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佛号一块金——西方寺弥陀佛七法会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欢喜。非常的高兴,大家来到西方寺,念七日的佛号,成就这个佛七法會。今天是第一天,看见大家都非常精进的念佛,我心里非常的赞叹!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而在净土的念佛法门里是怎么说的呢?它说:「一句佛号一块金,多念结成净土因。」一句佛号,就好比一块金,如果多念的话,就会结成往生净土因。
我们都知道净土法门,基本上有四种念佛方法,即1.观想念佛、2.观相念佛、3.实相念佛、4.持名念佛。那么今天我们所修的就是持名念佛的方法,通过持名念佛,来消除我们的妄想、杂念,所以只要我们肯用功、肯多念,自然功夫就会纯熟;纯熟了就能消除障碍,与佛相应。所以我们现在念佛都是在彩排呀,到甚么时候用呢?到临命终时,就绝对能夠受用。
因为佛教讲求的就是「因果」二字,有因才有果。好像我们每一个人在西方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我们一念佛,那么莲花就会开,我们不念呀,那边怎么样呀?莲花就会枯萎,就会慢慢地凋谢。所以我们要多念,因为一切都会有因果回应;没有因,就不会有结果,这是必然的道理。正如《梁皇宝忏》的忏文引《佛说地狱救苦经》所说:「为人豪贵,国王、长者;从前世礼事三宝中来。为人大富,从前世布施中来。为人长寿,从前世持戒中来。为人端正,从前世忍辱中来。为人勤修,从精进中来。为人才明远达,从前世智慧中来。为人音声清澈,从前世赞诵三宝中来。为人洁净,无有疾病;从前世慈悲心中来。为人长大姝好,前世恭敬三宝故。」
一个人之所以出生豪门,贵为国王长者,是从哪里来呢?从前世礼事三宝而来的。但是如果你今天身为豪贵,却造了很多的恶业,而且又不礼事三宝,你将来还能不能豪贵呢?当然是不能够了。
第二种是身为大富之人,非常的富裕,所谓富甲一方,他从哪里来呀?从布施中来。如果你不肯布施,将来能不能富贵呀?也是不能够的。
第三种是长寿之人,这个长寿从哪里来呀?从持戒中来。一个人之所以长寿,就是因为他,饮食也好,行为也好,身、口、意都好;如果不懂得节制的话,那能不能长寿呢?当然是不能长寿予。所以这个长寿,是从持戒中来。
第四种是相貌端正的人,這相貌非常的端正,是从哪里来呀?从忍辱中来。因为忍辱令人心胸扩大;试想,如果他心胸狭窄,人家说他一句,他心里面满是烦恼,那他的面容就不会好看,所谓相由心生。所以我们心量要大,这个端正的相貌,就是从忍辱中来的。
第五种是勤修的人,是从哪里来呀?从精进中来。一个勤修的人,是没有懈怠的,就好像大家很多人,西方寺每一次的法会他都来参加,他没有懈怠,这是从哪里来的呢?从精进中来。比如說,大家原本要来参加法会,但是想一想,西方寺这么远而且还要转车,不如不去了。可是这个精进的心一发,还是去了。所以说,为人勤修,没有懈怠,都是从精进中来的。
第六种是才明远达的人;才明远达就能通情达理,这个通情达理从哪里来呀?从智慧中来。我们西方寺方丈室有一副对联是这样说的:「处世岂徒有仙意,为人不可无世情。」意思是说,我们处世不能好像神仙一样轻飘飘的,必须脚踏实地;而我们做人则不可不懂得人情世故;就是说,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人也做不好,事也做不来。所以我们必须懂得人情世故,通情达理。怎么样呀?这就必须靠智慧。所以今天大家能够来念佛,这个就是智慧;如果少一点智慧,大家也不能坚持呀。
第七种是声音清澈的人,就是说,人家喜欢听他的声音;好像我们的维那法师,他一领唱,大家就心生欢喜。所谓犹如破车之声,聲音非常美妙悅耳。怎么样呀?他这个嗓音这么的好,是从哪里来呀?是从歌咏赞叹三宝中来的。所以我们应该经常赞叹三宝,好像我们用許多的赞子來赞,佛经里有很多赞子,如《弥陀赞》也好,《药师赞》也好,我们赞叹佛陀,赞叹诸佛;时间久了,我们的声音,自然就会清澈。所以我们经常说:小声成小佛,大声成大佛,不出声就不成佛;不但不成佛,而且音声没办法开,所以要开音声,那就要赞叹三宝。歌咏赞叹,实在非常非常的重要。当然,我们不但要赞叹三宝,而且莲友彼此之间也要赞叹。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成佛之时,释迦佛赞叹,六方诸佛也一同赞叹;而你们一念佛啊,我就来赞叹;可见赞叹是不可缺少的,赞叹就是鼓励;得到赞叹,我们的信心就生起来了,所以说,赞叹非常的重要。
第八种是洁净而又没有疾病的人,就是一个人长得白白净净,仪容整洁,而且一点疾病也没有。从哪里来呀?从慈悲心来,从慈行中来。一般来说,我们的疾病是从哪里来呀?从忧郁中来,从饮食不健康中来,从困恼中来。因为这个人一忧郁就会出问题,忧郁就是不开心;常常不开心,时间久了,就会生病。如果加上饮食不正常,就更加容易生病了;我经常跟大家讲笑话说,现在的人吃肉怕激素,吃菜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怎么样呢?就是说饮食不健康。另外,还加上过劳的话,那么就身也不安,心也不安。怎可能会没有病?那一定会有病了。所以,有慈悲心最重要,这个慈悲心一起,身心柔软,那么什么病都没有了。而甚么是「慈」?甚么是「悲」呢?大家都知道,「慈」予人以乐;「悲」能拔人之苦,是故慈悲具有无量的功德;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身为佛弟子,我们要处处同情别人、怜悯别人,为别人着想,就好像释迦佛一样,好像阿弥陀佛一样,好像药师佛一样,好像观音菩萨一样,能够寻声救苦,普利众生。当我们内心非常慈悲的时候,身体会不会有病呀?绝对不会有病的。
以前一个老法师说过,他说一个人为甚么会有病呀?就是因为内心不清净;不清净就会生病。所以,如果我们不想生病,内心就必须清净。心清净了,身自然也就清净。身心洁净,自然就没有病了。
所以,当我们身体生病的时候,其实就表示我们慈心不够,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切的人、事、物都慈悲,而且还加上放生、茹素、念佛,如果这样都不长寿的话,谁会长寿?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所追求的不是世间的一般长寿,而是和阿弥陀佛一模一样的无量寿,所以我们要发心、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将来就会得到无量寿。与此同时,还要发愿不舍众生,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去修学圆满以后,再从极乐世界回入娑婆,去救度、帮助未得解脱的众生,这样,我们的慈心越大,寿命就会越长。所以说,人要没有病,就是从慈心中修来。可见这个慈悲心,实在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八种是长大姝好的人,所谓「长大株好」,就是说长得又高、又大、又壮,这个面目眼神,看起来都很自然,男的就是英俊潇洒;女的即使不能说是蔽月羞花,也是非常的讨人喜欢。那为甚么会有这样的相貌呢?经里说了,是从前世恭敬三宝而来。当然了,还要见人恭敬,对人有礼貌,将来就会得到身体长大姝好的果报。
但是我们现在的人是怎么样呀?往往是得罪人多,称呼人少。虽然说我们中国是礼义之邦,可是我们很多人的礼貌还是很不够的,所以我们学佛以后,就要多点恭敬;要知道,我们恭敬三宝,有福德;恭敬大善知识,有福德;恭敬父母师长,也有福德。可是我们却做不到恭敬,因为要做到真正的恭敬,必须要内心谦下。我们一般人都是怎么样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贡高我慢,没有谦下的想法;由于内心不能谦下,所以就不能外行于礼,自然就会越来越孤独,所以我们为人处必须要多点恭敬心,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有了恭敬心,学东西,看东西,自然就会多。为甚么呢?因为我们知道谦卑啊!一切都是谦卑中来;谦卑就能虚心向人请教、向人学习,所以我们常常说,谦虚能使人进步,这真的是一点也没有错。
所以我们大家都是佛弟子,首先要有谦卑的心,有了谦卑的心,自然而然的,就会恭敬别人;对别人恭敬,自然而然,就会怎么样呀?不但相貌庄严,而且精神饱满,而且成为来世好报的善因。所以前面已经说了,一切一切,不会无因造果,不会没有因,就造了果,是绝对不会的。
那当然了,我们现在很多的以前的事,都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宿命通,可是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就有了,那个时候就自然会六通具足:他心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漏尽通,种种的神通都有。很多的东西,一切的因果,也就会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我们没办法知道前生的事,因为我们有隔阴之迷,因为我们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种种的烦恼,这个经教里面说的非常的清楚。而当我们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存不存在这个问题呢?就完全没有了。而且其实我们已经到了罗汉的境界、菩萨的境界。所以不要少看持名念佛的功德,实在非常、非常的不可思议。
依佛教来说,「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总称。说起来这个无明,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不过相信大家都很熟识《心经》,中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一段经文,讲述了完整的因缘关系,把人的生命全过程分为十二个阶段;简称为「十二因缘」。经文中的「无明」是第一缘,「老死」是第十二缘,中间省略了十个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
什么是无明呢?无明就是迷惑和不觉悟,包括了贪、瞋、痴种种的烦恼。有了这样的烦恼会怎么样呢?我们就会开始「行」。那甚么是行呢?就是由无明产生的行为,因而进入生命流转的行列。
刚才说了,由无明到行是生命流转的第一步;所以从程序上来说,「无明」接着就是「行」,然后就是「识」。甚么是识呢?就好像一个录象机,把生命流转的过程,记录下来;记录些甚么呢?就是把我们的身业、语业、意业,所留下来的影响,包括以往的善恶讯息等,全部都把它记忆录下来,储存下来。
识之后就是名色;名色就是受、想、行、识这五蕴的化合。但为甚么会有受、想、行、识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眼、耳、鼻、舌、身五根,从我们的眼睛开始,眼观妙色,就成为眼识。鼻嗅好香,就成为鼻识;耳慕好音,就成为耳识。舌贪尝味,这个舌头,贪吃好食的食物,就成为了舌识;身贪细滑,我们的身体贪求细滑的感觉,于是就成为了身识。就是因为我们有所贪爱,就有种种的感受,所以这「五根」亦称之为「五蕴」。但是我们把它当作是有,所以,这受、想、行、识,亦可以说是我们内在的精神感受。
接下来就是「六入」,这个六入,就是我们的六根,亦即我们刚才所说的眼、耳、鼻、舌、身,再加上一个「意」;这个意识的生起,亦离不开贪爱。
再下来就是「触」,这个「触」就是指我们离开母体以后,与外界接触所产生的一种反应。接着就是「受」;「受」是指五蕴和六根的活动,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从不懂事到逐渐懂事的一个过程。
接下来就是「爱」。正如《维摩经》所说:「从痴有爱,是我病生。」这个爱,就是有了分别的心,有了贪爱和喜欢、不喜欢的心。就是说,喜欢的,我就想拥有、占有。不喜欢的,我就想舍弃、想远离;这个就是我们的爱,也就是贪着的心。
当我们有了爱,自然就会「取」,这个取就是欲望、追求索取。自己想拥有的,就不断的去索取、去追求。
有了索取、追求的欲望,就会想方设法去占有;所以接下来就是「有」;「有」即指拥有和占有;这个占有就是自己不想跟别人分享,而其中包括了善和不善的行为。
再接着就是「生」,生指的是生生不息,是由各种「业行」和「因缘」所决定的。
而最后怎么样呀?就是「老死」;因为有生必有死,我们这个身体,本来是四大(地、水、火、风)所组成,但是因为无明的关系,就入了胎;然后就出生,然后就经历到老、病、死一连串流转、循环的过程。由此可见,无明是其中关键所在,因为无明,我们才会入胎,如果没有无明,我们就不会入胎。不入胎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病、死;就是有生才会有死,那么佛教所追求的是甚么呢?就是「无生」,既然没有生,也就没有死了。所以这个就是我们判断无明的一个标准,他没生了,他就没有死。
因此,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会求生西方净土,我们所求的是「长生」;「长生」即是「无量寿无量光」,但那里没有生,由于没有生,自然就没有死,也就没有六道轮回,所以这就是生命流转,这样过程的终止。
所以今天我们修行念佛,目的就是为了了因了果,不让这个生死流转的十二因缘,继续再循环,不要再重复入胎,投生以后,重复各种行为直至老死。
而老死之后,又因为我们报恩、报怨的业力,反反复覆的再投胎转世,重复整个生命流转的过程,在十二因缘的罗网中,永远无法出离。这就是「顺十二因缘」。
因此,我们欲想脱离六道轮回,就必须了解这个十二因缘。我们都知道,辟支佛就是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的,而释迦佛得道之时,也是透彻了悟这十二因缘的道理。也就是说,从辟支佛的境界,到罗汉的境界,到菩萨的境界,乃至于成佛,这就是「逆十二因缘」的过程。
而这十二因缘又可分为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好像我们今天能够得到这宝贵的人身,就是因为我们前世持守五戒的因缘,这样的人身,这个身体就是我们的「正报」。那甚么是「依报」呢?依报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即江河大地。所以如果你修得不好,再转世时去了埃塞俄比亚,那里正报跟依报都不好,那就很苦了。
我们香港已经很幸福了,人人都是正报和依报非常好。那当然了,佛教所注重的是因果观念,透过这个观念,我们可以将有限变成无限,就是说,我现在很好,这就因为我过去世的努力,或前半生的努力;如果我们希望将来更好,那我们就更加要好好的修。可是,如果我现在不好,那就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因缘或前半生做得不够好,这就给我一个改过迁善的机会,将来我还是会好的,所以我们便有了努力的方向。因此,如果我们有了正确的因果观念,那么我们就没有太多的抱怨,否则的话,我们就会抱怨多多,觉得社会为甚么对自己如此的不公平。
好像在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人,抱怨很少,觉得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呀,去创业也好、去致富也好,一切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去获得的,他们很少抱怨。可是到了今天,很多人动不动就抱怨,觉得这个社会好像欠他们很多。他们总是抱怨,总是觉得不公平,这种不平衡的心态,这都是共业所感;其实在因果法前面,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就看我们自己努不努力,如果我们肯努力,自然就会有收获,所谓「如是因、如是果」。我们今天好好念佛,将来这个果就会成就。
所以这个十二因缘,说的就是生命流转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过去的,现在和未来的因缘。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过程后,就必须要有智慧去改变它。所以佛教的修行方法,其实就是改变命运法,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了解十二因缘,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不知道这个生命的改变,应该从那里着手,但是当我们了解以后,就知道应该是从无明着手,从当下着手。前面已经解释过,因为一念无明而开始了整个十二因缘的过程。如果无明灭了,自然就一切都灭了;所以我们今天念佛,目的也是把一切的妄执都消灭了,我们要了世间的缘,我们每一句佛号都能结集成为净土的因,这样的话,自然将来就有往生净土的缘。所以,原来十二因缘与我们念佛很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佛教最重视的就是因果。
佛陀曾教导我们说:「生活本是无情网,认清路线路好行。」我们的生活,每一天都有种种无情的压逼,就好像网一样,把我们给笼罩住,无法跳脱出来;但是佛陀慈悲,为我们开示净土法门,指引出一条明确的路线,让我们依循前行,如此就不会迷失方向。念佛的法门,确实是一个了生脱死的法门。好像刚才说的十二因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和受缘,就是我们现在的果。爱缘、取缘、有缘是是现在的因。而生缘和老死缘,就是未来的果。
现在,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十二因缘的关系,那我们应该「爱」什么、「取」什么呢?我们应该爱念佛,常与阿弥陀佛结缘;求取西方极乐世界,愿生安养净土。
这样的话,我们自然就能和西方极乐世界相应,那里是我们的归宿;确认了这个归宿以后,自然就会有回家了、回家了的感觉。所以,现在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希望早日回家。为甚么要赶快回家?因为我们都有和佛一样的如来藏自性心?佛不是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曾经说过吗?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以,只要我们没有妄想、没有执着,只有佛号,那么自然而然。如来藏的清净心就会显现。因此,我们现在就要把握机会好好念佛,储资粮,行六度、三福、四摄,并广修种种善行,这样的话,我们将来就必定会有所成就。好了,今天的时间又到了。谢谢大家。(完)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过的。第一年已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憨山大师:放生有十五种神奇的功德与利益放生的好处很多,我国明代著名的憨山大师说,放生有十五种功德与利益:一.放生合天心。二.放生顺佛意。三.放生免三灾。四.放生离九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1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属安徽)。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不仅通宗通教,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著述颇丰,诗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1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示容玉居士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按:憨山大师是末学最为敬仰的大师之一,他的这番开示全面总结了修行的核心内容,信息量很大,不可不细心读取。图为在广东南华寺的憨山大师几百年不坏之肉身。末学对原来的文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净慈宗镜堂示持准提咒准提咒大家一点儿都不陌生,可能我们每个居士、每个出家人都会背,但仅仅只是背一背而已,并不一定了解其中的深意。憨山大师就此给了我们一个开示!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念弥陀憨山大师但观一句弥陀佛 念念心中常不断若能念念最分明 即与弥陀亲见面只想净土在目前 日用头头无久缺佛土全收一句中 便是往生异方便只在了了分明时 不可更起差别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六法语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匡山金轮峰顶。有释迦如来舍利。乃法身常住之地。从昔诸祖。建大法幢。先后三十七人。其闲发明心地。超脱生死。不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佛说一大藏教,只是说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及佛灭后,弘法菩萨解释教义,依唯心立性宗,依唯识立相宗,各竖门庭,甚至分河饮水,而性相二宗不能融通非今日矣。唯马鸣大师作起信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2008年12月,在北京香山名苑宾馆,一个女士经人介绍来见我。可是她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我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学员:师父呀,请问当梦想和现实冲突时,该怎么办?寂静法师:其实我们参考物理学原理就明白了,物理学中有两个力,一个叫动力,一个叫阻力,生命的前进也分为动力和阻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阿育王净土精品注:看到很多同修在网上忏悔自己邪淫的过往,不明白的是大家都基本对佛学有一点了解,难道就不知道因果的取舍吗?您写的帖子描写自己邪淫过程到底是劝人戒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花多蝴蝶多。同样的道理,好心和福报能够感召美好的环境。厚德才能载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需要增长家庭教育智慧,要让孩子独立自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用私爱去伤害孩子的心灵,父母需要做的是滋养孩子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许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人生顺利,让生意顺利,让孩子顺利? 其实,拥有顺利的人生,只要八个字就可以了。按照这八个字去做,你的生命就一定顺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我给企业家讲课,我问,你能让兔子拼命吃草吃成羊吗?你能让羊拼命吃草吃成牛吗?你的企业你不去改命,你天天想拼,兔子想拼成羊这行吗?你拼得比其他兔子肥这个是可能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关于教育教育三大原理:1、空瓶子原理2、种子原理3、唤醒原理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坏人教我们掠夺,好人教我们创造,圣人教我们发现。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善士问:您好法师,我有一个问题,对于我的孩子,如果不督促他做作业,他做作业的速度就会很慢,也就没时间去看书、看电视、玩耍了,这该怎么办?寂静法师答:孩子所有的问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每个人都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富有、子孙成才,为此我们想出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好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数的问题就生出无数的方法。而真正的大智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从前,有一个农民赚了很多钱,他很自豪地说,我靠着一己之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了,发财了。我们仔细想想,他真的是靠一己之力吗?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他能发财吗?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因果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规律。有一个农民在春天的时候,播种一粒冬瓜子,到了秋天的时候,它竟然结出了一个南瓜。你们说这是什么原因?他肯定把种子弄错了,把南瓜子误认为冬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寂静法师:绝对改善成绩与命运的秘密武器——关系管道理论【编者按】“自然的恩典”系列冬、夏令营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八期,已有6000多名参加的家长和学子直接从中受益,数不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所有的问题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前世的业力(先天)。此生前很多世前累积的恶业,在今生遇缘引爆了。就如满身炸药,又常常抽烟和烤火,最后爆炸了。所以一定要持戒,努力断恶,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一个装过臭水的容器需要清洗空置,一只装过牛奶的杯子同样需要清洗空置。一个肩挑狗粪的人是辛苦的,一个肩挑黄金的人同样是辛苦的。一个背负罪恶过失的人是沉重的,一个放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是很高深。我们都想要健康,都想要发财,都想要家庭好,都想要子孙好,可是到底怎么样才能好?这些事情背后其实是有些特别的规律的。比如我们梅花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因果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太重要了,没有因果就没有佛法。就好像高楼一样,没有地基就没有高楼,破坏地基就可以破坏高楼。破坏因果就是破坏佛法,宣扬因果就是建立佛法。因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夜里,在我的寮房,有人请教发财之道。我从座位上下来,走到门口电灯的开关面前,把灯全部关掉。于是房间立刻进入一片漆黑之中,停留了几秒钟,大家的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不快。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用难行道来解释,那是不合理的。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的解释,都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标准。传承不同,解释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我们之所以学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4
林清玄大师写了一篇《沉香茶》,文字不到一千,却让我读了如大师喝沉香茶般久久回味。掩书静思仍意犹未尽,拿出保存了十几年的一把雕花檀香扇,轻拂轻煽,檀香气味淡淡的扑
沉香知识时间:2025-01-11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