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有希望──讲于佛教卫星电视台超定回顾九一一美国九一一惨案已过了一周年,而恐怖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世界各角落。缘起的世间,凡是活在地球村里的生命,彼此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譬如同坐在一只大船上,不幸遭受飓风的袭击而沉没,则大家同归于尽,无一人能幸免。世间乃是众生共业所感,天国与地狱,不是神力的赏罚,而是随各人业力的牵引,决定上升与下堕的前途。邪恶的知见,造成害人害己的罪行,终于逃不出重重的业网,承受其应得的果报。 千百亿造成的两座摩天大厦和数不清的财物损失,当然令人十分惋惜。俗语说:「眼见他起高楼,眼见楼塌了。」这也应验佛陀的启示:「财富为五家所共」。千方百计得来的财富,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大火、大水,或者盗贼、恶王,以及自己的不肖儿女,再多的金钱,转瞬间付之东流,不再属于我有。在资本主义的美国社会,金钱像流水一般,流进来又流出去(如功德天与黑女,姊妹相随。),资本家似乎也看开了。拥有大企业的老板,如遭逢世界经济不景,百业萧条,周转不灵,而宣告破产,也都能坦然面对,接受残酷的事实。诚然,「留得青山在,那怕没柴烧?」失败为成功之母,再接再厉,终于有一天会东山再起。然而,宝贵的生命结束了,人死不可复活,眼看七千多条的生命,而且这些人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造福社会的难得人才;每个人都是花费可观的资本而培养成功,他们正如丽日中天,光芒万丈,正是学以致用,发挥所长,贡献人类的黄金年华。这场美国历史上空前的浩劫,给全世界具有血性的人们,留下刻骨铭心,难以抚平的创痕,和永远难忘的惨痛教训--「世间无常,国士危脆」。 生命第一宝在人生的旅途上,从童年开始,经少年、壮年时代,步入桑榆晚景,乃至衰老死亡之前、人人凭着生存的意欲,为满足其愿望,无不勇往直前,百折不回,非达到目的,誓不休止。试问:大家究竟在追求什么?从世俗的观点看,尽管人各有志,对人生的价值观各有不同的取向,但总体而言不出:学业成功,知识渊博;事业顺利,财源无尽;地位崇高,权力自在;家庭幸福,亲情融洽;健康无病,身心愉悦。很明显的例子,一个人从小入学: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重点在学业,追求知识,拥有学位。接着走出校门,随各人志趣,投入社会各级行业,如经济、政治、医学、文化、教育等事业。因缘际会,时来运到,得心应手,步步高升,功名成就。另一方面,在此有情世界,需要亲情、友情、爱情的慰藉。男女结合,成立家室,夫妇、儿女、父母的感情满足,还有社会人际的关系良好,情投意合,互助互勉,礼敬谦让。更难得的是四大假合的色身,调摄适宜,营养充足,健康无病(少病少恼,医药治疗,恢复活力)。这些条件完备,不就是世人所共同追求的理想人生吗? 或从更高层次来衡量,以上所列的财富、地位、眷属、健康等,只不过是世俗平凡的价值。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例如西洋学者所说的真、善、美、圣;中国儒家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从佛法出世思想评判世间的价值观,世人所追求的一切只不过是暂时、有限、相对的意义;人天福报,如影随形,有而非实;惟有胜义、实相、真如,以及所修学的中道德行,所证得的无漏净善的功德,才是绝对、永恒、无限的价值。 无论如何,世间有漏的善果也好,出世究竟的圆满功德也好,站在现实世间而言,一切问题不能忽略这一活泼的具体生命。换言之,一个健康正常,具寿、暖、识的命根,才会有如上的种种欲求,现实的或理想的追寻;也惟有色身健在,世间福乐的拥有,才具实质的意义。经中一则故事:商主出海采宝,满载珍宝,兴奋无比地踏上归程。无奈途中遇到大风,为保住生命,不得不放弃所有宝物。迨平安回家,家人问他:何故空手而回?商人据实以告,自庆大宝未失。试想:一个人如生命已消失,或病入膏肓,药药罔效,或变成植物人,如上所述的财富、地位、眷属等等,对他又有何意义?至于出世善法,此身不净,革囊众秽,但为成就清净法身,务必藉假修真,倘若假体不存,又如何实践高尚德行,趋向解脱,完成正觉? 希望的人生前两天忽然接到一通越洋电话,原来是一位学佛多年的佛友,从宝岛故乡来电报喜讯。听他滔滔不绝地说出近来学佛的心得。我的家乡,与佛有缘,常有法师莅临布教,所以归依三宝的佛教徒不少。但所听到的佛教,几乎是异口同音:常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取代了释迦牟尼佛;修行,就是念佛;归宿,在西方。一些学佛的同修,个性都表现得孤癖,厌世悲观。五浊恶世好苦啊!做人真是业障深重,早死早超升,来世不要做人了。但近些年来,自从「人间佛教」传播开了,经过一番理性的思惟,承受「正觉之音」的洗礼,开始肯定人生,深信「人身难得」,「诸佛世尊皆出人间」。做人真有意义,唯有人才能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达到成佛的地位。难怪当今佛教泰斗--印顺导师劝人乘愿来此人间,以身作则自己发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 长途电话,一讲就过了半小时,意犹未尽,我告诉他下次再谈吧!得闲请务必熟读、精读『妙云集』,保证你受用不尽,法喜无量! 常人都是先入为主的,尤其是宗教的信仰,感情成份多,理智的抉择力弱,真能如实学佛,具足正见者,诚属难得。「人间佛教」经半世纪的宏阐,能信受的渐渐多起来,这是值得向人间的正觉者--释迦世尊,奉告的佳音,也是历代「人间佛教」的传播高僧大德,殊堪告慰的喜讯。 了生死已成佛教徒的口头禅,其原意应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真能了生死的利器在于无我智,通达缘起,勘破无明,断除我执,证入涅槃。今人脑海里浮现的,不是落于常见,就是断见。自性实有的生与死,一刀两断,不复生也不复死,此岸彼岸,打成两截;寿命无量,福乐无穷,爱尽情空,永别娑婆。如此知见,求取正觉,了不可得,又如何得了生死?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但佛法的正信,乃透过理智的洗炼而建立;不以智慧为导,一味地盲目信从,与神教何异? 我常听佛教徒说:做人太苦,下一辈子不来了。我反问他:来世要去那里?答言:往生净土。我说,诸佛净土中,也是在做人呀!往生净土是换个修行做人的环境,论因说果都是以人为本位。意思是:不好好做人,如何往生净土?到了西方,见佛闻法,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佛是人,同修者也都是人,怎能胡言:不想做人了? 从世间法说:人生才有希望,人死了希望何在?正如前面所说,求财富、地位、眷属等等,人活着才会去追求这些乐果;也因为人活着,才享用到美满的生活。古人说「壮志未酬身先死」,不论为谋取个人的功名,或为造福社会,乃至佛教的解脱道、菩提道的进修,先决的条件是:活着的人,身心正常。未达成的目标,世间的出世间的,继续努力,终于有成功的一天。如果不幸失败了,可以从头再来,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从佛法的进修而言,死被列入四魔之一(合天魔、烦恼魔、五蕴魔为四),除非已证得阿罗汉果,立脱坐亡,自在舍寿,生与死对他实无差别,生命的结束,即是究竟解脱(入无余涅槃)。对一般在学的人,死亡之神突然光顾,半途而废,道业未成,何等的遗憾!虽然,因果不爽,生前所修的道业、慧业、事业,福不唐捐,不会因为此生的一期生灭,而致前功尽弃,但由于无常的来临,障碍了更进一层楼,达成目标的机会。所以这一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被列为障害道行成就的四魔之一,不是没有理由的。 中国佛教徒强调礼忏消业的忏悔法门;消业障,增福慧,确也是学佛修行的基本信念。通常佛教共修法会后,唱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以此诵经、礼佛功德因缘,渐渐消除烦恼障、业障、苦报障。法偈涵意相当周延,惑、业、苦,循环不息故,生死常相续;三障永尽,当下解脱。在此兼带谈及业力的问题,不论黑业白业,定业不定业,引业满业,共业不共业,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无自性,幻生幻灭,了无实体可得。从这一深义来论断「定业与不定业」,其实,既是因缘法,即无「定业不可转」之理由。对于修行者而言,「定业不可转」岂非等于判死刑?我人发心修身、修戒、修定、修慧,于三宝门中,所种诸善根,所修一切善法,即肯定往昔因无明所起的种种罪业,皆属无自性的不定业;故于今日猛然省悟,孳孳行善,精进修道,必能忏除过去的恶业、有漏业。佛说中阿含盐喻经,颇值得我人深思。如何化海水为淡水,化腐朽为神奇,转迷情成正觉,最重要的是:忏悔修行的时间,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寿命够长,身心勇锐,勤修圣道,毕竟能扭转罪业,消灭烦恼,圆满功德。 各位观众!活着就有希望,世间法如此,佛法也不例外。珍惜生命,把握现在,身安道隆,学业、事业、慧业、道业,都需要我们活着的时候去完成。祝福大家法喜无量。 西元二○○二年十月十五日补述于山仔脚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我们当下这一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人要把握这一念,祖师大德都在现前这一念加以指点。所以这一念起来,它一定会有一个受生之缘。怎么说呢?我们讲,爱因斯坦有个公式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上手昌隆M3佛珠机试用了几天,和之前的几台机器比:滑道好,无滞感,主轴调速功能给力,车刀支架很方便;机器很有份量,操作简单顺手,效率也挺高。推荐购买!这段话是某位
行业新闻时间:2025-02-04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