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自在
第三章 禅诗意境
《山中岁月》
鸡啼日未出,山色雾朦胧,一杯清香茶,至心供佛前;扫尘除心垢,拂镜见本性,自性何曾染,无妨随缘修;经行入林中,不觉路已穷,回首来时径,只见落飘零;依石片刻坐,一念历万年,起身余晖照,夕阳伴人归;入夜万籁寂,息缘好禅定,诸法本性空,明日待缘起。
《春在枝头》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无尽藏比丘尼
眉毛长在眼睛上,为何不见此眉?真佛本在汝心中,为何不见此佛?大道皆在平常里,为何不见此道?众生的心,到底在想什么……
修行者!一心想要明白大道,故终日到处参访。不论多远的天边海角,多高的山崖峭壁,只要有善知识所在,纵然踏破无数草鞋,也在所不辞。可惜的是「向外求法,了不可得。」故道出:「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不知经过多少寒暑,春花秋月,在追寻不得其解下,终于回到原点。此时暂且不起任何妄求,只以平常心来生活,就在那个当下,闻花香而开悟。故自诉「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天不在外面,而在汝心;真佛不向外求,而在内觅。柴陵郁禅师,一日乘驴度桥,不小心坠落而大悟,便道出:「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无事可量》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禅师
想要透过静坐,把心静下来,往往适得其反。何不思惟:心为何动荡不安?有何罣碍不平?
心攀外缘,妄起不静,于境上生心,则贪瞋痴一并而起。如能似香烟袅袅,不住一处,时时无心,随风而逝,自可凝然一心,万缘放下,故言「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然而妄本从真出,故无须除妄求真,只要不执一切,妄念自然止息。世间人事纷争,皆是缘生缘灭,实无一法可得,悟此「缘起性空」之真谛,则无事可求,无心可得,故说:「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不要去创造障碍,来折腾自己;不要去想象事情,来折磨内心。只要明白,所有的罣碍,都由妄想而出,您便能体悟到,无门禅师所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低头便见》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无德禅师
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凡事皆是一步一步而完成的。修行亦不例外,贵在「老实」二字,离此则无事可久,无法可成。
农夫老实插秧,才有收成之日;行者老实修行,才有证道之期。若肯「手把青秧插满田」,自然就会谦卑低头,恭敬待人,能如实修行,便可消融自我,使内心如天空一般清明,便能「低头便见水中天」。
当六根清净,六识出六门,不染六尘;如人处红尘,心不染着,故说「身心清净方为道」。若要彻底悟道,就当破除一切习气、无明的惯性,故不可随过去的习气而为,应逆转而上,故借「退步原来是向前」来说明修行的过程。
理可顿悟,事要渐修,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憨山大师曾言:「门外青山朵朵,窗前黄叶萧萧,独坐了无言说,四看妄想全消。」了,就了;不了,何时能了?
《云水自在》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守净禅师
日出日落本乎自然,花开花谢本是常理。非人弄日,使其变化;非神主宰,让花生灭。阴阳消长,成住坏空,是天道之循环,自然之法则,不是你我可以改变矣!
正如-流水无意往何方,只随因缘任漂流;浮云无心飞何处,只顺因缘去飘荡。无情如此,有情亦是,万物如此,人事亦同。故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不知因缘,故刻意处世;因不懂随缘,而到处攀缘,终究弄得精疲力尽,为尘劳所累。不明无为之妙,故有心造作,妄念不断,执心越重,使得神识日益昏沈,为烦恼所苦。
若能观云水之道,悟缘起之理,则有意归于无意,有心契入无心,就可随缘而过,处处自在,故言:「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无忧无虑》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王维
当一个人已无时间的概念,便是活在当下;已无空间的分别,便可随遇而安。
「偶来松树下」,您多久没有散步了,是否该出去走走?或许觉得还有很多事情未处理,但事实上做得完吗?仔细想想,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暂时放下它吧!走出去,去享受您的人生,不要葬身在办公桌前。
「高枕石头眠」,吃得下、睡得着,是有福气的人。是什么让人担心、害怕及不安呢?是我们无知的想法!使人坐立不安,寝食难眠,一切的烦恼罣碍,皆因心迷而被蒙蔽。不要再胡思乱想、胡言乱语,将身放松,让心柔软,安心的休息睡觉吧!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不要数日子,但要过生活,人生短短数十年,自己要好好的过,快乐的活。聪明的人,想让日子过得更好;智慧的人,是懂过好每个日子。想一想,如何呢?
《与世无争》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白居易
「蜗牛角上争何事」,此句言事。蜗牛喻人,寄生天地之间,实为渺小而微不足道,却为了一点利益,彼此争执不休,如同蜗牛头上的两角,时时在碰触。人们总是短视近利,因小失大,为了琐事而丧失大事;为了名利,而失去快乐,那值得吗?
「石火光中寄此身」此句言身。以古往今来而论,此身短短数十年,剎那生灭,停留不住,故经云:「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明白无常之变化,当即时醒悟,切勿执着此身,随缘放下,生死自如,时时活在每个当下!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此两句言人。富人亦非乐,贫者亦非苦。苦乐并非决定于物质,而是一种人生态度,故不因贫而不笑,不因富而乐欢,苦与乐皆在迷悟之间!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
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持清净。不论外境如何,不因没有声音才会清净,亦非搬离此处才会清净,更非哪里花香才会清净。也就是说,他念念都能够保持内在的清净,所以说「能自静」。
「住处是深山」,住处就是你的心。你的心深不可测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禅家以心为住处。《金刚经》云:「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直心就是道场,道场就在你心中,所以禅家自己能清净,他能住在内心的深山里面。
「门外事虽扰」,「门外」指的是世间。简单说,离开你的心,你就出门了。世间的纷纷扰扰很多,人、事、时、地、物,有形无形,顺与不顺都一样。
所以我们今天修行,要有禅定的功夫!什么叫禅定?处在任何时空,不被影响,这才叫「禅定」。所以说「坐中人亦闲」,这个世间,一切外境,别人对我们怎么样,我们内在总是悠闲的、清净的,这便是禅者的心境。
《事事如镜》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龙牙禅师
以日跟年比,日是短暂的;以年跟一生比,年是短暂的;以此生跟无限的时间比,人生是短暂的。人常忽略了现在,而去想象未来;忽略了已有,而去追逐未有。故始终活在悔恨之中,常有遗珠之憾过好每个当下,才是最重要、最真实的。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有朝必有暮,花开必花谢,此现象是必然的,故无须付予太多的感伤及无奈。看清它,则不为所惑;了解它,则不为所苦。一切境界,皆是因缘生灭、聚散离合,此是真理、是道呀!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万物包含人,人是万物之一,故花如此,人亦如此!自然有阴阳消长,人生有成败兴衰,此事本一同。事事犹如一面镜,镜中之人要知晓,镜里镜外皆不实,镜破人消入性空。
《心无两般》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佛印禅师
人有两种,一迷一悟,迷的是现象,悟的是真理。迷人常于相上打转,被境所牵;悟人了知真相,便于世间来去自如,不为所动,正如「一树春风有两般。」
飞蛾之所以扑火,因不知其害;愚人之所以自残,因不知其苦。有人觉醒,愿意向上提升;有人执迷,甘愿向下沉沦,真是「南枝向暖北枝寒。」
迷悟皆在一念,圣凡同属一心,哪来身外有佛,哪有心外求法之事呢?树还是树,人依旧是人。树历寒冬之链,才迎春风拂面;人经修行之路,方可明心见性。故言:「现成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到底是谁》
人生犹如幻中幻,尘世相逢谁是谁,父母未生谁是我,一息不来我是谁。中峰禅师
人生如戏,每人皆是自编、自导、自演。编出喜、怒、哀、乐,导出动、静、语、默,演出爱、恨、情、仇,戏一出一出演,剧一幕一幕落。不是成,就是败;不是兴,就是衰;不是男,就是女;不是少,就是老。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故「人生犹如幻中幻」。
生死轮回,随个人业力,流转于世。人进红尘,步入社会,彼此相逢,却不知谁是谁?说者叫人为“张三”,闻者不知己是谁;若问“李四”汝是谁说者自身亦不知,此谓「尘世相逢谁是谁」。
因缘所成,父母生我,今有此身,感念双亲。人长之后,常思生前,谁是我?又从哪来?为何而来?此生不解,又待何生!所以起疑「父母未生谁是我」。
花开必然花谢,有生必定有死。现在活活泼泼,生气依旧,不知何时,一息不来。若大限已至,世间假名不存,合眼蒙眬,我是谁呢?将往何处去?又为何而走?想未来之路,起不解之疑,故感叹「一息不来我是谁」。
禅意须心悟,实修方为贵;人生如梦幻,切勿迷中迷;身相有来去,自性不生灭;若问我是谁,见性便知晓。
《无喻可说》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禅师
真心若是可以言说,就非真正的心,只是假名为心,强名为说呀!让我寒山假借万物来比喻吧!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我的心!犹如天上的秋月,那样的圆满、光明好比地上的碧潭,这般的皎洁、清澈。就像月光,洒落在碧潭上,彼此相互辉映。秋月比喻是心之体,碧潭则是心之用。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只一心,却可照映千江啊!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无论怎样的譬喻、比拟,这天上人间没有一物可以来说明“我的心”是如何…如何…的呀!所以您们要寒山说,我也无法言语,更无法形容,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各自去体悟吧!
结语: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心本无相,故不可言说。「名,可名,非常名。」心本无名,强名为之。此偈,便如同此意。
寒山禅师借秋月、碧潭,来形容吾人的自性。正如圆满代表自性具足一切,光明象征自性能生智慧,皎洁反应自性能生万法,清澈则是自性本来清净。修行唯靠自身体悟,何必向外寻觅呢?
《形问影从》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寒山禅师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寒山大士,人颠心不颠。世人笑他,他笑世人,众人不解寒山,嘲笑他为一疯僧;寒山反笑众人,不知人生如梦幻一样,何必千般计较,万事去求。人人都去追逐名利,又有谁会骑车马来寻寒山呢?
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寒山所居之处,是高峰险峻,常人难以到达。要走过弯曲的溪水,却使人难以记忆;又要爬重重的高山,让人难以数清。在修行的道路上,要不畏艰辛,去参访明师。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一路走来,只见到地上的草,山上的松。露珠如同哭泣的眼泪,洒遍千般的青草;微风如同诗人吟咏,吹上满山的苍松。正如修行之人,受到善知识法雨滋润,身心如沐春风,已入了大道。
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不知走了多久,此时却迷在小径中。四下无人,只能自问自答,用我的形体,来问影子,接着该往何处走?佛不能度众,唯有众生自度,不可只依赖外面的善知识,而要向内在的大善知识参悟才是啊!
结语: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时时都有明师,处处皆有善士。若能恭敬求法,必遇菩萨指点、大士现身。所谓:「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一切还须自悟、自行,自成佛道呀!
《虚名无益》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寒山禅师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世人梦寐以求,人间富贵,想住琼楼玉宇,雕梁画栋金屋。我却独自选择,居住重岩洞窟,山高鸟绝,人烟稀少之地。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庭院的地上,空无一物,只有天上的白云,怀抱着幽石。正如我寒山,心无一物可牵挂,如同幽人隐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已忘了自我。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所谓: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我住此重岩,不知几载。只是常见春去冬又来,年复一年的变化忘了时间,亦忘了岁月。
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送给世间人的话:名利使人贪婪,富贵让人沈沦,不要盲目去追逐这些虚名,此对自己定是无所益处。
结语:重岩是我心,他人走不到,群鸟飞不至,只有我能临。心中本无物,方可体道心,白云抱幽石,吾心揽天地。一念悟万年,万年是一念,春去春又来,生灭亦如是。
寄语世间人,富贵如黄花,功名似流水,一点留不住,一片带不走,早早悟无常,一切尽虚名,此生不再迷,当下悟无生。
《本来无事》
出家要清闲,清闲即为贵,如何尘外人,却入尘埃里?一向迷本心,终朝役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况复不遂者,虚用平生志,可怜无事人,未能笑得尔。拾得禅师
心无罣碍,名为「清」;念无妄想,本自「闲」。有谁能出烦恼家,便是世间富贵人,故一语道破「出家要清闲,清闲即为贵。」
若不知世事如幻,故有人我之争,无事惹事,自找麻烦,如今怎会落得「如何尘外人,却入尘埃里?」
不明五蕴本空,六尘非有,故要“利”来满足于我,“名”来炫耀于世,自迷不悟,为欲所牵,正是「一向迷本心,终朝役名利。」
由于欲心不断,为得名利权势,故虚情假意,鞠躬作揖,送往迎来,片刻不闲;纵得短暂虚荣,也已精疲力尽,如同「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日不可追,因追不到;空不可抓,因抓不着。一切梦幻,因缘假合,要及早觉醒,而知「况复不遂者,虚用平生志。」
人因妄想,而盲目追求;但因执着,而恋恋不舍。所以感叹「可怜无事人,未能笑得尔。」若知三心不可得,则妄想自除;若悟无常不可求,则执着自破。
《蝇钻故纸》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古灵禅师
常人追逐外在有形的名利,而忽略内心真正的清净;修行者屏弃一切物欲,而执泥于空的精神状态。一是着于有,二是落于空。
虽不贪求一切,亦莫否认所有,故勿「空门不肯出」。今知要出,也不能如蝇不知纸窗,见光便盲目乱飞,故言「投窗也太痴」。
因此当深入经藏,才有方向,但却不明经义,反被经转,而「千年钻故纸」,执迷于文字,只会于纸上谈兵,口中说禅,而不悟本心,不见本性,「何日出头时」?
读经不行经,只不过知解之徒。禅非文字能现,心非口头可言,而是要在生活中参究,平常中领悟。故马祖禅师开示:「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