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色如聚沫
禅七开示录(十一)――第五日大堂开示
开示:性广法师
纪录整理:李素卿
时间:2006.07.27晚间
地点:佛教弘誓学院禅堂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家晚安!
今天过得好吗?
我们今天又教了一个新的禅修功课,同学们可能会觉得疑惑,之前的都还不熟练,学习的状况也不是很理想,如果进度推得这么快,会不会追赶得既辛苦而又一事无成呢?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短短的七天时间,不要说是具足戒定慧三学,就单是三学的其中一项,时间都是不够的。以戒学为例,七天或许可以掌握它的基本要领,但若要深究细微,恐怕亦不能成办。再说从戒清净到心清净的「定学」,不要说四十业处(禅修所缘),纵然只是专修一个所缘,比如以「白遍处」为禅修所缘,要从欲界的散心,升至未到地定,进一步得到色界,乃至无色界的定境,一般根机的禅修者是不可能七天就修完的。至于要完成观慧的学程,亦是如此。所以,在这七天,我们能学些什么呢?又应该如何学习呢?如果单以一个禅修所缘,学到它的顶点,再学另外一个;依三学依次升进,在禅修中,先得根本定──四禅,再进修观慧。则七天,大多数的同学顶多就只知道一个安般念喽!
然而,要完整的掌握佛法精髓,必须透过整体,全面的学习。就像依图认路,摊开地图时,最好先确认东西南北的大方向,对粗略的轮廓有基本认识,之后再慢慢由粗至细的了解,则细节就会越来越清楚。再做一个比喻,就像照相时透过视窗调焦距一样,尚未调准焦距的影像虽然很模糊,但依然可以约略看到影像的大概,当焦距越调清楚,最后终于看清楚了整体形相。这样的学习,是兼顾全体与细节的方法。我们带领同学修行,不会只教孤立的、单一的禅修技巧,而会把整体佛法的精髓都融入其中,这样的学习原理,比较像透过相机的视窗看影像,而不是透过显微镜放大局部范围,以致有「见树不见林」的局限。
所以,禅修期间,我们会教几个重要的禅修功课,虽然大家只是浅尝即止,但却能藉此掌握全体佛法精髓,对戒定慧三学,重要的法义和禅修的所缘与技巧,有正确的认知;就像摊开地图,先让大家认清大目标,虽然每一个区块都很模糊,但是最重要的是能掌握整体的轮廓。
反之,如果因为学生实际的进度慢,在七天中就只教一个禅修所缘,则出禅堂以后,同学最了解的可能只是五盖,而不可能学习到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也不会知道定与慧的区别。果真如此,则出了禅堂后的修道生活怎么办呢?不是更迷惑,更辛苦吗!所以,虽然只是浅尝即止,在这七天中,我们安排了依次增上的禅观次第与内容,引领大家完整学习戒定慧三学。
再者,也请各位不要妄自菲薄,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有些同学会跑来说:「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修得到!」我提醒:「现在你的念力与定力,已经比初入堂时进步多了。」你们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须知,培养一天的定力,就有一天的进步和受用,何况我们现在已经修行五天了。当初开始修安般念的时候,多数人是模糊一片的,可是现在很多同学会问我说:「师父,我回去可不可以修安般念,因为现在安般念好清楚喔!」其实,不是安般念的所缘清楚,四界的所缘不清楚,而是因为经过这几天的禅修,大家的定力已经进步了,才会觉得安般念清楚。你以为四界分别观比安般念不清楚吗?其实,你们用觉观四大的定力跟念住于安般念的定力是一样的,只是换一个禅修所缘而已。
为什么觉得安般念清楚?因为它比较单纯,就只是在人中部位感知鼻息的触觉。可是,许多人会有这样的经验:当要求同学把注意力放在人中的部位时,你们觉知全身有许多觉受在吸引你,干扰你对鼻息的专注,于是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被强烈觉受的部位所吸引。于是我说:「好!现在换成四界分别观,让你们把身体的觉受看个够。」但是,真的要你们只是观察四界,不注意安般念,你们又观不到身体的四界了。经过几次来回折腾,大部份同学就会死心踏地的修安般念了。不过这不是重点,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要你们明了定与慧的差别。
四界分别观的特色
讲解之前,先跟各位说明,你们现在所学的「四界分别观」的方法,是经过拆解而利于初学的方法。经典中对于四界修法的记载,不一定这样进行,它有时会教导直接观察地、水、火、风的四种特性。
接着,解说「四界分别观」禅修所缘的特色,以及教学的原因。「界」有「要素」之意,用以作分类范畴的称谓。「四界」,是地、水、火、风,这是物质的四种特性,因是一切物质共有的特性,故又称「四大」,「大」者,遍一切处之意。
第一、此一法门具有「普遍性」的特色。
「普遍」是指它是所有人类普遍都有的身心现象。无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无论是佛教的任何宗派,有谁能反对它,说他的身体没有「四界」的种种觉受、特性?无论有情、无情都有四界,它是遍一切而存在的,(有情与无情的区别,是在于情识功能的有无,而色身物质的四界是一样的。)分别、观察四界──「四界分别观」的禅修方法,超越所有文化、宗教、宗派、种族、性别;在座各位过去也许修学不同的法门,但是对于安般念、受念处与四界分别观这几个禅修所缘,不应该排斥,因为它并没有要我们改变崇拜或信仰的对象,而只是觉知、观察色身的鼻息、觉受与四界而已,不会让我们产生改变信仰对象与否的困扰与迷惑,这些禅修所缘的「普遍性」特质,也正是佛陀根本教法的殊胜之处。
从大家入堂到现在,我们所学习的安般念、受念处与四界分别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普遍性」。佛陀在《阿含经》中所教导的法门,大都具有普遍的特性。脑筋动得快的同学也许会问:「《阿含经》的『六念法门』中,不是有佛随念?」其实,「六念法门」中忆念三宝的法门,并不是徒然地祈求佛陀保佑、三宝护持,如果不了解三宝的内容,佛、法、僧所以值得尊敬之处,那就徒有对三宝的忆念,并不能增长正信。依经上说:「念佛」是忆念佛的十个德号。这些名号,从多方面表示了佛的功德。如「如来」,是正法──真理的体现者,如实的宣说者。「应供」(阿罗汉)是彻断一切烦恼,值得尊敬供养者。「等正觉」是正确而普遍的觉悟者。「忆念佛陀」,在念念正知中,如此的「顾名思义」,从忆念佛的名号而忆念佛的功德,乃至进一步礼敬、学习圣者的慈悲、智慧,和效法祂伟大的利生事行,见贤思齐,以迈向庄严的「成佛之道」。
第二、调理情绪的功能。
我们一但生起情绪,色身的觉受一定会伴随而起,因此,如果能够觉知身受种种四界的特性,当它们出现时就可以加以辨别,同时回溯到心念情绪的内容。而且,如果能够熟练地辨识全身的四界十二相,当觉知身体的四大失调时,也可以在不增长贪心、瞋心的前提下,透过四大的平衡来调整身体的不适。所以,不管你们以后会不会继续用「四界分别观」来禅修,都有必要了解色身的四大相。当然,进入观慧的学程,也就是观察究竟色法时,就非得修四界分别观不可。
禅修者必须先能分别色法,进而分别、辨识名法,才能完成照见名色为因缘所生法,无常、变异、无我的慧观之学,因此「四界分别观」是「身念处」的所缘之一,是进修受念处的基础。「受」包括苦受、乐受、不苦不乐(舍)受。一个长期禅修而有定力的人,身体的强烈苦受和乐受比较少,常出现的是中性的舍受,这时的身受常是轻微的。「受」是名法,我们是依身触而观受,当心念作意观察,意门作意寻思,与身根触知而俱转,才得知种种受的内容。
「四界分别观」属于四念处中的身念处,就修行的次第而言,「身」比「受」粗显,「受」比「心」粗显,「心」又比「法」粗显。从修行的依次升进而言,从粗显进观至微细,符合于初学到进阶的学程。请用自己的经验来印证,当我们在行止动作中,「受」比「身」(的姿式,乃至于鼻息)是不是比较不容易观得到?修行的进程是由粗而细,一步步升进的。以观无常为例,可以从观察身体姿势的变化来得知无常之理,我们从早上到现在,身体姿势发生了许多变化,初学者藉此观无常,虽然很粗显,但还就是依亲身体验,印证无常之法。当定力慢慢增强,无论是进而观察色法在细微变化,待依定力而起的甚深观慧力生起,再进一步观察心法、名法的瞬息、剎那变化。无论是初学还是久参,无论观粗显还是细微,都在无常、无我的正法观照中,不会偏离正道;只有远离因缘所生、即生即灭的真实法的如实观察,才会生起种种神我见、恒常见的偏执。
我人的心与身,精神与物质是相互交感的,心念生起种种,色身也会相应生起种种微细色聚,以数目而论,一个心念生起,有数万个色聚相应生起。以恶心所为例,当生起恶心念时,身体会相应产生几万个色聚,若恶心念持续增长,色聚增生的数目就会累积几百、几千万。修过四界分别观的人就会经验到恶心所生起的可怕,有些学员会跑来跟我说:「师父,真的不能生气,我才动一个念头,全身就遍满粗糙色!」所以他们不敢生气,不敢动恶念。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粗糙相和疾病都是恶心所造成的,因为有时候是食物和外在环境所致。色法及其四大相的生起与内容,除了心念,还有其它外在原因,不可将其完全归咎于心念所生,否则就是唯心论的谬误。当然,禅修者会重视的是心所生色,也就是善恶心念所增长的种种色。
在禅修时,四大的轻安相现,令人觉得欢喜;四大的粗糙相现,令人瞋恼厌恶。由此可见,若要觉察心念,调理情绪,除了观受以外,四大的粗糙相也是一个很好的指标。例如,平时与人互动,遇到暴燥易瞋之人,我们会说:「这个人正在火大!」没错,瞋念会引生火大增盛!各位都有生气的经验,生气时身体常觉热恼。不过,身热不一定是因为生气,只是生气容易引生火大增盛,请不要错误的反向推理。再者,有时候同学禅坐,坐得弯腰驼背,我们会说:「哇!这个人『消风』了!」这样说也对,因为此时「风大」的支撑相微弱了。如果是身体的宿疾所引起,就不能多所责怪,但有时候是因为禅修者心念的放逸、懈怠所引生的「消风」,这种因恶心念所起的色法反应,就应该以精进的善心念来对治。所以,我们常常提醒同学提起精进力,因为心念越精进,就会坐得越端正。四大的轻软相、支撑相透过禅定力的培育,会使人越坐越轻松;反之,越懈怠放逸,四大的粗糙相、萎靡相也会相应而起,乃至把你拖垮。
总之,情绪是心法,而心法生灭的速度比色法快,若要了解情绪的状态,觉察色法比觉察心念来得容易,而这也是我们特别推荐四界分别观的原因之二。
第三、四界分别观的观察,是趋向胜义的如实观察。
依色身的四界修观,破密集而观至究竟色,进而观察它的心色相资,名色依缘,缘生缘灭,剎那生灭,这是真正能够破我见,证涅槃的「真实作意」、「胜义观」,它与依于禅定而修的「胜解作意」或「假想观」的进路不同。
四界分别观的观慧方法,是先观察四大的十二相──十二个特性,等定力增强,再进一步观察微细的色聚,破密集。这时,终于以实修的体验,觉证一切诸法不过是心色相依的依缘生灭,即生即灭而已,其间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等,因我执我见而生起的种种假相。如四界分别观,只有取生灭的真实法来观察,才是如实的观察,正法的观察,也才能照见诸法实相──真实的相状。而依定力起修的「胜解作意」则是不同进路。它先取一个境相,如白骨或佛的形像,于心中久久忆念,等到定力加深,所取的影像因定力加深而出现,此时所取的影像在定心中了了分明地呈现,称为「定中影像相」。比如修「白遍」,即先取一定范围的白色作为专注的对象,当定力加深,此白色会在定心中清楚地显现,这时可以进一步作意令其扩大,当定心稳定而持续地增强,白色会依心力之所及,遍满而无不至,乃至定心中见到白色流光,遍满无际。这种修行的进路是禅定之路,纵然取佛相为所缘而于定中见佛,取光明为所缘而于定中现见光明遍照,仍然是定学的成就,仍然是「取相假想」的「假想观」。因为无论见光见佛,仍是心意自我构作的内容,与变异不居的真实世界无关,也与「如实正观世间集,不起无见、断见;如实正观世间灭,不起有见、常见」的正法观慧之学无关。如果一直停留在有定无慧的阶段而不改途易辙,有时会越修越执着,我见会越来越强固,因为他会错觉「心想事成」,我心遍满虚空界,恒时常时地存在,永远无变异。这种因为甚深定境所引生的强固执见,是不容易以理论来说服的,许多修持「假想观」的禅修者,我执我见如高山,牢固不可破,这不是没修行,正是远离正法的错误修行所产生的过失。
第四、藉此体会「闻思修」三慧依次进修的精神。
平常我们读经典,读到四大时,只是用背诵和想象的方式理解它,根本不知道它的特相、性质、现起和作用为何。因为没有亲身观察和印证,因此,虽然嘴巴念诵着「四大无常」,心里其实忍不住疑惑:「真的是这样吗?应该是恒常吧!怎么会是无常呢?」所以,为了避免不切实际地胡思乱想,我们希望透过实际的修持,让大家了解法义所陈述的各种修行特性和要领。比如说,在经论中说「禅定」的特性「心一境性」,即:选择一个所缘,无分别地(不分别自相,不分别共相)安住于所缘,久久练习,心就慢慢安静,专注于一境了。各位不妨回忆一下,在禅修的前几天,我们依安般念──鼻息为心念专注的所缘,不移动──不移开注意力,不分别──不去区分息的冷、热,长、短(自相),不着意识别它是无常、空、无我(共相),一心一意专注于息而没有分别拣择,如此渐渐地入于心一境,只觉知息,不再觉知其它,这就是「心一境」──定的特性。
再者,云何为慧?慧是观察,论典中的定义是「拣择为性」。什么是「拣择」呢?以四界分别观为例,主要的功课就是,选定一个欲观察的相,然后在众多特相中,把所要观察的那一个相辨识、观察出来;而且,除了它以外,其他任何的相,都不予理会。《阿含经》中记载佛陀教导佛弟子觉观诸界,他要我们在观察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时,就好像「屠夫杀牛剥皮」一样,当把牛切割肢解之后,将只见到许多肉块分别地摆开来,当只是看着一块块肢解分散开来的牛肉,我们将不再生起一只全牛的意想,……。
这个例子虽然写实,但说起来有一点血腥,我们换经典中另一个豆子的比喻好了:
就好像一堆豆子,其中有红豆、花豆、绿豆、黑豆、黄豆,所谓的「禅定」,就是以这一堆豆子为所缘,清楚而完整地见到一堆豆子,而不去分别豆子的种类;所谓的「观慧」,就是清楚的看到不同种类、颜色的豆子,然后毫不错乱地把它们辨识、挑拣出来。在修四界分别观时,色身中的硬、粗、重、软、滑、轻(地大相),推动、支撑(风大相),流动、粘结(水大相),以及冷与热(火大相),就像豆堆里面不同颜色的豆子一样,我们透过移动观察的方法,将它们逐一地拣择、分别、辨识出来,达到清楚认知每一种特性的觉知与了解。
唯有透过这样的实际操作,我们所阅读的经文内容才能化为活灵活现的具体经验,而不再只是生冷、硬涩与抽象的文字概念而已。有些禅修者无法切实掌握四大的观察方法,比如说,有的同学会跑过来告诉我:「师父,什么是粘?是不是像年糕那么粘?」我要他留意不可以被文字的定义所障碍,也不要幻想,要实际地去觉知「粘」的觉受。听完提醒后,他立刻又问:「是不是像强力胶那么粘?」……。真是杂缠不清,把我弄得啼笑皆非。由此可见,这位同学不是实际去观察、觉知、经验,而是将心思用在想象文句的意义。有些人为什么读不懂佛书,因为佛书的文字有时是在描述、表征一种境界,一种觉受或状态,这是经验与印证的对象,不是依文意想的对象,如果只是执溺于文字表面,当然会读不懂。可以用一个譬喻:要知道茶的滋味,是以味觉、嗅觉去品尝,而不是透过读一堆描述茶的滋味的文字去了解。
佛法不是拿来背诵的,而是亲身去观察、体证的,佛陀常常提醒弟子们要「如实知见」。在《阿含经》中,佛陀和弟子间的对答都很简短,但却饶富意味。例如:比丘来问佛说:「为什么会是『无我』呢?」佛陀回答道:「应如实正观!我问你,色是无常吗?」如果这位比丘不是用想的,而是用观的,他一定会以禅观中见色无常、变化的亲身经验回答佛陀说:「无常!」接着,佛陀再问道:「无常是苦否?」比丘回答道:「苦!」佛陀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则能从中见到我、我所吗?」比丘直截、明确地回答道:「否也!世尊!」这位比丘就这样在「如实观察」的正确方法下,被佛陀一路追问,随从粗显到细微地,一路逐一次第观察,终于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不光只是听闻与背诵,而是「自知自作证」的亲证境界,对于无常无我,缘生无自性的法性就能断疑生信,坚定不疑。在此,我们对于四大十二相的学习,如理作意,如实观察。首先是听闻,接着思惟每一个相的特质,接着就开始实修,以亲身经验来印证法的特性。学佛法不单是听闻,也不止于思维、理解,还要有实修的体证;此中,闻、思、修、证的次第与过程,样样重要,缺一不可。
观察四大的要领
修习四界分别观,有一些重点需要提醒各位:
首先,注意闻法的品质。同学在禅修的过程中,要能够当场听闻,清楚记忆,按照提示,切实修持。比如,我们下午首次学习「四界分别观」的课程,进行的方式是宣说四界十二相的名目与实际演练各个相的特质,当提示重要的操练步骤与要领之后,就要同学开始实修。如果你们当时能切实演练,就能体会这些简要提示的意义与效用。
比如,提示:「循序渐进,依次观察」。「次序」是很重要的,一定要从明显到细微,尽量把四大观察清楚。又比如,提示:「如果没有连香禅修,坐香结束后,下一支香继续用功时,必须从上支香未观完的相与部位接续观察。」你们有没有照着做呀?其实,如果定力够强,是不必如此的,但我们担心初学者定力弱,无法在一支坐香的时间里完成各部位所有相观察,如果每次都从头开始,一支香只观到硬的特相,只停留在腹部就下座的话,到最后如果「硬」到不能动,那可不妙?幸好你们现在定力不强,否则一天观下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的提示:「下支香从下一个部位,下一个相接续观察」的提示是很重要的,不要对教法内容的提示充耳不闻,自以为是地瞎蒙,这样对自己是有伤害的。
在初步的闻思修中,每一个阶段的内容都不可能说得很详细,而且若教得详细,学员也不一定懂,因为有些知见与法义,是要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习,长时间的蕴酿与体会,实际情境的堪验与印证之后,才能有全盘的认识与深切的掌握。关于一一禅修法门更详细的讲解,是安排在晚间大堂开示的时间进行,而在实修的时段里,我们的提示,对大家已经足够应用,只是看有没有确实遵行,不要胡思乱想。
第二,如实知见──观察真实法的相状。它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增添自己的想象力。有一次禅修中的学员小参,我问:「你怎么观热?」学员回答说:「师父!我想到火山爆发的炎浆,炽红的,灼热的热气。」我回答:「真是万幸啊!幸好你的定力太差,否则身体真的会烧起来喔!你这是在做什么?是要你观察、觉知自己身体的热,不是去想象热,也不是观察想象中的热!」很可爱,很好笑,是吧!你们有些人就是这样,努力的想象:「热!热!热!像火炉中的火那么热!」然后,我再问:「你怎么观冷呢?」他回答说:「是不是像南极的冰山那么冷?」……有时候想想,和禅修者相处,还真有趣!
言归正传,请注意:观察自己色身的实际状况──真实法,冷的程度多少,就观多少的冷;热的程度是多少,就观察实际的热度。心念作意专注于观察,火大的热相就愈明显,此中需注意的是,实观的「明显」与想象的「增盛」是不一样的,当然,初学者调心不易,总是实观与想象混杂着,只要注意不要像前面的例子一般,离开现实太远,夸张的想象就可以了。所以不是用思维去了解四大名言的概念,而是用身触的觉知去观察,不是乱想,也不是幻觉。
第三,于所有相,平等观察。即无论是轻软的相或粗糙的相,都要平等观察,不能因为它会引生苦受或乐受,就有所偏爱或偏废。有的同学听说轻软相比较好,就只观软、滑、轻,不观硬、粗、重,我会警告他:如果再继续这样观下去,到后来全身瘫软,走不动,这就麻烦了。总而言之,幸好大家的定力很差,否则不知修持的正确要领,乱想一气,胡修一通,错误心态与方法的「心想事成」,结果就麻烦了。用这种方式提醒,大家学得比较轻松而有趣,但重要的是领受其中蕴涵的修行重点,精准地掌握它。
从这里也可以体会,经典中提到的神变能力与境界并不是神话,也不是幻想,一个精通法相特性,娴熟其中的操作技巧,又善于调心入深定的修行者,都能够具备种种的神变力与通达力。如阿难尊者在世间的度化因缘已尽,将入涅槃时,恒河两岸聚集多***队与人众,争着想供养他的舍利,他很慈悲,就以神通力升到恒河上空,此时上身出水、下身出火,下身出水、上身出火,更以风奋迅三昧入涅槃,这时全身散成舍利,洒在恒河两岸,以满众生的愿。
在经典中佛陀与圣弟子所显现的神变境界,都不是骗人的神话,大家开始修学四大,虽然只是初学,就已经有少许的亲证经验,原来,透过心念的专注力,确实能够引起四大的增盛相。如果定力够强,又能精通四大的操作技巧,当刻意增强色身的温度时,的确会燃烧起来,西游记里提到孙悟空曾引发「三昧真火」,这个观念当然是脱胎于佛经,不要把它只当作吸引小孩的神话。所以,如果想在自己往生时省点柴火钱,现在就可以认真的修四大,以后死了自己烧,省却别人料理的麻烦!当然,前提是禅定力一定要够强。
还有一个典故,在《清净道论》中也曾记载:有一个夜叉想要试试某一僧团中出家人的定力有多深,打算当僧众托钵回来时,从空中拿一个大铁杵去敲他们的头。僧团中有人以他心通得知此事,大家就推派僧团中定力最强的长老走在最前面,在排队鱼贯回僧院的时候,那个夜叉果然在空中拿起大铁杵往第一个僧人头顶敲下。这时长老以定力增盛四大相,化为一座山去承挡夜叉的大槌,化解了危机,也慑服了夜叉。这些事迹看起来宛如神话,但它是真实的,虽然我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可以从四大相的原理,与实际的修行体验中,推衍出它的原理。
慢说神妙莫测的甚深神变境界,禅修的初学者有时也会体验到禅定的少许轻安境界,比如在静坐中,坐着坐着,或在经行中,走着走着,慢慢地的感觉到身体轻飘飘,乃至于好像要飞起来。这是因定力增强而有的四大轻安的增盛相,如果不知平衡,或不知操作,有些人因定力而升起,却因惊慌而摔下,这时若知道四大趋衡而平稳的修法,就不会有这些现象发生。若不知这些原理,有些人会惊惶失措,有些人会故弄虚玄,有些人会沉溺其中,都不得正道,也远离了佛法观慧之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初学者最重要的就是先知道四大的各个相状,然后透过禅观,依照次第,循序渐进的觉知与观察。在整个禅修的过程中,都要耐心依序作观,每一个部位都不能忽略,也不能专门拣择一些会生起乐受的相,比如轻软相,而刻意避开一些会引发苦受的相,比如粗糙相,而不加以观察。须知,不是轻软相是好的,粗糙相是不好的,因为没有地大的硬相,物质不能固定、成形!所以,应该依序观察:硬、粗、重相观完之后,接着观察软、滑、轻相,如此,让地界相趋于平衡;如是,火界的热和冷,风界的支撑和推动,水界的流动和粘结,亦复如是。当然,从对治而言,如果两两相对中的某一个特相过于增盛,可以多观察,着意于它相对特质的相来平衡它。例如:当水界的流动性质过强时,可以多注意粘相;当风界的推动力过强时,可以多注意支撑相。
第四,觉知四界十二相的实际程度,不要刻意以想象力增盛之。
有些同学会问:「到底要观到多热?冷要观到多冷?」对此,刚刚已经举过例子,首先,不要刻意想象温度的高低。其次,火界的热相观完之后,冷相要怎么观?答案很简单:当作意专注于冷时,会感觉体温降下,那个就是,不要怀疑!因为心怀犹豫,疑盖容易现起,五盖现定力会退失,反而越观越乱,越模糊。此外,有些同学怕自己观不好,会用力作意,以至于观到全身起鸡皮疙瘩,冷得发抖;这是不必要的。另外,也有些同学观察「推动」的时候,因为不知如何节制意念,量力而为,结果心力使用过度,差一点摔出坐位。这些都是初学者不会调心所致,我们就先从建立正确观念开始,就像学开车,初练踩油门,一下子轻,一下子重,也要等练习多次后才能熟练。只是禅修所得的能力与境界,一般人因无知而视为神秘或妄言,才会迷信神通,受人诳惑,或迷于不信,划地自限。
心念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为了确保禅修者的身心平衡,请大家轻松的观察就好。从头到脚,再从脚到头,任何一个部位都不能忽略,切记循序渐进的观察;在所选择的部位,轻轻移动观察,速度不要太快,否则十二相观不清楚;也不要太慢,否则易生昏沉,也阻碍了修行的兴趣。
第五,远离贪瞋痴,对所有觉受平等持心。对于容易引生苦受的相,觉知它,不以瞋心与之相应;对于易生乐受的相,觉知它,注意不要起贪心;不苦不乐的相,心念容易轻忽或不耐烦,留心不让昏沉厌倦,无兴趣的懈怠心生起。还有一种情况也要留意:比如有时我们依照顺序,在某个部位观察「轻」,观察不到,但其他部位却有明显的「轻相」显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这时,绝不能跑到其他部位去观察「轻相」,第一个原因是,明显的相不能增强定力,应该观察轻微的相;第二个原因是,常常如此做,会导致四界的不平衡;第三个原因是,有时我们只是依稀仿佛觉得它清楚,等到真的移到那个部位去观察,它却消失了,这是因为念力不够,才会觉得一下子有,一下子没有。我们应该无论轻微还是明显,都平心等量齐观,藉此修练定力与耐烦心,这也是增长定力的正确方法,等到定力进步时,就可以轻易地在全身辨识出四界十二相。所以,对于模糊不清的部位,请大家一定要耐住性子,慢慢的观察,去觉知,不心存躐等与侥幸。
注意:粗糙明显的相不能培养定力。比如说,以感冒发烧的体温来观察火界的热,就没有什么意思,因为一般人的觉知力,也可以轻易判断现在正在发烧,这哪里需要在禅修中花时间观察。反而是微细的相,觉受模糊的部位,才值得多花一点时间和耐性去观察,这也才是增强定力的禅修所缘。
切记:在修行的道路上,「耐心」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善德。
第六,不要刻意追逐感官的享乐与色身的舒适。透过四大的平衡,可以调整身体失调的状况,但是我们不强调禅修可以治病,否则等到大家念力增强,平衡的诀窍抓住了,以后一碰到身体不舒服,老是要来这么两下子,让自己通体舒畅,完全不去观照、体会色身无常变化,苦空无我的正理。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和长养贪、瞋的习性,纵然能得甚深禅定,终究是漂离于佛陀教导的正道之外。所以,自始至终,都要以平稳专注的心,平等舍的心,循序渐进观察遍身的四大,不仅轻软细微的要观察,粗糙硬重的也要观察,观察后即放下,既不贪着,也不生瞋。
总而言之,能够依照以上要领修持四界分别观,正念、正定力就会慢慢的培养起来,不但四大自然平衡,而且色身也会因心念的净善而起轻安相,这是修四界分别观的附加值,但绝不是最终的目的。
用四界分别观化解修安般念产生的障碍
四界十二相是真实法,真实法是因缘生法,即生即灭,剎那生灭,以真实法为禅修所缘,在定境方面,最高能到达欲界的未到地定,不能升入色界、无色界定。因此,就禅定的层次而言,此次禅修所教导的所缘中,最高的是「安般念」,它可以到四禅。
「安般念」虽然有种种的优点,能达到的定境也很理想,但是根据我们和同学一起修行的经验,也发现有些人因为操作不当或个性使然,修安般念出现了障碍。例如:有些人会受贪欲和瞋恚的牵引,不自觉的想要控制呼吸,产生了气促或胸闷的现象;还有,在禅修中因为专注,自然会出现顶门的重触相,这在《瑜伽师地论》中有记载,这是因为定力加深而起的身受,原本是好事,可是安般念所缘的部位──人中的鼻息离顶门太近,致使有些人在触相生起时,会去缘虑、观察它,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虽然我们一再提醒不要理会,但是有些学员根本做不到,他们会不断地被吸引,转移注意点,如此久而久之,因意念而起的色聚不断地在顶门附近聚集,越积越多,会造成一专心就头痛、头重的现象。一、两次还没关系,时间一久,它就会挥之不去,好像无时无刻都戴着一个头箍,像孙悟空被念着紧箍咒一般的难受,非常不舒服。碰到这些状况而导致出现了修持安般念的障碍时,可以换禅修所缘来平衡四大,一般而言,受念处的效果不及四界分别观。
如前所述,四界十二相是实法,它不以定心做假想观来增盛所缘相,它的定力只在欲界,无法上色界禅,尽管如此,却是一个迈向解脱的禅修所缘:先学习分别色法,再辨识名法,最后彻见心色相资,名色互倚的无常无我法。佛弟子想要破除我见,知见因缘生灭,这个所缘是禅修的必经之路。有些人不修安般念,直接从四大入手,因此,禅修所缘虽然多,却不是每一种都需要修,而四界分别观则是必修的课程,因为它是进观色法、名法的基础。
当然,有些被十二相搅得糊涂的同学会问:「可不可以先修安般念,等到定力好一点,再来观四大?」当然可以!如果以安般念修到四禅,再来观察四大,就不会像现在这么辛苦了,只是未必每个人都需要修安般念。不过,在禅修期间,大家要跟着课程走,反正大家的定力都很弱,不管修哪一个所缘,都一样不清楚,都还没有到欲界未到地定的定力,绝对不会有定力退失的问题,请不用担心。
浅谈修定的原理
接着要简略地说明修定的原理。
藉以修学禅定的所缘很多,在《清净道论》中就整理了四十个业处,因此,如果没有定力,则取任何一个所缘都要从头修起;反之,如果有定力,则从一个所缘换到另一个所缘,依然是以同等的定力来修持。我们可以用驾驶汽车为例:如果会开车,则同样级别的汽车,不管是哪一种款式、厂牌、颜色的汽车都会开,绝不可能只会开停在外面的那一辆红色的1600c.c.的Toyota汽车,换了一辆同款式的白色车就不会开了。果真是如此,那不是太奇怪了吗?所以,不用害怕更换禅修所缘,只有外行人才会说:「师父一叫我换成四界分别观,我的定力都退失了!」。
初换禅修所缘,会因根性不同与初时接触,而有稍微不顺畅的情形发生,但是不要多久时间,马上就可以上手了,绝不可能修某个所缘可以达到四禅,换了另一个所缘,却到不了初禅。同理,一个因念阿弥陀佛而得念佛三昧的人,绝不可能因为换念观世音菩萨,就无法得到三昧。曾经听过有人如此说:「我念阿弥陀佛已成习惯,每次改念观世音菩萨或其它圣号,都会不知不觉回到阿弥陀佛,我跟阿弥陀佛好有缘喔!」其实这不是他跟阿弥陀佛有缘,而是散乱或掉举盖现前,根本尚未成就三昧力!知道吗?就好像你们修安般念一段时间,现在换修四大,却常常不知不觉回到安般念,然后说自己跟安般念比较有缘一样,这是不了解修行的原理所致。若有这种情状,绝对可以断定他的定力尚未成就。因此,各位应该时刻检省:当修什么所缘,就应该能久久任持于斯而不散动忘失,而且,一定是只有这个,而没有其他,这才是修定。
在现阶段,当你们在禅堂外行动或用餐时,我时常提醒你们把注意力放在安般念上,有的同学会跑来告诉我:「师父!把注意放在鼻息,很难走路,很难吃饭耶!」这样的经验是正确的,因为如果只专注于安般念──得心一境,就无法做其他事情,只不过你们的定力太差,所以在修安般念时还走得了路,吃得下饭。当了解这个原理后,会不会觉得我在捉弄你们,让你们吃不了饭,走不了路?我绝无此意!之所以这样要求,用意是提醒各位:一个禅修者从初学开始逐渐培养定力时,不仅要任持自己的禅修所缘,也要时常忆念它,熟悉它。当然,心念一时只能缘虑一个所缘,你们之所以觉得一心可以二用,吃饭与观安般念可以同时发生,那是因为心念太粗,捕捉、观察不到讯息万变的心念内容,才会错觉它们可以「同时」运作,等你们定力更好,有能力观得更清楚仔细之后,就会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希望你们都可以亲自去觉观法的真实相状。
再以观佛像为例:取一尊佛像的形相做为禅修的所缘,当修定成就时,在定心中出现的应该要是这尊佛像的形相,它了了分明,犹如张眼目视,而且就是取相所观的那一尊。如果出现的是观世音菩萨,那就要留意了,绝不要以之充数:「阿弥陀佛没来,旁边的那一尊来也没关系。」修定的正确观念是:取什么相来观,在定心中就应出现什么相。不同的所缘,会呈现不同的禅相,安般念有安般念的禅相,四大有四大的禅相,观佛像有观佛像的禅相,在定中就应该出现它的影像相,就像亲眼所见一样清楚明晰,千万不可囫囵吞枣地,不管任何影像都照单全收。观这尊佛相,定中就现这尊相;观菩萨像,那尊菩萨的影像就在定心中出现;如果你取的相是袈裟折一痕,定中出现的相也要折一痕,否则便是幻相。
修到心一境的定成就,所缘境已了了分明,但这还不是观慧,必须转为观察所缘的自相与共相,见无常,知缘起,破我执,才是佛法的无漏慧证。倘若没有顺着观慧的路走,再深的定境都和解脱无关,甚至我执会更强固,这一点请大家留意。
我们生命中的名色业流,变化、生灭得非常迅速,眼、耳、鼻、舌、身、意触对色、声、香、味、触、法,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它们即生即灭,犹如瀑流。惟有在最深细的禅定中,才能见到一个心念对一个所缘,然后迅即灭去,另一对又即顷灭去……。一般的凡夫心识,要在行住坐卧的见闻觉知见名色法的缘生缘灭,根本不可能。既然观察的是即生即灭的真实法,心念就不可能维持长时间停留在一个不变异的相上,这也是为何观慧不能得心一境的原因。以名色的究竟法为所缘的观慧,因为所缘的特性,心念自然可能长期停留在一个不变的状态,要维持相的不变化、不生灭,须作假想观,这也就是修定不修慧,我执会越来越牢固不可破的主要原因。当然,定力也是依于因缘而有进有退,不可能永恒不变,只是定力较强者,将维持几万年的定力,错觉为「永远」,才产生了常见与伴随而起的我见。
结语
经典上为什么常说「自知自作证」呢?简而言之,因为如实正观,所以所照见的一切,就会与佛陀所说的法不谋而合,而从正观中所流露出来的话语,必然将正确无误!
经过这段时间的修学与解说,相信你们已有能力区分什么是定?什么是慧?而对禅修的原理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今后如果再碰到一些像似法的谬说,就可以清楚分辨,不再迷惑。
今天教导的是观慧的第一步,也是迈向正觉解脱的起始点,请各位掌握循序渐进→不快不慢→次第观察→跨越概念→平衡诸界→不起疑盖→念住所缘,以及遍身等观这几个修学「四界分别观」的要领。此外,名言(例如:轻,重)可以帮助我们忆念所要观察的法,当心中诵念时,立刻生起坚强的作意心,在观察的部位稍作停留,然后移动观察,所要观察的相状就会一个一个出现,当能够如此观察时,必须再次生起精进力,因为有时候所缘会变得模糊。倘若精进力够,择法的能力强,我们的心就会因诸相清晰而生喜悦。接着,欢喜心会令我们身心轻安,于是正念、正定力也会依次随之生起;之后,再对所观察的诸相保持平等舍的心境。以上,我们简单说明修「四界分别观」,依次生起七觉支的过程。
好啦!各位辛苦一天了!经过几天的禅修,大家的心情已渐趋于平静,所需的睡眠也会慢慢减少。但是如果睡不着觉,也不要起来静坐或做其他事情,因为初学者色身调整的速度还跟不上心念调整的速度,更何况白天已经撑了八支香,晚上一定要平躺下来,舒缓某些部位所积累的较粗糙浊重的色聚,让色身休息。现阶段倘若勉强加香用功,连晚上都不休息,到最后一定会累倒。以前我没经验时,这种事情都曾经做过,所以你们就不用重蹈覆辙了。
躺着睡不着,没关系,千万不要焦虑,也不用担心隔天会昏沉,只要躺在那里轻松地观察四大即可,心念不要太专注,太专注会更睡不着。禅修期间所安排的用功和休息时间对你们是适合的,自己没经验不要随意增减,好好地护念自己的身心,让修行细水长流,平稳正常。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2008年12月,在北京香山名苑宾馆,一个女士经人介绍来见我。可是她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我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学员:师父呀,请问当梦想和现实冲突时,该怎么办?寂静法师:其实我们参考物理学原理就明白了,物理学中有两个力,一个叫动力,一个叫阻力,生命的前进也分为动力和阻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阿育王净土精品注:看到很多同修在网上忏悔自己邪淫的过往,不明白的是大家都基本对佛学有一点了解,难道就不知道因果的取舍吗?您写的帖子描写自己邪淫过程到底是劝人戒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花多蝴蝶多。同样的道理,好心和福报能够感召美好的环境。厚德才能载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需要增长家庭教育智慧,要让孩子独立自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用私爱去伤害孩子的心灵,父母需要做的是滋养孩子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许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人生顺利,让生意顺利,让孩子顺利? 其实,拥有顺利的人生,只要八个字就可以了。按照这八个字去做,你的生命就一定顺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我给企业家讲课,我问,你能让兔子拼命吃草吃成羊吗?你能让羊拼命吃草吃成牛吗?你的企业你不去改命,你天天想拼,兔子想拼成羊这行吗?你拼得比其他兔子肥这个是可能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关于教育教育三大原理:1、空瓶子原理2、种子原理3、唤醒原理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坏人教我们掠夺,好人教我们创造,圣人教我们发现。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善士问:您好法师,我有一个问题,对于我的孩子,如果不督促他做作业,他做作业的速度就会很慢,也就没时间去看书、看电视、玩耍了,这该怎么办?寂静法师答:孩子所有的问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每个人都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富有、子孙成才,为此我们想出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好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数的问题就生出无数的方法。而真正的大智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从前,有一个农民赚了很多钱,他很自豪地说,我靠着一己之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了,发财了。我们仔细想想,他真的是靠一己之力吗?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他能发财吗?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因果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规律。有一个农民在春天的时候,播种一粒冬瓜子,到了秋天的时候,它竟然结出了一个南瓜。你们说这是什么原因?他肯定把种子弄错了,把南瓜子误认为冬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寂静法师:绝对改善成绩与命运的秘密武器——关系管道理论【编者按】“自然的恩典”系列冬、夏令营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八期,已有6000多名参加的家长和学子直接从中受益,数不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所有的问题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前世的业力(先天)。此生前很多世前累积的恶业,在今生遇缘引爆了。就如满身炸药,又常常抽烟和烤火,最后爆炸了。所以一定要持戒,努力断恶,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一个装过臭水的容器需要清洗空置,一只装过牛奶的杯子同样需要清洗空置。一个肩挑狗粪的人是辛苦的,一个肩挑黄金的人同样是辛苦的。一个背负罪恶过失的人是沉重的,一个放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是很高深。我们都想要健康,都想要发财,都想要家庭好,都想要子孙好,可是到底怎么样才能好?这些事情背后其实是有些特别的规律的。比如我们梅花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因果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太重要了,没有因果就没有佛法。就好像高楼一样,没有地基就没有高楼,破坏地基就可以破坏高楼。破坏因果就是破坏佛法,宣扬因果就是建立佛法。因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夜里,在我的寮房,有人请教发财之道。我从座位上下来,走到门口电灯的开关面前,把灯全部关掉。于是房间立刻进入一片漆黑之中,停留了几秒钟,大家的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不快。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得为叁界雄』,「雄」是对佛的尊称,就是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人做不到?了生死出轮迴的事情,没有人能做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现在的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事做得再好,纵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胆,怕出祸乱,不安、不稳,死了之后叁途受果报。人不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很多人看到我的时候,问我怎么修养的?我就很简单,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心就清净了。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佛家讲得透彻,效果殊胜。我刚学佛的时候,跟章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清净心这个时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了就是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顺境善缘,就是善人,在这个境界里头最容易生的贪恋,你要在这里头放下贪恋,就是没有贪爱的心,没有留恋的心,你心清净,修这个功夫。逆境恶缘,遇到人都不是好人,都常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佛法里头,古谚语所谓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看到大家互相赞叹、互相合作,兴旺的气象;互相瞧不起、互相批评、互相毁谤,决定败亡。兴旺的教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1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去接触,不去打听,我们的烦恼就少;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去攀缘,不去认识,我们的是非就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1
印光祖师常劝导人,出了家若是想当法师,那就要先好好的念佛。你把佛念好了,将来就会有能力当法师。你若没有修持福慧就想在经教上研究,学当法师,以为法师坐在法座上好威风,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六交报之“思报”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坠无间狱。”“六者思报,招引恶果”:第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3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