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学鸟瞰
惟海法师
(下面片断是对惟海比丘五蕴心理学的节录)
“佛家心理学,从知识智慧、体验精神两个侧面,以无明缘起和爱贪缘起为根源,建立价值心理学和批判的人生观,并进而概括为阿赖耶识缘起和业感缘起理论,以建立三世业果轮回理论,说明人生发展的历程及其因果。知、情两分及缘起,似乎是心理学性质的;人生观似乎是哲学性质的;而业果轮回似乎是伦理性质的。三世业果缘起理论,若排除伦理性,又似乎是一部发展心理学。看上去,佛家心理学分支烦广,但在佛教,这是统一的,是人生觉道之所由。佛家心理学如此繁广,但可以用一种概观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
“佛家心理学,可分为求真与致用两个部分。求真的心理学,是基础心理学部分,如蕴处界三科之类;致用的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如食论、业果轮回论、解脱论。有关理论,可以参考现代心理学与哲学分科予以概观分判。列表如下:
┌机能心理学——五蕴论
├现象心理学——心所论,如百法明门论
┌基础理论┼要素心理学——处论、界论
│├过程心理学——缘起论
│├生理心理学——根本识理论、一味蕴理论、根边蕴理论、阿陀那识理论、阿赖耶识理论。
┤├发展心理学——轮回论、相续论、食论、业力论。
│└生命心理学——处理论、烦恼杂染理论、轮回理论等。
│┌认知心理学——发智理论、般若理论、唯识理论。
└应用理论┤
└人生觉道心理学——无我论、禅修理论、解脱论。
在机能心理学方面,五蕴理论,给出了一个心理机能系统,建立了一个系统模型。凡是属于基础领域的所有理论,都可以在五蕴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五蕴是一种范式理论。这是释迦牟尼佛本人创立的理论。
现象心理学方面,以心所论为代表。以心所有法的形式,观察基本的心理现象,并进行归类,试图归属于一定的机能体系之下。这种理论,在释迦牟尼佛时代并不盛行,但在某些部派佛教中得到独立发展,并以王所相应的理论形式反映心理现象与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相应理论,是一种普遍的哲学思维产物,指现象与本质、功能活动与机能主体之间的对应符合关系。作为一种基本的理则,北传佛教中有“相应因”,南传佛教中有“相应缘”,瑜伽行派更广说“相应”以为自己的标志和根本原理。瑜伽意即相应。这种理论,企图自下而上地建立统一的心王,但由于脱离了五蕴体系,缺乏统合的有效模式和体系性,虽然拓宽了心理现象的观察,但丢掉了整体的把握,最后漏洞百出,散漫无归,几乎葬送了佛家心理学。目前只能作为入门参考。
要素心理学方面,以处论、界论为代表。界论,主要按认识论的三要素观察知识活动的一般原理。三要素是能缘、所缘、缘得。即根—境—识三,如眼色为缘能生眼识。能缘,通俗地讲是根,正确地讲,是认识的主体。能缘,又称能量,释迦牟尼佛以界为论,部派佛教中下则以根为论,上则以智为论,称为能量智。后学所存在的问题是:脱离不了、能缘者或量者的实体论倾向,而界理论没有这种过失。所缘,又称所缘缘、所量,又称境界缘,通俗地讲为客尘,上则称为境界缘、唯识境。大致地说:只要能摆脱客在实体观念,准确地把握境界的感官属性,就符合佛家的理论。这与现代存在哲学、心理意义上的现象论、心理基础研究,是完全一致的。缘得,即认识结果,如知识、观念,为量果。缘得理论,重点观察认知的获得过程,不同时代的大德运用禅观内省,仔细观察过呈现、思维、排除与遮返、印合、决定(再判断)、理解、新知、重认等心理过程,非常精细,产生了佛家哲学中最深邃的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印度哲学。这些理论中的相当部分,在近代西方哲学理论中被重新发现。界理论,作为认识论哲学,在释迦牟尼佛那里,是被优先重视的,原因在于他认为可能通过智慧解决人生问题。在《杂阿含》中,释迦牟尼佛常说:“我以知见得尽诸漏,非不知见。”通过认识论的智慧道路,可以“不修方便,随顺成就”(《杂阿含·蕴颂》第46经),是利根顿悟法门。界论的传统,到二至五世纪期间,直接演变为量论与逻辑哲学,其成熟的形态,在上世纪末才通过藏文转译到汉地,现在刚刚开始。但现代佛教的体制、人材、精神、意志都不足以追领世界先进思想,正在无可挽回的继续衰落下去,对这些理论的继承也难以胜任,更不用说发展了。处理论,是从生命角度观察人生精神体验,基本理论是内外入处感应相入,构成心理体验和精神活动。处理论,主要说明体验的染净,特别重视情渗漏。部派佛教面临着一般的社会需要和比丘修行的现实,把处理论提到比界理论更优先的地位。菩萨大乘,在心理伦理标准上,与声闻不同,他们认为体验方面,对小根基的人为染污,但对菩萨不为染污,菩萨的染污主要是无明。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处理论是得不到充分重视的。但精神卫生的主要问题,还是在感应体验方面,处理论仍是现实修心养性和医学心理学的重点。因此,释迦牟尼佛对界、处的要素分析,不仅是要素心理学的一个代表,也奠定了按系统分科研究的基础。
过程心理学学,以缘起论为代表。缘起论所研究的是心示传续、联结、环节、关系、条件、程序、规律。上章已作了介绍。释迦牟尼佛不仅建立了心理缘起的理论模型,用缘生缘起解释心理运动的过程,而且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佛家特殊的哲学理论——缘起论。缘起论,被视为正法的标志,后世发展也最丰富。佛家应用心理学,几乎都是以缘起理论为号召,而且确实以缘起思想为理论工具。
至于心理生理学,在佛家一般是不正面宣传的,原因有二:一是担心凡夫以身为我而随入身见。二是心理的生理基础的确对古人来说,是个难题。但事实上,释迦牟尼佛本人就借鉴了当时的医学成就和东方自由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理论建立考虑得比较深细。如界理论,稍有偏离就会变味。释迦牟尼佛并不把五蕴系统看成是纯色身的(物质的)或纯精神的(心的、名性的)。在六根六处理论中,明显是以身根统全心理功能的。在他建立的缘起论中,就以“识”为根本,实质上就是一种身心和合体。识与名色互缘,是最早的根本识—转识互变模型。后世不正面说是身心和全体,或名色和合体,自释顾虑在于“我于凡夫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如犊子部说有非离蕴即蕴的有情生命体,就被内部攻击为“有我”,几乎被视为外道。但和合的生命体,在不同部派同,一直若明若暗地存在,而且各以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角度在进行理论建立。如主要活动于东方大众部,就说有“根本识”,这与释迦牟尼佛的识与名色互缘理论可说是后先相随的。还有“一味蕴”理论,说无始以来(与生俱来)身心展转和全,一味而转。“根边蕴”理论,即以“一味蕴”为根本,说五蕴都由此变现,无异于说心理机能活动由一种身心和合体变现,与根本识与转识二分且互变的理论,思路相同。正量部承认有一个“无始始来界”,据说是根本佛教中就存在的理论。犊子部建立“不可说我”,以解决身心统一体问题。还有穷生死蕴,实以可见的生命体的一期存在为本。《解深密经》提出阿陀那识是执持生命和身心体验(执受)的根本。无著建立一个阿赖耶识为种子识,为储存名言、业力、烦恼等种子的库藏,并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提出种子识是所知依,意谓大脑是认知活动的生理根依。弥勒主张有根本识和转识,后来唯识学派就用种子与现行互变,来说明这种心理现象与心理机能体之间的关系,几乎恢复到释迦牟尼佛本人所说的识与名色表征相互为缘的理论模型上去了。至于那个识体的本质是什么,佛家没有人认为有一个纯精神的实体,而普遍走向生理学路线,有部等部派在研究色根时,就提出了“细色根”的猜想,以区别粗显的肉体器官。特别是“内法处”的实质是什么,大都按“细色根”的思路认为是一种精微不可见的微妙细色。近代佛家直接把这个理论理解为神经和大脑。这些心理生理思想,看来非常驳杂,但基本方向是一致的。也有少数从纯哲学的角度建立这种生命的统一体,称为如来藏或如来藏心,但那只是顺应玄学家的方便,在务实的佛家心理学派中,没有地位。佛家心理学思想的吸引力之一,就是包括心理生理学思想在内的科学精神。
以五蕴机能体系为统摄,运用心理现象和要素分析为具体内容,实现心理过程一般规律的总结,并且把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也纳入缘起体系,这是释迦牟尼佛基础心理学方面的实态。在《阿含》中,时常可以感到这种理论形态。应用心理学,在释迦牟尼佛,是从食理论、谛理论、缘理论、道品理论为具体内容而展开的;后世的发展,有专科分化趋势,但都紧密地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以现代观之,佛家的应用心理学,主要有:心理发展原理、心理生命原理、认知原理、人生觉道原理等,侧重于个人安心立命等人生应用。
心理发展原理,现代属于发展心理学。但古代佛家的心理发展思想,是以轮回论、业力论、相续论、食论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最早是瀑流论、食论,其后是业力论、轮回论。佛家心理发展观,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身心不二,认为心理的发展变化与心理的发展变化相关的,从婴幼儿时期心识智慧增长,青年达到顶峰,到老年精神下衰。这个观点,在现代先天智能的研究中,已得到证明。二是有阶段性,大致的阶段划分,是从经验获得的。三是对发展的因素,多结合人生伦理来讲,阐明因果关系,以便对修养和人生自我改造有指导作用,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就是业力与修行。善业修养的教诲,所重视的是后天因素对人格完善、人生圆满的价值。论毕生心理发展,各家立足点虽不同,但相续论是贯穿始终的,如一心相续论、穷生死蕴论,都是指终生性身心发展变化。结合业力论述三世因果,无非是从现在得失悟昨日之是非,以儆当来。佛教本是无常论者,主张人生是一个相续之流,目的是实现人生自主,不被漂溺。
生命的心理原理,主要从生命的侧面观察人类精神活动,中心问题是三个:一者需要,如食、色、睡眠,非理需求则沦为贪。二者情感,如爱、嗔、慢,总是烦恼,是引起精神不安的主要原因,都是被批判的。三者动机,如希望、愿欲、意志,都是有为,总会起惑造业,感生当来后有果报,是招致苦报的原因。其要旨在于说明低级生命的存在,是受三毒五盖支配的,充满了蒙昧(无明)、不净(杂染),应当觉醒、升华、超越之(心解脱)。从其基础理论来看,说明生命问题主要业力与入处理论为中心,在五蕴体系中是侧重于以受蕴与行蕴系统的。出路是心解脱,即消除烦恼障、业障、有为障,实现精神解放。这是讲究伦理道德修养的,特别强调厌离不正当嗜欲、化解情欲和端正动机,从而“自净其心”、“自净其志意”,实现精神升华。如律藏所说:“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清净,是大仙人道。”总之,以生命净化为特征。一般来说,对心理体系性的知识要求并不高,有点常识性心理知识即可。事实上,其一般论述和修养教导,也不出常识心理学范围。有关理论中的深隐部分,通常以随眠理论及阿赖耶识等理论说明,但由于其表征不明显,在意识领域中往往是非意识的(随眠的),故在理论上清晰度不够。对高级的生命感受和体认,其现象和机制,虽然有随眠等理论,但在传统佛教中论述还是不如其认知理论发达。实质上,生命心理学原理,总是接近于生理一方、接近体验一方,属于精神意识方面,传统称为“情识”,与知识智慧是不同的侧面。现代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对象,也主要是生命心理学领域的。佛家的生命心理学中,爱缘起、三毒五盖理论、随眠理论,是成型的,目前还有参考价值。
认知的心理原理,古代佛家有广泛的观察。从释迦牟尼佛的界理论开始,中经部派的智理论、初期大乘的般若(慧)理论,大乘有宗的唯识理论,最后为量论与逻辑哲学。在释迦牟尼佛提出了心、境、识三分观察的方法论,还明确了识身、外境界相与外境界的区别,为后世认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视为方法论与基础理论奠基部分。根本佛教和部派佛教中对智慧的专论异常丰富,广泛研究了现智、比智、干慧、决定智等内容。般若经专重于慧,对知识的性质、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一切相智及慧、开悟的心理过程与规律等,有充分的研究。部派与般若经的智慧理论,是有独到观察而在现代还没有充分发掘的理论,可视为智慧现象和规律的理论。部派佛教和大乘中,还对二重实在、二重真理与名言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假施设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是属于知识论的部分。唯识学派对所知依、名言种子及其储存者藏识,都是有名的理论,这是属于认知的心理过程理论。到陈那、法称,继承佛家传统的认识论和因明理论,凭借其深刻的内省,从自悟比量入手,从认知的心理过程阐明逻辑原理,建立了系统的逻辑理论,这属于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点应用领域。认知心理学在佛家,有其更重要的应用领域,即菩提道中以知尽漏,以智慧得解脱。慧解脱,是二种解脱之一,是通过慧根慧力、诸法抉择、达到正知正见正思维等而实现的,而逻辑不过其手段之一。慧学,主要就是认知心理学在佛家应用领域的方法论、实践论的展开。如果不局于一点一家,我们可以看到佛家已对认识心理学进行了相当全面的研究,只要稍加整理,就可建立一个佛家认知心理学的体系。
人生觉道的心理学,是佛家心理学的龙睛所在。佛教研究心理学,旨在解决人生问题。反过来说,欲使解决人生惑恼的教义、理论和方法,有可靠的基础,必须研究心理学。用现代的语言讲,就是通过心理学研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可是怎样才能打破蕃蓠,建立起新的人生世界观,这是关键问题。看来是个方法问题。可是,方法论的经验基础是什么?理论基础是什么?佛家心理学的根儿,就在这里。佛道方法论的经验基础,乃至整个教理教义的经验基础,就是释迦牟尼佛苦参后的大悟经历;佛道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乃至整个佛家心理学与教理教义都源于释迦牟尼佛彻悟后的洞察。释尊的洞察主要内容包括:人类心理有其机能系统,他命名为五蕴;心理活动与心理生理之间有识与名色互缘的关系;心理活动过程有缘生缘起规律;人人皆有可觉悟性,即佛性,但住被无明、烦恼、妄想和业力、自我意识等束缚,不能自觉开悟;这些束缚总称为阴魔,通过修行和参究等方法,可以打破五蕴旧有结构,得到精神解脱和智慧解脱(心解脱与慧解脱)、心慧双解脱乃至获得关于解脱的知识与观念(解脱知见)。解脱所证,被称为人生觉道的道果,这种道果的现象与原理,完全可以用心理学理论予以说明。并且运用这种心理学理论,可以针对当机开设出可靠修养修行方法。最有特色的是无我论,这是打破五蕴突破自我意识后的所见,用现代科学哲学的思想诠说,就是对生命与客观世界,都不允许预设客体。人生的最高实现,是以无我、自在、大慈大悲的无住涅。这是打破五蕴后的自然成就,余后就是对众生的无尽奉献,名为法身事业,其文学象征为倒驾慈航。总之,佛家在用心理学来阐明教义教理,也在用心理学建立菩提道,并以心理学作为佛道实践的检验标准。
以上,对佛家心理学大系作了总观览。可以发现,佛家心理学似乎也是一些心理学共通的东西,不过对人生修养问题比较重视,纵有价值,尚不足以说明其独具特色。现代心理学进展神速,在众多具体领域已超过佛家心理学,也许已有理论就能说明佛家理论所论及的相关问题,或许不久将来能发展为同等的应用,甚至远远超过。且观现代心理学界的人华会聚,加之种种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的利用,岂是目前佛教所能望其项背者耶?佛家心理学除了借宗教以苟存,有何前途?且慢,佛家在如此古老时代有如此心理学成就,岂无独擅之场?佛家心理学的趣向,是由知识而进趣人生应用,其哲学性、伦理性、修养性、进趣意向都强烈而鲜明,所以有教化的性质而以此树立理性信仰。佛家心理学的目的,虽然泛泛地说是以心理学解决人生问题,但其终极是解脱五蕴、实现转依、人人成佛。这是其他心理学所不讲的,也是其他宗教所不讲的。如所前所及道果理论,并无第二家言及,其深刻洞见,实别有所恃,或许非寻常归纳统计反省实验所能达到者。佛家自在独擅之场,内明与开悟是也。内明者何?开悟者何?
内明adhyātma-vidyā,在梵语中的原义为有关神我的学问。但佛家内明不同此义,一者佛家是东方文化,不属于婆罗门文化体系,也不源于梵文典籍,其主旨与婆罗门不同;二是佛家为无我之教,不承认有神我。因此,内明在佛教中具有与外道“内明”不同的含义。佛教的内明有广义、常义和狭义的不同。广义内明,指佛家的教义教理之学,与“佛法”同义。如《瑜伽师地论》卷38云:“诸佛语言名内明论”。常义的内明,但取朴实的字义,指关于精神主体的学问,即佛家的心理学。如蕴处界食谛缘处非处七善巧等。狭义的内明,特指佛道心悟。如《大智度论》说:“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在心理学意义上来区分内明与外明,可用四句料说明:内明中的内明、内明中的外明、外明中的内明、外明中的外明。内明中的内明,指研究主观自我认识的学问,即佛道。佛道的核心是心悟,心悟是感性的,以意官为信息拾取门径,故佛道是心理学中的心理学。内明中的外明指客观认知为主的心理学,如认识论、思维科学等。客观认知,是理性的,以五官为信息拾取的门径。外明中的外明,指客观知识,如自然科学。外明中的内明,指科学哲学,研究客观世界的知识形式的学问。如知识论、逻辑哲学等。内明中的外明,是以心理为基点而走向客观世界,形成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哲学,如认识论;外明中的内明,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点而走向其认知主体,形成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哲学,如知识论。
佛家最狭义的内明,特指心灵的领悟,又称佛道、觉道,如佛教最初的“夜睹明星而悟道”及“三明达”等。根本是破除精神主体的幻觉,在理论旨趣和实践途径上,都与竭力论证神明主宰之存在的外道,完全不同。特义的内明,指最狭义的内明,即内明的内明,如禅宗以心为“宗”,佛教以心悟为特义“宗教”,这与外道以人神关系为宗教,形成鲜明的对比。佛道,作为内明中的内明,是从以心理为对象进而开拓到心灵主体的自身,特别是对心灵的自我意识进行深入探索,从明悟人生。这是以意官为中心的研究,是心理学中的心理学,是致力于人类自我理解的法门。虽然内明的内明,不脱离普通的心理学,在侧重点,在研究心悟,即人类自我的理解,故说“内明畅究五乘因果妙理”。
内明之内明,即是开佛心宗,悟达觉道。这是不共的。一般知识可能通过传授闻解而获得,但那只是干慧。心宗之道,不干授受,虽实无所得,却必须亲自到达。东说西说,总是不相干的。一大藏教,都没有说着一个字,何况本书世慧俗谈。但说到这里,说不出也得要说。下面就找几个话头,扯扯葛藤,权充现代心理学禅。谅我者,视为学界聊斋可矣。
参话头的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演变成五宗,就是禅、教、律、净、密。禅是禅定,教是教理,律是戒律,净是净土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2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强烈推荐:神奇的求财方法!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必须把因果的事搞好,因为你懂了因果,自己的烦恼就会降低,自己只会做好事,不会做坏事,因为这个身口意一动就是一个种子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2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佛陀开示——“同XING恋”产生的原因、解决办法 《大乘造像功德经》节录弥勒!复有四缘,令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爱欲。乐他于己,行丈夫事。何等为四? 一者,或嫌、或戏,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1
参禅以修止观为下手。止观功深,而得定慧。参禅以修止观为下手。止观功深,而得定慧。止观二字,必须并重,不可偏废。若止过于观,必落昏沉;若观过于止,必至掉举。昏沉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1、如何拜佛?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7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06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现在我讲一讲如何念佛,我们念佛人人都会念,人人还不太明白,人人都念,人人还都不太得力。什么叫真正念佛,如果给它下个定义就是:无心是真正念佛。什么叫无心念佛呢?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佛教徒常会犯一个相同的错误:他们不做小事积聚福德,例如每日做净水供养——因为他们觉得这微不足道、没有价值。可是他们也不做大动作,例如捐一年的预算给佛教大学、每个
文殊花开时间:2024-10-25
梦参老和尚:楞严经维那领大众恭诵: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诸位道友,我们今天总算缘成熟了,我们想讲楞严经好几个月了,我个人的障碍很多,因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4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
香道道具时间:2024-10-21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龙珠英雄:我是大神官的徒弟孙悟空,成功掌握完美自在极意功!龙珠英雄目前已经迎来了宇宙争乱篇的故事,整个的剧情也渐渐进入到了高潮。除了爆出的混沌神器宇宙之种以外,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佛家逻辑通论郑伟宏 著第八章 共比量、自比量、他比量一、三种比量的建立1、玄奘师徒对三种比量理论的整理发展之功因明作为佛家认识论的逻辑,同时又作为各宗各派共同遵守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9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一、禅的文化禅文化的发达显现了现代人心对古老智慧的需求。但就禅的本义来说,非属东方,也与时间上的古老无关。禅是令心灵觉醒的方法和觉悟心灵的智慧,原本不属于宗教,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