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之会通(二)对“根本乘”的止观四念住,我们固然应当赞叹随喜,但不必妄自菲薄,更不能忘失无上菩提心。要知道一切都是因缘果报,自己过去生没有栽培,以至于今生碰不到大乘善知识教导我们修学止观四念住的方法。对这样的果报不满意,可以从因地去重新栽培;切莫只是怨天尤人,期待他人的救赎与护持,而不知检讨自己。应当想想自己过去生是否有为佛教、为众生付出过,凭什么坐享其成!难道我们就不能为现在的汉传佛教及众生付出努力吗?。汉传大乘佛教今天受到南传佛教的冲击,要如何振兴?应当先从充实自己开始!我们应该认真地修学止观四念住,有了证量才能站得住脚而坚信大乘真是佛语,也才能建立起他人的信心。
如何令南北传佛教“平等润洽,互相随顺,非如异道,”呢?我想答案就在深入学习《瑜伽师地论》及认真地修学止观四念住。因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从凡夫地说到共三乘的闻思修地、声闻、缘觉、乃至菩萨十地,是一部涵盖了大小乘、南北传所有的境行果的大论。深入学习之后,明白了全面的佛法以及修行的道次第,就再也不会说出那些自赞毁他或人云亦云的话。而想要修学止观四念住,更要深入学习《瑜伽师地论》!因为弥勒菩萨大慈大悲,这部论中详细的说明了转凡成圣过程中所有修行上会遇到的困境与障碍、资粮以及方便,堪称是修行的百科全书。不过多年来我一直在思惟一个问题:玄奘大师是为了《瑜伽师地论》才到印度去,但是为什么当玄奘大师往生后,窥基大师、圆测法师,这些法师只是偏向弘扬法相唯识的论典;而《瑜伽师地论》,不但没有人弘扬,更没有人依照来修行。乃至到了近代虽然有欧阳竟无及韩清净居士对于本论的研究,但是还没有人依这样子来修止观,一直到恩师妙境长老。由于恩师过去并未遇到弘扬四念住法门及《瑜伽师地论》的善知识,所以他可以说是一位开创者。这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非常的辛苦。个人以为,除了追思他老人家的法乳恩深之外,不应该只是在他的庇荫之下自了,而忽略了其他苦难的众生。诚如恩师所言,他只是开了一条路而已,后继者还有许多许多未完成的事,在此,期待所有的同学能够发心,一起为佛教、为众生而努力。唯有透过修学四念住,才能正念正知地活在当下,才能调伏烦恼,才能提升生命,才能住持佛法。智中修学《瑜伽师地论》所著重的,并不在于那些法相很多,或是专谈唯识的部份;当然菩萨地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好好学习的,如菩提心品、六度四摄等等。但主要的是在修所成地、声闻地中的四念住,止观实修的部份。《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三“摄异门分”中,明白的指出:以“奢摩他止”和“毗钵舍那观”为摄受处,并且指示“身念住”为入手处。经文说:“言梵行者:谓八圣支道,及与远离非正梵行习淫欲法。又言安住余梵行者:谓三十七菩提分法,彼由三处之所摄受:谓由奢摩他故,由毗钵舍那故,由修身念故。如其所应,彼自性故,彼品类故。此中信、念,俱通二品。”
而马哈希内观禅修的方法是保存完整的上座部修观法门,也是以“身念住”为入手处,修学四念住。经由内观的修习,能令行者心智变得安定、清明而又敏锐,而不再随著境界、烦恼而起惯性的连锁反应。这种专注力及观照力的培养,是修学佛法、实践佛法的必要基础,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不过这样的直观,不是容易的事。举例来说,妄念太多根本无法观照标名,开示时提问。对于初学的人在次第上四圣种、六随念、五停心(止资粮前行方便),还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瑜伽师地论》中所谓的二道资粮,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内观”是巴利文vipassanā的中译,或音译为“毗婆舍那”、“毗钵舍那”。巴利文vip assanā,的字面意思是“清楚地看”、“以种种方式观察”,但是在巴利圣典中有深层的宗教实践意含,《无碍解道》即是如此定义的:“观是随观无常的意思,观是随观苦的意思,观是随观无我的意思。”这个定义为后来的巴利注疏所沿用,如法护的《清净道论大疏钞》说:“观察诸法的无常等种种行相,故为‘观’,慧有此名。”依于缘起的道理,可以开演出二乘的无常、无我的三法印,以及大乘毕竟空的一实相印;所以能够随观苦、无常、无我,也必定能随观一切法毕竟空、无相、不可得。只是,声闻人所观照的无我,以龙树菩萨看法仅为“毛孔空”,而大乘遍缘一切法所观照的空是有如“太虚空”,在这里是可以会通而没有矛盾的。如果照马哈希禅法能够观照而慢慢经验到所谓的十六阶智,那么能这样子观照到无常、无我,那是否也同样能够观照到空呢?智中仍然在学习,这次只是一个经验分享,试著尽量先放下自己汉传大乘的成见、立场,好好学习内观禅修,然后撷取南传实修之经验再予以二道资粮会通。所以呢,我会采取以下这样的一个融合。问:何等名为涅槃法缘,而言阙故、无故、不会遇故不般涅槃?答:有二种缘。何等为二?一、胜;二、劣。云何“胜缘”?谓正法增上他音,及内如理作意。云何“劣缘”?谓此劣缘乃有多种。谓若[一]自圆满、若[二]他圆满、若[三]善法欲、若[四]正出家、若[五]戒律仪、若[六]根律仪、若[七]于食知量、若[八]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若[九]正知而住、若[十]乐远离、若[十一]清净诸盖、若[十二]依三摩地。
云何名为“二道资粮”?嗢柁南曰:“自他圆满善法欲、戒根律仪食知量、觉寤正知住善友、闻思无障舍庄严。”谓若[1]自圆满、若[2]他圆满、若[3]善法欲、若[4]戒律仪、若[5]根律仪、若[6]于食知量、若[7]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若[8]正知而住、若[9]善友性、若[10]闻正法、若[11]思正法、若[12]无障碍、若[13]修惠舍、若[14]沙门庄严,如是等法,是名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
自他圆满:自圆满,在我们讲起来多数已经是果报上的定局,所以不予以讨论,而他圆满则有赖于如理如法的道场及禅修中心。善法欲:善法欲就是想要得圣道的意愿,这的确得看个人过去生的栽培及今生的努力。戒律仪:(受持八关斋戒)禅修期间为了净化身心,必须弃舍世俗的欲乐和作为,藉著戒律(禅修规约)来保持我们身心的清净,是达到内观正定及智慧的首要步骤。因此行者必须受持八关斋戒(出家人则比照出家戒律),而在禅修中心这样的环境保护下,是比较容易持戒清净的。
根律仪:谓防守正念,常委正念。眼见色已,不取其相,不取随好,广说乃至意知法已,不取其相,不取随好。若依是处发生种种恶不善法,令心流漏,即于是处修行律仪。防守根故,名修律仪。云何名为“行平等位”?平等位者:谓或善舍、或无记舍,由彼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善防护已,正行善舍无记舍中,由是说名行平等位。
马哈希内观禅修的方法,是在境界现前时,去观照当下最显著的现行法,然后只是“标名”而不去分析、评估,如此即是舍受。每当见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或想到,都要清晰地加以观照,并且给予标记:“看、看”、“听、听”、“闻、闻”、“尝、尝”、“触、触”、“想、想”。不论这些身、心(色、名)现象是是好,是坏,不去期待或控制,只是处之泰然,单纯地观照或标记,不被牵涉进去或参预,乃至继续联想或价值判断,都能全然的舍受。的确凡夫是必定受一切法的,但如果能不起分别,不因分别而起爱憎的舍受,就能将“爱、取、有”停下来。根律仪及正知而住的部分在古代是不必详加说明的,但是现代呢因为欲重、速度太快,根本无法正知而住,还却以为可以一心好几用,那么是很难去体会及实践的。一般完全不修止观的人呢,我执重、贪欲强、放逸惯了,心是粗糙得不得了,六根永远是向外攀缘,随时都在保持警备,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占便宜、或是满足自己欲望的机会。根律仪的部分就是我们观照到最明显的现行法以后,只是标记而绝对不去进一步的思惟、分析、推敲…,所以呢,我们现代人想要能够做到二道资粮,非得要靠禅修中心。到禅修中心来禅修,一般在家或到寺庙,到一般寺院都几乎不可能。
食知量:在禅修中心的饮食,一切由外护准备,以清淡不令行者起贪心为宜,如护持者准备的食物过于丰盛,行者也要能够自我约束,警惕自己吃七、八分饱即可。食过饱则气满盈身,尤其会障碍观察腹部起伏,但也不可刻意减食,若过饥则容易气虚、昏沉。饮食时专注而放慢,正知而住,尽可能观照、标记所有现行的动作与觉受,的确有助于防止食不知量与散乱。觉寤:觉寤瑜伽者,谓如说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净修心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还入住处,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卧。至夜后分,速疾觉寤,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在缅甸马哈希系列的禅修中心,的确是只睡中夜,而整天除了早斋跟午斋,其他时间是连续交替的坐禅一小时、行禅一小时,是非常符合《瑜伽师地论》所说的觉寤瑜伽。这与我们汉传传统的禅修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汉传传统的禅修方式是坐香很长而经行很短,并且多数是用快步跑香,这样不但不符合一般所说的“动静相生”的道理。而且在跑香时,是很难维持正知而住。有时更因经行的时间过短而急著上厕所、喝水,甚至散心杂话,而弄得心非常散乱。注意起、进、落的慢步行禅,对于坐禅是有帮助的,除了有调和气血的作用之外,更能够摄心不乱。此外,行禅也有助于训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照。
正知住:云何名正知而住?一、谓如有一,若往、若还正知而住。二、若睹、若瞻正知而住。三、若屈、若伸正知而住。四、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五、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正知而住。六、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正知而住。七、于觉寤时正知而住。八、若语、若默正知而住。九、解劳、睡时,正知而住。
恰宓禅师在清净菩萨学处印行之《恰宓禅师禅修开示录》中一再强调:“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举一动,都必须保持醒觉正念观察,佛陀在念住经中,特别专门在一章里面讲到观察日常生活,这章的名称意思是彻底的醒觉,或是完全的了悟。佛陀在这一章特别强调修行者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举动都必须正念观察,不管是行、住、坐、卧、吃饭、睡觉,在自己的房间、浴室、厕所,每一举一动都是修行者不应该放过的。因为正念观察日常生活的举止行动,对于开悟真理非常重要,这也就是我们之所以时时强调大家必须保持正念,观察日常生活的每一项举动,而且要越来越慢、越观越细心。”这的确是在我们汉传禅修中所忽略的,不过离开了禅修中心,想要在现在这样一个讲求速度的社会是很难办到的。以上是智中很粗浅的依于《瑜伽师地论》来融摄南北传,希望对于我们现代的佛教徒有所启发,野人献曝,唯诚心尔。希望见闻者,能够本著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悲心,站在这个基础上,予以发扬光大。当然更欢迎诸位的批评与指教。人的一生有如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智中深感学佛、出家都晚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的时候只知追求荣华富贵,而不能修学圣道来摄持根身。近来面对色身的衰弱,深感岁月不饶人,似乎应该步入秋收冬藏之际。有感于汉传佛教的衰微,未来仍然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使命。个人以为学习弘扬瑜伽师地论及修学四念住止观,是汉传佛教的未来;因此,除了自己努力用功之外,如果福德因缘具足,更希望能依著二道资粮里面所说之条件,成就一个如理如法的禅修中心,与大众一起修学觉寤瑜伽。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实修的善知识太少,现有的禅师多数是如班迪达禅师所谓的〝note book teacher〞,而言教兴讼,身教者从。因此当务之急在于先编辑禅修手册,以及建设如理如法的禅修中心,才能逐渐培养人才。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