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不知道的是什么?
觉真
以研究人、研究人的本性、研究人的异化、研究人的存在而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在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痛苦体验之后,他对于人可以出卖别人,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那样凶残、谋害与不公,总想找出其原因。他终于从希伯来民族的《创世纪》中找到了最原始的源头:
亚当与夏娃犯罪。上帝询问:“亚当!你在哪里?”
“上帝!我不好意思见你。”亚当躲在丛林里答非所问。
“奇怪了,是否你偷吃了禁果,而不好意思见人?”上帝追问。
“是你造给我的那个女人叫我吃的!”上帝静默了一会儿。
“夏娃!你为什么叫你丈夫吃那禁果?”
“是那条蛇叫我吃的!”夏娃同样推诿。
这是在《圣经》中也有记载的一个着名故事。从这个故事,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四点:1、人能知错,知愧,但是,人会推(诿)。2、人会掩盖自己。3、人容易上当,太过相信别人。4、人对自己不负责任。一定要查责任,责任都在别人那儿。把这四点,集中到一点,就是人不知道自己有责任。所以海德格尔终于找到了人类从最初就具有不负责任的原始性格。
据说哲学界一致公认的是:海德格尔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用最有说服力的分析,把人性赤裸的存在揭示出来,从而告诉我们只有用解放人性中的责任感,才能打通人际之间的友爱关系,以人与人之间的整体性──亦即人类的整体性,来完成人的真正存在,以人类的整体意识来完成人生在世的生存目的。
我这只不过借用海德格尔的“发现”作为一个引子,来印证我们佛教徒的理想和誓愿。我们一早上殿,先诵偈: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这是我们皈依三宝,身入佛门时所发四宏誓愿、增上誓愿的形象化说法。都是说的众生有苦,菩萨有悲,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就是佛菩萨的责任自觉。佛经中常讲,如母忆子,如母怜子,母子天性,子苦母救,这就是母亲的责任自觉。马克思说:无产阶级要首先解放全人类,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无产阶级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就是马克思的责任自觉,无产阶级的责任自觉。海德格尔呼唤人类要从不负责任转到尽责任,只有人人尽责任,人人都有责任自觉,那么,人的存在才能真正实现。可见海德格尔的呼唤同二千六百年前佛陀的呼唤是完全一致的。
近来从报纸上,常读到十几岁的孩子,离家出走的报导,香港有大陆也有,电视台还有专题节目经常讨论。佛教讲因缘。离家有离家的因,出走有出走的缘。一个孩子,正在读书、求学、成长的年龄,忽然抛书弃家、走了,不知流落何处?怪孩子吗?孩子有气。怪父母吗?父母有泪。怪老师和学校吗?老师和学校有委屈。怪社会吗?你找不到责任人。谁都没有责任,恰恰是谁都有责任,谁都不能没有责任。归根到底,当然是孩子自己本人有不可忽视的责任。
──问题却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责任。
小皇帝(小公主)们,享受的是依赖的爱,是别人无条件给予的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爱他,爷爷奶奶姥姥爱他,学校、老师当然也爱他。他所享受的关心、体贴、照顾,全是应该的。他享受了这种爱,却不知道自己有珍惜这种爱、维护这种爱的责任。如果有一点点关心不够,体贴不到,照顾不周,或者稍不遂意,那就很可能一场“暴风雨”来临,以最极端的方式,学电影电视的情节,车站、码头、孤山野庙,漂泊去也。哪管你父母多少眼泪,家庭多少心血,老师多少自我谴责,学校、班级多少不安和影响,对社会又造成多少伤害!他没有一点个人责任。──假如他知道自己有责任,也就不会离家出走了。
离家出走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人类的恶行还有很多,偷盗、爆窃、抢劫、仇杀、色诱、强暴、谋害、欺诈,……尤其街头公然施暴,眼见弱者被虐、遭祸,周围观者如堵,无人制止,无人相救,群体失语,历史失忆,社会不公,正义何存?人,为什么失去了责任自觉?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有责任?
家庭伦常悲剧,时有所闻。父母的责任,丈夫的责任,妻子的责任,兄弟姊妹的责任──是否都已尽到自己的责任?还是不知道自己有责任?
人类向大自然滥施开采,恣意掠夺,江河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失衡,大地震怒。南亚海啸,死亡25万,受灾人口200余万,报由业感,共作共受。人,有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呢?有些国家,为了旅游收入,知情不报,难辞其咎──是不是也不知道自己有责任?
在某校,期末考试。学生都已坐好了,等着。一位监考老师迟到五分钟,腋下还特意夹来两本与考试无关的书。学生应考,他找一空位坐下,翻开带来的书。学生考试两小时,他在那里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学生反而以吃惊的眼光看看他。他不知道自己的责任?
佛学,就是生命管理学。学佛,就是让我们管好自己的生命。管好生命,就是要尽责任。尽什么责任?尽生命角色的责任。所以,管好生命,也可以说首先是管好自己的生命角色。我以老师为例吧。一个学校的教师,他大概有五种生命角色。1、知识的传播者,(责任是传播知识),2、团体的组织者(责任是组织好全班的教学),3、纪律的维护者(责任是管理秩序,维护集体纪律),4、家长代理人(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里,老师的责任就要代家长照顾他们,关心他们,教育好他们),5、模范公民(言传身教,责任就是为学生做出表率)。可见,尽责任本是尽自己的生命角色的责任。
如前所述,一个正在读书的孩子,我想也有三个生命角色:1、对父母而言,他是儿女。儿女的责任就是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有维护家庭,体谅父母的责任。2、对学校而言,他是学生。学生的责任,就是尊敬老师,严守校规,专心致志,好好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完成学业。3、对一个班级而言,他是这个团体的成员。他就有维护本团体荣誉的责任,不能给本团体造成危害。如果他知道了自己这三个生命角色的责任,他还能逃学、离家、出走吗?
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的教主释迦世尊,是十分孝敬父母的,当他获知父亲净饭王逝世时,他赶到父王灵前,手执炉香,默哀前行,为灵柩引路送葬,尽了为子的责任。尽管他已出家,成为一名方外比丘,可是他对生身父母的孝心,已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和榜样。
话又说回来,我们身为佛徒,当行佛事。我们的生命角色是什么呢?顾名思义:法师,是传播佛法的老师。和尚,是人天师表。比丘,是具足四义──净乞食、破烦恼、净持戒、能怖魔的乞士、义士。僧,是“和合众”,是有僧律僧仪的团体,是推广佛法,住持佛教,弘传三宝的集体。那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呢?当然,一位出家人,一位修持者,他的生命角色还远不止此,如前所引,四弘誓愿,增上誓愿,也都是我们的责任。每读佛教史,常让我记起:世尊八十年一期寿命,最后在拘尸那城外,双林树下,右胁而卧,示现入大涅槃。他的弟子阿难尊者,依依难离,哭得无比伤心。有一位阿那律尊者提醒阿难说:“别哭啦,佛陀灭度后,佛教今后的大事该怎么去办?赶紧去问问佛。”阿难问什么大事?阿那律提示他四件大事。阿难这才跪在佛前,请佛开示。第一,佛在世时,大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佛答:依波罗提木叉无上戒法为师。第二,佛在世时,大家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佛答:依四念处住。(四念处: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念者,能观的智慧;处者,所观的境界。)第三,佛灭度后,结集经律论三藏时,在诸经之首,先写下哪几句话?佛答:当述信、闻、时、主、处、众六种因缘。第四,对僧团中一些恶性比丘,佛住世时,佛会调服他们,佛灭度后,当以何法对治他们?佛答:用默摈之法对待恶性比丘,即在僧团中把他们孤立起来,他们自知无趣,或心生惭愧,自然转变,或者自动离开了。上述阿难所问四事,史称佛陀的四大遗嘱。其实,这不正是佛陀临终垂训我们的四大责任么?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二六时中,我们是否知道自己的责任、想过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呢?如果没有自己的责任自觉,岂不有辱僧格,有负法乳佛恩,能无羞愧?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据文化部网站消息,日前,由首尔中国文化中心、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与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共同主办的山水心境中国水墨、香道、茶道艺术展演活动在韩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10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华严经》都讲十,以十种佛来摄持。什么叫十种佛?我们经常说「佛陀耶」,我们翻华言是「觉」。觉有三种,有自觉,自己成就了,觉他,让他让一切众生都觉悟,觉行圆满,自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6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铁观音的茶道艺术安溪茶艺源于安溪铁观音功夫茶。通过挖掘整理、编排提炼、升华为别具一格的铁观音茶艺。茶艺提示:让品茶人了解乌龙茶,特别是名茶铁观音的沏茶技艺,是一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1-04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