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7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著。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
不敬好时戒,又名经理白衣戒,或名违禁行非戒。好时节,是修斋作福的日子。相传是诸天王,伺察人间善恶之日。如不知恭敬,不修福报,无敬畏之心,则失大利益。经理白衣,违背禁戒行非法,不真心修菩萨行,故特制此戒。
“若”受过菩萨戒的“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是指不以好心行菩萨道的佛子,不修出离心,即名恶心。自身谤三宝,是指身业不净;诈现亲附,是指意业不净;口便说空,行在有中,是指口业不净。这三业不净,都可以称为恶心。因为心若不正,则身不端,做事虚假不实,以此行为欺诈他人。见人即现亲厚之相,以图依附,口口说空,行为却处处说有。我执比谁都重,脾气比谁都大,象这些都叫做自身谤三宝。
“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著。”是指出家人忘失了沙门的本分,为在家的白衣,经营管理俗人的事务。如介绍男女的婚姻,沟通男女双方的感情、交会淫色,这些自他缠缚的烦恼,是流转生死的根本,不是出家人所应作的事业。
“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六斋日,是指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是毗沙门、四天王、太子等,视察人间善恶的日子。年三长斋月,是指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这三个月是帝释天视察人间的月份。所以,世人宜存善修斋,会感国泰民安,家庭幸福。假如在这些修斋的日子里,或修斋的月中,不教人斋戒、放生、作诸福德,反而去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损人利己,灭人灭法,自害害人,是菩萨犯轻垢罪。
1、此戒具性遮二业
杀生、劫盗属性业,经理白衣,通致男女等,是遮业。
2、开遮
惟遮不开。
3、果报
经理白衣等属邪命。正命行道,则诸佛欢喜,直至菩提。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明。
这是总结四十八轻戒的第三段,如是所说的十戒,应当如法的修学,以恭敬心奉持。这十戒在大本的梵网经制戒品中,还有详细地广明戒相。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象,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不行救赎戒,又名见厄不救戒。发心菩萨要护持三宝的利益,若见有人破坏三宝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制止救护,如不及时制止救护,三宝就会从此断灭,人间的慧命福田,也就从此消失。见厄不救,非大士之行为。知非法出卖佛像不赎,是违背孝道,故特制此戒。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这一品的开头,是佛陀对受菩萨戒的佛子说:“佛在世的时候,人人都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会做出卖三宝的事。就是在佛灭度以后,于正法像法中,一般众生也不会做出卖三宝的事,只有在末法恶世中,人心险恶,才会有人出卖三宝,做出绝佛慧命的事来。
“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象,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是指末法时代,正是菩萨发心慈悲济世的时候。若见外道恶人,破坏佛法,要挺身而出,捍卫佛教的利益,不使三宝利益受到破坏。因为外道恶人破坏佛法,首先是从破坏佛菩萨的圣像开始,他们反对崇拜偶像。
如佛教史记载:(1)北印度的教难,是来自北方的侵略者,摩醯矩罗王,极端仇视佛教,毁灭佛法,势力所至,佛教凌夷。据说当时在迦湿弥罗国,毁坏寺塔,即达一千六百所。
(2)东印度法难,是在戒日王之父羯罗伐弹那王在位时,东印度的土那金耳国,日渐强盛,国王设赏迦王用武力西侵,所到之处,摧毁佛法,毁寺坑僧,并砍伐佛成道处(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佛涅槃处(拘罗那)的佛教寺僧也被焚杀殆尽。如玄奘大师的老师戒贤论师,据说就是曾被此王所坑而逃脱的人。
(3)如中国历史上的三武灭僧。
(4)如近代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异教徒在我国毁辱佛菩萨的圣像、经典。动员教徒毁弃其祖宗的牌位、遗像等。还有恶人、盗贼,劫取佛教圣地佛菩萨的像。如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的佛像、经典等等,十八世纪被国外侵略者盗走了很多佛像文物等。最近山西省的一座古寺庙,是唐宋时代塑的十八罗汉像,头像被人盗走,走私卖到国外,幸好被台湾的一个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发现,并发心出资几百万元赎回罗汉头像,运回山西的古庙,使罗汉头像完整无缺庄严,其功德无量矣。
贩卖比丘、比丘尼等作奴婢的,如***期间,出家僧人被打成右派坐牢,进行劳动改造,生活待遇还不如奴婢。“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象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切经律”见到以上佛菩萨形象,大乘经典,以及比丘比丘尼等,要想办法赎回。因为佛像是佛宝,经律是法宝,比丘比丘尼是僧宝,应生慈悲心恭敬心,以种种方便,救护三宝。如自己力量有限,无力赎回,也要想办法处处教化他人,劝他人发心赎佛菩萨形象及比丘比丘尼等,使*轮常转,正法久住。“若不赎者,犯轻垢罪。”发菩提心的菩萨,在末法时代,以护持佛法,绍隆三宝,教化众生为己任。如果遇到有人破坏三宝,即要设法救护赎回,若不赎回,是菩萨犯轻垢罪。
1、此戒是遮业具四缘犯
(1)应赎境;
(2)应赎想;
(3)无救赎心;
(4)令彼亵辱,犯。
2、开遮
惟遮不开。为弘扬佛法,如法流通圣像、经典者不犯。
3、果报
不设法救护则失福慧,救则具足福慧二利。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若佛子,不得贩卖刀杖弓箭,畜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糸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损害众生戒,又名畜作非法戒。因为贩卖刀杖、蓄养猫狗等,会损害众生,造成杀盗之业,违背了菩萨的慈悲心,故特制此戒。
“若”受过菩萨戒的“佛子”,不论是出家菩萨,或是在家菩萨,都“不得贩卖刀杖弓箭。”因为刀杖、弓箭是损害生命的器具,不但不可以贩卖,也不可以保留。贩卖与保留,都容易引起损害众生。也不可“畜轻秤小斗”,轻秤小斗,在生意场上是欺骗别人的工具,能使他人的财物受到损失。如畜轻秤小斗,就有欺骗的思想存在。也不能“因官形势,取人财物。”一旦作官,就利用做官的行政职权,这种形势,向别人索取贿赂。或者自己不做官,利用做官人的关系,向别人索取财物。这二者都属于盗劫,不但出家的菩萨不能做,就是在家的菩萨也不能做。也不得以“害心系缚”,向别人索取财物。得不到财物,就利用官势或他人力量,以伤害心系缚他人,现代所谓的绑架。不得“破坏成功”他人事业有所成就,菩萨要随喜赞叹,不可用种种的方法,去破坏他人的成功,这是最不道德的事情。不得“长养猫狸猪狗。”猫能捕鼠,是老鼠的死敌;狸是猫狸,专吃鼠、蛙、蛇、昆虫、果实等。猪长大后,会受宰杀;狗能助人打猎,与慈悲心相违。北方有一句俗话,男人不养猫,女人不养狗。养猫狗做宠物,会产生贪恋,增加烦恼。以上种种,都是属于恶律仪。是不能蓄养的,“若故养者”,即失慈悲心,是菩萨“犯轻垢罪。”
1、此戒具性遮二业,随事结罪。
2、开遮
惟遮不开。
3、果报
藏轻秤杀具,养猫狸猪狗等,属杀盗等流。果报与杀盗二业同等。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等斗,军阵兵将劫贼等斗。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妓乐之声;不得樗蒲、围棋波罗塞戏、弹棋六博拍球,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城、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不得作盗贼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邪业觉观戒,又名观听作恶戒。邪业,拣别不是正业;觉即觉照;观即观察。我们的本觉体性,本无邪正,若心随外境,即名邪业觉观;不被外境所转,即名正业觉观。为了防止心缘外境,不专心修道,故特制此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是指受过菩萨戒的佛子,以恶心的缘故,去做种种的邪业。邪业觉观大约分五类:
一、“观一切男女等斗,军阵兵将、劫贼等斗。”1、观一切男女的身口相斗、打骂等斗。2、观军阵兵将战争之事,无事出入军营,以生是非。3、观看劫贼为分赃争财而相互争斗,以及观一切动物如马牛犬鸡等斗。观看以上的争斗,则容易生起凶恶的杀心,故特制此戒。
二、“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妓乐之声。”1、贝即海螺,利用海螺贝壳吹出微妙的音乐。2、鼓即用兽皮做成的鼓,用椎击发出音声。3、角即用牛角做乐器。4、琴瑟:即如胡琴、三弦琴、五弦、七弦琴等。瑟是二十五弦,用以上乐器就可以弹出微妙的音乐。5、筝笛、箜篌,即用竹做成,如琴有十三弦至二十四弦的叫筝。笛也是用竹做成的,长度有一尺多,是用七孔的乐器。箜篌也是用竹做的,有二十四弦可以弹。6、男女的歌咏之声,以及妓乐之声。如琵琶、三弦等,古今中外都是用女人来演唱音乐。以上这些都是世间的娱乐,与修行是极不相应的。所以,佛制订出家僧人不可以听闻世俗的欲乐,以免放逸。
三、“不得樗蒲、围棋、波罗塞戏,弹棋、六博、拍球、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城。”(1)樗浦,是一种赌博游戏。(2)围棋,即黑白大棋,横直有十九路。(3)波罗塞戏即象棋。(4)弹棋,即汉时宫人仕女以妆奁为戏。(5)六博,是双陆戏,即掷骰子。(6)拍球,即是踢球。(7)掷石投壶,是用石子投入壶孔。(8)牵道八道行城,即西域的棋戏,纵横各有八路以棋子行之。以上八种,皆是赌博之类,怀有胜负心和欺诈心,与修道不相应,故特戒之。
四,“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1)爪镜,是用药涂在指头上,以咒咒指,则有光明如镜照人,能判断人的吉凶祸福。(2)蓍草,即锯齿草、又名蚰蜒草,茎直立,花白色,可入药,又可供制香料。古代用此草占卦。据说此草出在东南潮湿的地方,如生在龟壳上就有大灵验。生长时,必是百茎一丛。如上有青云覆盖,下有灵龟伏气,长大后把它截取下来占卜,能判断人的吉凶。(3)杨枝,即杨柳枝。巫师用咒语祭樟柳,成神后附人耳边能报人的祸福。(4)钵盂,即今人照水碗法.以水注入钵盂中,用刀咒搅之,令定,现出吉凶,以判断人的是非吉凶。(5)髑髅,是取人的髑髅,以邪咒祭它,能说出人的祸福。(6)卜筮,即用龟壳占吉凶,叫卜;用蓍草占卦,叫筮。以上六种,都是属于邪术,诳惑人心,皆不得作。
五、“不得作盗贼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轻垢罪。”盗贼,是专门盗人财物。修道者假若遇上盗贼,也不能为他作使命,如通风报信等事。以上五类,发心的菩萨,一一都是不能作的。为什么不能作,因为观斗能使人起凶恶心;娱乐能使人起淫欲心;杂戏能使人起散乱心;卜筮能使人起迷惑心;作使命能使人起奸诈心,此五种都是不务正业,与道相违。若故意去学这些,是菩萨犯轻垢罪。
1、此戒具性遮二业
如作盗贼使命,即具性遮二业,余惟遮业,随事结罪。
2、开遮
此戒惟遮业,如见机益物是可以开缘。佛经中说:如决疑虑,用缘觉经拈取标记法;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掷三轮相法不犯。
3、果报
邪业觉观,则妨正道;正观则定慧易生。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暂念小乘戒,又名暂离菩提心戒。前一戒是断身语二业的罪恶;此戒是断意业的失念。念小乘戒不发菩提心,则退失成佛之心,即非菩萨,故特制此戒。
“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是指受持菩萨戒的佛子,应该严格地护持佛所制定的十重四十八轻戒。这些都叫做禁戒,不许有丝毫的毁犯。要精进持净戒,在行住坐卧,日三时、夜三时,这六时中,读诵菩萨戒。持戒清净犹如金刚,能破一切,不被一切烦恼所破。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三学具足,三身圆满,则成就如来金刚不坏之身。“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是指护持戒品,如渡水要带持浮囊游泳圈一样。《涅槃经》中说:“昔有商人持浮囊渡海,海中有一罗刹从乞浮囊,其人不与。乃乞一半,亦不听许。至乃乞求一丝,亦不从愿。何以故?浮囊若破,则于海岸终不能到。”这比喻持戒之人,要渡生死大海。途中遇上罗刹鬼,持戒之人,是不能听从罗刹鬼的乞求。为什么?因为戒是慧命的根本。破了戒则会沉溺在苦海之中,是不能出离生死,所以是不能破戒的。“如草系比丘。”是指比丘持戒,大悲心切不伤生命。《因缘经》中说:“从前有一比丘,路上遇见盗贼,即被贼掠劫。贼恐追兵赶到,便用草系缚比丘。比丘持戒不拔生草,也不敢妄动。时有一位国王,打猎经过此地,看见草丛中有一比丘被草系缚,就以偈问他:“看时似无病,肥壮有多力。如何为草系,日夜不转侧。”比丘回答说:“此草甚危脆,断时岂有难,但为佛世尊,金刚戒所制。”国王听后深受感动,对三宝生起信心,特为比丘解去系缚”。小乘比丘尚能坚持禁戒,何况是佛所制的大乘戒,就更应该要坚持禁戒。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是指菩萨不但要持戒清净,更重要的是常生大乘善信,坚信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自知我发菩提心以后,行菩萨道,是未成之佛。诸佛于因地之中修行已满,现在是已成之佛。所以从发菩提心以后,要念念不忘菩提心,念念相续,道心坚固,将来决定成佛。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是指发菩提心的菩萨,暂离菩提心,起一念二乘之心,即堕于声闻、缘觉二乘之中为自了汉;或起外道之心,是菩萨犯轻垢罪。
1、此戒具性遮二业
(1)起二乘心,是遮业;
(2)起外道心,具性遮二业。
2、开遮
为了大乘佛法,广学多闻,以权巧方便入于二乘外道中,去教化二乘外道者,不犯。
3、果报
一念起二乘心,即障菩提道;一念起外道心,则障出世法。念念菩提心,决定成佛道。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前一戒是护戒发心,此戒是指已发大乘心,但信心还不够,还要发愿,勤求精进,愿师友的帮助,使我开解,悟入大乘的经律,如法修行。如不勤求,则不明教理,故特制此戒。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受过菩萨戒的佛子,在修学佛法时,发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愿有愿力,由愿力的推动,就可以成就事业。这里所说的愿有十种:
一、“孝顺父母师僧”。我们的身体来自于父母,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色身;师僧是我们的法身父母,没有师僧就不知世出世间之法。所以,发愿要孝顺父母师僧,而且发愿生生世世要孝顺父母师僧,恭敬供养,还要孝顺一切众生的父母。
二、“愿得好师”。师有大乘师和小乘师,正见邪见、有解有行、有解无行、无解有行,等等的差别。现在发愿所求的是正知正见,解行具足的如理法师,能教导我们如法修行,直至菩提。
三、愿得“同学善知识”。愿得好师,是指我们的教授善知识;愿得好同学,是指我们的同行善知识。在菩提道上,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勉励。同修一道,同证菩提。
四、愿得“常教我大乘经律”。有了明师善友,还要发愿常教我学习大乘经律,不堕于二乘外道的邪知邪见之中。若罗什法师先拜盘头达多为师,学习小乘教理,又跟随须耶利苏摩学大乘佛法。后来小乘师父盘头达多,跟罗什学习大乘佛法,这就是常教我学习大乘教理的愿。
五、愿修“十发趣”。是指十住位,发愿趣向菩提。
六、愿修“十长养”,即十行位,长养菩提。
七、愿修“十金刚”。是指十回向,回向菩提心,如金刚一样坚固。
八、愿修“十地”。初地至十地,证十圣位,向等觉妙觉的佛果前进。
九、愿“使我开解如法修行”。是指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学习大乘经律,不只是熟读而已,更要对大乘经律中,所说的三贤十圣等菩提道法,一切行门,都要使我一一开悟理解,如法修行,速证佛果。
十、愿“坚持佛戒”。是指虽求大乘佛法,悲智双运。若不坚持佛戒,则一切道果,也会失去。所谓犯戒如微尘许,即现身不得发菩提心,一切佛性常住妙果皆失。
“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是指发心受菩萨戒以后,发愿坚持佛戒。如遇到恶缘,宁可舍去身命,也念念不敢舍去坚持佛戒之心。如是发愿,如是持戒,是真佛子,将来决定成佛。“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一切菩萨,不论是出家菩萨,或在家菩萨,不发以上十愿,是菩萨犯轻垢罪。
1、此戒是遮业
应发不发,随事结过。
2、开遮
惟遮不开。
3、果报
不发心则失菩提心;发菩提心念念相续,则能见佛闻法证得无上菩提之果。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若佛子,发是十大愿已,持佛禁戒,作是誓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种床座。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医药。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视他好色。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剜刺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听好音声。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嗅诸香。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着好触。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不发誓戒,是由前一发愿戒而来。前一戒已经解释,愿有进德修善的作用,誓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愿是誓的前导,誓是愿的后驱,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若不以此誓坚定其愿,则所发的愿力是薄弱无力,所以誓比愿更为重要。誓是表坚固其心,勇猛不退。《增一阿含经》说:“比丘不发誓者,终不成佛道,誓愿之福,不可称计,得至甘露灭尽之处。”所以,发十大愿之后,故佛特制发誓戒。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在禅宗丛林寺院里,一年一度的大请职,住持和尚在请两序执事时,要执事在天王殿韦驮菩萨像前,发誓为常住发心做事,发的誓愿一般就是这一段经文。
“若佛子,发是十大愿已,持佛禁戒,作是誓言。”是指受过菩萨戒的佛子,发以上十大愿以后,坚持佛陀所制定的禁戒,还要立十三誓愿,以坚固其道心。其十三誓愿分四大科:一、立誓不作非梵行;二、立誓不虚受供养;三、立誓不染污五根;四、立誓广度一切众生。
第一、立誓不作非梵行:“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为什麽把非梵行说得这麽严重?因为《戒律》中说:“猛火刀山但伤一期身命;与女人淫染堕地狱中,受无量苦,兼伤法身慧命。”所以宁可以我的色身投入于炽然的猛火之中燃烧;或宁可把我的身体投入到大坑淤泥之中,受陷堕之苦;或宁可将我的身体推下刀山,受割截之苦。始终不敢毁犯三世诸佛所说的清净禁戒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
第二、立誓不虚受供养,分六类:
1、“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这是立誓不虚受衣服。
2、“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这是立誓不虚受种种饮食。
3、“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种床座。”这是立誓不虚受种种卧具。
4、“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医药。”这是立誓不虚受医药治疗。
5、“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这是立誓不破戒,不虚受施主的田园房舍。
6、“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这是立誓不破戒,不虚受施主的礼拜。
第三、立誓不染污五根,分五类:
1、“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视他好色。”这是立誓不破戒,清净自己的眼根,不被色染污。
2、“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剜刺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听好音声。”这是立誓不破戒,清净的耳根不受音声迷惑。
3、“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嗅诸香。”这是立誓不破佛制的戒,清净的鼻根不受破坏。
4、“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这是立誓不破戒,不坏清净舌根。
5、“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着好触。”这是立誓不破戒,不坏清净法身。以上三科十二誓愿是属于自利的行为。
第四、立誓是利他的行为。“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这个大誓愿,愿一切众生皆成佛道。是菩萨自利利他,同成佛道,普化法界一切众生的大誓。发以上大誓,名为菩萨发心。“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以上是指四科十三大誓。如果菩萨不发以上誓愿,是菩萨犯轻垢罪。
1、此戒属遮戒
立誓以防退心,如不发誓,随事结罪。
2、开遮
唯遮不开。
3、果报
不发誓则失菩提道果;发誓则道心坚固,速成佛道。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谛闲大师碑铭大师讳古虚,字谛闲,号卓三,浙江黄岩朱氏第三子。父度润,母王氏。师九岁入塾,聪慧异常。未几父病殁家贫,奉母命随舅氏习药业。舅氏精岐黄,一日有壮者就诊,师素稔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弟子胜雨记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序此章邻观音章。不于七大空大之后者。实以观音势至同为弥陀上首。其法皆合末世又皆易修。使娑婆末世众生不修彼则修此。文殊虽有念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