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纸衣道者来参抚州曹山本寂元证禅师,师问曰:「莫是纸衣道者否?」
(缘起于现象界,纸衣道者来参,师先与之客套一番。)
云:「不敢。」
(不敢劳师称呼道者。)
禅师曰:「如何是纸衣下事?」
(甚么是纸衣下所能生之事相?)
云:「一裘纔挂体,万法悉皆如。」
(只要纸衣穿上体后,所有万法悉皆变为如如无碍。)
禅师曰:「如何是纸衣下用?」
(甚么是纸衣下所能生之法用?)
道者近前应诺,便立脱。
(道人走近师前应诺一声,便立即现脱神之用。)
禅师曰:「汝只解恁么去,何不解恁么来。」
(你只知道这样解掉神识而去,却不解知要这么来,真正道理何在?)
道者忽开眼云:「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
(道者忽张眼问:一威灵真性,不假将胞胎时,所发生之用如何?)
禅师曰:「未是妙。」
(因这是非真心、真性所起用,故此用不是妙用。)
道者云:「如何是妙?」
(那甚么是妙用?)
禅师曰:「不借借。」
(即心即佛,要用即用,不假向外借借。)
道者珍重,便化。
(道者受教,说声珍重,便化为无形。)
禅师示颂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觉性若得圆满明净,就具无相之法身,不要将种种知见妄执为亲或疏。起异念便对玄妙体性造成昏昧之境,心起分别差错想,即与此道不为邻。情见起万法时,沦沉为前尘影事,识起鉴别多处,终丧失本真。如是句中所说,全然能明了意会,了了然无一事能起挂碍,此时才可说回到未迷失前之境界也。)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修佛法者知见、宿根影响每个人的观念与修行态度,若是前几世是佛弟子,当会有正知见,不易为邪魔外道所迷惑。但同是有正知见与宿根者,又分有大小乘根基之别,大乘者注重大乘经文理解,虽能言善道,就是说不致于误解佛陀教理,但有时却行为有偏差,违犯戒律者大有人在,譬如说毁谤四众罪,若此等人不学些断惑方法,学些禅定力、学些戒律礼仪等,都是与魔共伍之类。
谈到小乘行者从戒律下手,观照自心能脱缚、解黏,得见我空、人空道理,脱离众生颠倒因,则证得声闻四果位者大有希望。但小乘行者智慧力仅止于自我了脱,不善表达佛理让众生知其解脱道理,不能让众生与其学习而得解脱知见,所以不能得大智慧。世尊对于小乘行者并不能首肯,说是迷于识阴魔相中,有神变的心力,虽也得「出到菩提」小乘解脱知见,但对于无上菩提或如来菩提则不能获得。
然大小乘根基宿根已定,小乘行者待得解脱知见后,还要回小向大,学习无上菩提道法,广增智能将来当得如来菩提。而大乘根基者若是昔时由小乘修上来的,应有大乘根基之智慧,也有小乘行者之定力,这种人永远不会去毁谤小乘行者,会尊重他们处于小乘自我解脱的修证境界中。
另外,小乘行者虽无大乘行者之智慧力与慈悲心,但亦不应有毁谤大乘行者之言语,说大乘行者仅会说佛理,但做不到禅定的境界,甚至于无神通可言,并常常犯戒连连,因而看不起大乘行者。要知菩萨有时为救一众生,因而可能犯戒但不舍救护众生之心,这就是菩萨本怀。若是一有成就的菩萨,应不会去随便违犯戒律,因已无诸欲望故。有时菩萨因要救护众生因而犯戒,当观罪福本是空,何执之有。
所以大小乘佛弟子,当知此义理,各修各的,各赞叹对方。除非是一些邪魔外道之类,假借佛教之名,毁灭、破坏四众佛弟子之名声,这应受佛弟子所唾弃。大小乘行者于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的修证中,能证的身空后,行者当知此心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妄心亡灭得心空,此时真性主行,是谓证得心空。至此行者能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自觉自知、明明了了,无为常为,此时名为悟性空。行者自性依真性随缘能应缘,但不迷于有为之定中,舍弃一切修法、法用,不用有为、心变等能力,即能悟得法空。
一般无知行者,不知佛道进道功程,在修行过程中,常执有为神变之法以为究竟,不知守住真空,让真性主行,随缘应化,根本就不借用其它有为之法。
2.释题
本公案名为「真性不化」,禅宗行者说要「明心见性」,心不明不能去烦恼、断妄想,妄想有五个层次,妄执五蕴为我。妄想有坚固妄想(处劫浊)、虚明妄想(处见浊)、融通妄想(处烦恼浊)、幽隐妄想(处众生浊)、罔象虚无妄想(处命浊)。妄想不去,行者不能让真性主行。待行者妄想心灭,遇境只有灵知灵觉,无有妄心随缘起念,此谓证得心空。
心空行者是能让真性主行,真性者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在显现无为之体,变化形成有为之用,可说不用而用,不是借有为法之用。行者能以真性随缘应化,明明了了,无为常为,此谓证得性空者,当得真性不随妄想而变,到此也可以说见性,但得真性者不善于自发变化,祇有随缘应化的功能。
换言之,会变化者都是未见性者,才善于现神通变化。所以世尊刚证悟时,悟知生死轮回道理,创出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等解脱法,虽有解脱知见,却不会神通变化,还得劳神一些天神来化一池水,供世尊沐浴。就是未证悟前,初到菩提伽耶之数百尺高的毕波罗树(pippala,此树于世尊悟道后,称为菩提树)之前,亦有帝释天主化成割草人供养世尊数束草,让他垫成金刚座。所以,未见真性者才会一些神变之事,真见性者无所变化。所以禅宗参访者问:「无神通菩萨为什么足迹难寻?」山圆禅师说:「同道方知!」
这样说的话问题就来了,修佛法者难道不讲神通变化,若不讲神通变化,世尊为何有大神变能力?世尊屡屡告诫弟子,修行中不得求神通。理由之一者:因求得神通也是世间五神通而已,执迷神通就无有证解脱的知见。况且在末法时期,邪魔当道有求神通之念,即会着魔难。理由之二者:修到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后,即得解脱知见。行者得解脱能力后,就要转修陀罗尼门(咒语、真言),此时就能依诸佛之如来神咒,展现如来神力,化现于各世界间。
此公案禅师与纸衣道人论真性与非真性幻化之道理,纸衣道人能神变,但不知悟真性本来。还得不会神通变化的禅师来开导他,真性应缘者不借借。想、行、识阴行者,未悟得心空法了,当然就不能悟得真性之用。修佛法当把过程搞清楚,依教奉行,首当要能明心,再求见性。明心者断廿随烦恼、六根本烦恼,连善根都要去除,故得去除十一善法,并把修行中所得五别境(胜解、胜欲、念、定、慧)也都要一起抛弃,善恶去除,在不思善、不思恶中,让真性主行,之时不执一法。
当真性主行中,即是湛寂空体,感应外缘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自觉自知、明明了了,不依一切有为之法,却能生起有为之用。行者能随机应缘后,又能心空法了,此才有点「明心见性」的样子。不然沉迷于有为诸法,虽能展现神通之能事,都是走偏了菩提道路,已误入歧途,不要说求解脱道,可能住世间禅定或已走入魔道中矣!
3.玄祥释解
纸衣道者来参抚州曹山本寂元证禅师,师问曰:「莫是纸衣道者否?」
有天纸衣道人来参谒抚州曹山本寂元证禅师,禅师就问他说:「来者不是纸衣道人吗?」
此道人经年常穿纸衣,故人称纸衣道人。道者善用心法,虽也在修行,但修的都是外道法,不是像禅宗行者要能「明心见性」,心要明就不能妄用其心,不然就受坚固、虚明、融通、幽隐、罔象虚无等妄想所迷惑,当然就不能「明心见性」了。
纸衣者系用纸制之衣服,属于粗衣之一类。有时又作纸绢、纸袍、楮衣等名。其原料是以菎蒻等地下球茎类洗净煮熟,冷却到适当程度,球茎经去皮,捣成糊状,粘繵厚纸上加涂成衣,并涂柹澁,经晒干后以手揉制软化。将此着放在外,露宿一夜,则柹澁之臭气可尽除。此种纸衣质地强韧,足以挡雨去露、挡风寒。主要还是纸衣轻而便利,制做费用亦少,古时候常着用者甚多。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纸衣道者来参,师先与之客套一番。云:「不敢。」
纸衣道人即回答说:「不敢!」按语说:不敢劳师称呼道者。
禅师曰:「如何是纸衣下事?」
曹山本寂禅师首先发难,问纸衣道人说:「您是穿着纸衣,人家也称呼您是纸衣道人,那您谈谈看,纸衣之下有何证悟的道理在!」按语说:甚么是纸衣下所能生之事相?
云:「一裘纔挂体,万法悉皆如。」
纸衣道人也毫不客气说:「此纸衣才挂上身体处,即能万法悉皆自在无碍了。」此道人认为已修证到什么事都不能来障碍他,无有事能使他的心起烦恼。因禅师是问衣下事,所以道人依体应缘,万法皆能如如。按语说:只要纸衣穿上体后,所有万法悉皆变为如如无碍。
禅师曰:「如何是纸衣下用?」
曹山本寂禅师又问:「那我再请问纸衣下之用,到底是个什么用法?」按语说:甚么是纸衣下所能生之法用?
道者近前应诺。便立脱。
纸衣道人走近前来,应诺一声,便即将神识立刻脱离色身。此外道行者因还有色身束缚,但能有个神我与体分离,说要让神我脱离色身,神识即能脱离色身。不知如来者本无所来,更无所去,即如虚空,不来不去是如来。有些小乘行者也会修成这种样子,这不是真正的佛法。
按语说:道人走近师前应诺一声,便立即现出脱神之用。
禅师曰:「汝只解恁么去,何不解恁么来。」
曹山本寂禅师就说:「您只解证得识神能这么脱去,为何不能解如来者就这么来。」本段除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者本来当下就是,何必要有一来一往的东西在。菩萨若悟得如来真性,即能不住涅槃,亦能不畏生死,死后再来受生,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末后终将成就佛道,证得无上菩提。
按语说:你只知道这样解掉神识而去,却不解知要这么来。真正道理何在?
道者忽开眼云:「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
纸衣道人忽然间活了过来,表示神识又入身体,道人张开眼睛后说:「唯一的威灵真性,若不假胞胎而能化生时,这种境界到底高不高?」佛由人成,未听说仙道、天道能成就佛道者,所以世尊要成佛当世,亦要示现在人间。菩萨本来可以化生人间的,但为何不直接化生,而都是每世再假胞胎出生,这说明佛由人成,也鼓励人要修即能成佛。
按语说:道者忽张眼问:一威灵真性,不假将胞胎时,所发生之用如何?
禅师曰:「未是妙。」
曹山本寂禅师就说:「这并不能说得上是妙。」因您住于有为境,是因妄心幻化成事,此种在想阴区宇、识阴区宇中的行者,两者都能有此幻化事,前者自身行幻化,后者能化他人、世界于己身中出,但都是未究竟五蕴行者,都依妄执性而起的神用,当然不能说是妙。要妙就要悟见真性,依真性与虚空等齐而生法用,有如诸佛、菩萨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等。
按语说:因这是非真心、真性所起用,故此用不是妙用。
道者云:「如何是妙?」
纸衣道人即问说:「那禅师您说如何才能说妙?」按语说:那甚么是妙用?
禅师曰:「不借借。」
曹山本寂禅师即答说:「真性等虚空,无有内外分别,缘来应缘即用,所以不必借此身或神识来起用。」按语说:即心即佛,要用即用,不假向外借借。
道者珍重,便化。
纸衣道人说声珍重,便即又化去身形,或可说是立即化灭。按语说:道者受教,说声珍重,便化为无形。
禅师示颂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曹山本寂禅师示一首颂说:「修行者有觉性不住觉,始能达空性圆明,此时即不再执此有相之身,找得无相之自性。有此等知见后,未将此知见妄加以执取或疏离。设若行者于起心动念变异法中,得些有为法之性用,这样就会让玄而又玄的体变成浑暗不明;行者寻觅真心实性时,若有些许偏差,就不能与佛道为比邻。行者若受妄情所迷,而将心分入万法前尘影境中,依识而用时,且滥用在各方面、各层次中,时时地用将丧失本来真正的真性。上面所说的语句,您们若能全部体会得,就不会有兴起有为法之念想,如此就能了然一切境却能无有一事碍着您,能这样就是已回到您未迷失前昔时的您了。」
按语说:觉性若得圆满明净,就具无相之法身,不要将种种知见妄执为亲或疏。起异念便对玄妙体性造成昏昧之境,心起分别差错想,即与此道不为邻。情见起万法时,沦沉为前尘影事,识起鉴别多处,终丧失本真。如是句中所说,全然能明了意会,了了然无一事能起挂碍,此时才可说回到未迷失前之境界也。
(2004.10.08.撰于法尔)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那些丧尽天良,制作、拍摄,贩卖传播日本AV色情电影,所播映内容完全违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圣先贤所提倡“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伦理道德,国家法律,自然规律。为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佛过去就和我们一样,都是造恶业的。不动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佛,不空成就如来,过去都是破重戒要堕落地狱的,但是碰到了中间「毗卢遮那佛」的慈悲,引导他们去大忏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30
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祗因无明妄动,是为大咎。从真起妄,迷上加迷,依惑造业,依业受报。由因感果,以善恶而定升沉;随业受身,现轮回而招生死。胎卵湿化,诸趣纷然;大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三十多年以来,我本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密法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每一次灌顶的力量的加持,好像比听课还多得多。有时候,一灌完顶之后,相续当中很多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11-1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这一禅门宗派诞生最晚,认为人的佛性是“现成”的法眼宗,为五代清凉文益禅师所创,属南宗禅青原行思法系,是中国禅门“五家”中成立最晚的一家。因五代南唐中主李璟赐谥为
悟性时光时间:2024-11-07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禅宗哲学象征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禅宗开悟论揭示超越分别执着以重视清净本心的方法与途径。佛教的开悟方法素有渐修与顿悟二途,对于禅的灵魂公案来说,它所体现的开悟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我认识的一个捕蛇者的悲惨报应作者:灿烂阳光女我父亲年轻时候想学治蛇伤,要学治蛇,首先得学会捕蛇,他就找了个师傅——杨满爹。杨满爹是外地人,讨饭讨到我们那个地方,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15
问:佛教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搞清楚佛性问题与学佛关系重大,所谓佛性究竟是什么?答:五十年代我曾和佛教青年探讨过有关佛性问题;近年来,也曾围绕这一问题,谈过我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