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日期:2009.6.5——2009.6.6
片数:共2片(本片为第2片)DVD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第三节 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经文,[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诠论:佛为[迷色]重于[迷心]的众生,开色法为十一个(五根、六尘),而将心法合为一个意根,也就是多讨论色法,少谈论心法。共十二法,称为十二处。照权教及相宗所说,权教就是不究竟,暂时方便教;相宗就是指唯识。按照权教及相宗所说,这个都是一时方便,不究竟说。说:根一定是在内,而尘一定是在外的。且[入]有二种:一、[取境]之时为以根入尘;当我们执着这个境界的时候,根为能缘,尘是所缘,所以,由根来入尘。二、[受境](或受尘)时,为以尘入根。尘变成能入,根就变成所入。故根或尘都可说是能入或者是所入,所以根、尘都叫作[入]。下文说根尘同源、缚脱无二,同归藏性,如是发明便得无上解脱。也就是说,你只要了解,能缘跟所缘其实是共一颗心性,分别只是分别你自己的心而已,因为我们执着,所以把这个内外隔开来,其实内跟外是一体的,因为都是空,内空、外空本来无二空;佛性、法性本来无二性,都是同一性。
1. 眼色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经文,[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注释,[色生眼见?眼生色相?]:佛陀把从根还是从色尘来告诉阿难、众生,一切法其实本自无生,生只是幻,它是无自性的。所以,分开二边来剖析,到底是色生眼见,还是眼生色相呢?分开来讨论。一分开讨论就会发现,一切法无生。[色],色尘。[眼见],眼根的能见之性。此谓,是从色尘生出眼根能见之性的呢?还是从眼根生出所见的色相?[见空非色,色性应销]:[见空],当眼见到虚空的时候。[非色],虚空是非有色相的。此谓,若眼见空之时,则非有色相,根尘相接所生之色相既是无,则生色之性应即销亡。没有能力产生色相,换句话说:所生既然没有,能生也没有,就是这个意思。[观空非色,见即销亡]:观空之时,这个观空不是说观照空性,是当他看到虚空的时候。非有色相;既无色相,则无能生见之尘,能生既无,则所生之见应即销亡。
义贯,佛言:[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汝[意云何?此等]景象[为是]从[色]尘[生]出[眼]根能[见]之性?还是从[眼]根[生]出所见的[色相]呢?[阿难,若复]言内之[眼根生]出外之[色相者],则当眼[见空]时,此时[非]有[色]相,所见既无色相,则眼根所生之[色性应]即[销]亡,色性既已[销]亡[则显发一切]有为法[都无];都不存在,因为没有色性。(然而事实不然,眼见空时,虽不见色相,色性不亡;结论:故知色不从眼出。)又若[色相既无],则[谁]来衬托以[明]现[空]之性[质]?意思就是:虚空必须由色相来衬托;而色相也必须由虚空来衬托。所以,没有色相就没有办法衬托出虚空,没有虚空,就没有办法衬托出色相。(因色空相对,相显;无色就不足以显空,无空亦不足以显色法——若无色法,则空亦不得名为空,以对色说空故;是故色法亡,虚空也没有办法站立。因为两个是互相衬托而显的。然而事实不然,现见色、空一切炽然现在,是故色相非无,空亦对显;结论:故知色相非从眼根中生。)
[空亦如是]:(若眼见色时,此时所见非有空相,这个时候所见的没有虚空之相,则眼根所生的空性应即销亡,因为没有虚空相,所见的都是色相,全是色相,已经没有空相了,空性若销亡,如果眼睛当中的色相销亡,则显发一切有为法皆无;为什么?因为眼中的这个空相、空性若销亡,那么,一切都无,一切有为法都没有。然而事实不然,眼见色时,空性不亡;这个空性不是缘起性空的空性,这个空性是指虚空。意思是虚空之相一直存在的意思。结论:故知空相非从眼根而生。又若空相既亡,则无法显示色之性,以色空是相对而显,空相既亡,色法亦不成立;且空相既亡,连虚空都没有,一切色相何处容纳?因为虚空是容纳色法,虚空都没有,对不对?就像母亲没有的话,哪有人有办法怀孕呢?母亲不存在,当然没有怀孕这种东西了;虚空不存在,当然没有办法包容色相,色相到底何处容?就像母亲死的时候,母亲不存在,哪个胎儿哪里有办法储存在子宫?然而现见色空炽然而立,故知眼见色时,空相不亡;结论:是故知空不从眼根中出)。
[若复]言为从[色尘生]出[眼]根之能[见]之性[者],则当眼[观空]时,此时所见[非]有[色]相,是则无能生见之尘,因为这个时候是讲色尘可以生出见性,当他观空的时候,见性便不存在,所以,是则无能生见之尘,能生之尘既无,则所生之[见]尘[即销亡],若能见之性已销[亡,则]一切法[都无],见性都没有,哪里有办法分辨虚空还有色法?所以(因无能见,即无所见;能见所见都无,即一切法皆成无——然而事实不然:观空之时,色相不销亡;结论:故知能见之性不从色生。)非常明显的,如果能见之性从色生,那看空的时候,就失去这个功能了。又,能见之性若亡,则[谁]来[明]了[空]性与[色]相?没有见性,哪有办法明了这个空跟色?(若无能见之性,则所见之空色亦亡;然而事实不然;结论:故知能见之性非由色尘生。)
经文[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俱无处所就是无自性,能见的根,与所见的色尘;这色尘就是包括色相还有空相,所以色空就是相,见就是根,根跟尘俱无处所,也就是空无自性。[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注释,[见与色、空俱无处所]:能见之眼根,与所见的色、空,都无所生之处所可得。佛在剖析一件事情,单从一个方面来讲都是无生,单从根来讲,根也不能生出色相;单从色相来讲,色相不能生出见性,二者都不生,为何会合在一起,变成好象一切境界都现在你前面?这个就是相妄性真的道理,循业发现,就是依照个人的业力去发现这个假相,问题是众生不知道是假相。所以,说法不与第一义谛连接,则不名说法。
诸位,一个人讲经说法,如果一直在相上讲的话,这下去就会让众生更迷茫,因为没有会归到究竟第一义谛,没有会归到心性就不叫做正法;只能讲这个是善巧方便的方法;佛法最可贵的地方就是究竟第一义谛。譬如你劝人家念佛、放生、吃素、作善,这个都很好;但是,如果没有会归究竟的第一义谛,所有的作,统统是有为、统统是生灭。所以,开示佛法的人,或者法师将来你要弘宗演教,一定要好好的在经教上、心性上下功夫,就会讲不出个所以然,讲的时候就会在迷阵当中一直绕。你愈讲底下就愈迷糊,到底要依循什么,因为相,它就一定会有争执,在六祖讲:名为相说,名为相说就是有诤论。戒律你看它有一些东西,就是没有会归到心性就是诤论,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祇律》,律学里面所讲的个人说个人的,大致上相同,可是,细节上,这一部戒律讲这个是犯重;这一部戒律讲这个是犯轻。所以,你只要在相上所说的,不是会归到究竟第一义谛,实相上的说法,它就一定会有诤论,一定会有人批评你,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要勉励这些法师,要广学多闻。
不广学多闻就会很麻烦!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有一天在学校学了短笛,从早上放假开始吹,吹到下午一直在吹一首歌,吹到晚上他爸爸抓狂:臭小子,老是吹这一首,没有其它歌让你吹!我们都是叫我吹这一着就行了啊!他爸爸说:你已经小学三年级了,还老吹这一首,我以前就勉励你,要成为萧邦这样的大音乐家,你有没有跟你老师讲?我有跟我老师讲。那你老师怎么说的?老师说:我没办法走萧邦这条路啦,老师说我有二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路我可以走发疯那一帮;第二条路我可以走丐帮。怎么同样bang,差这么多,你们老师怎么可以瞧不起人?他叫什么名字?我们音乐老师年纪很大了,说出老师的名字,他爸爸也吓一跳。说:现在教你的这个老师、老老师,就是以前教爸爸那个!我们以前也是吹这首歌,爸爸也是吹了三年!儿子说:那我就放心了,但是我们老师人很好,他都走过来摸摸我的头,你有今天不是你的错,是遗传了你父亲!他爸爸听了差点晕倒!我们老师打算叫我到小六都吹这首就行了!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法师,我们上台如果像这样,一个故事讲了十几遍了,一开口,台下的信徒就已经知道结局,你一说人家就去上厕所,再回来听的,那个结局都一样,你看!这要怎么活下去呢?法师如果没有真材实料,讲经老是讲同样的故事,做法会的时候,也是一样。所以,法师,你要讲经说法,就要想到那个吹笛子的小朋友,如果没有真材实料,就吹不出好歌曲,人家听久了就会受不了!如果你们这些法师讲经内容都一样,那我也得拿一条绳子了,我也是会受不了!所以,这个是勉励法师要广学多闻。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能[见]之眼根[与]所见之[色、空,俱无]所生之[处所]可得,既无生处,既无有体。[即]所见之[色]尘[与]能[见]之眼根[二处],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由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2. 耳声处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现在要讲到就是说,是耳根来到声尘?还是声尘来到耳根?
注释,[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无有我],无有我身之存在。此谓,例如当我在室罗筏城乞食的时候,在祇陀林中就没有我身存在,因为我身只有一个,不可能同时到两处去。这用来比喻音声之体只有一个,若到了甲处,便不能同时也到乙处。[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如果说必定是这钟声去到你阿难的耳朵而让你听闻,而非你的耳去就那钟声,则因钟声之体只有一个,此音体既到了你耳边,便不能同时也到目连、或迦叶那里,(正如同我到大城去乞食,祇陀林便没有我身存在一样);依如是理,则目连及迦叶便不能与你同时听到钟声。
义贯,佛言:[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物已[办]时即[击鼓],佛在世吃饭的时候,也是击鼓。大[众集]合时即[撞钟],就像我们现在打板一样的。[钟]与[鼓]的[音声,前后相续]。阿难,[于]汝[意云何?此等]情况[为是]钟鼓之[声]自己跑[来]人们的[耳边]让他们听到的呢?还是人们的[耳]朵的听觉奔[往]去就那钟[声]所在之[处],才听到的呢?(这听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阿难,若复]为[此声]自己[来于]听者[耳边],那么譬[如我]正[乞食]于[室罗筏城]的时候,此时[在祇陀林]中[则无]复[有我]身在,因为我只一体,如来的我到甲处、乙处便无我在。同样的道理,此声之体亦只有一个,若言[此声必]定是自己[来]入于[阿难]之[耳处],此一声体既已入于阿难之耳,必不能同时亦到别处去,因此[目连]及[迦叶]二人[应不]能同时[俱闻]到此钟声。且不说目连与迦叶,更[何况]在祇陀林[其中]之[一千二百五十]名[沙门],却也都能[一闻钟声]即[同]时都[来食处]。(因此可知,此钟声非自己来到阿难耳处;结论:是故说声来耳边而能有闻,不能成立。)
经文,[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注释,[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住],止之义。就是佛陀我,若回到祇陀林中,室罗城中便不再有我身存在了,因我只一体。此处则是以佛身为一身,来比喻耳根之体唯有一个;若此耳体前往某处去采取某声,则此耳体必不能同时也到别处去采取声音。[若无来往,亦复无闻]:这是以防阿难一听如来破斥[声来]、[耳往],于是便计说:那就一定是[声亦不来、耳亦不往]了!为防此反计,于是如来说,如果说必定是声既不来、耳亦不往;那就没有人能听到任何声音了。意思就是耳根跟声尘没有交集,没有交集就一定听不到声音。所以,总结论是:耳朵之闻声(听觉之产生),既不能说是[声来耳边],也不能说是[耳去声处],更不能说[声既不来,耳亦不去],三者都不能成立。
义贯,佛言:[若复]言为[汝]能闻之[耳]根[往彼]钟[声边]而取其声;这就譬[如我]于乞食毕回[归]而止[住]于此[祇陀林中]此时,[在室罗城]中[则无]复[有我]身在,因我身只有一个,不能同时到两地去。同样的道理,若言耳往声处,而你的耳根之体只有一个,当[汝闻鼓声]之时,[其耳]根之体既[已]前[往]于[击鼓之处]以领纳彼鼓声,但是如果[钟声]与鼓声同时[齐出]的话,你[应]该[不]能同时[俱闻]钟鼓二者之声。因你的耳根之体既去了鼓声之处,便不能同时也到了钟声之处。更[何况]在祇陀林[其中]还有[象、马、牛、羊]等[种种音响]同时俱作,(你的耳根怎能来得及同时跑那么多地方,以同时俱闻这么多声音?然而你确实能以一耳根同时听到许多种声音;结论:因此可知听闻之时,并非耳根跑到声尘边处去领受此声。因此非声来耳边,亦非耳去声处;声亦不来入于耳,耳亦不去入于声;因此耳非[能入],声亦非[所入];能入所入只是托缘妄现;一切法体本不动。)
但你若因此计着说:那么就绝对没有声来、耳往,[若]如是计着言绝[无来往],则众生[亦复无]有能听[闻]之事。没有来往,那就不可能,所以,缘起确实有来往,等同没有来往。诸位!缘起就是生灭,似有来往,其实一切法无生。生其实就是无生,为什么?如果真正的生,是有实体的、是不会变化的,叫做生;可是,它是有变化的。真正的生就是永恒,永远存在的,可是,我们现在了解,所有的生都是因缘生,其实就是无生,要好好的体悟,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的道理,缘生即是无生,因为当体即空。
经文,[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佛言:既然耳入与声入实不来不往,[是故当知]:能[听]之性[与]所听之[音声]二者[俱无]所生之[处所]可得,既无生处,即无有体。[即]能[听]之性[与]所听之[声二处](耳声二入)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权教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幻现,相妄性真。)诸位,这个是特别的重要!为什么讲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意思就是:一切所发生的事情,统统是如来藏性的事情,不离本性,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处,即得菩提;菩提无寻处,菩提也无觅处;菩提无增处,菩提亦无减处;菩提非来处,菩提亦非去处;菩提非一处,菩提亦非异处,好好的体悟这个涅槃的妙性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讲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就是告诉你:其实万法不离心性,你悟了无生,一切法统统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我们不要多捏一个目,就不会跑出第二月出来;我们多捏一个目就会跑出月亮出来。我们用的是真心,不要动念,放下一切妄念,真心就显现,不需要、不假用功,如果一直想要用功,就会重叠,妄念上再加上妄念,但息妄念,别无圣解。所以,趣向圣道亦是邪!说:我趣向圣道,圣道不可趣啊![我舍凡夫之道,趣向圣道],诸位!这个就是妄,凡夫道本空,圣道亦空;凡夫道、圣道本是不二道,你不要以为:我放下凡夫道,趣向圣道,趣向圣道亦是邪,佛法是法法平等的,没有凡夫道、没有圣道、没有邪道、没有贤道、没有二乘道,没有六道,生死轮回亦不可得。一切皆如幻,要如是体悟,才知道佛的用心。所以但莫于相上住着,如果在相上用功就变成头上安头,相本妄,怎么用功?
所以,佛告诉比丘,说:礼佛不是比丘本分事,不是每天一直拜佛叫做修行;应思惟佛的心性是什么?礼佛,它是一种动作,是坏事吗?不是坏事。为什么?念佛一声,功德无量,佛一拜,罪灭河沙。为什么?凭什么?你能讲得出一个所以然吗?当然能啊!念佛一声,就这一声就是从心性出来,我的全心性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的本性,这一句难道不是无量功德吗?礼佛一拜,为什么罪灭河沙?没有能礼,没有所礼,自性本空,涅槃妙性当然显现,涅槃妙性无所礼也不妨礼。所以,法法都必须会归自性,叫做功德。不懂得这一层道理的人,它总是在相上解说。说:哎呀!念佛一声,功德无量!他念佛念多久了?二三十年了,贪嗔痴还在,什么叫功德无量?他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拜多久了,他一天拜一千拜,你会拜得比他更多吗?为什么叫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如何能够罪灭河沙?罪性本空,见性就罪灭河沙,就是这个道理,这层道理不懂,就不能领悟佛的心性。
佛在《阿含经》里讲得很清楚,礼佛不是比丘本分事。那意思是佛陀叫你不要礼佛了?不对!这意思是礼佛要知道它的意义是什么?礼佛是降伏我慢;礼佛是向佛看齐,以佛为模范;礼佛是提升自己,以佛为模范。我、如来要进入不二、平等,所以,我才要礼佛。要不然,礼佛做什么?你礼佛是拜虚空的佛,虚空的佛跟你有什么关系?他在虚空,你在这里,虚空的佛跟你有什么关系?你一定要了解,佛法是不二法门。所以,不听经、不闻法就会变成一个大愚痴的人在学佛。
诸位!学佛的人不悟佛的心性,叫做佛学,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学佛的人,不懂得佛的心性,就叫做佛学。本来是要学佛的解脱,现在把佛法拿来当学术来研究,这个叫做佛学;佛学就是学术研究了,谁都可以讨论。所以,学佛要是学佛的真正的究竟义,要不然就会变成佛学,好好的体悟这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3. 鼻香处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注释,[旃檀]:即牛头旃檀,出于北俱卢洲之牛头山中。《博物志》云:[汉武帝时,西国遣使,献异香四枚于朝,汉制香不满斤不得受。使乃将其香,取如大豆许,着在宫门上,香闻长安四十里,经月乃歇,帝乃受之。后长安瘟疫流行,博士奏请焚香一枚,四十里门,民疫皆愈。]又,《法华经》云:[此香六铢,价值娑婆世界。]可见此香之珍贵,及其功用之殊胜。[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所以一铢为二十四分之一两,又约等于四分之一釐([釐]同[厘])。又佛举燃一铢旃檀香,可使室罗筏城四十里内皆闻,为表此香是有,非无;且是众生共闻,并非阿难一人独闻,故可用来作为例证。[称鼻所生]:[称],言也,说也。既然说是鼻中所生的。
义贯,佛言:[阿难,汝又嗅此]香[炉中]正在烧的牛头[旃檀]香,[此香若复]只[然于一铢],即令[室罗筏城四十里内]之人[同时]皆得俱[闻]其香[气]。[于]汝[意云何?此香为复生]于[栴檀木]之中?抑是[生于汝鼻]根之中?抑[为生于]虚[空]中?[阿难,若复此香]气为[生于汝鼻]根中者,即[称]言为[鼻]根中[所生],则此香应[当]是[从鼻]中冒[出]来的才对;然而[鼻]子并[非]是[栴檀]木,[云何鼻中]能[有栴檀]之[气]味生出呢?而且,既[称]说是[汝]在[闻香],则香气应[当]是[于]汝[鼻]中而[入]才合道理,若反而说是从[鼻中出香]气的话,而[说]是[闻]到香气便[非]合[义]理。(亦即,所谓闻香,应是香从鼻入,而非香从鼻出。因为是香从鼻入,才称鼻根与香尘二处为[鼻香入]——因此,若从鼻中出,就不能称[入]了。)[入]一定有它的定义,由外来到鼻根叫做[入],现在鼻子自己出香,当然不能称[入]了。
经文,[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注释,[爇]:依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本)此字发音为(弱)。其意为烧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蒙],受。如果鼻子闻到香气,也应受到烟气熏才对。因为照一般凡俗的了解而言,香气是籍着烟的负载而传播的。
义贯,佛言:[若]言此香气为[生于]虚[空]中的话,因为[空性]是[常恒]不灭的,则此[香]气[应]与虚空性一样[常在](以此香既然是虚空所生,亦应有如是恒常不灭之属性才对,此其一;又,虚空之性既恒常,而又说香是从空而生,则虚空便可不断地生出香气来——常住、又能生,则应能[常生]不断;常生不断则香气常在。)如是则[何]须再假[藉]于香[炉中爇此枯木]呢?(然而事实不然,香气非常在;结论:故知香非从空中生。)[若]言此香为[生于木]中,[则此香]所在之木[质因爇]而变[成烟]才能达到鼻子之中,因此[若鼻得闻]此香气之时,亦[合]当[蒙]受[烟气]所熏才对。(然而现今鼻子只闻其香,而并未受其烟熏,因此可见香气并非在烟中;结论:故香气亦不从木中生。)又当烧香之时,[其烟腾]飘至[空]中,尚[未及]很[遥远],即消散不见了,[四十里内云何](为何)皆[已闻]此香气?(但四十里内并没有烟雾弥漫。可见此香气并不在烟中;结论:故知此香气亦非从木中生。)
经文,[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香]尘、[鼻]根、[与]能[闻]之性,[俱无]所生之[处所]可得;既无生处,即无有实体,如是[即嗅]入[与香]入[二处],体本[虚]寂,循业[妄]现,循业就是依照个人的业力,看到的会有所不同,大致上、大体上都相同,但是,因为业力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完全不同,看你是清净业还是污染业。[本非]权教所说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生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幻现,相妄性真。)
4. 舌味处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注释,[二时]:早、午两个食时;亦即早斋及午斋时。[众中持钵]:至信众或民众所居之城中、村中持钵乞食。[其间]:于乞食中;有时;间或。[其舌尔时已成酥味]:你的舌头的味觉在那个时候已成为酥之味觉,意思就是:不能再感受其他的味道。[遇黑石蜜,应不推移]:[黑石蜜],据《行事钞资持记》卷十云:《行事钞资持记》是律藏里面的。黑石蜜是用蔗糖和糯米煎成,其坚如石。[推移],变迁。[若不变移,不名知味]:[知味],辩明而知觉众味。如果舌的觉知不改变迁移的话,就不能称为能辨知众味,而只能觉知单一的味道。[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然而,如果舌的觉知确有改变的话,因为舌的觉知体只有一个,而非有多个觉知体,因此此觉知体既然已经接受某一种食物而产生了味觉,若把此觉知体变换掉,便没有别个觉知体可以取代(接替)其功能,因此第二种食物的味道,还是无法尝知;除非一个舌头具有多个能觉知之体。然而一舌并非有多个能觉知之体,如是则一个舌头的一个觉知体,怎能同时尝知多味?
义贯,佛言:[阿难,汝常]于早、午[二]食[时],至于信[众]之聚落[中持钵]乞食,[其间或]得[遇]人施与[酥、酪、醍醐,名为上]等之美[味。于]汝[意云何?此]食物之美[味为复生于空中]?抑或[生于]汝[舌]根[中]?抑[为生]于[食]物之[中]?要好好看一下,到底是食物呢?还是舌根?还是虚空?好好观照观照,佛陀一句一句剖析,就是一定要让你体悟无生。为什么常常讲:四大本空,五阴无我?这个就是告诉你体悟无生。佛陀为什么讲:佛说花,即非花,是名花,为什么要这样讲?佛说这个花,其实当体就是空,非花,是名花,只好方便讲说这是花,处处都在显示无生。佛陀在《金刚经》里面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就当体即空。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就叫你体悟什么?叫你体悟一切法相不可得,就是无生。如果你好好的观照,万法碎为微尘,亦无微尘是相,微尘亦是空无自性,你看看,什么法生?一切统统叫做妄执,统统是虚妄的执着、虚妄的语言、虚妄的文字、虚妄的解说。所以,现在当下无生,就是涅槃妙性。
[阿难,若复此]美[味]为[生于汝舌]根之中,然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故在一时应只能尝知一种味道,[其舌]之知觉[尔时已成酥]之[味]觉、若再[遇黑石蜜]之时,其觉知[应不]能再[推移]改变而成甜味才对;但[若]真的[不变]迁推[移],则舌就[不]能[名]为能辨[知]众[味]了,而只能尝知一种味道。(然而事实不然,舌并非只能尝知一种味道;结论:故知舌之觉知体并非不变迁推移。)然而[若]说舌之觉知体为有[变]迁推[移者],而一个[舌]头并[非]有[多]个觉知[体],故此觉知体若推移,即无接替者,因为改变了嘛。而一个舌头并非有多个觉知体,氢说知道觉知体如果改变,就没有接替,如是则[云何多]种[味]道能受[一舌]同时[之知]?那么多的味道,为什么只有一个舌;一个舌它一个觉知体而已啊,味道变化,它都知道变化。(故知,说舌之觉知体有迁移,不得成立。结论:是故可知,[食物之味不在舌中生]。)
经文,[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注释,[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他],他人,别人。又如果是食物本身能自知其味,那就如同别人在吃的东西一样,并非你在尝味。[何预于汝,名味之知]:[预],参预,相干。这么一来,尝味一事与你有什么相干,而能说你的舌头有尝味之知觉呢?(因为是食物自知其味。)[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如果说不能识别淡味(没什么味道的味道),那么应该也不能觉知咸味才对,如此一来,就必然变成于一切味皆无所知觉。才是若不识淡,当然亦不觉咸,必无所知。
义贯,佛言:[若]言此味为[生于食]物,然而[食]物本身并[非有]能分别之[识,云何]能[自知]其味?[又]退而言之,[食]物既[自]能[知]味,则[即]如[同他]人在享用此[食]物一般,而非你在吃,如是则此食物之味[何预于汝](与你何干)而可[名]汝舌为有尝[味之知]觉?(然而当食之时,你确实能知味,故非食物本身能自知其味;结论:是故可知[味不从食物中生]。)一般众生认为味道是从食物生;食物本身没有识,它怎么能够分辨它的味道?
[若]言此味为[生于]虚[空]者,则虚空一定有味道,则虚空一定有味道,那么当[汝啖]食[虚空]之时,[当作何]等之[味]?(会尝到什么味道?然而虚空中实非有食物之味;结论:故知[食物之味非从虚空中来]。)退一步讲,若虚空真的有味,且你若[必]言[其虚空若作咸味],那么,此虚空之味[既]能[咸汝]之[舌],则[亦]应能[咸汝]之[面],如此一来,[则此]世[界]上之[人]类,便都[同于海鱼]!一直都浸泡在咸味的虚空中。(然而事实不然,此世界的人类并没有泡在咸味的虚空中;结论:故知[味不从空来]。)再者,如是[既常]时不断地领[受咸]味,便变成[了不知淡]味了;[若不]能[识]别[淡]味,则[亦]应[不]能[觉]知[咸]味才对,如是则于一切味[必]成[无所知]觉,既然于味无所知觉,[云何]还能[名]为[味]?则一切食物皆当无味才对。(然而非一切食物皆成无味,我们于食物之味亦非无觉知;结论:故知[食物之味非出于虚空]。)
经文,[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师父讲一个例子,就知道这个味它是虚妄不实在的。有一天我打开电视,看Discovery频道、动物频道、知识频道。师父喜欢这个,其实我每天都在上课,因为他们都是请博士来谈,或者是一些发生的事情,就讲到这个味道是虚妄的东西。故事发生在非洲,一个白人,一个顶尖的工程师,他在非洲投注很多的田地、房地产,也算是非常有能力的人,赚了很多钱。有一天他要去南非的首都开会,他就载着几个重要的干部和他老婆,搭乘轻型的飞机。他们预计一、二个小时就到了,结果飞机飞在上空的时候,零件突然不灵光,一直往下降,后来飞机没有办法就迫降在非洲的大草原。下去,结果撞到石头、树木,飞机开始冒烟了。这五六个人就赶快跳下这个小飞机,一看哇!一望无际的草原,里面全部都是野生动物,这下麻烦大了!常常吹冷气的人,要吃有吃、要穿有穿,一下子降落在大草原,跟野生动物为伍,头顶上的太阳将近四十度;到晚上温度下降到十度以下,这个温差谁都开始受不了。怎么办呢?当他迫降发现没有水,这下慌了,怎么办?工程师说我们等救援,只要听到飞机的声音,我们底下就可以放烟火;他们看到烟就可以来救我们了!结果等了四十八个钟头,没有人,一架飞机也没有来搜索,统统没有!开始脱水,就去找找飞机上能用的是什么,少许的面包、食物等没吃完的,他们就讨论,我们这样等下去会死人,谁来救我们。后来就开始选身体壮,说:我们还是要自己寻求活路。就开始走,他老婆已经脱水,撞断了肋骨和腿,不能走只能留在原地等。结果昆虫开始叮他老婆,并排卵在肉里,几个小时以后开始变成蛹,肉开始溃烂!身上好多虫在动,但是,你拿它没办法!而她先生和另外一个强壮的人开始走,因为没有水喝自己的尿,在极端口渴又无助的时候,开始产生幻觉,我们人的味觉开始变,结果喝下去的尿竟然是甜的,是非常好喝,那个味觉转变了,因为一心一意要想活命。一个人在严重脱水、濒临死亡的时候,开始产生幻觉,听到风声都误认为是直升机的声音;因为他内心渴望水,他突然看到前面有水,就往前一直冲,走到那个地方没有水!那个痛苦没办法想像,在报导一个人他的味觉,在极度脱水的情况下,脑部完全没有办法正常的思惟,完全都是错觉。境界所显现的都是他一直期盼的事情发生,可是,事实上都没有发生!幻觉一直出现,耳朵一直听到声音,眼睛一直看到事情;可是,都是幻。
后来那个人说,我们在树上找一找,只要有凹痕,下雨的时候,就会储水,结果看到一棵很大的树,真的找到水了!诸位!在极端脱水之下不能马上喝水的,会立刻死亡,这个是知识。先沾嘴唇、舌头,就用一块抹布一点点水,慢慢慢慢的才喝积下来的水。那个人说:后来我们比较幸运,走了几公里,碰到一户人家,里面刚好有个妹妹在,都是白人。就赶快急救,水啊,冰箱果汁,打电话,开始救人。结果等他们直升机赶回去,这四、五个人死到剩下他老婆,三个全部都死,当场脱水而死。他老婆完全呈重度昏迷状态,立刻送医急救。讲这个故事就是告诉你:佛讲的是完全正确的,即尝与味,二俱虚妄,真的就是这样子,就是虚妄的东西。在极端的时候味觉就会转变。
义贯:(食物之味既然不从舌生,不从食物生,亦不从空生,)[是故当知:味]入、[舌]入[与]能[尝]之性,三者[俱无]所生之[处所]可得;若无生处,即无有体。如是,[即]能[尝]之舌入[与]所尝之[味]入,[二]处[俱]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权教所说之[因缘]可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幻现,相妄性真。)诸位!我们要证得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什么会这么困难?因为我们受限于这个色身的肉体,色受想行识的脆弱。我们这个色身单单要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没有一天不吃食物、不睡觉、不喝水;如果不吃食物、不睡觉、不喝水,我们就一定会死亡!我们为了面临这个食物、水、还有睡眠,就必须要从早忙到晚!再来我们长大以后要建立家庭,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这个事情就够你忙的,这样要抽时间再来研究如来藏性,实属困难,为什么?时间不够用!再来每天躺六个钟头,生命已经四分之一躺在床铺上,你真正能够用功佛道的时间,有多长时间?再说我们的身体是这么的脆弱,稍微一不慎,生命就没有;稍微一不小心,生命就没有!
这几天发生在四川那个公车烧起来,门卡死,逃不出来,烧死二十五个,就一念之间,刹那之间,二十五条命就这样!人的生命真的非常脆弱!为什么修学佛道很难?如果你没有把这个色身照顾好,那你说你要学佛道,不可能!你想要活命,就必须要动;要生存,又必须要竞争,要竞争就会变成斗争,人与人之间相处在一起,你在上班,你又不得不与人相处,你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每天都会碰到烦恼的事情,因为那个人的想法、作风跟你不一样,那个人有时候恶劣到极点;有时候你是会碰到好人。你想想看,我们在娑婆世界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既要生存,又要求道,诸位!你看有多么的困难!在家居士又经出家众都困难,在家居士要照顾家庭,又要护持正法,所以,师父非常的赞叹、敬佩在家居士,出家,他放下比较单纯,在家很困难。有家庭,要生儿育女、侍奉公婆,或者是先生从早到晚照顾老婆、儿女,还要护持正法。为什么要讲这一段勉励的话?就是我们所剩的生命真的是很有限,意思就是说:我们真正的花在修学佛道的时间,真的很短。想想看,等一下回去,又要去躺在床铺上,睡得像死人一样。有的人睡六个钟头、有的人睡九个钟头!
举种种的例子,无非是勉励大家,佛道很不容易的,一下子生病了,一下要赚钱啦;一下子又有种种的官司要打!一下碰到恶邻居,一下又碰到公司的人那么烦你;一下又生了一个不长进的儿子,气得半死;阿弥陀佛!自己要好好照顾这颗清净心,相随心转,如果你老化得很快,就表示你的烦恼很重,要赶快转念头。
5. 身触处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注释,[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佛教弟子于晨朝起时,要以手摸头,也就是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这个就是告诉出家人说:你一定要节制你的身口意,不要忘记你是出家人。而思维[我为何剃度随佛出家?]是为了寻求无上的正等正觉,为了无上的佛道才出家的。[谁为能触]:哪一个为能觉知此触者?[若头与手,一触所生]:[一触所生],只生一触。[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属于。如果头与手的觉知为二体(有两个觉知体),那么所生的触尘应当是属于哪一个觉知体呢?
义贯,佛言:[阿难,汝常晨朝]依佛所教[以手摩头]思维出家本怀。[于]汝[意云何?此摩]头[所]生之[知]觉,[谁为能]觉知此[触]者?[能]觉知者[为在]于[手]呢?抑[为复在]于[头]?能觉知之体[若在于手,头则]变成是[无知]觉的,[云何成]就头被手[触]之事?(结论:是故言能觉知体在手上,不能成立。)[若]言能觉知体[在于头,手则无]触摸之[用](就不用手来摩了,而头却能自触自觉),如是则[云何名]为能[触]所触?能触所触一事即当无。(然而事实不然,仍有能触所触之事;结论:故知言此觉知体在于头,不能成立。)[若]言头与手二者[各各]皆[有]一觉知体,[则汝阿难]一身便有二能知者,则[应有二身]才对!(然而事实不然,阿难一人非有二身,故知非有二觉知体;结论:是故言头手各有一觉知体,不能成立。)
[若]言[头与手]之觉知,唯[一触所生](只生一触),只生一触当然就没有能所了。[则手与头当为一体]!一体就是没有能所,[若]手与头为[一体者],能[触]所触之事[则无]法[成]就(然而实有能触所触,故知手与头非一体;结论:是故言手与头之触觉为一体者,不能成立。)[若]言头与手之觉知为[二体者],则所生之[触]尘[谁为在](应是属于哪一个呢?)若言[在]于[能]触之手,即[非]属于[所]触之头;若[在]于[所]触之头,即[非]属于[能]触之手;你若说既不属于能触之手,亦不属于所触之头;若如是者,[不应]是[虚空]来[与汝成触]吧?(结论:是故言触觉有二体者,不能成立。)
经文,[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佛陀用这个自己的身体来作尝试,手跟头,一触也不对,二触也不对,所以,能所一直在互相讨论,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到最后都是虚妄、不实在的、空无自性。
义贯,[是故当知]:所[觉]知之[触]入[与]能觉知之[身]入,[俱无]所生之[处所]可得,既无生处,即无有体,[即身与触]二入,[二俱]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权教所说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性真。)
6. 意法处本如来藏性
意根是对法尘的,所以叫做意、法处,这二个字是分开来的,意根对法尘,不是有一个名词叫做意法处的,不是这样子。[意]就是意根,[法]就是法尘,意思就是根对尘,是这个意思,不要连这个这么简单的名词都搞混了,就很可惜!
经文,[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注释,[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意],意根。此言,于意根中,由所缘之五尘落谢之影子,而起善、恶、无记三性之分别。[无记],非善非恶,因为于善、恶性无可记别,故称无记。[生成法则]:[法则],法尘之规则。此言,由此三性而生成法尘之规则,亦即法尘之性即由此三性而决定。[若即心者,法则非尘]:如果法尘为即心而有,此法便非外尘,而是心内之法;心内之法即是心法、便不是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承上,若不是尘,就不是心所缘的法尘,如是则如何能成就意法处?意思就是怎么能够成就意根所缘之法尘处?要这样子,意法处,整个、整句就是:如果能够成就意根所缘之法尘之处?你看这意法处,竟然这三个字是这么长!
义贯,佛言:[阿难,汝常]于自心[意]根[中]由[所缘]五尘落谢之影像而生起[善、恶、无记三性],因而[生成法]尘之规[则],于是成就法尘;[此法]尘[为复即心](意根)[所生?为当离心]而[别有]所生之[方所]?[阿难,若]法尘为[即心]而生[者],此[法则非]为外[尘],而是心法,故[非]为[心所缘]之法尘;若无法尘,则[云何成]意法二[处]?(结论:故知言法尘为即心而有,不能成立。)
经文,[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注释,[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别有方所],另有所生之处。此谓,如果说法尘是在心外另有生处。[则法自性为知、非知?]:他开两头来讨论,到底这个法尘是知还是无知?[法],法尘。此谓,那么这个在心外生起的法尘,是有觉知性的呢?还是非有觉知性?[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若此法尘是有觉知性,则应名为心(不应名为尘)。[异汝],离于汝,不同于汝。既异于汝心,且又非尘,别人的心,才离你的心而且又非尘,这样才讲的通!那就是如同是他人的心量。然而明明是你心中的法尘,怎么会变成他人的心量呢?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第一个[即]是在之义,第二个[即]是就是之义。[更二于汝],与你不同。[二],有别,不同。意思就是既然在你的身上,就是你的心,为何你的心还与你身有别?[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离合冷暖]即是触尘之相,故[色声香味]加[离合冷暖]即是五尘,五尘即是色法。[虚空相]即空。一切世间法,不是色法,便是空法。此言:此法尘既非五尘,又非虚空相。
[当于何在]:应当属于何种类别?此谓,若法尘是非有觉知性,但它因为是心外之法(离心而生),可是它又不是属于五尘之色法,又非虚空之法,那么此法尘应该是属于何种类别的呢?[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现在既然用五尘之色法以及空法,都无法表示此法尘之类别以及处所,不应说这世间在虚空之外,还别有一个处所,容纳着这个法尘吧?因为色法、空跟虚空都没有办法表示。[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意思是没有办法建立这个处,我们这里讲的是意法二处。又,此法尘既然离于心,为心外之法,即非心所缘之法尘;法尘既非心所缘,如是则意法二处如何而得成立?法尘不是意根所缘,那么,这意对法尘就不能成立了,很清楚的道理。
义贯,[若]言法尘为[离于心]之外[别有]一[方所]为此法尘之生处;若如是者,[则]此[法]尘之[自性为]有觉[知]性?还是[非]有觉[知]性呢?分两途来讨论,两途都错!若此法尘为有觉[知]性,[则]应[名]为[心],而不应再名为尘,且其既[异]于[汝]身(离于汝身)又[非]是[尘],此法尘就变成如[同他]人之[心量]了(然而你自心中的法尘,怎会变成他人之心量呢?结论:故知法尘非离心而有。)。又[即汝即心](既然是在你身上,就是你的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既然不同于你,必定与你有别——结论:是故言[法尘离心而有,且是有知],不能成立。)
[若]言此法尘为离心而有,然[非]有觉[知者],(既是法尘,则非是前五尘,故必定有别于五尘),[此]法[尘既非色、声、香、味]四尘及触尘之[离、合、冷、暖]相以[及虚空相](既非五尘色相,又非虚空相),则此法尘之地位与类别[当于何在?今]既然[于]五尘之[色]法及虚[空,都无]法[表]显指[示]此法尘之归属与所在,[不应](应当不会)在此[人间更有]一个[空外]之处为此法尘之生处吧?又,此法尘既在心外,即是属于[心非所缘]之法,如是则意法二[处从谁]而[立]?(结论:是故言[法尘为离心而有,且非有知],不能成立。)知也不对,非有知还是不对。
经文,[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是故当知:法]尘生成之规[则与]意根之[心,俱无]所生之[处所]可得;生处既然没有,当然就没有体性了。这个没有体性就是空性、就是缘起、就是无自性。[则意]处[与法]处[二]处之体[俱虚]寂,循业[妄]现,这个循业妄现就是最重要的,你现在看到什么,都是你的业所影现的,没有实体可得,注意这一句话:循业妄现。而这个业里面,又有各人的境界不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生生世世所造的这个业就不一样,妄现的。有的人看到佛法特喜欢,他不知道什么力量,他可以听经闻法整天整夜;有的人就是很没有善根,听到佛法就打哈欠!有的出家众非常的勇猛,非常的骨气,很用功,他知道他为什么出家;可是,有的出家就是浑浑噩噩,混日子的,真的!就白白浪费出家,因为他来出家也是在混啊!当然这是极少数啦。
真正的出家,他是为生死而发菩提心,为度众生自利利他,他怎么会白白的浪费这一辈子的生命?现出家相实属不容易的,太难了!所以,我照顾这些比丘,他只要现僧相,我尊敬他七分!为什么?一个男众要出家,父母亲同意,这个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又没有婚姻的束缚、父母亲的障碍,这个有多么的困难!所以,只要他发心来我这里出家,应该讲是很珍惜他,不忍心去骂他,让他慢慢自己觉醒。在我这里很简单,你守一条戒律,像我们今天结夏安居,我讲守一条戒律就可以,守一条戒律就是遵守讲堂的规矩:人家吃饭你就照吃饭,人家起来早课就早课、晚课就晚课,你就跟着这样做。其他关于你有修没有修,以及你本身的个人习气,那你慢慢来化除。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想看我们住持跟当家,要负责整个僧团,我们的责任,要负责你的衣食住行,要负责教化的工作,你又不可以违背整个团体的生活,就必须要这样做。你有通天的本领是你的事情,我愿意你做一个老实人,老老实实的跟着僧团这样作息就好。为什么?因为我们这样很好管理啊,不要像食人鱼、或者是斗鱼,看到这个也斗、那个也斗,理由充足,每一天都跟人家发生很冲突,还自己觉得自己很委屈,那很抱歉,那你就是菩萨了,不晓得自己错在哪里。
这个循业妄现,有含有强大的善根、没有善根的问题,而且佛陀讲的这个循业妄现,它包容性太大了!这个业就是创造整个人生跟宇宙之网,宇宙之网就是业力。用什么样来形容人生、宇宙?就是用业、业力。这个[业]非常的微细,业因、业缘、业果、业报、共业、别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不动业、福业,这个[业]分析下来是无量无边,所以,这个业它包容性太大了。而佛陀用这个业,这个在《奥义书》里面,引用《奥义书》的,这个[业]在《奥义书》讲得很清楚。所以,佛当时在世就有外道讲业,而佛引用外道所讲的这个业,好对佛弟子来诠释。所以,这个业并不是佛讲的,在当时在世的时候,外道就讲这个业。
循业妄现,用字用得真是好!意思就是每一个人随业力不一样,所享受的境界也不一样,这个人觉得这很苦,可是,他觉得享受!有的人觉得这个享受;别人觉这个苦!譬如说你唱歌、喝酒,喝整个晚上,这个对一个修行人,哇!这很苦啊!从六、七点就一直去唱卡拉OK,唱到凌晨再去续酒、续杯,唱到回来凌晨三点,这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多么痛苦的事情啊!他可以念多少佛、拜多少佛啊!他觉得快乐的,因为他的业觉得这样快乐;可是,另外一个人没有那样的业,他觉得很痛苦!所以,这个业叫做千变万化的心境,它是千变万化的,随着心境,所以,这个业也不一样。
这个业对时间性、空间性都不一样,它是活动性的,千差万别!底下,[本非]权教所说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幻现,相妄性真。)所以,人家说:你怎么来?父母亲生我们。对一半,父母亲的业缘,加上我们的业因。诸位!因为借重这个业,业因跟因缘。真正我们的父母是谁?真正我们的父亲就是无明,一念无明就是我们的父亲;贪爱就是我们的母亲,你能理解吗?贪着五欲六尘就是真正我们的母亲,没有这二个,就不会有生到世间的轮回的事情。所以,真正的父亲是无明、真正的母亲是贪爱,滋长我们的生死。
接下来讲十八界,现在听不懂,接下来听就变成结缘,结缘听,听结缘,怎么听都是缘。明天这个初学佛法是完全听不懂的,把这个《楞严经》的难度、深度推到最高。那你要问自己有没有开悟见性,就看明天,这个是一面镜子。如果说明天听起来实在是艰涩,那你离开悟见性非常遥远;如果说我听了很法喜,能理解,你有机会!前面讲的五阴、六入、十二处还比较容易了解,后面这个就非常困难!千万不要讲说明天不要来,疯了,这是什么徒弟!要发一个愿:更难,我就是更要来!上刀山、下油锅,我都来,对了!你真的是佛弟子,这样子诸佛就赞叹你了!听经闻法就是听这个不懂的,不懂的你才要听,懂的你都听什么。接下来的课程很重要,但是很艰涩,很难,但也不会说完全听不懂,听懂几句也好。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阿育王净土精品注:看到很多同修在网上忏悔自己邪淫的过往,不明白的是大家都基本对佛学有一点了解,难道就不知道因果的取舍吗?您写的帖子描写自己邪淫过程到底是劝人戒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花多蝴蝶多。同样的道理,好心和福报能够感召美好的环境。厚德才能载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需要增长家庭教育智慧,要让孩子独立自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用私爱去伤害孩子的心灵,父母需要做的是滋养孩子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许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人生顺利,让生意顺利,让孩子顺利? 其实,拥有顺利的人生,只要八个字就可以了。按照这八个字去做,你的生命就一定顺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我给企业家讲课,我问,你能让兔子拼命吃草吃成羊吗?你能让羊拼命吃草吃成牛吗?你的企业你不去改命,你天天想拼,兔子想拼成羊这行吗?你拼得比其他兔子肥这个是可能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关于教育教育三大原理:1、空瓶子原理2、种子原理3、唤醒原理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坏人教我们掠夺,好人教我们创造,圣人教我们发现。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善士问:您好法师,我有一个问题,对于我的孩子,如果不督促他做作业,他做作业的速度就会很慢,也就没时间去看书、看电视、玩耍了,这该怎么办?寂静法师答:孩子所有的问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每个人都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富有、子孙成才,为此我们想出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好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数的问题就生出无数的方法。而真正的大智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从前,有一个农民赚了很多钱,他很自豪地说,我靠着一己之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了,发财了。我们仔细想想,他真的是靠一己之力吗?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他能发财吗?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因果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规律。有一个农民在春天的时候,播种一粒冬瓜子,到了秋天的时候,它竟然结出了一个南瓜。你们说这是什么原因?他肯定把种子弄错了,把南瓜子误认为冬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寂静法师:绝对改善成绩与命运的秘密武器——关系管道理论【编者按】“自然的恩典”系列冬、夏令营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八期,已有6000多名参加的家长和学子直接从中受益,数不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所有的问题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前世的业力(先天)。此生前很多世前累积的恶业,在今生遇缘引爆了。就如满身炸药,又常常抽烟和烤火,最后爆炸了。所以一定要持戒,努力断恶,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一个装过臭水的容器需要清洗空置,一只装过牛奶的杯子同样需要清洗空置。一个肩挑狗粪的人是辛苦的,一个肩挑黄金的人同样是辛苦的。一个背负罪恶过失的人是沉重的,一个放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是很高深。我们都想要健康,都想要发财,都想要家庭好,都想要子孙好,可是到底怎么样才能好?这些事情背后其实是有些特别的规律的。比如我们梅花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因果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太重要了,没有因果就没有佛法。就好像高楼一样,没有地基就没有高楼,破坏地基就可以破坏高楼。破坏因果就是破坏佛法,宣扬因果就是建立佛法。因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夜里,在我的寮房,有人请教发财之道。我从座位上下来,走到门口电灯的开关面前,把灯全部关掉。于是房间立刻进入一片漆黑之中,停留了几秒钟,大家的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不快。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念诵地藏菩萨 花草茂盛上梦下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以诸种子,植于荒田,或熟田中,若勤营务。或不营务,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得为叁界雄』,「雄」是对佛的尊称,就是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人做不到?了生死出轮迴的事情,没有人能做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现在的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事做得再好,纵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胆,怕出祸乱,不安、不稳,死了之后叁途受果报。人不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很多人看到我的时候,问我怎么修养的?我就很简单,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心就清净了。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佛家讲得透彻,效果殊胜。我刚学佛的时候,跟章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清净心这个时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了就是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顺境善缘,就是善人,在这个境界里头最容易生的贪恋,你要在这里头放下贪恋,就是没有贪爱的心,没有留恋的心,你心清净,修这个功夫。逆境恶缘,遇到人都不是好人,都常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佛法里头,古谚语所谓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看到大家互相赞叹、互相合作,兴旺的气象;互相瞧不起、互相批评、互相毁谤,决定败亡。兴旺的教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1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去接触,不去打听,我们的烦恼就少;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去攀缘,不去认识,我们的是非就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1
印光祖师常劝导人,出了家若是想当法师,那就要先好好的念佛。你把佛念好了,将来就会有能力当法师。你若没有修持福慧就想在经教上研究,学当法师,以为法师坐在法座上好威风,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篇 明末以来的禅师 云谷法会云谷法会(西元一五○○─一五七九年)南岳下三十二世云谷法会禅师,嘉善胥山怀氏子,生於弘治庚申(西元一五○○年),幼志出世,投邑大云寺某公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