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唐永徽三年,邑宰萧元善请牛头山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寂灭品,地为之震动。讲罢归山,博陵王与师问答佛法。
(缘起于现象界,法融禅师初转*轮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感动天地,发生大地震动,使博陵王生起与禅师论佛法心要。)
博陵王问曰:「折中消息间,实亦难安怗。自非用行人,此难终难见。」
(在任运折衷之间,实难有安顺贴适者。自己本来亦非用有为法来调伏诸心习气者,奈此困难度终于使我难见性焉。)
禅师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难易。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被。」
(在任运折衷之时,欲有些消息,并不属难易之事。但修禅宗佛道不离此十个阶段,若此十阶段没通过,即未达究竟也。)
禅师又曰:「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智。境像现三业,幻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无。不出空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说。安怗无处安,用行何能决。」
(空觉圆明即无觉,无觉后依无明应缘生起本来智。修证中依境像所现之身口意业,以幻人之身依四圣谛---苦集灭道化除一切三业。行者悟空后能不住空寂,法中悟非相之相,不属有无。悟无相三昧行者,观一切法不出空有,也不执取空有之相。这种修法强名折中(任运),折中不属于言说、不落于文字。要安其心怗其意,无有可安心处,用一切有为之法,无能成办任运之事。)
博陵王又问曰:「别有一种人,善解空无相,口言定乱一。复道有中无,同证用常寂,知觉寂常用,用心会真理。复言用无用,智慧方便多,言乱与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识心会。既知心会非,心心复相泯。如是难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
(有人认为空无相者,即定与心用同一。道有中却无法可得,证体性常寂而能心用,好像善能用此心即会得真理一样。又说用即无用,智慧方便力有多门,言说心起与理事合一,理如如即能心如如,不必由识或心之别相来体会得。)
禅师曰:「别有证空者,还如前偈论。行空守寂灭,识见暂时翻。会真是心量,终知未了原。又说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具劳已,永劫住幽识。抱相多不知,放光便动地,于彼欲何为。」
(证空及性用,本是修行人到最后理论都能懂得,但唯一习气是否断尽?若已能断尽一切微习,却是还沉空守寂,不能有性用,这样也不对。若是有性用,但是微习不灭,总是劳形,因无法真正证得解脱知见故。)
博陵王又问曰:「前件看心者,复有罗縠难。」
(若前所说看心者,复有罗縠薄纱阻隔,看不清楚应如何?)
禅师曰:「看心有罗縠,幻心何待看。况无幻心者,从容下口难。」
(看心之时,有罗縠之障,既是幻心何必去看它。若无此幻心,遇缘要有所说时,下口也难矣。)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一个开悟行者,要能明心见性,若无过来人指导,极易迷失方向。有时行者虽非迷失方向,但对于佛性的认知,好像没有办法拿得准,又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在寻寻觅觅间。若此时无有善知识指引,会花很长的时间在修行上;甚或能自行深入经藏、古籍中寻找出个道理,也是会很浪费时间的。
初开悟的行者,当素法身活起,本来心与识是有所分别,但因认识不清,所以不知妄心与真识之分别在于何处。若能以古德所教言,以「执杖牧牛」方法行之,不让心与识产生混淆,最后倒也能得个休歇处。此时始知以前是没有走错冤枉路,更没有迷失掉。
但当行者悟得空时,对于佛性的起用,可能还是会有彷徨无依之感。因「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只得靠自己福德去遇缘学习,始能认知佛性本来面目。这也就是古僧大德留言虽简约,但却有些蜘丝马迹可寻。
行者欲得个中消息,均在心识的折冲任运间。当心能起灵觉之时,更是要用智慧之时机。能用智能来观灵觉所得之消息,且能不受其左右或影响,这也就是般若智慧,可言智中智。知一切法不能离诸相,那也能用方便法门,达了法性空,一得空性即是得智慧。要能了法性空,当推心不起善恶念想,有善恶分别想即不能通无记性。若能真的得善恶无分别想,就名解脱知见。
2.释题
本公案名为「成佛次第」,世间禅定中不管色界、无色界天,修行者都有其次第来遵循。当然要认识佛性,要能明心见性,也要有次第来遵照悟知。正如法融禅师所言,佛禅之行者在心的任运中,要依此过程来成佛道,达即心即佛之境地。渠曰:「首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被。」
当行者第一阶段得解脱知见后,如何来分辨自然性应缘起法之现象,或者是五蕴非自然性起法相应者。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遇缘应缘是真,无缘起法是为伪,行者能善分别心的真伪,且能以平等法观之,当能知一切法之根本。本立则心能入无为境,处无境能起大慈心。行者于行菩萨道中,徧学一切法、一切智、道相智,总是要把五蕴根身与心法等都空除。若真也能达到此境界,行者心中之法云自能现起,徧泽一切众生,雨大法雨。
3.语体文解
唐永徽三年,邑宰萧元善请牛头山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寂灭品,地为之震动。讲罢归山,博陵王与师问答佛法。
唐朝太宗的继承人唐高宗,其即位的最初六年年号名为永徽,后来改年号为显庆,高宗共在位卅四年(公元六五○~六八三年)。在高宗永徽三年时,官拜邑宰的萧元善先生,请牛头山法融禅师,在建初寺讲《大般若经》,临寺听众非常之多。当法融禅师讲到《大般若经》的寂灭品时,大地曾为之震动。法融禅师讲完经后,即回归到牛头山。时有五王之一的博陵王崔玄暐先生,与法融禅师请问佛法。博陵王者即是唐中宗被武则天废位后能重新复位时的五功臣之一,贬武拥李之主流。中宗复位后,对五位反武则天得呈之大臣们,不得不加以封官赏赐,因此封为首的张柬之为汉阳王,其它封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已为南阳王、敬晖为平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法融禅师初转*轮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感动天地,发生大地震动之象,使博陵王生起与禅师论佛法心要。」本公案缘起于现象界,说明本公案的缘起,乃因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感动天地,讲至寂灭品时,大地为之震动。此现象促使博陵王,想更进一步向法融禅师请益佛法。
博陵王问曰:「折中消息间,实亦难安怗。自非用行人,此难终难见。」
按语说:「在任运折衷之间,实难有安顺贴适者。自己本来亦非用有为法来调伏诸心习气者,奈此困难度终于使我难见性焉。」
博陵王崔玄暐先生开头即问法融禅师说,在修行有点境况、消息时,欲安此心难免要有些折衷,也实在很难能达到此心能安顺贴适。我自己认为不是用有为法来调伏心病的人,但还是非常地困难到能够见自本性,这样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一个开悟的行者,色身已破,五根应缘仅止于五识了知其尘境的功能,而能不加第六意根于分别想进入境中。虽能执杖牧牛,做到这样子的情况。但另外却还有第七意识、第八意识的功能相继出现。在此觉知与妄执之间,行者是很难去取得一平衡点,如何明心见性?
所以行者至此阶段,要能悟得空,还是有得折腾的,但行者在心的任运间,是以无为法为首要法门,不用一法守真空才能脱黏,若以一法治一法还是第二层次的法门。而无为法还当以忍辱波罗蜜多为究竟,万法中以忍字诀,当能克服一切坚固妄执性。
禅师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难易。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被。」
按语说:「在任运折衷之时,欲有些消息,并不属难易之事。但修禅宗佛道不离此十个阶段,若此十阶段没通过,即未达究竟也。」
一个开悟的行者,才是真正要修心的时候,也就是所谓实修的开始。到底此时行者要如何来折衷任运此心,古僧大德讲要像「执杖牧牛」一样,随时依面境所缘观照此心的反应,此反应分觉知与习气相应两部份。依法融禅师所言,修心过程有如下十种情况。
行者首先应观心所处之心境,次推展运用智慧中之智慧,三者当回光反照前能推展智慧者为何,四则不住善恶通达无记性,五者了解解脱之知见,六入真伪等观不加以分别,七者了知诸法本来之空,第八悟入大慈无为之境,九者证入五蕴皆空,最后能雨诸法云由心生一切法。详细说明十个修行次第于下:
观心处心---此心当面境时,就会产生十二入(六根入六尘),然后生识用后即产生十八处(六根入六尘生六识)。此时行者心因为很敏感,比一般人有九倍之多,所以随境会有超感的觉知,觉知周遭之人事物的表里现象,此时行者祇能像「执杖牧牛」一样,只能有第一念的觉知,不能有第二念的妄执性心念起。 推智中智---智中智者,前一智即能超感一切人、事、物的觉知心;后一智为空体能照一切境的智,此智具空有两面,具所现境能不黏的般若智慧。当行者「执杖牧牛」中,对境有超觉知后,微细习气使然就会有要批判善恶、对错的念头起时,行者马上要以后智超觉心及般若智制止前智所生妄想、习气分别之心念,不能让它继续动念下去,这就是第一阶段的「执杖牧牛」功夫。 照推者---第三层次要能认识自性,此能照境者为何,行者当回光反照前能推展般若智能者为何,学习认识体空不黏、不着的真如性,推计体空、法空的道理。 通无记---当行者能认识真如自性随万种缘而发,但心地已无善、恶之分别想,即体会一切法是属无记性,三性中不偏于善、不偏于恶。行者对世间事能如此认知后,就能得初步解脱,若还做不到断善恶、对错分别想,就要以方便智来证得解脱知见。 解脱名---当行者未得解脱知见时,即要用般若智来证得,在般若智、方便智两者间任运后即当证得解脱知见。若行者对有情起慈悲心是名方便智,若观法寂灭是名般若智;若认知归于佛是名方便,若了无取着是名般若智;若求一切法是名方便,若了法性空是名般若智;若正观时是名方便,若观照亦空是名般若智;若拔济有情是名方便,若了众生空是名般若智;若观佛净土是名方便,若了佛土空是名般若智;若得佛菩提是名方便,若了本寂灭是名般若智;若观七觉支是名方便,若了真本觉是名般若智。如此行者在有相、无相间任运,就能得解脱知见。为何行者不能一下子悟得解脱知见,因微细、极微细习气在作怪使然也。行者在有、空二相中任运后,当得自在法身现起,是谓得解脱名。 等真伪---当行者得解脱知见后,菩提自性将现起,能映现世间诸有相,因此时行者已能入一真法界,一念起觉知即真,但一念执取其相即为伪,行者于同是一法中不能有真伪想,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能执取一边,若执取一边,佛性又当要泯灭。所以到此行者,念起、念灭随之,真如自性应缘随念起,能不取一法者,即是等真伪,也就是不去分辩真实。 知法本---行者经过上述各阶段、层次的任运后,这真如本体空更能悟得,悟得空真如体后,真如依缘来应缘能生诸有相,对于诸有相却能不执着,此时行者始知一切法系因缘生,缘灭法灭的道理。如此认知自性本空,遇缘应缘起法,法法现起却无有妄执性来取其相,至此行者已知一切法之根本为何,即谓知法本。 慈无为---行者悟得菩提佛性后,四无量心现起,能以无为法随缘做慈悲、喜舍之佛事。此时行者虽悟得无为境,对众生发起慈悲心,但修行毕竟因未竟全功,所以还是要继续保任,使心更能深入无为,遍经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最后希能获得真如无为的菩提道果。 遍空阴---行者更进一步的修证,除能悟尽廿空理及三三昧(空、无相、无愿)等解脱法,还得遍历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之空,突破五阴等五十种魔境之执取,最后行者当终归无所得。若行者在经历过五阴五十种阴魔境界中,有所执取其境界,则必有其果报,终将归入小乘佛果位、天界、仙道或魔道中。 云雨被---行者在去除五阴魔、经历诸境界,以般若智慧观一切无所有、不可得,最后能得清净法身,获得诸法雨润泽。此时行者心能懂得一切法,能悟解一切佛理,更有正知正见,不执取空、不执取有,深得中道无为境。对于众生能随缘化度,依众生根基,雨诸法语,令众生能得其利。以上禅师所言,都是保护任运中所必须经历的路程,若是修行过程中漏掉哪一段,即是不究竟,这是我们佛弟子所要认知的。
禅师又曰:「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智。境像现三业,幻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无。不出空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说。安怗无处安,用行何能决。」
接着禅师又继续说:「当行者修证到心性合一,此能觉知的心已没有了,本来善于觉知一切人事物的灵知、灵觉,修证到此阶段,应是达到最后无所觉了。在此无所觉中,还是有一心会应缘起法,还是会有分别境,此即所谓的后得智,依此后得智得生起菩提根本智慧。我们面对日常生活的人事物,现起身、口、意三业幻化成人形,我们对此三业要如何来化除,当依靠四衢道(四圣谛)---苦集灭道。行者悟道谛后应不尽住于空境,当鉴照于诸有相中之空,从理地去观无相,即能悟有法无主的意境。行者当知不出入于空与有相中,亦不俱有空无之见,如此终将得所谓空觉圆明。如此修行、保护、任运是谓折中,故所谓折中,非落于言说,定要有实证。如果行者欲使心境安怗妥顺,实无有一处可安其心,用种种有为之法来解决,终不可得也。总结一句话,无明生本智,无明心即菩提心,当心应缘生起法相时,若能不住一法,即是解脱。若还有一法可用,怎能解决一切法呢!」
按语说:「空觉圆明即无觉,无觉后依无明应缘生起本来智。修证中依境像所现之身口意业,以幻人之身依四圣谛---苦集灭道化除一切三业。行者悟空后能不住空寂,法中悟非相之相,不属有无。悟无相三昧行者,观一切法不出空有,也不执取空有之相。这种修法强名折中(任运),折中不属于言说、不落于文字。要安其心怗其意,无有可安心处,用一切有为之法,无能成办任运之事。」
博陵王又问曰:「别有一种人,善解空无相,口言定乱一。复道有中无,同证用常寂,知觉寂常用,用心会真理。复言用无用,智慧方便多,言乱与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识心会。既知心会非,心心复相泯。如是难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
另外有一种人,善能解释空、无相等名词与境界,嘴巴常说定与心起心灭是出自一门。又说是有其所谓的道,但其道中却无可有言说、心法,这样才能证得体用与空体之常与寂,此等行者常知道所谓觉寂但因寂才能常用它。又复说:当用之时,确无所谓用不用此心,因个中智慧门与方便门很多,当有所言说似心起乱意,但与理地无有不相容。他们并说,体能如如,理事自也如如、无碍,不必由识或心间去理会得。既然能知心起本属于非、错误的,但前心又被后起的心所泯灭,何必在意这些心起心灭呢?像这种说法的行者,应难知真正什么才是佛法,我看久远劫中都不能悟知。像有些人也执着这种理论的人,是否不能用佛法才化导他们呢?
按语说:「有人认为空无相者,即定与心用同一。道有中却无法可得,证体性常寂而能心用,好像善能用此心即会得真理一样。又说用即无用,智慧方便力有多门,言说心起与理事合一,理如如即能心如如,不必由识或心之别相来体会得。」
禅师曰:「别有证空者,还如前偈论。行空守寂灭,识见暂时翻。会真是心量,终知未了原。又说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具劳已,永劫住幽识。抱相多不知,放光便动地,于彼欲何为。」
另一种证空者,还是以前面所说偈论为主。住空守寂灭之行者,以为一切识与见暂时翻现而已。如果仅能体会真心量用,但因微习尚存,终未见其真性,故此行者说是未了原。又说不用其心,疑似能产生诸多的智慧。此均因不明了本性者,求空本已具劳形,此等人久远劫中常守住幽闲之识,抱持种种相时,尚不知佛性是什么,但能知佛性及能放光随之而地动,像有此境界了,他又要再修些甚么?
这里要强调的是住空守寂是不究竟,但若是没断除心习、毛病,一味地说真空性用,自在如如,就怕有朝一日,业缘来时不能自持,而随业流转。所以内守一幽闲之识,不能起性之用,也是不好。但永守空寂,不让佛性起性用,也是落于空执。行者要如何来做呢?放纵心意识太松,可能又患心浮意乱。严守空寂,遇缘能灵光闪闪而不迷失,可能是比较真实的法门。
按语说:「证空及性用,本是修行人到最后理论都能懂得,但唯一习气是否断尽?若已能断尽一切微习,却是还沉空守寂,不能有性用,这样也不对。若是有性用,但是微习不灭,总是劳形,因无法真正证得解脱知见故。」
博陵王又问曰:「前件看心者,复有罗縠难。」
博陵王又问说,像前面所说者,虽能理解空寂与心用,也能观照其心,这样还有罗縠薄纱阻隔吗?按语说:「若前所说看心者,复有罗縠薄纱阻隔,看不清楚应如何?」
禅师曰:「看心有罗縠,幻心何待看。况无幻心者,从容下口难。」
当行者能以觉知心观照此妄心时,因是妄心故不必要去观它,观不观其实是无所谓,就怕您不知是幻心,会以余习与它相应,这样就要好好观照它。若一行者已能证得心空余习灭,住于空寂中,此时遇缘要说个话,语言总是缓慢而出,是有点困难的样子。修禅的人以心用为主,若有言说也是慢吞吞地,这与心住空寂有关。若有人说悟得性空,讲话却像连珠炮,这就有问题了!
按语说:「看心之时,有罗縠之障,既是幻心何必去看它。若无此幻心,遇缘要有所说时,下口也难矣。」
(2004 年 4 月 5 日 撰于 法尔)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印光大师为什么强调“十念记数”?这种“十念记数法”就是针对意根来施设的。给意根派个任务,让它记数。在念一句名号的时候,心里记一,念一句名号,心里记二,你一边听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印光大师是位非常厉害的高僧大德,我们平时学习佛法的时候是可以多多的看一看印光大师的佛法讲解,这样我们是可以避免少走一些弯路,而且这对我们今后的修行是有很多的好处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8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原文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①,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44、念佛度冤李家村有位农妇,每天早晚两次往田间送饭,总看见有个年轻的女子忽左忽右地跟随着她。问和她一路送饭的农妇们,大家都说没看见。这位农妇为此心生恐惧,整天提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3
念佛能够让我们在浮躁和喧嚣中得到平静,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的快速和专注,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杂念和忧愁,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和安定,而且通过念佛还可以帮助我们远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2
民国时代有一位青楼女子,刚一过了十五岁,她忽然觉悟要洁身自爱,皈依佛法,专心净土法门。所以,她就摒弃铅华,在上海虹口,租了一间房子,奉养母亲。自己则诚心念佛,朝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2-12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六、念佛结期应求证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古德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光阴快得很,转眼之际,念佛七已经过了六天,真是无常迅速啊!生死事大这道理,只有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0
四、念佛与忏悔业障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三大愿「广修供养」,今天接着讲第四大愿「忏悔业障」。诸位留心听着!下面分三段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0
四、念佛决定愿往生诸上善人:光阴真是快得很呀!我们的念佛七已经打了四天,在这定期七天之中,已经过去一大半!诸位的功夫,究竟用得如何?是需要各人自己反省一下的。若是上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0
念佛能够让我们在遭遇任何困境和挫折时得到快速的克服并冷静的思考,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杂念,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净和安定,而且通过念佛还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一切邪魔外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0
修净土法门,必须切实用功,应该死心念佛。古人所谓“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要把念人情恩爱名利是非的心,转换过来念佛。比如作贼的人,只有把贼心死下去,才能一心作正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善导大师有一段文字,是净土梦修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若是有菩萨善于修持,此方法十分方便:一般在晚上临睡觉前合掌念念佛,感觉到身体疲惫不支了,就合掌吉祥卧,念一念那几句话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韩国虔诚猫咪 每天吃斋念佛(图) 韩国虔诚猫咪 每天吃斋念佛(图) 韩国广尚北道尚州市龙兴寺内,有一只相当虔诚的猫咪,它几乎每天都会坐在佛堂前拜佛,并眼神专注地看着佛像,有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智随法师开示原文:从《灵峰宗论》看蕅益大师对行持的标准,与善导大师的思想也有相通的地方。下面是三段相关的法语。第一段:“无论千百十,下至一声,但终身不替,便决定横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每天念佛的好处是非常多的,我们平时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恭敬。我们若是每天时间足够的话,就是每天都念诵六七个小时的佛法,这样我们每天念诵是有大功德的。下面我们就来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