养成的种种见解,而且要能够超越,这样的话,就能进入原来的体性空样子,这样观众生是不是平等,观诸法是不是平等,当然境就无所谓好丑了,我们来看看这个公案为什麽在讲平等?

2.释题

本公案名为「境无好丑」,境归境,境无所谓好坏、美丑之别,有好坏、美丑之分别想,都是自心的反射现象,因自心习气、毛病深重,始有境好、境坏之差别想,面境时就自然地会反射而出。若行者心病无时,心照知境後,即能坦然地面对该境,不会起一妄法相应。要能无分别境好、境坏,定要修证到空、无相、无愿等叁叁昧,才能悟知诸法本平等。

照道理讲,法融师已有点境界,才能让四祖感知而想去度他。但因法融师行世间法禅观,不知真心实相的道理。也因为不喜欢动,天天就只会打坐而已,故法融师知见不对,佛性不起。修世间禅就是这样子,内心的境界,五根会现起灵通力,在那里一直打坐,想要压抑、对治自心念,从来不会让自心从空中进到有相,然後证得「空有不二」的中道观。

我们知道证到空就像一面镜子很清净,无所不照,偏偏你不去照,你老是把它盖住,不去用它,如果你的心证到清净空的时候,你就可映照一切境界,也不要说不理那个境界,不理是刚开始没有定力,所以才不理不睬的,第一阶段就是要不理不睬,因为我们要修空,因定力不够,看了就会冒火,会冒火为什麽要看呢?不如不看,不看了,所以这时候就是自闭,自我设限,眼不见为净或是独居不出去的修空,慢慢的你如果真的心开始发亮了,那是回到「空」的样子。

这边「空」是很重要的关键,如果你没有打开,是回不到真空的,你怎麽知道没回到空呢?有空就能够映照,你有没有这个功夫?不是凭你的什麽眼根、耳根、鼻根、舌根等起神知,而是要用你的心,第八意识是我们的本心,譬如说你在打坐的时候境界很好,起心动念可以了知周围的境界,你起了一个念,现在是8点5分,那就是8点5分,不必用眼睛去看,也不用有神通的眼根去看,用心就可以映照那个时钟,感觉现在是几点、几分,这是用你的空性去照一切缘,既然修到这个时候,就要打开心镜,要映照一切境了,为什麽?当映照一切境,因为你对这个法已经不执着了,所以你与空相应,那管它现什麽境,善境界、逆境界、好的、坏的..,我都可以承受,可以照单全收,那就表示你的内心清净了,那才有空的样子,这是第二阶段,所以这个阶段就是圆融。

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修到圆融的境界,那就是小乘行者,刚开始法融师就是这样子,天天在牛头山打坐,打得身会发光进入二禅天的世间禅定,此时心净当然不是完全的清净,跟佛法讲的无黏是不一样的。

3.语体文解

唐贞观中四祖道信禅师遥观气象,知牛头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入山後见法融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本公案缘起於现象界,由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开始说起,他善观天气及异象,有一天,他观照得牛头山有异光现起,得知牛头山里头定有异人,乃想入山一探究竟。当到达此地时,经打听後确实有一道人在山中修禅观,因他一心想修禅、观心,故有人入山面见时,他都是不理不睬,故人称他为懒融。四祖入得山来,见法融师後,法融师亦将四祖当成一般游客,还是端坐观心,不理不睬四祖。我们按语说:缘起於现象界,四祖善观异象,得知牛头山有异人,乃入山一探究竟。见人称懒融行者,端坐观心,不理不睬访客,真是自在无碍。

四祖问曰:「在此作什麽?」师曰:「观心!」

四祖确定他是法融师後,不以他的无理而见怪,就问他说:大德端坐於此,不知在做些什麽修行?法融师回答说,我在此禅坐观心。

世间禅定行者均以坐中观心为主要,邪念、妄念生起,能觉而止住它,认为这样就是在修行。世间禅行者努力於座中对境调心,使心无有起念,如此即谓对治心动之法。

而修佛禅行者,除座中磨刀外,行住坐卧中面境练心,让心能自在无碍。如此练习,久而久之,对於阿赖耶识中的业缘种子,当能轻易不黏,而能达解脱之境界。

四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四祖就问他说,能观的是谁?所观的心又是何物?当然要体会此句话,当能认知觉知心是真我之心性,所观之心即是妄想执着之烦恼心意。行者真、妄能分别清楚,已是初禅有觉、有观的境界。若行者能到四禅境,则真心能觉照十方界及诸众生果报因缘,不知牛头当时境界到什麽处地,但起码他已能发出心光,让四祖从远处睹知,应在二禅以上之功夫也!

师无对,少许,请四祖说真法要。

法融师一时说不出所以然来,故无言以对。不久寻问来人,认不认识有一位名叫道信禅师者,四祖即说贫僧即是。法融师知来此者是高人後,乃请其说无上心法法要。所说的法要真是大乘佛弟子要好好去体参的,虽与本公案无关,但还是将全文列出,供大家来体会一下佛心的真实境界。

四祖说:「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叁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厥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 ,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行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四祖说法要已,即曰:「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

总结四祖开示,以十段来分析:(1)直指心源即是佛心。(2)行者禅定功夫具足时,叁学即自圆满。(3)神通变化由心地起,本自具足无缺。(4)一切顺逆诸法本自空寂,不用去除,不用追寻。(5)行者由禅修中得虚旷之体,绝思绝想之习。(6)灭心思虑想後,当让佛心自应缘,不得再压制而失真(7)不要观行,亦不澄心,让心应缘而自现其境。(8)境起後莫以贪、 心相应,不用忧虑神伤,不能动欲强求,坦荡无碍。(9)让心自在应缘起灭,但能不依其境而做善、行恶等事。(10)如此於行住坐卧中,触目遇缘佛心相应,如是总为佛之妙用,快乐无忧,可名为觉者。

四祖开示中说明,修行到一个境界时,心自能不随境缘转後,就要任心自在,禅修中或行住坐卧间,不要作观心之行,亦不要念起时,即想要把心清澄下来。

按语说:要让自心成为佛心,当任其自在无碍,不用特别压抑它,心起心灭都是缘起之法,心随其缘而生灭,不用特意去观它,更不能压抑自心,如是而已。

师曰:「既不许作观行,於境起时如何对治?」

法融师听完四祖开示後,因修世间禅定已成习气,尚不能对四祖所言体会信服,故提出疑虑说,既然不允许做观心之法,那内心境起时,要如何来对治呢?按语说:真是世间禅行者修行的固有模式,若无善知识教导,真会枉走修行路而入歧途矣!

四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心若不强名,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易。」

四祖开示说,由外境所见闻、觉知之境,或由内心所起之念,并无好或坏之分别,若还有此好坏、美丑想,是您强求安一名相於境上,此是内心不净,妄执心起故。行者若能面境缘无好丑心,心不强安一名相时,妄情即能不起,如此让真心遍知一切境相。若您能认知心对境时心自在无碍,也不必要用一法对治,此时佛心清净无有变易,这种情境可说是常住法身现起。

按语说:行者若依因缘起法,对境还有美丑之念,定是内心还有习气、毛病在。心若也能不强安名相给任何一个境界,则此行者妄情不起,诸法平等性即得,顺逆、善恶、美丑一如。行者若也能如此,则真心遍应一切缘,应缘知後能自在无碍,如此当不用对治任何境界。行者悟得此种道理,即名获得法身常住,法身空无虽应一切缘,但真如无有丝毫地变易。

四祖告诉法融师,在那里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天天打坐也没有办法看破一切境界,这个境界是要从你内心去超越对一切境界的执着,好的、坏的对我来讲,也不好、也不坏,要练到这种境界,你要对很多的人、事、物去磨练,所以生活禅不一定要在那里打坐,有一天你开悟的时候,能够超越你内心的执着,那就真的悟道了、顿悟了,这种人很少。开悟的时候,还不能够真正可以看开一切境,只是说有智慧去面对境界,少受一点影响,还是要这样慢慢磨练,磨练到最後,才能够完全断掉妄习,因为你无数劫来所薰习来的无明,会去执着一切境,这个习气很重,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就断了。

万法本 ,庸人自扰。理可顿知,事要渐修。大众不要错认境界,认为不用修禅、念佛,当下已成佛、做祖,这将成为大妄语。像法融师已能观心不昧,不为境所转,已得初步禅定力,四祖始开示他真实的佛法,让他悟得自在解脱的知见,也让佛心自在现起,更能得神通妙德无量。

( 86年9月19日 讲於 龙潭)

更新于:2020-05-23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