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 自反 自强——赵朴老对中国佛教走向的思考方法
圣凯法师
赵朴老作为佛教界的领袖,把佛教的教义圆融于***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之中。综观赵朴老的一生,三个“圆融”可谓是最精确的概括。赵朴老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三个“圆融”,是因为他一直在运用“自知、自反、自强”这种思考方法。 1992年12月18日,在民进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赵朴老提出要“反求诸己,做好工作”。1995年2月28日,在各省佛教协会工作座谈会闭幕式上,他提出佛教也要有“自知、自反、自强”的“三自”。赵朴老强调“三自”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与认识的不断互动中增进。因此,赵朴老对中国佛教的思考,是他在领导中国佛教界将近五十年历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结合佛教的历史与现状、国家政治形势与佛教自身特点所形成的伟大判断,是参与国家重大政治生活、宗教政策的产生与制定过程中所产生的智慧财富。什么是“自知”?就是自己知道自己,自己认识自己。“自知”体现了赵朴老的自觉意识,一方面他强调不断学习,因为认识自己要从学习开始。原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倪强先生总结赵朴老的学习精神,在干中、忙中、病中学,而且学则弄懂弄通。同时,赵朴老作为佛教领袖,经常号召全国佛教徒开展学习。1953年,他在《现代佛学》第8期发表了《佛教徒必须重视学习,努力学习》一文,提出学习是今天佛教工作的中心环节。他认为佛教徒是最重视学习的,学习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内学,同时为方便救度众生应该学习“五明”,学习世间各种事物。从当时的佛教发展来说,最主要的是进行爱国主义学习,首先应当进行《共同纲领》的学习;其次,要重视教理的学习;最后,重视僧尼的文化教育。1986年,在中国佛学院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他呼吁年轻僧人要提倡“法门无量誓愿学”、“广学多闻”、“尽一切学”、“难学能学”,善于工作、善于学习,学习古代哲人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实现才智与德行的增长。1997年,赵朴老在《宗教政策法律知识答问》序言中,提出佛教界提高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戒、定、慧三学的水平和修养;另一方面要提高政策法律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赵朴老想编一本《科学常识答问》,再加上《佛教常识答问》、《宗教政策法律知识答问》,他认为这是佛教徒以及做佛教工作的人必备的知识。 赵朴老强调“自知”,是希望作为佛教徒,至少要了解佛教的基本理论、什么是佛教,了解中国佛教的历史及其贡献,同时也包括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的成就以及未来的贡献。所以,赵朴老从1959年开始撰写了佛教知识读本《佛教常识答问》一书,刚开始在教内流通,后来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汉英对照本,2001)等海内外多家出版机构出版发行,而且被翻译成日文、韩文、英文等多国文字,在国内外佛教界、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他又发表题为《佛教在中国》、《中国的佛教》、《佛教和中国文化》、《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佛教的过去和现在》、《诗歌及其与佛教关系漫谈》等文章,深刻探讨了中国佛教的特点、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而且提出了“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未来”、“佛教是文化”、“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等著名论点。 赵朴老呼吁佛教界要“自知”,包括“自尊”、“自重”。1989年11月1日,在中国佛协各部门负责人碰头会上,提到普陀山问题时他说:“我们要自己懂得自己,还要宣传自己。我们的重要性不仅自己应该知道,还应该让人家知道……我们要自己重视自己,不要觉得抬不起头来,要昂起头,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样才能让人家重视。要力争自己的权利。”只有自知,才能自尊、自重;只有自尊、自重,才能令社会各界尊重佛教。 什么是“自反”?赵朴老常说的“反求诸己”,就是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反思佛教现状的不足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1957年3月26日,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当时佛教界的两种极端:一部分佛教徒不愿参加学习,或者认为所学的是世间的事,与“了生死”无关,忘记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与“菩提属于众生”的经教,而把佛法与世间对立起来,把菩提与众生分成两极;此外,还有一些佛教徒只重视时事学习而忽视教理学习与禅诵修持,这又是把佛法与世间对立的另一极端表现。当时,一些地区发生妨害佛教信仰的事件,赵朴老分析原因:一、由于佛教徒自身行为有越轨之处,滥用了信仰自由,妨害了群众利益;二、一些坏分子混到佛教中来,因而引起了事件。1962年,赵朴老在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有些人对形势发展还未能认识清楚;有些人还不能把个人和集体、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有些人对宗教政策还存在着怀疑;极少数人甚至还有违法乱纪的行为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影响到佛教界。赵朴老在1993年中国佛协六届佛代会上指出,佛教界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些人道风败坏,结党营私,追名逐利,奢侈享乐乃至腐化堕落;个别寺院的极少数僧人甚至有违法乱纪、刑事犯罪的行为。这种腐败邪恶的风气严重侵蚀着佛教的肌体,极大地损害了佛教的形象和声誉,如果任其蔓延,势必葬送佛教事业。老人的大声疾呼与痛切指陈,充分体现了他“反求诸己”的精神。 什么是“自强”?就是提高四众素质,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僧才。这是关系到中国佛教能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进一步发展和振兴佛教事业的最重要基础。早在1953年5月30日,赵朴老任中国佛协筹备处主任时,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上做《关于中国佛教协会发起经过和筹备工作的报告》,便就如何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出“僧伽制度的健全”和“教理的研学”两个关键问题。前者是弘法利生事业的基础,怎样针对过去的弊病和现在僧团内的复杂情况,依照戒律的原则,实际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今后的僧伽得以恢复“六和”的意义;后者是僧尼的宗教教育问题,是僧尼人才培养问题,就学术上说应当是在前几十年已有的基础上,组织对各宗派学说进行系统研究的问题。 1990年10月18日,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部分常务理事座谈会上,指出佛教界要切实抓好自身的建设,这是佛教界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作贡献的内因。其中,提到“四个建设”:一、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自我教育。二、加强和改善寺庙管理。三、唤起全国佛教界高度重视培养佛教人才。四、加强各地佛协尤其是各省佛协的组织建设。 1993年10月15日,在中国佛协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赵朴老明确提出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的“五大建设”: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这五个方面,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可见,赵朴老是在实际工作中,切中不同阶段佛教发展的弊病,检查并且改进自身的问题,从而推进佛教的自身建设,提高佛教徒的整体素质,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 1988年11月29日,赵朴老在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二届一次会议上讲话,提到参观新加坡后的三种感受:自豪、自愧、自勉。此“三自”与前面所讲的“三自”一脉相承,自知故自豪,自反故自愧,自强故自勉。 “自知、自反、自强”是赵朴老思考中国佛教历史、现状与未来的方法,体现了赵朴老概括总结的历史精神、调查研究的实践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作为后辈佛子,应当继承老人的“三自”精神,不断深入研究中国佛教的历史与现状,反求诸己,严于律己,自强不息!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佛学的现实论──十九年十一月在四川大学外国文学院讲──一近代两大思潮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二现实主义为近代思想主潮三佛学现实论与现实主义之异同四佛学之现实论五现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居士编竺摩法师鉴定十六画十七画十八画十九画廿画廿一画廿二画廿三画廿四画廿五画廿六画卅三画十六画【器界】 器物世界,是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5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一、努力寻悟人的自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连孽障重重的一阐提也不例外,这一观点经孤明先发的道生法师论证后,大概今天不会有人对此持有疑议了。那么,为什么一切众生又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菩萨离开迷惑颠倒之后,心中非常清净,常常相续不断,善巧使用神通自在的力量,度脱无量的众生,包括你我他在内。只有菩萨才能离开迷。什么迷?就是酒迷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第三十三课 无间地狱与阎罗王地狱意谓地下的牢狱,分为根本、近边、与孤独三类。此在第二十四课课文及其注释中,已略说其情状,惟众生恶业,广泛重大,因之地狱器品,亦至繁多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1.大家都没有天眼,不曾看见过极乐国,也都没有神通,不曾到过极乐国,所以不应执定极乐国为有,若执为有,便是武断,这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天眼和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十一、作观想以留印象观想念佛,在净土法门中,颇居重要,能使行者存留甚深印象,在识田中,以引动极乐国的整个庄严境界。观法虽然广大深玄,然而观其少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十、善现言:六波罗蜜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若行施时,以有所得为方便,著三轮而行施:起自想、他想、施想, 是名世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1.三十七道品,为修佛法的主要科目。修四念住,则于身、受、心、法四者,能得到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正确认识,奠定了出离世间的基本观念。修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天台佛学本性胡晓光中国佛教哲学发展到隋唐之际,可以说是全盛的顶峰时期。这时候,在中国汉地的佛教其盛况甚至超过佛教的发源地印度。那时候,佛教典籍十分丰富,据记载,尽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0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龙树‘回诤论\’中的“空”之研究提要:《回诤论》是龙树批判正理学派(Nyāya)的作品之一。正理派以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真实而不空的,而且还以为认识这些事物的四种方法 ─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可 行 性 策 划 案 编剧:邱竹林(法名:界悔)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鸠摩罗什大师,天赋异禀、愿力深广,一生坎坷而传奇,是伟大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一路从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3
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2
10月8日,首届江苏佛教素食文化博览会在无锡灵山祥符禅寺盛大开幕。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弘扬素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培养素雅品味,实现五福人生,设置厨艺比赛、素食展示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0
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佛陀曾经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在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佛教的十大真理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