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8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滤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常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坐,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若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狮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诸难处,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轻垢罪。冒难游行戒,又名故入难处戒。此戒为初发心菩萨,更好地修学佛法,必须要保护好自己的色身。因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遇。所以初发心的菩萨道力未坚,不能一切无碍,凡遇有险难之处,不可轻易去游行,故特制此戒。“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是指受过菩萨戒的佛子、菩萨比丘、比丘尼等。常应在每年的春秋二时修头陀行。这时气候温和,万物欣欣向荣,既不寒不热,正是菩萨游行教化众生的时间。头陀,是梵语,译为抖擞精神。即在修行的过程中勇猛精进,以无畏的精神,抖擞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烦恼,以求无上菩提,而解脱生死。头陀行者所应遵守的规则有十二种:一、住阿兰若寂静处或空闲处,远离村落五六里。二、常行乞食,不受他人之请,常乞食以远离懈怠。三、次第乞食,不拣别贫富。四、受一食法,即日中一食,不更作余食。五、节量食,不贪食过饱,称量受食。六、中后不饮浆,中午过后不饮果汁。七、纳粪扫衣,拾别人丢弃不用的布洗净、缝补为衣。八、但三衣,即七衣、五衣、祖衣,不畜余衣。九、露地坐。即坐在露天,没有遮蔽的地方。十、冢间坐。即住在坟墓之处。十一、树下坐。即住在树下。十二、常坐不卧,不倒单。以上十二种,属于住处的有五种;属于食的有五种;衣法有二种。即头陀行者,对于衣食住,要少欲知足不贪著。“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即修道者在冬天和夏天,这两个季节里应该坐禅,不宜外出游行。因为冬天寒冷,夏天酷热,出外有所不便,这时正好用功办道,以抖擞自己身心的烦恼。结夏安居,静坐修道,正是修行的好时间。“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滤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佛制比丘,结夏安居,九旬禁足、安心修道。从每年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前安居;从五月十五日至八月十五日这三个月为后安居。在安居期间,常用杨枝等十八种法器,随身携带。一、常用杨枝有五种利益:1、坚固牙齿;2、明目;3、清心;4、消风;5、除垢。二、澡豆:以豆类作洁身之用。三、三衣:即五衣、七衣、大衣,用以蔽形,与俗服不同,除去内心的贪著。四、瓶有三种:1、净瓶,贮水供饮;2、随用瓶,贮水洗手;3、触瓶,用以洗大小便处。五、钵:即应量器。以钵乞食,资身即足,可以断除邪命邪求。六、坐具:梵语尼师坛,译为卧具,又名随足衣。即坐禅时,把它展开作坐垫用;睡眠时展开作被褥用。七、锡杖:又名智杖,表示高树如来的法幢,以显圣人的智慧德行。八、香炉:是表烧香供佛,断疑生信,以清净之体,入于佛道。九、滤水囊:是用密绢做成,可以滤水保护生命,既不伤害微细之虫,过滤的水又可饮用。十、手巾:出外游化,可以洗面浴身,以洁除垢。十一、刀子:古时以戒刀降魔,今用戒刀剔除须发,以断贪爱。十二、火燧:又名火石。取火之用,以光明破除黑暗,智慧如火破无明暗。十三、镊子:是用以拔刺的,头陀赤足行走时,恐刺伤足,以资备用。十四、绳床:用绳结成网,可作卧床用。在绳床上休息或坐禅时,不会受地上的湿气侵入,更可以克服内心的贡高我慢,不生放逸。十五、佛经:是佛陀开示修行的法门,指导众生如何如理如法地修行,开启智慧明心见性,是成就菩提的法宝。十六、戒律:是佛陀规范弟子的教诫,严格卫护身口意三业,令身心获得解脱。十七、佛陀圣像:佛陀是住持佛宝,是我们得戒的本师,也是三界导师。十八、菩萨形像:是住持僧宝,也是我们的同学善知识。“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菩萨行头陀时,及出外游方时,或行或来。不论从百里来,或往千里处,这十八种法器,皆当常常随身携带,以便随时受用。“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是指行头陀者,在春分时开始,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的三个月;从秋分时来说,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的三个月。这二时之中,气候不寒不热,是出去游行参学的最好时节。但出外游行、或修头陀行时,必须要常时随身携带十八种法物,这样就如鸟有二翼,能远走高飞。出门在外也就不会碰到困难。“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常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坐,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若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布萨译为作法办事,又名共住,是大众共集在一起诵戒;或名我对说,又名相向说罪,以有过失,相向对佛像前说罪悔过。但是新学的菩萨,智劣识强,于戒品中,勉力坚持,若不谨慎约束身心,恐有放逸的行为。所以必须在每月的十五日和三十日举行布萨,常诵十重四十八轻戒。如有违犯行为,说罪忏悔。应在佛菩萨形像前,如法堂、佛殿、斋堂中诵戒。在诵戒时,如只有一人布萨,即由自己一人诵。假若有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在一起布萨,也只用一人诵戒。诵戒者高座,其余听者下坐,要注意聆听戒相的条文。参加布萨的人,应披九条七条五条的袈裟,在家的菩萨只能披缦衣诵戒。结夏安居也应该一一如法,半月半月如法的诵戒。“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出家菩萨行头陀时,切勿进入有险难的地方。以下有几个地方不能进入:一、“若恶国界”:那里如发生战争,或当局不行仁政,常有屠杀、饥荒、瘟疫等。二、“若恶国王”:不信三宝,必会轻视毁辱沙门。三、“土地高下”:如地震区域,或火山爆发地等。四、“草木深邃”:是指荒凉的草原或树木茂密的森林,禽兽众多,容易发生危险。五、“狮子虎狼”:知道经常有恶兽出没也不能去。六、“水火风难”:发生火灾、水灾、风灾的地方也不能去。七、“及以劫贼”:有强盗劫贼,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地方不能去。八、“道路毒蛇”:游行的路上知道有毒蛇出没也不宜去。总之,“一切难处,悉不得入”。不但“头陀行道”不得入危难之处,“乃至夏坐安居”的时节,“是诸难处”也同样的“皆不得入。若故入者”违背了佛陀的言教,还有生命的危险,是菩萨“犯轻垢罪。”1、此戒具三缘犯(1)是难处;(2)难处想;(3)正游行,犯。2、开遮如先非难处,正游行时,难处忽起,不犯。3、果报游危难处,则有退道因缘,不游堪则使安心修道。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乖尊卑次序戒,又名众生乖仪戒。此戒是补充前一条布萨、诵戒的内容。所谓诵戒者高座,听者下坐,在听众之中也有高下的戒腊之分。因为在佛门中是论戒腊排辈分,不论世俗的长幼,如受戒后有参加结夏安居一年的叫一腊,参加结夏安居十年的名十腊。所以凡是参加诵戒布萨法会的菩萨比丘众,都要按戒腊的高低分前后,不可紊乱。如不按戒腊,则会紊乱秩序,有乖佛制,故特制此戒。“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是指受过菩萨戒的佛子,不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的菩萨众,在诵戒或闻法时,都要依照佛陀的教导,如法如律,次第而坐。即先受戒者应在前坐,后受戒者应在后坐,以受戒的先后分座位。“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是指诵戒听法,都要依受戒的次第而坐。如比丘依比丘众受戒的先后按次第而坐;比丘尼依比丘尼众受戒的先后按次第而坐。乃至贵人、国王、王子、黄门、奴婢等每一类,都要依先受戒的在前,后受戒的在后,随戒腊的长短,按次第而坐,不能紊乱。“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佛特别重视戒法,切莫如外道痴人一样,不知尊卑。外道没有智慧,不懂礼仪,不顾老少无前无后,坐没有次第秩序,犹如兵奴,坐位紊乱。出入也不讲先后,没有秩序,所以叫做痴人。“我佛法中”以戒为师,“先”受戒“者”,在“先坐”。“后”受戒“者”在“后坐”,就不会紊乱。如《普照三昧经》中说:“阿阇世王请文殊斋,文殊尊让迦叶前行,曰:大迦叶久为沙门,世间所有罗汉皆从仁后,仁当前行。迦叶回答说:计于法律,不以年岁为尊,法律所载智慧为尊;神智圣达,乃为可尊;博闻辩才,乃为可尊;诸根明澈,乃为可尊。文殊乃前行。”由此可见,文殊让迦叶前行,是不敢违佛所制;迦叶让文殊前行,是表示顺于阿阇世王的本意。这说明二位大士谦虚谨慎,是破除我慢贡高,最好的例子。“而”受过戒的“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参加诵戒布萨,“坐者,犯轻垢罪。”1、此戒具三缘犯(1)非次第;(2)非次第想;(3)正坐,犯。2、开遮如讲经说戒时,听者不知彼此戒腊长短而坐上座者,不犯。3、果报不敬戒律,则远离正法;依戒相敬,则殊胜利益。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说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愿,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钮械枷锁、系缚其身,多淫、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此戒是为一切众生种植福德智慧,如讲经律的法师,应该接受别人的邀请去弘扬佛法,是不能懈怠放逸。或有能力建立道场者,可以建立道场让修学者安心修道,功德无量。如懈怠放逸,就会失去福德智慧,则不能得成佛果,故特制此戒。“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是指受过菩萨戒的佛子,有能力的,常常应该去教化一切众生,使众生有一个安定的修学环境:一、“建立僧坊”。让僧众安心修道。二、建立“山林”。在道场周围种植树木,绿化环境,让僧众得到山林的荫庇,更好地修行。三、建立“园”地。种植蔬菜水果,以供僧众受用。四、建立农“田”。种植五谷,以供僧众的道粮。五、“立作佛塔”。供大众礼拜瞻仰。六、建立“冬夏安居,坐禅处所。”让僧众在冬天可以坐禅,夏天可以安居,以期证得菩提。七、“一切行道处”。凡是可以供人修道的地方,“皆应”该建立、修复,让修行者安心修道。以上七种是修福的总纲。但必须要发心为大众服务,用心安排,因果分明,丝毫无差,一心为常住服务,功德无量。如以公济私,则天堂未就,地狱先成,其罪过无边。“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是指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不但要修福,还要修般若慧。以中观正见,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因为大乘经律,有灭恶生善,除罪获福的功能。有以下情况可以讲说大乘经律:一、若人在“疾病”的时候,应讲说读诵大乘经律,令其离苦得乐。二、若“国”家有灾“难”时,请法师讲说经律,令国泰民安。三、若有“贼难”讲此经律,可以解脱一切劫杀,得无忧恼。四、若“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中,应该讲此经律,以此功德回向亡灵,让他们见闻佛法,往生净土。五、“一切斋会求愿”,也应该读诵大乘经律,使一切众生心愿圆满。六、“行来治生”,如经营生意、企业管理等。为了维持生活,吉祥如意也应该读诵、讲说大乘经律。七、为“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或在“江河大海”中遇到“罗刹之难”。以上种种灾难,都应该读诵、讲说大乘经律,使灾难消除。如唐代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路上遇到种种灾难,但由虔诚诵持般若心经,一切灾难皆得消除,顺利到达印度。并在印度留学,取得了大乘天的光荣称号。“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钮械枷锁,系缚其身。多淫、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是指读诵讲说大乘经律,能免除众生的种种罪报。因为经律能于地狱中作大赦书,令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的众生,速得解脱,往生人间天上。读诵经律能使已造八难之因,和已作七逆之罪的众生,超越八难七逆之苦。手铐叫纽,足拷叫械,头颈被铐叫枷,身腰被铐叫锁。纽械枷锁皆是系缚罪人,讲说大乘经律,可以解脱一切系缚之苦。如贪心、嗔心、愚痴心特别重,疾病也特别多。这些人业障深重,都应读诵大乘经律。因为读诵经律能使内心清净,消除欲念;读经能除嗔心;诵经能开智慧,灭除愚痴;诵经能消除业障,治疗身心一切痛苦。所以读诵讲说经律,功德是不可思议。“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既不修福,又不修慧,辜负了自己,是菩萨“犯轻垢罪。”1、此戒是遮业应修不修,应作不作者,结罪。2、开遮常修禅观,读诵经律,无暇他营,不犯。3、果报不修则失福慧二种庄严;修则菩提资粮任运增长。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当广明。以上九戒,是四十八轻戒中的第四段经文,新学的菩萨应当以恭敬心,奉行受持。但是以上九戒只是略说,要想详细说明,则在大本梵坛品中广明戒相。第四十、拣择受戒戒若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着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着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着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黎、破羯磨转*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余一切人尽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嗔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拣择受戒戒,又名受戒非仪戒。前一戒是引导众生修福修慧,此戒是菩萨利益众生。有缘的众生需要求戒,要给予授戒。因为佛的戒法是平等的,一切众生皆可以受戒,不得选择贵贱高下。如应受戒者而不给予受戒,不应受者而给予受戒,是有过失的,故特制此戒。此戒分四个方面:一、不选择求戒的对象:“若佛子与人受戒时”,是指弘扬佛法的授戒师,凡为人授戒的时候,应当以平等心给予授戒,“不得拣择。”无论是“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为什麽这些人可以受戒?因为凡有心者,皆当作佛。不论是在家是出家、是贵是贱,皆应有教无类,皆可以求受菩萨戒。二、拣择染衣:“应教身所着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前面说不拣择一切众生受戒,但发心受戒的菩萨,身上所著的袈裟颜色,要有所拣择,“皆使坏色,与道相应。”坏色,染衣为不正颜色。所谓“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把五衣七衣大衣,染成似青非青、似黄非黄、似赤非赤、似黑非黑、似紫非紫的颜色为坏色。当时印度弘律的有五部,如《弥沙塞部》说:“思入玄妙,究畅幽密,应著青色。”《摩诃僧祗律》说;“勤学众经,宣说真义,应著黄色。”《昙无德部》说:“通达理味,开导利益,应著赤色。”《萨婆多部》说:“博通敏达,导以法化,应著黑色。”《迦叶遗部》说:“精勤勇猛,快摄众生,应著木兰色。”这五部中,皆用染坏色。不但袈裟用染坏色,即一切卧具,尽以坏色为宜。比丘“身所著衣,一切染色。”与俗人的服装,在颜色上应有差别。“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印度人崇尚白色,如出家的比丘著白色,即为法灭之相。不能与俗人的服装相同,用坏色衣表示在形色上与俗人不同。三、拣择有无业障。“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不?”受戒的人没有作七逆之罪,传戒的菩萨法师,应给予授大戒。如受戒的人有七逆之罪,传戒的“菩萨法师”就“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因为现身造七逆之罪的人,是受戒的最大障碍,将来一定要招堕无间地狱。所以在受戒之前,必须要问清楚才对。所谓“七逆者:一、出佛身血,二、杀父,三、杀母,四、杀和尚,五、杀阿阇黎,六、破羯磨转*轮僧,七、杀圣人。”以上七种皆不能伤害,如杀害父母师长,现身不得受戒。其余的人没有造七逆罪,可以发心求戒尽得戒。四、僧俗受戒的礼仪不同:“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便得戒。《优婆塞戒经》说:“若优婆塞、优婆夷等欲受三皈五戒之法,必先禀礼君亲眷属、家庙祖先,然后方可求受戒法。”若出家人受戒之法,不同于优婆塞等受戒之法。谓初出家之时,先曾禀礼君亲,故出家后以道自重,不务世礼。所以在受戒时,不必再向国王礼拜,也不必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以便远离恩爱思念;“鬼神不礼,”表示远离谄媚。如是一切放下,一心受戒,“但解法师”说戒之“语,便得菩萨戒。”从此一心修道,以报君亲之恩。当知受戒以后,已成为僧宝,应该接受人天的礼敬和供养。只要“有”从“百里千里来求”戒“法者”,说明求戒人的心是虔诚恳切的,作为菩萨法师,应该给予授戒。他能理解授戒法师所说的戒法,便得菩萨戒。“而菩萨法师,以恶心、嗔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拒绝不接受,辜负了求戒者的心愿,使他退失菩提心,罪过是很大的,所以,是菩萨即“犯轻垢罪。”1、此戒具四缘犯(1)是受戒法器,非七逆者;(2)堪受想;(3)有拣择心、嗔心、恶心;(4)令不得受,犯。2、开遮有资格作授戒师,但有病或病愈无力;(2)或自己暗钝,不知传授;(3)或来求戒者,非真实,或外道诈骗来求戒;(4)具有遮难、七逆。有以上情况,不为授戒,不犯。3、果报是法器不予授戒,得吝法之罪,失于二利。是法器,给予授戒,则庄严眷属,光显法门。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黎。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罪者,得与受戒。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法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为利作师戒,又名无德作师戒。凡是发心受菩萨戒的人,不犯七逆罪,都可以给予受戒。如受戒以后遇上逆缘,犯了菩萨戒,作为教诫的法师,要教导其忏悔。如教诫的法师内无实德,外为名利,不知开遮持犯,不懂忏悔之法,好为人师其过失也是很大的。故特制此戒,以便于修行者,懂得如何忏悔业障。此戒分四方面:一、教诫法师问遮难。“若”受过菩萨戒的“佛子”,菩萨比丘“教化人起信心时”,信自心可以作佛;信众生心内具有佛性种子。信心具足,善根开发,遇缘即可得度。“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黎。”是说明受菩萨戒法的仪式,与受比丘戒不同。比丘受戒法是在僧中受,要具足三师七证,方可得戒。而菩萨受戒法,是在十方诸佛菩萨前得受。菩萨法师与他人受菩萨戒时,先要举行仪式,用香花迎请释迦牟尼佛为得戒和尚,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所以欲为受戒人授戒,要在佛菩萨像前,不得背像而坐,一切都要如法如律。“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罪者,得与受戒。”在礼请和尚、阿阇黎二师之前,教诫法师应先问受戒者的遮难,有无犯七遮罪?七遮罪即是七逆之罪,此罪能障碍圣道名遮。若受戒的人现身有七遮罪的,教诫法师就不应该给予授菩萨戒。如果没有犯七遮罪的,教诫法师就得给予授菩萨戒。《菩萨善戒经》中说:“十方诸佛菩萨大德听,今某甲三说时已,从十方诸佛及菩萨僧得菩萨戒。说者我是,受者某是,我为某甲证人。大师者谓十方无量诸佛菩萨僧是。小师者我身是也。”这就是说明受菩萨戒的仪式与比丘戒不同。二、教诫法师令受戒者应忏悔业障。“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是指曾经受过菩萨戒,后来犯了十戒中的某一条戒,发惭愧心要重新受戒。佛陀慈悲,不忍犯戒者堕落,允许开方便法门,令教诫法师教导犯戒者,在佛菩萨像前哀求忏悔。并且要日夜六时虔诚恭敬的读诵菩萨戒,诵戒之余,更要礼拜三世千佛,称佛名号。时时想到无常就要到来,如救头燃那样迫切,求佛菩萨慈悲加持。在礼拜忏悔时见到好相,罪障消灭,就可以求受菩萨戒。“若”在“一七日”见不到好相,要继续忏悔礼拜。如“二三七日,乃至一年,”之中见不到好相,也要如法忏悔,定“要见”到“好相”才能罢休。所谓“好相者”,如在礼拜时、诵戒时、坐禅时、睡眠时,见到“佛来摩顶”;或“见”到“光”明;或“见”到香“华”遍地,清净洁白;或见到其他“种种”的奇“异”之“相,便”知“得”到利益,已“灭罪”障。假“若”在礼拜时,“无”见“好相”,说明重罪没有消灭。“虽”然在礼拜时“忏”悔,却“无”利“益”可得。“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作将来受戒的因缘,所以还要继续努力忏悔,一旦见到好相,便可得戒。“若”不是犯了十重戒,只是“犯”了“四十八轻戒”,在僧众中对清净的菩萨比丘,“对首忏悔”发露先罪,不再造业。“罪便得”以消“灭”,这“不同”与“七遮”重罪,要见好相,便得灭罪。“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是指作为教诫的法师,对于菩萨戒法中,哪些人需要在佛菩萨像前忏悔;哪些人需要对首忏悔,都要好好地给予教导,方可称为人天师表。三、劝勉教诫法师要精通戒相:“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是指作为教诫的菩萨比丘,如不理解大乘经典律仪的轻重是非之戒相,盲目地教诫他人受戒,那是害人非浅。举例如下:(一)、“不解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即是心地大戒,实相之理,其体湛寂。(二)、不解“习种性”,即大乘十住位。于此位中,研习真谛修空观,开慧眼成一切智。(三)、不解“长养性、性种性”,是指大乘十行位,于此位中从真入俗,普利众生,分别十法界差别种性。以此长养圣胎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四)、不解“不可坏性、道种性”,是指大乘十回向位。于此位中,修中道观,任运施设,无功用道悉皆圆融不可破坏。(五)、不解“正法性”,是指大乘的十地菩萨、等觉妙觉,称性弘扬正法。以上差别“其中多少观行出入”教诫法师都要了解,如不能了解,就不能指导新学菩萨进修佛法。“十禅支”,是指修四禅的十支观法:一、觉支;二、观支;三、喜支;四、乐支;五、一心支,此五支属初禅所有;六、内净支,是属二禅所有。二禅中有喜、乐、一心、内净,四支。七、舍支;八、念支;九、慧支。这三支属三禅所有,三禅中有乐、内净、舍、念、慧五支。十、不苦不乐支,属四禅所有。四禅中有舍、念、慧、不苦不乐四支。十禅支分别为十八支,虽然是世间的禅定,但可由此证入贤圣的阶位。“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是指以上一切观行诸法,不解此中意者有三:(一)、不解轻重是非的戒相,就不能决疑出罪;(二)、不解第一义谛的戒理,就不能启迪信解;(三)、不解习种性,不理解道共戒、定共戒的差别,就不能修证趣入。如是不能自利利他,则不可做为人天的教诫师。四、无德伪教诫:“而菩萨为利养”的缘“故”,或“为”了“名闻”的缘“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是指教诫者对佛法本无所知,但为贪名贪利,好为人师,矫饰威仪,取信于众于中获利,这种求名为利,俱非善事,故名恶求多求。由于教诫者的贪图名利,其弟子就会效法其师,互相赞叹诳妄欺人,目的是为了贪名贪利。“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是指本来不理解一切经律,然而为了利益,诈现能解一切经律,目的是求得供养,这样的人欺诈了自己,也欺诈了他人。“故与人授戒者,”是菩萨“犯轻垢罪。”1、此是遮业,由二缘成犯(1)为利养故。(2)无解做师,摄受徒众者,犯。2、开遮惟遮不开。3、果报破坏佛法,是诸罪的根本,与恶律仪同罪。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2008年12月,在北京香山名苑宾馆,一个女士经人介绍来见我。可是她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我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学员:师父呀,请问当梦想和现实冲突时,该怎么办?寂静法师:其实我们参考物理学原理就明白了,物理学中有两个力,一个叫动力,一个叫阻力,生命的前进也分为动力和阻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阿育王净土精品注:看到很多同修在网上忏悔自己邪淫的过往,不明白的是大家都基本对佛学有一点了解,难道就不知道因果的取舍吗?您写的帖子描写自己邪淫过程到底是劝人戒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花多蝴蝶多。同样的道理,好心和福报能够感召美好的环境。厚德才能载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需要增长家庭教育智慧,要让孩子独立自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用私爱去伤害孩子的心灵,父母需要做的是滋养孩子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许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人生顺利,让生意顺利,让孩子顺利? 其实,拥有顺利的人生,只要八个字就可以了。按照这八个字去做,你的生命就一定顺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我给企业家讲课,我问,你能让兔子拼命吃草吃成羊吗?你能让羊拼命吃草吃成牛吗?你的企业你不去改命,你天天想拼,兔子想拼成羊这行吗?你拼得比其他兔子肥这个是可能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关于教育教育三大原理:1、空瓶子原理2、种子原理3、唤醒原理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坏人教我们掠夺,好人教我们创造,圣人教我们发现。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善士问:您好法师,我有一个问题,对于我的孩子,如果不督促他做作业,他做作业的速度就会很慢,也就没时间去看书、看电视、玩耍了,这该怎么办?寂静法师答:孩子所有的问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每个人都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富有、子孙成才,为此我们想出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好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数的问题就生出无数的方法。而真正的大智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从前,有一个农民赚了很多钱,他很自豪地说,我靠着一己之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了,发财了。我们仔细想想,他真的是靠一己之力吗?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他能发财吗?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因果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规律。有一个农民在春天的时候,播种一粒冬瓜子,到了秋天的时候,它竟然结出了一个南瓜。你们说这是什么原因?他肯定把种子弄错了,把南瓜子误认为冬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寂静法师:绝对改善成绩与命运的秘密武器——关系管道理论【编者按】“自然的恩典”系列冬、夏令营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八期,已有6000多名参加的家长和学子直接从中受益,数不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所有的问题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前世的业力(先天)。此生前很多世前累积的恶业,在今生遇缘引爆了。就如满身炸药,又常常抽烟和烤火,最后爆炸了。所以一定要持戒,努力断恶,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一个装过臭水的容器需要清洗空置,一只装过牛奶的杯子同样需要清洗空置。一个肩挑狗粪的人是辛苦的,一个肩挑黄金的人同样是辛苦的。一个背负罪恶过失的人是沉重的,一个放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是很高深。我们都想要健康,都想要发财,都想要家庭好,都想要子孙好,可是到底怎么样才能好?这些事情背后其实是有些特别的规律的。比如我们梅花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因果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太重要了,没有因果就没有佛法。就好像高楼一样,没有地基就没有高楼,破坏地基就可以破坏高楼。破坏因果就是破坏佛法,宣扬因果就是建立佛法。因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夜里,在我的寮房,有人请教发财之道。我从座位上下来,走到门口电灯的开关面前,把灯全部关掉。于是房间立刻进入一片漆黑之中,停留了几秒钟,大家的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不快。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得为叁界雄』,「雄」是对佛的尊称,就是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人做不到?了生死出轮迴的事情,没有人能做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现在的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事做得再好,纵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胆,怕出祸乱,不安、不稳,死了之后叁途受果报。人不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很多人看到我的时候,问我怎么修养的?我就很简单,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心就清净了。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佛家讲得透彻,效果殊胜。我刚学佛的时候,跟章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清净心这个时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了就是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顺境善缘,就是善人,在这个境界里头最容易生的贪恋,你要在这里头放下贪恋,就是没有贪爱的心,没有留恋的心,你心清净,修这个功夫。逆境恶缘,遇到人都不是好人,都常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佛法里头,古谚语所谓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看到大家互相赞叹、互相合作,兴旺的气象;互相瞧不起、互相批评、互相毁谤,决定败亡。兴旺的教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1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去接触,不去打听,我们的烦恼就少;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去攀缘,不去认识,我们的是非就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1
印光祖师常劝导人,出了家若是想当法师,那就要先好好的念佛。你把佛念好了,将来就会有能力当法师。你若没有修持福慧就想在经教上研究,学当法师,以为法师坐在法座上好威风,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