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生死之桥梁.破痴暗之灯炬
--受持八关斋戒的意义和功德
朝阳佑顺寺于2012年10月3日至5日,首次启建「八关斋戒共修法会」,参加善信踊跃,反应热烈;寺内四众同仁,早于法会前两、三个月,即积极筹备,宣传、广告;重编、重印戒本、戒牒;耐心接听来电查询;乐意协助办理报名、登记手续;各殿堂、厢房、客堂、五观堂等地,清洁、打扫、布置、铺排等等,所有准备工作,井然有序,一丝不苟,务求令各地来受戒的戒子,感受到回家的亲切感觉,从而生欢喜心,增益信念,植下深厚的善根种子。
住持宽运大和尚更特别为《佑顺》月报撰文,详细解释受持八关斋戒的意义和功德,现将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八关斋戒,是度生死之桥梁,破痴暗之灯炬。《菩萨处胎经》中称之为诸佛父母,无论正信之僧俗男女,在家居士、学道之人,皆应受持此戒,藉以长养善根,以为出世之阶梯。
什么叫「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在各经中名称不一:或称「八分戒斋」,或称「八戒斋」,或称「八支净戒」,或称「八支斋法」,或单称「八戒」。其内容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严其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大床,及(八)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所谓清心之不净曰「斋」;禁身之过非曰「戒」;奉持此斋戒,可关闭恶道之门,故又称为「关」。简单地说,「八」是指持八种戒,「关」即关闭的意思。「戒」有防非止恶的作用,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行恶,这样便可以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为「斋」,合称为「八关斋戒」。
又佛欲令众生断六趣因,故令同三世佛同食:谓晨朝为诸天食,日中为诸佛食,日西为畜牲食,日暮为鬼神食。
「八关斋戒」的由来
因为佛教有出家和在家弟子,皆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所谓「出世解脱」,就是要「了生脱死」;而要了生脱死,就必须以「断漏为上,出家为要」,但是,很多人因种种的因缘不能出家,所以慈悲的佛陀为了让这些弟子能学习出家的思想和生活,于是制定了八种防止我们做身、口、意三恶业的戒条,让在家的弟子暂住在出家之僧团里,过出家人远离恶业的生活,这八种戒条即称为「八关斋戒」。
但这八种戒法,不是我们平时受持的,而是佛陀制定于每月的「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如果在六斋日里头受持八关斋戒,是最好不过的。所以,一般来说应该在六斋日里受八关戒,但是,在寺庙里我们行方便法,很多時候都选在初一到初七。
那为什么八关斋戒要定在六斋日呢?
按《四天王经》中说,每月有六日,四大天王会奉帝释天主(即忉利天主)命,派出使者及四天王太子,下凡伺察四天下人的善恶,然后向帝释回报。八日遣使者下凡,十四日遣太子下凡,十五日四天王亲自下凡,二十三日复遣使者下凡,二十九日再遣太子下凡,三十日四天王复亲自下凡。四天王下凡时,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及诸天都同时下凡。这么多的天人和四天王一齐下凡到人间来,无非为看看我们娑婆世界有多少人在修德,有多少人在孝顺、供养父母,或是恭敬僧人、尊重长辈、持戒布施、乐受六斋、恒守八戒等。当然受六斋是最好的。所谓「恒守」,意义就更深了;如果是出家人,若是持午,他是尽形寿(即终其一生里面)受持的。如果是受菩萨戒的弟子,都一定要恒守八戒;虽然只是在六斋日中受持八关斋戒,但如果有了「恒守」的心,那就等于每一天都在受八关斋戒了。
如果帝释等三十三天都满意的话,就会非常欢喜,于是日月清明,星宿有常,风雨顺时,毒气消散,天降甘露,地出泽泉,诸天眷属亦同时增长,修罗减损。大家都知道天主和修罗一直都在打仗,所以他们不想再斗争下去,因此,如果相反地众生善少恶多,帝释便会惨然不乐,于是日月无光,星宿失度,风雨违时,天众减少,修罗众转增多。也就是说,众生善则正神多,众生恶则邪神多;邪神多则世界紊乱,涝旱失调。
于是,佛告诸比丘说:「此六日诸天观人间善恶,应修斋戒。若人持一斋令五神护之,五戒令二十五神守护门户。若持五戒六斋,寿终天人迎其神魂,生天上七宝宫殿。」
此外,佛说六斋日亦是诸恶鬼害人,恼乱一切有情的日子,所以如果我们能持斋、受戒、行善,恶鬼自然会远去,国土自然安乐。
但是,为什么这六日会有恶鬼神恼害于人呢?佛说:「在成劫初时,是摩酰首罗等鬼神之父,修梵志苦行。」摩酰首罗的父亲是谁?我们每年正月十五大供天,诸天之中就有摩酰首罗,祂是二十四位天神之一。「在上述之六斋日里,割自身血肉,着于火中,如是修满十二年(天上时间)。」大家都知道,佛教里有所谓「三大劫」,过去是「庄严劫」,现在是「贤劫」,未来是「星宿劫」,每一个劫都有成、住、坏、空,就跟世间有春、夏、秋、冬一样;而只有在贤劫才有佛出世。「十二年后,天王问这梵天王子所求何愿?王子说:『我求有子。』天王说:『供养仙人,应以烧香甘果,为何汝以血肉着火中?汝破善法而乐为恶事,可令汝生恶子噉肉饮血。』此话刚说完时,火中即有八大鬼出现,身黑如墨,发黄眼赤,有大光明,摩酰首罗等就由这八鬼而生,诸恶鬼神在这六日里,有大势力恼害众生。这些魔王中,摩酰首罗是他们的领袖,每月的八日、十四日、二十三日及二十九日属于摩酰首罗神之日,所以祂是众魔之王;十六、十七日属于其余诸恶神;而十五、三十日则属于其他一切神。所以说,在佛法之中,日无好恶,随世恶因缘生,因此众生在该六斋日宜斋戒,就可以除却魔患。」
世间上,最初的圣人,他们都是教大众持斋修善,或者以作福来避开凶衰的日子;一般都不是受持八戒,只以一日不食为斋;释迦出世后,才教示众生仿效诸佛持一日一夜的八戒;加上日中的持午,于是便成为我们的「八关斋戒」。这便是「八关斋戒」的由来。
一日之勋.功盖天下
可能很多人会产生怀疑,五戒要终生受持,但为什么八关斋戒只持一日一夜便可以呢?大家要知道,五戒终生受持,是时多而戒少;八关斋戒受持一日夜,是时少而戒多;在一天时间内,如果我们能发大勇猛心,把八戒完成,就好像英雄奋发一样,祸乱就能立定,而一日之勋,功盖天下。经上说,受持八关斋戒可令我们六十八世不堕三途,因此,功德实在非常的大。虽然很多人都是终生受持五戒,可是在修行的路上,不会勇往直前,都是反反覆覆,时进时退,就好像懦夫为将,虽终身受役,但因智勇不足,最终都得不到功名。所以我们受持五戒,要时常自我警惕,严持戒律,勿令退失,否则便被喻为懦夫为将,终无功名,于戒难得。
在此娑婆世界之中,若我们行于非法(不守戒、不守律),四魔使便会出来恼乱。是那四魔使呢?第一种是「斗争魔使」,能令众生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沙门、婆罗门。第二种是「荒乱魔使」,能恼乱修行人,令听法者惛浊睡眠。我们本来是不想睡的,但不知何故一听经就想打瞌睡,这就是荒乱魔使在恼乱。第三种是「贪痴魔使」,能令施主心生贪惜,不肯布施沙门寺庙,宁愿留给妻儿享乐。第四种是「离正念魔使」,此魔使能令出家人离于正念,入于闹市、酒肆与人斗诤,甚至梦行破戒。很多出家人之所以不守戒律、不守规矩,往往都是由于离正念魔使在驱使他们。所以佛陀为诸比丘开示「八正道」,令他们恒守正念。佛陀所教导的法都是对治性的,由于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就有八万四千法门,一一加以对治;而每一门都是教我们修持正道、不离正法。
刚才所讲的,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受八关斋戒的原因,也就是在六斋日里吃斋或持午的由来。
受持八关斋戒之功德
受持八关斋戒可得无边的殊胜功德,根据诸经记载,可归纳为如下十四项:
第一、脱离病苦:
凡欲身体健康,或厌患病苦,欲求速脱者,不可不持。《九横经》中佛说横死九因,前四因皆为饮食不慎,第五亦为肠胃不畅,可见饮食与身体健康关系甚大。若依佛制,中后不食,则内无宿食,外无下风,心易定而少昏沉,身得安而无疾病。《药师经》上亦说,欲想解除疾病痛苦,应该受持八关斋戒,受持八关斋戒疾病必然逐渐减少。
第二、消灭罪障:欲求忏悔者,必须受持八关斋戒。《涅槃经》云:「波罗奈国有屠儿名广额,于日日中杀羊无数。见舍利弗,受八关斋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另《优婆塞戒经.八戒斋品》上说得很清楚:「善男子!若能如是清净皈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乃至余一切罪皆悉消灭。」能够受持八斋戒,除了犯有五逆罪以外,其他的罪障都可以消除。
第三、免除横祸:欲求得平安,免除各种飞灾横祸,必须受持八关斋戒。《法句譬喻经》言:「有天王夫人于奉斋日,王召不应命。反复三呼,持斋不移。王怒,遣人拽出,欲射杀之。箭反向王,数射依然。王时大怖,问有何术,乃至如此?夫人对曰:『惟事如来,归命三宝,朝奉斋法,过午不食,加行八戒,饰不近身。必是世尊,哀顾若此。』王乃同行佛所,听佛说法,一切心解。」又《四天王经》上说:有人受持八关斋戒,该地方恶鬼远离,该处必定平安。是故,只要在六斋日中精进持斋守戒,必然福慧增长,灾难远离。
第四、远离恶道:如果我们害怕今生死后堕三恶道,那么,就应该认真受持八关斋戒。《十善业经》上说得很清楚:「持此﹝八戒﹞受斋功德,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轮。」故此八戒,又称八种胜法。能受持八关斋戒的人第一不堕地狱,第二不堕饿鬼,第三不堕畜牲,第四不堕阿修罗。阿修罗是可善可恶,也可以划归恶道。
第五、福报优厚:如果有人担心今后世道变乱,会遭到饥饿的痛苦,便应当受持八关斋戒。《优婆夷堕舍迦经》说:「六日斋者,譬如海水不可斛量,其有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计。」又《佛说护戒经》上说:一个人能够认真地受持八关斋戒,可以得到六十万世不愁吃、不愁穿的果报。佛告波斯匿王言:「斋之福佑,明誉光远,譬天下十六国,满中珍宝,持用布施,不如一日一夜,持佛斋法,如比其福,须弥与豆也。」
第六、成就迅速:如果年纪大了,身体多病,恐怕不久于人世了。或者关在监狱里面,性命朝夕不保的人,想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很殊胜的果报,必须受持八关斋戒。因为受持八关斋戒的方法只需要一日一夜,时间短,功德大。佛经上举了一例:有一位优陀羡王的夫人,病已垂危,临终前一天要求受八关斋戒,结果死后就生到天上。又《佛说无量寿经》中说:「频婆娑罗王,被太子阿阇世幽闭于七重室内,遥礼世尊,求目莲授以八戒。」当此生死危难之际,而独求受八戒者,即因此功德容易成就的缘故。
第七、来世尊贵:如想求得来世投生到尊贵人家,就必须受持八关斋戒。《百喻经》云:「佛言,迦叶佛时,有二婆罗门共受斋法。一求生天,一求人王,受已俱还。诸婆罗门劝与共食,求生天者以破斋故,不果所愿;其不食者,得为国王。」又《佛说普达王经》上举了一例:「欲知王﹝普达﹞者,本是先王时执盖小儿,随先王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净守意,不犯诸恶,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作子。今致尊贵,皆由宿行斋戒所致。」有个国王的随从,他曾经跟随国王受持八关斋戒,这个人死了之后,下世就转身为王子。
第八、得生天上:欲想求生到天上去享福报,也要受持八关斋戒。佛经上举了一例:「有一天女,光颜威相,与众超异,诸天见已,生希有心。释提桓因问之:『昔作何业,获得此报?』天女答言:『昔于迦叶佛受持八戒斋,今得生天,获端正报。』」有一位天女,她的相貌非常庄严,人家问她为什么得到这么好的果报,她说就是因为受持八关斋戒的缘故。
第九、得无上乐:
《优婆塞戒经》说:「凡是斋日,悉断诸恶罚戮之事。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
第十、所求如愿:
《增一阿含经.高幢品》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关斋者,欲求生四天王上,亦获此愿,持戒之人,所愿者得。﹝乃至﹞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
第十一、往生助缘:欲想求生凈土的人,必须受持八关斋戒。经云:「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斋戒,修行诸善业,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又云:「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一日一夜持八斋戒,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以此经文证之,则凡欲求生净土者,不可不持斋戒。
第十二、临终欢乐:如果我们虽然在念佛,但功夫没有达到一心不乱,耽心临终时没有把握往生,也应该受持八关斋戒。《药师经》上说,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凭此善因,到了临命终时,就会有八位大菩萨接引他往生凈土。佛无诳语,行者如对此言信念坚固,则无常到来之时,自能不慌不乱。药师如来开此方便,无异使念佛者,于生死危难之际,得一极大保障。故《法海观澜》云:「若有命中肢节痛,一切亲属欲分离;谛思我有清净戒,身心欢乐无忧惧。」
第十三、得相好身:《长爪梵志请问经》上说:有一位婆罗门问佛陀,您作什么功德能得这么好的相?佛说受持八关斋戒,就会得这种果报。
第十四、成佛道缘:《阿含经》上说:受持八关斋戒,可以促使我们获漏尽通,入于涅槃城。那就是成佛了。所以,我们受持八关斋戒,可以说是成佛道的重要胜因。
由此可见,受持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时间甚短,如能受持清净,所得功德却无量无边,尤其能令在家信众种下出世的正因,将来获得解脱,免于生死轮迥。我们了解之后,应增进信心、虔诚受持,以期早日进趣菩萨道,将来得证菩提妙果。
(全文完)
学习净土法门,对一般的信众来说,或者一般没有接触佛教的人,还是要有一定的善根的,因为他猛的一听、不容易相信,就是西方极乐好像不可琢磨,虚无飘渺。 再加上我们受的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居士: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请指示!法师:修净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净土念佛法门相应的心态与知见,净土法门是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原文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修净土的重点在修孝道吗?居士:我是一名修净土的佛子,可是弟子觉得修净土着重在孝道,净业三福也教给我们修行的规范,是否对呢?更深入一点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是讲孝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6
马祖道一大师开示大珠慧海禅师大珠慧海禅师,初次到江西见马祖道一大师的时候,马祖大师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大珠慧海禅师回答:“我从越州大云寺出发到这里来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2-14
伍、八识规矩颂讲话《八识规矩颂》为玄奘大师所造。“圆”必依“规”,“方”必依“矩”,此造物的法则。玄奘大师欲在“八识”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以及“性”、“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玖、因明入正理论讲话大前提——凡主张断欲者,都是会灭种族,小前提——佛教是主张断欲,断 案——故佛教是会灭种族。这是对于“民族主义”相冲突。大前提——凡主张戒杀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七、几个小问题今天我要随意讲的几个问题:(1)宣传佛教与国家有没有关系?(2)佛教徒对于国民有没有利益?(3)要国家还要佛教否?(4)要国家不要佛教可以吗?希望在座诸君,以学者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二、迷信的辩论在一个野外,遇到一班远足的朋友,我们的辩论会,就在一条小溪边,濯足的濯足,洗脸的洗脸,拭目的拭目情态下开始了。起初由一个在旁边乱石上坐着而颇为滑稽的甲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叁、唯识三十颂讲话《唯识三十论》之本颂系世亲菩萨最后所作,惜自未释论。迨后由陈那菩萨等先后作释,共有十家,而以护法菩萨的正义,玄奘法师为之传译。后由窥基法师所请,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二六、怎样叫做清净怎样叫做清净?现在把它分作五段来说明:甲、清净的内容清净这一句话,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单纯,其实,分开来也有好几种:(1)一般人所说的清净,以为是只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四三、作人希望世间作人,倦眠晨作,饥餐渴饮,类皆已易数十寒暑;或望购爱国奖券作富翁,或望造时世之豪杰,诸如此类无不知之熟矣,岂尚有其他作人之希望应讨论欤?虽然,人富不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呢?如果说人是有衣,有食,有住,有行,有工作,有生殖,有团结,有智巧;这样简单答覆的话,那么,畜生虽然没有衣,但是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七、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已成为现代一般人的疑问。例如以酒敬客,也算是宾主间道义上应有的事,算不得是一件违反道德的行为;但是,一遇到饮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四四、成佛希望四大希望——第一,作人希望,第二,脱苦希望,第三,得乐希望,业已次第讲过;今天继续来讲第四《成佛希望》。在讲《成佛希望》以前,应当讨论如何叫做佛?觉悟世间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三、责任与光阴一个人看他肯做事不肯做事,那是看他肯负责任和不肯负责任来判断。假定不肯负责任的话,连自己家庭中的事业,他也是不愿意去做,何况与他不关痛痒的事情呢?果能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一一、辩论术的结构今天在座诸位多半是知识份子,所以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辩论术的结构,作一种学理的研究,不是对普通人讲的。佛经上所谓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净土释疑新论(一)净土释疑新论(二)净土释疑新论(三)净土释疑新论(四)净土释疑新论(五)净土释疑新论(一)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尝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之愚夫愚妇,专念佛名者,处处皆有。未见几人临命终时,现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故知永明料简,为不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尚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裴休撰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宗镜录卷第二十一夫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别行相。果报历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见。答。得本方了末。执末则违宗。若不观心。法无来处。若但修有为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万善同归集卷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夫一念顿圆三德悉备。未有一法能越心源。设修万行。皆从真法界之所成。或治习气。而用佛知见之所。断所谓无成之成。何妨妙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二十三夫菩提之道。不可图度。约一期方便宁无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答。若约究竟菩提。体常冥寂。如。净名经云。寂灭是菩提。离诸相故。若以无相之相。于方便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二十五夫一代时教。了义诸经。虽题目不同。能诠有别。皆目一心之旨。终无识外之文。凡挂一言。尽归宗镜。横周法界。皆同此释。如称妙法莲华经者。妙法即是绝待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详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文言句义之能述乎。然众圣歌咏。往哲诠量。非不洞明。为物故耳。是以千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五十二夫第二能变识者。识论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五十八夫不定有四。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一恶作。谓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二夫诸佛境寂。众生界空。有何因缘而兴教迹。答。一实谛中。虽无起尽。方便门内。有大因缘。故法华经偈云。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以万法常无性。无不性空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夫欲显正宗。先除邪执者。约外道小乘诸古师等。谬解唯识正理。凡有几种。答。不达唯识真性。邪执盖多。宗镜所明。正为于此。如唯识论云。复有迷谬唯识理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四十八夫三性法门。该通万法。于第八识。何性所摄。约有几位。答。论云。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性摄。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诸无漏种。非异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十六夫即心成佛者。为即真心。为即妄心。答。唯即真心。悟心真故。成大觉义。故称为佛。问。若即真心。有何胜义。若即妄心。成何过咎。答。毕竟空门。理无眹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八夫无性理同。是何宗摄。答。法性宗摄。如古师云。法性有体。是法相宗义。事上无体。是法性宗义。问。若一切法实无性者。不得教意之人。恐成断见。答。若有性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这里被称为“人间净土”是一座雄伟的古老佛刹,可容纳1000僧人楚布寺位于西藏拉萨以西60公里堆龙德庆县西北楚布河上游,海拔4300米,距西藏拉萨市西郊约七十公里外,是噶玛
悟性时光时间:2025-02-06
壬二、略明因人灭恶生善功德因人指的是菩萨,菩萨受持楞严咒有什么好处呢?灭恶生善。假设我们今天不受持楞严咒又有什么过失?癸一、明不持之失【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观心论(并序)(亦名煎乳论)天台修禅寺沙门智者述问曰。佛经无量。论亦甚多。弘法之人诜诜盖世。听受之众无处不有。是则法雨普津四众。露润利益无边。何所见闻。更何利益而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宗镜录卷第六十六夫既无我。亦无于人。乃至众生寿者。十六知见等。如大涅槃经云。佛言。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若灭。则无众生。离名色已。无别众生。离众生已。无别名色。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维摩义记慧远大师 著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现代高僧广元老和尚住在承天寺时,他说自己没有福报,不敢接受供养,于是就去住山洞,一住就是13年。13年后,他回到寺里,还是不住寮房,而要求守大殿。但大殿不能安床铺,因此他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余得之欣然。读之虽不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四教义卷第六第四约圆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圆教诠因缘即中道不思议。佛性涅槃之理。菩萨禀此教门。理虽非浅非深。而证者不无浅深之位。今明圆教入道。亦具有四门。一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摩诃止观卷第二上二劝进四种三昧入菩萨位。说是止观者。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阶。善解钻摇醍醐可获。法华云。又见佛子修种种行以求佛道。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九明修证无漏禅。今明无漏有二种。一者对治无漏。二者缘理无漏。故大集经云。有二种行。一者慧行。二者行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舍等对治无漏也。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摩诃止观卷第四下第三闲居静处者。虽具衣食住处云何。若随自意触处可安。三种三昧必须好处。好处有三。一深山远谷。二头陀抖搂。三兰若伽蓝。若深山远谷途路艰险。永绝人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