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与无——论三性与三无性
释济群
2010年元旦为复旦大学禅学会学员所讲
三性代表了唯识宗认识世界的三个层面,也是整个唯识理论的建构基础。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在唯识宗,性和相的概念是相通的,又称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通过三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空与有的真相,获得中道的如实智,从而摆脱生命中的一切迷惑。
一、空有两宗的差别
我们知道,中观和唯识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两个思想源流。中观以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为依据典籍,论曰:“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二谛是通过二分法认识世界。所谓世俗谛,即凡夫认识的世俗世界;所谓胜义谛,即圣贤体认的诸法实相。这个实相就是空性,就是圆成实,并非一般人所能认识,惟有具备空性慧才能通达。但我们也不必气馁,因为这一能力是众生本自具备的,只是被无明遮蔽了,不曾产生作用。修行所做的,正是开启这一蒙尘已久的智慧,由此体认空性。 对于空性的表述,中观和唯识有着不同侧重。中观讲空性,偏向用空来表述,故称空宗。但这种空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空无所有,而是超越空有两边的。唯识讲空性,偏向从有来表述,故称有宗。但这种有也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实实在在的有,同样是超越有和空的。所以空性是非空非有的,无论说它是空或有都会落于一边,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除了对空性有不同表述外,中观和唯识的主要区别还体现在对现象世界的分析。对于现象世界,中观称之为世俗谛,唯识宗则分为依他起相和遍计所执相两个层面,将缘起现象和呈现在认识上的影像作了区分。我们看到桌子,看到房子,看到世间万象,其中都包含着这样两个层面:一是缘起现象,一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我看到的你们也是同样,一是缘起现象,也就是你们的五蕴身,属于依他起相;一是你们呈现在我认识上的影像,也就是我所看到的你们,属于遍计所执相。
二、从依他起相到遍计执相
依他起相虽然是有,但这种有是缘起的假有,是各种条件决定它的存在。离开因缘,找不到不依赖条件的存在——找不到桌子的特质,找不到房子的特质,也找不到任何事物的特质。但因缘和合的假象是有的,否则就会拨无因果,落入断见。 在这些依他起的事相上,我们又会安立审美、价值等种种判断,认为它精美或粗糙,昂贵或廉价,等等。而当我们把这个物品买下之后,则会进一步贴上“我”的标签,认为它是属于“我”的。事实上,这些标签并非桌子本身所具有,而是我们附加其上的。但我们往往执著于自己的认定,把标签当做事实,觉得它确实如此,本然如此。这就是遍计所执相,是我们附加于现象的妄执,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唯识宗认为,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包含这样三个层面。遍计所执相是彻底没有,依他起相是因缘假有,圆成实相是超越空与有的究竟实相。问题在于,凡夫的认识都是在遍计所执的层面。一方面,对事物产生错误认定;另一方面,又会执著于这种认定,并由此发展出种种烦恼。我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所有烦恼必然和某件事有关,或是来自于感情,或是来自于家庭,或是来自于事业,或是来自于人际关系,或是来自于心爱之物,等等。为什么这些感情乃至物品会使我们心生烦恼?就是因为遍计所执相,因为我们对世界的错误认识所致。就像杯弓蛇影那样,被那条子虚乌有的蛇害得大病一场。 事实上,凡夫都是活在杯弓蛇影的状态。在依他起的现象上,只有弓而没有蛇,但在我们的认识上,看到的却是蛇而不是弓。虽然这条蛇只是我们的臆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可它在我们的感觉中却无比真实。因为我们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在观察世界,我们看到的,早已被这样那样的自我设定所扭曲,所欺骗。唯识的理论,就是帮助我们摆脱遍计所执相的干扰,进而认识依他起相的世界。所谓依他,就是依各种条件生起,这也是佛法所说的缘起,是佛法对世间一切现象的本质透视。
三、边见与中道
《唯识三十论》开篇为:“由假说我法,由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直接指出凡夫认识的迷妄性,并通过八识揭示世界真相,说明依他起相的世界是仗缘而生,和合而有。 对依他起现象的不同认识,将发展出截然不同的生命轨道——一条通向轮回,一条通向解脱。那么,什么才是与解脱相应的认识?从唯识观点来看,就是远离增益和损减二边。所谓增益,就是增多;所谓损减,就是减少。比如此处有三棵树,如果你认为是四棵,为增益执;如果认为是两棵乃至没有,为损减执。正确的认识,应该是不增不减的三棵。 而中观所说的中道认识,则是远离断常二边。我们看到事物存在,就认为它永恒存在,此为常见;看到事物败坏,就以为它彻底消失,此为断见。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这样说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引导我们认识缘起,破除断常二见,否则就会由错误认知导向烦恼。 正见缘起,方能证得空性,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缘起显现。《金刚经》有个广为人知的偈颂,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要对佛教稍有涉猎,多半都会知道这个偈颂,也知道它在说些什么。但我们看到的世界依然真真切切,而不是梦幻泡影。所以,它的各种变化仍会左右我们,使我们为之欢喜,为之哀伤,为之烦恼,为之思绪纷飞。 原因出在哪里?就在于认识,正是它,决定了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就像两付眼镜,一付是具有穿透性的,可以照见本质;另一付,则是令所见一切发生扭曲的有色眼镜。如果说前者代表着如实智,有色眼镜就代表着凡夫的遍计所执。无始以来,我们早已习惯于这付眼镜的存在,习惯于透过它所看到的世界,这种习惯已成为非常坚固的模式。戴着绿色眼镜,就看到绿色的世界;戴着黄色眼镜,就看到黄色的世界。虽然学佛后知道一些道理,知道我们的所见存在偏差,可这付眼镜尚未摘下,终究不能亲见本来。修行,就是要帮助我们摘下这付有色眼镜,看到一个本来如此、未被扭曲的世界。这种看不仅局限于表面,更要明了现象背后的本质,也就是空性,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梦幻泡影、如露如电。 三性概括了唯识的整个理论体系。唯识思想的建立,是属于依他起的层面;而唯识的修行,则是帮助我们断除遍计所执相,最终转染成净。所以《解深密经》告诉我们,三性中染污的依他起相是我们所应断除的,遍计所执相是我们所应了知的,圆成实相是我们所应证得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惟有证得空性之后,才能如实了知依他起相。
四、依三性抉择一切佛法
太虚大师曾就大乘三系的不同立足点作了剖析。他认为,中观讲空是一空到底,生死也空,烦恼也空,涅槃也空,三世诸佛也空,为什么?因为中观的立足点在于遍计所执相,所要突破的堡垒是遍计所执相,所以侧重说空,层层击破。 而唯识的立足点是依他起相,所以侧重说有,处处告诉我们认识与世界的关系。 至于如来藏的思想,则是以圆成实为立足点,所以讲的是真心、真常。我感觉,唯识的三分法比中观的二分法更为细致,对心灵世界的分析及认识和存在之间的关系也阐述得极为透彻。所以,民国年间的一些学者,如梁漱溟、熊十力等,都对唯识推崇备至,并推动了唯识学在近现代的复兴之潮。
五、三无性建立的基础
三无性是建立在三性的基础上。 在这个缘起的世界,究竟什么是空,什么是有?空和有又是什么关系?在般若系经典中,最短的《心经》仅260多字,但出现的“空”、“无”、“不”近40处,约占全经六分之一。此外,在《金刚经》乃至六百卷《大般若经》也同样如此,可谓处处说空,事事皆无自性。所以,有些人学了般若系经典后,在认识上会出现偏空的现象。既然什么都空,缘起也空,因果也空,四谛也空,三世诸佛也空,那是否缘起因果也不存在呢? 在《佛说无上依经》中,佛陀特别告诫我们:“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著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为什么?如果一个人有我见,至少还会考虑到因果,考虑到对自己负责,言行举止终会有所收敛。一旦起了断见,这种约束就不复存在。有句话叫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既然人死如灯灭,又何必考虑那个不存在的未来?又何必在意那个看不见的因果?于是乎,就有可能抱着侥幸心理做任何事。这样一个无所畏惧的人,往往是令人畏惧的,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底线是什么,不知道他最终会做出什么,又会给自己或大众带来什么伤害。
六、依三无性论空有
那么,如何认识《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在唯识经论中,弥勒菩萨正是通过三无性作了解读。三无性是根据三性所建立,依遍计所执建立相无性,依依他起建立生无性,依圆成实建立胜义无性。 首先,根据遍计所执建立相无性。相就是体相,所谓相无性,是说凡夫所认定的遍计所执相的影像,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就像龟毛兔角一样,从来不曾有过。比如我们在缘起现象上安立的种种设定和执著,都不过是主观的遍计。 其次,根据依他起性建立生无性。所谓生无性,是说事物的存在没有自然性,乃众缘和合而生。正如龙树菩萨在《中论》所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世间任何现象都是依赖条件生起,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独立的存在。所以,这种生的本身就是无生。如果离开条件还能生出什么,那才是自性生。有没有这样的自性生?显然是没有的,是为生无性。它所否定的正是自性,是不依赖条件的特质。 在缘起的世界,有的只是因缘假像,所以缘起是属于假有。佛典对现象世界的描述中,有两个字用得非常精辟,一是假,一是幻。“假”不是没有,但不是固定不变的有,“幻”也是同样。在凡夫的认识中,往往会落入两边,或偏于常见,或偏于断见。这种“假”和“幻”的认识,正可帮助我们摆脱断常二见。 第三,依圆成实建立胜义无性。所谓胜义无性,并不是说胜义不存在。因为胜义是真实有,代表着诸法实相,而且是遍一切处的。所以,每一法的当下都蕴含这一实相。但对这种实相的认识必须摆脱我法二执,摆脱错误的认定和执著,否则是见不到实相的。所以,胜义无性所无的不是胜义本身,仍是遍计所执相。惟有否定遍计所执,才能开启智慧,证得实相。
七、结说
三无性就是告诉我们,凡夫的遍计所执相确实没有,依他起的现象世界是因缘假有,圆成实为究竟实相,是真实有。但我们要知道,这种真实是超越有无的,如果我们以为它是实实在在的有,依然是属于妄想的范畴,属于遍计所执的范畴。唯识的整个修行,就是帮助我们认识遍计所执相,断除染污的依他起相,最终证得圆成实相。
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九期,2010年4月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摘自道源法师讲述的《念佛与十大愿王》称赞如来,能除恶口障\。能得无碍辩才\。除恶口障,是自利\之益。得无碍辩才,是利他\之益。先说自利之益:我们凡夫,为甚么要在三界之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0
维摩义记慧远大师 著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4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现在讲到〈如来寿量品〉。“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有的不明白佛法的人,就说:“喔!那是如来佛祖啊!”他以为这“如来佛祖”,是单单一位佛的名字;其实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如来名号品上梦下参老和尚——《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二卷.如来名号品第七》节录这一品的大意,令众生明白自己的根本烦恼是什么呢?无明。众生的根本无明就是如来的大智,令一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1
念诵地藏菩萨 花草茂盛上梦下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以诸种子,植于荒田,或熟田中,若勤营务。或不营务,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故事是关于信仰的故事,它来自《大庄严论经》。以前有个村子,生活着两个信佛的兄弟,他们依靠着种植家里的田地过生活,兄弟俩都算不上富裕,生活只属于中等水平。兄弟俩一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28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这一品,是讲药王菩萨所修的最难行的苦行;这种苦行,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这一位菩萨,他已经证果成菩萨了,以前不叫“药王菩萨”,是叫“一切众生喜见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4
这位知名度最高的阿弥陀佛,究竟有何来历?即使有人不知道释迦牟尼佛 但一定也听说过“阿弥陀佛” 因为这是出家人口中最常念的佛号 那么,这尊“阿弥陀佛”到底有何来历?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16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太虚大师讲述十四年夏在宁波天童寺讲释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释题一 释经题甲 出题名1 别题(一) 出今本今所讲之四卷本,为藏中现存三译之最古者,乃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