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2007.9.15——2008.3.9 文殊讲堂
第十五张DVD
[卯六,显见不杂(分二)]
[辰初 阿难以物见混杂疑自性]
[二 如来以物见分明显自性 今初]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识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说:我虽然了解这个见性是没有来去的;但是,怎么样才能知道,那就是我的真如本性呢?
[阿难虽最见精无还,而领之未的,]这个[的]就是不敢肯定。[故言]所以说:[我虽识此见性无还,是虽知见性,不与诸相以俱还]。诸位,这个相,它有来去、生灭、增减、大小、青黄赤白、明暗、通塞、浊清等等;但是,我们的见性没有相,涅槃的妙心是无相的般若智慧。所以,不与诸相以俱还,[云何分辨,可以得知是我真性,而不属于物也?物就是物象]。我的真性就是能缘的真心,虽说能缘,其实是无所缘,是方便说,它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解脱,叫做真性。而不属于物,[物]就是指物象,缘起如幻的假相。[观虽识二字,阿难以见性,昭昭灵灵,盈满目前,]盈满就是充满,悟了,见就是性。[物、见混杂,]物是所缘,见是能缘,阿难分不清楚。[仍是有疑莫决,不敢认见为心,所以佛即以物、见分明乃显自性也。]意思是:物是物,见性是见性,很清楚的分开。[初阿难以物、见混杂疑自性竟。]
[辰二 如来以物见分明显自性(分四)]
物是物,见性是见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汝今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阿摩罗果]。
这一段是说,佛对阿难说:我今问汝,你现在还没有得到漏尽清净,没有得到无漏清净,借重于佛的神通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这证阿罗汉果的,见阎浮提,[阎浮提]的上面加二个字:万亿。见万亿阎浮提,因为阎浮提有无量无边,那么,这个见万亿阎浮提,就是指娑婆世界,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所教化的。如观掌中,阿摩罗果,这个阿摩罗果类似胡桃,它的味道是甜甜的,又酸酸的,可以食用,亦可为药用。说:[上科,当机疑物、见混杂,]这个[物]是指物象;[见]是指见性。物象是被见的,见性是能见的,而阿难分不清楚。所以,在本科,此科,为什么叫显见不杂呢?就是物是物,见性是见性,不可以混杂,所以,这一科叫做显这个见性是不杂的,叫做显见不杂。
[此科]就是这一段。[佛欲显物、见不杂,][物]就是物象;[见]就是见性,不杂乱,所以[故先须列出,如何是能见之性,如何是所见之物,]要先分清楚。[然后就中拣择,自然见是见,物是物,分明不杂。此先列能见,有声闻见、菩萨见、佛见、凡夫见,]所以[故呼当机而告之曰:吾今问汝,]说你现今未得四果无漏,清净慧眼,[乃承佛神力加被,乃能见于初禅,得无遮障留碍,而阿那律,具足云阿那律陀,《弥陀经》说:阿 少免 nou楼陀、]中国话叫做无贫,[此云无贫,]不贫穷。[亦云不灭。因过去以稗饭,]稗饭就是我们所讲的稀饭,是一种似稻的禾本科的草本植物,也就是类似我们今天所讲的稀饭。[施供辟支佛,]辟支佛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觉,也就是修十二因缘而有所成就的,断见思习气的。断见断惑是阿罗汉;断见思习,[习]就是习气,是辟支佛。[所以受福不灭,于九十一劫中,天上人间不受贫穷果报。过去劫中为农夫,远种山田,无暇回家吃饭,带饭而食。山中有一道人修行巳证辟支佛果,七日下山化缘一次,是年饥荒,米粮昂贵,一日下山募化,连化七家,竟无一家施供],因为是饥荒,所以,[空钵而回。该农夫见而问之曰‘大师今日乞食得否]?’有没有得到饮食呢?[答曰:‘无人布施’。农夫闻言],非常难过,[心中动念:此大师七日化一次,每次化七家,无论多少,下七],就是再接下来就是七天后了,如果不给他一点饮食,供养他一些饮食,再来就是要等七天后,他再来化缘,[再化,今空钵而回,岂不是要饿七日?自愧无可供养,乃以所带稗饭一包,布施供养,辟支佛接而受之,乃为咒愿曰: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这四句里面,第三句最重要:若为乐布施,意思就是说:你发的是一个欢喜的心在布施,你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并没有任何人勉强你,而你知道有布施才会有所收获,才会有所福报。所以,一切功德是从喜悦心当中而获得。[愿毕而去,十分感激!后农夫持刀割草,草中跳出一兔,其色纯黄,遂跳至农夫背上,伏而不动。农夫惊怪,奔回急唤其妻捉之,乃一金兔,自此无贫],他这样子没有讲得很清楚,自此无贫之果报,达到[九十一劫]。你怎么会一只金兔,这样没有贫穷九十一劫呢?不是这个意思。这金兔是今生今世得到的果报,这样子布施一餐,在饥荒的时候给辟支佛,竟然果报达到九十一劫没有贫穷![受福不灭],师父一直说:你一个修行人,第一个,一定要深信因果;一个修行人不相信因果,那就没办法修行了。什么事都敢做,也不怕果报。所以,这个受福不灭,就证明因果是非常清楚存在的。[故以名焉,此过去因缘也]。
[阿那律是佛堂弟,因听法之时,常好睡眠,被佛诃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一听法的时候就睡……不是像我们,我带眼镜才看得到大家。因为那一天去民生医院检查眼睛,他说我的视力剩下零点三,近视又散光,所以,没有戴眼镜,除了熟人在前面晃动还认得出来,不然就看不清楚。在座诸位,我看大家都很用功,偶尔有的人一直[点头](打瞌睡),都没有抬头。我就知道他白天上班很累,我都还没讲,他就一直对……还对得很久。然后大家都哄堂大笑的时候,他起来就傻笑:呵~~~~因为他也不晓得旁边在笑什么,不笑又不好意思,这种勉强又尴尬之下,就勉为其难的笑。
修行,这个睡觉要稍微减少一下,记得!超过五十岁的人,你的睡眠时间超过六个钟头就太长!以前一个高僧,他一天只有睡二个钟头。他发心用这个刺血,刺血写《华严经》,一天睡二个钟头。这个睡觉很容易让我们提不起劲,没办法修行。螺蛳蚌蛤类,这个都是软体动物,它的硬壳上有纹,种类很多,就是河蚬之类的。台湾在海边插蚵架,就是也是这一类的。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所以,经典有说:宁可下地狱,闻佛名字;也不愿意上天堂,不闻诸佛名,这个在经典里讲这句话,是的确如此!我们佛弟子,还听到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你去跟美国人讲:American 什么叫做观世音菩萨呢?佛菩萨的名字,他一句都没听过;谁是地藏王菩萨?他哪认识阿弥陀佛?所以,生长在咱们中国和台湾,是相当有福报的,有佛菩萨的名字。像我们文殊讲堂,每年都要拜三千佛名,三千佛名经。
[遂生惭愧,发大精进,七日不寐,失其双目]。眼睛失明了,[佛愍而教之,授以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什么叫做半头天眼?就是这里(法师在巅顶百会画圆)。就是这个地方,整个当作眼睛。他看东西不需要靠眼睛的,就是靠这个头顶,叫做半头天眼。[而证圆通,自述我不因眼],而能[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掌果就是掌中的庵摩罗果,就是把一颗水果拿在掌中,看得很清楚![《维摩诘经》阿那律答严净梵王亦云: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今言阎浮提者,以大千世界,有万亿阎浮提,举别显总也。故《华严》云:一切阎浮提,皆言佛在中者是矣]。一切阎浮提的国度,都认为释迦牟尼佛在为他说法。所以,《华严经》的思想是无量世界的。《阿含经》的思想是在佛当时在世的,范围就比较少;而《华严经》的思想,它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包括天中,世尊都在说法。
[有云:此阎浮提三字。与下科此见周圆。遍娑婆国三字对换]。因为娑婆国土范围很大,有百亿的阎浮提,他认为这个[阎浮提]跟[娑婆国]要对调,则两者都不会产生错误。[则两皆不讹。此应见娑婆国,下科居日月宫,应只见阎浮提,此理不错]。不过圆瑛法师也有不同的看法,也很谦虚。[据愚见不必更换],根据我的看法不必换,[两处但加字可也,此加万亿,或一切二字,于阎浮提之上,下科娑婆国下,加一四天下,南阎浮提即可]。师父已经替大家都加好了,刚刚有叫你加[万亿],是有原因的。[庵摩罗果,桃柰相似],[柰nai]就是我们所讲的苹果,桃子和苹果相似,[生熟难分],生跟熟很难分辨。[此方所无,故不翻]。因此我们常常在经典看到:庵摩罗果,掌中庵摩罗果,就是指这个。也就是这个是印度的水果,咱们中国没有,所以不翻译。[上二是声闻见]。
接下来就更大了,范围更广大了,经文,[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这个文字非常简单,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可是,我们众生看的就只看眼前,分寸就是只看眼前一点点。
[前二句菩萨见,中四句佛见]。前面二句就是:诸菩萨等,见百千界,这个是菩萨的见;中间这四句: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这是佛见;[后二句凡夫见],众生洞视,不过分寸。[百千界者:初地菩萨见百界二地见千界]。这什么意思呢?初地菩萨有能力,看到一百倍的三千大千世界,这个[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二地菩萨见千界,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神通力就更广了![乃至十地见无量世界。十方如来,见无限量,故曰:‘一穷尽微尘’,喻其多不可数也。国土皆称清净者:佛眼等观,见秽同净,无所不瞻,即佛见周圆也。以上圣见,下为凡见]。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作三意释之]:一、对胜显劣,二、收尽含生,三、障碍失用,[一、对胜显劣:谓众生洞明之见],来跟佛、圣人比较一下,[较之佛圣],他能看到的范围就这么一点点,[不过分寸而已;二、收尽含生]:[含生]就是一切众生;[收尽]就是包括。[谓蜎yuan蝡ruan之属,见量狭窄,极其洞视(明见也),不过分寸之地];这个蜎,第一种解释是蚊的幼虫;第二种解释是:动物屈曲蠕动的样子。蝡,就是虫类微动的样子。所以,蜎蝡之属,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昆虫之类的。见量更狭窄,就是果报。极其洞视,就算它使尽一切,它这个见的能力不过分寸之地,只看到前面一点点,像一只蚯蚓、蚊子,在这里的解释是这个含义。[三、障碍失用:谓隔纸不见,此不过分也],就浊隔着一张纸,一般凡夫就看不到,这个不会超过一公分。[隔板不见,此不过寸也]。一分、一寸就是表示一点点障碍,我们眼睛就看不透。[过作通过解,与上二不同,此中能见之文,具足十界五眼,凡夫肉眼,阿那律天眼]。十界,十方法界,也可以讲十法界。这五眼:肉眼、天眼、声闻、菩萨、佛眼。凡夫肉眼,阿那律天眼,[阿难仗承佛力慧眼,菩萨法眼,如来佛眼]。
[五眼颂云:天眼通非碍],天人可以看得更远,他没有障碍。而我们的[肉眼碍非通],凡夫的肉眼只有障碍,他没办法像天眼这样通达。[法眼唯观俗],如果你要认识这个正法,缘起的法,就要观俗谛,[俗]就是缘起。[慧眼了知空],就是性空,看到诸法毕竟空,就是[真谛]。法眼唯观俗谛,就是法眼是观种种差别相,缘起如幻;而慧眼是了知空,也就是真谛。[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异]就是万法差别,千差万别的万法叫做异。能照千差万别的万法,但是,体却是相同,叫做体还同。就是照了千差万别的万法,但是,如来藏性的体性还是平等一相。[同是如来藏,清净本然平等一相。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经文,[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阿难!你跟我去观看四天王所住的宫殿,中间遍览水、陆地、空,虽然有种种昏明、昏暗,种种形像,怎么样?无非是前尘,分别留碍。就是都是假相,在让你执着,来障碍你的如来藏性,叫做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没有一样都不是缘起的假相。而我们对缘起的假相,空无自性的假相,执以为实,这个就是众生痛苦的致命伤,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每一种梦想都有黑暗的一面;每一种幻想,都必须经过残酷的觉醒,就是这个道理。生命只有一种工作要做,就是提早觉悟,提早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是要赶快修行!
[此列所见,独约当机,现量所亲见之境。谓言以上圣凡诸见,姑勿论耳],就不要谈,暂且不要去论断。[就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在须弥山腰,离地四万二千由旬]。有的人看到这个就问说:师父!佛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注解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我说:记得!佛当时在世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叫做卫星;也没有什么整个地球的地理来定位,给它名相、外词。我们今天看的这个世界地图,还有地球仪,是因为人类发展到了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世纪,科学更发达了,天文更发达了。所以,用这个人造卫星一照,就很清楚了!有的人还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弄卫星,卫星什么意思?解释一下,就把你们当作小学生了。为什么要常常讲卫星呢?地球是圆的,一边是美国,一边是台湾。如果信号这样直接从美国发到台湾,有高山、水,没有办法穿透!也没有办法穿透这个地心,所以,在一定的高度发射这个卫星,这个电波一上去,就下来。我们现在的卫星就是这个,这个波先送到天上去,再送下来。它就不会有高山、大海的阻隔,就是这个意思。常常讲到:法界卫星、佛界卫星,那是什么意思呢?卫星就是要去买人家的频道。知道吗?所以,我们这个节目,在中国大陆、新加坡、印尼都看得到,法界还有佛卫。印尼的法师就说:喔!现在的电视,看到师父的节目,看得非常清楚!什么叫卫星?就是把信号送到天空上去,那就没有障碍了,然后再射下来。那主不管你距离几千公里、几万公里,都没关系!如果你有高山的障碍,影像就不会清楚,卫星现在是非常方便。
佛当时在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了解,不是象我们现在的地图,所以,佛就当机者所能了解的,他就讲当时的地理位置。譬如:须弥山在哪里,佛教到现在都在诤论,我就跟他讲:须弥山指的就是喜马拉雅山,印度当时在喜马拉雅山的南边嘛。世尊怎么会讲一个凡夫看不到的地方,来讲经说法呢。须弥山高的嘛,绕这个日月,在佛经讲是日月,一边日,一边月亮,须弥山在中间高高的。是就人类那个时候,所能理解天文地理来讲的,佛早就知道,只要定位,它是相对的,相对的衬托东边、南边、西边、北边的,它是相对性的东西,只是互相定位,方便说出来的位置。因此,看到这个:观四天王所住宫殿,在须弥山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喜马拉雅山。如果要这样讲的话,就会变成说,佛陀所讲的跟现在很难配合。说:喜马拉雅山的山腰,哪里有四天王所住的宫殿?诸位!这个四天王所住的宫殿,不是肉眼看得到的。人死了以后,要转生成天界的时候,是清净四大转换的,他不是这个肉身,要弄得很清楚!四天王,忉利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是释提桓因,就是玉皇大帝。如果我们死了有福报,要转成玉皇大帝,那个时候的色身,跟我们现在色身也不一样。那个时候是微细的四大所构成的,我告诉你:天人的体重不到我们一件衣服、薄纱的重量,都没有!身高几百丈,不是像我们人这么一点点,我也是超过五尺,五尺二寸半。所以,在这个地方,很多人会弄不清楚,四天王所住的宫殿在须弥山腰,这须弥山又叫做喜马拉雅山,可是我们肉眼看不到。再来,离地四万二千由旬,看起来又是很纳闷。我们说:一由旬四十里,印度当时候所用的由旬,又跟我们现在的公里又不一样。当时地理尺寸,要完全配合现在的尺寸size来讲,非常困难!所以,佛陀当时在世,就大家所能理解的,方便的讲,只能这样子。我们也方便看一下就行,不必太执着于文字。
[东方持国天王,居黄金埵];[埵]就是地。[南方增长天王,居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居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居水晶埵,而齐日月]。就是跟日月平。这佛当时候方便说啦![中间遍览者:忉利天之下,大地之上,周遍历览,有情之类,有水居、陆处、空行诸众生,无情之处,有山、河、大地、虚空、诸境界,虽有晦昧而昏暗者,晴霁而明朗者,种种形像,差殊不一,无非眼前尘境,所分别之相,种种滞留隔碍也。初标定能所竟]。要你体悟就是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种种的形象,都会让你执着。为什么分别留碍呢?无非前尘,分别留碍,前尘就是这些外在的尘境,只是缘起、生灭无常、不实在的,而它却会让你起分别心、执着,变成一种隔阂。你所分别的种种相,就会变成种种的执着和分别,而它不是实在的。
[巳二 就中拣择]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在这里就是要做一下笔记了,否则看不懂。汝应于此,你现在应当好好的观照一下。[分别]底下加三个字:什么是,分别什么是[自],就是见性;[他]就是物象,这句话的意思:汝应于此分别,什么是见性?什么是我们能缘的见性?什么是被我们所缘的物象,要先分清楚能跟所,才不会混乱![自]就是自己的见性,[他]就是物象。今吾将汝,现在我,[我]就是佛陀。[将汝]下加四个字:现前所见;现在将汝现前所见,所见就是种种的前尘,怎么样?择于见中,就是:要汝自己选择;要你用智慧冷静一下自己选择。择于见,这个[见]很重要,这个见包括:何者是能见?何者是所见?这个[见]包括能所二个角度。这个[见]变成有能所。整句的意思就是说:今吾将汝,择于见中,我现在把你现前所见到的,你要冷静,自己用智慧决择,何者是能见?何者是所见?要仔细分别清楚,谁是我体?谁为物象?谁是我[能见之见]体?谁为[我所见之]物象?这样就非常清楚了,我所见之物象。
现在你应当在这个地方,就在这个地方,分别什么是你的自性?什么是外在的物象?今汝将吾,现前所见的一切,要你自己智慧来选择能见与所见,好好的仔细分别,谁是我能见之能体?谁为我所见之物象?这一定要分能所分得很清楚,不可以混乱!
[物见本来不杂],何者是物,何者为见?本来就不可以混乱,这样才有办法建立有情世界和器世间。[阿难先疑混杂,故佛欲令自己拣择,自验自知,自可不疑。应字平声,谓汝当于此能见所见之中,分别谁自谁他,自即见性,他指物象。吾今将汝择于见中四句,吾是佛自称,将汝将字,文意稍难领会;今不作别解,谓现今吾将汝现前所见,要汝自己拣择,于能见所见之中,仔细分别,谁是我能见之见体?谁为我所见之物象]?就是能见的见体跟所见的物象,一定要分清楚,叫做[令能所分明不混]。所以,这一段叫显见不杂,这一段在解释这个,能见跟所见是不同的。[自然得知汝之真性矣。二就中拣择竟]。你能够在这个能见的见性跟所见的物象分得很清楚,那么,就能够体悟真心是什么。
[巳三 物见分明 (分四)]
物见分明就是能、所,物、见,[物]是指物相;[见]是见相,是很清楚分开的,一个是所,一个是能,物是所见,见性是能见,这个能所一定要分清楚。所以,一定要在能见的见性下功夫修行。
[午初 正明物不是见]
[二 正明见不是物]
[三 反辨见不是物]
[四 反辨物不是见 今初]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师父解释一下:阿难![极]就是极尽你的能力,极汝见源,见源是见性的能力。穷尽你的见性的能力,从日月宫,看看喔,注意看!是物非汝之见性;[非汝]就不是你的见性,非汝[见性]加二个字更清楚!这是物相,非汝之见性。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谛观]就好好的观察。虽种种光,有明相,亦物非汝,也是物相,非汝见性。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芥]就是菜,草菜人畜,好好的观,怎么样?咸物非汝,都是物相啊,不是你的见性。
[上文佛令自拣物见],好好的自己选择,[物]就是所见之物性,[见]就是见性,这个物跟见中间加个顿点才比较清楚,否则会二个字一起念,弄错了![惜阿难无此智力],没有这个智慧力,[不能辨别分明,故佛此下,更以四番,展转发明也。此正明物不是见。极者尽也,见源即见性,如云尽汝见性能力,从日月宫,此最上所见是物],这个是最上面看下来的全部都是物。[而非汝见性也;又至七金山,此山围绕须弥山之外,一重香水海,一重金山,共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诸位,看看就行,[其体皆金],这个[金]就是坚固的。[一、双持,二、持轴,三、担木,四、善见,五、马耳,六、象鼻,七、鱼觜]。这个[觜]跟嘴是一样的。你好好的[周遍谛观者]:用你的眼睛,[用目循历,谛实观察,虽有种种光明,亦是物而非汝见性也。渐渐更观,自高而卑],[卑]就是近,[自近而远,乃见云之腾],[腾]就是涌起来,[鸟之飞,风之动,尘之起],这一些,[此皆空中所有];现在讲地,[以至地上、树木也,山川也,草芥(菜类)也,人畜也,亦咸是物,而非汝见性也]。全部都是物象,不是你的见性,[初正明物不是见竟]。
[午二 正明见不是物]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这一段特别的重要,佛一语就跟你道破,你的见性在哪里,要从这个地方下手。阿难!是诸近远,无论是近处,无论是远处。诸有物性,物性就是无情物,这些无情物,山川、草木、鸟语、风动、人畜,统统是物,诸有无情性,虽复差别,虽然有山川、林地等等不同的假相。但是,却是同汝见精,却是你同一个见性所看到的东西。意思是:差别的万法假相,不离现前平等的见性,你只要平等心看,就是如来藏性,同汝见精,都是你的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外在的外尘,这些物类,它们自己有种种的不同;但是,见性无殊,我们的清净自性,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以,直下无心便是道,就是用清净心,但莫于相上住着即得,所以,见好心如如不动,见性就现前;见坏,不起分别,知道是坏。但是,不受影像,如如不动见性就显现。所以,稳住自己,它是见性的第一种功夫,如果你不能了解说,千差万别的假相,原来都是我同一个见性所看到的,但莫于假相起大小、长短、方圆、善恶、事非来分别。所以,禅宗讲: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他就是讲这个见性,你只要用本性,二六时中都在作用。诸位!看到什么,见如同不见,闻如同不闻,见、闻、觉、知,即是如来藏性所显的见精明体,寂妙真常。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这个平等的见精,寂、常、妙、明就是你的见性;而众生他就是因为不会用,所以就会被卡死了!
[此正明见不是物],见不是物,已经很清楚了。[上明诸物非见]。种种的物相不是我们的见性。[见性已经择出,阿难不解,故此承上重示云],再一次的开示说:[阿难是汝所见,若近若远,若高若低,若大若小],不管任何的近远、高低、大小,[所有物性(物是无情性),虽复种种状态,差别殊异,列在目前,同是汝之见精],都是你的见精所影现出来的,[一道清净],但莫住着,[不起分别,圆明照了],诸位!修行你找到关键,就找到了开关,这个就是开关。我们进去一间黑暗的房屋里面,首先找到的是什么?就是房屋的开关。诸位!你想开智慧吗?很简单!所见一切一道清净,但莫住着,不起分别,圆明照了,[瞩见也]。瞩就是见,看得到。
[则诸物类:指所见一切物类,自有千差万别,而汝见性毕竟无殊。此精妙明者:即此见精,本妙本明;与物不杂故妙]。所以,诸位!本段叫做见性不杂,就是在强调这个,物跟见性是不可混乱的。[遍见诸物故明],为什么?见性哪一种都看得到。[即此妙明真心,诚汝自己见性];佛一语就道破了,这个如如不动的见,就是我们的见性。[物见分明,云何于诸物中,而不能拣择耶]?何者是见性?何者是物呢?[此正酬上文,云何得知]怎么能够得知,[是我真性之问也]。因为阿难分不清楚,什么是物相?什么是真性?[二正明见不是物竟]。见性不是物相,能、所清清楚楚!
底下这段就很难,[午三 反辨见不是物]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这一名句假设的意思,如果把见性当作是物相;见性本来是能缘,物相本来是被见性所缘,现在假设见就是物,把见性当作是物相,这个假设如果成立,暂时、姑且,会演化种种的错误的这个理论出来。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物就是有长短、方圆,那如果把见性是物相,有长短、方圆的物相,当然你就一定可以看得到我的见性。因为它是有大小、长短、方圆。佛陀是什么意思呢?这见性本来是无形的,我们的眼睛见性,涅槃妙心、智慧心本来是无形相的,佛陀说:把它当作这是物,见性把它当作你可以看得到的,若见是物,物就有大小、长短、方圆,那么,你就可以看得到。譬如说:我眼睛的见性,旁边放一个毛巾,这毛巾是有形相、有色彩,对不对?如果我的见把它变作是物,那你当然一下就可以看到我的见嘛,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佛陀的意思是说:我眼睛的见性,等同有形相的物相,假设这个成立的话,你看过来,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因为你看过来看到毛巾嘛,假设我的眼睛见性就等同这个毛巾,你看过来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知道这个意思吧!大家一直点头,不是打瞌睡,很好!只是不晓得点头是点真的还是假的?很厉害,我很安慰,教到这一班,很好!如果这个见性是物相,那你看过来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我这个比喻,你应该听得很清楚。
[此数节文,承上反辨,见不是物]。
反过来告诉你,先讲见是物这个假设如果是成立的话;现在理论推测出来是行不通的。佛陀姑且让它先成立,然后告诉你:到最后演变出来,见不是物。若见是物,姑且让它成立,所以,此数节文,承上反辨,反过来,说见不是物。这一段的意思:先假设见是物,到最后推断出来的理论,见不是物。见是见,物相是物,很清楚!
[上科已将物、见分析明白,物有差别,见性无殊,则见当然不是物]。反过来辩证云,[反辨云:若汝执言,见即是物],佛陀说:好吧!就让你假设,让你成立吧,姑且让你成立吧![即当有相],见就是物,见性是无形相的,现在见性把它当作是物相,就当有相。[见若有相],如果我们的见性有相,则你一眼看过来我的见性,当然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啊!因为见性变成有相了。若见亦当有相,[则汝见有相,我见亦当有相,则汝亦可见吾之见],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毕竟作何形相]?我们知道见性没形相嘛,所以,这个见是物是不能成立的。我们现在为了讨论姑且让它成立,最后佛陀告诉阿难,这个是不成立的。[试问我见之相,同于何物]?我的见性,它的相状是跟什么相同呢?我的见性,[为方圆耶?为大小耶?]这样看会看不懂,试问我见之相,我的见性之相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的见性,是方形的见性,是圆形的见性,是大的见性,是小的见性呢?他就是问你这个,因为有物相就可以讨论,对不对?有物相,它就有长短、方圆、大小。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中间: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先念一遍你就知道完全看不懂,看的懂的举手。我告诉你听《楞严经》,没有一点耐性还没办法呢,没有一点基础的话,是真的没办法!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文言文难,又很难理解。好解释一下:若同见者,如果同时见到彼此之见,因为前面是把见当作是物,名为见吾,因为同见一物,所以,物名见吾之见。名为见吾之见,看到我的见。意思是说:如果同见一物,二个见性都投射在一物上,那么见性变成物,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当我收敛起这个见性,收视不见的时候,收敛起来,为什么你见不到我不见之处呢?这样还是弄不清楚,怎么看也看不懂。他这个意思是说:这个是物,(法师举起一个毛巾),我这个眼睛,见性投射过来,看到这个东西;你的见性也投射到这个地方,我的见性也看过来;那么,因为见性变成了物,我的见性投射到这个地方,你是不是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是的!没有错嘛,这投射过来嘛!是不是?那么,现在佛陀说:我不见的时候就是把眼睛闭起来,或者把这个视线收回来,我现在不见了,佛陀说:那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不见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为什么看不到?可见见不是物。
再讲一遍:如果,若同见者,名为见吾之见。假设说同时见到一个物相,我的见射投射在这里,你的见性也投射在这里。名为,你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叫做名为见吾之见。我们的见性都投射到一个物体,你当然也可以看得到我的见性,因为见性假设说是物相。譬如说:我的见性看过去的东西,假设说会染黄色,我的见性投射过去,染成黄色了,因为见性是物的话,那你投射过来,有没有看到黄色,那一定看得到嘛,是不是?但可惜见性不是物。所以,当我们眼睛一闭起来,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佛陀问说:那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我把眼睛闭起来,我视线收回来的时候。我这样见性在发挥,我眼睛不看的时候,现在不再看,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不看的这个时候的见性?这样听得懂吗?大家都点头,那很好。
若同见者,如果同时见到彼此之间,名为见吾之见,因为大家同投射在一个物。当我不见的时候,我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无见无不见之处就是你为何见不到,我把视线收回来那个不见的时候,那时候的见性?因为如果见是物,你才看得到,对不对?见不是物,当然我收回来,你也看不到啊!这一句话在证明什么?这一句话在证明见不是物,整句的意思就是这样子。眼睛投射出去的时候,你看到我的见;眼睛视线收回来的时候,你却看不到,那表示见不是物,慢慢理解一下。
[前二句防谬,下三句难破。若谓汝我同见万物之时,我见在于物上],投射出去见性在物上显现,[汝见此物时],那应当看到我的见性,[即名为见吾之见者];因为我的见性投射过去,你的见性也投射过来,而见性又是物,当然我看得到的时候,投射过去,你一定看得到我的见。[下即难其当见不见],当见到不见的时候,[则吾收视不见物时],把视线收回来,不见物的时候,[汝亦当见吾不见之处],为什么?因为见是物,才有这种可能。见是物,你才可以见到我不见之处,可见见不是物。[现今吾不见物时],就是我把视线收回来,我不看这个物的时候,我没有把见性投射出去,把这个见性收回来。[汝何以不能见吾不见之体],你为什么没有办法看到,我那个无形无相的见性之体?你为什么看不到?很清楚的,见不是物。[在于何处]?为什么不能见到我不见时候的体性在于何处?[既不能见吾不见之处,而说能见吾见物之见者],而说能够见到我看物的见,[亦不足信也]。因为我见到物投射出去的见,是无形相的见性,不是物性,物性才能见。而说能见吾见物之见者,而说能见到我见物时那个见性,那绝对不足采信。[譬如我手取物之时,伸在物上,为汝所见,吾不取物时,手在何处,汝亦应见]。这是用手,有形相的,来比喻说眼是无形相的。
底下就更难了,[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A段: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B段: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这要一段一段来讨论才有办法。这一段是假设说,前面已经告诉你: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无见之处?现在这一段也是证明见不是物。A段: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就算说假设你有能力,若见就是若能见到我不见的地方,刚刚讲:不见、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那个见性你根本看不到。好!现在反过来说,就算你有能力,若见不见,假设说,你能见到我不见的地方,不见时的见性。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自然]就是很清楚分明;非彼不见之相,非彼所不见之物相,就是非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若见不见,自然非物,就是这个意思,它只是文言文的修饰语,使语言、文字更美,没有重复。文言文的美,就是语言、文字上没有重复。这一段是在强调,自然非彼不见之相,非彼不见之相就是非物。好,我们慢慢来解释。A:若能见到我不见时那个见性,当然它不是物相了,所以说:非彼,绝对不是所不见的时候的物相,不见之物相,就是不见它不是物相。所以,非彼不见之物相,就是非彼所不见的物相,简单讲就是非物了。不见的时候,那个绝对不是物,它是见性,就是这个意思。A段,若能见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个不是物,那是见性,所以,非彼不见之相,绝对不是所不见的物相,不见时候它不是物相,就是这个意思。
B段: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前面说,假设说就算你有这个能力,能看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个见性一定不是物相。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你没有这个能力啊。自然非物,当然不是物相,因为是见性嘛!云何非汝[真性]?所以,这很清楚的,见不是物,云何非汝的真性?哪里不是你的真性呢?你要直下承担啊。因为既是非物,当然是能见的见性,就是真性啊。
好,我解释一下,这个都是一连串的假设,经文,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如果把见性当作是物相,物相就有大小、长短、方圆,物是被见,现在假设说变成能见。所以,若把见性当作是物相,那么,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意思就是说:可是,见性不是物相,答案就是这个。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如果同时把见性投射在一种物相,因为见性已经变成物相。所以,投射过去,我看得到,投射到这个物相,你看过来,也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所以,若同见到彼此的见性,我看得到你的见性,你也看得到我,同见一物的时候,见性交叉,名为见吾之见性,假设说这样子成立。当我不见物的时候,你为何不能见到,我不见时候的那个见性?所以,若见是物是不对的。
再接下来,分二段。经文,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就算你有能力看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不是物,因为你能见到我不见,不见就是非物。所以,就算你有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个绝对非物。B、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你没有这个能力,当然见不到,因为见性是非物,所以,自然非物,云何哪里不是你的真性?这句话反过来讲,既然是非物,当然就是见性了。无形无相的见性,就是真性。
师父一直重复讲:没有见性,或者基础性不够,要听《楞严经》,说句实在话,简直是不太可能听得懂,我已经尽力了!
[此蹑前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蹑]就是依着,这个依据前面为何不见我不见时候的地方,[防阿难谬答能见,故分开若见若不见两途]。所以,上面标若见就是A;若不见就是B,标两个角度。[俱反证见性非物],这一段统统在反过来证明,见性绝对不是物相,这一段在讲见性不杂。[上二句,谓若能见我收视不见之处,自然是我能不见之见体],这个就是我不见时候的那个见性。[自然非彼所不见之物相]。当然不是你看不到的那个物相,因为那个属于见性,它不是物相。[自然二字,即分明义;非彼不见之相六字,即非物二字]。就是等同[非物]了。[此句与第四句,自然非物四字同,乃译者润文之巧耳]。他这一润文,我们都被搞糊涂了;但是,我是没有糊涂,是你听起来很吃力,师父一点都没有糊涂。
[此文欲求义理明白,须知彼字即指物言],彼字就是指物。[当与我字对看,再用能所二字对释,我见为能见,彼物为所见,例如眼根见物,是我能见之见体],见根见物,当然是我能见的见体显露出来的见性,[非彼所见之物相]。能、所非常清楚的。[今不见物,照上例云:自然是我能不见之见体]。自然是我能不见时的见体,因为不是物嘛![自然非彼所不见之物相(此句即自然,非物四字)。不必过于搜索]。连这个圆瑛法师也告诉你;不必一直在文字上打转,这打转就愈来愈听就愈不懂,只要二个字:非物,就OK了!就更清楚,不要再转下去,再转下去,晚上会睡不着。[愈晦本意],愈来就把本意愈搞愈不清楚了。[下二句,若不见吾不见之地,则吾之见,自然非物]。因为你看不到啊!你看不到,因为是非物;如果是物,你当然看得到。[何以故?若是物,收视不见时],若[见]是物,把这个能见的见性,变成所见的物相,若见是物,物就是有大小、长短、方圆。那么,当我收视的时候,[必有所在之处,当然令汝可见],因为不见之物收回来,它是有东西的。若见是物,收视回来,必有所在之处,当然令汝可见。[既不能见,当然非物。吾之见既非是物,汝之见亦应非物,故末句结曰:云何非汝真性?此云何非汝句,即答阿难前言,云何得知,是我真性相对。三反辨见不是物竟]。反过来,见性是见性,不是物相,能、所特别的清楚,不容混淆。
[午四 反辨物不是见]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安立]就是建立。这里就是:见性是见性,物相是物相。先解释一下:又则,现在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是什么意思?刚刚前面讲的,若见是物,对不对?当我见物的时候,诸位!若见是物,物就变成也是见。见跟物,假设说是能所不分的话,如果我见到是这个毛巾,毛巾是见,它也可以看到什么?我看到它,它也可以看到我啊;可是,事实不然,见性是见性。我能看到它,它看不到我,能够被我所看嘛。所以,见性跟物相是很清楚的、是不杂的。现在说:如果见是物的话,我看到这个见,它一定也可以看到我啊!所以说: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物也会看到你。体性纷杂,能见所见体性纷杂,一目了然,能见所见变成了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什么是有情世间?什么是器世间?有情世间是能见,器世间是被我们所见。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分清楚了,混乱了。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所以,见不是物,还是强调这个。
[此反辨物不是见。当承上云:见若是物者,物亦当是见,则汝现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而物亦当见汝矣。体性纷杂者:则无情之物体,与有情之见性,纷然杂乱,而不可辨也。果然如是,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众生,有情之界,不成安立矣!何以故]?为什么?[物亦能见,物亦属有情,则有情]、[无情杂乱,故不成安立]。安立就是无法建立,何者是有情世间?何者是无情世间?[又有一解:则汝与我有情世间,并诸器世间,则不成安立矣。何以故?物亦能见,就无有无情之器世间],因为物也能够见嘛,所以,器世间不存在,因为器世间事实上是被我们所见。[即坏器世间相,何成安立]。怎么能够建立器世间呢?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阿难!如果我见我佛陀的时候,是汝非我,就是必定是你的见性,而不是我之见。你阿难看到佛陀,是你的见不是我的见,很清楚的,见性就是如此的周遍,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非汝而谁?那个就是你的真心,见一切相,见性周遍,但莫于相上住着。不起颠倒见,不着,清净自性自然显现。非汝而谁?那个若不是你的真心,那个如果不是你的真性,是你的见性,那个又是谁呢?就是你的啊,你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呢?
[此转正意。言若汝见物见我之时,一定是汝见而非我见,汝我有情之与有情,尚不混滥],我们有情的你、我、他,还是很清楚的,[岂有情之与无情,而至杂乱耶]?所以,[见性周遍者:谓汝现前,观四天王宫,以及水陆空行,皆属汝之见性周遍,此见总不属于物,亦不属于我,非汝真性,而是谁耶?物]、[见分明,本不混杂,为何不敢认取?四辩见不是物竟。并上巳三物见分明竟]。
[巳四 责疑自性]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为什么你还自己怀疑,你这一颗真如的本性,还自己怀疑呢?就是此性本来是本有的家珍,汝就是你阿难却不敢认为就是真实,叫做性汝非真。此性本来就是你的家珍,性汝就是:此性本来就是你的家珍,而不真,反而不敢认为那个是真的,而反过来却不敢认为那个就是你的真心。取我求实,而来求取佛陀,而[取我]中间加一个:言,语言,就是说法了,而取我佛陀、世尊再继续言说,来求实、证实,这是不是我的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就是说:这个妙性本来就是我的家珍,每一个都具足,而你阿难反过来,却不敢认为那个是真实的,又来求我佛陀来言教,求我来证实,为什么多此一举呢?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呢?就是这个意思。
[此承上物、见分明不杂]。见性跟物相是不杂的。[见性是在汝,而不属于物,云何汝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者:此性本来是汝,本有家珍,反不敢认以为真,而取我言,以求证实。汝问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故我责汝,云何自疑汝之真性也。此科以见性非物而论,不杂不乱,超象外以孤标],超出一切假相、表相,而单独,[孤标]就是单独存在,见性就是独立存在。[是四义中明义]。四义就是妙、明、寂、常,这四个字里面,妙义、明义、寂义、常义,妙、明、寂、常,四义当中的[明]字。[六显见非物竟]。
[卯七 显见无碍 (分二)]
[辰初 阿难因尘疑碍]
[二 如来显性无碍 今初]
无碍就是没有障碍,这个见性就是障碍。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
阿难对佛说:如果这个见性,加四个字:本来周遍,必我非余,就是我的真心,不是其他的东西。非余物就是说:若此见性,本来周遍,必我,一定是我的真心,而不是其他的物。
[此科因当机闻说见性周遍一语,遂生疑惑,以为真性,既是周遍,应当一定周遍,自应无碍,何乃动被物碍]?为什么一动便被物所障碍呢?[故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见性下,当加本来周遍意,与下文语脉,方可连续。谓若此见性,本来周遍,必定是我真性,而非余物,则应当一定无碍,今何不然]?为什么现在没办法无碍呢?所以,这一段世尊要显见无碍。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说:我跟如来一起观这个四天王,[胜]就是殊胜,藏宝之殿,居日月宫,此见是周遍,遍,这个时候是遍娑婆国,可以看到好大的范畴。[娑婆国]底下加几个字:[娑婆国[四天下],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四天下之南阎浮提],意思就是:看到好大的娑婆国土,四天下之南阎浮提,就变成娑婆国很大,但是,现在变成只有南阎浮提,再退回来,退归精舍,却只有见到伽蓝。伽蓝就是我们每天在念的伽蓝圣众,中国话叫做众园,或者是我们常常讲伽蓝就是道场。只见到这个道场,清心户堂,但瞻檐庑,[庑]就是走廊。意思是:我跟如来一起观四天王,可以看到好大;现在退归回来,却只有看到走廊;本来见性那么大,周遍啊,而我们现在呢?却看到只有走廊。
[此述见性大小不定。云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此殿乃殊胜藏宝所成,故称胜藏宝殿。阿难随佛至彼,故与如来,同观日月宫,此宫亦在须弥山半,与天王宫殿齐,随至二宫,故曰居日月宫。灌顶云:‘日宫纵广五十一由旬,火摩尼宝所成;月宫四十九由旬,水摩尼宝所成,皆天人充满。日宫虽火摩尼宝所成,其清凉与月宫同,但光胜下注耳],[注]就是流动。[犹如火镜],但是,[体质不热,光注成烧。’《起世经》云:‘日月宫运行无滞,为五风所持],五种风:[一、持风令不坠]。不坠就是不会坠落,就是不会相撞。[二、住风令安住],[安住]就是固定在这个位置;[三、随顺风令顺行],随顺风能够让我们运转、转动,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讲到天体的运行是引力、重力、拉力,这一些天体的运行,都没有讨论这个,所以都是用风来表示。[四、摄风令缓急];[摄]摄持;[急]就是控制,有一种风,能够让它慢下来,[缓]就是慢;有时候快。[五、将行风]就是起风时候,[令得中’也]。[中]就是人类所能承受的,叫做中;人类所不能承受的,就变成飓风了。
[此见周圆,遍娑婆国者:自二宫远观,此见周遍圆满,遍娑婆国。据日月宫所见,不应遍娑婆国,有云:此处娑婆国三字,与上文阎浮提三字对换,两皆不讹]。圆瑛法师的意思是说:[余意亦可不必换,但于娑婆国下加一四天下,南阎浮提,便是],这样就正确了。[退归精舍只见伽蓝者:从四天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此云众园;清心户堂,谓讲堂,闻法能清净心地故。安处于户内堂中,不能远见,但瞻垂檐与廊庑],垂檐就是屋檐;与廊庑就是走廊。[先大今小]。为什么一下子可以看到那么大,现在退回来,只看到走廊?意思就是:见为什么一下大,一下小?阿难的意思:一下大,一下小。佛陀这一段在讲什么?显见无碍,大跟小是无碍的。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
他就开始怀疑了,说:世尊,此见如是,它的体性本来就是周遍,一界就是平等,法界都可以,无量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看得到;咦?现在在室内,为什么这么一点点呢?唯在一室,我们的见性,本来是可以见到整个宇宙,为什么我们现在只有见到这个教室,这么小?一下子阿难就怀疑忽大,见性忽大忽然小,所以,这一段是显见无碍。
[此陈疑以请。意谓:见性既云周遍,自当一定常遍,自在无碍。此见今何如是大小不定],见性一下大,一下小呢?[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忽然成小,唯满一室]?只见一个室内,我们见性本来无量无边的看,现在变成那么一点点范围,所以,阿难怀疑说:见性忽大,一下又小,佛陀底下就开示了。阿难继续怀疑了。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说:为复,这个见性,是把大的见性,缩为小的见性?或者是当墙显前的时候,把它见性夹断?好会讲话!唯当墙宇,夹令断见,夹令就是把这个见性夹断了,分里面的见性、外面的见性。是不是围墙把我们的见性夹断了呢?我今不知斯义所在,就忽大忽小,碰到墙壁,好象被剪断,看不出去。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此妄情计度,求决于佛。承上遍界之见,今满一室]。承上面,全部法界都可以见,现在大变成一点点,[为复此见],或者这个见性,[因室所局,缩一界广大之见,而为一室狭小之见耶]?见性本来没有大小,为什么一下看成大,现在变成这个室内这么小呢?只见到一点点范围。[如身入卑门。必要鞠躬]。[卑门]就是矮门。[为当墙宇夹断周遍整个之见],或者是我们这个见性,被这个墙壁夹断了,截成二断。[而成内外之二耶]?分里面的见性,还有外面的见性呢?[如水筑长堤,则分彼此]。长堤就是一个内、一个外。[为复为当二句,皆有不决之意],都有怀疑不决的时候。[故求佛与决,曰:‘我今不知斯义所在’]。为什么?见性一下大[即大]、一下子小[小、]一下子被缩[缩、]一下子好象被夹断,[断之义,还是缩大为小耶?还是夹令断绝耶?实未明了;愿垂弘(大也)慈,为我敷演斯义,一定所在。初阿难因尘疑碍竟]。
就在这时,有百千万亿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不可说的无量阿僧祗世界里,所有地狱里的分身地藏王菩萨统统都到忉利天宫里来集合。与此同时,由于依仗佛力的加持,使得曾经受到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03
第二讲教下的开悟一谈‘开悟\’不少人会为之咋舌,以为不是一般境界,不是轻易可谈的事。我曾经对佛教的开悟也怀疑过,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甚至怀疑到底有无此事呢!虽然看了不少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唯识二十论讲义前言如来灭度后九百年间,北印度有无著大士起,根据中道了义教《解深密经》、《瑜伽大论》等经典文献,广造诸论,以彰显法相唯识之理。特别是造《摄大乘论》以含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大悲咒是非常值得我们念诵修行的,而且现在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推荐我们念诵修行大悲咒。可能有的人在修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其实我们是可以看一看各位法师讲解的大悲咒
大悲咒感应事迹时间:2024-10-07
八大人觉经讲义[华藏上师]1961年莲华金刚藏吴润江上师在美国旧金山讲授八大人觉经讲义缘起西元一九六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应美国旧金山正善佛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2
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旨试释徐恒志( 2000年5月)许洪亮编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文字不多,而内容丰富,妙义无尽,谨将大旨略予试释,尚祈诸方大德指正。佛在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第五讲第一和第二观智:名色分别智和了知因缘智欢迎来禅修,很高兴看到你们。有些人很早就来这里打坐。看到你们来这里禅修是令人鼓舞的,这意味着你们真的想要禅修,喜欢禅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4
佛光禅师解读《楞伽经》第二讲我们一般想罗刹应该是很凶的,实际上各个所谓世界的王,对他那个世界的众生来说都是福德智慧庄严的。我们看他的偈诵,他赞佛,以美妙音节相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4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
星云法师时间:2024-06-29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五)(2)行愿功德殊胜1、校量闻经功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1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七卷◎南亭法师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121愿酸甜苦辣,皆是味。我们若受味时,对这些世间的味,我们也要生厌弃心。应当随时发愿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6
八识规矩颂讲义四明观宗讲寺谛闲述留云佛学研究社。开办初见。原欲先讲大乘起信论。为初机得以根本入门之学。业已登诸报端。乃因民报社讲员李君正刚。演讲一过。闻者咸谓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4
戊二、详示(分四)己一、见佛无住(分二)庚一、见身无住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0
四十八大愿 第二讲第三愿是“各得真金色身愿”,就是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国中天人”——这四十八大愿讲的天人就是指他见、思惑没有断,是带业往生的凡夫——国中天人他的
大安法师时间:2024-04-25
第一章 关于死亡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0
第八章 设置灵堂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0
此经单以圆照觉相为宗,故位次不说所断,但约观行浅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对普贤章中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即净解未亡,当观行位。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8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此直示妄源也。谓若心起智照见,此是寿命相。一切觉者,此是前三相。皆为尘垢者:无论能觉与所觉,皆为清净心中之尘垢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8
这座是寺庙有千年历史,是蒲甘第二高的建筑,外观华丽精美乘坐热气球游荡于广袤的蒲甘平原,一座寺庙在塔群中显得格外耀眼,它就是蒲甘第二高的建筑——葛道帕林寺。相比于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4-08
第二课 佛教的伦理观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次序与默契,是依不同场合、身份而共遵的轨则。中国讲「伦理」最早见于《孟子》。此后,「五伦」建立便成为中国人理想社会的目
实用佛教时间:2024-04-01
第二课经典的结集佛陀一代教说,透过集众会诵的方式,经大众审定认可后,有系统的编辑成书,垂为典则,称之为「结集」。依佛陀的遗教,佛涅槃后,当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止,
佛教史时间:2024-03-31
子二示无大小义分二。丑初疑问阿难不知,见大见小,乃因前尘而殊,并非见性有大有小。因闻佛说,见性周遍,非汝而谁?遂又计执,以为见阎浮提时,见性甚大,可谓周遍;今入室时,唯见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3-11-27
卷一 方便品 第二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
佛经时间:2023-09-12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华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其所得功德
佛经时间:2023-09-03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三 方便品第二《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三方便品第二 方便品第二 以上所说佛国一品是佛陀开示唯心净土的法门,但并不是生硬的否定了缘起的幻相,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三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三: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阿閦是梵语,译为无动,此是从佛的法身而言,即诸佛法身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一《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一 静波法师 一.《维摩诘经》的翻译和弘传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七 不思议品第六《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七不思议品第六 不思议品第六 关于“不思议品”,回忆“方便品”中维摩现疾,意为集不思议众说不思议法,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二 菩萨行品第十一《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二:菩萨行品第十一 菩萨行品第十一 所谓菩萨行,不同于众生的业感缘起,是随顺法性不假造作的性空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权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静权法师讲述·倪宏证记录 了然法师参校·倪正和成文法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公亲书、静公讲义)合本流通序 净土法门,自古迄今,著述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 入不二法门第九《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入不二法门第九 入不二法门第九 一切现象界的本质,都是空无自性,虽然缘起法历历现前,却不是真实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一 香积佛品第十《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一:香积佛品第十 香积佛品第十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即差别相见空性,即生死流见涅槃岸,即器器皆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九 佛道品第八《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九佛道品第八 佛是梵语,全称佛陀,译为觉者。佛道就是佛所觉悟诸法的真实相,也就是诸法的本来面目,而这个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二 佛国品第一《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二佛国品第一 佛国品第一 前面已经叙述说,此品中释迦牟尼佛在毗耶离城外庵罗树园与众集合,长者子宝积说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八 观众生品第七《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八观众生品第七 观众生品第七 或许听完“不思议品”之后,我们有些感动,觉得非常非常的不好意思:学佛,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五 菩萨品第四《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五菩萨品第四 菩萨品第四 菩萨是成佛的正因,所以又是回因向果,入一实乘,否则乃是权乘,不能成佛,也即不能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六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六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了法如梦,理解仗剑逼佛。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手中握利剑,逼持如来身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四 弟子品第三或或叹大褒圆品《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四弟子品第三或或叹大褒圆品 弟子品第三或叹大褒圆品 “弟子”的名义:1,法性平等,本无高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7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 法供养品第十三《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法供养品第十三 法供养品第十三 “法供养品”是用以阐述实践与流通的内容,所以称“法供养”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7
杂品第二十一品唯有爱可以止息恨意 (注)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而使他人痛苦的人,将为瞋恚所束缚而无法解脱。(偈291)舍卫城中有一位妇人养了一只母鸡。每次母鸡下蛋时,这妇人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故事集时间:2023-07-1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吴润江) 西康诺那呼图克图法嗣大持明金刚上师阿 阇黎耶莲花金刚藏班智达吴润江居士讲授 目录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二、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金刚经讲义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金刚经讲义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江味农居士著 (壬)次,约灭罪显。分二:(癸)初,标轻贱之因;次,明灭罪得福。 (癸)初,标轻贱之因。 【‘复次,须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金刚经讲义 法会因由分第一金刚经讲义法会因由分第一 江味农居士著 (甲)次,别解文义,分三:(乙)初,序分。次,正宗分。三,流通分。 (甲)次,别解文义。 义因文显。且观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金刚经讲义金刚经讲义 吴润江居士 西康诺那呼图克图法嗣 大持明金刚上师阿阇黎耶 莲花金刚藏班智达 吴润江居士讲授 金刚乘弟子 顾寂曜 笔录 目 录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金刚经讲义 释经题金刚经讲义释经题 江味农居士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欲说此经,先当科判。大科分二。 (甲)初,总释名题。次,别解文义。 (甲)初,又二:(乙)初,释经题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黄念祖:无量寿经释 第二讲︽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二讲| ﹁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个妙啊!菩提是个梵语,译作觉,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什么样的心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9
黄念祖: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第二讲还是继续上次那个题目,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也就是上次提出来的“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我们要依靠般若作为我们导航的方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6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首先感谢妙广老和尚,老法师很慈悲,在中华体育馆还帮我们做影响众。也很感谢我们的县长,我们县长还是东海大学的教授,不简单,今天在百忙之
认识佛教时间:2023-07-04
“哲学家说:当你拥有的时候,千万不要盲目到不懂得珍惜,这句话对我们今天来讲,可是重要!当你拥有的时候,千万不要盲目到不懂得珍惜,在座诸位喔,我不属于政党,任何
净律社时间:2022-11-17
2018年5月12日~5月14日,慧律法师于香港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开展了题为《正法眼藏(二)》的演讲,现场共有4000余人参加,场面殊胜庄严,震撼人心,在现场令人感动和印象深
和尚家风时间:20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