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
月溪法师讲述
目录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
圆觉经大义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锁是宝贝;不定性声闻认缠空不是宝贝,再去问找宝贝。二乘缘觉分两种:不回心者、回心者。不回心者迷正知见,认空无所有,不执着空,认箱子为宝贝;回心的二乘缘觉再去问找宝贝。大乘人研究用什么方法,将钥匙如何开箱子,得箱子里的宝贝。这一部经完全是开箱子的方法,一部经就是全部经纲要,先将经题解释明白。
(附表解见后页)
“大方广”就是佛性的体用。“大”是指佛性光明,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超出时间空间;“方”是指佛性的体,用是由佛性的体发挥出来;“广”是佛性的用,是时时加庇我们众生的,犹如太阳光明一照,将一切昏尘照破,照着我们众生,就是《华严经》里说的:“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圆”就是指佛性遍满虚空,圆满不漏;“觉”就是指本来绝对的大觉,不是指对迷而觉得觉、相对的觉。
“无始幻无明”,就是说无始以来,无始无明同佛性是同时有的。经里面说:“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无始无明是无始以来同佛性有的,是可以破的,我们不能见我们的佛性,就是被无始无明遮障佛性,如同空中有乌云遮障太阳的光明,将乌云吹散,太阳的光便能显现;将无始无明打破,本有的佛性就可以看见。无始无明,就是《华严经》里说的“破无明黑暗”、《胜鬘经》里说的“断无始无明”、六祖说的“无记空”、临济祖师说的“湛湛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这一部经主张的,就是破无始幻无明,一破便可看见佛性。
见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就是经里说的:“四缘假合(四缘指见、闻、觉、知),妄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经里主张破无始无明,应远离四种禅病。佛说:“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四病就是:
一、是止病 将一切思想勉强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小乘断六根、道家“清净寡欲,绝圣弃智”,皆此病也。佛性非“止”而合。
二、是作病 舍妄取真,将一个恶思想改为一个好思想,背尘合觉,背觉合尘,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老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孔子“正心诚意”、宋儒“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皆此病也。佛性非“作”而得。
三、是任病 就是思想起也由他,灭也由他,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对境无心。儒家“乐天知命”、道家“返自然,归婴儿”,皆此病也。佛性非“任”而有。
四、是灭病 就是将一切思想断尽了不起,空空洞洞,如同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无明、老子“惚兮恍兮,窈兮冥兮”、庄子“坐志”、宋儒“我心宇宙”,以及印度外道六师,皆此病也。佛性非“灭”而有。
释迦牟尼佛的辩证法,用功有此四病,就是经里边说的:“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四相就是:
一、我 相 即我执。小乘人断六根时,“小我”已灭,入于“大我”境界,此时心量扩大,有充满宇宙之象,清净寂灭。宋儒所谓“我心宇宙”,庄子所谓“坐忘”(出
lt;大宗师
gt;篇),希腊哲学家所谓“大我”、“上帝”,老子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皆是“我相”境界。
二、人 相 即法执。起后念以破前念,譬如前念有我,乃起后念之“否认我”而破之,继而复起一念以破此“否认我”之念,如是相续,以至无我,破见仍存,悉为“人相”。庄子所谓“吾今丧我”,即此相也。
三、众生相 亦是法执。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界,是众生相,所谓“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是也,儒家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书经》:“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中”字即“众生相”境界。
四、寿者相 即空执。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恶是非皆已忘却,其中空无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说是“无记忆空”,二乘误认为涅槃境界,其实即“无始无明”,禅宗称为“无明窠臼”、“湛湛黑暗深坑”,道家所谓“无极”,即此相境界。
错用功就是犯作、止、任、灭四病,结果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为佛性,其实不是佛性。经中佛说:“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照着经里边所说的三种法门用功,便不落于四病。
经里又提到有三种法门可以破无始无明,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奢摩他”中国音叫做“寂静”,就是六根齐用破无始幻无明;“三摩钵提”中国话叫做“摄念”,就是一根统领五根破无始幻无明;“禅那”中国话叫做“静虑”,就是修大乘的六度第五度静虑,六根随便用一根破无始幻无明。
破无始幻无明用功,用六根的随便那一根,我们南赡部洲(即是这个地球)的人,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如用眼根,眼睛就不向外看,而向内看,其余五根也不攀缘外境,清清净净的看,向脑根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的时间,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境界,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叻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彻天彻地的看见佛性了。或者六根齐用,清清净净的将一切外缘放下,眼根反观观自性,耳根反听听自性,鼻根反闻闻自性,舌根反尝尝自性,身根反觉觉自性,意根反念念自性,这样用功得多,机缘成熟叻的一声,就会破无明见佛性的。又或者随用一根统摄五根,好比用一主帅统领兵将来进攻敌人一样。譬如用意根来做主将,其余五根向无明窠臼来进攻,眼、耳、鼻、舌、身都到意根上去,放下万缘清清净净的,起一个纯净的思想来向心里去研究,研来研去,研究得多,功夫纯熟叻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又或者我们没有时间静坐用功,就无庸收摄六根,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一个念头来照顾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要将它寻获一样,如此观照,机缘一到叻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
经里边说:“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考查古今禅宗明心见性的人历史事迹,统统照此三个法门修的。
可破与不可破辩论 无始幻无明譬如盗魁,一念无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贼匪所用的武器。欲为民除患必须剿贼,但擒贼要擒王,所谓“歼厥渠魁,胁从罔治”,盗首已除,股匪无主,则其受抚也必矣。若舍其魁首,而擒其附从,不特擒不胜擒,即使一时擒尽,他时贼王再招新匪,是贼患仍未平也。六根烦恼、一念无明,皆从无始幻无明而来,无始幻无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来明明自性也。小乘之断六根,六根何罪?特工具耳!而断之,是何异夺盗贼之刀兵而毁之,遂以为盗害既除也?岂知害固在盗,而不在兵器。夫兵器靡特不宜毁,且当资之以攻盗贼;六根岂独无庸断,反应利用之以破无明。中乘之务断一念无明,而不知断根本无明,是犹擒贼不擒王也;大乘用一念无明破无始幻无明,犹如以毒攻毒然。一念无明是起一个思想为法执,根本无明是空空洞洞,是空执,法执是不可破的,空执是可破的。
真妄辩论 照外道所见,思想断灭便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断,断了又起,妄心变为真性,真性变为妄心,反反覆覆,何时了止?我今说一比喻:有妇人焉,夫亡守节是为贞操,设若再醮是失贞操,后悔再嫁之非,复归故夫之室。是寡妇者,有贞操乎?无贞操乎?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妇譬如脑筋,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复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何异于寡妇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错,修亦无益也。昔祖师有
lt;真妄偈
gt;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起妄念是脑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它何益?是止不胜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才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功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
我们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分为两方面,就是正念与不正念,不正念是妄,正念亦是妄。如妄念从外面来,与你不相干,又何必去断呢?如妄念从里边生出来的,比喻龙潭出水的水源,时时有水生出来的,断了又生,生了又断,无有了期。修行断妄念,这个道理实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
渐修顿悟之分别 渐修是由修小乘断六根,修中乘断一念无明,但六根与一念是不能永断的,修大乘用一念六根随一根,破无始幻无明,由小、中、大是为渐修;顿修指小乘,中乘皆非,直修大乘,是名顿悟。
“大方广圆觉”、“无始幻无明”、“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眼耳鼻舌身意”,这五种不能说先有圆觉后有无始幻无明,亦不能说先有无始幻无明后有见、闻、觉、知,亦不能说先有见、闻、觉、知后有一念无明,又不能说先有一念无明后有眼、耳、鼻、舌、身、意,经里边说:“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复如是。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经里边又说:“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维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未曾见佛性以前,思想、人生、宇宙万物皆是生灭相对的;认为心中一样不想是绝对,因为自己不明白是相对中的绝对,并不是真正的绝对。打破无始幻无明以后,见绝对的大方广圆觉佛性,思想、人生、宇宙万物统统变为绝对的佛性,变为绝对的法身净土。
经中又说:“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但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杂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受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只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以后我们的人生处世 经里面又说:“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这就是《华严经》说的:“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不能于佛法中分别间法,不能于世间法中分别佛法。”别种经就是叫做经,惟有《圆觉经》叫做经中了义经,与别种经不同。经里面说:“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此经以圆觉为“体”,以见、闻、觉、知顿悟破无始幻无明为“宗”,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用”。此经是顿教法门,如来五时说法,此经是说华严时(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三种法门在未曾用功以前,要先明白以下的条例:
○ 佛性与灵性的分别 佛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如如不动,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恒守本性,无有改变,不受熏染,不起妄念(出《华严经》),佛性人人的都是一样。
灵性,新学家谓之脑筋,旧学家谓之灵魂,内外合成,内是见、闻、觉、知,外是眼、耳、鼻、舌、身、意。分两方面的能力:染缘与净缘。染缘有善、恶、是、非、爱、喜、怒、哀、乐、欲、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样;净缘,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染缘是起妄念,净缘是断妄念。我们的眼睛看见印象在灵性里面见的一部份,耳听得的印象在灵性里面闻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头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印象在灵性里面觉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灵性里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灵性见、闻、觉、知四部份收藏。
○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分别 不同之点: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空洞黑暗,一无所有,是可以破的;一为有知有觉,有生有灭,就是从灵性里面起一个妄念,谓之“一念无明”。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始有终,可以打破;一念无明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是不可破,悟后变为佛性。
○ 佛性与无始无明不同之点 一是有知有觉,无生无灭,遍满虚空,光明普照;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空洞黑暗,一无所有。
○ 《指月录》云:“未见佛性以前,佛性不受熏染;见性以后,灵性、一念无明、眼、耳、鼻、舌、身、意,皆变为佛性。”
○ 修小乘、中乘、大乘及一佛乘之分别 小乘是断六根,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譬如一面明镜,将灰尘打扫帚得干干净净,就是脑筋里面的净缘(即修四谛法门)。
○ 中乘将一念无明,清清净净的断了,知觉都没有,空空洞洞,是无始无明,非佛性(即修十二因缘法门)。
○ 大乘用功,一念无明及六根统统都不断,利用六根的一念,随便那一根,破无始幻无明见佛性为主要(即修六度静虑法门)。
一般人注解《圆觉经》“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有的认为断六根就是佛性,有的认为断一念无明、十二因缘就是佛性,其实断六根是小乘,断一念无明是中乘,《圆觉经》是大乘,非中、小乘,永断无明是指断无始幻无明,非六根,非一念无明,经里边说见佛性后六根与一念无明皆变为佛性。有的注解说:“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佛经中并无此话,这是从孟子的“良知良能”脱胎来的。有的注解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知之一字,众祸之门。”佛经中并无此说,乃从老子《道德经》脱胎出来的,《道德经》里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的注解中又说:“不要执着有妄念,不要执着无妄念,亦不要断妄念,似有非有,似无非无。”佛经中并无此话,是《道德经》中的“渺兮冥兮,其中有精”;有些注解中又说:“中道是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佛经中无此话,中道是儒家的话,并不是佛经的话,儒家谓“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
大乘法门是说用功法门的,《圆觉经》说得最明白,是大乘菩萨问佛用功的,非小乘、中乘的道理。《华严经》是发挥宝贝体用;《楞伽经》大慧认箱子是宝贝,佛将宝贝告诉他,指导他箱子不是宝贝;《维摩诘经》中释迦佛、维摩居士、文殊菩萨说宝贝,其余的人认箱子是宝贝;《大般涅槃经》问宝贝,佛告诉他宝贝;《大般若经》说宝贝的妙用透三句;《无量义经》说宝贝的体;《妙法莲花经》说将来得才宝贝;独有《圆觉经》开了箱子拿宝贝,才称赞为经中经。如《大宝积经》等讲二乘不讲大乘,《阿含经》等讲小乘不讲二乘大乘。说佛法和佛经最紧要的是将三乘用功分清楚,才不会颠倒混淆。
中国的佛法,修明心见性的法门很多,各人说一派,究竟照那一派去修?我们没法子分别那一派是、那一派非,我们没法子决定,只有照着释迦牟尼佛这三个法门去修,就是十方三世诸佛也是从这三个法门去修,释迦牟尼佛也是不出这三个法门,古今一切祖师亦是不出这三个法门,我们现在照着这三个选择去修,是不会走错路的,就是佛所说:“欲知三叉路,须问过来人。”
宝贝譬比佛性,箱子譬比无始幻无明,锁譬比能起净缘。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 月溪法师 讲 沙门冰谷 疏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释经题:佛性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故曰“大”;佛性能转万物,不为万物所转,故曰“方”;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化令成佛,故曰“广”;明心为“圆”,见性为“觉”,自性遍满虚空,圆里三世,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故名“圆觉”;“修多罗”译为“经”;了义者,最彻底之法门也。
释人题:此经是唐朝时,北印度罽宾国一位沙门,名“佛陀多罗”,在洛阳白马寺译出的;“罽宾”华言“贱种”,其国原属奴隶阶级,婆罗门教目为最卑贱之种族,世尊提倡平等,不分贵贱,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虽贱种人亦得列于门墙,故罽宾国佛法极盛,高僧辈出;“沙门”华言“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佛陀”译“觉”,多罗译“救”,即自觉、救人之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此段若照晋朝道安法师所创之三分法(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讲,应属于序分,乃叙述佛说本经之缘起。
“如是我闻”译为白话是“我所听到的是这样”,佛经乃世尊灭度后诸弟子所录出者,故冠以“如是我闻”四字,意谓“我所闻于佛者如是,非私见也”。又《大涅槃经》载佛临终时,有四依之嘱,其一即经典皆冠以“如是我闻”四字。
此经乃世尊就清净法身圆觉自性发挥妙理,故与他经不同,他经开首必先举讲经地点(如《金刚经》开首即说:“如我是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等),而此经则否,良以法身自性圆满十方,现诸净土,不可称名,故开首即曰:“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婆伽婆”三字,历来注疏皆解为佛十种通号之一,其实佛之另一通号乃“婆伽梵”非“婆伽婆”也。《涅槃经》云:“婆伽名破,婆名无明。”即破无明之意,无明破则法身现矣;《报恩经》亦谓“婆伽婆”乃指法身,《圆觉经》发挥法身妙理,故同于婆伽婆说法也。
“神通大光明藏”者,圆觉自性也,简称“佛性”,自性能生万法、能转万物,故曰“神通”。言释迦破无明见佛性,转大*轮,得到真正受用也。此佛性乃佛与众生所同有,是“一切如来光严住持”,亦名“诸众生清净觉地”,其体则“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不二者,法身无二也,随顺者无碍也,故能由体起用。“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此净土乃法身净土,于三昧中示现,故诸大菩萨及眷属,亦须入于三昧,方能“同住如来平等法会”,恭聆大乘妙理。
十二菩萨者,当时之大善知识,亲近世尊发大乘心成道者也,与观世音菩萨、维摩诘居士等,俱不在一千二百五十弟子之列。此法会乃世尊就圆觉自性发挥妙理,揭出大乘顿教之要义,非浅学所能唱酬,故以十二大菩萨为上首。观其次第提出之问题,皆属肯要,故知圆觉了义,非普通一般弟子及声闻二乘所到之境界也。观《维摩诘经》
lt;弟子品
gt;与
lt;菩萨品
gt;,即可明了诸大弟子与诸菩萨境界之差别,诸大菩萨有已悟及未彻悟者,而诸弟子则尚居学地。迦叶于佛晚年拈花示众时悟入,而舍利弗则佛灭度后始发愤用功成道,故佛说《法华经》时,退席者五千人,皆小乘根器,未能领略大乘妙法也。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文殊师利菩萨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谘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文殊在十二菩萨中德学最优,故先代表大众提出问题请佛解答。其问题之要点有二:一为如来最初修行时所采取之方法如何?二为菩萨发心修行时应远离之错误如何?文殊此问其目的盖在使末世众生学大乘者,得到正当之途径,不致堕于二乘外道邪见也。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世尊答文殊菩萨之问,最先标出“圆觉”二字。圆觉者,佛性也,亦名“自性”,乃一切如来之本体,菩萨及众生修道时之共同目标也,此经所阐明者即“圆觉”之体用。“一切清净真如、菩萨涅槃,及波罗蜜”皆自“圆觉”流出,佛以此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最初用功时亦依此“圆照清净觉相”以为目标,打破无始无明方成佛道。诵经至此,不禁合掌赞叹,并欲大声疾呼,以告天下学人曰:“我等学佛,第一须先将目标认清楚。目标者何?即明心见性、成佛度众生是也。”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由是观之,一切如来最初用功,既须打破“无始无明”,方能见性成佛,而一切众生亦因“无明”遮障,致有轮回生死。然则“无明”者,岂非一最重要之关头乎?故世尊于标出“圆觉”之后,即举“无明”以示大众,因为“无明”是“佛性”的死对头,无明未破,佛性不现,故用功人须下极大决心,非灭此不可,一旦因缘时至叻的打破,宇宙河山、万事万物无非佛性,得到真正受用,才是到家田地。
上文既明“圆觉”,此段解说“无明”。言“无明”者,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便有种种颠倒,譬如昏迷之人,将四方易处,其实东南西北依旧,并未因之变易其处。众生因为妄认“地、水、火、风”四大为“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心”,其实两者皆虚假。譬如有眼病之人,见空中有华及有两个月亮,其实空中无华,乃病目者妄执故耳。因此不但未能见其“自性”,亦复错认“无明”以为“自性”,故受轮回生死。其实无明并非实有其体,如人做梦,梦时若真,醒来了无所得;如空华灭于空中,不可言其定有灭处。何则?因其本来无生处故也。一切众生错认无明为实相,无中生有,故不能超出轮回生死也。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上文既将“佛性”与“无明”体状讲清楚,此段乃更进一步说明,如用脑筋思想揣测佛性亦是不对,因为佛性并非脑筋(即见、闻、觉、知)作用,亦非想像或假设可及,须实实在在把无明打破,方能见到佛性。见性之后,一切六根、六尘、见、闻、觉、知亦皆变为佛性,故名为“净觉随顺”。
经文“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一节,言欲修圆觉明心见性者,须打破无明空华。“知是空华”之“知”字并非见、闻、觉、知之“知”,乃含有“实行”、“实现”之意。既已实行打破无明空华,则“佛性”已现,无所谓轮转生死矣。但此所谓“无”,非故作为“无”,或用脑筋想像假设为“无”,乃因“无明”暨“轮转生死”之体性,本来是“无”故也。次言“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此节最宜分别清楚。言彼脑筋之“知觉”,其性亦如虚空,但用脑筋想像而知之“虚空”并非实性,乃与无明空华之想相同。虽然如此,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不可将六根、见、闻、觉、知断灭,因为要打破无明,须利用它来做武器,一旦无明已破,则此“知觉性”亦变为佛性矣。故未见性时,说“有”、说“无”俱不对、俱不必,一经见性,则“有”、“无”皆是佛性矣,故名“净觉随顺”。“净觉随顺”者,佛性清净平等,能转万物无碍之谓也。
然则何为若此?盖因圆觉自性,性如虚空,如如不动,无有起灭,亦无脑筋知见,同法界性,本来圆满,遍满十方之故。故以上所发挥之妙理,乃如来“因地法行”,菩萨于此大乘法门发清净心,末世众生如果欲明心见性,依此修行,则可不堕邪见。序分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如: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知慧觉,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此段文殊与世尊之问答,乃全经之纲领,以后十二菩萨所问者,乃枝节之问题,及用功时所最易患之毛病耳。文殊问佛:“如来最初修行时之方法,及菩萨修行应远离之错误?”世尊答以欲修圆觉打破无始无明,然后能成佛。佛性非用脑筋揣测想像可见,但亦不可如小乘之断灭脑筋思想,须利用此脑筋知觉(即六根)打破无明,无明一破,则一切六根、六尘,甚至无明皆变为佛性矣,佛性本来圆满,故“成道亦无得”。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普贤菩萨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众生如幻者,身心为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体,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节普贤菩萨恐众生未能明了“以幻修幻”之义,故代表大众提出疑问,言若众生已知身心皆幻,则何以当借此如幻之身心修行?岂非以幻修幻乎?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是修行者?何以说修行如幻耶?反之,若众生不修行,常居生死幻化之中,则如幻境界当不能了知,何能令妄想心解脱耶?故此请佛再示方便修行之法,使诸众生得永离诸幻。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佛答普贤之问,言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便有佛性,同时亦有无明,佛性乃真如实相,不染不坏,而无明幻化则属虚妄体,一经打破永归消灭,无明既灭,佛性永现,如空华在空中,幻华虽灭,空性不坏。然欲打破无明,非利用六根(即一念无明)不可,故曰:“众生幻心,还依幻灭。”及至无明打破,诸幻尽灭,则佛性如如不动矣。“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者,言若用脑筋揣测佛性,则其所得影像亦同于虚幻。未见性时,说有觉、说无觉,皆未离于幻境,因但属脑筋作用故也;须实实在在将无明打破,然后方算到家,方名“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此节说明打破无明之步骤。“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即无明界也;“坚执持远离心”者,下决心之谓也。远离心是“一念无明”,换句话说,即起一切想,用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心如幻者,亦复远离”,第一步离我执心者,众生妄认六尘缘影之心也,即我执;“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远离者,法执也,我执虽离,尚有法执;“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言法执、我执虽离,尚有空执,空执即无始无明,临济祖师所谓“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到此已是最后关头,正须着力,古人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旦空执已破,则“得无所离,即除诸幻”矣。以“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譬如用两木相钻取火,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无始无明既断,而一念无明亦变为佛性,“以幻修幻”正是如此。但诸幻能尽,不入断灭,因六根、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皆变为佛性也,此等法门名为顿悟。未见性前,一假皆假,妄想所支配故;既见性后,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故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方能打破无明永离诸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普贤乃大乘菩萨,非不能领略“如幻三昧”,而有规律提出疑问,乃因当时十万众中修小乘、二乘者甚多,骤向大乘妙理未能解悟,故普贤代表一部份大众提出疑问。所提问题细分之有错误之点二:一为不明“以幻修幻”之理,一为误认诸幻(即无明)灭尽,佛性亦灭,此皆小乘、二乘之见也。小乘所修之法门为断六根,即破我执;二乘所修法门为破一念无明,即破法执;大乘所修者为破无始无明,即破空执。破我执、法执皆不澈底,惟有破空执然后能见佛性。故佛再为明白宣示:“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言无明虽破,佛性不动,欲破无明,仍须利用幻心(即六根)也。小乘所谓“灭”,乃属于断灭;大乘则否,大乘无明是“转”不是“断”也,无明破后,六根、一念无明皆变为佛性,所谓“转识成智”是也(此“智”字乃佛性,非智识之“智”)。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此八句最为要紧,学者不可草率。“心”者,即六根、见、闻、觉、知合成,众生妄执以为我心,故名“我执”;我执虽离,尚有“离”之念在,此念即“一念无明”,名为“法执”;法执复离,则达空洞之境,名为“空执”,禅宗所谓“湛湛黑暗深坑”、“无明窠臼”、“漆黑桶底”,皆指此“空执”境界也。空执即无始无明,无始无明一破,则无所复离,诸幻尽除矣。故小乘破我执、二乘破法执皆不澈底,惟大乘破空执,方能见佛性,方是澈底解决法门。“我执”、“法执”(即六根及一念无明)不能断,只能“转”之而已,吾人欲明此理,不难于体验中得之。试静坐室中,眼不见、耳不闻,六根皆置而不用,此时自以为无“我”矣,殊不知仍有支援这样做之“一念”在也;于是更进一步,把思想完全停止,一念不起,自以为清净矣,但此时之境界果何如耶?岂非空空洞洞、渺渺冥冥、恍恍惚惚乎?倘认为此空洞恍惚之境为实,则有智识之上等动物,反不若浑浑噩噩之下等动物矣!况此种境界并不能支援若干时侯,普通人不过五分钟至数十分钟便思想复起,算你最有本事,亦不过和印度婆罗门教徒一样,支援一星期、甚至一月之久,但终有一天醒来,有何用处?小乘所谓入定便是这种境界。传说现时某大和尚一入定便是半月、一月,以此受人崇拜,若照此理观之,岂非欲与婆罗门外道争一日之短长耶?(引传灯录志隍禅师坐禅一节),故曰:“空无出入,禅非坐卧。”
儒家谓“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认为“中”乃最高之境界,其实一日廿四小时中能有几时是“中”耶?倘完全做到“中”的地步,喜怒哀乐俱不发,则岂非同于无性木石乎?天台宗谓“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以“中”为佛性,亦属错误。后念未起,乃顷刻之事,终有起时,若以此仅能支援片刻之“中”为佛性,则佛性变为有轮回之生灭法矣!故佛家明心见性之哲,乃“喜怒哀乐俱是中”,日常行住坐卧、嘻笑怒骂,无往而非“中”,良以见性之后,六根、六尘、一念无明,以至一切日常生活俱变为佛性。总而言之,儒家之“中”、天台宗之“中”、道家之“清净无为”,皆属脑筋作用,皆是“空执”,其所到之境界乃“无始无明”之境界耳。能辨乎此,则可以语“大乘”,可以修圆觉顿教矣!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普眼菩萨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普眼菩萨所发之问,乃承上段佛阐明“以幻修幻”不可将脑筋思想断灭之义而来。其发问之意盖谓思想既不可断灭,则应如何运用,如何修持,方是“正思惟”、“正方便”?上段佛答普贤菩萨“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已言明修圆觉顿教,并无所谓方便渐次,一悟永悟,一了百了,但普眼菩萨仍恐众生根浅,闻此三昧,心生迷闷,不能悟入,故再为恳求,请佛假说种种方便,使众生有个入处。假说者,本无可说,为众生故,勉为宣说耳。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佛答普眼之问,言末世众生欲明心见性,应当将大乘用功方法认清楚。“正念远离诸幻”,正念者,大乘法也,以别于声闻、二乘之法。远离诸幻,则破无明是也。第一步,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奢摩他,译为“正定”、“寂静”,言初学菩萨及末世众生对于大乘法门,不可犹疑或恐怖,宜有坚定之念泰然处之,则其内自然寂静轻安,能辨诸妄。妄认自身为实,应所宜禁,而妄用脑筋揣测佛性亦所宜禁,能如此“坚持禁戒”,则“安处徒众”之中,或“宴坐静室”之内,无论热闹处亦好,随时均能运用其正当之思惟曰:“我今此身,乃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四大各离,则此妄身当在何处耶?故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耳。”既明白身是虚幻,于是又思惟曰:“见、闻、觉、知四缘假合,随妄有六根,六根、四大(此四大乃见、闻、觉、知,非地、水、火、风)中外合成,故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此心乃属虚妄,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则无尘可得,其中所积之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矣。”此乃用思惟辨别身心之虚妄,谓之“正思惟”,亦名“解悟”,亦名“有名三昧”,乃用脑筋思索而得也,故思想仍有用处,不可入于断灭。至若见性之“悟”,则名为“证悟”,又名“无名三昧”,即“无诤三昧”,乃佛性妙用,离于言说。佛拈花示众即是此理,所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随拈一法,皆是佛法矣。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此节言众生用脑筋辨知其幻身之妄灵不存,则幻心无所寄矣;幻心无寄,则幻尘亦不存;幻尘不存,则所余者“空执”耳。“幻灭亦灭”者,空执打破也,则见佛性;佛性非幻,乃实相也,不生不灭,故曰“非幻不灭”。故知身心皆为幻垢耳;幻垢者,无明是也。无明打破,则佛性充满十方,一切处清净矣。故《楞严经》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陨。”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此节申明“假说种种方便”之理,恐众生误解此“方便”为实法也。其实佛性本来圆满,佛性本无可说,为引导众生故,故假说种种方便耳。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本自纯净并无五色,为光线所映,随方各现五色,愚者不明其本体,而误认虚幻五色为实有;圆觉净性本来清净,而现于身心,随众生根器而有差别,愚痴之人不明圆满体性,遂说圆觉有种种差别,身心自相亦有种种差别,何异于误认摩尼珠有五色耶?由是之故,不能离开幻化之境。可见佛说“心”、说“身”、说“幻垢”、说“对离幻垢”之方法,皆属于“假名字”耳,甚至一切说此种种假名之菩萨,亦是假名。若就清净自性本体而言,凡此种种假名皆两头话,无从建立也。是故见性之后,“垢”已尽,“对”亦除,即无所谓对离之法,亦无所谓心身幻垢等假名及说此种种假名矣。《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故知方便说法,皆属“假名”,名曰“有名三昧”,与“佛性”之“无诤三昧”,不可同日而语也。此一节乃佛说法时,提醒听众不可误解“方便”为实法也。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疑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此节言菩萨及末世众生,破无始无明灭诸幻之后,便得“无方清净”。“无方”者,佛性无所不遍,即无余之谓也;清净者,非净染之净,乃佛性无坏无杂,不受薰染之谓也。《华严经》云:“法身无染,毕竟清净。”因证得本体之故,由“圆觉”本体显发妙用,虚妄之“假心”此时已变为圆明“真心”。由于真心之清净流露,故见、闻、觉、知六根清净;六根既净,六尘清净;六尘已净,则六识亦净;推而至于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痴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以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无不清净。何以故?自性流露故,其性无坏无杂,故名“实相”。一切相清净故,则一身、多身,以至十方众生皆入于圆觉清净,一世界、多世界亦无不入于圆觉清净,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包括三世万象。“不动”者,佛性无始无终,本来圆满,永不变易,故名“不动”。
自“显心清净”起至“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其间包括三世万象,起自圆觉妙用,而摄归圆觉本体,即体起用,即用归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不二,左右逢源,无不自得,佛法尽于此矣。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佛恐众生顾“指”忘“月”,未解不动之理,故再三表明:虚空、四大(指见、闻、觉、知),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之所以平等不动者,乃“觉性平等不动”故也。禅宗所谓“搬柴运水、穿衣吃饭,皆是佛性”亦同此理,即觉性平等不动是也。能明乎此,则可以读祖师语录矣。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杂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此节言见性之后,六根、六尘、四大(见、闻、觉、知),以至陀罗尼门皆变为佛性。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法界者,指遍满虚空、无所不在之谓也。因佛性遍满法界,故根、尘等亦遍满法界,因佛性无坏无杂,故根、尘等亦无坏无杂,体用一如是也。“圆满”如百千灯光同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光性圆满不二,不能分彼此也。能明此理,则知断六根、止思想皆属错误,断六根、止思想譬如筑堤障水,堤益高,水益满,终至崩溃,为害愈烈;破无始无明,如大禹凿龙门,工程虽大,一旦凿通,水患遂息,永得太平矣。《六祖坛经》云:“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受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只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此节叙述明心见性后之光景。未见性时,求解脱,厌生死,爱涅槃;及至见性,则不与法缚,亦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亦不爱涅槃,良以自性之中,无所谓“缚”,无所谓“脱”,亦无所谓“生死涅槃”也。“不敬持戒”者,言自性无是非善恶,故亦无所谓持戒。昔李翱问药山禅师:“什么是戒、定、慧?”答曰:“我这里无此闲家俱。”即此意也。因此之故,毁谤我、妨碍我,皆不憎之。久习法者不足重,初学法者不足轻。何以故?一切皆佛性故,佛性平等清净故。譬如眼光明了前境一样,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到此境界已是到家,不用再修,无须头上安头,不必画蛇添足。而“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在此如来性海之中,恒河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亦无所取舍憎爱”,方知“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者,非谓原已成佛,言“本来具足佛性”是也。此时回顾“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一样,于是恍然大悟曰:“原来生死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所谓证者,原来无得无失,无取无舍;所以能证者,原来无作、止、任、灭四病;在此证之过程中,原来无所谓“能”(即我执),亦无所谓“所”(即法执、空执)。“毕竟无证,亦无证者”,盖因“一切法性平等不坏”之故也。故初发心菩萨,若照这样修行,这样思惟,这样住持,这样方便,这样开悟,求这样法,便不至陷于错误也。《楞严经》云:“五蕴、六尘、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心,宇宙山河大地皆是如来妙真如心,返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大海一沤,若存若亡。”即此谓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普眼一段乃佛假说种种方便,叙述运用“正思惟”辨知“身心”之妄,进而打破“空执”见性成佛,于是阐明“圆觉”真心之体用,最后叙述明心见性后之光景,中间再三提醒大众勿认此方便法门为实法,引文浩浩荡荡,可谓尽大观矣。对于悟的光景一节如能契会,则于祖师奇特举止、呵佛骂祖、杀猫斩蛇,皆一一销归,不加骇怪矣。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金刚藏菩萨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必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体,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金刚藏菩萨之问,乃承上文佛说“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一语而来。佛说此语,全就佛性本体而言,谓众生本元俱足佛性、本自现成,无所欠缺之谓也。昔观明星悟道,第一句话即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俱有如来智慧德相”,其意盖亦若此。而金刚藏菩萨代表大众之问,全出自脑筋作用,未达圆觉体用无二之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故曰:“倘众生本来成佛,何以复有无明?倘无明是众生本有,何以说众生本来成佛?若众生本来成佛后起无明,则一切如来何时复生烦恼耶?”其意盖谓众生成佛,复起无明,再为众生,则众生、佛反覆无常,岂非佛亦有轮回生死耶?故提出疑问请佛宣说,以断疑悔。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佛听金刚藏菩萨之问,知其属于脑筋揣摩作用,无明未破,不达本体无二之义。故告之曰:“一切世界所以生灭聚散,一切意念所以循环往复,皆因无明未破。未出轮回、未见自性,而欲用脑筋想像以辨圆觉,则圆觉之性即随同流转矣。譬如目转动而令水摇,眼久空而疑火转,云驶而月似运,舟行而岸若移,此等错觉,正复相似。”“诸旋未息”者,言倘目在动、云尚在驶、舟尚在行,而欲水之不摇、月之不运、岸之不移,尚且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未净,而欲辨圆觉体性,岂有不随之旋转者乎?因此之故,便生“三惑”。“三惑”者:眼翳、空华与虚空自性是也。因眼翳而误执空中有花,因空华而惑于虚空自性,正如因无明而妄有轮回生死,因轮回生死而不解“众生本来成佛”之义,月岸云舟亦复如是,故曰:“三惑”。下文明之。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言若人因眼所幻翳而妄见空中有花,幻翳若除,不可说何时更起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相待”即相对之谓也。虚空譬如佛性,本来便有,亦永不变易;而翳华譬如无明,本无体性,乃相对者。正如上文所说,如梦中人醒时了无所得,故翳、华二法不得与虚空相对待,而无明亦不得与佛性并论也。又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故无明已灭,不可说何时复生无明,因佛性本来圆满,而无明本无体性故也。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言生死、涅槃乃相对者,故有起亦有灭。“妙觉圆照,离于会翳”言妙觉圆照乃绝对者,故非华翳可譬也。当知虚空尚非暂有暂无之体,况如来圆觉无碍,乃虚空平等本性乎?
佛说众生本来成佛,乃亲见本体之言。夫佛性体乃绝对者,非言语所能及,非想像所可知。古人云:“惟证与证者,乃能知之。”香严禅师未悟时,屡乞沩山禅师说破,山曰:“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故佛学非同哲学,哲学惟穷思想作用,佛学贵于实证真知,哲学是相对,佛学是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也。绝对谓之“了义”,相对谓之“不了义”,如生死对涅槃、善对恶、染对净、起对灭、来对去、得对失、取对舍、寂对照、寂而常照对照而常寂、阴对阳、静对动、是对非、四句百非,皆属相对,皆属“不了义”,皆变幻不居,自性中所无,如上文述悟后光景一节所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无起无灭,无去无来”是也。能明相对之理,则可以辨金刚藏问题错误之所在矣。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此节再申明“本来成佛”之旨,言如销金矿一样,金非“销”而有,乃本来便有此金质也,不过将河泥杂质提出,便现本来面目耳。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矣,经无穷时,而金性不坏不杂,故此不应言“本非成就”。盖“销金矿”者不过一种功夫而已,倘无金质,虽销何益?金质本有,则其成就已在未销之前矣。圆觉佛性亦复如是,本自具足,本自现成,故曰:“众生本来成佛。”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此节再申明用脑筋思想测窥则佛性之误,言一切如来妙圆觉心,乃属绝对者,非言语思想之可及,所谓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轮回、非轮回等等,不过是方便假名而已,佛性中本无此等事,亦无此等名也。不用说思惟无法测度佛性不思议境界,就是诸声闻(即小乘)人用断灭六根功夫所圆之境界,虽将身心语言断灭尽,亦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指二乘净缘境界,非无余涅槃)境界,何况用普通思惟心而欲测度“如来圆觉境界”者乎?此等人有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烧着。故以轮回之心生轮回之见,而妄冀能入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也。故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即无始无明)。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净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此节佛斥金刚菩萨发问之不当,言凡脑筋做作之思惟,皆从有心而起,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如同空华,况复用此妄想思惟来辨别揣测佛性境界,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用此虚妄浮心,生诸巧见,妄上加妄,不能领悟圆觉方便,故所问非正问,乃邪问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众生本来成佛”一语,乃如来证入圆觉之第一义谛,发前人之未发。耶教有上帝,婆罗门有大梵天神,回教有阿拉神,其他宗教也皆有其至高无上之“主宰”。独释迦则曰:“众生本来成佛。”佛与众生,平等不二,使人人自尊,人人能证入至究极之圆觉。他教乃于自己脑筋中创造主宰,而反诬自己是此主宰所创造者;而佛则明白宣示,自己便是主宰,更无为汝主宰者。○○禅师云:“但求本心,不假依赖。”佛教与他教立场不同,即在乎此,而佛教之所以超越他教亦在乎此。乃末流所被,精义不彰,一般僧徒多以福田获利为目的,陷于迷信,浅识之流,遂诬佛教为多神教,岂不谬哉?欧西学者以小乘佛学之主张断灭,近于虚无,遂以Buddhism Nihilism名佛法,尤为大谬!佛法以实相为体,断非Nihilism一字可代表佛家之思想也。欲佛教之重兴,惟有揭出世尊本意,发扬大乘经义,方足挽斯歪曲之见解也。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弥勒菩萨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回圈见。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意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弥勒问题意谓:“今得世尊如此大悲开示,使大众分别邪正,深悟轮回之义,开无畏道眼,生决定信心,永断以前一切错误见解,实为希有。但轮回以何为根本?有几种属性?修大乘道有几等差别?入尘劳世间度众生,当设几种教化方便?不可不细加分析,故求佛为宣示。”“分别邪正”者,言能分别大乘与声闻二乘迥异之点也;“无畏道眼”者,言闻大乘教义而不生畏怖退悔也;“圆觉陀罗尼”为深妙无上法门,故曰:“深奥秘密微妙之意义”;“无生忍”者,言佛性无生无灭,如如不动,而能转万物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而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此节阐明轮回之根本,言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因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世界上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起,故而生命,其始则根于“爱”,欲因爱生,爱因欲而发展,互相因果,故生死循环相续。由于恩爱贪欲发展之故,遂有种种追求,追求而不得,则生憎嫉之心,或不择手段以求,造种种恶业,结果堕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饱经痛苦之后,知欲之可厌,于是舍恶乐善,渐次悔过修行,复生于人道,其欲仍在发展之中;久之又知人道爱欲之可厌,于是舍弃尘劳,而乐清净,如老子之主张“清净无为,绝圣弃智”、婆罗门之“清心制欲,求生梵天”、耶教之“求生天国”,不过是属于善之欲望而已,自地狱以至天国,名为六道,皆欲界范围也;至若小乘之修苦、集、灭、道四谛,断六根、六尘,二乘之耽着禅味,外道之修十二门禅,则生于色界四禅天,虽获增上善果,不能超出生死轮回,无法成就圣道。故众生欲脱离生死免于轮回,应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增上善果”者,如《楞严经》云:“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皆因爱念而起,而爱则根源于“业识”,此世界本成、住、坏、空,轮回往复,世界未成以前而业识已有,业识乃无始以来便有,一切众生万类由此业识感召而生,而此业识亦因一切众生物类“共业”感孕而成世界,由于爱欲发展不同之故,感生六道(天、人、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六道轮回构成宇宙万象,此乃佛家之世界观也。另一方面,就佛性之立场观之,则自“无明”以至“宇宙万象”皆属虚妄,皆有成坏轮回,谓之相对;惟佛性永不变易,无坏无杂,方是真实,谓之绝对。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上节既言众生欲免生死轮回,惟有先断贪欲及除爱渴。然则菩萨用种种法门示现世间以度众生,岂非以爱为本乎?曰:“否。”菩萨非以爱为本,乃以慈悲为本,以慈悲令彼众生舍其爱渴。又因欲度众生之故,假借贪欲而入生死世间,此菩萨伟大之处,非二乘所及也。故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华严经》云:“诸大菩萨为众生故,自舍身命,受诸苦毒。”若末世一切众生,能舍欲除爱,发大乘心,修菩萨行,勿馁勿懈,勉力勤求,自有一日打破无明,顿登佛位也。
儒家所发挥之“仁”、耶教所主张之“爱”,皆属善良之情欲而已,惟佛家之慈悲心,乃绝对之德性也。诸佛、菩萨之大慈悲心,与凡夫之慈爱心绝不相同,须明心见性之后,方能显现者也。凡夫之慈爱心,乃发生于极有限之范围中,但绝非纯洁,因其为相对者,故瞬刻迁变,起于第六识之上,不过为一时间感激之产物;诸佛、菩萨之慈悲心,则出自绝对之佛性本体,佛性平等不二,故慈悲心亦平等不二,慈悲所鉴临万事万物皆平等不二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疑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减,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此节言众生贪欲因无明而发展,其发展之程度不同,故显出五性之差别,总不离二障,二障亦各为浅深。何谓二障?一者理障,即所知障,碍正知见,法执是也,一切哲学家皆犯此障;二者事障,即烦恼障,我执是也,一切烦恼及生死轮回,皆因执“我”之故。
云何五性?一、凡夫性。具足二障,发展贪欲,难入佛道。二、二乘性。我执虽破,法执未除,事障虽灭,理障尚存,但能到达声闻、缘觉境界,不能达菩萨境界。三、菩萨性。能发大愿伏此二障,二障已伏,则所余者空执(即无始无明),菩萨功夫即在破此空执,空执已破二障永灭,即可明心见性,入如来微妙圆觉。四、不空性。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佛性,逢善知识授以修行法门,因众生根性互异,所言法门不同,故所证不等,致有顿渐之别,倘得如来最上乘法门,当下直指,则根无大小,皆得成佛。五、阐提性。即外道种姓,皈依邪师,走错路径,不求明心,但趋迷信。今人学佛,每言能见神见鬼、能知休咎等等,以此摇惑人心,妄图供养,皆此类也。众生有为所愚者,然非众生之咎也。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上一节阐明二障五性,乃答弥勒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之问,此节阐明菩萨回入尘劳,设种种方便教化众生,历尽顺逆境界,受诸苦毒,皆所不辞,其唯一目的乃在化令众生成佛,此皆依无始清净愿力。故末世众生,当学菩萨发大乘心,具度己度人大愿,并时时念言:“我今但求明心见性,决定不趋二乘外道。”依愿修行,一旦无明打破,便登佛位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显,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此分阐明轮回根本起于爱欲,爱欲发展不同,故显出五性差别,而为害最大者莫如事、理二障。事障为凡夫所共患,而理障则二乘以及孔、老、西洋哲学家所未除,即法执是也。全篇悉在“求善知识,莫值二乘、外道”一语,良以众生发心修行至为难得,倘遇邪师堕入歧途,则如煮沙为饭,终难成就也。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清净慧菩萨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清净慧菩萨问言,佛所发挥各种妙理,诚闻所未闻,我等今已决信不疑,身心泰然,获益匪浅,但关于众生、菩萨、如来之“随顺觉性”有何差别?请再开示,俾得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佛答言:“所谓圆觉自性者,本来圆满,非属有无起灭,亦无取者证者,故名实相。在此实相之中,唯此为实,余皆虚假,菩萨、众生皆是假名。何以故?因菩萨、众生皆是相对者、幻化者,终归幻灭,无可取证。譬如眼根本来便是,不假他求,性本平等,故无所谓平等者。众生幻化未灭,无明未破,修行功夫不同,故有凡夫、菩萨等差别;倘得如来寂灭随顺,本心已明,达于实相境界,则无所谓寂灭及寂灭者矣。”
“非性性有”者,本无所谓性而其性乃圆满现成之谓也;“循诸性起”者,不循他性而有起灭也。因清净慧问:“所证所得差别渐次?”故佛先破其差别之观念,言实相之中无所谓差别渐次也,次乃解释所以有差别渐次之原因及其境界。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失随顺觉性’。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言一切众生,自无始来妄认有“我”,遂有爱我之念,于顺逆境而起憎爱,耽着五欲,流转沈迷,莫能自拔,皆执我之故也。倘遇善友,示以圆觉性为真,余皆虚妄起灭,其人即知爱念执我,徒自贻劳虑而已。于是乃舍尘劳而乐清净,修小乘法,将劳虑烦恼断尽,我执已破,得达清净境界,此时又因净解为障碍,堕入“法执”,未能自在,故名“凡夫随顺觉性”。
至若菩萨,知见解为碍,乃属法执,于是破除法执,解碍已断,犹住见觉,乃堕“空执”,空执未破,不能见性,故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凡有照有觉者,皆是障碍,因“照”是法执,“觉”是空执故也。上所谓“觉”,乃是脑筋知觉之觉,惟有“常觉不住”,方是圆觉实性。到此境界,无始无明已破,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所存者惟绝对之实相而已,亦无所谓“证与证者”。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空执已破,实相现前,无可再破,诸碍断灭,无灭碍者。一切经典,如以指指示月亮所在之处,若已见月,则指无用处,不能认手指为月亮;已明佛性妙理,则经典亦无用处,不能认经典纸墨文字为佛性也。一切如来用种种方便言说开示菩萨,使悟圆觉,亦复如是,故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常觉不住”者,言佛性本来圆满,不住一切相也,此名“遍随顺”。菩萨已明心见性之后,六根、六尘皆变为佛性,万事万物皆归本体,无二无别,故“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一言以蔽之,皆是佛性,故名“如来随顺觉性”,亦名“不二法门”。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言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倘有不起妄念、不断妄念,住妄想境而不加了知、不辨真实,此人即是见性之人。因明心见性之后,念念不离佛性,故无起灭;念同无念,故不加了知;本来真实,故不消再辨真实也。此人闻说圆觉妙理,即能信解受持而不惊畏,故名为“随顺觉性”。
言佛性能转万物随顺无碍也,与以上所说凡夫及未入地菩萨之随顺觉性不同,后者乃脑筋解悟之觉,非佛性之觉也,故知此人乃善根早植,德本深厚,乃能有如此之成就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此分阐明佛性本无差别渐次,因众生用功不同,故显出凡夫、菩萨、如来各种“随顺觉性”之差别。凡夫破我执而堕法执,未入地菩萨破法执而堕空执,已入地菩萨乃能破空执见佛性,如来则指佛性本体,惟佛性本有,为绝对者,余皆是相对者。见性之后,一切相对者皆为绝对所转而归于本体。
此问题有应注意之点,即随顺觉性根本之差别,凡夫及未入地菩萨之随顺觉性,乃属于见、闻、觉、知作用,而已入地菩萨及如来之随顺觉性则系佛性作用。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威德自在菩萨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威德自在菩萨言:佛广为我等解说“随顺觉性”之分别,使菩萨觉心光明,虽未修习,已先获大益,况勤行乎?然佛国广大,如城有四门,随入一门,皆可抵达,修行方便,亦非一路,愿再广为宣说,俾得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佛言,无上妙觉,遍满十方,一切如来妙法,皆由此本体流出,其性平等。就本体言,修行实无二法;若就方便言,则其法无数无量。归纳起来可分三种,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是也。下文逐次解释此三种修行法门。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奢摩他”者,即寂静之意,又译为“正定”。昔人有译为“止”者,未尽确当,因“止”为四病之一,并非正法,下文普觉问题中,佛曾详细宣示。现不依“止”字解释,欲免众生误解也。
此节言,若诸菩萨能解“悟净圆觉”之理,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则一切举止威仪皆在静中,由根、尘、识所生之妄念烦动已归澄汰,此时便达无始无明境界,继续用功,一旦静慧发生,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得获自在,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皆于中显现,此心即是法界本体,法界不离此心,如镜中像,了了皆是佛性,此种方便名“奢摩他”。就是不起杂念,单用寂静一念往下直看,功夫纯熟,无始无明一破,便是本来面目。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译为“摄念”。言以意根统摄五根,集中其力量向无始无明进攻,一步紧似一步,渐次增进,如土出苗一般,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豁然贯通,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了。此种起幻力量,谓之“未觉幻力”。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是指以意根统摄诸根打破无始无明也。“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者,即将根、尘、识境界皆转为佛性,即六祖所谓“自性众生誓愿度”之谓也。“大悲轻安”者,谓心不散乱也。“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言六根不可破,而无始无明可破,故有不同,然此二者究竟皆属幻化,无始无明一经打破,六根变为佛性,幻相永离,此时无所谓六根,无所谓无始无明,幻相已灭,实相现前,而菩萨之妙行圆矣。此种方便名“三摩钵提”,乃以意根统率五根,直往内看,无明窠臼一破,便见佛性。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禅那”意为“净虑”。言诸菩萨若能解悟净圆觉之理,以净觉心(即脑筋),“不取幻化及诸静相”,言不断六根,不止一念,视由它视,听由它听,动由它动,静由它静,但心里抱定一个念头,了知身心为碍,皆是我执、法执。无知觉明(即无始无明)虽不依诸碍,然落于空执,便是无始无明境界,于是向此处着力,一旦因缘时至叻的一声,无始无明打破,彻天彻地皆是佛性,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虽肉身仍在尘域,而法身自性充满十方,内外无隔打成一片,如器中鍠,声出于外,无有间隔,烦恼、涅槃(即我执、法执)不相阻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达于妙觉随顺寂灭境界。此种境界非他人身心所能及,所谓惟悟与悟者乃能知之,此时回视肉身,如海中一沤、空中一尘,众生、寿命皆为浮想矣。此种方便名为“惮那”,乃六根互用往内察看,触着机缘,豁然贯通便见佛性。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言以上所述三种法门,皆是修圆觉之最好方法,一切如来因此成佛,一切菩萨种种方便,皆不出此三种事业,无论修那一种,皆可以明心见性。倘有人闻此法门,只要修习一刹那功夫,已胜过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鍠。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此分宣说修圆觉三种法门,三种法门虽不同,然皆可明心见性,证悟圆觉境界。举其要点,不外打破无始无明,破除空执,证实相而已。声闻二乘所修法门,如煮沙为饭,无法明心见性,故曰:“有人闻此法门,只须修习一刹那功夫,便胜过声闻二乘万万也。”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辩音菩萨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辩音问意,言世尊示此三种法门甚为希有,但此三种方便,一切菩萨修习时,有无次第分别?请再开示。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佛言,就如来圆觉清净本体而言,本无所谓修习及修习者,但一切菩萨及众生未证圆觉以前,“未觉幻力”修习,此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之分别。“未觉幻力”者,即用一念无明及六根为打破无始无明之武器是也。“定”者,体也;“轮”者,用也。能转万法使归于自性本体,故曰“清净定轮”。依此修习,则可悟入圆觉本体也。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第一种清净定轮名单修奢摩他。言以唯取极静,不随诸幻,以至静力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不起于座,便人涅槃”者,谓当下见性成佛,了生脱死也,如佛在菩提林下所证也。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第二种清净定轮名单修三摩钵提。乃将意根统摄五根,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此时根、尘、识以及一切山河大地、万事万物者变为佛性,皆在圆照定光之中,故曰:“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第三种定轮名单修禅那。一切根、尘、识不加束缚驱遣,独抱一念打破无始无明,便证实相。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第四种定轮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先取至静,以静力破无始无明,并发大悲心度众生是也。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第五种定轮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先由静悟入,而不取静相,用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永出生死。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第六种定轮,先由静慧起,现“未觉幻力”度自性众生,后破无始无明,证圆觉寂灭境界。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也,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第七种定轮,先以至静力扫除杂念,后起清净妙行,度自性众生,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第八种定轮,以至静力打破无始无明,度自性众生,建立法界净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第九种定轮,以至静力,用意根统摄五根,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第十种定轮,以至静力打破无始无明,证圆觉本体,变秽土为净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第十一种定轮,以六根互用变化之力,打破无始无明,证圆觉本体。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第十二种定轮,以六根互用变化之力,转种种境界,前后打破无明而证实相。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第十三种定轮,以六根变化之力度自性众生,复归寂静,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第十四种定轮,以一根统摄五根,以一念统摄万念。打破无始无明,安住自性至静境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第十五种定轮,以六根方便作用,打破无始无明,入于至静寂灭境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第十六种定轮,以六根变化作用,同时藉至静之力,打破无始无明见佛。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第十七种定轮,以六根变化之力,同时超过碍无碍境,打破无始无明证实相。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第十八种定轮,以寂灭力扫除杂念,专一心志,向无明窠臼进攻,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便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第十九种定轮,由寂灭力起诸作用,度自性众生,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第二十种定轮,以寂灭力安住至静,然后起幻力变化以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第廿一种定轮,由寂灭无作自性,起作用度自性众生后,专力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第廿二种定轮,以寂灭力打扫杂念,发生静慧,起诸变化而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第廿三种定轮,以寂灭力,同时得静慧之助,起诸变化而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第廿四种定轮,以寂灭力资于幻用,后以静力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第廿五种定轮,以圆觉慧,直破无始无明,当下见性,无阶段渐次,故曰“圆修”。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名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二十五轮者,菩萨修行之良法也。然此为未觉者方便而说耳,就自性本体言,无修无证,定轮云乎哉?末世众生依未觉幻力修习,则舍此莫从,然须先之以持戒,断之以坚决之心、不拔之志,抱定一轮,即生取辨,少有疑悔,则徒呼负之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轮。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法门,任修一门皆可明心见性,证入圆觉本体,本无渐次,惟众生根器不同,机缘互异,故有二十五轮之别;至若上根顿觉,当下见性,则并法亦不随顺矣,如六祖是也。此二十五轮,轮轮皆可见性,故二十五即一,一即二十五,一经见性,则并一亦无所用之,学者以敲门砖视之可也,其最要学之一点,在于打破无始无明。
昔人有以“止观禅”判此三法门者,未尽合也,盖此三法门任修一门皆可见性,而修止观者,未闻单修“止”即可见性也,未闻单修“观”即可见性也。昔有修止观法师问慧海禅师:“一心三观义如何?”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性,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否?”曰:“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且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请座主子细说看!”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如曾止观?”(《传灯录》)又僧问○○禅师:“如何是一心三观?”师曰:“我当无一心,说甚么是三观?”良以佛性是绝对,不可以心观,可观者非佛性也。观假作空,观空作假,或于空、假中取中道,皆是脑筋作用,自己作怪,不能见佛性也。又明云谷禅师,决志操方,寻登坛受具,阐天台小止观法门,专精修习。法舟济禅师续径山之道,掩关于郡之天宁,师往参叩,呈其所修,舟曰:“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参,流于下乘,岂西来的意耶?学道必以悟心为主。”师悲,即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直令重下疑情。师依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一日受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复请益,乃蒙印可(《梦游集》)。云谷所修,盖即以意根统摄五根,集中一念,于饭碗堕地一顷,无始无明叻的打破,一根既还源,六根尽解脱,看见本来面目,回顾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倘非法舟济师指点,岂有奇特事耶?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净诸业障菩萨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末世众生,谘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净诸业障菩萨言:世尊为我等发挥如是不可思议妙法,使诸大众明白,虽历恒沙劫,勤修种种苦行,不能胜过利用一念以破无始无明,如此妙法得未曾有,深可庆慰。惟此觉心既是本性清净,因何迷闷,使诸众生不入清净圆觉境界?请广为阐明法性妙理,使末世众生得具法眼,不至错认圆觉本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此节佛揭“四相”以示大众,“四相”者,乃至关重要之问题也,一切修行人如不先将“四相”分析清楚,则有误入岐途之虞。一般人解释四相,咸谓四相皆由执我而起,不执着我则此患可除,此皆未明佛之本意也。夫出家人目的在见性成佛,岂仅仅做到不执着你我、不分别六道众生、不要求长寿,便算了事耶?故知如此解释四相非佛本意。古时有一法师讲《金刚经》,讲到“无我相,无人相”乃不要执着你我,下面有一庞居士问:“无我相,谁人讲《金刚经》?无人相,谁人听《金刚经》?”讲者不能答。故知释迦说法,时时提出“四相”以警大众者,乃因此“四相”,当用功时最易被错认为“佛性”故也。兹分别释之如次:
一、 我 相:六根已断,一念不起,但仍有清净之一念在。
二、 人 相:起一念之相。
三、 众生相: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中间是。
四、 寿者相:是前念后念已断,一切思想已绝,空无所有。
《金刚经》说:“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乃指此四种境界俱非佛性也。
此节佛答言:众生修行所以迷闷不入清净觉者,乃因错认“四相”以为自性耳,由于错认前三相故,遂生憎、爱二境,“憎者”憎生死,“爱者”爱涅槃,故修断六根及断一念功夫;其实生死、涅槃皆是虚妄,而断六根一念亦是虚妄,二妄相依,难脱生死;众生在前三相中流转既久,心生厌倦,遂将前念后念一概断尽,把一切思想完全停止,此时空无所有,惟命根尚存,自以为证涅槃矣,其实是堕入第四寿者相境界,即空执是也,故曰“厌流转者,妄见涅槃”,即错认寿者相为涅槃也。因此之故,不能入于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盖因所能入者,非“觉”体故也。就本体而言,并无所谓出入,故前三相之动念与第四相之息念,皆归虚妄迷闷,不能见性。何以故?因有无始无明为之主宰故也。众生无慧根,见、闻、觉、知、根、尘等性,皆为无明所蔽,不能打破,一若人之不自断其生死者然。不独此也,复以其顺逆憎爱之境,滋养无明,因此常在四相中流转,终无成就矣。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絃缓,摄养乖方,微入鍼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然则何谓“我相”乎?“我相”者,指众生修行时心中所“证”之一种境界也,此“证”并非谓证,并非“实证”,乃“误证”也,谓误证“我相”境界以为“自性”也。譬如有人用功之时,停止六根作用,使不为外界事物所影响,此时百骸调适,四肢絃缓,忽忘我身,须用鍼艾刺炙,方觉有此肉体,此种清净舒适境界,其心自以为已证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矣,其实皆是“我相”境界也。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然则“人相”果何如乎?亦是众生修行时所误证之一种境界也。众生初误证“我相”,既而悟“我相”之非“自性”,乃又起一念不复认我,前所证悟皆知非我,俱予遣除,自以为超过一切证者,见“自性”矣,岂知此之境界,悉为人相境界也;其心甚至自以为圆悟涅槃,亦是脑筋思想作用,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然则“众生相”又何如乎?“众生相”者,乃众生修行时,悟我相、人相之非,俱加屏遣,入于二相所不及之境界也。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既云众生,则非我非彼矣。修行者脑筋所能证悟之境,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能及之境,则为“众生相”之境界,所谓“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是也。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然则“寿命相”又何如乎?“寿命相”者,谓众生修行时,屏弃我相、人相、众生相,入于空无所有清净境界,此境界乃一切业智所不能闻见,犹如命根一样,虽然空寂,犹自存续,故曰“寿命相”。盖因前三相既自觉其为尘垢而去之,然此之觉悟,亦未离于尘垢也。如汤销冰,冰已不存,而汤仍在,前三相虽灭而寿命相仍存,所谓“厌流转者,妄见涅槃”是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若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节言末世众生所不能入清净觉者,盖因误认“四相”以为佛性故也。四相不了,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有为”者,有漏是也。修行人若在四相中流转,终属有漏,不能了脱生死而成就圣果;圣果者,“无漏”是也,又名“无为”。佛性无漏,无取无证,乃是“绝对者”;而四相有漏,有取有证,乃是“相对者”。“正法末世”者,言邪见盛行,正法不彰也。盖因一切修行人多误认我相为涅槃,有证有悟,自以为成就矣,岂知认贼作子,家财终不能保也。何以然乎?盖我相未除,有爱有憎,有我爱者,亦爱涅槃,故此时所证之“涅槃相”,皆爱憎所成就也。又有憎我者,则亦憎生死矣,不知爱憎之本身即生死之根也,故名“不解脱”。
然则不解脱果何因乎?曰:“末世众生修道之时,错认脑筋所证境界为‘涅槃’,故未能尽我相根本,有人赞其则生欢喜,便欲济度;有人诽谤其所得者,便生瞋恨。故知我相坚执潜伏根内,支配诸根,如同游戏,不捐间断。”
修道之人若不除我相,则无法入于清净圆觉本体,不能解脱。
若知我相本空,则何有毁誉?有我说法,无有是处,众生、寿命,亦复如是。四相不除,便成四病,以病为法,实可怜愍,虽勤精进,诸病益增,因是之故,不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 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此节言众生未了四相,而欲以脑筋揣测自性及诸佛行处,如此修行有若黑房里捉黑猫,终无成就。更误认自己所证之四相为圆觉境界,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他人胜进便生嫉妒之心,皆因未断我爱之故,故不能入清净圆觉。倘众生希望成道,应勿向脑筋测度,勿求多闻,增长我见,但一心精勤向无始无明用功夫,并先起大勇猛心,集中意念,下必得必断之决心,此时贪瞋、爱慢、谄曲、嫉妒等妄心,对境不生,彼我恩爱皆归寂灭,如此专一用功,必能渐次成就。但必须求善知识指导,方不堕于邪见,若于用功时贪图便宜捷径,别生憎爱之心,则不能入清净觉海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若能归悟刹,先去贪、瞋、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此分佛阐明众生修行时最难通过之四种境界,即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是也。此四种境界,最易被误认为佛性境界,故佛特为阐明之,其义本极明显,而后世之人未能明了,多加曲解,致佛之本意不彰,修行者迷闷难入,良可慨叹。
“我相”者,即我执是也,此之谓“我”,非谓“小我”,乃属“大我”。小乘人将六根断尽,小我已灭,入于大我境界,此时心量扩大,有充满宇宙之象;宋儒所谓“我心宇宙”,西洋哲学及耶教所谓“大我”、“上帝”,婆罗门所谓“梵我”,即“我相”是也,皆我自己脑筋创造也。
“人相”者,即法执是也,起一念破除“我相”是也。
“众生相”者,人、我俱遣,落于第三念,仍未离于法执,所谓“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是也,孔子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书经》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家所谓“太极”,亦即是此境界,即“众生相”是也,二乘人所谓之境界即此境界,较小乘已进一筹,然去佛境界当不远也。
“寿命相”者,即空执是也,我、人、众生相俱不存,犹如命根,空无所有,而尚存续,故名“寿命”。祖师谓“无明窠臼”、“漆黑桶底”,道家所谓“无极”,即此境界也,此相一破,则可见本来自性。
人每谓三教同源,若能了此四相精义,则知三教相隔不啻天渊矣;至西洋哲学家所究,尚不能跳出“我相”范围,尤卑乎其卑矣。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普觉菩萨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相既明,修行不致错走路途,然用功之时弊病极多,仍须明白,方能有进,故普觉菩萨闻佛阐明四相之后,请佛快说禅病,使修行者获大安稳。良以修行用功之时弊病极多,致使行者不能安稳前进,此乃最有经验者所提出之重要问题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见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学者欲明修行弊病,须先亲近明眼善知识,明眼善知识乃悟后之人,故能心不住相,不落二乘境界,虽处尘劳之中,而佛性如如不动,对于修行正途及歧途极为明显,所有弊病无不亲历,学者得其指引,则可获事半功倍之效,故应当不惜身命以供养之。昔石霜楚圆禅师在汾阳善昭禅师处参学,屡遭呵,命操劳役,终不退悔,终证大道,成就正觉,学者宜以为范。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就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融会贯通,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四病就是作、任、止、灭四种。分别阐明如下:
一、作病 修行者为求圆觉佛性,操心太急,用脑筋去揣量测度,或执意修种种善行,心中起一恶思想时,即刻意改作一段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真;观有为空,观空为有;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其实佛性非由造作而得,这是参禅用功时之毛病。
二、任病 修行者知道着意用功,劳而无益,于是一切放任,不求断生死,亦不求证涅槃;任思想起亦好,不亦好;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认为如此便可证圆觉。其实圆觉佛性非由放任而有,此仍是禅病。
三;止病 修行者知道越是放任,妄念越多,于是又将诸念停止,使心境寂然平等,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以为如此便可证圆觉。其实妄念停止,不过是见、闻、觉、知中的净缘,永不能合于佛性,故仍是禅病。
四、灭病 修行者知道妄念虽不起,仍有知有觉,受外境刺激仍能起念,于是索性将一切思想灭尽,无知无觉,根尘俱灭,虚妄永寂,以为如此便可证圆觉,其实是落在无明窠臼中,永难见佛性,故仍是禅病。
修行者若能离此四病,便不误入歧途,最为重要。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已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学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言佛宣示亲近善知识之重要,以此为获得真正修行门径,与避免用功诸病之关键,欲亲近善知识,须先明佛性平等道理,明此道理,则心无憍慢,于善知识所示,方能领受。末世众生所以不得成道,乃因有“无明自他憎爱一切种子”(即无始无明)把佛性遮障,若能明佛性平等之理,则怨亲平等,诸病自除,因佛性中平等不二,无有诸病也。又修此大乘法门时,不仅发心自度,且发心度人,证圆觉之后,则知圆觉中无取无得,故曰“无取觉者”,不住相而度众生,故虽度尽众生,而众生实无度者,如此发心修行,则不堕邪见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此分因普觉问禅病,佛指示欲除禅病,须亲近明眼善知识,欲亲近明眼善知识,须去憍慢嗔恨等心,视善知识为佛出世,生希有难逢之感,然后禅病可除,正道可循。又发度已度人之大心,不住四相,不犯律仪,则可超邪见而证圆觉矣。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圆觉菩萨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圆觉菩萨白佛言:“世尊!既已为我等广说佛性妙理及种种用功之法,实在使我等辈获莫大之利益。现在我等已经开悟,但将来佛灭度后,我等如欲教导众生未悟者修行,应该怎样教法?譬如安居修持及作三种净观(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等行,应怎样修法方合大乘轨则?”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正当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亿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旛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佛示言:“若有众生具大乘性,深信佛所说之真如妙理,欲求明心见性,如在伽蓝中住,则时时皆可参究。有尘缘杂事时亦可用功,随分思察,时时提撕,照我以上所说的去做;倘无尘事,则建立道场,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若佛住世,则正思惟;若佛已灭,则施设佛像,心存目想,如同佛尚在一样。经三七日忏悔,心得轻安,过三七后,亦时时摄念勿懈,一到初夏时,天气渐热,不能出门,则三月安居,先于佛前发愿,修行者经过三期之后,则心得轻安,道力坚固,随往何地,皆无所碍矣。”
入三期修行者,除佛所示方法之外,一切邪道境界,皆应破除,惟照佛所指示者用功。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修奢摩他时,不起杂念,单用至静一念往下直看,功夫成熟无明窠臼打破,便见佛性现前。自一身以至一世界,无非佛性,佛性遍满一世界,此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同于佛性,故曰“皆悉能知”,百千世界,莫不皆然,此乃修奢摩他之情形也。至若外道邪师所言一切境界,皆不可取信。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薰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修三摩钵提时,先要明白诸佛、菩萨皆用般若三昧自修自证,用意根统率五根,单刀直入向内看,功夫成熟无明窠臼叻的打破,便可看见佛性,此为修三摩钵提明心见性之方法。至若外道邪师所说境界,不足取信。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修禅那时,六根并用往内直看,功夫成熟触着机缘,无明窠臼打破,便可明心见性。有由耳根音声而悟道者,有由眼根见色相而悟道者,一根还源则六根皆解脱矣。如香岩闻击竹而明心,灵云见桃花而悟道是也,其他诸根莫不皆然。生、住、灭念皆知落处,行、住、坐、卧不离真如,一头了知则头头无不了知,一念了知则念念无不了知,乃至百千世界一滴之雨,亦皆灼然了知,此修禅那明心见性之法也。参禅用功即是此法,六根还源,佛性现前,便是如来出世。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以上所示三种净观:一、修奢摩他,不起杂念,单用至静一念,往内直看。二、修三摩钵提,用意根统摄五根,向内直看。三、修禅那,是六根并用,向内直看。此三种方法,无论那一种,功夫纯熟触着机缘,皆可悟道,此观不得,复习彼观,不可放弃,终得成就。但末世众生宿业深重,须先忏悔,断除憎爱、嫉妒、谄曲之心,使身心轻安,方能修此三种观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此分佛示圆觉菩萨以教导末世众生修行之法,先结三期,忏悔无始以来宿业,使心身轻安,然后修三种净观,任修一种,皆可成道,无始无明打破,诸障消灭,则佛性现前矣。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贤善首菩萨
于是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最后一分乃流通分也,示此经原委及功德因缘。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佛云此经乃如来最高境界,发挥绝对妙理,故有此了义等名,唯佛乃能宣说,若依此而修,渐次增进,可至佛地。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佛云,此经乃属大乘顿教法门,顿机众生可从此而开悟,但亦能摄渐修众生,一切修此经者无不获益。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此经是顿教经典,所发挥道理与禅宗祖师所发挥者相通,修习此经者再学参禅最易契入。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烦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示大乘经典之功德,修此经者可获明心见性,故其功德实不可思议。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此示持经者之利益。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流通分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 全部终
稽首入于妙神通,大光明藏释迦文。
三昧正受不思议,光严住持佛境界。
是诸众生清净觉,身心寂灭归平等。
圆满十方遍随顺,于不二境现净土。
为诸菩萨演大乘,普令信解以修证。
我今幸逢胜妙法,如获摩尼之至宝。
自利之后欲利他,随文疏释此了义。
见闻悉发菩提心,同入如来大圆觉。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
本文依菩提印经会菩提丛书七十八《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 月溪法师讲述》版本登录、修正部份标点,并校核。欢迎引用流通。
我给企业家讲课,我问,你能让兔子拼命吃草吃成羊吗?你能让羊拼命吃草吃成牛吗?你的企业你不去改命,你天天想拼,兔子想拼成羊这行吗?你拼得比其他兔子肥这个是可能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因果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太重要了,没有因果就没有佛法。就好像高楼一样,没有地基就没有高楼,破坏地基就可以破坏高楼。破坏因果就是破坏佛法,宣扬因果就是建立佛法。因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居士:家里人反对我学佛、拜佛、诵经,怎么办? 法师:遇到这个情况,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你家里的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通常是家里人对佛教有些偏见,认为学佛迷信,会走火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9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我说几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儿子遇到难了,是被冤枉了,他妈妈到五台山来诚诚恳恳地求那是真正的诚恳,母子连心嘛,她对这个儿子特别爱。她朝完五台山回去,问题就解决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8
自古以来,无论是世间的道德还是出世间的宗教都对欲望持否定的态度。传统的宋明理学甚至将欲望和道德完全对立起来,提出灭人欲,存天理的主张。以佛法的观点来看,欲望从伦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别人不是你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陀着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阳下晒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的说:长老!您年纪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吃力劳苦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03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提倡知足,知足者常乐。知足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我们就会有快乐。如果对已经拥有的不知道珍惜,不知道满足,我们的心总是在一种渴求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8
佛法讲因果,其实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还要注意时间这一因素。只要因缘、时间相聚会,则果报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尘,皆离不开此理。俗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苦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话说世间上有左右邻居两家,左边这一家日日吵闹、日日有是非,不但夫妇间、儿女间互相吵闹,有时儿女也会同爸爸妈妈吵闹。吵闹太多,大家都烦了!而他们隔壁的邻居,一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要知道,佛陀看我们人生是最宝贵的。人生怎么样宝贵?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我们有了凡情作祟,人间的平安就没有了,又怎么得到佛陀无上寂静之乐?有烦恼的人把烦恼当成敌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黄石公园的大光谱温泉从前,有一位妙得彼岸菩萨,住在罗陀国。罗陀国的商人每次出海采宝时,都会将这位菩萨请到船上来,希望借助菩萨的力量,平安抵达目的地。后来,菩萨逐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26
生命是无常的,这给我们提供一个改造生命、解脱生命的机会;如果生命是常的,它就是不可改变的东西了。要普度众生,就要从爱护大地的每一粒沙、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苗、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5
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
昌臻法师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有人认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後,功夫才会够用,或是认为念佛资历长的人功夫一定比较好,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念佛是看我们「当下这一念的用心」,并不是看年资和履历表。我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苦修不是痛苦的修行有些学佛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今天学这个,明天修那个,什么都没有精通,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脑子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8
针对网络信众学佛的几句良言2008、12、02网络让我们更方便的了解到一些佛教活动,了解到一些佛法的内容。但是真正想好好学佛,要把佛教当作你生命当中的皈依处,甚至要修行,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4
达真堪布:精进是一种迫切,而不是一种勉强 有的人逃避心特别强,一讲轮回过患,地狱、饿鬼、傍生有如何如何痛苦,就不愿意听,这都是逃避心啊!执着,患得患失!你把轮回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1
宋朝时,宋郊、宋祁兄弟两人,同在太学读书。有一次,遇见一位高僧,能观人相貌,预知吉凶祸福。特为他们兄弟俩人相命说:“小宋今科将高中状元,大宋虽等科甲,但名位不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28
学佛不要贪名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处来做。◎一九七七年三月十五日开示我们学佛的人,要脚踏实地修行,老老实实用功,不要贪图虚名。若是爱好假名,对修道是没有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2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佛学在我国非常的盛行,很多人都会去学佛、拜佛,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拜佛。学佛是为了利益众生、自利利他、离苦得乐的。拜佛是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是为了折服我们的
学佛感应时间:2024-11-11
第六章 生命一、生命的价值我们虽然知道自己的生命并不长久,却沉迷于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为自己带来烦恼,还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苦。我们应该自我反省自问,倒数时光,我们
温暖之家时间:2024-11-08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初三,李世民为庆祝自己的全面胜利,借春节之时宴请文武百官,并命乐工高歌猛奏《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根据多年戎马生涯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于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勇气与责任,玄奘挺身而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事业、国家、民族感到自豪,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是顶峰,也是刀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学佛最大的毛病各位善知识,我们学佛主要不要在佛教里造罪业。如果造了罪业,这就是得不偿失;你在佛教里头,应该立功、立德、立言,不要造罪业。在佛教里头,一天到晚就给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4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禅宗的精神以对生命的智慧有哪些教益?我们可以从禅宗的一些文本和故事中,自然领悟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发展中,我个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有一次,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城的尼拘律园中。当时,佛陀的叔父斛饭王之长子摩诃男来到尼拘律园拜见世尊。抵达后,摩诃男向世尊顶礼问讯,于一旁坐下。摩诃男请示佛陀:‘世尊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请活佛开示,从佛法因果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理解犯太岁和本命年?【嘎玛仁波切答】总体来讲,犯太岁、伤太岁等,是依照道教的说法。藏传佛教里面,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第八章 空与智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宋无德禅师就佛学而言,当一个人把种种罣碍、尘劳和烦恼洗净之后,自己的心智获得自|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因果相续与无常矛盾吗?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2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云月是同,溪山各异,万福万福,是一是二。宋无门和尚禅的本质是示导见性。禅家说,见性成佛。见性是真我的自然流露,不是凡我的放纵与浪漫。禅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达真堪布:在此处所讲的力,是一种真正的究竟的力量以违品不能夺取、不可侵犯叫“力”。我们经常讲“要有愿力”,也经常发愿。但如果经常违背自己的誓言,就说明这个愿没有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0-11
一个青年去寻访住在深山里的智者,想向他请教一些人生问题。“请问大师,在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是生日还是死日?是初恋开始的那一天,还是事业成功的那一天?”青年问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6
1我们念佛人,心里面唯一的愿望是往生西方净土,在没有往生之前,我们这个身体还在人间,我们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要跟大家在一起相处。相处要以什么态度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30
人生本来存在着许多的苦。 面对着接二连三的苦难境地,好似是个急需逃离的不堪,人有时的自我意识会在这个地方慌了手脚。 在人生屡遭苦难的际遇中,假如出现一种很好的感觉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09-29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把财色关过了,修学佛法才算入门。古来大德经常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贪财的,一种好色的。很多人学法学了很久,信佛也信了很多年,始终不知道怎么样修道、怎么样入道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 学佛第一个阶段的收获是法喜充满,这种法喜,不是受外面境界刺激,是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2 法喜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不是外面五欲六尘的刺激。保持自己心清净,能与佛菩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8
感恩是佛学、佛教对信众主张的一种基本生活态度。佛学理义中有报四重恩的教理,即:报佛恩;报父母恩;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感恩一词,也极容易理解,莫说有点文化,即便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