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廿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克期,指克期取证,就是限定一个时间,在此期间用功精进办道,能够成就。办事,乃承办生死大事。对于净土行人来讲,规定一段时间精进念佛,争取在这期间能够成就,就是克期办事。那要多长时间呢?弥陀经中告诉我们,七日就可以办生死之大事。经文有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修学这个法门,只要用心,七日就可以成就,这是一切法门不能与其相媲美的。很多人不相信七日就能成就,在《净土圣贤录》与《往生传》中,七日成就的例子很多。宋朝有一位莹珂法师,这位出家人是一个污道沙门,造了种种的恶业,《地藏经》讲的好,“伪作沙门,心非沙门”,这样的出家人将来要堕阿鼻地狱。有一天他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将来肯定要堕恶道,生大怖畏,就去向同参道友请教有什么办法能不堕地狱。同参道友就给他介绍净土法门,五逆十恶的人只要临命终时发起信愿心也能够往生,他听了这个法门很欢喜,就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坐在里面精进念佛三天三夜,终于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跟他讲,你还有十年的阳寿,十年后我再来接你。莹珂法师跟阿弥陀佛讲,我这个人根机很差,十年当中会造很多恶业的,我还是不要这十年了,您抓紧时间来接我吧。阿弥陀佛看他发了这样的大愿心,就跟他讲,既然你心意已决,我三天后就来接你。莹珂法师听后很欢喜,便走出寮房告诉大家,阿弥陀佛三天之后来接引我,你们来助念送我一程。其他人听了觉得他在吹牛,在说笑话,这种破戒的出家人阿弥陀佛也会来接引?大家虽不相信,但也不妨一看,将且答应了。三天后,他就叫出家人做早课念阿弥陀经回向给他,送他一程。念了十几声佛号,真的舍色西归,这是七天成就的例子。我们现在做佛七,就是从这段经文来的,七日克期取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有人说我也参加过佛七,也一直在念佛,我怎么就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呢?其实大家心里很清楚,我们在这儿念佛的时候,有没有把心用在这上面?绝大部分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嗓子也枉然啊。定慧不均,要么就昏沉,入睡觉定,流口水;要么就是人在佛堂里面,心早已出去了。所以寺院举行佛七,就是定在七日当中要克期取证,以期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根机好的人在七日取证当中,一日就能证到一心不乱;根机差的人七日能够证到一心不乱;中根的人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这是另外一种讲法,利根的人在七天当中,每天都能保持一心不乱;钝根的人只有一天能保持一心不乱;中等根性的或六五四三二天保持不乱。弥陀经是以七日为一期,在其他经典中有所不同。比如《无量寿经》定的十日,“斋戒清净,一心常念,十昼夜不绝者,命终必生我刹。”这是针对在家众的。《鼓音王经》也讲十日,经文有“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陀佛。”《大集经》中定四十九日,经文有“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心神即得往生。”《般舟三昧经》是定的九十日,经中讲到“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文殊般若经》也是定的九十日,“九十日端坐西向,专念于佛,即成三昧。”这是各经之中克期时间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能够保持一心,生死就自在,往生就有把握了。
【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前面多次讲过了,一心有两种,分别是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是由念佛断烦恼的程度来划分的。念佛断除见思烦恼得事一心不乱,断除见思、尘沙开始破无明烦恼,就得理一心不乱。“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这是讲事一心。我们前面讲过,念这一句佛号有事持与理持之分,事持者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能认识到娑婆是苦,极乐是乐,进而能够发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下愚根性的人,我们一般的人都是事持。若能明了西方极乐世界不出现前一念心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去执持这一句名号,就属理持。事持和理持从表相来讲是一样的,都要发信愿心执持这句名号,都要专注一境,把心安住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之上,别无他念,如此行持下去就有定力,能够伏断见思烦恼。所谓念佛有定力,就是有智慧能够伏断烦恼,在生活当中就可以检验。伏烦恼就是心不随境转,举个例子,我们在佛堂里面念佛,家里哪个亲人中了五百万,如果你的心能够如如不动,那你就伏住这个烦恼了;如果你心生喜悦,烦恼就没有伏住,喜悦也是烦恼,是顺境。如果遇到逆境,打佛七的时候家里某个亲人过世,你的心里面非常难过,这时烦恼也没有伏住。真正达到一心,不为境界所转,不管顺境逆境都保持这一念,这是伏烦恼。断烦恼就要有智慧了,面对顺境或逆境,就用智慧去观照,这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空相,所以修净土法门还需要用般若智慧去观照,帮助我们伏断烦恼。从这里可以看出,修净土学习《金刚经》不是杂修,它能帮助我们放下,帮助我们明白世间的道理。所以断烦恼必须要用智慧,伏烦恼要用定力。念佛能够念到断除见思烦恼,就是事一心不乱,如果只是伏住见思烦恼,这个功夫比较浅,叫伏惑事一心,能够达到伏惑事一心也是非常不容易啊,这就是经常讲的念佛功夫成片。你现在念佛有没有把见思烦恼伏住?伏住了将来也非决定能往生。如果临命终时遇到逆境,没有好的因缘,伏住的烦恼遇到逆缘又会现前,你又会随着欲望而走。断除见思、尘沙开始破无明烦恼,就得理一心不乱。按照天台圆教的教判,伏见思烦恼就是圆教五品位的菩萨,初信位就要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圆教七信位就断尽了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是渐次断尽的,这时才是断惑事一心。断见思惑的程度不同,所证的位置也不尽相同。按照天台宗六即佛来讲,伏住见思烦恼属于观行即佛,断除见思烦恼属于相似即。“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不论是事持这句佛号还是理持,持至心开,这个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同生性,就开始破无明烦恼,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时我们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密之藏,这个心就打开了。这个心,我们的真如本性,无始劫以来一直被无明妄想执著覆盖于上,一旦开始破无明就是明心见性,这就是理一心。按照天台圆教的教判,圆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的菩萨就是理一心。按照天台六即佛来判,就属于分证即。“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为什么凡夫总有是非矛盾,大家虽然在学佛,但相聚到一起还是会有矛盾,就是为见思烦恼所乱。见思烦恼就是我执心,讲得明了一点就是自私自利心,什么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见思烦恼重,我执心就强;见思烦恼轻,我执心就轻。临命终时,至少要伏住见思烦恼,不为见思烦恼所乱,如如不动。“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二边是对立的二边。罗汉有对立,有生死有涅槃,凡夫更有对立了。到了理一心,法身大士的境界,就不会产生对立,生死即涅槃,不会落入空有二边,真空妙有。“即修慧也。”上面所讲的七日克期取证及这段事持与理持,是介绍修行过程中,如何用一句佛号得到事一心与理一心。得到一心不乱就是得到了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啊,所以称念佛是无上深妙禅,就是从这儿来的。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对于修学念佛法门的人,不管是事持还是理持这句佛号,在临命终时一定要能够保持一心不乱,转万念为一念,心不能颠倒。心不颠倒为所感,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现在其前接引,是所应。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一定要心不颠倒,一定要一心不乱。
【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
“不为见思乱。”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在临命终这一刻是相当的重要,这个时候念佛一定要有功夫,就是不能被见思二烦恼扰乱。见思二烦恼就是前面讲过的五种邪见及贪嗔痴慢疑,临命终时至少要伏住见思烦恼,不让它现前。从这里可以看出,修学净土法门的行人,临命终的场所很重要,遇缘很重要。如果临命终时在家中,已经有念佛成片的功夫,能够伏住烦恼,但是逆缘来了,儿女舍不得你走,抱着你痛哭,就把你的烦恼又调出来了,会被见思二烦恼扰乱,这时心就不清净,心随境转了。所以临命终时一定要有殊胜的因缘,有善知识开导,有一个地方能够助念。如果能够伏住见思烦恼,有殊胜的因缘不让见思烦恼现前,就能召感阿弥陀佛的化身佛以及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前来迎接。“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三有即是三界之生死,欲界称为欲有,色界称为色有,无色界称为无色有。简单地说,就是不会再贪著三界之内的一切快乐,欲界有五欲之乐,色界有微妙色身及四禅定的快乐,无色界有四空定的快乐。临命终时一定不能贪著这个世间的一点点快乐,如果一留恋就没有办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贪恋一起,相应的就是三恶道。“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起一切妄念,始终保持一念,见思烦恼未断但能将其伏住,就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如果断除见思烦恼,就往生到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这是事一心不乱的果报。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净业行人如能念至理一心不乱,就不会为空有二边所扰乱,就能感召阿弥陀佛报身佛的他受用身来接引,其他的清净大海众也与佛一样的相好庄严前来接引。“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理一心不乱的人到临命终时,不会起生死涅槃两种邪见。凡夫执著于生死见,著有;阿罗汉执著于涅槃见,著空,执著于空、有都是邪见。证理一心不乱的人不会有生死涅槃二种颠倒之见,生死即是涅槃,西方即是此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破一品至四十一品无明烦恼,就是在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净土。断除四十二品无明烦恼,就在究竟常寂光净土。这是念佛理一心所召感的果报。
对于净土行人,我们一直讲要发心,要放下,要真正地修持。我们平时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到庙里面来做这么多功德,念这么多佛号?目的就是为了临终那一念。临终一念相当的重要,如果跟阿弥陀佛相应就能够往生,如果不能跟阿弥陀佛相应,那肯定是往生不了。从教理的角度讲,一定要伏断见思烦恼,要么伏住,要么断除。那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程度呢?就是取决于当下。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发心,现在就要开始放下,真干实干,老实念佛,临命终时心才不会颠倒,才会有福德因缘。临终的因缘也很重要,前面讲过,临命终时没有断除烦恼,只是伏住,如果遇到不好的因缘烦恼还会现前,你还是随着它走。我们伏住烦恼的同时,还要遇到一个好的因缘,心才不会颠倒。我们善根少、福德少、因缘少不要紧,当下就发心,信愿执持这句名号,现在要跟所有的人广结善缘,这样就会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将来必定往生。反之,现在不肯发心念佛,一念佛就这儿疼那儿痛,广结恶缘,这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就是你要真干,发起深信切愿,广结善缘,老实念佛,到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我们,我们的心识从头顶离开身体。所以我们现在临终助念判断是否往生,都要去测试他的体温。头顶热的,头顶最后保持有热度的就是往生,眼睛发热的到天道去了,最后热度在心脏位置就在人道,热在腹部是到了饿鬼道,膝盖部位就是到畜生道,脚底板发热到地狱道了,这是最后检验是否往生的一个标准。我们只要现在发真心,老实念佛,广结善缘,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最终蒙阿弥陀佛的化身佛与清净大海众来接引,我们的心识就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这当中没有中阴身。如果往生其他道还有中阴身。娑婆世界的身体不要了,极乐世界莲花托胎,这叫“文成印坏”。
【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
这是蕅益大师苦口婆心,在要解中反反复复讲这个法门的殊胜。“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修学这个法门非常简单,上到七老八十的老人,下到刚会说话的小孩,都可以念这句佛号,个个都能修学。谓直捷,只要一心称念这句佛号,念佛成佛,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所以不走弯路。“仍至顿至圆。”往生就能横出三界,了生脱死,圆证三不退,等同佛果,所以称顿超圆证。“以念念即佛故。”这是所念之佛不可思议,名是假名,德乃实德,名以召德,我们念这句佛号,就能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化为自己的功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久而久之必定成佛。所以念力相当不可思议,我们反观一下自己每天在念什么,在念阿弥陀佛吗,有没有跟阿弥陀佛相应?我们是不是每天在念贪嗔痴,在念贡高我慢?如果念佛就能够成佛,念贪嗔痴贡高我慢将来就是三恶道。“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如来的一代时教无非就是观想参究,我们念这句佛号不要再去观想了,不要再去参究了,一句佛号就成就。这句佛号即包含了释迦佛的一代时教,也就是包含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教导,是大总持门。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阃是门槛。上上根指等觉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这些众生都在求生范围之内。下下根包括了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可以看出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就在于摄机之广,上至等觉菩萨,下到三恶道众生都是他摄受的对象。“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根据自己修行的功夫、断烦恼的程度,所感来接引的佛不一样,前面讲过,有些是化身佛来接引,有些是报身佛的他受用身来接引。所生的土也不尽相同,没有断见思惑的在凡圣同居土,断了的在方便有余土,破无明的到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是按照娑婆教理来判断。但是在极乐世界往往会胜进,没有断见思的可能生到方便有余土,所以是不按娑婆教理来定的。“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将如来一代时教分为五时八教,横有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八教,竖有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时。念这句佛号就包含了五时八教,换言之,如来的一代时教不出这句佛号。“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念佛法门是佛彻底大悲心所讲,他哀怜我们这些末法众生障深、慧浅、福薄,所以佛无问自说,不似其他经典都是有人发起因缘,只有这部经是佛无问自说。世尊深感末法众生遇此殊胜法门难生信心,所以在底下经文中多次讲到其“难”。上面是解释经文,底下蕅益大师为了破除众生的怀疑,设了几个问答。
【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这段是解释为什么不劳观想。“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观经就是《观无量寿经》,净土三经之一。有人读过观无量寿经会产生疑问,观经当中专门教我们修观,这里蕅益大师叫我们不劳观想,观经是佛说的,言下之意是不是与佛所说相矛盾?“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答字很清晰地回答到,不劳观想就是出自观经。观无量寿经从第一观日想到第十二观普观想,都是讲的观想念佛,这些殊胜之观法不是凡夫所能修的。比如第九观,观阿弥陀佛报身之相,阿弥陀佛的报身相在赞佛偈里描绘得很清晰,“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有五座须弥山那么高,一座须弥山的高度有八万四千由旬,是我们的一百六十八万公里,五座须弥山就是八百四十万公里。我们这个世间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大概是八九公里,而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有八百四十万公里,那凡夫怎样去观想?绀目,阿弥陀佛报身的眼睛是青色的,有四个大海那么大,那他的面孔有多大?这个不是我们凡夫所能观想的。“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佛在观经中说到“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所以又开第十三观劣像之观,就是观想阿弥陀佛的劣应身,这是观像念佛。观佛的丈六金身,最矮的也有八尺金身,这是阿弥陀佛的劣应身,勉强可以观想。但是对于末法业障深重的众生,修观像念佛犹为困难。“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第十六观就是为末法众生所设,教我们持名念佛。“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这部弥陀经就是专主第十六观,执持阿弥陀佛名号非常契合末法众生的根机,就是持名念佛,不劳观想。“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末法众生虽然根机迟钝,但是我们的心体与诸佛没有两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是我们迷得很厉害,业障深重,福报浅薄。我们的心性也能够具造百界千如,观像念佛之像即是诸佛之心作心是,无量寿佛其名字亦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像,是心作佛像;是心是名字,是心作名字,从理上讲没有差别。“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所以修劣像观的人不需要修胜观,修持名的就不需要修观想,因为理上都是一样,像与名字皆是心作心是。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静波法师:忏悔的内涵 放下屠刀可立地成佛?静波法师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华严经》 【经文解释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0
眼下,正是核桃挂果时节。陕西有机核桃生产大县宜君,目前核桃总面积已达到40万亩,挂果12万亩,人均5.7亩。今年全县产量预计可达9000万吨,产值突破1.8亿元。仅此一项,农
文玩核桃时间:2025-01-18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多焚香场景:祭祖拜神、宴客会友,抚琴坐禅袅袅香烟,卷舒聚散,颇助于营造肃穆、亲切、高雅、温馨、恬淡的气氛。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
沉香文化时间:2025-01-12
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
沉香文化时间:2025-01-12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响应“德”治,弘扬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文化漫谈惟贤法师(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市慈云寺方丈)我今天到这里,很高兴,为什么呢?这里有许多传统文化的图书,现在中国讲“德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文化自觉需要自觉的文化现在政府提出了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应该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现代文明基本是全面西化的,鼓励人们追逐物欲,纵情享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沉香制作成彿珠佩挂于身上、手腕,于念经时拨动彿珠,沉香受体温加热,同时散发香气以定神祛邪。其味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亦可帮助行气入定,最适合静坐修禅者使用。对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04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香是人类数千年来的良伴,几乎所有的古老文明,都曾开发出自成一格的用香文化。埃及是最早用香的民族,用香记录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就出现了,除了古波斯富贵人家在自家花园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26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10月21日下午,作为日本大使馆举办的中日集中交流月活动之一,日本香道艺术讲座在日本国驻华大使馆举行。来自日本的香道世家传人蜂谷宗苾老师为在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21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时间:11月15日周日下午两点地点:绿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编者按:每年公历4月5日是中国人的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祭祖少不了要上香,清明节上香和平时是一样的,一颗虔诚的心。 恭敬的行为, 上三炷香。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12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中国禅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对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大影响。随着禅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直到今天,中国文化在各个方面仍然反映出禅文化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今日记者获悉,秦皇岛市海港区文化路街道人民里社区开展学习香道知识活动。此次活动由香道师为辖区小朋友讲解认识香道工具、香的种类、讲解香道礼仪等知识,并现场为小朋友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9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焚一炉香,冲一壶茶,在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里,香与茶的结合似乎只有一种方式。实际上,香和茶的结合可以是多维度、跨介质的融合。慢与静,是品茶与品香的共需。而在品的过
香道培训时间:2024-11-08
评董群《慧能与中国文化》几十年来,禅学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佛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不论是在内地还是港台,对慧能和禅学思想研究的研究兴趣可以说是长盛不衰,现已推广到了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日前,五华区翠湖北路社区妇联开展了传统香文化进社区活动,辖区部分女性跟着专业人士学习如何制香、焚香、品香。现场,几十名来自各行业的辖区女性,放下手中繁重的工作、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5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宗教文化建设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谈到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时,学诚法师表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05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图一香道在隋唐时代已经完备,唐代鉴真东渡日本,不仅把佛教传了过去,也把与佛教密切相关的香文化带到了日本,奠定了日本的香道的基础。可见出中国和日本两个不同国度对于
香道与佛法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我们讲过香文化的起源,发展,成长,繁荣,兴盛,也知道香文化随着朝代更替,以及战乱的洗礼,曾一度沉息,但未曾断绝,在盛世时期又将以全新的面貌现世。物极必反,盛极必
香道历史时间: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