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之命脉-禅观教育
惠空法师-慈光禅学研究所
一、台湾佛教发展背景
在讨论台湾佛教的僧伽禅观教育之前,应对台湾佛教的发展背景,有一概念性认知。此可从佛教整体思想及具体僧伽教育内容等两方面来谈。
先从台湾佛教的整体思想来看:台湾佛教在这五十年中,发展出几种现象,包括有(1)人间佛教、(2)印顺导师思想、(3)戒律、(4)净土等四类主体思想,可说这些思想即代表了台湾佛教的重要思想内涵。此中,人间佛教比较注重于世间净化人心的层面;印老的思想则比较着重正知见的建立及带动;而净土和戒律虽说是代表佛教实践的部份,但仍不能完全代表佛教修行的理念:戒律属于佛教僧伽在生活中的基本仪则;净土属于佛法实践的部份,但毕竟无法含摄修行全貌。所以,这五十年来,台湾佛教虽然非常蓬勃发展,但是在修行的问题上,还是给人一种漠然、非深化契入的感觉。
台湾佛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产生呢?这是有其时代因缘之对治性的。就人间佛教来说,自明、清以来,佛教出世者过于山林化、入世者则经忏流俗;加上西方宗教文化影响,社会急遽都市化且快速进步,一些长老们为了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而有淑世的思想;翻离闭门的解脱精伸,这是一种对治传统山林佛教及经忏佛教流弊的转化。这种人间佛教的思想,至清末民初而被大力主张;在台湾则以慈航法师、东初老和尚为代表。而印老及戒律思想虽都有其本身的特性本质,然则,在时代因缘下,亦有其对治性:印顺导师思想是对治传统佛教的禅宗末流、宗派玄谈、流俗经忏的流弊,而想找出佛教根本的正知见;戒律则主要是对治台湾佛教在日本时期,所遗留下来男女合居道场等问题;所以二者在对治性上也都有其因缘存在。相对的,净土就显得有源流而长远,其追溯印光大师乃至历代宗师,归本弥陀经而普及僧俗,所以能够普遍的流行。以上是略述台湾佛教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原貌。
其次从具体僧伽教育工作来看:摊开各佛学院的课程规划设计,可以发现宏法、律仪、思想、语文、技艺教育占了整个课程的大部份,部份学院如圆光等,虽设计有禅观思想的课程,但毕竟是极少数;各佛学研究所在佛教语文、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等课程安排上仍占较大比重。所以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台湾佛教对于禅观思想领域其实是相当漠然的!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一类年轻僧众,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面临在这样的困境中,甚且乐于在此情境中;另有一类僧伽则是察觉到这问题的存在,可是没有真正重视或去思考解决、改进的方法,或无能为力,故也就随而流之;此外,有些僧伽已察觉到这问题的重要性,也努力解决,所以就造成很多人往山里闭关,或到外地如韩国、大陆,乃至缅甸、泰国、西藏参学修行。这就是台湾禅观思想教育缺乏,长期下来所产生的现象。
试着分析这个问题的关键,我们认为最主要因素在于:中国佛教禅观主体是以禅宗为主,而中国佛教的禅宗在台湾并没有受到重视,所以整个禅观思想完全落空,这是一种自然的因果关系。此可以从中国佛教的历史发展来看:古代大德,都是以教导行者了脱生死,作为修行的归趣;而就修行理路而言,在中国,发展出两个比较大的禅观系统──天台的止观思想及禅宗修行开悟的思想。天台智者大师的思想,需要很深厚的理论,故要有很深厚的佛学基础及阅读能力,因此,天台的思想虽很完备、高深,可是境界太高、所需具备的教理思想太复杂,一直无法普遍展开。相对的,禅宗即显得直截──禅宗要我们放下世俗一切名利,一心一意参个话头或自照心源,安禅办道三、四十年以了脱生死,这就是禅宗的思想理念。但因禅宗不立文字的思想,使大家对禅宗有一种说不出、说不清、不能说的概念,而使“禅”的思想和教育因而隐晦。到了后期不断地发展演变,不立文字最后流为“口头禅”、“邪禅”、“野狐禅”,其实这已是禅宗的余流、禅宗的式微,并不是禅宗的本意。所以说禅宗这个中国禅修的主流,发展到明、清之后就没落了。今天,台湾佛教就是因为有远因──禅宗的没落,及近因──时代的对治性和因绿性,故有此禅观教育不足的境况。现在把这一历史背景提出,希望透过历史背景而了知问题的存在和发生的原因。唯有清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才会警醒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去面对及处理。中国佛教是以禅宗作为主体,这是历史的事实,当然历史并不一定要绝对的延续,也并不是一种要绝对继承或执行的制度;可是我们却必须要认清楚历史所带来的影响,并澄清其间的因缘关系,进而依此推演出未来因应之道。
二、禅观的地位与重要
佛陀的一代时教,禅法相当多,每部经典都有不同的禅法,有深有浅、有难有易,有中观、唯识、天台、净土、禅宗、华严等各种不同的宗派,这当中就有契机的问题存在。撇开契机的问题,佛陀所流传下来的经典或菩萨祖师的论典,无论大小乘思想,若仔细去了解每部经典的旨趣,就会清楚的发现,每部经论的架构都分明指出佛法的真义――即是引导趣向解脱、菩提;无论其架构是(1)境行果;(2)因缘果;(3)信解行证;(4)戒定慧三学;(5)苦集灭道四谛;(6)五重玄义;(7)十门缘起等等,在在都指出经典之旨趣在于令人会旨归宗而实践禅观,这是非常分明之事!而非斤斤于宗派之你我、历史之细末、版本之差异等等。在禅典上甚且指出行善亦是禅障,虽然此语是就根性好乐而论,但我们不可忽视其背后代表了整体佛法的根本意趣。
而禅观为何是佛法的根本旨趣且作为僧伽教育的重心呢?禅观的本质,在于“智慧”,当然智慧又必须以“定”为引发,所以说“定缚慧杀”,即谓用定把烦恼系缚起来,而用智慧把烦恼断除,依此才能够得到解脱。出家的目的、学习佛法的根本旨趣在于了脱生死轮回,而佛法的尊贵也在于能够让我们解脱生死。如果出家人没有把解脱生死作为根本第一职志,迷失此修行方向,后果实在是很难设想的,因为:
第一、经典以解脱菩提为归趣,故一旦迷失此解脱菩提之方向,则对佛经的理解就会模糊,所讲出来的话就没有意义。
第二、离开了禅观的修习,面对心性中浅深不同的烦恼,则难以降伏。
第三、无法导引广大众生走向解脱之路,因为僧众自己不了解,也没有真正去走过。
如此以还,会使整个僧伽生命的重心迷失,连带整个僧团的重心也迷失掉,甚至教团僧俗大众亦不知道到底要走向何处?如此佛教生命力就会衰微。因此,如果青年僧伽没有认识到解脱生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根本性,则僧青年将没有未来、没有真正生命的安顿处。这一问题会像推骨牌一样,使整个佛教生命力自然产生退化、衰微,甚至凋零。
所以,确立解脱生死之信念,是出家本怀第一重要之事,如果僧伽没有这样的认知,那么这个僧伽的生命和目标就是模糊的;唯有确立正确的信念后,僧团才能够健全,一切才会有着落、有根源,才会有活水源头,才能够开展出佛法的种种境界。
三、确立僧伽解脱之信念──“禅修教育”
要使出家人确立解脱的信念、步上解脱之路,最后得到解脱,简单而言,就是“禅修的教育”。透过禅修教育才能够真正圆满出家的生命,也才可以把僧团、所有佛教徒和广大众生,引导到解脱、菩提涅槃之路。这种教育基本上就是“信、解、行、证”。
不同的宗派对信、解、行、证付予不同的深浅概念,我们现在试着从便于理解的立场加以定义诠释如下:
信--是对道心的信念,及对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修行?等等问题的揭露与理清,对于解脱生死产生无比的信心。
解--对于修行问题很了解,对修行的方法和各宗各派的理论、方法的好坏及彼此的差异点都很清楚。
行--有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技巧,而且有一些人共同修学和互相勉励,由近及远,由浅至深,一路走下去。
证--如法修行,由此进入禅定的境界和得到不同的智慧。
因时空差异、社会环境等因素,古时禅师只要领导一群人安安静静地修行即可,不必讲太多教理;现代则不同,知识发达,汉、藏、南传各宗派思想交流密切,也有很多新异教、新思潮出现,并冲击僧伽教团。所以,我们必须要适应当时代的众生,对古代宗师修行的理路,稍作一些诠释与疏理。
前既已了解修行者信念的建立与认知的重要性,故有必要在僧伽教育校园里,安排一些修行的基本理论,并作澄清。这些课程有些佛学院及道场约在十年前也慢慢在重视而且设计,但就现阶段而言,是希望在既有的教材及系统中,能作得更好:譬如天台的释禅波罗密、小止观都是很重要的课程,又如清净道论、参话头、默照禅等禅宗修行思想理论都逐渐被提出来;加上现在南传禅修理论及密宗禅修理论的刺激,已慢慢形成各宗各派禅修思想的交会,因此有必要把这些思想理念,有系统地介绍给青年学僧。此外,还必须要有实地的操作课程,也就是青年僧须要花几年的时间在禅观的教育启发之下,有理论的教学,也有实际的操练,在透过理论及实际操作之后,令青年僧慢慢地自然好乐禅修而在僧团中继续延续其生命,以禅修作为出家生涯的中心而继续前进。
所以,青年僧在其初出家的十年成长过程中,是不是能顺利地接受禅修教育,对于僧青年的出家生涯,是非常重要的转化及引导的关键点。因为如果今天不去塑造及带领出此一修行解脱的方向,他们必然会走向弘法、走向建庙、或是走向办佛教事业,下焉者流俗感应赴众,上焉者走向研究思想、写文章、着书立论做学问去。所以对青年僧出家生涯的最好照顾,必然是在其初出家时能有很好的禅修教育,让其初出家的起点能稳固。当然,禅修仍然必须以戒律作为基础,因此在禅修之前的律仪教育是不可忽略的,台湾佛教一些戒学的道场都有很好的典范,有很好的法师作为榜样,可以截取他们的轨则及经验来实行。而净土宗一心念佛往生的精神,更可以作为禅观的典范来看,如灵严山寺严格的管埋及一心念佛求往生的理念及实践的精神,都是台湾佛教界僧伽教育很好的榜样,此即是以实修、实践为主体、为前导的典范。
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把眼光放在三十年、五十年以后,经过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六十年,佛教就会出现一批有经验、有理论、有实证功天的禅修耆宿长者。所以好的禅修理论教育及长期实际用功锻炼,是造就未来禅行者所必要进行的方向,也是中国佛教末来延续发展的命脉!希望透过这问题的提出,能让年轻僧众重视这个问题、能够对这个问题有所反省。庶几希望僧青年能够有自己修行的理念,以及实践的法门,能够在修行路上走得安然、安心,真正把僧团、佛法提升上来。也唯有透过禅修教育,每位僧伽才能确立出家的本怀,掌握自己想要走的路、走出人天师范的楷模来!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中国的教育较之日本及欧、美诸国,固然不普及而且低下得很,有急须推广开去和提高起来的需要。但若照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样子继续办下去的话,不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中国香道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09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中国是一个香文化十分昌盛的国家。古时香可为药材,用以祛秽免疫,提神醒脑;宴会庆典中,人们会在庄重的仪式中焚香进贺,祈祝美好;祭祀典礼中的用香寄予了借香烟之功,请
香道培训时间:2024-11-08
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蔡惠明慧能大师(六三八—七一三)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因他父亲被贬官岭南,就落户在广东新兴。他是中国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世称禅宗六祖。据“续高僧传卷八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诸位师兄,我以前也是一个饱受邪淫苦报的人,我有过五年的手淫史,身体运气都曾经一塌糊涂,但我今年开始真正信佛,家里也供养着地藏王菩萨,感觉佛法真是无法言说的殊胜神
邪淫果报时间:2024-11-07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06
中国佛教史略--东晋佛教东晋佛教是从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到恭帝元熙二年(420)共一百零四年间的佛教。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4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中国传统香道可以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考古发现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文字记载也有五千多年。黄帝时期出过一道法令,叫香禁重,那时候焚香是一种国家行为,主要用于祭祀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惠能评传》的基本特色董群在中国佛教史上,惠能无疑是最为重要人物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惠能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一个基本的原因是,在中国文化中,惠能做了承、立、传的工作,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净土三经的伦理思想特色第一届净土会议论文 东南大学佛教研究所 董 群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宗经,从大乘佛教伦理的角度看,也是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我们讲过香文化的起源,发展,成长,繁荣,兴盛,也知道香文化随着朝代更替,以及战乱的洗礼,曾一度沉息,但未曾断绝,在盛世时期又将以全新的面貌现世。物极必反,盛极必
香道历史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禅宗的精神以对生命的智慧有哪些教益?我们可以从禅宗的一些文本和故事中,自然领悟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发展中,我个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如今,这些生活中的老规矩,懂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可这些老规矩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1、不许掳袖管儿;2、不许挽裤腿儿;3、不许抖落腿儿;4、不许斜楞眼儿;5、不许叉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0-20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禅宗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一点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但如何理解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中国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些问题似乎仍应深入探讨,本文想就此谈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摘要:晋阳是一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个性分明的佛教文化区域。本文对这一区域性佛教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色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晋阳佛教文化的亮点凝聚在:一个菩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