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善、中善、后亦善——《阿含经》的修行论
主讲:昭慧法师
誊稿:昀蓉
整理:德晟
时间:100年11月6日
地点:嘉义妙云兰若
从民国七十三年踏入佛教教育圈子,一转眼快三十年了。受到印顺导师的恩泽,所以一路走来,踏踏实实地研读佛教经论。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三系,到最后天台、华严,可说是走了一大圈。
近年来,最大的喜悦就是讲《阿含经》,觉得真的是繁华落尽,反璞归真,这真是一套“初善、中善、后亦善”,“纯一满净,梵行清白”的完整教法。《阿含经》就个人而言,是我生命中巨大且正面的力道;不只是思维的内容,而是整个生命的内涵。
其次,来到兰若演讲,这是印顺导师传承下来的道场;印顺导师人间佛教的思想,是在阿含与初期大乘的基础上。初期大乘经论若没有《阿含经》做为基础是不行的,它们都是源自阿含本教;印顺导师常说:要回归佛陀本怀,什么是佛陀本怀呢?我们可从《阿含经》获得充分理解。导师也非常注重《阿含经》,甚至将他的《阿含讲要》,直接定名为“佛法概论”,所以我便以这个讲题跟导师的思想做个连结,遵照导师“回归佛陀本怀”的意旨,直接切入《阿含经》的修行论。
三大要领:蕴相应、处相应、因缘相应
先从一则故事开始,佛陀在还没有出家以前,娶耶输陀罗为妻,生下了罗睺罗。佛陀成道之后,度化他的父亲、姨妈、妻子与儿子,以及所有有缘的释迦族人。他的儿子罗睺罗后来也出家了,佛陀要他拜座下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师。从小沙弥时代开始,罗睺罗便跟着舍利佛学习佛法。虽然佛陀是他的父亲,但是他受教于舍利弗的座下。佛陀把最亲的儿子交给舍利弗教导,倒也不是跟罗睺罗之间毫无交集。在《阿含经》中,可以见到几则罗睺罗向佛陀请益、或佛陀垂询罗睺罗对法义了解程度的经文,从其字里行间,可以亲切地看到父子之间的对话。
今天要谈的一则经典,是罗睺罗向佛陀说:“佛陀,您能不能用扼要的方式,教我您的教法。让我能够独一静处,专精修习,希望能够不辜负自己出家一回,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问罗睺罗:“我所说的‘五蕴’教法,你有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吗?”他说:“没有。”佛陀说:“那你就把蕴相应教——五蕴相关的教法好好复习,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过一阵子,罗睺罗再过来同样地求教佛陀。佛陀问他:“我说的‘六处’教法(处相应教),你有没有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他说:“没有。”佛陀说:“那你就把我所教授的六处教法,拿来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他又依教奉行了。
再过一阵子,罗睺罗又过来找佛陀了,他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佛陀又再垂询:“你有没有把我所讲的因缘教法,拿来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罗睺罗说:“没有。”佛陀说:“那你就把因缘教法,拿来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最后,当罗睺罗第四度求见佛陀,提出同样要求时,佛陀就说了:“你就把五蕴、六处、因缘教法,好好地受持体会,专精思维。”于是罗睺罗依教奉行,独一静处,专精思维蕴、处、因缘相应教法,即此证得阿罗汉果。
为什么用这部经的故事做开场白?因为大家可以藉助本经,看到《阿含经》中修行的三大要领,那就是蕴相应、处相应、还有因缘相应。
接下来从蕴相应、处相应、因缘相应,向大家作扼要的分享。大家有没有发现到呢?罗睺罗对这三大教法做深入的读诵、受持,还有一点:“为人演说”。佛陀教他要为人演说。各位注意:后来大乘经典中常讲到,佛陀的教法要读诵、受持、为人解说,这显然是从《阿含经》而来的一贯传统。
“为人演说”这件事是重要的,它不但能荷担如来家业、帮助众生、令正法久住,这还只是“利他”的部分;就“自利”而言,为人演说也非常地重要。印顺导师曾告诉我,听一遍就不如讲一遍,讲一遍就不如写一遍,因为当你想得清楚,才能讲得清楚;当你讲得清楚,别人才能听得清楚。这个酝酿过程,对自己的脑力激荡是很大的;待到要落笔写的时候,思维又更加精密了。而这种激荡出来的能量,足以把根深蒂固的我执,作一层一层的突破。
五蕴教法的内容、次序
以下从“蕴相应教”开始讲起。蕴为“积聚”义。凡是物质的聚集,即可名为色蕴。就我们的生命而言,色蕴就是肉体。识蕴,就是心理乃至深层的心灵;心理分辨情境的能力,一念一念串在一起,便是识蕴。心理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分辨情境,在这个总功能之外,还有许多附属功能,一般叫做“心所”。在众多的心所里,五蕴中就含摄三类——受、想、行蕴;受心所是情感、情绪的作用,想心所是理智、理性的作用;行蕴可含一切心所的运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思心所的运转,也就是意志运行的作用。情感的领纳名为受,理智的构思名为想,意志的推动名为行。
《杂阿含经》开宗明义先从五蕴讲起,可见蕴相应教是很重要的教法环节,亲闻佛陀教法的弟子们,是有意识地把它汇集而放在第一大类,第二大类汇集的是处相应教,第三大类才汇集因缘相应教法。
从蕴相应教这一区块的教法中,各位可以看到,蕴的五类(色、受、想、行、识)之中,色(物质)只占五分之一,受、想、行、识的心理运作,占了五分之四。但倘若你研读《阿含经》便会发现:在蕴相应的部分,它是先讲述色法——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从色开始作分析,然后才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呼应了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
我们的心念要安放在四处。第一处就是身——觉知我们的肢体动作乃至肉体变化的现状,是为“身念处”;第二处是受,对身体的苦乐受了了分明,是为“受念处”;然后才将心念安放在对心理状态的觉知,是为“心念处”;最后从这些身心现象的觉知中,提炼、归纳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念念生灭、灭灭不已的“寂灭”法则,并将心安住在对这法则的印证上,是为“法念处”。四念处中,“身念处”居先,一定要把“身”放在前面来作观照,以此训练自己专注且敏锐的心念,强而有力地导引出解脱智慧,进而圣证解脱。
念力的培训,为什么要从身开始?佛法不是很重视心吗?不错,佛法很重视心,心念可以居于主导地位。可是我们对于自己的肉体有着最大的执着,对自己的心念内容,尚且可以说放下就放下,可是对肉体却没有那么洒脱。身体的任何部位倘若产生了痛楚,我们都有痛切的感受,这种神经传导的敏锐功能,使得我们对身体的处境最为关切,容易系着不放。因此印顺导师说,擒贼先擒王,要从身体去打破执着。
其次,从禅修的学习次第来说,我们也一定得把色蕴放在前面来加以观照,其次才观照受、想、行、识。原因是心念闪动得太快,宛如电光石火,刹那刹那生灭不息,因此以心追心并不容易。凡夫俗子为什么对身会有深固执着?因为身体比起心念,有相对的稳定性。你我今天与明天的长相是差不多的,或许三年后相见时,感觉彼此的长相还是差不多;虽说同样是无常变化,但是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稳定。对于一个心念不够细微、不够专注的凡夫而言,还是要从相对稳定的身体而作观照。此即为何佛陀讲授蕴相应教时,总是要先讲色,例如:“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一定是从色法的观照开始教导,然后才加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原因是要先扎稳基础,修行基础扎在观照色蕴,扎在观身;进而才有可能观受、想、行、识,从这里看到无常、无我、空性的法则。
苦、无常、无我
以上把五蕴教法的内容、次序作了简要的说明。其次跟大家谈谈佛陀在“蕴相应教”里,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这就得抓住一个要领:到底我们这套身心组合,会带给我们什么?何种经验是我们感觉深刻,那就是苦与乐的经验;我们的身心活在情境之中,承受外在境界的转换,承受自己身心的变化,除了苦与乐的感觉之外,还有一些是不苦不乐的觉受,佛经把它叫做“舍受”。
我们是在经验的觉知之中存活着,快乐的内容当然让我们喜悦;可是痛苦的内容就很不好过!若能透过外在力量来加以解决,那也不是问题,佛陀不会多管闲事。然而佛陀何以贵为王储,竟不是靠外在的政经力量来解决,竟然还要亲身修道、悟道,并且引领我们修道?原来,有一些痛苦是其他方法无法解决的,例如生老病死苦,这终究是要透过修道去寻求答案的。
佛陀在“蕴相应教”里,告诉我们:问题的症结就是“苦”。当有一些痛苦,无法靠外在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力量来解决时,这种痛苦要如何处理呢?这是佛陀在修道中亟欲寻得的答案,也是佛陀在证道之后,亟欲分享并教导我们的答案。蕴相应教谈“苦”,其重点是让我们觉察苦的根源问题。原来,所有的苦都是因于无常变化的法则,色无常,无常故苦,受、想、行、识无常,无常故苦。因为身心与情境都在无常变化,不能符合我们“让身心永远舒适安乐”的期待,所以我们会有苦的觉受。
那么,无常变化是不是可以避免的呢?不可能。因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的,那么多的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的任何现象,即使看似稳定,其实依然是很脆弱的,它必然会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而跟着变化不已。
凡夫无法对无常变化所带来的痛苦看得开,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对于境界的稳定有一种“可以持久”的错觉,从而产生错误期待,希望快乐永远留在身边,痛苦永远不会来临;对于境界往不好的方向变化时,会有一种强烈的排斥;对于境界的稳定喜乐,会有强烈的耽恋,对于还没有到来的喜乐,会有一种强烈的渴求,这使得“苦”不但来自身体的痛楚讯息,而且还来自种种排斥、耽恋与渴求的心理。因此在蕴相应教中,佛陀将教法的重点放在“苦”的觉知与“苦”的根源性探索。
在在处处,佛陀都要我们观察五蕴的无常变化,初步总是要我们先觉知我们所最在意的,特别是肉体的无常变化。虽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但是我们最在意的毕竟就是色法,特别是我们的肉体。我们倘若不能觉知肉体的无常变化,就会对它产生耽恋与渴求,一旦它朝不符期待的方向变化,我们就不免产生排斥并感觉痛苦了。一旦对身体这么喜爱,注定就得拥抱痛苦;一旦对受、想、行、识这么喜爱,注定就得拥抱痛苦。相对来说,若我们可以觉察到肉体的瞬息万变,就可以逐渐超越对它的耽恋与渴求之情;若我们可以觉察到受、想、行、识的瞬息万变,就不再对受、想、行、识耽恋不舍、渴求不止。
这就是佛陀的谆谆教导:“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因此圣者佛陀、阿罗汉等同样会衰老、会患病、会死亡,但是他们对于五蕴不再爱喜,宛如一个旁观的第三者,在看待自己五蕴的结构与解构;这时他不再有对无常身心的耽恋与渴求,因此身心尽管变化,他都能在无常法则的印证下,安然不动而解脱自在。这就是漏尽阿罗汉,或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就一般凡夫的经验而言,我们追求离苦得乐;这可不是罪恶,佛陀也教我们离苦得乐之道。对于那些必然在无常法则下产生的衰败,包括我们最在意的肉体,我们要觉知到它的无常,才能真正将它衰败时所产生的恐惧感彻底销解。如果你能够觉知它的变化无常,你在其中就可以发现,根本就找不到哪个片段是永恒不变而独立自宰的。在我们的肉体找不到,在我们的心理找不到,在我们的身心之外依然找不到。
这就从“无常”之教延伸到了“无我”之教。我们没有办法让自己不生病、不死亡、不痛苦;所以在五蕴里找不到可以自主的事物(非我)、可以宰制的情境(非我所),这才是真的看开、看穿、看透。凡夫俗子没有办法这样做,我们第一个想到我,肉体——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有了我,就有我所。我们总是在期待着满意又安全的周遭环境与周边配备,因此企图宰控环境,宰控的范围就叫做“我所”。
“我所”有两种,一种是“我所有的”,例如我的房子、我的儿子、我的车子,就是我所拥有的,我很爱它们。别人的房子、车子、儿子我就不爱。但我既然爱他、就要宰控他,要他跟我一鼻孔出气。另一种是“我所属的”,我属于这个团体、我属于这个家庭、我属于这个国家,把“我”扩大成为这个大团体,爱它至极,甚至为这个大团体受苦都很值得;于是标举了“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美德。由于大我是在这个小我的基础上扩大出来的范畴,因此大我依然是一个局限,人既然将自己局限在大我之中,就不能以平等心看待大我之外的人事物。因此即使把大我之外的生命拿来牺牲、垫底,用以成就大我,往往也心安理得。有些国家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往往是其他国家人民心目中的恶魔,其原因就在于此。所以佛家不说“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佛家是说“无我”、“无量”,要超越自我乃至我所,让疼惜之情穿透我或我所的藩篱,扩延到无量无边的生命。
五蕴明明是我,但又不能主宰它们,明明是我所拥有或归属的(我所),却又无法宰制它们。于是痛苦失落,到最后有人甚至痛恨、厌恶自己。反之,能够洞观无我、无我所,就不会被这些负面情绪掌控。
“无我、我所”的洞观,可以来自“无常观”的基础。当你从身心的无常变化,看到了根本无法自我宰控的内容,我的肉体、心理在瞬息变化中无法宰控,我所拥有与隶属的内容亦复如是。于是你将无法对那些刹那生灭的色聚、念头,产生耽恋、爱染、渴求,就不会为了拥有它或宰控它,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不当运作(烦恼与业),于是你就在清明的观照中,逐渐远离于错误期待幻灭的“苦”,而将无常看作理所当然的法则,“但见于法,不见于我”,这时你就可以达致漏尽,成为圣者。
如实正观五蕴
蕴相应的理论是不难的,难在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对于色、受、想、行、识不生“爱喜”。我们在概念上已知道无常了,可是难道只要知道,就可以做到吗?虽然理论上我们知道身体的细胞不断地坏死再更新,可是在座哪个人不爱喜自己的身体呢?所以对身体的爱喜这件事,是很本能、很坚固、很顽强的,不光是在概念上理解“无常”就可以放掉。在蕴相应教中的修行理论,就是要提醒我们:要正观。
但是要如何观呢?你必须观照五蕴,它们是在如何无常变化的。举色蕴为例,我们的肉体是无常的,为何无常呢?原来肉体受到几种因缘的影响而变化不休。
第一个是“业生色”,生命投生时,往往依过去业行的基础,而组合出了相应的基因,产生了色身的形状与质地。无始以来有许许多多业;有哪些业产生现在这段生命的色法,那当然还要依于业系的排列组合。在《成佛之道》里,导师特别提到:随重、随习、随念。
重大的善恶业先发生力量,因为它们最强大;稳定的习性,产生其次的作用;最后在死亡前的念头也可尽量把握。念头放在光明或是黑暗,足以结集光明的业系到光明处,或是结集黑暗的业系到黑暗处。业的资料库里有很多资料,但是会提取什么资料,依的是“随重、随习、随念”这三大要领。经过死亡而业系再作结构之后,生命产生了这一期的命根,组合出这期肉体加心理的五蕴。过去的业会带来这一期生命的色身。
因此什么叫作“基因决定”?唯物论者往往相信基因决定一切;可是从洞观三世来说,生命之所以会寻求父母亲的基因,那也是因为跟父母亲的业力相当,投生的识才会像磁石吸铁一般,结合父亲、母亲的基因,从而形成此生性别、肤色、身高、颜貌、体型等等色身的内容。总之,并非基因单独决定生命的形成,必须往前追溯其业力资料库的识。“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心识抓住了父母基因,就构成了这一期生命的“名色”,由受精卵、胚胎而逐渐孕育出感官完备的“六处”。
除了业会影响色法之外,心也会影响色法,是为“心生色”。我们举心动念都会影响肉体。像尊敬的慧理法师与常光法师,因重病而导致色身衰弱,如风中烛,却依强大的愿力支撑着,竟然撑到兰若建设十年完工,依然屹立不摇,还精神奕奕地带领着大家筹备落成大典,规画兰若未来的弘法事业,这就是愿力不可思议的明证。心念非常重要,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即使是摆在心里的念头,身体已先接受到了讯号。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是会交相映照而产生反应的,中医的理论说,心理如果有结,身体就容易有结。透过刹那、刹那念头的变化,在身体中会留下许许多多的痕迹,这些痕迹都在细胞里留下记忆,甚至影响着整个身体的健康。
还有什么会影响我们的肉体呢?那就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是为“食生色”。食物的质素会影响你我。我们吃什么就会像什么。因此要尽量吃得干净、简单,而且不要伤害众生。
最后是“时节生色”。冷、热、寒、暑、湿度等种种节气,也会在我们的身体中产生变化。
以上四项影响色法变化的要素,从业以下,加上心念、食物、空气,在在处处影响着我们的肉体,请问肉体如何可能恒久不变呢?不可能!
那么面对这些变化的因素,我们该怎么做呢?第一,既然心念影响色法,那么,四正断就显得无比重要。未生之恶一定不可令它生起,已生之恶一定要加以断除;未生之善一定要生起,已生之善一定要增长。为什么呢?既然业生色法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追悔也都没有用,只有承受它并努力地改进它。食物虽然尽量求其干净、营养,不伤害众生;但是限于经济能力,我们不可能都吃到如此合格的食品。而大环境的时节、气候,就更不是我们所可掌控的。我们能够调控的内容,的确相当有限。还有什么是关键性的,而且人人可以做到的改造因素呢?那就是心念。
随着四念处的修习,紧接着必须生起的道品,就是四正断。我们要养成善良、光明的心念,远离邪恶、黑暗的念头。也许食物、环境等各方面有所局限,但是心念最直接影响肉体,也是我们最庞大的资源。想住好的房子、吃好的食物,我们就要拼命赚钱,唯独心念是源源不绝且不用借贷、不用赚取的,我们随时都可以给自己提供源源不绝的善念,作为生命中最为丰厚的资源。当心念维持着善良、光明、喜乐时,色法将可维持良好、稳定的运转状况。
蕴相应教的重点固然是“诸行无常”,但绝非要我们因此而糟蹋色身。既然此生已生出了这套色身,或许得维持个几十寒暑。这时健康就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与社会的负担。而且维持有用的色身,也才可帮助更多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把自己的色身照顾好。佛陀有病也会看病,毕竟在无常之中,维持着相对稳定而健康的色身,才能拿来利己利人。
色法之所以不稳定,原因如上。我们要从这里理解容易,若要因此而放下对色身的系着,也还是不简单,所以还是要“如实正观”。怎么作观呢?我们的感官一向都接收外境讯息,习惯于缘对外境,这时要反其道而行,那就是“内观”——用专注有力的心来观照肉体的变化。必须具足非常专注、坚定的心力,才能将肉体的瞬息万变,观得一清二楚。
专注力当然需要培养,这也是修行人为什么要学种种禅法的原因。禅法训练我们让心专注于唯一所缘。我常用水来作比喻:当一堆水缓缓流出时,并没有很大的力道,如果收束在小口径的水管中,加压让水管瞬间流出等量的水,这时就叫做“水枪”,再加压而产生更巨大的力量,就叫作“水刀”,连钢筋水泥都可被切割开来。
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涣散就没有力量,专注就有力量,专注到一个定点,瞬间的爆发力十分惊人。把心训练到如此专注,拿来做什么呢?这就可打造一台全世界最精密的扫描机,拿来扫描自己的色身。它可以看到五脏六腑、肌肤骨胳等三十六物,乃至可以将每一颗细胞、每一颗粒子的变化看得一清二楚。这就会察觉佛陀在蕴相应教中对五蕴的譬喻,十分贴切!
“观色如聚沫”,我们的肉体原来像一堆聚在一起的泡沫。泡沫是不稳定的,才生即灭。能够这样观照色,就看不到哪一点是恒常不变、独立自存的“我”,只见到每一刹那无常闪灭如同泡沫般的颗粒。因此在《杂阿含经》二六二经中,阐陀经阿难开导后,表白自己的证境,说他已“但见于法,不见于我”,这时候他也真正体会到了“无常”,“无常”不再是他脑袋中的概念,而已经变成他生命中所有组成分子的运作法则。这样观照下来,可以完全超越于苦的觉受。这不是指没有痛觉,但是却找不到一个承受痛觉的“我”,非我,非我所,于是清凉、自在、安稳、解脱。
肉体就在我们身上,每个人自我训练,就可以架设出一台超级精密的扫瞄机,拿来对自己的五蕴作出如实正观,这是佛陀在蕴相应中所教导我们的修行要领。
而且不只是自己修学,还要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就像佛陀对罗睺罗所说的,让他在这套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的“利他”过程中逐渐酝酿,而不是一天到晚只顾自己的修行,别人的死活都不放在眼里;要不断地与人作佛法上的互动,在互动当中,把自己的界限打破,把正向能量放射出去。一方面在广化的过程当中,把“自我”稀释;另一方面在深化的过程当中,酝酿出更绵密的观照力。至关键的时刻到来,罗睺罗就此大彻大悟。
一则故事、三个譬喻
在蕴相应教里还有类似的故事,一位比丘名为差摩,差摩还没证得阿罗汉果,当他身罹重病之时,看护者陀娑比丘有一天到另一处精舍拜会上座比丘。上座比丘问他:差摩比丘的病情还好吗?陀娑回来把上座的关怀带给了差摩。差摩说:“非常不好,就像几个大力士用绳子在对我绞首般地痛不可忍;就像屠夫将牛体活生生地剖开,挖出它的内脏般地痛不可忍;就像几个大力士把我架起来给火烧烤般地痛不可忍。”
陀娑据实回报上座,上座又向陀娑说:“陀娑啊,你回去问问差摩比丘,他能不能于色见非我、非我所,于受想行识见非我非我所呢?”陀娑就去问差摩,差摩说:“可以的,我确实已于色见非我、非我所,于受想行识见非我、非我所。”这位差摩比丘能够于五蕴作此正观,他的观力是很强的,他那一台扫描机已经够精密了;可是苦还是苦,痛还是痛,痛觉是如此强烈地扑面而来。
陀娑又去见了上座,据实回报。这回上座又叫陀娑回去问差摩:“你既然能够于五蕴见其非我、非我所,那你是不是已成了漏尽阿罗汉呢?”
陀娑又回去询问差摩,差摩告诉陀娑:“我虽然见五蕴非我、非我所,但我不是漏尽阿罗汉。”
于是陀娑向上座据实回报,上座又叫陀娑问差摩:“如果你能够于五蕴见非我、非我所,为什么不是漏尽阿罗汉?”于是差摩说:“去告诉他,我虽然于五蕴见非我、非我所,但我不是漏尽阿罗汉,为什么呢?因为我还有我慢、我欲、我使。”也就是说,见地上都已经清楚了,可是还是有把我看得重要的“我慢”;贪爱渴求满足自我的“我欲”;情感上深爱自己,意志上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重要,这就产生了“我使”——驱策着自己产生种种烦恼。
这时差摩还是决定自己亲自前去,向上座比丘们“讲清楚,说明白”。毕竟光为了上座问候差摩,陀娑已来来去去走四、五趟了。差摩说:“你拿拐杖过来,我亲自去跟他们解说。”
上座一看到他过来,赶紧迎请他入座,接着依然问他:“你如果果真见到了五蕴非我、非我所,那你为什么还没有成为漏尽阿罗汉呢?”差摩说:“我确实见到了五蕴非我、非我所,但是我慢、我欲、我使都还未尽、未断、未舍,所以我现在还不是漏尽阿罗汉。”他用了两个譬喻来说明这种境界:
譬喻一、就像各式各样清香的莲花,是它们的根香吗?好像不是,是它们的的茎、枝、叶、香吗?好像不是;但离开了根、茎、枝、叶,会有香吗?没有。那是什么香?是花香。根、茎、枝、叶既不是香,离了根、茎、枝、叶也没有香,但是我们会说那叫做“花香”。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原来,离开了色、受、想、行、识就没有我,在色、受、想、行、识之中也找不到我,可是“我”的感觉还是存在的。差摩现在的情形就是如此:虽然能够在见地上体会到即五蕴非我,离五蕴也非我,但是,就如同花香这个幻影依然存在一般;差摩的情感与意志依然随着“我”的幻影而产生我慢、我欲、我使。
譬喻二、就像奶妈因挤奶汁喂食婴孩,奶汁难免会渗出来,经过洗涤之后,依然还是会留下一些奶腥味;因此光是洗涤还不够,必须再用熏香,熏到奶气散尽。差摩的见地已经十分清晰,就像衣服已经洗干净了一般,但是剩下“我慢、我欲、我使”的余气,依然要慢慢熏除,那是必经的酝酿过程。
当差摩比丘一讲完这两段譬喻,他本人竟然就此大彻大悟,证得了阿罗汉果!而且当下他的法喜猛利,瞬间竟然驱出病气,身体康复如初。病重到奄奄一息的差摩证得了阿罗汉果,在座的上座比丘反倒只证得初果。
我以这一则故事拿来跟大家分享,就是要让大家知道“酝酿”过程的重要。只要按部就班用功,蕴积能量,关键时刻是会瞬间爆发的。我们看到的是他的“顿悟”,其实不是,那是酝酿若干时劫后的瞬间爆发力。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期许我们“按部就班用功以蕴积能量”而一口气举了三个生动的譬喻。他说:比丘们,要好好修学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三十七道品。
譬喻一、就像母鸡孵小鸡,今天孵、明天孵、后天孵,天天在孵,却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耐烦孵下去,总有一天小鸡成熟,就会破壳而出;可是鸡妈妈倘若不尽守母职,爱孵就去孵,不爱孵就四处游荡,那将永远没有小鸡破壳而出的一天。我们修行就要像母鸡孵小鸡一样,不要计较为什么天天这么用功,都没有即刻看到效果,你只要一路坚持,总有一天可以看到修道的成果。
譬喻二、就像木匠与他的徒弟拿着斧头,握着斧柄,今天握、明天握、后天握、天天握着斧柄,于是手印渐渐就留在斧柄上了。天天握着没有感觉,可是有朝一日换了一把斧头,你就会突然发现触感不同。
譬喻三、就像夏六月时,舟船停靠在岸边,藤编的缆绳把它拴绑住,今天、明天、后天,天天风吹日晒,藤绳就渐渐风化了;天天看着藤绳,似乎不见其变化,可是它的质地越来越脆,有天也许只不过是飘来一阵风,缆绳竟然“啪”一声断了。修行也是如此,今天、明天、后天,天天持久不懈,有一天就会突然开悟,达到解脱的境地。
蕴相应教的修行重点如上:要觉知“苦”的情状,探索“苦”的根源,如实正观五蕴的“无常故苦,苦故非我、非我所”,这样才不会系着在“苦”为本质的五蕴之中。如实正观并非一蹴可几,必须要不断地修行,但不要老是期盼“马上看到效果”,你必须耐烦、坚持、贯彻始终,那么有一天,修行能量累积的量变,必然会导致开悟的质变。
处相应教的基础教法──守护根门
紧接着向大家讲“处相应教”。处,即“所在”。什么所在?六个所在——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这六处是关键性的所在,是生命与境界作讯息与物质交流的六个介面。任何一个密闭空间,都要有适度的门窗,作为里外流通的介面。生命因为自我爱的缘故,把自己认为的“我”抓紧。所认为的“我”,不外乎色、受、想、行、识综合的五蕴。生命把五蕴抓牢,企图在安全的范围内,把自我封闭,隔绝那些危险或不可知的境界。然而自我封闭有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因为讯息与物质都必须有所交流,这才能构成生命的内容。于是谨慎张开了六个管道,来与外界作适切的互动,这六个管道就是六处。
谈到这六处,我们不能只着眼于物质上的里外流通,其实六处的输送内容,还包含了心理的内容。输送讯息与物质的不只是九孔七窍,还包含每一个毛细孔与每一刹那的意念。
境界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要善用六个介面把好的讯息与物质纳进来,把不好的讯息与物质排除出去,或是一开始就挡在六处门口。我们要善用六个介面来传递出良善、光明、清净、喜乐的讯息与物质,这将感应到别人同样从六处散发这些善的内容,从而形成善的循环,因此“处相应教”是非常重要的。
刚才我们说要观蕴无常、无我,而且要专注修观;但倘若大家成天都眼观鼻、鼻观心,坐进禅堂就不肯出来,试问谁来打扫环境、烹煮食物?生活的真实面绝对不只是在禅堂,而是平铺在吃喝拉撒睡与工作的细节之中。所以,佛陀开导的“处相应教”是非常重要的,“处相应教”提醒我们:修行就在生活当中。但这句话绝不能流于口号。如果没有把握处相应教,你根本就不知道在生活琐事之中如何修行,甚至会将禅坐、经行、闻法以外所面对的生活事项,都当作是在浪费时间。修行不能光靠林间树下,独一静处,专心思惟,平时就要对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做到适度的管控。
处相应教中最基础的教法就是“守护根门”,这要有很大的精进力。不要以为对不喜欢的事物产生厌离,就是守护根门。佛陀对阿难说到“贤圣无上修根”的要领,是对于可意事(顺心事)生厌离,对于不可意事不生厌离,那才是可以成圣成贤的守护根门。赏心悦目的事物,容易让人耽恋不舍,这时要学着厌离;但是对于那些会让我们本能排斥的事物,也要学会面对它来解决它,那时必须修不厌离,不可顺着自己的毛摸,这才是无上修根。
话说回来,脏、乱、丑、臭,经常伴随着痛苦,有时候是自己在受苦,有时是别人受苦,我们应该要帮助自己或他人拔除脏乱,离苦得乐。每个人总有一天会老、会病,老病之后行动不便,把屎把尿都要有人,把屎把尿的事你能做吗?你总不能说:“我好厌离,我在守护根门”吧?我们的鼻子都是敏感的,可是当孝心或对苦难生命的无限疼惜之情生起之时,你我就都可以修不厌离,趋近侍候老人、病患;所以“无上修诸根”的内涵是很深刻的,它帮我们架接了一条平坦的菩萨道。
生活中只要是有益的事情,对他人、对自己的身心有益,即使是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都要迎上去面对它、妥善处理它;生活中所接触到令人赏心悦目的内容,如果没有意义,甚至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欲染、祸患,那你就要修厌离。
正观六处的无常
“守护根门”若只停留在不看、不听、不接触那些负面的讯息与物质,在处相应教虽然非常重要,但那还算是浅层功课。处相应教还有深层功课,即是在六处之中同样正观“无常”。在六处中要怎么正观无常呢?正观五蕴的无常,是观见五蕴如泡沫、阳焰、芭蕉、幻法般的瞬息变化。正观六处的无常,则必须观见根、境、识三和合触,每一个接触受限于三个面向而变化万端的无常。
六处跟六境相应,生起了辨识境界的六种心识。依于眼根生起了眼识来缘对色境;依于耳根生起了耳识来缘对声境;依于鼻根生起了鼻识来缘对香境,以此类推。我们要在六根门头即时观见无常,根境识三和合叫做“触”;一刹那、一刹那地不断接触,一接触就有感受,一有感受就会有爱有不爱,有取有舍,有取有舍的运作就会产生业的痕迹。业痕就是将来轮回生死的老本。因此经上说:根境识三和合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乃至老病死,纯大苦聚集。每一刹那的接触串成了生命的流转,在每一刹那的接触中,我们也看到了无常的法则!
这真是不简单!我们怎么能够在每一次的接触当中觉知它们的无常呢?我们生活中不断接触着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我们即使是身在道场之中,也很可能喜欢张三、讨厌李四,千万不要以为:尽管与张三接触而极力避开李四,就叫作修行,那么修行将变得十分空洞,难道你面对李四就不能构成修行吗?这时你就要把处相应教中习得的修行功力拿出来!你要正观,依我的眼根、耳根乃至意根等等而触对着李四这个境界,生起了六识,在根、境、识三和合触的过程中,我接受了不愉悦的内容,因此会讨厌他、排斥他,这就构成了“触、受、爱、取、有”的完整流程。你要清楚明白,是什么原因使你讨厌他;接下来,你要注意这些都是无常的,他的心念、言行都是在因缘会遇中无常变化的。在每个生命接触的当下体验无常,这才能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否则把你所讨厌的“他”,停留在你的心里加以定格,抓住“他”不放,那等于是不放过自己,让自己被你所讨厌的“他”捆绑住了。
根、境、识三和合触的变化是无穷的。他即使可恶,你要不要释给他一份善意?这个善意的境相进入了他的眼根,形成了他的眼识,根、境、识三和合的时候,会不会形成善的循环?生活在根、境、识三和合的无数接触中,倘若能体会无常,那么你就永远留给自己一个机会,因为你可以体验到伴随根、境、识三和合的这些触对,都是无常而可改变的。
我常向学生说,我们要习惯性地将与人的互动记录归零。为什么呢?倘若你不归零,你就拖着前面的许多印象,累积成为你心里的梦魇,到了某个临界点,就会来个“宇宙大爆炸”。于是你又看到了根、境、识三和合的无常性,这些触对的内容,可以让人向上提升,也可以让人向下沉沦,那我们又何苦让他向下沉沦呢?为什么不抛给他一个善意,让他向上提升呢?既然一切无常,过去的不愉快就放掉它,让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从零开始,每一个会遇的时刻,都尽量制造良好的机会给自己与别人,比如说,愉悦的神情、和蔼的言词、温暖的动作,这在无常法则的运转中,都将散发出正向的讯息。正向的讯息散发出去之后,别人接收到了,也会跟着酝酿出正向的讯息。这就是在无常法则下,无限的可能性与可塑性。我们只有在触对境界时掌握无限可塑性的无常法则,才有可能突破自我的局限与自他互动的负面惯性。
处相应教的最高教法──第一义空
处相应教的最高教法是“第一义空”。“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即灭。”这还不只是在触对中观照根门、情境与心念的无常,而是在眼等根门触境系心的当下,观见它的“不来不去”。眼根产生了某个“看见”的作用,这不是因为它从哪里来了,而是因为依于它而某个色境被辨识了。反之它的某个“看见”作用消失了,这并不意味着眼根去到哪里了,而是因为依于其他诸根而某个声、香、味、触境被辨识了。眼根就是这样不实地生起,并且必趋于灭,这就是所谓的“第一义空”。
如来离于二边——不说实有,也不说虚无,只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整个来说,瞬间的眼根、眼识跟情境加在一起,三种组合而非独立运作,这使得眼根“不实而生”;由于“看见”一事无法片面掌握在眼根上,而须配合情境才能生起辨识,它的组合是非常脆弱的,所以眼根又是“生已即灭”的。佛陀所说的空,不是虚无,而是根、境、识三的“不实而生,生已即灭”。这就是佛陀所讲处相应教中,最高深的修行层次。
简述因缘相应
剩下的时间无多,最后简单叙述佛陀的第三大类教法——“因缘相应”。为何只须“简述”?因为前面讲到蕴、处相应教时,已经就同步讲述“因缘”了;五蕴、六处看似空间上的色心组合及情境交会,其实它的进行,一定是落在时间的纵轴上。当前的果报,是从过去的因缘会合而生,依于果报现况而产生的身心运作,也会成为未来果报的因缘,生命之流是这样因果串连的。
佛陀告诉我们:要观见当前的五蕴、六处是无常的,并且要有能力、够精准地看到过去、未来的五蕴、六处无常,因此佛陀说,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这一切五蕴(六处)皆是无常。
以色蕴的观照为例,我们最在意的是自己的肉体,所以要先观内身。行有余力,也要观于外身(他人的色身),观其无常、无我,消极方面减除对他人的恋着,积极而言也要适度地关心他人、帮助别人;从内而观到外,从麤而观到细。一开始要看到很细密的色聚哪有可能?但即使是麤分的观照,也有麤分的受用;观身如此,观佛亦然。我们不可能一开始修念佛观,就观到佛像的每个肌理与每根毛孔,一开始只能大略观见他的轮廓,由麤到细渐次作观。对色身也要从麤观照到细。我们的身体其实传递着许多讯号,各位现在只要闭起眼睛,往内观照,身体就会浮现很多讯号出来,哪里酸、哪里痛、哪里紧、哪里松,诸如此类。接着越观越细,才有可能见到宛如“聚沫”般的色法。色聚有时呈现好色,有时呈现破败的丑色,无论是好、是丑,都要观照。但是要记得:于好色修厌离,于不好色修不厌离。接下来,无论是远方还是近身的色聚,都要观见它们的无常。
心要专注到这样的程度,才有可能从色观照到心,也才有可能从现在色,跨越时间的轴线,而观照到过去与未来的色法。因此虽然一开始就点出“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但是起修时反倒是要依现在色作观照的起点。当你已观见到了心念的无常,这时才能如实知见“名色”。当你已能观见到过去名色与未来名色,这时你才有能力如实正观因缘。也就是说,修行的次第还是必须先观色法再观名法。观到了名法的刹那变化,方能从心念刹那生灭的时间纵轴中,往上翻转而见到过往的变化,往下延伸而见到未来的趋势,这就是“因缘相应”的教法。
“因缘相应”教法有十二缘起、四食、四谛、诸界、诸受,但时间已到,我就在此打住,不多说了。
两位菩萨典范──慧理、常光法师
非常感谢上慧下理法师(大师父)与上常下光法师(二师父),两位都是我的长辈。我年轻时到福严佛学院教书,大师父就非常疼惜我,来上课时,总不忘带来些水果、点心,放到我的寮房;法师对后学的爱护,点滴都在我的心头。我后来又认识了二师父,在二师父身上,我看到了坚毅不拔的无比耐力,还有“尽其所有而奉献三宝,归功不必在我”的心境。我看到了大师父、二师父的恢宏度量,特别是在这次妙云兰若重建过程中,经过了众多的挫折,买地、借贷、奔走募化、点滴建设。从一开始看到两位师父都身患重病,内心不免暗自着急,非常不忍又非常不舍;没有想到十年也就一眨眼过去了。两位师父虽然重病在身,可是永远都把快乐与美好留给大家,自己默默承担痛苦,这让我非常感动,那正是我们修道应该学习的菩萨典范!
两位师父以无比的毅力与耐力,竟然在全台湾留下唯一印顺导师曾经住过的关房,一砖一瓦,所有摆设,保留了关房的全貌。妙云兰若成为拥有印顺导师故居原貌的唯一道场,这真的是无价之宝!我们在此可以看到两位师父的远见,对于导师曾经留下的身影是如此地珍惜,宁可自己窝在铁皮屋里受热、受冻,就是不要将旧房舍打掉全部重建。但他们又十分慈悲,舍不得看到徒弟们在铁皮屋里受苦,终于在十多年的奔走奋斗中,创建了这么美好的一片园地。
我从两位师父身上印证到无私、无我的“心生色法”,弘法愿力竟奇迹般地支撑住了衰朽的色身!我相信仁者必然嵩寿。而兰若有了完善的场地,未来还要展开人间佛教的种种志业。此时两位师父的入室弟子、护法居士,都非常需要两位师父的精神领导。因此如果今天弘法、闻法有任何功德,我们都回向给两位师父,祝愿她们嵩寿连绵,为正法而久住世间!
无我的修法慈诚罗珠堪布讲解一、总论(一)概述为什么要讲人无我和法无我呢?讲“四谛”的时候,提到“道谛”包含了“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即证悟空性的智慧)”。出离心和菩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24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太上感应篇》总纲章中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十六字的含义极其深奥,应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认真思维。实际上,这十六字指示了学人在心中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相貌里藏着的因果!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人的相貌是这个人善恶业的综合表现。某人经常爱贪小便宜,每动一次此念,就收缩一次,长此以往,就出小气相。某人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5
俗话说天机不可泄露,佛门里也有不可说,别人告诉你什么事情,你不能随便到处散播流传,不能泄露他人的机密。或许有人会质疑,与人交流不告诉所知,如何取得信任?你在与人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5
因果事例二则:深刻教训,贪字终成贫,千万不要占别人的便宜!因果事例一:捡钱不还,失主自杀,全家遭遇惨烈报应。摘录自地藏论坛我们生活的小山村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4
我是一名从医三十年的临床医生,也是个在家居士。在我的工作中,遇到过很多奇特的疾病,用医疗很难治愈,有的时候真是束手无策,自从学佛以后,通过佛法解决了一些医学难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4
因果故事:贤淑端庄的女子,为何无缘无故地被几任丈夫抛弃?摘自《小部.长老尼经》第402-449偈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4
许多知识份子(尤其是一些自认非凡的高级知识份子),他们在‘世智辩聪’的心态下,更常常认为自己镀金的学历及现代顶尖的专业科技,必定可以超越二千五百多年前圣贤的智慧,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3
方海权:讲因果故事二十二信诺施乞,考中高第有一个乞丐,总是喜欢躲在寺庙一个角落静静念佛。然后去乞讨,每当有人施舍他的时候,他总是面露笑容,并不停地说:“因缘,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2
前两年,一位同事出了一次轻微车祸,摔倒后昏迷了一会儿。被送到医院后,两天花了五、六千元,还什么名目都没有。后来拿了片子出来,医院说是颅骨骨折,需要植入人造颅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2
141、宁波有一读书人某生,喜欢寻花问柳,但个性颇长厚,因赴考到省城,考期尚早,觉得枯坐无聊,就起了寻芳的兴致,友人带他到一民宅,有一少妇坐着刺绣,旁有一老妇,是
邪淫果报时间:2024-11-12
1.我丈夫在过去世曾经是猎人吗?为什么今世喜欢在周末打猎?他们要怎么做,才能消除此业力?2.什么业力使我大女儿和她的家婆同时出意外往生?她们往生后七天的情况是怎样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1
看因果报应,我不用出家门!!!!! 我家中人不少,上有爷爷奶奶,中有父亲,二叔二婶,三叔三婶,小叔,下有弟弟,妹妹, 我爷爷今年84,身体除了一些老年病,基本上健康极了,一直老实为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0
我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心里有事不说,不会发泄。经常去那些“地方”发泄,导致现在得了一种性病,非常的后悔!在看病的时候都很不顺利啊,(告诫大家要去大的医院去看病,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0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人之修福造业,总不出六根三业。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属身业,后意根属心,即意业。三业者,一、身业。有三:即杀生、偷盗、邪淫。此三种事,罪业极重。 学佛之人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8
问:学佛的人都知道有因果,但不知道谁主导因果?谁在过程中记录所有的善恶? 答:因果是有记录的,而且记录得很详细。何人在记录?是自己阿赖耶识在记录,绝对不关别人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8
孝心他们是一群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侍奉着自己的双亲、自己的公婆、岳父母或是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老人。端屎端尿,床前身后生
孝的故事时间:2024-10-3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做官有做官的因果, 富有有富有的因果作者:无生法忍有个人从小不抵触顶撞父母, 父母打骂, 一句话的抵触都从来没有,打也不动不跑. 因为这个孝顺, 他做了大官。但是他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万事万物皆是有因有缘而形成的,并不是无因无缘的。我们的家庭也是一样的。世间人为什么有的能聚在一起开开心心过日子,又为什么有的会有“爱别离”?这与我们过去世自己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9
对因果的认知2018夏安居讲法 摘弘恩法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因果吗?懂因果吗?很多居士肯定在心里面说“我懂啊,我当然懂啊,学佛的人能不懂因果吗”。其实错了,因果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9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你看这个“不谤大乘”老是这么说出来,为什么呢?在无量寿经上有一句话,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后面紧跟着乃至一念即生彼国,“唯除五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9
我的命运一直以来非常坎坷,在没学佛以前到处找人算命,想知道生命中的那些逆恶不顺什么时候会消除,什么时候会时来运转,最终的自己的命运是好还是坏。如果算到结果很好就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修行人应该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是容易被感动,被感化的。很多人学佛后,懂了因果报应,结果别人遇到了危难,遭到了报应,就用因果来衡量别人。好像他遇到灾难是罪有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请活佛开示,从佛法因果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理解犯太岁和本命年?【嘎玛仁波切答】总体来讲,犯太岁、伤太岁等,是依照道教的说法。藏传佛教里面,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本人:广雄居士,35岁,佛缘较早,如相书所言:“早入学堂姓名彪”,大学毕业后却一直惨淡。此次佛七结束时,本拟立即交付打七总结的,却拖延好久难以完成。时隔好几日,才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3
在一座中经历轮回生死学习“生与死的禅法”,还需要学习认识轮回和六道。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很富争论性的命题。到底有没有六道(六种特质不同的生命形态),须先从有没有轮回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因果相续与无常矛盾吗?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2
双溪寺的三坛大戒已近尾声,传戒过程顺利如仪,求戒的戒子们都很欢喜。这天得戒和尚印海定律师对戒子们开示:“诸位戒子,此次传戒法会即将圆满,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
因果轮回时间:2024-10-11
汝南郡,有一位少年,被邪魔侵害而病入膏肓,家人延医来治疗,医生都束手无策,使得他的父母亲日夜烦恼,忧虑不休。有一天来了一位道士,进门就自己说他善于医治怪病,特地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4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三藩市佛教讲堂一九六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九年四月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何以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29
《微妙比丘尼的故事》【慧律法师经典开示】为什么恶愿不能发第五小段愿望发愿的愿 希望的望第二十五句愿所有的众生幸福安乐内心满足意思就是说佛陀告诉我们二六时中所有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3
无论谁学佛都想改脾气,为什么改起来那么难,甚至继续挑丈夫或妻子的毛病?想管对方,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在辩论,总是生不起恭敬心,这一般都是不深信因果造成的,这个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呷绒多吉上师 开示连载(406):因果是不虚的,但很多人都不相信因果。为什么呢?他觉得看不见,看见了也认为不存在因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有些人看见某一个人一辈子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1、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第八:大慧。菩萨摩诃萨。在在生处观诸众生皆是亲属。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应食一切肉。……大慧。食肉之人众生见之悉皆惊怖。修慈心者云何食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1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轮回真实案例:换肾的原因小君是一位三十多岁的未婚女子,来做催眠是想了解自己的前世以及与周围所有人之间的关系因缘。小君说,她十几岁起就患肾炎,2003年双肾坏死并于20
因果轮回时间:2024-09-14
1天天念佛想往生,到最后不能往生,不怪别人。为什么不能往生?你虽然念佛,你没有持戒。那我们要问,许多像阿公阿婆,他们没有持戒,他们根本不懂戒律,为什么他们能往生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9
达真堪布:不要说他人的过失,从因果的角度来讲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要谈论他人的过失,也不要思量他人的过失。第一,说他人身体欠缺。每个人的习气不同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09-06
达真堪布:不取舍因果,哪里还有修行呢?只有佛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讲出了三世因果的道理,通过这些因果关系,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前世不修今生苦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09-06
(二十九)从因果的观点来研究忍辱相信凡是接触过佛法的人,都知道因果这个名词,也都知道善因会生善果,恶因会结恶果。但是,因如何生果?要多久才结成果?因是不是一定会结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3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我每写一遍圣号,大家就跟我诵念一遍圣号,生活就会有大不同。有一天,有一位善知识问我,她说:三生居士,你说这一世供灯的人,下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你相信因果吗?什么是因果呢?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众多条件引起的,这些条件就是因,由这些因产生的事物就是果。佛陀也无法逃脱因果,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我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佛很多人询问,到底怎样才算自己身心柔软了。这个很简单,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们日常行住坐卧或者与外界、与人、与动物的互动当中,我们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