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不调时超定从维摩示疾说起 有情色身系地水火风四大要素组成,四大调和则身体勇健,行动方便;一旦有一大失调,即一百一十种病起,四大全失调,即有四百四十种病俱生。这是古代阿毗达摩论师的分析。凡有色身,不免有四大不调的现象发生,有情界如此,诸佛圣人也不例外。譬如远来的弟子,拜见佛陀,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这是人间的佛陀,与常人一样的身体,有病有恼,有气力不顺畅的时候。但自从「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的理想佛陀观兴起,如来是金刚不坏身,一向无病无恼。例如:世尊身有小疾,需用牛乳,侍者阿难一早便持钵至大婆罗门家乞乳。正好遇到维摩诘,被教训一番:「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尊者说明为何一早即持钵至此乞乳的理由,没想到遭受大居士的呵斥一番。维摩诘还不放过他:「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阿难尊者聪明利根,亲近佛陀二十五年,对佛陀服侍非常周到,世尊有疾,需要牛乳,明明是事实,难道是尊者一时糊涂弄错了吗?结论是:「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意思是:世尊已超越三界,解脱生老病死,而今降迹印度,人间成佛的佛陀,如同一般人的生老病死,这是佛陀的慈悲方便,权巧示现。 维摩诘大居士病倒在床上,文殊师利菩萨奉命前往探病。文殊入室问言:「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佛法以慈悲为本,「多情乃佛心」,世尊与文殊充满慈悲心,问候维摩的词句,颇富人情味,令人听来无比温心。维摩诘答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这是一切众生的病源,如佛所言:「无明之所覆,爱结之所系」,故有色心和合的五蕴身;有此五蕴身,则老病死,无边苦恼随之而起。大权示现的维摩诘则不然,「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这段经文,文情并茂,有理智也有感情,不愧为悲智双运的大道心众生。「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没有悲心,不成其为菩萨;没有菩萨即无成佛者。所以人间佛教的奉行者,悲心增上,利他为先,乃不可或缺之德行。 菩萨与众生有何差别?众生有病,菩萨也有病,所不同的在于:众生之病,从痴爱生。因烦恼冲动,故造有漏之业,依业受报,招感众病之苦。而菩萨之病,从大悲起。因悲心的驱使,不忍众生苦,故于生死苦海中,到处寻声救苦。「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是菩萨的伟大。色身与法身熟重? 长者维摩诘运用各种不同的方便,饶益众生。他以现身有疾故,引起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及诸王子官属庶民等无数人,关心他、探望他。长者即藉此因缘,向在座问疾的访客说法。说法的内容,主要宣示:众生色身可厌,当求佛陀法身。开宗明义直言:「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接着举出种种譬喻:是身如聚沫、如泡、如焰、如芭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浮云、如电。乃至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佛身呢?「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密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结语:「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身者积聚义,众生色身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所积聚;也是无明烦恼,无量杂染诸业之所成身。佛身即法身,如上所明,乃是积集无边福智资粮,清净功德而证得者。如何证得佛身?简单一句,当发无上道心。大乘佛法,以菩提心为根本;忘失菩提心,则一切所修善行皆是魔业,不成其为菩提资粮,故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成佛之正因。 从以上分析,色身与法身熟重,答案很清楚,无庸置疑。然而,对一个体弱多病,长期为照顾色身而疲于奔命的人来说,是否会提出相反的论调,认为健康第一,色身至上呢?约现实与理想说,如来法身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理想;现实的色身是危脆、败坏不安之物,不净、苦、无常、无我之法。但在借假修真的意义上,四大假合之色身,固然是臭皮囊,不值得贪着,智者不应取着色身而舍弃法身,不过,假使离开色身又如何修证法身?四大不调,百病丛生,苦不堪言,天天忙于照顾色身,也就无暇长养法身了。当然,修行的功夫,在于训练心力,培养道力,做到于病苦中,身苦而心不苦。如印顺导师,一生不离病,而凭其坚毅意志,为教为众生的悲愿,不断地与病魔搏斗,愈战愈勇,在病弱的困境中,完成其一部又一部的不朽论书,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人间菩萨典范,人间佛教的导师!病中的遐思 学佛的人发愿:「临命终时,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今日医学发达,延长寿命,也延长病苦。重病与死亡,我人如何面对?定期健康检查,有助于早日发见疾病,及时医疗,但往往检查报告正常,当查出症状时,已是癌症末期。一旦医生告诉你:病入膏肓,岁月无多,你能泰然自若,无动于衷吗? 诸行无常,有生皆有死,死亡之神,迟早会降临的。生死之道,古今皆然,王侯将相,贩夫走卒,都同样走进坟场。既然如此,想开点,放下吧,这是人生的归宿,浩荡赴前程吧!出生是死亡的开始,死亡何尝不是出生的前奏?悲哀的是:人人具凌云壮志,壮志未酬身先死,宿愿未了,时不我与,非走不可,走得很不甘心。有谁真的体悟到: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回想逝去的岁月,童年在蒙昧中度过,出尘近半世纪,对死亡的恐惧感不深,因为世间值得眷恋的东西不多,该走的时候就走了,做为同愿同行的人间佛弟子,有缘再会吧!至于病苦的经验,偶尔感冒、头痛、鼻水、喉痛而外,没有大毛病。但这次突如其来,病因不明的肺炎,左右肺部之下积水,经全科医生、血液专科和胸腔专科医生的诊断,服用最新而强力的抗生素,大约三周后,X光片显示:肺积水的现象消除,殊为可喜!但距康复的阶段,还需要相当时间的调摄;最重要的,千万别受风寒。 已经两个月没有领导周日共修活动,病情传出去,师友与护法们深表关切。当我倒在医务室打点滴时,一位在家弟子进来问候:师父您可不能倒下去喔!我说:随顺因缘吧!遇到该倒的时候,强求也无益;要走也可以了。亲教上人续公,四八岁示寂于圣地;剃度恩师虚公享年五十七。比我更有愿力的佛门龙象,不也像我这年纪往生吗? 挂在墙上的葡萄糖,一滴滴地像乡村雨后的雨点,我在近于昏迷中进入梦境:历经月余病魔的折腾,我在安祥、清明的景况下,暂时告别人间。摆在眼前迫切的问题:此后何去何从?有两个选择:先上生兜率内院,亲近慈尊,换换修学环境,将来再随弥勒佛下生人间?抑或不走迂回之路,直接投胎这地球村?印公导师悼念妙钦法师,相约回人间;劝请道源长老回人间,因为人间需要纯正佛法。许多佛教徒发愿不要回来了,印公导师的追随者仁俊长老和为数不少的缁素大德,也都劝弟子们:「一定要回来喔!」 病危期间,一班旧识和新知,专程来问疾;有些人很解脱地说:老病与死亡,乃是平常事,天天多少人病,又多少人死呀!等到死后举行告别式,才去送他一程吧!终于那一天来临,超公走了。有一些好心弟子提议:为师父做七七四十九天佛事。念什么经,拜什么忏呢?梁皇宝忏,水陆大法会为他超度;或念阿弥陀佛,祈求往生极乐国啊!另一班弟子则反对:师父童真入道,为法为人,老实修行,为何死后要做超度佛事?师父一生立志向印公导师和续公、演公、仁公学习,服膺人间佛教的理念,我们为什么要求佛接引他往西方? 原来是南柯一梦,我从幻梦中醒过来。如今,我不但没有死去,(业缘未尽死不了),而且病已痊愈。在中西医师的悉心医治,弟子尽力的照顾起居饮食,元气已渐渐恢复。俗语说,危机也是转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身为印公导师的再传弟子,任重道远,愿生生世世,追随人间佛教的导师,为人间佛教正觉之音,略尽棉薄之力。感谢三宝的加持,感谢所有师友和护法们的慈悲关护!西元二千年九月二十日于山仔脚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佛法的政治观每当选举时节来临之际,许多候选人、助选人都很希望获得佛教团体的认同或推荐,而关心政治的民众,往往也争相了解佛教团体的想法与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9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一日,洞山良价禅师上堂,座下有僧问:时时勤拂拭,为甚么不得他衣钵?未审甚么人合(应当)得?良价禅师道:不入门者。那僧道: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良价禅师道:虽然如此,不得不与
禅宗公案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我们学习实践当中,最主要是僧宝,先是依僧宝而闻法,以开智慧而见佛。所以佛法一代一代传下来,非常的不容易的,除了内在有浓浓的那份情感,那种信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解脱生死的确是身为佛教徒,无论出家在家都应慎重面对的根本大事。此语并非表示佛教徒是出世的、是逃避社会责任的;相反的,身为一个佛教徒,更应该作为表率,尽心尽力去,一般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8
一、以佛法研究佛法来宝岛一年,对于佛教的近代作品,读了不少,而最使我同情的,引起非常感想的,是这样的一句:「我们应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是绝对的正确!「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药师佛法门小常识药师法以药师如来为本尊﹐为息灾﹑除病﹑延命等目的所修的法门。其中﹐天台密教则以七佛药师为本尊﹐故谓为“七佛药师法”。药师净土药师净土(净琉璃世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7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你看这个“不谤大乘”老是这么说出来,为什么呢?在无量寿经上有一句话,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后面紧跟着乃至一念即生彼国,“唯除五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9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三章、佛法究竟主张什么样的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尽心尽力,不贪不求,无疚无愧,自在自得。领悟了佛法的宇宙观和因果观,佛法的人生观也就顺理成章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前言佛教,严格地说,并不是一种宗教,因为它不仅不信仰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而且根本是无神论的。佛教是佛陀的教诲,一定要说它是宗教,也只是意味着它有所宗(宗旨)有所教(教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请活佛开示,从佛法因果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理解犯太岁和本命年?【嘎玛仁波切答】总体来讲,犯太岁、伤太岁等,是依照道教的说法。藏传佛教里面,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将谈斯旨,须先声明者二事。一、凡学各有其学之相貌,如一般人有一般人之面貌,瘦者、肥者、白者、黑者不一而足,今欲认识其人。则只认明其人之为白、为黑、为肥、为瘦而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 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声闻乘: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缘觉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
悟性时光时间: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