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3
乙二、正宗分——经家叙说
1.佛欲结戒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这是正宗分,释迦牟尼佛宣说菩萨戒,叙说戒的原因,正说明世尊初成道果,最初结戒,把戒作为当务之急。“尔时”,是指“释迦牟尼佛”从天上来到人间,于阎浮提示现出家,最“初坐菩提树下”成道的时候,“成无上正觉已”。是指佛示现所证得的最高境界佛果菩提,如三乘虽已觉悟,但还未证得无上菩提,只叫偏觉。三贤十圣虽已证得等觉,但还未达到无上觉位,叫随分觉。佛成妙觉,圆明独尊,所以叫无上正觉。
“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是简别说明不是声闻的戒法,而是大乘菩萨戒法。佛成道不久,立即制戒,是说明戒的重要。菩萨戒不同于声闻戒,声闻戒是随犯随制;菩萨戒则顿制五十八戒。只有大乘菩萨,才可以禀持佛戒。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是说明菩萨戒在修行中,是最殊胜。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呢?因为父母生我色身,我们的身体来自于我父母。如怀胎乳哺,移干就湿,种种辛勤照顾,才能养育长大成人。如果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色身,所以,父母的恩德是很大的。“师僧”是指本师得戒和尚,是我们的法身父母。因为我们的法身,是由本师的教诲,和禀受得戒的力量而产生的。师有归依师、剃度师、依止师、学法师、戒师、法师等等,如受比丘戒时即有三师七证等师,都有教诲的恩德。僧有同学、同见、同行,都有成人之德。“三宝”就是佛法僧三宝,佛是三界的导师,法是出世的真理,僧是如来的弟子。佛法僧三宝是众生的良福田,四生的慈父,所以三宝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我们的慧命,是依赖三宝熏修的力量而证得的。如果我们能这样去思惟,父母师僧三宝,确实具有深重的恩德,实在难以报答,因此应当发起孝心随顺。如不孝顺父母,那就不如禽兽了。乌鸦尚知反哺报恩,琰魔王子挖眼救疗父亲,来果禅师割肝救父。象这些都是属于“孝顺至道之法”。我们不但要孝顺现世父母,还要孝顺生生世世的父母。孝顺父母就是持三聚净戒:1、摄律仪戒,止一切恶,不辱其亲。2、摄善法戒,显扬父母。3、摄众生戒,赐类不乏。自行孝道,当愿一切众生皆行孝顺。
波罗提木叉是梵语,是指戒法的含义广大无量无边,但能孝顺父母,自然梵行具足。所以“孝名为戒”,这孝顺的深因,是趣向无上菩提的至道法门,不同于世间的孝道,只得人天小果。如《兰盆疏》中说:“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就是大孝。如果作为子女不顺孝道,将会招感极重的苦果。所以世出世间,善恶果报,皆在一念之间。戒就是孝,戒杀、盗、淫、妄等,对一切众生起慈悲心。因为佛观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诸佛。所以不杀、不盗,不淫等,就是守戒行孝。孝顺“亦名制止”,制是戒法,止是止恶行善。孝顺不造恶业,而与制戒止恶的意义相同,可见一个孝字,已包含了所有的戒法。
2.放光表瑞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
佛放光是为了表瑞相,表瑞相是为了让众生起信,号召有缘的众生同来听戒。戒在一切善法中,是最殊胜,能灭恶生善。其本身就是一大吉祥瑞相,所以“佛”将诵戒之前,“即”先放光表瑞。“口放无量光明”,有二义:(1)表示世尊今天要说大乘菩萨戒法。(2)表示此戒法,菩萨听受了以后决定能成佛。
3.大众愿闻
是时百千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这一段是说明佛在菩提树下说戒。“是时”佛陀口放无量光明的时候,在法会上有“百千亿”的“大众”,包括三贤十圣一切“诸菩萨”众。如色界的、“十八梵天”(分为四禅。初禅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有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有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有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欲界有“六欲”天诸“天子”。(一、四天王天:即持国天王、广目天王、增长天王、多闻天王;二、忉利天:即三十三天,帝释天居中央,四方各有八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天是指自在、光明、快乐、长寿之义。印度的“十六大国王”(1、鸯伽国;2、摩竭陀国;3、迦尸国;4、骄萨罗国;5、跋祗国;6、末罗国;7、支提国;8、跋沙国;9、尼楼国;10、槃阎罗国。11、阿湿汲国;12、婆蹉国;13、苏罗国;14、乾陀罗国;15、剑浮沙国;16、阿槃提国等国王。),皆一时禀受诸佛大戒。“合掌至心”,是说明听受戒法的虔诚恭敬的大众。合掌是表身业虔诚,至心是指意业虔诚。用心谛听,语不乱发,是表口业虔诚。以这虔诚的三业,来“听佛诵一切诸佛”的心地“大乘戒”。有人会问:“佛在菩提树下,怎么能容纳百万人天大众?”可以用《华严经》的内容回答:“树下宫殿楼阁充遍十方,涅槃会上娑罗双树间,于一针峰上坐无边众。”或有人又问:“佛说诸佛大戒的时候,法会上为什么没有比丘众?”可以回答说:“因为世尊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尚无出家的比丘,所以法会上没有比丘众来参加。”
乙三、佛自叙说
1.举自诵劝人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
这一段是说明世尊结戒诵持的原因。“佛告诸菩萨言”,是指佛以自己的行动来勉励人天大众,谓“我今”是已经成佛。现在还“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何况你们初发心的菩萨?半月半月是指每月二次诵戒。因为初一至十五是白半月;十六至三十是黑半月。在半月之中,佛自诵十重四十八轻戒。戒是一切诸佛菩萨,修证菩提涅槃的根本正因,也是释迦如来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所传的心地戒法,万古弘传,谁都不敢违背。
“汝等一切发心菩萨”,是指发大心的十信位菩萨。在佛法中起一念信心,便发菩提心。其人略行十心:1.信心、2.念心、3.精进心、4.慧心、5.定心、6.不退心、7.慈悲心、8.回向心、9.戒心、10.愿心,行这十心的叫发心菩萨。初发心的菩萨,应当如我诵戒。不但初发心的要诵戒,就是“乃至”入理证真的十住(发趣)、十行(长养)、十回向(金刚)。十地诸位菩萨,戒心坚固,戒行已圆,这些菩萨亦应诵戒。“十发趣”就是十住,从初信位以后,在佛法中不退心,发起趣向的有十心。依梵网经所列名称:1.舍、2.戒、3.忍、4.精进、5.定、6.慧、7.愿、8.护、9.喜、10.顶心。
“十长养”是指十行位的菩萨,为了利乐有情,以此长养圣胎。有十心:1慈心、2悲心、3喜心、4捨心、5施心、6好说心、7益心、8同心、9定心、10慧心。
“十金刚”,即十回向位。菩萨回自功德,向于众生。回因向果,同时把能修所修的功德,回向于法界,如金刚不可破坏。十金刚心:1.信心、2.念心、3.回向心、4.通达心、5.圆满心、6.不退心、7.大乘心、8.无相心、9.慧心、10.不坏心。以上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所谓三十心,皆是指贤位菩萨。
“十地”是以喻立名,地能出生万物,比喻菩萨能出生无量功德无量法门。十地菩萨在《华严经》、《仁王护国般若经》等皆是指十种圣位的菩萨。十地: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极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以上菩萨,从初发心至四十位大士,乃至等觉、妙觉菩萨,都要诵戒。因此这心地戒法,人人本具,从凡夫地乃至圣贤位“诸菩萨亦”都应当半月半月“诵”戒布萨。
2.放光因缘
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这一段是承上段佛口放无量光明而说的。“是故戒光从口出”,是指现在佛口放戒光是缘。“有缘非无因”,是指有缘一定有因。这无作的戒体,以性德为本因。所以说非无因,因缘和合“故光”。光能表示菩萨戒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因此也叫本源心地。“光非青黄赤白黑”,指菩萨戒不落虚妄境界,所以不是青黄赤白黑等色。“非色非心”指不落妄念情识,所以是非色非心。“非有非无”指戒不堕断常二边,所以是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指戒不落权乘的有修有证,故非世间因果法,实际上就是正因正果。“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因此心地戒是诸佛的本源,也是行菩萨道的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一切大众诸佛子当来成佛,亦以此心地戒为根本。
3.劝大众学习
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这一段是劝大众学习心地戒法,因为心地戒法是诸佛菩萨的根本。“故是大众诸佛子”,“应”当“受持”,“应”当“读诵”。领纳戒体在心的叫受,受持不忘的名持,演说戒相为读诵。世尊劝大众诸佛子等应当读诵,“应”当“善学”。是因为此戒是本源心地大戒,一切众生所本具,非染污,亦非清净。所以不简择贵贱、人非人等,但能领会授戒法师的语言尽得受戒。因此心地戒,还是从自心得,不同于比丘戒等。
“佛子谛听”,是佛陀要求大众诸佛子应认真领会心地戒的内容,注意谛听,否则就不能相应。“若受佛戒者”,是指发菩提心,受佛戒的人。如“国王”是一国之主。“王子”是国王之子。“百官”是政府部门的文武官员。“宰相”如国家的总理、内阁等大臣。“比丘比丘尼”,是佛门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女二众。“十八梵天”,是色界,初禅、二、三、四禅天的天人。(初禅天有三天,二禅三禅天各有三天,四禅天有九天,色界共有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是欲界六欲天的天人。“庶民”,是平民百姓。“黄门”是古代宫廷里受阉割的太监,及一切男根不具的人。以及出卖色身的“淫男淫女”,替人服务的“奴婢”等,都可以受心地的大戒。“八部鬼神”:1.诸天、2.龙、3.夜叉、4.乾达婆(又名寻香,是天帝的乐神)、5.阿修罗(有天福,没有天德,瞋心好斗)、6.迦楼罗(金翅鸟)、7.紧那罗(译名疑神,是天帝释的伎乐神)、8.摩侯罗伽(译名大蟒蛇)。“金刚神”即护法大力士。手执金刚杵,是摧邪护正的大力士。“畜生”又名傍生,只能傍行,不能直立的禽兽之类。“乃至变化人”是指天龙鬼神,变化人形来受戒。以上列出的众生,发心受心地戒,但只要能理“解法师”的“语”言,“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无色界与地狱的众生不能受戒?”回答说:“是因为无色界的众生没有色身,他只有精神作用;地狱的众生受极大的痛苦,故不能受戒。”
乙四、正说戒相
丙一、总标十重戒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这一段经文是世尊宣诵佛戒,又名菩萨戒。首先列出十重戒。所以“佛”又“告诸佛子言”,你们应当知道有“十重波罗提木叉”。十重戒又名十波罗提木叉,犯了戒则永弃于佛法以外,持戒则保证你取得解脱。既已受戒,必须要诵戒,因诵戒则知持犯与重轻戒相。“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日久遗忘,则不懂开遮持犯,所以过失与犯罪由此产生。因为受戒而不诵戒,即是违法之人,故“非菩萨”,并且会失去将来成佛的机会,所以名“非佛种子”。佛又说不但你们要诵持,“我”自己“亦”是半月半月“如是”,诵持菩萨戒。“一切菩萨已”受戒的也应当“学”习诵戒。所以过去一切菩萨求大菩提的已于佛法中修学,受持读诵菩萨戒。未来的“一切菩萨当”要修“学”诵戒,现在的“一切菩萨今学”诵戒。三世一切菩萨,已诵、当诵、今诵,何况我们新学的人,就更要诵戒。现在我“已”经“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菩萨波罗提木叉的戒体,它是本无形相。戒虽然无形无相,但是有持守的事相存在,就是说持戒的人,得持戒的相貌;而毁戒的人,则获得毁戒的相貌。佛现在列出十重戒相,开示一切佛子,希望佛子“应当”修“学”,以虔诚心奉持菩萨戒,将来决定成佛。
丙二、别说戒相
丁一、说重戒相
戊一、分别解说十重戒
第一、杀戒
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这是菩萨十重戒中的第一戒。在声闻乘中,比丘戒的四根本,是以淫戒为第一戒。因为淫是生死的根本,声闻的志愿是出离三界,只是为了生死,所以列淫戒为第一戒。菩萨以慈悲为本,利益众生,深知众生贪生怕死,若断众生命,便失去了慈悲心,将来还要受报,所以菩萨戒把杀生戒列于第一戒。《楞严经》中,佛告:“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因此菩萨把戒杀作为第一要务。
佛言:“佛子”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住佛威仪,就如佛所生,将来绍隆佛种,具有子弟的意义,故称佛子。“若自杀”,是自己亲自动手行杀,也是身心所造的业。“教人杀”,是派使他人行杀,也是心口所造的杀业。或不自杀,亦不教人杀,是借用种种方法,以便令他人致死,叫“方便杀”。这是意识所造的杀业。“赞叹杀”,是赞叹他人起杀意。教他人愉快地去行杀,亦是属于心口所造的杀业,这在现代法律上叫教唆杀人犯,或叫教唆他人自杀犯。“见作随喜”,是见他人行杀时,虽不教亦不赞叹,但其内心随其杀生而生欢喜,这是属意业。“乃至咒杀”,是说明杀生的方法很多,不胜枚举,所以用乃至二字包括一切杀法。印度用恶咒,咒人死,咒杀也是心口所造的杀业。
“杀因”:最初生起杀心为因,欲令他人命断。
“杀缘”:杀心相续,遇缘方便助成所杀的人畜等命。
“杀法”:用刀杖网坑,毒药恶咒等方法,致被害者于死地。
“杀业”:以上杀因,杀缘,杀法三种和合,被杀害者命根不能相续,则成杀业,招感将来互相杀害的果报。
菩萨绍隆佛种,上弘佛法,下化众生,为了解脱生死必须以慈悲心为根本,戒杀是第一件大事。不但人与一切的众生不能杀,“乃至一切”凡“有”生“命者”的如草木等,但有生长意义的都不能无故加以折损。“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慈悲心是菩萨的根本,菩萨以慈悲心应常恒的安住而不忘失;孝顺心亦应当时时刻刻的常住而不忘失。以慈悲心爱护众生如自己的子女,给予快乐,拔其痛苦。以孝顺心尊敬众生如自己的父母,而常常奉事,恭敬供养。具有慈悲心与孝顺心的菩萨就不会去杀害众生。而且还会“方便救护一切众生”不但不杀生,还去放生。这就是用善巧方便的慈悲心,孝顺心去救护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安乐,永离苦恼。
“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这是说明菩萨不应杀害众生,如没有慈悲心,反而去杀害众生,是犯菩萨戒。自恣心是指无拘无束的放逸心,由贪心引起,不知制止。快意杀生是指为自己的意念愉快去杀,消其怨恨。正所谓断大慈悲心,所以要结菩萨波罗夷罪。波罗夷罪是梵语,又名重罪,因含义多,故不翻译,其义有五:
(1)弃罪:犯此戒者,弃于佛法之外,一切功德尽皆捐弃,无道果之分。
(2)堕罪:犯此戒者,死堕三途诸不如意处。
(3)他胜处法:受菩萨戒,本欲破烦恼魔军,今犯戒反被烦恼魔军所胜。
(4)断头:如人犯极恶罪,宣判死刑,断头而不可复活。
(5)不共住:犯四根本戒之人,不能入僧团共住。戒海清净,如大海不纳死尸。
1、杀戒具五缘犯
(1)是众生;
(2)众生想;
(3)有杀心;
(4)起加行;
(5)被害人命断,犯。
杀生有三品犯:
(1)上品:杀诸佛圣人父母师僧,犯重罪即属于五逆之罪。
(2)中品:杀一切人天皆犯重罪。
(3)下品:杀四趣的众生,如杀解语受戒者犯重罪,杀其余的犯轻罪。
2、拣别七众:杀戒七众同制,如犯杀戒,皆如上面所说的结罪。
3、善识开遮:如强盗为财物故,欲杀害很多众生,菩萨见已为利益众生故,即发怜悯之心杀死盗贼,宁自堕于地狱,不令众生受无间苦,此为大悲增上可以开缘。如无此因缘,一味贪图利益藉口杀生者,则结重罪。
4、异熟果报有三:
(1)异时而熟,如今生造业,有今生受报、来生受报和无量生后受报。
(2)异性而熟,在造业的时候,有善恶无记三性,在受果报体的时候,惟无记性。
(3)异处而熟,在人间造业,到六道之中受报。
杀生的果报令众生堕三恶道,若从恶道出,生为人道得十种报:1.短命、2.多病、3.贫穷、4.心常苦恼、5.多冤家、6.多瞋习气、7.多恶梦、8.常受鬼神扰乱、9.多横死、10.常堕三途。
《十善业道经》中说: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1.于诸众生普施无畏;2.常于众生起大慈心;3.永断一切瞋恚习气;4.身常无病;5.寿命长远;6.常受非人守护;7.常无恶梦;8.灭除怨结;9.不落恶道;10.命终生天。若能回向菩提正觉,则成佛时得随心自在寿命。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在没学佛之前,多数人都非常散漫,容易放纵,也经常会生起烦恼,喜欢造作恶业,而自己也不觉得这样做不对或是不应该,不但没有后悔之心,还会觉得自己精明强干、心安理得。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5-01-25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凑合”觉得差不多就行殊不知这样做事做人,很难做出成绩学佛修行更是如此千万不能将就,跟自己“讨价还价”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最终有所成就皈
佛答时间:2025-01-25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需要增长家庭教育智慧,要让孩子独立自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用私爱去伤害孩子的心灵,父母需要做的是滋养孩子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居士:家里人反对我学佛、拜佛、诵经,怎么办? 法师:遇到这个情况,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你家里的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通常是家里人对佛教有些偏见,认为学佛迷信,会走火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9
运用改变因果的诀窍,就能避免恶因产生果报我们如果了解了改变因果的原理,就可以知道如何做才能逐步改善目前我们所处的境遇,让自己的果报越来越好。 当然改变因果还是有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5-01-15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黄念祖居士: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黄念祖大德《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众生心中的想念中,所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9
我说几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儿子遇到难了,是被冤枉了,他妈妈到五台山来诚诚恳恳地求那是真正的诚恳,母子连心嘛,她对这个儿子特别爱。她朝完五台山回去,问题就解决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8
黄念祖居士:全舱念观音 避免一空难 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很虔诚,常念观音。他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你应该如何操作,他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8
太虚大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释惟贤我于上世纪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一年在太虚大师创办的重庆汉藏教理院读书,亲自接受了大师的教育。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又曲开县赴重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佛制不可改变问:不止一个佛友对我说,年代不同了,修行的方法也应当改变,现在物质发达,没有必要修苦行,一日一餐、过午不食那样对身体不利,吃好一点,喝好一点不执着就是了,保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2-30
佛法讲因果,其实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还要注意时间这一因素。只要因缘、时间相聚会,则果报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尘,皆离不开此理。俗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苦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话说世间上有左右邻居两家,左边这一家日日吵闹、日日有是非,不但夫妇间、儿女间互相吵闹,有时儿女也会同爸爸妈妈吵闹。吵闹太多,大家都烦了!而他们隔壁的邻居,一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要知道,佛陀看我们人生是最宝贵的。人生怎么样宝贵?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我们有了凡情作祟,人间的平安就没有了,又怎么得到佛陀无上寂静之乐?有烦恼的人把烦恼当成敌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01『真正的护法居士』什么是护法?有不少人认为在寺庙、念佛堂或道场干义工,帮助筹办法会,或者是给寺院布施、募捐等等就是护法,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护法绝不只意味着物质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2-26
我们天天在此禅修、静坐,目的就是为了要改变自己。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全在于自己的精进努力,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弥勒。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5
黄念祖老居士谈怎样忍辱 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24
噶玛(karma)是梵文的音,意思是“业”,从造业方面来说有分身、口、意三个部分,从果上面来说,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从时间方面来说,有造作行为前的动机我们称做“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
昌臻法师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针对网络信众学佛的几句良言2008、12、02网络让我们更方便的了解到一些佛教活动,了解到一些佛法的内容。但是真正想好好学佛,要把佛教当作你生命当中的皈依处,甚至要修行,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4
美国波特兰开示——改变命运的诀窍2013.04.19学佛求离苦得乐佛法讲因缘啊,我们从凡夫也想转凡成圣,也是一种因缘。从《心经》的角度上说,佛的风光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明朝袁了凡先生,名黄,初字学海,幼年时遇到一位来自云南的孔先生,此人深得邵雍皇极数的真传,他推算袁先生明年可以进学。第二年袁先生去应考县考、府考、提学考,三次考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26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学佛不要贪名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处来做。◎一九七七年三月十五日开示我们学佛的人,要脚踏实地修行,老老实实用功,不要贪图虚名。若是爱好假名,对修道是没有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2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佛学在我国非常的盛行,很多人都会去学佛、拜佛,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拜佛。学佛是为了利益众生、自利利他、离苦得乐的。拜佛是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是为了折服我们的
学佛感应时间:2024-11-11
一、 供养:(香)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二、 礼敬: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一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1、很多居士认为:皈依只是形式,佛法修行注重实质,从而错误地认为皈依是不重要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2、我们平时说皈依只是形式,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聂云台居士是清末大臣曾国藩的外孙,在1920年任第一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成功人士。抗战期间,上海会长崇尚华丽,奢侈成风。聂云台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贪名之戒药师山紫虚居士壹、前言人在世间活动面对世间各种境界时就会产生各种喜爱,喜爱到了某一个程度以上就变成贪。人贪的东西很多,如贪钱、贪色等皆是。对于贪求财色一般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十卷紫虚居士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文 第一卷紫虚居士注解--------------------------------------------------------------------------------此为楞严经的名称。本经之全名为大佛顶、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七卷紫虚居士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现在我讲一讲如何念佛,我们念佛人人都会念,人人还不太明白,人人都念,人人还都不太得力。什么叫真正念佛,如果给它下个定义就是:无心是真正念佛。什么叫无心念佛呢?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三课 无间地狱与阎罗王地狱意谓地下的牢狱,分为根本、近边、与孤独三类。此在第二十四课课文及其注释中,已略说其情状,惟众生恶业,广泛重大,因之地狱器品,亦至繁多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1.大家都没有天眼,不曾看见过极乐国,也都没有神通,不曾到过极乐国,所以不应执定极乐国为有,若执为有,便是武断,这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天眼和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十一、作观想以留印象观想念佛,在净土法门中,颇居重要,能使行者存留甚深印象,在识田中,以引动极乐国的整个庄严境界。观法虽然广大深玄,然而观其少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十、善现言:六波罗蜜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若行施时,以有所得为方便,著三轮而行施:起自想、他想、施想, 是名世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学佛最大的毛病各位善知识,我们学佛主要不要在佛教里造罪业。如果造了罪业,这就是得不偿失;你在佛教里头,应该立功、立德、立言,不要造罪业。在佛教里头,一天到晚就给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1.三十七道品,为修佛法的主要科目。修四念住,则于身、受、心、法四者,能得到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正确认识,奠定了出离世间的基本观念。修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