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五)灵通妙用 4.无为大用

更多文章 2020-05-24

一、前言

禅宗行者修行至此,已能认知自性的功用,可以进而扩展到佛性的利用方面。行者能经历开悟、牧牛、制心于死地后,妄心随缘不起,祇有真性主行,威灵之心面境应缘不失本真,亦即无妄习相随,这样行者能让真性主行,是为悟到心空,这时行者可谓做到「心明」。之后,行者能悟知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经云至此行者为悟到性空。这时悟到性空的行者,可谓「见性」,此等行者就能依空起用,行菩萨道、利益群生了。所以禅宗行者到此才有点「明心见性」的样子,一切世间法应缘时真如性现起而能不执取,这样才能进一步体会理事体用的道理。

佛性俱足空有不二的功能,所谓理事体用之义,理者空也,事者用也,行者至此能以空无、不黏之空体,随缘应缘让真性主行,无为之空体随缘威灵而用,就能利益一切众生,此时应是开始度化众生之时,当行者度无量无边众生,却是无有众生可度想。

()行者修行过程间应能知两种禅病

行者悟得性空法了,然虽能起性用,但是还不究竟,所以不知真实者,以少为满足,不知往前还有路要走,主要在于光不能透脱、法身不真现。有如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文偃禅师曰:「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堕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细点检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

文偃禅师大意是说:心光不能透脱外出,主要有两种境况:一者为一切处无有光,仅是暗暗地,心不能如意地转,此境显然行者面前有物或客邪在。二者若行者透得一切法能入空,但隐约间似有个能觉知之物在,此境亦属于光不能透脱也。若上述两种境况解决,应该法身能起活矣,但若还不能时,显系还患有两种病。一者行者虽得到法身,但微习不灭,对诸法之无明执着不放,自己有见有解心犹存。如此,可说堕于沾到法身边缘而已,故法身无法真起活用也。二是行者虽能够使法身透脱得出,但放过头了,使通入虚空时也不可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所以当悟知当下即是。外道行者学成有一神我出离色身、空体,仔细探讨起来,气息旺盛,就会产生此种毛病也。

()、由空心入性空起用

当悟得心空法了者,不能一直执取空而不放,这样下去会让真心死掉,行者进入顽空的境界中,也就是堕入空亡之境,这不是修佛禅者所应有的态度。有如六祖慧能大师云:「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误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见。」

刚修行或未悟心空者,执取空为究竟,则行者面对一法,却存无有所见,则恰如空中有云遮住日头之面。行者若面对心生起一法,却仍然能守住空寂,就像太虚生起闪电,纵然快速一闪,却不予理会。若此知见任其生起,错误心任生,此等人却不善解方便法门。真正悟到心空法了行者,五蕴灭尽时,坚固、虚明、融通、幽隐、罔象虚无妄想已灭,这时汝还在一念间,只知沉空守寂,此种看法是错误的。行者至此境界能不守空知存无见,则自己心灵智光,将时常随缘应缘而显现。

潮州大颠和尚亦曰:「夫学道人须识自家本心,将心相示,方可见道。多见时辈,只认扬眉动目一语一默,蓦头印可以为心要,此实未了。吾今为汝诸人分明说出,各须听受。但除却一切妄运、想念、见量,即汝真心。此心与尘境及守认静默时,全无交涉。即心是佛,不待修治。何以故?应机随照,冷冷自用。穷其用处了不可得,唤作妙用,乃是本心。大须护持,不可容易。」

一般无知之外道行者,执取自性真如之用,但不去除灭遇缘随境而生诸妄心,以为扬眉瞬目、一语一默,这就是自性之真用,若修行那么简单,成道者应是无量。所以大颠和尚指出,这虽也是自性能用之一部份,但凡夫、圣人之性用却大不同也。

所以大颠和尚说:学道人必须认识清楚自家本来的心,并能将此心相示,始可谓见道。存诸多情见之辈,只认为那能扬眉瞬目,能语能默地心性,即蓦然点头印可,以此为心要,其实乃未了悟心空、性空也。我今为汝诸人确实说清楚,汝等应专心听受。汝等但能除却一切妄用、任运、想念、心念、念力、情见思量等,除此之外,即是汝之真心。此心与诸色、声、香、味、触等尘境,及心住坚守认知静默时之境界,全然无有关系。此心即是佛心,不需等待去修行调治。为甚么呢?本心自能应机,随阿陀那识现量佛心所照,冷然中自知其用,不用汝妄心加以协助。若要追寻其用之功能,却了不可得,如此,始唤作真心妙用。此境界大需善加护持,但若是不甘寂寞者,修起来实也不大容易。因修无为法者,能舍弃一切境界才能悟得心空法了,见自本性、真性。

大颠和尚如是指出本心之用,以及以上诸古僧大德所言,要能仔细思量。读者且莫自解自说,明心见性事基本条件是要断掉十二小烦恼,加上除掉八大随烦恼(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及淡薄六大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等,更不能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见取见等心病。行者待心真能清净如许,以上诸古僧大德所言,才能契合体会,达到真的「明心见性」之地,而后才能体知理事体用的道理。(待续)

更新于:2020-05-24 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