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日期:2009.6.7--2009.6.12
片数:共3片(本片为第2片)DVD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掌三称)
打开楞严经讲义。
[巳四 舌味识界(分四)]
舌根对味尘所引发的舌识。
[午初 标举三界 二 双以征起 三 分合难破 四结妄归真 今初]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
阿难!又汝所明,内的舌根和外的味尘来互为依缘,生于这个舌识。
[午二 双以征起]
[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此识到底是因为内的舌根所生的识,以舌根为立舌识之界?或者是因为外尘(外面的味尘)而所生的味识,以味来立味识界?
[午三 分合难破(分四)]
[未初 破因舌生 二 破因味生 三 破因空生 四 破和合生 今初]
第一个,先破因舌根而生识。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阿难!如果说这个舌识,是因为舌根自己产生的,而不必借重外尘的话,那么,这个世间种种存在的味道就没有意义了,因为舌会产生识,那么,这世间所谓的甘蔗的甜、乌梅的酸、黄连的苦、石盐的咸、细辛和姜跟桂,这三种是辣味。如果没有这些味尘来配合你的舌根,那都无有味,没有外尘,所缘的这些外尘,那么你的舌根也没有办法产生舌识,所以,单根不生识。意思就是说:如果单单舌根自己会产生舌识的话,那么,外面这些甜、酸、苦、咸、辣,都没有意义了,因为这些味道并不重要,你自己舌根会产生舌识嘛,就变成都无有味,都不需要有这个外尘了。汝自尝舌,现在你自己尝一尝你的舌头,为甜为苦?到底又是什么味道?
[此破识因舌生。若谓舌识,单因舌根所生,不藉味尘,自能了别其味,即以舌为识之界者;则诸(助语辞)世间,甘蔗甜味,乌梅酸味,黄连苦味,石盐咸味,细辛药名,]细辛,药名,是马兜铃科,多年生的草本,它的根可以做药。[生姜、]大家都知道。[肉桂]它是植物名,属于樟科,常绿的乔木,叶厚有光泽,长椭圆形,花绿黄色,有香气,可以供药用,[药品,此三种皆辣味,都成了无有味。倘无有此等味尘,来合汝舌,]这些味尘没有,那么你自己尝一尝你自己的舌根,[汝自尝其舌,到底还是为甜耶?还是为苦耶?]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不自生,云何立界?]
假设说舌性是苦的,这个苦当然是包括甜、辣、咸等等的味道,如果舌性、舌根之性它是苦的,那么,谁来尝汝之舌,而知其是苦的呢?意思就是:舌根如果是苦,那么,就不可能知道是苦,就像眼睛能见色,却见不到自己的眼根。如果舌根是苦的,就没有办法尝到苦味;或者舌根是甜的,那就没办法尝到甜味;就像眼睛能看到外色,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一样的道理。所以,舌性是苦,就没有办法尝到那个苦味,舌不自尝,舌当然不能自尝其苦,那么,谁为知觉?谁能够知觉其舌是苦呢?意思就是:如果舌性是苦,谁来尝汝之舌,而知道那个舌是苦的?舌当然没有办法自尝,就像眼睛没办法看到自己的眼根;舌如果是苦,那么,谁来知觉那个舌本身是苦的呢?
底下说:舌性非苦,如果说舌性若是非苦,那就是没有味道,[非苦]就是也非苦、非甜、非咸、非辣,这个[苦]代表一切味道。如果说舌性非苦、非甜、非咸、非辣,什么味道都没有,就没有味道了,味自不生,这味当然就产生不出来;味产生不出来,为什么可以用味道、用舌根来立这个识界呢?没有味道的舌根,那立什么?舌识不存在。
[此明舌性,有味、无味俱非。承上云:若自尝其舌,舌性是苦,谁来尝汝之舌,而知其苦也?苦字该甜等诸味。盖舌不能自尝其舌,如眼不能自见其眼。有孰(谁字解)为知觉,其舌是苦耶?若谓舌性非苦,即无有味,则味自然不生于汝之舌,云何可立识界耶?]连味道都没有,怎么可以立这个识心呢?
[未二 破因味生]
前面是因舌根而生,立这个舌识不存在;底下是因为味道而生,意思就是:味道本身就可以产生识心。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现在这段要转另外一个方向,前面是单根不生识,现在是单尘也不生识。这舌识如果是单因味尘而生,而不必借重舌根的话,识自为味,这个[识]就是舌识,那么,舌识自然为味尘。相同之理,于舌根、同于舌根,相同之理就是本身自然就是有这个味道。为什么?这味道会产生识心,意思就是:味道本身就有识,尘生识,如果不必借重根的话,那就一样了,跟前面所讲的舌根的道理是一样的——舌根不必借重外尘,舌根自己会生识,这道理一样,应不自尝,舌根是苦,不知道苦,就像眼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眼睛一样,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呢?这个味道会自己产生,不必借重舌根的话,那你如何来了知是味非味?因为舌根不自尝,那么,味尘生识的话,这也是一样,不能自尝其味。当然,不能自尝其味,就不知道什么是味道,到底有味或者是没有味道。
整句把它贯串起来的意思是:前面是舌根生识,这段是:如果外面的味尘生识。此舌识如果单因味尘而生,就不必借重舌根,那么,这舌识自然就是味,因为舌识就是味道,本身就有分别的作用。为什么?味尘本身有识心,当然它本身就是舌识,本身就有味道,那么,这样就跟前面所讲的舌根一样的了,有这个功能,同时有这个识。但是,话讲回来,如果味尘自己生识,那么,就跟舌根一样,不能尝甜、苦。因此我们知道,如果味尘自己生识,那就不能尝味道了,就跟前面讲的舌根一样。云何识知,如何了别到底有没有味道呢?为什么?因为味尘所生的识,没有办法分辨自己。
[若言舌识,单因味尘而生者,识自然就是味。]因为识心本身就是味了,那当然[味不能自知其味,同于舌根,应不能自尝其舌;既不自尝,云何而能识知,]到底[是有味,而非有味耶?]这个味觉失去了、味道失去了。为什么?因为味本身就是识。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这段是依据前面那段来讲的: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就是这个识是从味道而产生的、味尘而产生。现在更进一步说:又外面的味尘,这一切味,非一物生,那么多的味道:酸甜苦辣咸,当然不是同一物所生的,[非]下加:[同],[物]下加:[所],非同一物所生,就更清楚了,一切味绝对不是同一物所生的。甘蔗的性生甜;盐巴一定是咸的;黄连是苦,这么多味道怎么可能是同一种东西所生?那么,外面的味尘既然是多生,因为识是由味所生,所以,识体应多体,前面假设说:味能生识,就味等于识,所以,多味等同多识。
再讲一遍:又一切味,绝对不是同一种东西所产生的,味道既然有多种而产生,当然,分别味的识就应当多体性,因为前面讲的,假设说:识由味、味尘而生。
注解,[又味尘类广,]就是味尘之类是很广的。[一切之味,元非一物所生。]这大家统统知道的。[以能生之味尘,既从多物而生,而所生之识,自应从味亦有多体,]因为前面假设说:味能生识,当然母亲多的话,儿子就多,大家都能生,[如母多,子亦应多,]一定的道理。如果把甘庶当作是母,甘庶生甜味,如果苦、辣、咸也是这样,[此以味多,而破识一也。]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这段是继续前面:[若因味生]——如果舌识是单因味尘而生的,这一段还在发挥。如果说:舌识这个体性只有一个,一个识体,就是只能辨别一种味道,因为它只有一个体性,这个识体当然又一定要因为味道而生,这味道而生,识体又只有一个,体必味生,而且这个舌识、识体当然又一定因为味道而生,那么,这一些什么咸的、淡、甘、辛,都没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因为所生的识只有一个,识体若只一个的话,那么那些味道还有和合的味道,[和合]底下加:[味],[俱生]底下加:[味]; [诸变异]底下加:[味],这是强调种种的味道。譬如水跟盐合在一起,这叫和合的味道,就变了。还有俱生,黄连本来就是苦的,盐巴本来就是咸的,俱生味,本来就具足的。那么,我们煎、煮、炒、炸,那都是变异味,加上现在这个美食专家,本来不是很好吃的,煮一煮就很好吃了,这就是经过了烹饪以后变异的味道。应当同一个味道,为什么是同一个味道呢?因为识只有一个,而且这个识一定要由味道而生,那么,这个味道就等于没有味道,是同一味,因为识体就把它变成同一味。为什么?没有分别,因为识体是由味而生的,今识体只有一,当然就同一味,什么东西吃进去,因为它的识只有一,就像一个大门,进来统统由这大门,只有一了。
再讲一遍:如果舌识的识体只有一个,那么,这个识体,又一定必须从味道而产生这个识,假设说这种存在,那么,这些咸的、淡的、甘的、辛的,和合味,或者是俱生的味道、种种的变异味,都没有用!为什么?因为同一个味道,因为识体只有一个,只能分辨一种味道,那么,什么味道进去,它就是一,应无分别。
[设若识体是一,其体必定因味生者,所生之识是一,能生之味亦应非多。]因为识是由味而来的,那现在识体坚固的说是一,那味道没有用的。[如世间盐之咸、水之淡,蔗之甘,姜之辛(辣也),亦该酸苦,]当然包括酸的、苦的,[是为六味总相;和合俱生变异,是六味别相;如豆面盐水,合而为酱,]我们常常讲的豆瓣酱,都不离这个而产生的。[是为和合;如黄连生来便苦,其味与物,俱时而生,谓之俱生;如变生成熟,]煮一煮烹饪,由生变熟。[异其本味,如炮炙,][炮]是用少量的油,用猛火把食物炒熟,通常是用在肉类的,就是炒;[炙]就是现在很出名的烤肉。或者[煎煮之类,皆名变异。种种诸味,皆当同为一味,亦应无有分别,如子一,]儿子只有一个,不可能二个母亲生的,二个母亲共同生一个儿子,不成笑话了?一人生一半?儿子是一,[母亦应一,]所以,[此以识一,而破味多也。]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这段是继续前面[应无分别]那句讲下去的,应无分别,连分别都没有了,没有分别,哪里叫做识呢?识就是以分别、了别、有作用叫做识嘛,连这个分别都没有,怎么叫舌味识界呢?
[识以分别为用,承上诸味既合为一。则无咸、淡、甘、苦、酸、辣之分别。能生之味,分别既无,所生之识,分别亦无,则不应名之为识。云何复名,舌味为缘,生汝中间舌识界耶?]
[未三 破因空生]
破除因虚空而生识。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那怎么可能?虚空本身怎么会产生我们的舌识呢?[以上根生、]不存在,单根不生识,[尘生,]单尘也不生识,[二俱不成,恐计从空而生,然空性顽钝,故曰:不应以无知之虚空,生汝有知之心识耶?]
[未四 破和合生]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就是舌根和味尘来和合,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即于是中,在你所谈论的这个中间它有问题:元无自性,你根本找不到中间之相。在根尘的中间其实本身并没有自性,意思就是没有根、没有尘,根无自性,尘无自性,根不像根,尘不像尘,哪来的中间?元无自性就是根本找不到中间之相。云何界生?怎么可以说由根对尘来产生舌识、来定这个舌识界,说舌识界是由根尘和合而生的?这个根本就是不可能,根无自性,尘无自性,中间相也不可得,怎么可以因为这样来定舌识之界呢?
注解,[若以舌根味尘二者,和合生汝舌识者,舌是有知,尘是无知,一经和合,体性纷杂。如世间水土和合,水失流动之自性,土失干燥之自性,故曰:‘元无自性’能生根尘,自性既无,云何识界,可从而生?本科四性推检无生具足:不因舌生,是不自生;不因味生,是不他生;不因空生,是不无因生;不因舌味和合生,是不共生。]
[三分文难破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舌味——舌根跟味尘来当作缘,来产生舌识界,三处都无:根、尘、识三处,都不存在,相妄性真嘛。则舌与味,及舌识界三,本来就不是因缘法,因为不由根尘所生;非自然性,也不可以说是外道讲的无因。
那么,这一段研究了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一个修行人,事实上不必在饮食上一直超过本分事的享受。重点就是说:能够取得支持我们的色身修行的体力就可以了;但营养也必须照顾好。大部分的人由饮食生出病的人比较多,多是吃得太多而生病的,很少人是因为吃得少而病的。印光大师讲,说:我们这个胃,能吃七分饱就好,感觉到饱就不能再吃。从医学上来讲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吃到八分、九分饱,撑了,或撑到十分,胃就没有空间来蠕动;多出来的东西没办法消化,就会产生强大的废物,变成身体的一种负担,排泄不掉,就会产生身体不必要的毒素,或者是血液上的消化不掉、排除不掉,因为我们的胃有一定的体积、容量。所以,大部分的人是吃坏了,不是饿坏了的比较多。也就是说:因为我们不了解饮食的一个定义,譬如我们吃到一个程度,胃已经饱了,但因为无量劫来的贪心,就会一直想要再吃。因为眼睛不会饱的,眼睛只用看的,它不晓得这个胃有多么的辛苦:哎呀!你不要再喝了!为什么大家喝酒喝到变成宿醉、回去一直呕吐,就是眼睛欺骗了胃:这个酒肉那么好!由于眼看(美食)、耳(听酒桌上觥筹交错的)热闹而忘记了胃所能承受的能力。
其实我们的生命里面,不需要过得这样自我惩罚,如果你吃到七分饱,感觉饱了,这个时候就是停的时候,你这个就是健康的饮食,因为你留有二分至三分的空间,让它收缩,可以整个消化,变成能量跟气化。但是如果过分的话,吃到呕吐,像吃喜宴、龙门宴等等这些,就是吃了以后再去吐,吐了以后再吃,这是很伤身的,非常伤身的!我们一定要了解,多少对饮食上稍微知足,对身体也好、心灵也好,这是印光大师、还有医学上特别的交代,让胃一定有空间去消化食物。真正消化吸收,就会转换能量;而使胃吃到过饱,就会完全没有空间,就没有办法消化吸收,这个机器停顿,就会产生强大的胃酸,会一直呕吐,消化不了。
[舌界,即舌识界。前三科系尘为名,曰色识界、声识界、香识界,此科并后二科,系根为名,曰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余同上可知。]
[四舌味识界竟。]
看原文师父再解释一遍,我们一气呵成的解释。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又汝所明了的,由内在的舌根,跟外在的味尘,来作为互相的依缘,而根尘所生的这个舌识,此识到底是由内舌根所生,以舌根为立舌识之界?或者是因为外尘的味尘所生的,以味尘为主要来立味识界?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阿难!若此舌识是因舌根自生舌识,不必借重外尘的话,那么这些世间的甘蔗的甜、乌梅的酸、黄连的苦、石盐的咸、细辛、姜、肉桂的辛辣味,这些都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舌根自己会产生味,变成都无有味,如果没有这些味来和合,那就变成舌根没有味道了,没有外尘的味。现在你自己尝试舌头看看,到底是甜还是苦的?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不自生,云何立界?]用假设来说明,如果舌性是苦的,那么谁来尝汝之舌叫做苦呢?舌不可能自尝其舌,那谁能够知觉其舌是苦的?就像眼睛不能看到自己的眼根一样的道理。如果说舌性不是苦的,也不是甜、辛、咸、辣,统统不是,那就表示没有味道了,味不自生就是没有味道,云何立界呢?怎么可以来立舌识界呢?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如果这个舌识是单因外面的味尘而生的,而不必借重内在的舌根,那这个舌识本身变成自己就是味尘,自为味,为什么?因为味道本身有识,识本身有味,所以就变成跟前面舌根一样的,应不自尝,舌根苦就不知道苦,舌根甜就不知道甜,如眼不见其眼,因为味道如果是识的话,就变成跟舌根一样的。云何了别,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又一切味,非同一物所生,味道既多,分别的识体也应当多。[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如果识体只有一个,这个识体又必须要借重味道而生,那么,这一些所生的识变成一个,这些味道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譬如说咸味、淡味、甘味、辛味、和合味、俱生味、变异味,种种的变异味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为什么?因为舌识只有一个。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分别既无,连分别的能力都没有,怎么可以叫做识呢?云何复名,舌味识界呢?[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你说舌根和味尘和合,在中间产生这个舌识,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因为连根尘都是空无自性,如何有中间之相?没有中间之相,怎么可以立这个因根尘而有的舌识之界呢?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舌根和外面的味尘为缘,而所产生的舌识界,根、尘、识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识界三,本来就不是因缘法,因为都找不到,都是无生;但是,也不能说无因而生,不能无因而生。
[巳五 身触识界(分四)]
[午初 标举三界 二 双以征起 三 分合难破 四 结妄归真 今初]
我们讲完了眼、耳、鼻、舌,现在要讲身触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
阿难,又你所明白的,以前所讲过的,由身根跟外面的触尘来互为依缘,而产生身上的身识。
[午二 双以征起]
[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这个身识到底是单由内身根所生的,用身来立身识界?或者是单由外尘的触尘所生的,以外面的尘来立身识界呢?
[午三 分合难破(分三)]
[未初 破因身生 二 破因触生 三 破和合生 今初]
现在破从根而生识,[阿难,若因身生,必无离合,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阿难!如果说这是身识;[因]就是由,单由身根就自己可以产生身识,不必借重于离、合的外尘,必无离跟合,因为身体有感受性,离开了,身体就知道它离开了,接触到身体了,就知道,所以离跟合,身体都知道。二所觉观之缘,这个[觉]就是粗,细就是观,粗跟细的二种心,叫做粗觉、细观,这是对离、合说,离合碰到身体来讲的话,有粗还有细,我们可以觉察,现在没有借重离、合二种触尘,当然也就没有所谓粗觉跟细观了。那么,身何所识?身体没有离合之境,怎么能够生识?
[此破单根,不能生识。觉观二字,粗缘为觉,]很容易觉察。[细缘曰观。有能觉观与所觉观之别;又有离时觉观,合时觉观二种。若谓身识,单因身根而生,不藉触尘者,如是虽有身根,必定无有离合二种,]来配合,[所觉观之尘缘,则惟身无境,安能生识乎?]
[此句又作一解:合离是触尘,觉观指识心。]意思就是:[谓必定无有合离,二种触尘,为生觉观识心之助缘,何能生汝身识乎?纵许能生身识,无有触尘,将何所识耶?]没有这个触尘——没有离、合,你的身体完全不可能知道有这个识心。[此计识因身生者,]这一段告诉我们:身识单由身根来生,[非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根一定要借重外面的合跟离二种触尘,所以说单根生识是错的,意思就是单身根是不可能生识的,因此如果说执着身根能生识,这个是不对的。
[未二 破因触生]
底下破因触尘而生身识。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如果说这身识是单由外面的触尘而生的,那么,身体的身识就不必,必无有汝身。为什么?就唯尘无根,这变成不可能了。是不是?谁有非身,知合离者?天底下每一个人,哪里有没有依于这个身根而能够判定是合是离?连身体都没有!判定就是说是合、是离的触尘。就像说:你儿子今年考大学考上没有?他说:我连儿子都没有,那里有考没考上大学这个问题?连身根都没有,怎么可能有知道什么合跟离的触尘?再讲一遍:如果说这身识单因触尘而生,而不必借重你的身根,也就是唯尘无根,天下之人,哪有没有根身,而能知道合离之触尘呢?不可能!
[此破单尘,亦不能生识。若计身识,单因触尘而生,不藉身根者,必定无有汝身,惟尘无根,不成身触为缘之义;世间谁有非依于身,能知合离之触尘者?离却身根,则能生之触尘,尚不可得,则计识因触生者,亦非也。]
根生不对、触尘而生也不对,好,单根不生、单尘也不生,现在是[未三 破和合生]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
阿难,无情之物是不能自知有触的,身知有触,就是说:无情物是不能自己说有知道这触知的,一定要有情物的身知,方才知道有这个触尘。意思就是:一定要与身相合,才知道有触。再讲一遍:阿难!无情物是不可能自己知道有这个触尘,一定要借重有情物的根身,才知道有这个触尘。
[此标触知之相。世间之物,不能自触而成知,]因为世间之物是无情物。[必定与身相合,方知有触。此二句,为下正破共生之张本耳。]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知身即触,知道根身变成所知了,即触就是由能触而来的,能触就不是根身了,就像眼根就不是色尘,色尘就不是眼根。在这一段,能、所一定要分开,譬如说: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那眼根一定不是色尘,耳根一定不是声尘,现在这段也是这样子。知身即触是什么意思?能够知道这个身,这就是由触所产生的,所以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即触,这个[触]是主动的,能触,身是所知而已,附带的而已,这是能、所要分开来。这段这色身,色身为所知,就是由能触的触尘而来的,现在触尘采取主动,站在主导的力量,因为根跟尘各有能所,根可以能、可以所,尘也可以能、也可以所。所以,知身即触,就是知道这个色身的根身一定是由能触的触尘而来的,所以,身是所,触尘是变成能了,身但为所知,因为单单身根是不知道触的,那么,知道这个触就一定有身根。在这里能触为主动,就是能,根身只是所知而已。
第二句:知触即身,如果知道触,就是由能知的身根而来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能够知道触,这就是由身根所生,在这里由能生的根身采取主动,而触尘只是被动。就是说:眼如果能见色尘,那一定是眼根,知道色尘的一定是眼根,所以,这里是眼根变成采取主动;叫做知触即身,知道这触尘的一定是由根身而来的,所以,根身是能,触尘是所,因为触变成但为所知,单触、触尘是不知道有根身存在的,因为有根身,才知道有触,所以,身根就变成能,触尘就变成所。
即触非身,即触就是由触生的话,那就不是能缘的根身。即触,如果知道是触尘,即触就是站在触尘的角度来讲,它就不是根身,站在能触的触尘,它是能,就不是所触、所知道的根身。即身非触,如果站在根身的角度来讲,它就不是能知的触,能知的身根来讲,它就不是外在的触尘。所以,站在根身的角度来说,它就不是触尘,意思就是:能、所一定要分开,总属于一边,很清楚。眼如果见色,眼不是色;耳能够闻声,耳不是声;鼻能够嗅香,鼻当然不是香;舌能够尝味,舌当然不是味;身能够知道触尘,身根当然不是触尘,我们一定要能、所分得很清楚。
第一句:知身即触,第二句:知触即身,第三句:即触非身,第四句:即身非触,那么,一跟三是连贯的(知身即触,即触非身),二跟四是连贯(知触即身,即身非触),因为它是交叉在强调同一件事情,强调能,它就不是所;强调所,它就不是能。看一、三配合起来讲怎么说:知身即触,即触非身,联合起来讲:知道这身根的话,身根但为所知,即触就是由能触的触尘而来的,触尘是主动,身但为所知,单身是不能生触的。所以,知身即触,即触非身,知道这根身就一定是能触的触尘而来的,所以,触尘变成是主动、能。根身是变成所知。第三句:即触非身,知道这个触,当然就不可以兼所触的身根了,知道能触的这个触尘,就不可以说它是所触的身根。
再来,第二句接第四句,知触即身,即身非触。知触即身意思是:知道这个触尘,我们就知道,它一定是由能触的身根所产生的,所以在这里,能触的身根,就绝对不是所触的触尘,所以,接第四句:即身非触,就是能触的身根,绝对不是所触的触尘,因为能、所是很清楚的,就像眼睛一定不是色尘,耳根一定不是声尘,鼻根一定不是香尘,舌根一定不是味尘,由眼色、耳声、鼻香、舌味来讨论,你容易了解,由身体跟触,它是同时发生的,没有能所,又必须要分开能所,这个就非常困难!知触即身,知身即触,它没有能所,它同时存在的,但是,你又必须能、所分得很清楚,所以,变成根(身根)跟尘都是空无自性。
[此下文分三段,正破身触和合生识,]正破身根、触尘和合生识,[俱不成共生之义。此中首句知字,即上段身触合处,所显之知、属识;身字属根;触字属尘。此文承上,物不能自触而成知,必与身合方知有触,遂计身触]二缘,[和合共生。]而生这个身识。[今以所生之识,无双兼根尘二相为破。]意思就是:讲能,就不是所;讲所,它就不是能。[文有四句。上二约双即,不得为共生;下二约双非,亦不得为共生。乃以所生之识,仔细审察,还是知身乎?还是知触乎?]到底是身?是触?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者:若知于身,此识知,即从触所生,]触就变成能,身就变成但为所知,就变成所了。[并不兼乎身,]并不兼乎身就是:能触就不是所触的身根,这个不是很困难。[以身但为所知;]就是能所很清楚的。[若知于触,此识知即从身所生,]如果知道触尘,就知道是从能触之身根而来的,身根变成能,触变成所。[并不兼乎触,]并不兼乎所触之触尘,[以触亦但为所知;]因为能知的是身根,能知——身根,触尘但为所知。[上句即触所生,下句即身所生,其识知,皆单属一边,]能所分明,[何得为根尘共生耶?]
[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者:即触即身,乃承上二句,]上面二句讲得很清楚: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即身之文。若此识知,即从触所生者,则非兼于身,]因为能不是所。[惟单属于触之一边;若此识知,即从身所生者,则非兼于触,]因为能不是所,能生的身根,绝对不是所触的触尘,[亦单属身之一边;]能、所还是很清楚的,根跟尘,我们都知道的非常清楚,就像眼对色、耳对声一样的清楚。何以故?[何以为共生乎?另作一解,以便易知。四句中,以一、三相连,二、四相连,解曰:所生之识知,若知身根者,此知即是从触尘所生。接第三句:即是从触尘所生之识,当非兼属身根,何得为共生耶?第二句,所生之识知,若知触尘者,此知即从身根所生,接第四句:即是从身根所生之识,当非兼属触尘,]意思就是:根不是尘,尘也不是根,[亦何得为共生耶?交光法师所云:‘所生无兼相’者是也。]意思就是:所生之身识,不可以兼能所相,能就不是所,所就不是能,单属一边,叫做所生之身识不兼能所,不可以讲能跟所同时,叫做无兼相。
经文,[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这里是说:内在的根身和外面的触尘,二相元无处所,本来也没有内外对待来讲。以触来说,只要一接触到这个身体,感受到触,就是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叫做合身即为身自体性。只要用触来感受,感受到身、手,手有感触,其实这个触就是合,合于身体的一部分。所以,感受到这个脚有触尘,这个触尘也是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合身即为身自体性,这八个字要连接起来念。用触尘来讲,触到哪一部分,合在这个身,其实就是身体的自体性。为什么?合脚,是身体的一部分;合手,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合头的触尘,也是身体的一部分,不可以分开,意思就是:触就是身,没有能所,没有能所就是破除和合而生。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如果离开这个身体来说这个触尘,这便是虚空等等的色法了,那么,离开身体来讲触,那就是不可能,色声香味触。
[此段以能生根尘,无内外对立之相为破。以身根之与触尘二相,元(本也)无内外对立之处所。此二句标,下释云:以触合身,即与身为自体,合而不分;]合而不分底下加:无身外之触,触外无身。合而不分意思就是:无身外之触,触外无身,触尘以外绝对没有身。[若触离身,即是虚空等相。等指色法]等等。[身外无非色空诸相。]这个[色]包括色声香味触,还有虚空相。[此明合离,皆无身触对立之相,]无论是合的触,合就变成身触了,合哪里的触,它就是属于身体的一部分,刚刚讲了,也没有共生相;离,那就等虚空相,哪里有触呢?皆无身触,对立就是能所,意思就是:没有能生的根跟尘合起来所生之相,叫做皆无身触对立之相,有能所就是有对立,能生。
[何能共生身识耶?]之相。[交师所云:‘能生无对相’者是也。]讲内根、外尘,其实都是二乘人,内根、外尘而生识,这个都是方便二乘人,因为他的智慧就到这个地方。所以,我们晓得的,二乘人所学的、权教菩萨所学的,是不究竟的,要了解,大乘菩萨是顿悟,不可以用析空,要用体空,当体即空。你用析空的话,那是意识心,用析空观,那仍然属于次第性的东西,那不是佛法。用分析一件事情,是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只能讲:他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很无奈的,你不讲这个次第的话,没有办法慢慢引导他进入佛的领域;可是,如果你一直讲这个次第,来剖析一件事情,那么,就更不可能进入佛的领域;因为佛的领域,你一定要顿悟,没有东西可以分析,当体就是空。也就是:一合相其实就是空,没有东西可以分析,小乘、大乘的差别相,最大的就是这个地方,小乘用不净、苦、空、无常、无我来分析给你听,所以你要慢慢的远离五欲六尘;大乘,连净都没有,哪里有不净?就像虚空,等虚空法界都是无相,哪来的能所?哪来的不净?哪来的净?这究竟义,单刀直入,你就必须要顿悟,没有东西叫做不净,也没有东西叫做净,父母没有生你的时候,什么是不净?什么是净?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你用分析的、剖析的,慢慢引导一个,这只能说为拿一支拐杖让他走路,他必须要依靠这一支拐杖慢慢修复,将来自己身体健康以后,就自己会跑,就把拐杖丢掉。
这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叫你修止、叫你修观,才能入于佛道;可是,这一句仍然是方便的,止无所止,观无所观。止,没有能止所止,观,亦无能观所观,绝对的空性,没有东西可以止;绝对的空性,没有东西可以观,单刀直入,顿悟契入无生,无生,哪里有生?无生,哪里有灭?无生,哪里有能?无生,哪里有所?无生,哪里有可以能观?无生,哪里可以所观?能观、所观,仍然是微细的次第性,不能入佛的境界;能止、所止,仍然是微细的方便;不能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一念无生,即体即用,体即真如,用即般若,体用一如,这才是真正的佛道。因此在不得已的时候,讲种种的语言、名字、名相,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就像一个人如果是靠着仪器来过日子的,这表示这个人是不健康的身体。
譬如说我不能呼吸,就装这个呼吸的助呼器,这表示这个人面对的是病苦,他没有办法绝对自主;一个人还需要依靠佛法来安慰、依靠朋友来安慰、依靠师父来安慰,或者是依靠善知识来安慰,这个是很无奈的事情,因为你是凡夫,或者是需要佛法来慰己;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讲的话,就是你必须靠这些拐杖你才能走路;必须靠这些助呼器,就像加护病房里面的病患,你要推轮椅才能走路,要借重某一种东西,才能活下来,或者是行动方便,就表示这个人是残障,是严重的接近死亡,送进加护病房的任何一个病人,都必须借重仪器,才可以存活;同样的,一个修行人,一定要依靠某一种东西——语言来安慰、朋友来安慰,你才会快乐一点点,那这就离佛道很远了。
这个佛道的最后念,你要知道,那一念契入的时候,一定要完全是顿悟,当体即空,与法界性同,没有任何的次第、没有任何的止、没有任何的观,没有什么九次第定,没有!没有内、没有外,没有能、没有所,没有任何的善巧方便;没有语言、文字,二六时中,不倚一物,这个就是佛道,入于大寂灭涅槃海,也没有寂灭之相;破除我空、法空、空空,也没有我空、法空、空空之相,没有!究竟成佛,也无成佛之相;究竟如如,亦无如如之相;说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也不能说;说一切法本无,本无亦空,如是体悟,绝对的存在,性相一如,这个是佛的境界,没有任何讨论的空间,没有任何的语言,不可以依靠任何的讲经说法,单刀直入,就是显现如来藏性,这个就是佛道,用次第性的东西,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佛,永远没有办法!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内根、外尘,这是二乘人所讲的、权教菩萨所讲的,连中间的相都没有,内根、外尘,空无自性不成,中间之相怎么可以成立呢?中间的相没有成立,那么,我们的身识就不存在了。所以,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呢?汝识识生,就是你的身识而生,到底是从根还是从尘来立界?根,根空无自性;尘,尘也是空无自性。
[此明根、尘、识三界,互不得成。上二句因能生根尘,内外二界不成,以致中间所生之识,亦何从而得安立?中二句,因中间所生识界,不复成立,致内外根尘之性亦空。末二句总结,不能共生。以上三界,皆不得成之故,则汝身识之生,毕竟从谁以立界耶?]
[三分合难破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我们应当了解,身根与外面的触尘互为因缘,来生身识界,三处都不存在,根身不存在、触尘不存在、中间所生的身识也不存在,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上可知。五身触识界竟。]
诸位翻回来经文,我们消文释义一遍:身识界,[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阿难,又汝所明,身根与触尘为缘,而产生的身识,此识是因为内根身所生,而以身根来立这个身识界?或者是因外尘所生,以触尘为身识界呢?[阿难,若因身生,必无离合,二觉观缘,身何所识?]阿难!如果这个身识是由身根单根,不必借重于外尘的离合所产生的觉观之缘,那么,只有根身,没有离合之境,又怎能生识呢?[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如果这个身识,是单由外面的触尘而产生的身识,那么,就不必借重你的根身,意思就是:唯尘无根了。那么,请问你:全世界的人,有哪一个人不必借重于根身,就能够知道合、离这个触尘呢?绝无是理啊![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阿难!我们知道,无情物本身并没有触知,这个触知必须要有情物的身知,才知道有一个触,一定要借重于身来相合,才知道有一个触尘。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当我们知道根身的时候,一定很清楚,是由能触的触尘,来知道所知的身根;知触即身,当我们知道触,就知道这是由能缘触的根身所产生过来的。所以知道前面:知身即触,就是能触的触尘就绝对不是根身;知触即身,就是能知道的身根就不是所触的触尘。即触非身,能触就不是所触的身根;即身非触,能触的根身,就绝对不是所触的触尘。所以,知道身,就知道它是由能触的触尘而来的;知道触,就知道它是由能知的身根而来的。所以,知道触,它就绝对不是身根;知道身,就不是所知道的触尘,能、所要分得很清楚。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何况内根、外尘二相,本来就没有内外对待之处所,以触尘来讲,合身体的哪一部分,它就是身体的自体性,离开了身体来说触是不对的,虚空就没有触尘,所以,虚空等法就是外面的,则外面的虚空等等这些法,当然就不构成触了。[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内外不成,中云何立呢?内根、外尘是权教所说的,连中间之相都没有,如何有这个身识呢?内外性空,那么,你的身识,到底是依据什么来立界的呢?[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故当知:身根触尘为缘,来生这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以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巳六 意法识界(分四)]
就是意根、法尘而所产生的第六意识心。
[午初 标举三界 二 双以征起 三 分文各破 四 结妄归真 今初]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
阿难!又你往昔于我所教过的教法里所能明了的,就你所明了的来剖析,内在的意根、外在的法尘,互为依缘,而生于意识之心。
[午二 双以征起]
[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此识就是这个第六意识心,为复是第七识的意根所生的,以第七意识为意根为界?或者是因为外面的法尘落下来的影像所生的,以法尘为界,来立这个第六意识的意识心呢?
[午三 分文各破(分二)]
[未初 破因意生 二 破因法生 今初]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现在是单由根生。阿难!若因意生,如果说单由第七意识的意根而生第六意识的意识心,于汝意中,在你的第七意识的意根当中,就必有所思了,就一定会发明汝意,发明你的心意了,因为心意有所思,就会启动你的意、意念。若无前法,意无所生,如果没有前五根落下来的法尘(就是若无前法),如果没有前五识落下来的法尘,好好的来思惟,怎么样?意无所生,意根、意识也无所生。离缘无形,离所缘的法尘,这个意根本来就是无形的,怎么样有办法能够生识呢?所以,这个意根,必须藉由法尘而生出意识心,现在如果没有前面的五尘落下来的法尘,那么,识将何用?意思就是说:也没有意根,单意根没有用;也没有法尘,因为法尘是由五尘落下来的影像,现在法尘没有,当然能生的意根也不存在了,所以就根尘双泯,识将何用?根无、尘也无;尘无、根也是无,识将何用?你这个第六意识心有什么用呢?
解释一遍:阿难!如果单由意根而生的意识心,在你的意根当中就一定有所思,发明你的意根、意念;如果没有前五尘落下来的法尘的影像,你的意根就无所生了,你产生的能思量的意就不存在。为什么呢?离所缘的法尘,意根就没有形相,叫做离缘无形,中间加一个:所,离[所]缘,那就很清楚了,[缘]底下就是:法尘。离所缘之法尘,无形就是:意根也无形状,意根本来就无有形状,能生这个识心,那么,这个识将何用?没有五尘的影像,你的识心没有用啊!
[此约根尘存亡破。故呼阿难,而告之曰:若谓意识,]第六意识心,单单是由第七意识的意根所生的,[单因意根所生者,然汝意根之中,必有所思之法尘,方可发明汝能思之意根,]要有根,一定要有尘嘛,第七意识的意根,一定借重前五尘落下来的影像,有能、有所。所以,[以尘存则根存也;]以所缘之尘存在,才有能缘之根存在,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没有现前所思的,前五尘落下来的法尘,[若无现前所思之法尘,则能思之意根,亦无所生,是尘亡则根亡也。]所缘的尘亡,当然没有能缘的根了。[离缘无形者:]离所缘的法尘,意根是无形的。[以意根离却所缘法尘,根亦无形可得,云何而能生识耶?若是根尘双泯,识将何用?]
经文,[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你要全神贯注,研读《楞严经》就是这样子,你不是要听深的吗?够味、够劲的吗?这个就是够味、够劲!要注意听!又汝识心,现在你的意识之心,就是你的第六意识心,跟第七意识的诸思量,因为第七意识是恒审思量,有种种思量的功能。兼了别性,因为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统统有了别性,为同为异?意思就是: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跟第七意识的了别性,是同样还是不同?
这几个字再解释一遍: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现在又你的识心,这是指第六意识;与诸思量,诸思量就是第七意识。好!又你的第六意识的意识心,与诸思量意识——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有种种的思量功能。简单讲就是:第六意识的识心跟第七意识的思量,兼有了别性,同样都是有能了别之性质,我现在请问你,到底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是同?还是不同?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识心,如果这个第六意识的意识心,跟第七意识的意根这个识心是同的话,站在第六意识如果同于第七意识,同[意]就是意根,所以,[同意]就是:第六意识的识心,如果是相同于第七意识的意根,[即意],那就是意根了,怎么可以分第六、第七?同意即意,第六意识同于第七意根,那么就是意根了,不能分六、七。云何所生?又怎么可以说:第六意识心是为第七意识的意根所产生出来的意识心呢?不可以这样讲。同意即意,第六意识同于意根,它就是意根,又怎能说意识心是意根所生的?因为是相同嘛,不可以讲意根生意识心。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如果异于意根而不同,那么,应无所识,因为意根是能了别之识,不同于意根,那就无所识了,就是无知之尘。第六意识、第七意识,我们知道都有了别的作用,如果第六意识的识心不同于意根所生,那么,第六意识就是变成无知之尘,应无所识。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如果果真是无所识,那么,则不是意根同类的。既不是意根同类的,意根生意,意根生出一个无所识,它根本就不同类,云何意生?怎么可以讲第六意识的识心是第七意识的识心所生的?如果说不同,上面讲的:如果是为异,如果第六意识心不同于第七意识,那么,它叫做异类,第七意识是有知、能了别,第六意识是异类,异类就是无知之尘。如果是无所识,无所识就变成无知之尘,那么,无知之尘就不是意根同类,怎么可以讲说第六意识的意识心是第七意识所产生的?因为变成有了别生出一个无、无知之尘。
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如果二者——就是第六意识若有所识,如果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统统有了别作用,识就是了别作用,这个[识]不是意识心的识——均有了别作用;云何识、意?如何来分别,[识]是指第六意识心,[意]是指第七意识的意根心。如果二种——第六意识、第七意识,都有分别作用、了别作用,那我们又如何有能力来分别什么是第六意识的识心?什么是第七意识的意根心?因为第六意识有了别性,第七意识意根也有了别性啊。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到底第六意识是同还是异?二性无成,为什么?能生、所生均不成,如果第六意识的识心,是由第七意识的能生,那么,能生就是同一个,由意根所生当然就是意。能生所生,是不是?那么现在同跟异,异就是无所知之尘了。所以,这个同跟异,二性无成,同性也不对,同性,意就是意根;异性也不对,异性就变成由有知的生出一个无所识的无知之尘,二性无成,二性就是同或异都不能成立,都没有办法成立,根是意根之性,识是意识之性,二性无所成立。此意识之界由意根来立界,怎么能够成立呢?所以,是则以意根,为生识之界,非也。
再解释一遍:看经文,又汝意识之第六意识心,现在要讨论你第六意识的识心,跟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这二个统统有了别作用。为同为异?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到底是相同还是不同?这个识心如果同于意根的识心所生的,那么,即意,就是意根了,何必要多列出一个第六意识心呢?云何所生?为什么说识心是意根所生呢?意根所生就是意啊,为什么还立一个第六意识的识心呢?云何所生?怎么可以说意识心是意根所生的呢?异意不同,如果这个意识心不同于意根,叫做异意,意识心不同于意根,不同的话,应无所识,不同就是不同类了,不同类当然就是无知,意根是有知嘛,不同类就是无知。如果无所知、无所识,当然就不是意根的同类了,云何意生呢?怎么可以讲:第六意识是由第七意识的意根所生呢?若有所识,如果二者都有所了别作用,第六意识、第七意识都有了别作用,云何识、意,那么,云何来分辨,什么是第六意识的了别性和第七意识的意根的了别性呢?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第七意识的意根性、第六意识的识心,都无所成,那么,这个意根所产生出来的意识界,云何成立?所以,意根来生这个识界是不对的。
我已经很努力了,很努力了,很少人讲经说法一而再、再而三这样子,怕你听不懂,所以,我要准备,很辛苦的准备,不是为我个人,我已经通达了,不需要准备了。那通达为什么要准备呢?就是为大众而准备,我怎么样来讲,让你们这些上根利智的人才听得懂?要不然这没办法了!
底下,看注解,[此约根识同异破。识心指意识;思量指意根,即第七识,恒审思量,为意所依之根。兼、同也。破云:又汝意识之心,与诸思量之意根,同为能了别性,且道根识,为同耶?为异耶?同意即意四句,意指意根,若识心同于意根,则识心即是意根,云何识心,又为意根所生?若识心异于意根,而不同者,则定同无知之尘;既是同尘,应无所识,若果无所识知,则非意根同类,云何名为意生之识?若有所识知,则识心与意根,同为了别性,云何可分此是意识之了别性耶?此是意根之了别性耶?]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者:承上结云:唯同与异,根识二性,悉皆无成。]第六意识的识性、第七意识的意根性,都不存在。[何以故?若同意根,则识即是意,根识唯一,二性无成;若异意根,则不名识,根识二性亦复无成。则此意识之界,云何可说从根而立耶?是则以意根,为生识之界者,非也。]
[未二 破因法生]
经文,[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解释一下:如果第六意识心,为单从因外面的法尘所生,不必借重于内在的意根,那么,世间诸法不离外面的五尘实法;外面的五尘实法,你看看,汝观色法,以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悉皆分明。这个眼根对色尘清清楚楚;耳根对声尘清清楚楚;以对五根,就是用眼根等等来对这个色、声、香、味、触的五尘,非意所摄,都不是意根所摄,非意根所缘的法尘。
[首句法字,指内法尘,余六个法字,皆指五尘实法。若谓意识,单从法尘所生者,然而世间所有诸法,不离色、声、香、味、触五尘,今汝且观,色等诸法,悉有相状分明,以对眼等五根,均非意根所摄之法。意根所缘法尘,乃前五尘落卸影子,]外面的[五尘之法,决不能入于意根。]意根只缘内的法尘,所以叫做五尘之法,决不能入于意根。
经文,[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
如果说你这个识心,决定是依于法尘而生的,法尘就是心中的影像,那么,汝今谛观,既有所生,就必有能生;既有所生,就一定要有形状,那么,第一个[法]是法尘,第二个[法]是五尘。你在法尘当中所见到的五尘落下来的影像的法尘,到底法法何状呢?为什么?全无自体性,空无自性,是借重于五尘落下来的影像,那是影像啊,没有实体性。解释一遍:如果此识决定依于法尘而生,那么,既有所生就一定有所形状;很可惜,意识心所缘的确实只是影像,那么,法尘当中,你所现出来的五尘的法尘,到底是什么?法法何状呢?为什么?全体无自性,空无自性。
[上二句牒定。若汝识心,决定依于法尘生者,既有所生,必有形状。汝现今谛实观察,法尘之法,毕竟作何形状?上一法字,别指法尘,下一法字,同上五尘之法,此破内无自体也。]意思就是:你看到的那个法尘,其实是外在落下来的,只是影像而已。诸位!所有影像就会变成一种观念跟回忆,回忆就会变成有过去、现在、还有未来的想像,落下来的观念就着以为实,有观念,就有种种的理想、想像、执着,执着以后,就变成一种自尊跟优越,刚强难化。所以,执着那个法尘,法尘如果由执、我执来包装、还有法执来包装,那个法、法尘,就是那个观念,是没办法破的!
每一个人都很想保护自己,每个人的讲话就一定会讲一半。所以,全世界的人,没有一个人没有说过谎,为什么?因为他要保护自己;也不能说他说谎,为什么?他不想伤害对方,所以,也不得不说谎。譬如你打他的手机,刚好在跟对方讨厌的人讲话,喂!(摩西摩西,日文)你知道那人跑去哪里吗?我痛恨的人!为了怕伤害到他,所以,你不敢讲,他就明明在我的前面。你一定讲:没有呢,我现在没有看到呢,不知道呢!我帮你找找看。因为你知道他很气他,所以你一定会说谎,全世界都这样。还有,如果说男人外面有包二奶,或是女人,他也一定要说谎;而女人外面或是有沾惹到一些是非、麻烦,她也一定不会说实话,你问跟没有问是一样的答案,你问她,你不可能得到答案,她一定会有理由!为什么?她不可能让你知道,她要保护自己;也许说我要为了我的尊严,说:这是我的自由啊!或是说她为了这个家庭,我不能让你知道这件事情啊,我也是好意,你知道这个事情,对你没有什么好处。所以,这个世间,聪明的人就不需要问,问跟没有问答案都是一样,因为他不可能让你知道真相,永远不可能!他有他的立场,永远。每一个人都想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家庭,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们无量亿劫以来,就为了要这个自尊,为了这个面子,或者这个家庭;或者为了维护我们的权利,已经讲了很多的谎,而这个谎变成不一定,在你看他是说谎;可是在他的角度的标准:我没有说谎,我真的是在保护你啊,我不让你知道,不是表示我说谎,我是想保护你,不希望你去麻烦。他转一个念头,又好象是慈悲。所以,这个世间有灰色地带,各人的解读就变成诤论,只要不要诉诸武力、诉诸强硬的态度,彼此之间有灰色的地带,有时候变成一种美丽的画面,彼此之间都包容对方的私生活,彼此之间不要戳破,反而是一种美丽。但是,如果硬要说:你要说真,你要说实话,你要说实话!话讲回来,你又什么时候跟全世界的人说过实话?一五一十的表露无遗说实话?所以,聪明的人不会去问任何事情,他不让你知道,你问到死去活来也不会有答案,而且伤感情,这就是智慧。
你说今天智慧有什么用?智慧太有用了,智慧的人转一圈,他可以活一辈子快乐啊!为什么叫转*轮?*轮可以压平你内心里面的不满啊!像我,看到那二个人窃窃私语,咬耳朵,我这个人一定不会过去,你最好不要告诉我你在讲什么,因为我不想知道,我根本就不想知道,你也不要告诉我!为什么啊?我清净心啊,日子多好过,你们二人尽管交头接耳,耳朵咬烂了跟我没有关系,就算是讲我也无妨,没关系啊!生命是一种观念,智慧在一念之间,能够把无上的智慧运用在你的生命,这个就是佛法。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如果离开眼、眼根所对的这个相,就是色和空;动和静就是耳根所对的;鼻子就是通跟塞;合、离就是身的触尘,就是眼根的色空、耳朵的动静、鼻子的通塞、身根的合离、意就是生灭,越此诸相,离开这种种的相,终无所得。
[此中五尘,甜淡味尘,含在四尘之中。生灭即属法尘,此二字应连下解释,越字作离解。谓汝之法尘,全系五尘影子,有形方有影,]有形状才有影子。[若汝生灭法尘离却色空等前五尘,岂能别有自体耶?当如离形,其影终无所得。]应当知道,离开这个有形状的东西,它的影像是一定无所得的。
经文,[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如果是第六意识心因外面的法尘所生,那么,法尘若生的话,则必定与色空等诸法等生(就是等):同,同生,因为法尘是跟着外面——眼对色、耳对动静、鼻对通塞、舌、身触,意就是生灭,这些必定跟诸法是同生。法尘若灭,意思就是:外面所影现出来的色空等诸法就等同没有,等灭就是等同灭了。意思就是法尘生,就是色空等诸法生;法尘灭,就是外面影现出来的色空法等灭、不存在,灭就是形状、形灭了,影当然就灭了。
所因既无,诸位注意听!连产生法尘的因都没有,因为灭了嘛,色空等诸法都灭了,那么,灭了就是所因既无,连产生法尘的因都没有,因为所产生的这些生灭都是空无自性、都不存在,灭了就等同灭,没有了,既无就是灭。因生有识,作何形相?那么,因为法尘而生的识心,作何形相?
相状不有,界云何生?连相状都没有,那么,法尘都不存在。就是相状的法尘如果不存在,那么,法尘所生的这个识心怎么可能?因为法尘是由前五识落谢下来的影子,这个没有,你怎么可以说用这个法尘来立识心、识界呢?
再解释一遍:第六意识的识心,因为外面法尘所生的,那么,法尘若生,则必定跟色空等诸法同生;灭,则跟色空等诸法同灭。诸位,连产生法尘的因都没有、不存在,那么,因法尘而生的识心作何形状?相状不有,界云何生?相状都没有,法尘所生的识心怎么立界呢?
[等字作同字解。法尘生,则与色空五尘诸法同生,如形生影生;法尘灭,则与色空五尘诸法同灭,如形灭影灭,此破离外无体也。]离五尘外落谢的影子,那么,第六识心就没有自体性,就是完全要依靠五尘落下来的影子才有意识心,叫做破离外无体,离外尘(色空等五尘)就没有自体性。[所因之法尘,]如果所依靠的外面落下来的法尘,[既无自体,因他生有之意识,]因为法尘而生出的意识心,[又作何等形状相貌乎?既能生之法尘,相状不有,则意识之界,云何因法尘而生耶?是则以法尘为生识之界者,亦非也。此科无破根尘共生之文,以意根与法尘,皆无自相,意根乃七识,法尘为影事,况此文分破中,又极明根尘虚无,故无复共生之相可破。]
[三分文各破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意根与法尘互为因缘,或者是依缘,所生起的第六意识心,三处都无,都空无自性,则第七意识的意根,与前五识落下来的法尘,以及第六意识的识心,这个界限都不存在,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交光法师云:此科可为理事无碍法界之由致,]理就是无生,事就是千差万别。[虽不全具彼之诸门,][彼]就是华严宗所讲的。[但悟此,而自可达彼诸门之义,]只要悟此,就达到《华严》的十玄门了。[故曰由致。良以凡夫着于事相,]不晓得千差万别事相就是空。而全不见无生之理,[而全不见理,]无生就是毕竟无生。[权教隔乎事理,]对事跟理都不圆满,所以,权教菩萨是佛一时善巧方便所说。[而两不通融,]事不通融,理也不通融。[故皆不能入理事无碍法界。今经且将事相,]事相就是根、尘、识一十八界,全部说,[一一融归于理。]事相就是包括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一一融归于理,理就是如来藏性。[即彼十门中,全事皆理门也。]在《华严经》有讲十门,在这里是全事皆理门,事就是生灭,全部的生灭当体即空,就是无生的理。[既达诸事即理,]了解生灭法,事相当体即空,就是无生的空理,无生之理。[则众妙之门,自可相次而洞开矣,]都可以依次第而洞开。[非彼由致而何哉!]如果没有悟到相妄性真,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种种的这个事,当体即空就是理,用这种功夫,由致,又怎么能够达到诸事即理,理事无碍法界?而何哉,怎么可能呢?非彼由致而何哉?如果不是悟到全事即理,诸事即理,相妄性真,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又怎么可以达到诸事即理,入于理事无碍法界呢?
[合上三科,丑二 会通四科即性常住竟。]
[楞严经讲义第七卷终]
休息十五分钟,等一下把这段贯串起来解释一遍。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子很辛苦?因为十八界本身很难,非常难!当然也不是说后面就很简单,这相当的难!所以,我们一直很辛苦的,要把它诠释得非常详细!为什么?一定要留给下一代的人一个研读《楞严经》的机会,我们才需要这么辛苦,因为我们有录音跟录影,就是为了下一代,为了那一些初学佛法的。我们在这里能度二百、三百人,做出来的 VCD、DVD,就可以度好几千万、几亿人。所以,也是诸位给我的因缘跟功德,我感恩诸位,没有能就没有所,没有所听的听众,就没有能演讲的师父,所以,你们的功德比我大,也是互相平等,我感谢你们!
诸位,我们把它最后消文释义,贯串起来,免得听到前面一段忘记后面一段;听到了后面一段又忘记前面这一段,因为我做过学生,我知道,当时候听的时候很法喜,回去的时候讲给我听,都按照自己的意思乱讲,跟师父讲的都不一样,然后认为自己是对,真的!所以,这个要贯串一遍,才知道它整体性是什么。因为分段落的话没办法一气呵成,那种不够味、不够劲,我们要有道味,是不是?味道要出来。所以,为什么说不厌其烦?就是要把那个味道贯串起来。
意法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阿难!就你以前所明了的、佛所教过的,内在的意根、外面的法尘互为依缘,而生于意识之心,此识为复意根所生,以内在的意根为界?或者是因为外面落下来的影子——法尘所生,以法尘为界?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阿难!如果单由意根而生的意识心(第六意识心),在你的意根当中就一定有所思,发明你的心思,如果没有前五根落下来的法尘,那么,意无所生,意根也无所生,因为意根必须藉前面的五尘,离所缘的法尘,意根也没有形状,根、尘都不存在,识将何用?若是根尘双泯,识将何用?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又你的第六意识心,跟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意识,同样都是有能了别的功能,为同为异?到底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的了别性,是相同还是不同?如果是相同,第六意识心同于第七意识心的意根,那么,识心就是意根了,所以,这个就叫做意根了,不可以加一个多出来,说它是识心,因为它是由意根所生。云何所生?又怎么可以说:第六意识是第七意识所生的意识心呢?异意不同,如果异于意根而不同,那么,应当是无所识,无所识就是无知之尘。如果说是无知之尘,无所识,那么,这当然不是意根的同类,云何意生?怎么可以说:第六意识是由第七意识的意根所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如果二者——第六、第七意识都有能了别的作用,那么,又如何来分辨,这个是第六意识的了别作用?这个是第七意识的了别作用?这二个了别作用为同为异?到底是同还是异?二性无成,第六意识的意识之心性,跟第七意识的意根的心性,二性无成,此意根之界,又怎么能够成立?是则以意根为生意识之界是:非也。不可能!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如果第六意识心,唯单从外面的法尘而生,而不必借重内在的意根,那么,世间种种法,一定不会离开色声香味触这五个实法,你观色法,以及声法、香法、味法、以及触法,相状悉皆分明;也就是外五尘是实法,很清楚的,能缘、所缘非常清楚。以对五根非意根所摄,对五根就是:色对眼根、声对耳根、香对鼻根、味对舌根、触对身根,以对五根,五尘一定对五根,非意所摄,均非意根所摄,就是意根所缘的是法尘,跟意根没有直接接触。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如果你识心决定依于法尘而生,你现在好好的观察一下,既有所生,就一定有所形状,那么,法尘中见到了所现出来的五尘,法尘的影像,到底相相何状?全无自体性。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如果离开了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就是离开,越此诸相,终无所得,如果这个意识心、第六意识心,离开了眼根所对的色空、耳根所对的动静、鼻根所对的通塞、身根所对的合离、意根所对的生灭,离开这些诸相,终无所得。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如果第六意识心,是因为外面法尘所生,那么,法尘生,则必定与色空等诸法同生;法尘灭,则一定跟色空等诸法同灭,连产生法尘的因都没有,那么,因为法尘而所生的这个识心,到底作什么形状?法尘都没有,如何能够产生识心呢?相状不有,法尘的相状都不存在,那么,界又怎么能够生出来?怎么可以因为法尘而立界呢?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故当知:意根跟法尘为缘,所生起的第六意识心,三界都无,界都没有,三处都空无自性,则意根第七意识,与前五识落谢影子的法尘,及第六意识心,界三就是三界——根界、尘界、意识界,根、尘、识三界,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好!把《义贯》请出来,我们困难的已经辛苦的讲过了,那么现在就是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把《义贯》浏览一遍,再给大家一次白话的注释跟解说,再给一次机会,因为熏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又一次,佛法不怕多,佛法不怕烦,就怕什么?怕不开悟、怕不见性,见性,烦有什么关系?烦能见性,那这个可好了!我们现在听经闻法,培养福报、培养善根,最后那一刹那恍然大悟的时候,哇!哈哈大笑:原来我爸爸是男生;原来我妈妈是女生;原来冬天真的就是冬天;原来热天真的就是热天,恍然大悟!
这个白话文《义贯》就简单了,我现在就是解套了,很轻松了,把它念一遍,制造成VCD、DVD出来,让将来没课本的人看字幕,这是很重要的,也给大家再一次的熏习,佛法不怕烦,怕不能见性。
第四节 十八界本如来藏性,
经文:[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注释:[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十八界亦可用来代表一切世间法。又,界者,范围、类别也。以佛眼观之,一切世间法大略可分为这十八个范畴,故称十八界。
1.眼色识界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注释:[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以眼根及色尘为缘;[缘],在此指[增上缘]及[所缘缘]二种缘:眼根为增上缘,色尘为所缘缘,此二缘和合,识生其中;这是小乘教及大乘权教的教法,是为如来之[化城]之教,——[化城]就是暂时善巧方便教化,化城叫做不究竟城。[化城]之教,非摄大根之究竟实法。如来在此为示导一乘无上之旨,故开示最究竟实法,因而慈悲破除权法之执,普令闻者舍筏登岸;以如来说法如筏喻故也。[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空],空间,即距离,此为眼识生起的四缘之一;四缘为眼根、色(外面的色法)、空(就是距离)、明(就是光线)。这个[空]不是指虚空,唯识也是这样讲的。此言,如果眼识是从眼根生的话,如是则单依眼根便能令识生起,才叫作眼能生识;既然单依[眼根]即能生识,就不需要[色尘]与[空]这二种缘了。然而如果没有[色尘]与[空]二缘,便没有可以被了别的东西了。[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青黄赤白]代表色尘。承上,既无色尘,则你所见的便没有青黄赤白等色,因此就无从表示你所见、所识别的范畴,如此则怎能建立[眼色识界]呢?
义贯,佛言:[阿难,如汝所明]了的权教教理:以[眼]根及[色]尘[为缘],则得[生于眼识。此]眼[识为复因眼]根[所生,以眼]根[为界]?或是[因色]尘[所生,以色] 尘[为界]呢?[阿难,若]言眼识为[因眼]根而[生],则不需色、空二缘便能生,才能这么说。然[既无色]尘与[空]间,便[无可]被[分别]者,如是则[纵有汝]能了别之[识,欲将何用]?(眼识即成无用,因为既无[所分别]之色,[能分别]者便成无用。然而事实不然,识还是有用于分别,是故并非无[色、空]二缘参与其中;结论:因此可知[眼识非只依眼根就能生]。)退而言之,若无色、空,则[汝]所[见]者[又非]属[青、黄、赤、白]等色,便[无所](无从)[表示]你所见的范畴,如是则[从何]而建[立]眼色识[界]呢?(然而,眼色识界事实上是有被建立的,因此并非无[色、空]参与其中;结论:是故知言眼识为单独依眼而生,不能成立。)
经文:[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注释:[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如果眼识是从色尘生的话,则当色尘变异的时候,你一定也能识别它在变迁,此时,你的眼识如果不也跟着色尘一起变,则一变一不变,两者不一致,这个界就无法建立了。[从变则变,界相自无]:[变],有变异与变灭之义,因色法生、住、异、灭,既开始变异,接着便是走向灭的路;是故一起[变异],即将[变灭]。故此言,若识随从色尘变异,则两者皆势将变灭;色与识既变灭,则界相自然就没有了,没有色、没有识。因此,识从色变也是行不通的。[不变则恒]:但若说识并不随着色尘变灭,那么此识便是恒常不灭的了?而且是固定不动的了?然而事实不然。[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又,此眼识既然说是从色尘而生的,而色尘是无情物,没有认知性,故此识也应如色尘一样是没有认知的无情性,故应无法识知虚空之所在了。
义贯,再者,[若]说眼界是[因色]尘而[生],如是则眼见虚[空无色时](见空不见色时),[汝]之[识]体[应]由于无生识之色而[灭];因为本来是能生,现在灭掉了,看到虚空。若如是者,[云何]见空之时仍能[识知是虚空性]?(可见,见空之时,虽无生识之色,然而眼识犹得生起而识知此空;结论:故知眼识并非从色尘而生。)又,若眼识为从色尘而生,则[若色]尘[变]异之[时,汝亦识]知[其色相]之[迁变],如果此时[汝]之眼[识不]随着色尘而变[迁],则色与识一变一不变,两者即不一致,如是则此眼色识[界从何]而得成[立]?(亦即,此界便不得成;然而确是有眼色识界;结论:故知眼识从色尘生,不得成立。)若眼识真的随[从]色尘而[变]异,[则]二者势将[变]灭,色与识若皆变灭,则此眼色识[界]之[相自]然[无]存。若你转计说色尘虽变,而识并[不]随着色而[变]若识能不变,不变者[则]应是[恒]常。(然而事实不然,诸识无常,没有任何识是恒常不变的;结论:故言色变而识不变,不能成立。)又,[既]然此眼识是[从色]尘中[生],便是物性,既是物性便无知觉之性,如是眼识[应不]能[识知虚空]之[所在]才对。(然而事实不然,眼识确能识知虚空所在,故此眼识非无觉知性,故此识并非物性;结论:因此知此识非从色尘中生。)
经文:[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注释:[若兼二种]:[二种],指二种生因。此谓,若眼识并非只有一个生因,而是兼有二种生因。[眼、色共生]:由眼根与色尘二因合起来共同生眼识。[合则中离]:[离],即缝隙。如果是两种东西合在一起的,其间不论再怎么紧密,都一定有个缝隙在。[离则两合]:若有缝隙则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凑合在一起的结果。[体性杂乱]:因为眼根是有情物,而色尘则是无情物;若勉强将有情与无情两者凑合在一起,则有情体与无情体之性便会相杂相乱了。[云何成界]:体性一杂乱,便不再是一个和合体,如何而得成为一个界呢?
义贯:[若]言眼识之生因非只一个,而是[兼]有[二种]生因,亦即为由[眼]根与[色]尘二者[共]同和合而[生];若是二法如此[合]在一起,[则]其[中]定有[离]隙;若有[离]隙[则]是[两]种不同性质之物杂[合]在一起,如是即眼根之有情体与色尘之无情体性,两种[体性]即成互相[杂乱];体性若杂乱则如何成为一和合体?若非一和合体,[云何]能[成]为一整体的[界]?(然而眼色识界实为一界,而非杂乱体;结论:故知眼识界并非从眼根与色尘二者共同和合而生。)
经文:[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注释:[三处都无]:[三处],指眼根、色尘、及眼色共同和合处。[都无],都无能生界者。此言,于此三处推求都无能生界者。[及色界三]:省略了眼与识二字,具言应为眼色识界。
义贯:[是故当知]:权教中所说的为[眼]根与[色]尘[为缘],而[生眼识界];然现以究竟实理言之,则于眼根、色尘及眼色共同和合[三处]推求之,实[都无]能生眼识之因可得。如是[则]知[眼]根[与色]尘[及]眼[色]识[界三,本非]权教所说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生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性真。)
诠论:在这一节里,如来之意,即是要破十八界世间假相,以此假相一破,众生对此假相即不迷惑、执着;若不迷执世间假相,即得入第一义谛实相。而如来如何破除此等假相呢?其方法即剖析十八界悉皆[无生]——没有能生之因:即非单独一法能生,亦非二法共同和合能生。譬如以眼色识界为例,探求此界为单从眼根生,还是单独从色尘生,或是眼色二法和合共同而生,然而于此三处探求,能生之因悉不可得;然除此三处之外,更无别的处所是能生的了,因此得知眼色识界毕竟无生;毕竟无生则毕竟无灭;若如是了知毕竟不生不灭,即能契入空如来藏之无上智。所以,佛陀看到这个世间,是常、是永恒的、是净土的,它就是净土,不能离开此处去寻求净土的;但是,因为这里是众生共业所感的世间,所以,只有佛能够享受他的净土,其他人没有办法,所以是境界的问题、是智慧的问题,同样生存在娑婆世界,而释迦牟尼佛他看来就是净土,因为他证得永恒了。底下,毕竟不生不灭,而无生无灭就不是生灭、就不是苦的世间了。如是,其他三科:五阴、十二处、及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亦皆如是,毕竟不生不灭,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随缘幻现,相妄性真。
因果事例二则:深刻教训,贪字终成贫,千万不要占别人的便宜!因果事例一:捡钱不还,失主自杀,全家遭遇惨烈报应。摘录自地藏论坛我们生活的小山村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4
我是一名从医三十年的临床医生,也是个在家居士。在我的工作中,遇到过很多奇特的疾病,用医疗很难治愈,有的时候真是束手无策,自从学佛以后,通过佛法解决了一些医学难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4
因果故事:贤淑端庄的女子,为何无缘无故地被几任丈夫抛弃?摘自《小部.长老尼经》第402-449偈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4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许多知识份子(尤其是一些自认非凡的高级知识份子),他们在‘世智辩聪’的心态下,更常常认为自己镀金的学历及现代顶尖的专业科技,必定可以超越二千五百多年前圣贤的智慧,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3
老子说:天道无亲,唯亲善人。一般人对这句话很难理解,现在我们用养育孩子来做比喻。很多人去堕胎,有个原因,怕养不起孩子。养一个孩子都很累,更何况再来一个。我们潜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3
方海权:讲因果故事二十二信诺施乞,考中高第有一个乞丐,总是喜欢躲在寺庙一个角落静静念佛。然后去乞讨,每当有人施舍他的时候,他总是面露笑容,并不停地说:“因缘,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2
前两年,一位同事出了一次轻微车祸,摔倒后昏迷了一会儿。被送到医院后,两天花了五、六千元,还什么名目都没有。后来拿了片子出来,医院说是颅骨骨折,需要植入人造颅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2
141、宁波有一读书人某生,喜欢寻花问柳,但个性颇长厚,因赴考到省城,考期尚早,觉得枯坐无聊,就起了寻芳的兴致,友人带他到一民宅,有一少妇坐着刺绣,旁有一老妇,是
邪淫果报时间:2024-11-12
1.我丈夫在过去世曾经是猎人吗?为什么今世喜欢在周末打猎?他们要怎么做,才能消除此业力?2.什么业力使我大女儿和她的家婆同时出意外往生?她们往生后七天的情况是怎样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1
看因果报应,我不用出家门!!!!! 我家中人不少,上有爷爷奶奶,中有父亲,二叔二婶,三叔三婶,小叔,下有弟弟,妹妹, 我爷爷今年84,身体除了一些老年病,基本上健康极了,一直老实为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0
我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心里有事不说,不会发泄。经常去那些“地方”发泄,导致现在得了一种性病,非常的后悔!在看病的时候都很不顺利啊,(告诫大家要去大的医院去看病,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0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人之修福造业,总不出六根三业。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属身业,后意根属心,即意业。三业者,一、身业。有三:即杀生、偷盗、邪淫。此三种事,罪业极重。 学佛之人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8
问:学佛的人都知道有因果,但不知道谁主导因果?谁在过程中记录所有的善恶? 答:因果是有记录的,而且记录得很详细。何人在记录?是自己阿赖耶识在记录,绝对不关别人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8
沉香一两、檀香末一钱细锉,鹅梨十枚刻去瓤核,如瓮子状,入香末,仍将梨顶签盖。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匀,梨汁干,才得香味纯郁。这就是在热播电视剧《甄嬛传》里多次提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7
香道中常用的香为沉香与檀香。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中,曾说香的好处是:“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4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自无始劫以来,凡夫的六根,随着外边的六尘跑,寻声逐色,造成很多不清净的业。人的眼、耳、鼻、舌、身和意,就像六个奸媒,勾引贼人,打劫我们自性的家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9
要把心中的黑暗除掉令自性的光明现出来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各位!修道若是不能改过,就等于没有修道;学佛法不能知过必改,等于没有学佛法。所谓: “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7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烦恼,没有尘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释佛秀往生实录沙弥尼释佛秀,女,六十五岁,俗名王秀武,黑龙江省哈尔滨人,行医为业,终生独身。有一位养女,一位徒弟。二○○四年十一月一日(农历九月十九日),在山东省
净土往生时间:2024-10-22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达真堪布:对菩萨生恶念果报原来是那么可怕假设任何众生对这样慷慨布施的施主菩萨生恶心,不要说亲自伤害,仅仅生起了一个恶念,就要堕入恶趣。生起多少刹那的恶念,就要堕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0-20
做官有做官的因果, 富有有富有的因果作者:无生法忍有个人从小不抵触顶撞父母, 父母打骂, 一句话的抵触都从来没有,打也不动不跑. 因为这个孝顺, 他做了大官。但是他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万事万物皆是有因有缘而形成的,并不是无因无缘的。我们的家庭也是一样的。世间人为什么有的能聚在一起开开心心过日子,又为什么有的会有“爱别离”?这与我们过去世自己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9
对因果的认知2018夏安居讲法 摘弘恩法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因果吗?懂因果吗?很多居士肯定在心里面说“我懂啊,我当然懂啊,学佛的人能不懂因果吗”。其实错了,因果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9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你看这个“不谤大乘”老是这么说出来,为什么呢?在无量寿经上有一句话,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后面紧跟着乃至一念即生彼国,“唯除五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9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我的命运一直以来非常坎坷,在没学佛以前到处找人算命,想知道生命中的那些逆恶不顺什么时候会消除,什么时候会时来运转,最终的自己的命运是好还是坏。如果算到结果很好就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修行人应该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是容易被感动,被感化的。很多人学佛后,懂了因果报应,结果别人遇到了危难,遭到了报应,就用因果来衡量别人。好像他遇到灾难是罪有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请活佛开示,从佛法因果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理解犯太岁和本命年?【嘎玛仁波切答】总体来讲,犯太岁、伤太岁等,是依照道教的说法。藏传佛教里面,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本人:广雄居士,35岁,佛缘较早,如相书所言:“早入学堂姓名彪”,大学毕业后却一直惨淡。此次佛七结束时,本拟立即交付打七总结的,却拖延好久难以完成。时隔好几日,才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3
因果相续与无常矛盾吗?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2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基本矛盾,自古及今,这三大矛盾始终存在着。正是在努力缓解这些矛盾的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大家天天念《金刚经》,你体会到佛怎么样来善护念、善付嘱啊?你必须得净心。你净了心,观你的心,跟佛所教导的教义,跟佛所制定的制度,结合不结合?一定要结合。结合了之后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摘要: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流派。在中国历史上管理阶层和社会精英分子,从苏东坡到雍正,都格外重视禅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禅宗又名心宗,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佛教的现代价值(上)肖永明佛教,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成为了众多人群的精神信仰,沿续两千五百多年,至今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充分显现了佛教之于人类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达真堪布:这样说话,语言就有力量在前面讲过,要以正知正念守持心。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心都要专注,都要如理如法。在这里讲,我们跟别人交谈的时候,说话要契合对方的心意
为人处世时间:2024-09-23
《微妙比丘尼的故事》【慧律法师经典开示】为什么恶愿不能发第五小段愿望发愿的愿 希望的望第二十五句愿所有的众生幸福安乐内心满足意思就是说佛陀告诉我们二六时中所有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3
无论谁学佛都想改脾气,为什么改起来那么难,甚至继续挑丈夫或妻子的毛病?想管对方,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在辩论,总是生不起恭敬心,这一般都是不深信因果造成的,这个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