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学无限,悲智深广超定声闻与菩萨 南加州佛教界联合庆祝佛诞大会,已于五月十八日圆满落幕。大会主题,除传统的纪念释尊诞生,在佛弟子怀念伟大佛陀的同时,勿忘如来法身,奉行遗教;把佛陀的慈悲、无我、无畏的精神,发扬于美国本土,以增进全人类真正的福乐与世界永久的和平。另外,藉此因缘,促成佛教徒的团结,召集各系佛教领导人,欢聚一堂,各各捐弃学派成见,异中求同,互相尊重包容,大家携手合作,一起来为传播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因此,参加庆典的佛教团体,有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大体分别,南传代表声闻道,北传和藏传则代表菩萨道。 依大乘佛法界定声闻与菩萨二道的差异,约发心、修行、证果三方面说:声闻发出离心,菩萨是菩提心;声闻修四谛行,菩萨修六度行;声闻证阿罗汉果,菩萨为无上佛果。印顺导师说:「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乘与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由于菩萨发愿要度无边众生,断无尽烦恼,所以必须在三大阿僧祇中,修学无量法门,积集广大福智资粮,而后才能成就究竟佛道。声闻的道果,从发心到究竟,勇猛精进,如救头燃,则三生取办;缓慢者需六十劫完成。中国佛教的传承,以大乘佛法为主流,也即属于菩萨道,若依初期中观大乘,论菩萨修学的历程,则评三大阿僧祇之说为有限有量;菩萨发心尽未来际不可计劫,本着大乘三心而行六度四摄;志在普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怎可拘限于三大阿僧祇劫?然而,中国佛教是最上乘,理论是至圆,方法是至简,修证是至顿。六度万行,无量众生不离当下一心;若顿悟自性,一位一切位、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于一念中,众生度尽,佛事圆成。声闻厌离心切,视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急急于个人的解脱。从大乘佛法描述,声闻行者的心行,大意如此。依此检视中国佛教的菩萨道,是则二道之间实有异巧同工之妙;声闻乘急证阿罗汉果,菩萨乘即求顿悟,速疾成佛;出离心与菩提心,岂非名异实同?阿罗诃是如来十号之一,成佛与证阿罗汉果,差别何在?佛是先觉者,声闻原为佛弟子的通称,弟子是后觉者,先学与后学,本质不二,那么菩萨道的殊胜何在? 大乘经论处处称叹菩萨的伟大,如无著论师作摄大乘论,从佛说十种殊胜,显示菩萨不共于声闻的特色。如颂云:「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异,三学彼果断及智,最上乘摄是殊胜。此说此见余不见,由此最胜菩提因,故许大乘真佛语,由说十处故殊胜。」 宝积经普明菩萨会从二道的校量中,显示菩萨道的超越。声闻急于断烦恼、了生死,故其成就有限,不能圆满福智诸功德;菩萨则不断结使,不离生死,而以无尽悲愿,于无量阿僧祇劫中,积集福智资粮,所以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经言:「迦叶!譬如种在良田,则能生长。如是迦叶!菩萨亦尔,有诸结使,杂世间法,能长佛法。迦叶!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菩萨亦复如是,于无为中不生佛法。迦叶!譬如卑湿淤泥中,乃生莲花。菩萨亦尔,生死淤泥邪定众生,能生佛法。」 对于声闻与菩萨,初期大乘经论,在印度佛教史上,属于「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时期,虽以大乘菩萨道为主流,但对声闻佛法,还保持含容、尊重的态度。肯定般若是三乘共学,声闻的智断与菩萨相当;所不同的是菩萨的悲愿、积极利他的特性,为声闻所不及。不过,后起的大乘,离开声闻的解脱道时代久远,对声闻的批判就很不客气了。最明显的是方等大乘的「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经中处处以声闻圣者作为消遣的对象,以突显菩萨的伟大。今之声闻学者读来,恐怕又要引发大小之诤吧!印顺导师说:「原来,释尊时代的印度宗教,旧有沙门与婆罗门二大类。应机设教,古代的声闻法,主要是适应于苦行,厌世的沙门根性;菩萨法,主要是适应于乐行,事神的婆罗门根性。这在古印度,确乎是大方便,但在时异境迁的今日,多少无上方便,已失方便大用,反而变为佛法的障碍了。」佛法西来,如何落实于本土化、现代化,既契理又契机;在不违佛法本质的前题、放下传统包袱,施设新方便,以适应现代潮流,使佛光普照于黑暗的人间──「佛日增辉,*轮常转」,实有赖各系佛教大德的智慧与悲愿,发长远心,学普贤行,永不疲厌地努力! 做事与修行 声闻与菩萨的不同风格,可从做事与修行这一问题的观点与表现看出来。声闻根性,「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丛林以无事为兴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一事。如古印度的比丘僧,三衣一钵,无隔宿之粮,不蓄财宝,身无长物。日常生活,乞食、经行、闻法、静坐、禅思,天天如此,尽形寿如此。「生死未了,如丧考妣」,专心禅观,以断烦恼、了生死为急务。这就是修行人的本业、正业、正命生活的写照。菩萨行者则不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自未得度先度人」;「愿作众生不请之友」「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何谓修行?修行与做事是否对立?假定二者不可兼得时,该如何选择?修行,如定义为:「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唯有舍诸缘务,专修禅观,克期求证,才是佛法的第一义。无疑地,做事与修行二者是相违的,无论是传统寺院内的执事,如服务大众的监院、知客、库头、殿主、香灯、典座、行堂等职;或是现代的文化、教育、慈善一类的工作。以修行者的眼光来看,这些人都是不务正业,不修行的光头俗汉。然而,若将修行意涵扩大,解说为:修身养性,思想观念与身心行为的修正。如佛陀的教诫「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注意三业的净化,六根的调摄,烦恼的降伏,慈悲的长养,智能的开发,人类特胜的升华。那么修行与做事,本质上不但不相矛盾,而且是相依相成的。 无可否认的,净己的修行,与利他的做事,在初学阶段,要求做到平衡,做事兼顾契理,摄事归理,事理无碍;修行,不论修禅、念佛、持戒,念念不忘利他;为悯念众生苦而修,为佛法兴隆而修,自度度人,理事圆融。若以此标准来衡量一般修行人和做事人,的确是强人所难,绝无法做到。尽管说菩萨道修证的历程,依三心行六度,所有的一切善行,处处摄归菩提心、大悲愿、性空慧;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二谛并观。事实上,欲成就空的胜解,安住胜义,乃是十住菩萨;能在即空的假名有,实践大悲心行是十行菩萨;到了十回向位,才起空假平等的观慧。而具足二谛无碍的证量,应是登地的法身大士,第五难胜地的境界。俗语说: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从初发心修菩萨道,既属凡夫身,当然有烦恼,如何克制粗重烦恼,不使烦恼惹大祸,造作恶业;以大悲愿,「留惑润生」,辅以性空见,面对烦恼,化解问题,累积经验,培养道力;既不落于世俗的凡夫行,又不偏向急证自了的二乘行。本着悲智双运,福慧双修的大前提,于做事与修行二者之间,取得平衡点,事理兼顾。最后臻于矛盾的统一,依俗向真,即真而不碍俗之中道。 众生的根性不一,智增上者选择学教研究一途,悲增上者宜于做事服务业;而修行一类型人,要看他是修何行,偏向出离的解脱道,抑为入世的菩提大道?即使是佛世的出家弟子,也有阿兰若比丘与人间比丘的不同类型;处在今日时代,修行的内涵,因各人观念不同,不免见仁见智,难以断然定论。假定以禅观为修行,闻思佛法的胜解,无疑为实修不可缺的基础;若以修福与修慧,总摄修行的含义,则人天道偏修福,二乘道偏修慧,菩萨道福慧双修,佛教徒的三类型人,何人不修行? 学教、做事与修行,三者之间的难易如何?研究经教,深入三藏,日日与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为伍,真是法喜无量。修行,或念佛、或坐禅、或持咒,念念是佛、心心是定,乐在其中,欲摆不能。做事呢?天天面对众生相,麻烦的人与事,常处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窘境;所涉的人事愈广,问题愈多,愈难以超脱。如何修练即有即空,即俗而真,做到缘起与性空的统一?但是既发起菩提心,不要忘记:「烦恼即菩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逃避世间的烦恼,又何处寻找菩提?大乘佛法不尚空谈,菩萨道场就在苦难的人间;如不在世事的烦恼中去磨练,悲智从何增长?真立志做菩萨,发心为众生服务,为三宝做事,修福又修慧,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隐恶与扬善 佛门有句名言:「若欲佛法兴,唯有僧赞僧。」我想这是脱胎自「隐恶扬善」的成语而来。太虚大师说:「佛法弘扬本在僧。」僧伽是佛法的奉行者,「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不但在家的三宝弟子,应该恭敬供养,就是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也要互相尊重赞叹。佛陀时代,弟子们因思想的不一,而产生分裂,给佛教带来不少的困扰,佛陀对在家众开示:「此僧也,彼僧也,如析金扙,分分皆金。」假如出发于嫉妒心、瞋恨心、轻慢心而批评师友、同道,乃至互揭疮疤,丑化对方。显然与六和敬的守则背道而驰,也与僧团的和合、清净、安乐之义不相应。通常解说六和敬,有事和与理和之分;事和属于世俗僧,理和才是胜义僧;由事和的方便,达成理和同证的目的;依世俗僧的进修,而趋入胜义僧的果位。 做人处世的原则,古人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物质的受用,节俭自己,慷慨他人。儒者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勿惮改,善莫大焉。」依佛法说,既是薄地凡夫,必有贪瞋痴等烦恼,再有涵养的人,心行还是不免有瑕疵;一旦潜在的烦恼冲动起来,即可能造成错误的行为。「羞愧之心,人皆有之」,若肯坦诚忏悔,改过自新,即得恢复清净。所以在菩萨的词典里,找不到「嫉恶如仇」的字句;唯以悲心悯念,谆谆善诱,「导之以法,齐之以律」,善巧摄受,令迷途知返,改邪归正,转向菩提大道。 在瑜伽菩萨戒,与「隐恶扬善」相反的是「自赞毁他」,自赞己德以彰显他人的过失,毁他之意等于是张扬自己的功德。这是菩萨所犯的「他胜处法」。意思是:菩萨以慈悲利他为要行,务必戒除悭嫉与瞋慢,时时以悲智摧伏烦恼;而今为贪求个人的利养恭敬,大言不惭地赞叹自己;为嫉妒他人的利养恭敬而作不实的毁谤。这是违背慈悲行,断丧菩提心,为烦恼所战胜,破坏菩萨净戒的行为,是名「他胜处法」。 在这利令智昏的工商社会,重视自我宣传广告,自赞毁他之词,已是屡见不鲜;政治人物,为排除异己,企图满足一己之私,造成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隐恶扬善,原是做人的美德,而今竟被恶用为:隐恶,乃隐藏自己之恶;扬善,是宣扬自己之善;成功归属自己,失败推向他人;别人的成果,轻描淡写,大而化之,或者只字不提;自己的微末功绩,却用特写镜头加以突显,小题大作,自我膨胀。发心作佛事者,务必引以为戒。 毕竟空与假名有 般若心经的名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中观思想,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之意。凡夫为无明蒙蔽,于缘起幻有的世间诸法,内而身心,外而器界,六根缘六尘而形成认识的一切法相,处处执着,认假当真。由此衍生种种邪见:我见与我所见,有见与无见,常见与断见。这是生死根本,起惑、造业、受苦,六道轮回不息之因。菩萨修行,依闻思修的次第,即缘起有而观自性空;于性空中不碍世俗的假名有。修习即有即空,即空即有,二谛无碍的加行观;迨得观行成就,通达「是诸法空相……空中无色。」也即是「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的境界。修行通过这一凡圣关,证悟法性,完成般若道。接着从空出假,「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由般若道而方便道,继续其广度众生的事业,直到究竟菩提。 以上这段道理,原是佛门中的「老生常谈」,稍微有点佛学知识,读几本经书的人,都能侃侃而谈,有什么值得老僧,不惜笔墨,再唠叨一番呢?佛法的修学方便,包括学教、修行、做事。学教,即中道实相的修学,从开始的闻思佛法,散心位的修习,定心位的止观,乃至无漏实相般若的现证,这是研究三藏,如说修行的历程。正见的确立、慈悲的实践,止观的成就,也就是古德所说的真学真修之意。至于做事,初学者即是修福,以慈悲心为人服务;久修成就者,学德兼修,以方便「建水月道场,作空花佛事,度如幻众生」,实践「严净国土,成熟众生」的菩萨任务。在我心目中的理想僧宝,现代的布教师,他是精通三藏的学者,三学进修的行者,也是福德因缘具足,能做佛事的领导者。然则,悲增上、智增上、信愿增上,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要求三合一, 三穗完备者,非圣贤菩萨莫办。今以凡夫身,发心修菩萨行,戒慢、戒俗、戒怪,时时心存惭愧,见贤思齐;正观缘起、藉境练心,以启智兴悲,增进福慧,即是法门龙象。愿共勉之。 二○○三年六月十三日于观音静室
念诵地藏菩萨,绝不会堕入三涂。不过,轮转要经过多一点,不论《地藏经》、《占察经》,《十轮经》也好,只要称诵地藏菩萨名号,现在结了缘,都能得到这些功德的。因为地藏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9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上师教言集: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不漂亮,不健康,很难看?为什么没有福报,怎么努力也挣不到钱?而有的人生下来就漂亮,健康,人见人爱?不是没有原因,有原因的。短短一天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3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邪YIN会毁掉我们的人生的福报我们的福报是:健康,寿命,面貌、事业、名声、家庭、财富等等。 一、健康: 中医认为肾上通于脑,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黄帝内经》中说:“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10-26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我们活着为什么?我们永远都应该以利人为前提。利人,就要从不障碍人开始做起。一九八O年三月廿一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我们活着为什么?我们人这个“我”是谁?是你、是我,也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对因果的认知2018夏安居讲法 摘弘恩法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因果吗?懂因果吗?很多居士肯定在心里面说“我懂啊,我当然懂啊,学佛的人能不懂因果吗”。其实错了,因果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9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在加拿大温哥华,我遇到一位热心的女士,她经常照顾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的行程做安排,为法会等佛事活动操心。这位女士的人事关系处理得很融洽,起初,她在我的心目中象天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3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0-06
1现在这个世界,由于交通便捷,距离缩短了,哪个地区有哪些善知识,几乎我们都能知道。可是这些善知识都有自己的道场,请也请不来,想请他来住世,谈何容易?2今天交通便捷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8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呷绒多吉上师 开示连载(406):因果是不虚的,但很多人都不相信因果。为什么呢?他觉得看不见,看见了也认为不存在因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有些人看见某一个人一辈子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当某位藏传喇嘛教导一个牧民时,牧民所想要的可能只是健康、富裕的加持而已,而不是追求证悟。这类加持在西藏的环境有它的作用,就像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巫术或者算命各有其
文殊花开时间:2024-09-20
1 我们学佛,学什么?学佛的存心、学佛的大愿。佛的心,念念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的愿,希望一切众生破迷开悟。2 诸佛如来都是用真心,不用妄心。我们今天学佛,无非是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3
1 人是有寿命的,但是命运是可以转变,问题是你相信不相信?肯不肯真干?你如果真的相信、真的肯干,转得很快!从什么地方转?从心上转,身是受心理的支配,“一切法从心想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2
内容概要:真心修道人,不见世人过,三岁小儿能知,八十老翁难行,愿大家多长智慧,少生烦恼,创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不妨先让自己心平气和。学佛之后,对自己的要求逐渐提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1
忏悔真正的意思,我在年轻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真修忏悔法,因为那个时候我没出家,我还在工作,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就是它的仪规,那个时候没有人教我,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4
1我们在这个世间,要不学佛,不接受佛陀的教育,这一世白过了;不但是白过了,这一世还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将来还有无穷的苦报自己要承当,这多麻烦、多可怜!2“心常谛住度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4
自古以来,信佛的人很多,而成佛的人很少。仔细检讨一下,不是佛法不灵,而是信佛的人动机不纯。绝大多数人,名义上在学佛,而潜意识里却只想求佛——求佛菩萨保佑我逢凶化
佛答时间:2024-09-04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四不」原则健全我们的人生星云大师我这一生周游世界,云水行脚,到过不少地方,但在今天来到这“第一城”,感到特别荣幸。我虽然还没有仔细参观,就已经感到这第一城的宏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1 《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讲的。我们世间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底下打坐,一动也没动,谁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定中讲《华严经》,热闹非凡!你看《华严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25
讲到对物,对物的恭敬,就是要把它保持得整齐清洁,这是对它的恭敬。像昨天讲到,这《华严经》上说的,桌子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这个东西我们对它怎么礼敬?你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23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当我们深入地观察一朵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完全是由如阳光、雨水、土壤、肥料、空气以及时间等非花的因素构成。如果我们继续深入观察,我们还会发现,这朵花正在逐渐演变成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导读:福报和罪报,使我们在生死海中沉沉浮浮。佛陀鼓励人们善行,却不鼓励人们假善行的福报在轮回中过的更好,因为那都仅仅只是昙花一现。佛陀真正的视角在于——导向漏尽
学佛导航号时间:2024-08-18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元朝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庚午年间,浙江西部连年饥荒,当时杭州城中有许多人饿死。于是官府就雇人把这些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其中有一个老太婆的尸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三主要道佛教的经典非常的多,如果你现在去寺庙的藏经阁,或者图书馆,佛教的书整个屋子都摆不完。如果你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事情还好办,也就一本圣经;偏偏你接触的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学习奉献自己,要用智慧去奉献自己,把最美好的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你最亲爱的人,奉献给在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的人,甚至奉献给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喜欢的敌人。这个奉献自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平衡的自在当心和外在的事物互动的过程能够保持平衡,自在才会生起。种种不满足的心、嫉妒的心、傲慢的心,当你有这些心念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啊!是不是?我们现在生活里面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护念众生一个菩萨去观照众生苦的时候,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小孩。他跟我们一样,想要得到一个最圆满、平安的快乐,想要远离所有人间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用错方法了,一直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上海佛教界四川救灾的经验与启示觉醒中国宗教界,历来具有开展社会慈善事业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在当代社会的继承和发扬,不仅提高了宗教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而且,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1
1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回头的人,他不会被环境影响,为什么?他知道环境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不把这个当真,他知道不但环境是假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11
1 晓得这世间一切法一样都带不去,不再留恋这个世间,一切都放下,我们有这种认知,也算是觉悟。在我们还没有离开之前,起心动念要利益众生,跟诸佛菩萨一样。用什么样的心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