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2007.9.15——2008.3.9 文殊讲堂
第二十张DVD
我们上一次就是讲到这一段以前,那么,因为这个七处征心跟十番显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再一次的来讲解。诸位千万不要有错误的观念,认为说这个是重复,这个一点都不重复,这个叫做增广见闻,因为《楞严经义贯》他所写的这些、提供的这一些资料是相当好的,而且他把整个义理贯串,来弥补《楞严经讲义》文言文艰涩的地方,没办法理解、难懂的地方。所以,虽然我们看起来有一点重复,说:哎呀!我们《讲义》讲过了,为什么要讲这个《义贯》呢?这个可是非常重要的!《楞严经》,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听闻、能够理解佛的心、能够进趣到菩提,完全要靠正知正见。什么叫做正知正见呢?就是无知无见,不立一个知,也不立一个见。这个知就是没有邪知,也不立一个正知;正见就是没有邪见,也绝对不立一个正见,因为那个都是头上安头。绝对的知见,心就是知,心就是见,没有二知,也没有二见,这个是入不二法门。因此《楞严经》的思想,就会特别的重要,那一些想钻研《楞严经》的人,就更进一步的、清楚地来理解佛的思想,也让整个大乘佛教的思想彻底的进入佛的知见,完全不会走错路。
第十一节 阿难求开道眼
经文:[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身虽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这一段对修学佛法的人来讲,是特别的警惕,特别的重要!这一段是阿难发出了这个感叹,说他从佛出家以来,都认为用依靠的方式,可以得到解脱,叫做恃佛威神。是错误的知见,修行是没办法替代的。所以,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就:我不需要修行啊!我的堂兄就是佛陀了!将谓如来惠我三昧,[惠]就是恩赐、赐给我,不知道身心本不相代,身心是没办法互相取代的。所以,你的烦恼,你自己要承受;你的病苦,别人在旁边安慰,医生也只能尽力,病苦还是你在病苦;烦恼还是你在烦恼。失我本心,便丧失了我原本的如来藏心。身虽然出家,可是,心却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这穷子就比喻六识妄心,从以前来讲,都没有办法开采自家的珍宝,也就是变成意识心在六道轮回里面流浪,所以叫做穷子。今日乃知,喔!现在才知道,虽有多闻,就算你听了很多佛法,若不修行,若不修行的意思就是:若不实修。如果你没有好好的降伏这一颗妄想心,与不闻佛法等的众生是一样的!你今天虽然听闻了很多佛法,如果不下功夫、下死心确实的去实修,与不闻佛法的众生等,是一样的。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意思就是:光口说种种的美食,终不能令肚子饱。
注释:[重复悲泪]:又再悲从中来,而泪流不止。这一次阿难真是悟今是而昨非了。[将谓如来惠我三昧]:[将],是而。[惠],就是嘉惠与我,惠赠,惠赐。这本来是乃人情之常,也是凡情所在,因为知道如来有无量的三昧,而他又是佛的宠弟。[不知身心本不相代]:一切功德福报还是要自己修;如来虽有加持力,但是自若不发心修行,与如来之加持力也不相应,所以如来也无法加持。所以,要佛陀救你以前,你必须先得救自己,这样才有办法的。[譬如穷子,舍父逃逝]:这个[穷子],就比喻六识妄心;在这里,六识妄心是什么意思呢?要做一个最贴切、单刀直入的定义是什么?见境起心,就是六识妄心。见境起心是什么?这个心是起执着心、起分别心,这个叫做离境无自体相,离开了外境,就没有这个意识心的存在,就是不能活了!我们又误认为这个执着、分别心、起贪嗔痴,认为就是我。所以,无量劫来不认识本性,却认识了六识妄心。[父]是比喻本心本性。就像人自弃家中的珍宝而逃家,出外流浪,莫知所之。众生依六识妄心,亦复如是,向外奔驰,追逐声色、五欲六尘,不知自返。诸位!修学佛道,你一定要有那种功夫,你必须要把这个财色名食睡一步一步的看得很淡,才有办法入道,叫你一下子断,没有办法,至少你懂得慢慢的远离、慢慢的放下。[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如果光口说种种的美食,终不能令肚子不饿。
义贯:[阿难闻]佛说[已,重复悲]伤地流[泪],而[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随[从佛发心出家]以来,仗[恃]着有[佛]之[威神]力加持,所以[常]暗[自思惟:]因为有佛力加持,便[无]需[劳]动[我]自己去苦[修],去苦苦的修行,不需要![将谓如来]一定会[惠]赐给[我]一些[三昧],就是用别人赐给你的,自己心不去悟入。而[不知身心本]来就[不]能[相代]。这一句话很重要的提示,修净土法门的人,更要注意这一句,很重要!也就是说:你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全部的心性;全部的心性,集中在这一句阿弥陀佛。同时我们在念佛当中,每一念都必须提升自己的正念,同时要把贪嗔痴全部放下,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念佛的人,你也才能了悟佛的心就是我们的心性,所有的三资粮:信、愿、行,不能离开这个心性,然后这样来求佛力的加被,力道就大!而不是说:我今天念佛,不除贪嗔痴,就可以跟佛相应的,这个是非常困难的!
底下,这个身心本来就不能相代,因为我已迷[失我本]有的真[心],所以[身虽]已经[出家],然[心]却[不]能[入]于佛[道]。诸位啊!阿难这个时候已经出家多久了?仍然只证初果!佛陀讲《楞严经》是六十二岁喔,你想想看!阿难这时候出家多久了?仍然没有办法!所以,我们老得很快,智慧却开得太慢、太迟!这[譬如]一个贫[穷]之浪[子],之所以贫穷困顿匮乏,都是因为他[舍]弃了他多富资财的[父]亲而[逃逝],所以穷露路途,无有归依。我[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则[与不闻]佛法是同[等]的,其多闻对他本人并没有实际上的受用;这正[如]同有[人]虽口里[说]着很多[食]物之名,但光口说,没有实际行动去准备食物,肚子[终不能饱]。所以,事相修行还是很重要的!
诠论:在此,阿难真正是[悟今是而昨非]了,也开始真正发露忏悔了。为什么要忏悔呢?以前就是嘴硬,耍嘴皮,台湾话叫做逞口舌之勇,对生死、对解脱完全没有帮忙。这个有学佛跟没有学佛的人,他的生命观是完全不一样的,学佛的心态远离二分法,内心充满了喜悦跟超越,我们都给予最大的祝福,这种心态,它在脑波里面会产生一种健康的波动,他不会有政治的一种选后的后遗症,会把自己逼上像精神病一样的。我看有的人打电话进去,就很激动的在讲,一直很激动!为佛的弟子没有必要这样子,你跟你的亲朋好友了解一下就行,再来就是放下,你最多也只有一票而已,讲得这么激动做什么?你只有一票而已啊,那么大声做什么呢?每一个人就只有一票啊!所以,学佛的人的心态,跟那个世间不学佛的,就一个很简单的政治来讲,观感就天壤之别。你要悟道,你看什么就解脱什么,没有一样事情可以障碍你的,没有的!
底下,他所说的:[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此正可给与末世之好[文字般若]或者是[文字禅],这个文字般若跟文字禅是什么意思?就是完全使不上功夫的那一种的,境界现前、烦恼来了,没办法!因为他只在文字下功夫,是文字禅,搬弄一下,耍耍嘴皮可以,真正面对无明烦恼和生死的大问题,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印光大师劝我们要实修,你就是要至诚恳切的念佛,至诚恳切的求生净土,好好的观照世间的无常性,这样下功夫的放下、念佛、诵经、拜山或法会,都这样真枪实弹的修行。印光大师给我们的四个字,就是:老实修行,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底下,与仅仅以看大藏经而求多闻、光说不练者,就是一个警诫。
经文:[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注释:[二障]: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是由我执所起,诸位!这个[我执]有很重要的定义,我执就是误认四大缘起如幻为自我,你只要错认为,这个短暂的因缘生灭无常法的四大,构成了假合的这个色身,把它错认为自我,同时一直执着它,你的苦就没有办法停止,一个人不能离相,这一辈子,他注定要过痛苦的日子,绝对没有办法脱离痛苦的!执着等同痛苦,你有多少的执着,你的痛苦就会有多深;你能把一件事情看得很透彻,它是生灭、是无常,万法不可得,那么,对我们心里的受伤就会愈来愈少,愈来愈减轻。所以,由我执所引起的,以诸烦恼能障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所以称为烦恼障。我们如果不修行,这个烦恼是没有办法克制的。又烦恼因为会障人天等胜妙之事,所以也称为[事障]。事障的意思就是说:在假相上突不破。这个事障是对理障来讲的,理障是不悟空理,变成了理障;假相突不破,就变成事障。所知障是由法执而起的,法执最简单的定义就是:离开我色身以外,还有诸法,以为那个是实在的,误认为诸法有其自性,叫做法执,就这么简单!这个色身就是我执,那么,离开这个色身以外的山河大地,认为万法它的确是存在的,认为有实法的存在,这个就是法执。你误认为六根、六识、六尘一十八界是实在的,这个法执就断不了。所以,所知障是由法执而起的,此法执为执心外实有,而不知道万法唯心。万法唯心有什么好处呢?也就是天地万物纳归我的心性,所以,心外无法;心外无法就好办了,就懂得什么叫做同体大悲。为什么?因为都是我们心性的东西。以及于所修习,生起法爱,简单的定义就是:自己认为自己的法很了不起,生贪着心,法爱就是自己认为自己很有修行,或者是自己的法门最殊胜,对法的爱的执着。在座诸位!一定要用佛的心性修行,就是说:我今天修什么法门,那是我自己的事情,千万不可以去抨击任何一个法师,或者道场、一个法门,这个也是法爱的另外一个转向、变相。攻击别人,就认为自己对,好朋友谈一谈,行;邪知邪见不在此限,因为邪知邪见会误人!八大宗派平起平坐,是站在正知正见的角度说,不是站在恶知见、邪知邪见的角度说。
底下说:以此能障菩提,所以称为所知障;又因能障所欲证法空之理,法空的另外一个名词就是无生、缘生无性,因缘生的就是无自性,所以,诸法本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又称为[理障]。[良由不知寂常心性]:[良],就是诚,实在。[不知],此不知有二义:一、不觉知,以迷内外,所以日用而不能觉知。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的。二、未闻知,凡夫若不闻佛陀的开示,也就是连[常住心性]这个名词,也不得知。所以[寂常心性]:就是寂静常住之真心本性。[穷露]:[穷]就是贫穷。[露],就是无有遮护依靠。一个人到没有依靠,就会很惨!众生之[穷],为无福慧庄严;众生之[露],为无大涅槃可依止。[发妙明心]:就是开发本妙元明之心。一般人要开发这个妙明心,没有好的环境;没有好的善知识;没有好的福报,没办法的!
我举一个例子来讲,前几天报导,由一个很孝顺的儿子,在中国大陆做生意。因为他的母亲很早就往生了,他父亲在山区里面种这个水果,年岁很大了,可是,他不去赚钱又不行,所以,他就台湾、大陆两地跑。后来有一次他打电话回来,父亲没有接,他想说父亲可能去看看那一些菜园、蔬菜。后来他儿子因为很孝顺,他天天打,连续七天都没有人接电话,后来他想说应该不会有什么事情;又在山区,在山顶上没人认识,他父亲又一个人。后来他亲自赶回来,已经半个月了,半个月回来以后,哇!他的爸爸死了!死了,放在家里,他家养的狗没有东西吃,还有野狗也跑来了,还有那个老鼠也跑来了,啃他爸爸的尸体,他看了以后心都碎掉了!像这样子,你想要修行的话,假设说想要修行,没钱啊!对不对?因此每一个人都有很辛苦的一面,为了微薄的收入,种一点水果、种一点蔬菜;为了微薄的收入,儿子也不得不离开爸爸去赚钱,没有办法!他儿子就是有某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所以要分开。因此这个就让我们理解到说,我们这个色身,当它死亡以后,被狗啃、被老鼠咬的时候,那个筋脉、骨头裸露出来的时候,发现说原来这个色身是非常恶臭的!可是,你这个恶臭的身体,你也不能放弃它,因为它里面有可贵的佛性。所以,你说要发妙明心,有多难?第一个,饮食要能够充裕,经济要无虑,要不然每天为了经济拼,你哪有办法学佛呢?还得引起你的兴趣;还得你宿世的善根。所以,总而言之,说一句实在话:要听到佛法已经很难了;要发心修行就更难;修行,其中没有障碍,福德、因缘全部具足,继续走下去的,就更难!非常困难,发妙明心没那么简单的!底下说:[开我道眼]:眼为能见,佛法中以般若之智为能见,所以此[道眼]就是般若智眼,以[五度如盲,般若为导]所以般若智有如修道人之眼,也就是所谓[人天眼目]是也。
义贯:[世尊,我等今者]为烦恼及所知[二障所缠],不得解脱,[良由]于[不知寂]静[常]住之真[心]本[性,惟愿如来],慈悲[哀愍]我等贫[穷]孤[露],没有真心本性之庄严华厦可以安身立命,而开[发]我们本[妙]元[明]之[心],以启[开我]们见[道]之智[眼]。
诠论:阿难在此以前,虽然责备自己不知自心在何处,但都还一直认六识为心。而现在听如来开示说[妄想非真]之后,才责备自己不知真心。又,阿难现在也已经知道[认见属眼],与[认识为心],同样是错误的,所以现在求开[道眼]。以辨明奢摩他路,这个奢摩他翻译成中文叫做止,让妄念止息。一个人要修学佛道,第一个要懂得歇即是菩提的道理。如果看一个出家或者在家,仍然跟像世间人一样,争一较长短,二个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而且都说自己是对的,不能减少冲突,贪嗔痴一样具足,虽然听闻佛法,仍然是远离佛陀的。因此要接近佛陀,你一定要先学习无诤;要接近佛陀,你一定要先懂得放下,歇即是菩提的道理,否则我们永远背道而驰。底下,而照见楞严定体。因为止跟观,一个是翻译成定,一个是翻译成慧,所以,奢摩他就是止,止就是体,就是定。
经文:[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那么,在这一段,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对这个万字颇有见地,也收集了很多的资料,师父在这里给予尊重。师父是主张这个万字无诤,因为从以前师父看的这个经典、藏经,有逆时针、有顺时针,自古以来,这个字一直在诤论,包括须弥山,也是一直在诤论的。佛已经入涅槃,也没办法来求证,所以,某些人就是依据这个、依据那个,就变成一种考据,你依据什么?依据藏经;或者是依据高僧大德的见地,都有他们的看法。师父就给予最大的尊重,那么,我们也是把它讲一下,就念一遍,也让大家知道,这个万字它的因缘是什么,各个祖师、藏经,都有不同的记载看法,包括朝代、年代,对这个万字的记载也不一样。我们为了增广见闻,所以,我们还是要给它看一遍,我们也随喜、也赞叹。
注释:[从胸卍字]:姑且称为逆时钟,逆时钟卍字。这个逆时钟卍字,又作万字、万字,符号,逆时钟卍字;意译为吉祥海云,这吉祥喜旋,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也是八十种好之一;此为显现于佛以及十地菩萨胸臆,诸位!胸臆就是这里,(师父以右手指示胸前)我还为了这个字,去查这个词汇,胸臆就是当胸的部分,就是胸前,你们回去自己看一看,也许不小心浮出来,也有一个卍字。胸臆等处之徳相。《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六、《大般若经》卷三八一等均记载佛之胸前、手足、腰间等处有逆时钟卍字。于今印度阿摩罗婆提出土的佛足石,亦刻有数个逆时钟卍字。这个逆时钟的卍字之形,原是古代印度表示吉祥之标志;诸位!你们看看那个小baby出生的时候,你有没有看看那个?小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帮他缝一个卍字,有没有?有喔!那个小孩子,这个就是从这个根据来的。小孩子的时候,那个衣服都有一个卍字,用红线,你知道吗?这个我小时候就看过了!除了印度以外,波斯、希腊、罗马,波斯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伊朗,罗马,均有此类的符号。然其最初来源则为梵文,详如后[诠论]中所说。逆时钟卍字之汉译,古来有数说,鸠摩罗什、玄奘等诸师译为[德]字,菩提流支则译为[万]字,表功德圆满,万德具足之意。武则天长寿二年(西元693年)始制定此字读为[万],而谓其乃[吉祥万德之所集]。又,据《佛光大辞典》称,《华严经》中逆时钟卍字共有十七处、但以梵文对勘,其原文共有四种:(1)[室利靺蹉],义为吉祥臆,《华严经》卷四十八:[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2)音译为[难提迦物多],义为喜旋。《华严经》卷二十七:[其发右旋,光净润泽,卍字严饰。]第(3)[濊佉阿悉底迦];圆瑛法师简称之为[阿悉底迦],意译为有乐。意思就是:有卍字的人必得安乐,那当然是唯有佛陀了,我们没有了;我们要有的话,就必需自己画了;不过,那个没有用,一点吉祥都没有;刺青也不算!
我看这个电视,那个迈阿密海滩,很多的年轻人都去刺青,有刺那个帆船啦;刺这个虎克船长;刺这个刀啦、剑啦,很多啦!全身衣服一脱起来,男女双手都是刺青,黑压压的一片,他们说:这个就是性感、好看,年轻人就是爱现嘛!等到长大以后,后悔了,有的人后悔,刺青以后后悔,结果怎么样?他洗不掉,去用那个雷射,哇!呱呱叫,很辛苦的!台湾以前那个少年不懂事,不会想,他也去跟人家刺青,结果年岁大了以后,要把它除掉,结果除不掉,去用那个雷射,结果就伤到整个全身这个皮肤,全身这个皮肤。那有的人更夸张,美国人更夸张,他那个纹身,他是连这个头皮都纹身,他衣服一脱起来,那个男众,全身上上下下。我告诉你:那个你一下子还认不出那个是谁,他的亲戚朋友看到他,他也不认得,因为都是刺青。生命观不一样,他觉得这个很酷啊、很炫啊!当时候我就在想说:这个刺青那么好,那我去刺一个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嗡 啊摩噶 怀鲁佳拿。我也有想过啦,不过,还是不行,万一人家认为我们也是黑道的,那怎么办?
底下,《华严经》卷二十七:[愿一切众生得如卍字发,螺文右旋发。]第(4)[本囊伽吒],义为增长。《华严经》卷二十七:[愿一切众生得轮相指,指节圆满,]诸位!指节圆满,佛的这个手指一出来的时候,他不会说瘦骨如柴的,佛陀的手指伸出来的时候,他中间没有这个空洞的东西,他手是圆满的。你们的手,等一下回去,自己照照镜子看看,那个手弯曲、瘦下去,然后骨头再突出来,手弄起来的时候,有凹凸不平,那表示这个人一辈子要很辛苦了,叫做福报不够,指节不够圆满。手一伸出来的时候,你看不到缝隙的,这圆满的手指头;肿起来,热水烫到,那个不算,被烫到肿起来的,怎么能算?
底下,《华严经》卷二十七,说:[愿一切众生得轮相指,指节圆满,文相右旋,愿一切众生得如莲华卍字旋指。]《佛光大辞典》虽有如是发现,然一般提到逆时钟卍字,其原文之读音,皆以第三种(濊佉阿悉底迦)为主,请参见丁福保所编的《佛学大辞典》(2683页)。此证之《韦氏国际大辞典》,以及《牛津大辞典》亦然。所以,成观法师写这一本《楞严经义贯》是很用心的,要查这么多资料是很不容易的![晃昱]:此二字都是明、明亮之义。[旋至阿难]:[旋],就是还,回。[建大法幢]:[建],就是立。[幢],就是旌旗的一种。建立大法幢,为建立大佛顶首楞严大fa,以其能摧邪显正,树立正因,所以喻为法幢,凡外邪小之人见之,靡不屈伏。
义贯:[即时如来从]其[胸]臆上的[卍字,涌出]众[宝]之[光,其光]明[晃昱]炽盛,[有百千色。十方]如[微尘]数的[普]遍诸[佛世界]于[一时]间都[周遍],此光普[遍灌]注于[十方]世界[所有宝刹]中之[诸如来]之[顶,]然后即回[旋至阿难及诸大众。]佛[告阿难言:吾今]即将[为汝建]大佛顶首楞严王之[大法幢;亦]以此法[令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悉能[获]得殊[妙]幽[微]秘[密]本[性]清[净]圆[明]之[心],而[得清净]无翳之智[眼]。
诠论:在此如来应允阿难要开他的道眼,也就是如来将开始[显真]。前面七处为[破妄],如今妄既已破,便可以开始显真,所以,这以下便是所谓的[十番显见]。要显真之前,如来又放光,此为第三度放光。前面两次:佛顶以及面门,这个时候胸前,所以,佛顶、面门、胸前,由上、中,再来就是这一点(师父以手指示头顶、面及胸)。此时为胸前卍字,各代表不同的意义:1.第一度,佛顶放光,为代表全经总的法门,光从佛顶出,显此法之尊贵无上。2.第二度从佛面门出,显生佛一如,为示此一如之法,所以显大神变,令十方世界震动,十方世界合成一界,一界者,一真如界,也就是一真法界也。第3.第三度,光从胸卍字出,胸即心也,卍字万德庄严吉祥之记也,也就是如来累劫所修福德之征也;此光,上供养十方世界如来,下庇荫一切众生,普遍布施无遗。所以,如果你想修学佛道,就必需要这样做,上供养十方世界如来,下庇荫一切众生。所以,在佛的心中,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一切众生都值得如此的赞叹,因为每一个众生的心中都有佛性;因为众生迷了,所以,现这个众生贪嗔痴之相;我们有了福报,听闻了正法,正好给自己一个机会。
底下说:又,以密教言:1.第一度放光从佛顶出,表降伏,降伏外道的邪咒故;2.第二度从面门出,表息灾,震动十方界,令和合一界无灾故;3.第三度从胸卍字出,表增益,加持弟子,令得白法故。在经典,这个白法就是善法,纯善法,恶法叫做黑法,黑色的黑,善法就是白法。又,关于逆时钟卍字之写法,《佛光大辞典》云:[逆时钟卍字自古即有左右旋之别,于印度教,男性神多用顺时钟卍字表示,女性神多用逆时钟卍字表示。在佛教,现存在于鹿野苑之古塔,其上之逆时钟。全部为逆时钟‘卍’字,该塔系阿育王时代之建筑物,为纪念佛陀昔时于此入定而建者。在西藏,喇嘛教徒多用顺时钟卍字,棒教,棒教徒则用逆时钟卍字。我国历代左右旋混用各半,《慧琳音义》跟《高丽大藏经》皆主张顺时钟卍字,《日本大正藏》亦准之而采用顺时钟卍字;然宋、元、明三版藏经均用逆时钟卍。]《佛光大辞典》接着又载:[逆时钟卍字产生左右旋之分歧,主要系由于‘立场’之差异。盖经中多处有‘右旋’之说,而且佛眉间白毫也是右旋宛转;又如礼敬佛菩萨时也需要右绕而行,故‘右绕’一词已成定说;惟究竟以逆时钟为右旋,抑或以顺时钟为右旋,则是争论之关键。若以逆时钟字置于吾人胸前,而以吾人之立场观望逆时钟卍字,右旋则成顺时钟;然若以逆时钟卍字本身之立场而言,则逆时钟卍字乃符合右旋之方向。]
美国《韦氏第三版大辞典》,解释卍字,底下,或条下云:[此为加上装饰或者象征的希腊式之十字,将十字的末端皆延长且弯曲成直角,并皆朝同一个旋转的方向,也就是顺时钟的方向。]又此大辞典,在此字之语源栏载:此义为:这个卍字从梵文而来,梵文原文(福祉、幸福)而来,而此字则为两个字拼起来的:(好、或者是幸运的幸)加上(存在),而且自古素有此信仰,即见此逆时钟卍字,皆获吉祥、幸运。又,英国最权威的大辞典,《牛津大词典》,所说大略相似,兹不再引用。由此可知,西洋虽亦有逆时钟卍字,然其来源系从梵文中来,此为定论。不过西洋人却把它当作是十字的一种变形,十字就是十字架。这十字的一种变形,或者复杂体来解释;罗马帝国亦以此为十字之代表。但不论如何,此字都保存了其原文具有吉祥、幸运之义。又,西洋人对此字的读音为[濊佉悉底迦],此在古代以及现代的西洋人皆然,这正好与中土传统所读的音一样,也就是上引《佛光大辞典》的第三种,而其他三种读音,东西方传统上都没这么读过。
至于此字的形状,既然(1)鹿野苑的古塔上是逆时钟卍字;而宋、元、明的大藏经都作逆时钟的卍字:则应以逆时钟为正。此外,更重要的是:既然此字应为右旋,也就是[顺时钟],则只有逆时钟是正的,这在其他则为误写,何以故?正如《佛光大辞典》中所说的,此字写法之所以纷歧之因,为由于立场之不同,看是站在我们观看者的立场,还是逆时钟卍字的立场——这就对了!需要知道,在佛像、及佛堂的摆设方向,所称的左跟右,都是以佛的右手边为右,不是以我们瞻仰者的右手边为右,所以:]一、在佛殿上排班时,[男左女右],的左边就是指佛的左手那一边,不是我们瞻礼的左边;二、经行佛塔、及佛殿上绕佛时,[右绕],也是以佛的右手为右。三、佛的眉间之白毫相为右旋,当然是以佛的右手为右方,循此而绕,当然不是以我们观者的右手为右——别忘了,那白毫相是他的,不是我们的!也就是佛陀才有的。既是佛的,怎么会依我们的右方为右呢?否则,我们的方向若改变了,怎么办呢?第四、同理,那么逆时钟卍字也是佛身上的吉祥相,不是我们观者的,其左右方向怎能以我们为准呢?!若佛的吉祥相是以我们的方向为准,便生颠倒了!那么为何有那么多人弄错了,尤其是西洋人一概弄错,日韩近代亦然,为甚么呢?我想是众生共业不可思议吧!因为西洋人多为外道,外道本自颠倒,所以想学佛法中的东西也学颠倒了——佛之正法多么的宝贵,心不正,怎能学得到?至于日、韩、以及喇嘛教等,可能也是如此吧。
附带提到,近代德国希特勒也用逆时钟卍字,不过他当然是用错误的那个写法:就是顺时钟卍字,而且把它倾斜了四十五度,而且弯出去的那一划比较短,变成倾斜四十五度的。希特勒,我们以前看这电视,希特勒wansui,就是这个符号。由于希特勒使用此字为纳粹的标帜,因此近代西洋人几乎无人不会读这个字;因此佛教徒若到西洋弘法或者建寺庙的时候,最好避免把逆时钟卍字写在墙上,写了,你就会麻烦,他会认为你是希特勒这一党的!做成旗帜,还飘扬在佛堂上。否则极容易引起误会,以为此处是纳粹的信奉者或者是三K党,而遭到反纳粹以及犹太人等的暴力破坏。我们尊重成观法师的看法,我没有意见,师父认为明心见性比较重要。所以,他写了,我们就跟它念一下,师父没有任何的意见。
第十二节 十番显示见性——显真(令见真性)
1.显示见性是心非眼
在这一段就是说:眼睛只是个工具,真正能作用的是背后那一颗心性,这一段是在讲这个。要不然人死了以后,眼睛也是存在,为什么不能看呢?那么,如果有眼睛的人,光线把它关掉、电灯关掉,黑漆漆的,他也是看到一片暗啊!跟那个眼睛瞎掉的人看到暗是一样的。眼睛瞎掉的人看到前面一片暗!这就告诉我们:见性无关于明跟暗,眼根只是工具而已,这一段在显示。所以,你不要去注意那个眼睛,要注意那个心性,显见是心。
经文:[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汝先答我]:[先],就是先前,刚才。[阎浮檀金]:义为胜金。此金产于须弥山南面之洲,其洲有树名为阎浮檀树,其果汁入于河水,水中沙石皆成金,称为阎浮檀金。[赩]:就是大红色,也就是佛身金光赤焰闪烁。佛是大悟的圣人,是究竟极果的佛陀,戒、定、慧完全具足,完全清净,一般人没有办法的!
义贯:佛言:[阿难,汝先]前回[答我]说你[见]到如来的[光明拳。]我现在再一次问你几个问题:一、[此拳]之[光明]是[因何所有]意思就是(因何而有)的?二、[云何]能[成]此[拳?]这第二问。第三、[汝将谁]来[见?]意思就是(你用甚么来见?)[阿难言:由]于[佛]的[全]身[体]皆如[阎浮檀金]一样,其所放出的光皆赤[赩]闪耀有[如]一座[宝山],而此全身金身以及其金光,乃由于[清净]之善法功德[所生],诸位!这个就告诉你:因果是不灭的,佛陀虽然讲无相;可是,他是修多少的善法,才能感得到这个金光明身。所以,在座诸位!你们现在每一个人的色身的果报,就是无量劫累积而来的,无量劫福德、因缘累积而来的。所以,你说假相不重要吗?也很重要,相是表法的。相由心生,所以,我们今生今世如果相不怎么样,我们好好的行善,相由心生,好好的降伏我们的心。有的人常常忧郁,我看那个电视,有那个演艺人员,他太忧郁了,结果两眉之间那个皱纹很快就起来了,因为常常这样子,皱纹就起来了,看起来就忧郁,相由心生。因此我们把这个心情保持好一点,内心充满着喜悦跟智慧,让这个光明相,本自具足的光明相慢慢的现前。你记得!一定要行善的,只有善法能成就佛道,而且是纯善,就是以无所住心而行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行善还必须得无所住呢!所以说:因果是很重要的。那么,在道场里面,要修善是最方便的,诵经、拜佛、念佛,要有人往生,又可以去助念!我们在做法宝,又有人集中这个金钱,转动这个正*轮。
三宝门中好修福,在三宝门中不懂得布施的人,实在不聪明!这个三宝门中好修福,一粒种子万粒收,懂得在三宝门中布施;不过,这个布施还得用智慧去抉择,还不能去布施到恶知见的,助长恶因缘,那我们连布施都有罪!还必需要用智慧去抉择,这个布施的对象是什么?因为我们要修善法。他如果是行恶、恶知见、恶的道场,那你帮助他,那麻烦了!善法没有修到,修到恶的。这个就是智慧的抉择,是很重要的!乃是由[清净]之善法功德[所生],非是欲爱所生,[故]如来之拳能[有光明],是故如来拳之光明,为因此而有的;[我实]在是以[眼]来[观]见如来的光明拳的;因为如来的[五]只千幅[轮]之[指端屈握]以[示人,故有拳相]产生。
诠论:从这里开始是[十番显见]的第一番:[显见是心非眼]。意思是:真正的作用是背后那一颗心,不是你的这个肉眼的工具,这一段在强调,是背后那个无形的心性在作用的。佛要建大法幢,开发真心之道眼之前,必需先把一切虚妄之见,作最后的厘清,故有此三问,并以此三问为引子。又,此三问,第一以及第二问为问[所见],第三问为问[能见]。而且第二问为问[拳之本体],第一问为问[拳之用]。而请注意如来问的次序,为先问拳之作[用],再问拳之[体],最后再问[能见者]。这是有深义的:由[所见]之作用,达[所见]之体,再达到[能见]者,也就是[由末返本,回光返照,返照自身,返见自性],所以,修行不能离开当下这一念心性,就是这个道理,慢慢的由枝末回归到本,本就是心,就是自性。而不可逐色随声,往外奔逸而去。转不回来!而阿难不体佛意,不知道返观自照,且其所答之次第,完全一团混乱,忽内忽外。
经文:[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否?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惟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我先解释一遍:佛对阿难这么说:如来今天实在的来告诉你,只要有智慧的人,还是要用比喻,他才能开悟,就是诸有智者,要用比喻而得开悟。说:阿难!譬如我这个拳头,如果我手都没有了,当然就不能成就这个拳头;如果没有你的眼睛,你也看不到,也不成汝见。那么,用你的眼根的见性,来比例我这个拳头的道理,意思就是:你没有眼根,就见不到,就没有这个见性;我没有这个手,就没有这个拳,这个道理,你看是不是相同?例我拳理,其义均否?是不是相同?没有眼根就没有见性;没有我的手,就没有我的拳;没有你的眼睛,就没有你的见性,阿难!没有我如来的手,就不可能成为我的拳,不可能有拳头的存在,这个道理,用你的眼来例我这个拳,这个道理是不是相同呢?阿难言:当然了!世尊!既然没有我的眼睛,当然不可能有我见啊!当然看不到啊!以我的眼根,来例如来的拳,事义相类,是完全一样了,完全吻合了!没有眼睛,当然不能成见啊;没有手,当然不能成拳啊!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你讲这个相类似,其实是义不然,这个道理是不一样的,其实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譬如说:没有手的人,他的拳头是一定不可能存在的;但是,那个没有眼睛的人,并不是连见性都不存在啊,因为他可以见明、见暗、见黑,都可以见啊,连见暗也是见。所以,见性无关于明、暗,无关于外境、无关于眼根。眼根只是工具啊,明、暗也是个显境,所以,非见性全无。所以者何?为什么?你试着在半途上去问那一些眼睛瞎掉的人;这里的盲人是指全部瞎掉的,汝何所见?你看到什么呢?彼诸盲人一定来回答你,说: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我看到的全部都是黑暗,更无他瞩,其他什么都看不到。以是义观,用这个道理,前尘自暗,见何亏损?前尘属于外在的,见性有什么亏损呢?并没有增减啊!
[诸有智者]:这是指中根人,中根人若不解的时候,一闻譬喻便得开悟。上根人就是直下便了,不需要比喻。下根人因为没有智慧,再多的比喻,仍然难解。这里的开悟是指[解悟],而不是指[证悟]。[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否]:[例],就是比对。[均],就是同,似,相当。这一句话为了省文,其义为:用你的眼根之能见,来比如我以手而成拳,这两件事,这个道理相当不相当呢?[前尘自暗,见何亏损]:尘有明、暗两种。此言,盲人只见前尘一片黑暗,而能见之性并无亏损;因为眼根坏了,所以不能显色,诸位!那个显色,注意!显色的意思就是说:它只是显出颜色的一个助缘,无关见性,这一句话很是重要!所以不能显,眼根坏了,只是不能显色,所以,见现前的色一片黑暗。正如照相机的镜头破了,便不能照像,但这不表示软片等感光之性也都没有了。诸位!现在用软片不流行了,现在都是用碟了,现在哪用软片?我看那个照相机一照,哇!几百张!还可以删掉的,一照,还有荧幕可以看的,现在人真是福报!还讲电话,还什么3G的还是什么,我没玩过,还可以看到对方,现在这个科技一日千里,一日千里!
义贯:[佛告阿难:如来今日]要将[实言告汝。诸有智]之中根器[者]需[要]假借[以譬喻]来晓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的[拳]来说,[若无我手]则一定[不]能[成我]的[拳;若无汝眼,]也一定[不]能[成汝]的[见;]汝之见就是你的见性。若[以汝]之[眼根]之能见,来比[例我]的手成[拳]之[理,其义]理[均]等、相当[否?阿难言:唯然](是的),[世尊,既无我眼]就是既然我没有眼睛,便[不]能[成我]的[见;]这是一定的啊!所以,[以我眼根]之能见,来比[例如来]之手能成[拳],这两件[事]之[义]理是[相类]似的。[佛告阿难:汝言]此二事在道理上[相类]似,[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有个[无手]的[人],他的拳头是一定没有的,他的[拳]便[毕竟灭]了;然而[彼无眼者,]并[非]其能[见]的见性都[全无]了。[所以者何?]他就举个例子:[汝试]着[于]路[途]上去[询问盲人]说:[汝何所见?]他一定告诉你,他有看到,只是看到前面都是一片黑暗,见到黑暗也是见啊!所:[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惟见]一片[黑暗,更无他瞩。]什么都看不到,(再没有看到别的甚么东西了)。只有看到一片黑暗,因为他没有眼根,眼根坏了,没有办法显色。[以是义观]之,只是现[前]的色[尘自]现[暗]澹,(这个[澹]字跟那个淡水的[淡]一样。)能[见]之性有[何亏损?]这个就是慢慢去体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自己慢慢要好好的去体悟。
诠论:为什么说[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是指中根人?因为[譬喻]是比量;若依于圣言量的文字或者教说,而得比量之智,是为有智者;然上上根人则得入现量智,现量智就是唯心现量的境界。则于圣言量而得离于文字言说,直入离言法性,诸位!一切学者,只要没学佛的,不管你学问有多高、多深,都没有办法离开语言、文字、意识型态的观念,都没有办法,都在语言、文字里面、意识型态里面打转。所以,学者不能解脱,就是这个道理,完全用意识心,不能摆脱那个见分攀缘相分所引起的种种烦恼、知见,没办法除掉!说:直入离言法性,为什么叫做离言法性?就是以心印心,法性本来就空,不可言说,叫做离言法性。所以,悟道的人,用这个心来印这个心,不需要任何的语言。此非中根人之所能。
又,世尊在此所作的比喻,其逻辑表列如下:或许对现代读者比较容易了解:A.若有眼 则 一定有见;若有手 则 一定有拳。这一般人认为啦;但是就是反过来了,但是,你好好的仔细想想看,B.如果没有手 是一定没有拳头的 (这是必然的,)若无眼 并非绝对无见(意思就是:没有眼睛,也能有见)C.所以 c1手为[拳]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一定必要之条件,没有手,哪来的拳?)c2眼非[见]的充分必要条件 它只是个显色的器具、助缘,显见性的助缘。眼非见的充分条件,意思就是说:眼根只是显见性的助缘,非必要条件。D.结论:两事在逻辑的内容跟成分上,并不相当。其实世尊在此所要的,只是:[眼非见之充分必要条件]意思就是:眼根并非是见性的充分必要条件,在这里意思还要再更深一层,就是:眼根跟明、暗无关于见性,单刀直入就是这个意思。眼根跟明、暗、空、塞,无关于见性。所以,眼睛受伤的人,见性并没有受伤,只是看不到外面的显色而已,显不出外面的色尘。所以,眼睛瞎掉的人可以修行;耳朵聋的人也可以修行,只要你引起他的知觉、正觉,都行!用语言、文字也行,用音声也行。所以,只是眼非见之充分必要条件。这个道理,也就是:[有眼能见],这是人所共晓的,但是,[无眼并非全然无见]没有眼睛,也不能说完全看不到,因为他见的只是一片黑暗,见暗也是见,这个道理就不是那么明显容易了解。所以为了烘托、反衬这个道理,世尊才用[有手 就一定有拳;无手 必定无拳]这个浅显易知的事,来衬托[无眼 并非全无见性]。所以,非全无见,无眼非全无见的道理。所以此技巧用[浅显]来比喻[幽隐]。那么,幽隐就是难知,浅显容易知,幽隐就很难知了。
经文:[阿难言:诸盲眼前惟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惟睹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先消文释义一下:阿难说:那一些一群盲眼的人,在前面看到了一片都是黑暗,怎么能说他成为见呢?诸盲眼前统统看到一片是黑暗,怎么说他有见性呢?佛告阿难:现在来仔细思惟,冷静看看,这些盲人没有眼睛,只看到眼前一片黑暗,跟有眼睛的人,处在完全没有光线的暗室,二种眼前所现的黑暗,到底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阿难说:如是,世尊!盲人没有眼睛,看到前面黑暗,跟有眼人处在暗室,二个是一样的。此暗中跟彼群盲现在眼前的黑暗较量,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是曾无有异的。现在佛陀就要显示这个道理的存在了。说:阿难!如果没有眼根的人,全见前面是一片黑暗,假设说:这个没有眼睛的人,突然让他得到眼根、眼光,意思就是医学发达,让他恢复眼根的话,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如果说:你这个道理是对的。再讲一遍:阿难!如果没有眼根的人,看前面一片漆黑,突然把眼睛修理好了,还于前尘见种种色,让他能够看到外在的尘境,那么,这个叫做眼见。如果说:你这样叫做对的话,那么,那个暗中人,前面也是一片漆黑啊,他突然得到了灯光,也是在前尘见种种色,应该名为灯见。所以说:把眼根恢复的时候叫做眼见;那么有眼睛的人,灯光一亮,就变成灯见了,因为灯光让你看到嘛!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如果灯就是能见的见性,灯能有自己的见性,当然不可以叫做灯,因为灯是被见嘛!一定不是能见的见性嘛!好!又则灯观,如果灯自己能观,也不关你的事情。所以,佛陀这种智慧,还不是一般人!
[是故当知:]所以,你应当知道,[灯能显色,]灯,如果你把它加一个:只是,那更清楚,灯只是在显这个外在的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真正的见是眼不是灯,同样这个比喻,[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更推进一步的微细,前面浅显的说: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由浅显的来进一步让你了解,见性是心非眼。[睹]:就是见。[云何成见]:怎么说他是成就了见物之事呢?这一句话也换另外一个角度说:怎么可以说他还有见性呢?换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这么说。[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全见前黑],是倒装句,意思就是说:见前面全部都是黑的。如果没有眼的人,他所看到的,只是前面全是一片黑暗。[名眼见者]:这个称为眼睛所见的话。[应名灯见]:就应称为是灯所看到的。
[又则灯观,何关汝事]:[又则],是叠语,其义仍是单词之义,即:就是又,或则。此言:再说,灯既自能观,何关你的事?这一句就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灯能显色]:灯只能帮助显示色相;以唯识学而言,就是增上缘,为[四缘成见]中的第四缘。四缘为:(1)亲因缘(就是眼根)、(2)所缘缘(就是色尘)、(3)次第缘(就是等无间缘)、等无间缘就是必需刹那接着刹那,叫做等无间缘,不可以有间断。第(4)增上缘(就是光线、光明)。[如是见者是眼非灯]:如是因有灯显色而能见者,是因为有眼,不是因为有灯。这个我们容易了解。[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同样的道理,法来喻合:眼根只能显示色像,如是只有眼根显色而有能见的见性,是因为后面更深的有一颗心在作用,不是因为有这个肉眼的眼根。
义贯:[阿难言:诸盲]人在其[眼前惟睹]见一片[黑暗,云何]能说他能[成见]物之事呢?[佛告阿难:诸盲]者[无眼,惟睹]面前一片[黑暗,]他们若[与有眼]之[人]同[处于]一[暗室]当中,则[二]者所见的[黑]暗是[有]差[别?为无有]差[别?]阿难答:[如是,世尊,]在[此暗]室[中]的有眼根的[人]所见的黑暗,[与彼群盲]那一些眼睛都瞎的人,所看到的黑暗,[二黑]相[较量,曾无有]差[异。]没什么差别。佛言:[阿难,若无眼]的[人全]部所[见]到的只是眼[前]一片[黑]暗之相,如果他[忽]然复[得]其[眼]睛的[光]明,便得[还于]现[前]之[尘]境中[见种种色]相,就是把这个眼睛治疗好了。他这样由无眼而获眼因而成见之事,这个[获眼],若[名]为彼[眼]所[见者];那么,[彼]等于[暗]室[中]之明眼[人],也[全见]眼[前]只有一片[黑],如果这些人[忽]然[获]得[灯光],他们[亦]能[于]现[前]之[尘]境中[见]到[种种色]相,这样,明眼人于暗中获灯而见之事,就[应名]为[灯见],因为由灯而见嘛!因为同是加上某物而能见。[若]是称为[灯见者],则[灯]既自[能有]所[见,自]然就[不]能再[名]为无情之[灯],而是已成有情之物(然而事实不然,灯非有情,所以知道灯是不能见的);退一步说,[又则灯]自能[观]物,则见物之事[何关汝事?](则不是你看到的,是灯看到的,既然是灯看到的,你应当不知不觉,你应还是甚么也没看到;然而事实不然,确实是你看到的;既然是你看到的,便知道不是灯看到的,意思在这里就是:能见跟所见还是很清楚的!因此可以证明不是[灯见],所以灯见是错误的。)[是故当知:灯]的功能只是[能]帮助[显]示[色]相,以俾就是助于,以帮助于这个见性而已,它只是助缘,为见之增上缘,[如是]因灯显色之助而能[见者,是]因为有[眼]而[非]由于有[灯];同样的道理,[眼]根的功能为[能显]示[色]相以俾于见性,[如是]因眼显色而有能[见]之见[性]者,[是]因有[心],而[非]因有[眼]根,眼根只是见性的助缘而已,非能见者。
这里一直推,推到让你体悟到最后那个见性,先要认识这个见性。诸位!在这里的见性就是见精,带少分妄心的真心,在这里的见性不是究竟;我们说:离缘第一义谛,还有什么?离见第一义谛,这些根、尘、识放下,就是第二月的离缘第一义谛;最后那一刹那,就是离见第一义谛,离见第一义谛就是:离开一切的妄动、无明,因为一妄动,他就能所不断,一妄动,他就是能所不断。所以,这个《楞严经》他中间如果有缺了一堂课,他就很难补得过来!他今天一下子来,听到说:离缘第一义谛、离见第一义谛,哇!上一堂课没有上,这一堂课他就完全听不懂!所以,没有必要的时候,不可以自己放假的,它这中间有一堂课,你就会听不懂,再接下来在讲什么解释,哇!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如果有来听课,至少你有一个观念,
就会知道说什么叫做离缘第一义谛。离明、离暗、离空、离塞,也就是非明、非暗、非空、非塞,这是离缘第一义谛,这个就进入第二月了,第二月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见精,还不是究竟喔,这里讲的这个见性,还不是究竟喔,是第二月,还带有少妄的真心,带有少分妄的真心。那一下子讲究竟的,真见、真心,众生悟不出来。所以叫做带妄显真,只好带这个妄见,少分的妄见,慢慢慢慢显出这个真见,真见是究竟离见,这个就更难了!诸位!世间人,离缘第一义谛已经做不来了,已经超越阿罗汉果了;离见第一义谛,除了究竟佛果以外,其他没办法!
诠论:这一段是十番显见的第一番[显见是心非眼]的结论。阿难在此说:[诸盲眼前惟睹黑暗,云何成见?]阿难没有发觉,他自己这一句话本身有所矛盾;既然能[睹]黑暗,怎么还问[如何成见]?你已经[看到]黑暗了,怎么还问[如何成见]呢?已经把答案讲出来了!这跟我妈妈一样的,一个大甲的吴居士来,她就问吴居士说:吴居士!你姓什么?我妈妈已经把人家的姓讲出来了,还问他姓什么?这答案早就讲出来了!既然睹黑暗,睹黑暗就是也是见啊!怎么还问如何成见呢?因为[睹暗]也是[见],只不过所见者是一片黑暗而已。
又,这里有个很深的道理在,也就是:在佛法中,[见暗]也是[见],见暗没有见,你怎么知道它是暗呢?并非只有[见色]才叫做见,这是依[能见的见性]而言,不是依[所见之相]而言;这个讲得太重要了!所以,这里在讨论的,依就是这里所有的讨论的,都专注在能见的见性而言,不是依所见之相而言。只要有能见之性,不管所见者为何,统统叫做[见]——这就是佛法与世法、外道法的最大不同:佛法为往内观,所以目的与主体永远是自身、自心、本性,永远是返观自照,所以称为[内教];所以佛教的经典称为内典,内典。而外道或者世法正好相反:不求其本,反观其末,所以一切皆以外法为主体,所以凡夫、外道法之论[见与不见],完全是以[所见]者来评断,所以若[所见]是色,则称为有见;若[所见]是黑,则称为无见;而完全不论主体的[能见]之见性,所以凡夫外道之法便称为逐色奔尘,不知返本。
当你看到世间法所有的这些书籍,你没有看到、听到佛法以前,你会觉得它有某些价值、某一些可看性,你也许会为这世间的学问、思想深深的着迷,这个就是还没有学佛以前。当我们一有因缘,福德、因缘具足的时候,突然听到有善知识开示了佛法究竟的思想,那一些以前摆在你书桌上的书,你看不下去,没兴趣,没味道,因为它不能让你解脱,不能让你开智慧,只是语言、文字、符号,就是在那边打转,一直到死!学中文的,就在语言、文字,中文就一直转。学日文的,(日语),每天都是**每天都是这样子。好!就讲一些日语,讲一些日语,又能怎么样呢?这跟断烦恼又有什么关系呢?没关系!你懂得这个语言就是方便,好!你这英文conversation很厉害,很会讲英文,贪嗔痴还是具足啊!不是说你能懂英文,很溜,你就能够断烦恼、了生死的,这个无关于语言、文字的。所以,当你听到了正法以后,你懂得了生命的真相,这一些心外求法的外道,包括世间的书籍;不是完全没有作用,就是完全引不起你的兴趣。你今天你看书,看世间、外道的书,它给你一点知识,没有错,慢慢你的涵养也许会改变一下;但是,它没有办法根本处理问题,没有办法断无明啊!佛法是处理根本的问题,根本问题就是无明、贪嗔痴、我慢、嫉妒心,这个听闻了佛法以后,能够彻底的处理。所以,佛法的可贵之处,不听到的人则已,听到以后,讲一句世俗话就是:你一定会着迷,哎呀!这个佛法真是太好了!而这个着迷,正是正觉的时刻,人家讲:哎呀!你是着迷!没关系!你迷佛法,来听经闻法,人家说你着迷,你要偷笑;就怕你不迷,你不迷佛法,你就不悟!所以,这个佛法是最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
又,[见暗也是见],与[无声也是尘]无声就是没有声音,没有声音,就是寂静声,寂静声也是尘,诸位!是相类似的道理。以凡情而言,只有[有声]才是声尘,无声则否;而佛法则更深一层而言:有声是尘之动相,所以又称为[动尘];无声则是尘之静止之相,所以称为[静尘]。有声与无声两种尘,同样都是可以听得到的,只不过听到静尘时,[所听到的,是一片静悄悄的]:当我们[听到一片静悄悄的]时候,不能说[没有听到]——不但不能说[没有能听之性],也不能说[没有所听之尘]:能听之性永远是有的,而所听之尘,这时是[一片静悄悄的]静尘。这个静尘就是俗称的[无声之声],你要记得!在佛法里面,无声亦是声,你到山区里面,完全没有声音,听到静音、静静的声音,静本来就没有声音,这个在佛学来讲,还是一种尘。而儒家与道家把[没有声音的时候这个声]给了一个很玄的美丽之词:叫做[天籁]。(当你心很静很静,而周遭也很静,没有一点声响;这个时候,你若听到一种[无声之声]盈盈于耳、[盈盈]就是充满于耳,这就是儒道所称的[天籁]——别高兴,以为你很高了?其实你所听到的只是周遭的[静尘]!你看![静]后面还加一个:尘。
在座诸位!我们今天内在里面痛苦、烦恼,不是我们跑到某一个山上的木屋、某一个山上的民宿,夫妻吵架,在某一个山上的民宿或者木屋静下心来,就可以解决你的烦恼的;解决你的烦恼,你必需面对,同时要超越它;当然,究竟解脱,没有所谓超越这个问题,诸法本来就空。所以,这一层,没有这一层功夫的,想要解决生命当中所有的缺陷,是没有办法的!所有的众生,都在追求解决内心痛苦的办法;但是,没有一个人找对方向,叫做苦上加苦!
随便举一个例子,譬如说:赌博,你为什么要赌博?我想要赢钱嘛!我想要赢得更多的钱、金钱。内心拥有更多的钱,更快乐,结果去赌博,不但没有拥有更多的钱,反而反过来倾家荡产。好!他本来想要找快乐,就更痛苦!再来,我们用吸毒,一个人内心无聊,开始吸毒,为什么要吸毒?吸毒就是希望更快乐,吸毒,内心没有依靠,希望能得到一点依靠,结果染上毒品以后,也是倾家荡产。有一个吸毒的,回到家,他妈妈不给他钱,拿刀子杀死他妈妈,他吃那个药啊,分不清楚了!世间所有的享乐,总是希望得到快乐,喝酒、打麻将、赌博、交男朋友、女朋友,都是希望获得到快乐,这个答案都是一样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是,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快乐是什么,没有一个人知道、了解真正快乐是什么。为什么佛陀讲: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因为我们找不到寂灭,如来大般若智慧的快乐,因此就借重于外在,财、色、名、食、睡,因此本来要得到快乐,就愈来就愈苦,绳子愈绑就愈紧,愈痛苦!我看电视一个女主角,长得很漂亮,然后她受到感情的打击的时候,人家安慰她,她心灰意冷,然后自己跑到一个房间里面静下来;还是静不下来,因为她不懂佛法。后来人家再继续安慰她,也安慰不下去,人家来安慰她的时候,她跟他讲一句话,她就说:我决定出家为尼!又来了!反正就是碰到那个没办法解决的,就是讲这一句:我决定出家为尼!这个就是电视剧啰!所以,我们要了解,不要说世间人不懂佛法,告诉诸位:你坐在这里,不一定了解佛法,为什么?太深,非常微细、微妙,很难去体悟、进入这种佛的领域的,是非常困难的!
外面的人误解佛教是可以理解的,用深入的智慧,我们是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扭曲,或者误会我们佛教?因为佛法真的是太难了,讲这个也不对,讲那个也不对;讲这个也对,讲那个也对,到底是什么东西?它不是东西;它什么东西都对,要指,指不出来,不可以否定,相就是性;不可以肯定,性指不出来。所以,佛法它有一个诀窍,修学佛道就是这样:第一个要完全否定种种的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第一个,你要用全部否定,了解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诸位!这个就是否定。底下要用肯定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喔!能离相的就是诸佛,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心,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什么是如来?就是心性悟到一切法毕竟空,心如如不动,那个就是佛。所以,佛在心性当中,不在外面。所以,第一层功夫,你要否定一切相,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第二点,你要肯定这个真心的存在,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我们有真心。好!否定跟肯定,回归到刹那之间。回归到刹那之间就是肯定跟否定同时,叫做回归当下,回归当下。
为什么说:极乐世界不可以等到临命终呢?诸位!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何一个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可以等到临命终那一分期待呢?怎么可以?既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今天不解脱,明天不会更好,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这一句话就是修行人的座右铭。你现在、你今天不解脱,明天绝对不会更好,而且是永远不会更好,因为你明天会再等到明天,再等到明天;你现在听到佛法,说放下就放下,然后明天起,每一个时间、空间,你告诉自己:统统叫做修行。不了解佛法没话说;了解佛法,二六时中统统在修行,每一个顺境,都在考验自己的贪染:顺境现前,我有没有贪染?每一个逆境,都在考验自己的嗔恨心:我有没有存在过去的习气?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行住坐卧,他统统在练这一颗如如不动的心,念佛,南无阿弥陀佛,集中这一句佛号,贪嗔痴统统放下,不可以等到明天;不可以期待未来;更不可以期待临命终,现在就要解决问题,往生是现在的事情,既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如何会期待一个不可知的未来?所以就是万法回归当下。因此我们要了解,净土法门信、愿、行,统统在这一颗心性当中起作用,深信自己的清净自性,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信,信自心性,也信佛的愿力,信自信他嘛!愿,要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我这个愿是清净,完全清净心的净土相应的。行,也是一心念佛行十善,一心念佛行十善,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一心念佛,这个念佛,这一句佛号一出来,就是妙,就是明,所有的念头,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然后随自己的因缘修十善业,这个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途啊!我们修行人总是把禅跟净打成二段,这个是错误的!禅就是佛的心,修净土法门,离开佛的心,你怎么修呢?怎么可以把禅跟净打成二段呢?不晓得禅跟净土的终极点是一样的。但是,修净土的因为它比较善巧方便,又好修,所以,一心念佛,万般不计较,容易成就。所以,师父还是劝你要念佛;但是,你不能说不知道这个心性,你一定要认识这一颗心性。
底下,其实你所听到的只是周遭的[静尘]!而凡夫之人妄想,计着种种相而自已为高。)同样的,有见与无见,不应依[所见]而定,而应依[能见]来看。而且,若[所见]是暗,并不是表示无见,只是所见者为[暗尘]而已,所以于能见之性毫无影响。换言之,所见之尘是色或者是暗,并不能令能见之性变成有或者是无——意思就是:外尘有生有灭、变异等相,本性(能见、能闻之性)无有变异。是故应依[性]不依[尘]。诸位!用本性修行,刹那之间就进入佛的领域,用本性修行,用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修行,省时省钱又省力,刹那即得见性;用妄想意识心分别,百千万劫没得入门。所以,佛法,你要进入不二法门,绝对不可以切割的。因此八大宗派同一个佛的心,就像兄弟姊妹同一家人,五只手指头,是不是?会归起来还是同一只手;八大宗派同一个佛性、同一颗佛心,如何于中起分别呢?所以,因此我们要了解,尊重是很重要的,佛教就是这样,不可以否定别人,变成肯定自己的力量,我们应当尊重别人,同时解脱自己,这个就是正法,这个就是正法。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的内心里面是很有修养的,就像天地之间的包容,能容天容地、容一切异己之见的。所以,因此提升每一个人的正念,是很重要的!
好!我们今天快十点了,就讲到这个地方。
唯识二十论讲义前言如来灭度后九百年间,北印度有无著大士起,根据中道了义教《解深密经》、《瑜伽大论》等经典文献,广造诸论,以彰显法相唯识之理。特别是造《摄大乘论》以含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大悲咒是非常值得我们念诵修行的,而且现在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推荐我们念诵修行大悲咒。可能有的人在修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其实我们是可以看一看各位法师讲解的大悲咒
大悲咒感应事迹时间:2024-10-07
八大人觉经讲义[华藏上师]1961年莲华金刚藏吴润江上师在美国旧金山讲授八大人觉经讲义缘起西元一九六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应美国旧金山正善佛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2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五)(2)行愿功德殊胜1、校量闻经功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1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七卷◎南亭法师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121愿酸甜苦辣,皆是味。我们若受味时,对这些世间的味,我们也要生厌弃心。应当随时发愿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6
八识规矩颂讲义四明观宗讲寺谛闲述留云佛学研究社。开办初见。原欲先讲大乘起信论。为初机得以根本入门之学。业已登诸报端。乃因民报社讲员李君正刚。演讲一过。闻者咸谓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4
第一章 关于死亡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0
第八章 设置灵堂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0
此经单以圆照觉相为宗,故位次不说所断,但约观行浅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对普贤章中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即净解未亡,当观行位。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8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此直示妄源也。谓若心起智照见,此是寿命相。一切觉者,此是前三相。皆为尘垢者:无论能觉与所觉,皆为清净心中之尘垢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8
大乘起信论 探索大乘起信论 义理新探傅伟勋美国天普大学教授提要,本文试用自创的「创造的诠释学」方法,重新探索《大乘起信论》的多门教义、深层义蕴与根本实义,藉以发现
佛经时间:2024-02-16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三 方便品第二《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三方便品第二 方便品第二 以上所说佛国一品是佛陀开示唯心净土的法门,但并不是生硬的否定了缘起的幻相,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三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三: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阿閦是梵语,译为无动,此是从佛的法身而言,即诸佛法身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一《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一 静波法师 一.《维摩诘经》的翻译和弘传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七 不思议品第六《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七不思议品第六 不思议品第六 关于“不思议品”,回忆“方便品”中维摩现疾,意为集不思议众说不思议法,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二 菩萨行品第十一《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二:菩萨行品第十一 菩萨行品第十一 所谓菩萨行,不同于众生的业感缘起,是随顺法性不假造作的性空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权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静权法师讲述·倪宏证记录 了然法师参校·倪正和成文法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公亲书、静公讲义)合本流通序 净土法门,自古迄今,著述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 入不二法门第九《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入不二法门第九 入不二法门第九 一切现象界的本质,都是空无自性,虽然缘起法历历现前,却不是真实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一 香积佛品第十《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一:香积佛品第十 香积佛品第十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即差别相见空性,即生死流见涅槃岸,即器器皆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九 佛道品第八《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九佛道品第八 佛是梵语,全称佛陀,译为觉者。佛道就是佛所觉悟诸法的真实相,也就是诸法的本来面目,而这个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二 佛国品第一《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二佛国品第一 佛国品第一 前面已经叙述说,此品中释迦牟尼佛在毗耶离城外庵罗树园与众集合,长者子宝积说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八 观众生品第七《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八观众生品第七 观众生品第七 或许听完“不思议品”之后,我们有些感动,觉得非常非常的不好意思:学佛,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五 菩萨品第四《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五菩萨品第四 菩萨品第四 菩萨是成佛的正因,所以又是回因向果,入一实乘,否则乃是权乘,不能成佛,也即不能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六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六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了法如梦,理解仗剑逼佛。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手中握利剑,逼持如来身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四 弟子品第三或或叹大褒圆品《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四弟子品第三或或叹大褒圆品 弟子品第三或叹大褒圆品 “弟子”的名义:1,法性平等,本无高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7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 法供养品第十三《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法供养品第十三 法供养品第十三 “法供养品”是用以阐述实践与流通的内容,所以称“法供养”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7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吴润江) 西康诺那呼图克图法嗣大持明金刚上师阿 阇黎耶莲花金刚藏班智达吴润江居士讲授 目录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二、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金刚经讲义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金刚经讲义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江味农居士著 (壬)次,约灭罪显。分二:(癸)初,标轻贱之因;次,明灭罪得福。 (癸)初,标轻贱之因。 【‘复次,须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金刚经讲义 法会因由分第一金刚经讲义法会因由分第一 江味农居士著 (甲)次,别解文义,分三:(乙)初,序分。次,正宗分。三,流通分。 (甲)次,别解文义。 义因文显。且观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金刚经讲义金刚经讲义 吴润江居士 西康诺那呼图克图法嗣 大持明金刚上师阿阇黎耶 莲花金刚藏班智达 吴润江居士讲授 金刚乘弟子 顾寂曜 笔录 目 录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金刚经讲义 释经题金刚经讲义释经题 江味农居士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欲说此经,先当科判。大科分二。 (甲)初,总释名题。次,别解文义。 (甲)初,又二:(乙)初,释经题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首先感谢妙广老和尚,老法师很慈悲,在中华体育馆还帮我们做影响众。也很感谢我们的县长,我们县长还是东海大学的教授,不简单,今天在百忙之
认识佛教时间:2023-07-04
“哲学家说:当你拥有的时候,千万不要盲目到不懂得珍惜,这句话对我们今天来讲,可是重要!当你拥有的时候,千万不要盲目到不懂得珍惜,在座诸位喔,我不属于政党,任何
净律社时间:2022-11-17
2018年5月12日~5月14日,慧律法师于香港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开展了题为《正法眼藏(二)》的演讲,现场共有4000余人参加,场面殊胜庄严,震撼人心,在现场令人感动和印象深
和尚家风时间:2022-10-11
净律社时间:2022-07-02
净律社时间:2022-06-28
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经典不能看!不惜诽谤、攻击其他不同的宗派,这个跟迷惑的众生有什么两样?释迦牟尼佛有叫你攻击人吗?
慧律法师时间:2022-04-14
有因缘碰到佛法的人,也想修行,但是,却认为自己很行,起大我慢,别人稍微看法跟他不一样的,就说别人是魔,好像不跟他修同样的法门,是一种罪过。有的人弘扬了某一个法门
慧律法师时间:2022-04-14
信徒问:师父!什么是开悟?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
慧律法师时间:2022-04-05
有一个信徒拜佛拜得非常烦恼,她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念了一年、两年。诵《无量寿经》诵了十年、二十年一直烦恼,她没有找到佛教的根本,她以为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解决,或者
慧律法师时间:2022-03-31
释迦牟尼佛说人造十恶。身体有三种恶业:杀,杀人、杀众生。盗,偷拿人家东西。淫,邪淫,不正常的关系,夫妻以外的性关系。身之外,口呢?口有四种恶业,妄语、两舌、恶口
慧律法师时间:2022-03-24
山头主义,门户之见弘一大师说:【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身为佛弟子,当礼敬三宝,只要现出
慧律法师时间:2022-03-23
犯错是平凡的,宽恕是一种超凡。宽恕,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宽恕的本身,除了减轻对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是在升华自己。因为,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得真正的快
慧律法师时间:2022-03-21
前言好生恶死乃人之常情。多数的人忌讳谈死,殊不知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亡岂是逃避或所谓的看开就能解决的。对于迟早都将面临的事实,早一点认识并作充分的准备,只会有好处
慧律法师时间:2022-03-20
○本段为《临终备览》之纲领和重点,没时间阅览长篇大论者,读此《临终切要》,既可省时,亦可大大获其临终助念之益,有心人切莫等闲视之。一、病重时1、劝慰病者放下万缘
慧律法师时间:2022-03-18
请合掌,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慧律法师时间:2022-03-18
(上)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家阿弥陀佛!首先恭祝大家新年快乐、发大财、消灾延寿!刚开始都要这样子,讲几句过年新气象的话。但是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修行。《楞严经
慧律法师时间:2022-03-18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前面三天是在体育场,现在两天在我们青年弘法团。人潮的踊跃,使我们很惊讶,像昨天两万五千人,今天诸位还是很踊跃,
慧律法师时间:2022-03-16
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好,心情放轻松,我们今天来作一个专题演讲,【谈初发心】。那么我们都是修学佛道上的初发心者,诸位也是,师父也是,除了诸佛菩萨已经
慧律法师时间:2022-03-16
世间人在过农历年的时候,都会说一些吉祥的话,比如新春快乐、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年年有余等等祈祷的话、祝福的话。我们佛弟子则要了解,福报是怎么来的呢?它有前后因果
慧律法师时间:202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