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问平江府南峰云辩禅师曰:「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识起迷情于禅师度化众生,参禅勘验事,甚么是夺人不夺境之意。)
禅师曰:「霸王到乌江。」
(西楚霸王项羽到安徽乌江,以结束其自己生命。禅师对学人用法,连根拔起使他无动心处,故曰夺人使其心死而不入诸境,那境亦不用去夺了。)
僧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何谓夺境不夺人?)
禅师曰:「筑坛拜将!」
(建立坛场,邀请诸将,大作佛事,以摄受心去除诸执着事,是有商量余地。)
僧问:「如何是人境两俱夺?」
(何谓人境两一起夺?)
禅师曰:「万里山河获太平。」
(人境两一起夺后,使其学人心境无依靠处,自然心神俱平静、安宁矣。)
僧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何谓人境都不夺之意境?)
禅师曰:「龙吟雾起,虎啸风生。」
(若是人境俱不夺,则使学人心法、境界俱起,任其龙吟虎啸,热闹非凡。)
僧问:「向上还有事也无?」
(再上去还有事可办否?)
禅师曰:「当面蹉过。」
(任何事当着面,让其虚度而过。)
僧问:「真是作家。」
(禅师真会玩弄人也。)
禅师曰:「白日鬼迷人。」
(禅师勘验于人,就像白天遇见鬼一样,若无真具道眼,还被禅师玩弄于语言之下,真如鬼迷惑于人也。)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佛法不待虚论或戏论,落于语言文字则迷失本来,但禅师要勘验学人,总得假借语言来印证其境界、悟境,所以才有公案禅机之累牍。禅师勘验行人悟境,离不开境与人心间的关系做文章。临济宗、曹洞宗古德,先后提出四宾主论,曹洞宗四宾主论源于开山祖师洞山良价禅师,良价禅师以真心(觉知)立为正位,以世间事物立为偏位,依偏正回互之理,总立有五位之说。
临济、曹洞二家虽各立四宾主之说,其义似稍有异。临济四宾主,乃唐代临济宗开山祖师义玄禅师就宾(妄心、事物)与主(本觉、空理)之关系,立宾看主、立主看宾、立主依主、立宾依宾等四句,以提示禅机。至后世,有风穴延沼禅师复立「宾中宾、宾中主、主中宾、主中主」为四宾主,使其义理更为贴切。
后来曹山本寂禅师复承洞山禅师之本意,而发明五位之旨诀,称为君臣五位论,「主」为理、体之意,是为正位,「宾」为事、用之意,是为偏位。五位者即:(1)君位,指本来理地无物空界,为正位,即五位中之「正中来」,坚守一空理,即能得解脱知见。(2)臣位,指万象有形色界之事物,立为偏位,即五位中之「偏中至」,能证得空再入臣位,即能依空起用,利益群伦。(3)臣向君,为舍事入理之意,即向上还归入空之「偏中正」,有所行为起法因依空而现,当能不离本觉位,不失本真或因果道理。(4)君视臣,为背理就事之意,即向下缘起之「正中偏」,以觉知心洞悉世间事而能无执,甚至能转境、移一切因缘。(5)君臣道合,为冥应众缘而不堕诸有之意,即「兼中到」或「兼带者」,指动静合一、事理不二、非正非偏之究竟大觉之道位。行者至此境界君起神用不失理地,臣不随缘乱起事用,依君之体(无为)而现有为之用,达最高不觉、不用而能成就一切佛事之境地。
修佛法修到体悟五位、宾主之分能清清楚楚,当能了知真性主行,无妄想心相随,即能知万法法尔之现象。
2.释题
本公案名为「人境施为」,中土佛法独别于天竺,古德于自性与境缘中,理事体用中了悟一切真实佛法。「人」者真心实性能应万种缘,「境」者感缘显境现一切相,禅师于真心实性、万缘中「施为」,无非要行者能悟入、契入真空理地,而证得真实法。禅师使后学在百般锻炼中,能成就般若波罗蜜多智,了解修为到底是个什么道理,做到不为一切法缚,不求一切法脱之境界,此中味道冷暖自知。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云:「菩萨未成佛,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前者以觉知一切因缘,本不该成为烦恼,因心未净故,超觉知反变为烦恼,还有宾主、君臣之分别境故。后者已成佛道行者,心性一如,因心清净故,佛性觉知一切境显起一切相,此烦恼境相即是菩提心所感现,一真皆真,依烦恼法得知一切因缘诸法,行者却能不住一法守真空,更无所谓烦恼、菩提之分别。故行者能于宾、臣中广做佛事,而实无宾主、君臣之分别相。
所以未究竟行者,勤于君臣、主宾中,极力想回归理地空体,是谓以得菩提觉知转为生起烦恼者是。已悟道行者,知一切法因缘而生,以烦恼心起法用,却能无住便得心通无量,此即是烦恼转成菩提之谓者是。行者过程中虽有「人境施为」,不管要断妄习回归到自性清净心地,或是依清净心起有为之性用,均能自在而无碍。过程中禅师依众生心地与修证之境界,加以勘验以励精图治,显其心性本如与功能,使后学明了真性、妄缘与其菩提、烦恼不同层次之境况。
禅宗行者修学「空、有」及「空有不二」的道理,能圆融自性,由初阶段菩提的入空、无觉之境。然后再依空起用,由烦恼心中悟空有不二之大道理,转烦恼心为菩提心,求得佛性圆满之觉境。禅宗行者于主宾、君臣位中,体会中土佛法的简捷之妙。若行者无境界或体悟,很难在主宾四义、君臣五位中得一消息。
3.语体文解
僧问平江府南峰云辩禅师曰:「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有一僧问平江府南峰云辩禅师说:「禅师观众生心病而下药,有数种人境不同患着,与药在人境夺、不夺中,医其心病。请问禅师您,什么叫夺人不夺境之义?」人者,还有妄执之心者,真心未显故;境者,依缘所显性用之一切法者。
平江府者即浙江临安,也就是今之苏州。云辩禅师者宋代临济宗之僧,生卒年不详,是平江府(江苏)人,从福建之瑞峰章禅师出家,复参学于穹窿圆和尚,忽有所得遂通所见。后嗣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尝住平江府,大举弘化禅法。
按语说:「识起迷情于禅师度化众生,参禅勘验事,甚么是夺人不夺境之意。」此僧迷情于禅师勘验学人意境,直陈如何是夺人不夺境?人者修行人之妄分别心,若能夺之,境自不执,从根本下手,逼死心王有如逼死楚霸王于乌江,当有所成就。
禅师曰:「霸王到乌江。」
云辩禅师答说:「夺人不夺境,有如逼迫楚霸王跑到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修佛法奇妙处在于自刎,也就是把凡人情见赶尽杀绝,始能使真我示现,禅师以楚霸王项羽,来说明夺人不夺境,是有其深义。行者被禅师夺取其主帅,连主帅都被夺了,其境自然无所依而灭谢。
若以项羽一生征战来比喻做修行,似应有很多的启示。项羽成就功名来自于杀他人(会稽太守殷通者)而发迹,又杀谋士宋义以掌实权,后来宽容或忽视他人(鸿门宴不杀刘邦),而依此仁心或轻视因缘落败迹。终至最后一战败于垓下,到最后临乌江,以无颜见江东父老,潇洒地自刎于乌江。
行者修行时心处一切境缘,心还无有一归依处,若能像项羽自绝于乌江,则其一死,历史千古留名。行者心被夺有如心死,自能面境无心可起,如如不动智由是而生。
按语说:「西楚霸王项羽到安徽乌江,以结束其自己生命。禅师对学人用法,连根拔起使他无动心处,故曰夺人使其心死而不入诸境,那境亦不用去夺了。」上根基者或已开悟行者,禅师当以夺人不夺境下手,断其根本,即无有心之乱源。
僧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此僧又问禅师说:「那如何又是夺境不夺人呢?」禅师依此行者根器,采取夺其境,不夺其人心意者。夺其境让其无所依,慢慢将养,即能显露佛宗。此等人若一下子夺其心,让其无有一觉知心,一入空则无所依倚,不知「我」在何处,反而引发他的烦恼。一般妄想心重者,一下子不能夺其人,而要夺其境,让他渐进修习,最后也能悟道。
按语说:「何谓夺境不夺人?」夺其妄执之境,不夺其执取境之假我,让假我心去,最后成就真心显现。夺人、夺境、人境皆夺、人境具不夺,法虽有别,禅师依根器、境界,而施夺人、夺境、人境皆夺、人境具不夺之法,均能使行者悟道。
禅师曰:「筑坛拜将!」
云辩禅师说:「夺境不夺人者,有如筑法坛,拜诸相将,以将相降伏一切有为境,终至灭一切法,使心无所执。」从有为法下手,最后也能悟个无为之空体。按语说:「建立坛场,邀请诸将,大作佛事,以摄受心去除诸执着事,是有商量余地。」既然不能一下子断其想源,只能指陈诸有皆虚妄,不执一切境自能降服其心及心所法等。
僧问:「如何是人境两俱夺?」
此僧又问禅师说:「那如何又是人境两俱夺呢?」此应是对中等根基所施之法,行者有觉知心起,又能感知一切境,若禅师不夺其人与境,将没完没了,觉知心超敏锐,显其境又不能释怀,人终将散乱矣。若禅师教其人时,人境两俱夺,一切放下,无所觉知之心,亦无所觉知之境,人境俱亡,慢慢将养,即能显露佛宗。
禅师曰:「万里山河获太平。」
云辩禅师即说:「人境两俱夺者,让行者入无所觉之心,有所觉亦能有无所执之境时,人境两亡,这时应是万里山河获得太平之时。」行者无定力之时,不以觉知心了知一切境缘,若了知一切境缘亦能观其为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此主宾、君臣双亡,当然能使天下太平矣。天下本无事,行者觉知心起现行,若妄习放不下时,当然就无有所安了。
按语说:「人境两一起夺后,使其学人心境无依靠处,自然心神俱平静、安宁矣。」禅师若能夺境又夺人,则教学人觉知心住不觉知,有觉知而无有妄想相随,如此当然天下太平了。
僧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此僧又问禅师说:「那如何又是人境两俱不夺呢?」此应是已达圆通行者,或已证空理者,要使其入有为之修证,起灵用之时,禅师可以人境两不夺,让行者了知:「佛性本自具足空有两面,行者能以如实空之体,面对如实不空之境时,如如不动。」如此以佛性了知万种缘,却无有一法可得。
禅师曰:「龙吟雾起,虎啸风生。」
云辩禅师即说:「若是人境两俱不夺者,让行者以所觉之心,觉知一切境界,有如以无为之体,呈现有为之用,此时行者有如龙吟雾起,虎啸风生。」龙吟者譬喻说佛性起觉知万缘之用,当然有如龙吟后雾起云涌,当然将要下雨了。佛性亦有如虎啸,虎啸之间风起,又有不可阻挡之势。
按语说:「若是人境俱不夺,则使学人心法、境界俱起,任其龙吟虎啸,热闹非凡。」人境俱不夺者,行者能腾云驾雾,大做佛事,当能与禅师一问一答,入无所碍之境,这实非过来人不能致之。
僧问:「向上还有事也无?」
此僧最后问禅师说:「这四种境界都能如实体证后,向上一路还有境界可修否?」契经云:「五蕴灭尽终归无所得」,修如来禅者如是,修祖师禅者从心地中解缚脱黏,去荆斩棘,最后亦同样是无所得。按语说:「再上去还有事可办否?」
禅师曰:「当面蹉过。」
云辩禅师即说:「若过来人再面对人境之时,只有一法可用:当面蹉跎而过,不能又犯执境而黏。」行者所作已办,心当如如,面境应能不执一切境了。按语说:「任何事当着面,让其虚度而过。」行者能当面蹉跎而过之时,已能自我解脱了,若真能懂得修行真实,也无大道理在,让此心能脱黏,之后自性应缘而无所著,如是而已。
僧问:「真是作家。」
此僧最后评语说:「所有禅师真的是作家!」「作家」者装模作样、故弄玄虚,无非要使人悟入空、无执之境,禅师作弄间能使人悟道,所以说真是「作家」。「作家」者有如佛之一名:「调御丈夫」,善观众生根基,且能依众生不同根基,数语之间使其悟道,得解脱知见者。按语说:「禅师真会玩弄人也。」禅师玩弄学人中,逗机引悟,若行者能知其真实,当然已是过来人,当不为禅师所作。
禅师曰:「白日鬼迷人。」
云辩禅师最后说:「禅师之所谓禅师,在以作家身份玩弄学人中,使学人有如白日见鬼,并为鬼所迷。」若不明究理行者,纵使在白日中,还是会被鬼所迷者。
按语说:「禅师勘验于人,就像白天遇见鬼一样,若无真具道眼,还被禅师玩弄于语言之下,真如鬼迷惑于人也。」行者执句滞机,当然会被鬼所迷,哪怕是白天,照样迷失本来。有后学懂得此玩法后,若遇作家,亦有反揍作家禅师者。禅师挨揍,还得喜笑颜开。若是禅师知学人已悟道,最好是「不将语,默对」,或做如实言,这样就没事了。
(2005.08.05.撰于法尔)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黔中正法雪光禅师,洁空通禅师之法嗣,俗姓赵。雪光禅师出家后,即游方参学,遍历名山大刹,凡五台、峨眉、普陀诸名胜道场及各祖开山处,无不参访。有一年,雪光禅师来到灵峰参加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10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得为叁界雄』,「雄」是对佛的尊称,就是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人做不到?了生死出轮迴的事情,没有人能做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现在的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事做得再好,纵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胆,怕出祸乱,不安、不稳,死了之后叁途受果报。人不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很多人看到我的时候,问我怎么修养的?我就很简单,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心就清净了。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佛家讲得透彻,效果殊胜。我刚学佛的时候,跟章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清净心这个时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了就是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顺境善缘,就是善人,在这个境界里头最容易生的贪恋,你要在这里头放下贪恋,就是没有贪爱的心,没有留恋的心,你心清净,修这个功夫。逆境恶缘,遇到人都不是好人,都常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普愿禅师也是位得道高僧,有一天在园子里喝茶,看见一个小和尚从小径走来,就将杯底的残茶泼了过去。小和尚回头一看,见是普愿禅师,便露齿笑笑,禅师也笑笑,并翘起一只脚,小和尚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02
佛法里头,古谚语所谓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看到大家互相赞叹、互相合作,兴旺的气象;互相瞧不起、互相批评、互相毁谤,决定败亡。兴旺的教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1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去接触,不去打听,我们的烦恼就少;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去攀缘,不去认识,我们的是非就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1
印光祖师常劝导人,出了家若是想当法师,那就要先好好的念佛。你把佛念好了,将来就会有能力当法师。你若没有修持福慧就想在经教上研究,学当法师,以为法师坐在法座上好威风,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那些丧尽天良,制作、拍摄,贩卖传播日本AV色情电影,所播映内容完全违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圣先贤所提倡“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伦理道德,国家法律,自然规律。为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佛过去就和我们一样,都是造恶业的。不动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佛,不空成就如来,过去都是破重戒要堕落地狱的,但是碰到了中间「毗卢遮那佛」的慈悲,引导他们去大忏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30
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祗因无明妄动,是为大咎。从真起妄,迷上加迷,依惑造业,依业受报。由因感果,以善恶而定升沉;随业受身,现轮回而招生死。胎卵湿化,诸趣纷然;大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