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师讲念佛法门
目次
壹、莲宗源流
莲宗史略
释迦所传之净土法门
印度之净土宗
天亲菩萨造〈愿生论偈〉
净土宗传入中国
三经摘要
净土经典举要
修法
中国莲宗诸祖传略
晋慧远大师
北魏昙鸾大师
唐善导大师
贰、净土之种类(法身、报身)
参、念佛仪式
方法仪式
发愿回向文
十念法
肆、四种念佛
(一)持名念佛(二)观想念佛
(三)观像念佛(四)实相念佛
伍、念佛果报
九品往生
陆、示众
有漏净土
一句佛号
度众生
净土果报
念佛号之力量
难易二道
生西方后之修行情形
生疑城
西方净土一生成佛
行愿之别
宏扬净土
(一)西斋禅师净土诗
(二)永明寿禅师及中峰国师宏净土
(三)彻悟禅师语录
(四)莲池大师宏净土
(五)智者大师
柒、净土释疑
禅净双修
释迦佛及诸佛之净土
参禅生净土与念佛生净土
《维摩经》净土与《六祖坛经》净土(唯心净土、唯物净土;依报净土、正报净土)
捌、修净土错走路途
错认自性弥陀
错发愿
错念经典
错求瑞像
玖、附录
往生传
----------------------------------------
月溪法师讲念佛法门
壹、莲宗源流
莲宗史略
净土宗,亦名莲宗,亦名弥陀教,他力教,发愿念佛,藉佛力而得往生净土之法门也。释迦佛住世时,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说《无量寿经》,又于王舍城为韦提希说《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土往生法门,是为本宗之起源。
佛入灭后九百年,天亲菩萨宗《无量寿经》造〈愿生论偈〉,示五念门修法。印土推为宗师,故本宗以佛说三经及天亲一论为所依本典。
后汉时安息国沙门安世高始译《无量寿经》,吴支谦译《大阿弥陀经》,是为莲宗经典传入中国之始(迨晋朝慧远法师受念佛法门于佛图澄,结莲社于庐山)。然其初,法度未备,传播未广,修者尚寡。
至晋永嘉四年,佛图澄大师由印度来抵长安,提倡净土修行法门,传于道安法师。道安传于慧远法师,慧远法师结莲社于庐山东林寺,专修净业。道俗皈依者极众,有姓名可考者共得一百二十三人,类皆高僧雅士。以莲社十八贤为最着,十八贤者:慧远、慧永(慧远弟子)、慧持(道安弟子)、道生(罗什弟子)、昙顺(同上)、僧睿、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以上五人慧远弟子)、佛陀耶舍、佛陀跋陀罗、刘程之、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以上五人慧远门人)等是也。以慧远为导师,故后世推为中土开宗初祖。
又北魏永平元年,有天竺菩提流支法师者,来中国宏法,译述甚富,亦传净土法门于此地,以授昙鸾法师。鸾着〈天亲菩萨愿生论偈注〉,及〈略论安乐净土义〉,大宏斯旨,推为宗匠。
其后隋大业间,有道绰禅师,在石壁玄中寺读昙鸾碑文,大有所感,弃其宿习,专修净业。讲《观无量寿佛经》将二百席,着〈安乐集〉两卷。
唐贞观时,有善导和尚者,亲与绰师道场,乘受宗义,着〈观经疏〉。阐明他力信心要旨,规定本宗行仪,于是莲宗遂告大成。善公行顶卓绝,诲人不倦,所居之地,屠肆无人过问,其感人之深,化被之广,于斯可见也。迄今念佛法门,仍以善公之教为本。与善公同时,有慈[敏/心]三藏,曾亲至印土求法,归后专宏净土,事迹不彰,影响未广。
接善导之法者,有怀感禅师,亦得念佛三昧,着〈释净土群疑论〉七卷。玄宗时庐山有承远法师者,宏专念之道,创弥陀寺,世称“弥陀和尚”。承远之弟子法照,代宗时为国师,着有〈五会法事赞〉一卷、〈大圣竹林寺记〉一卷。
德宗贞元中,少康法师,深慕善导,专弘净土之教,世称“后善导”,着有〈二十四赞〉一卷、〈瑞应删传〉一卷。
此外有新罗国人憬兴法师着〈大无量寿经速义述文赞〉三卷。元晓法师着〈大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游心安乐道〉一卷。其《无量寿经》之解释,与净影、嘉祥之疏并称,世号“无量寿经四大疏”。
释迦所传之净土法门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但以众生根器不同,故所说法门,有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之别,无非方便众生,自力修持之法。又为方便众生故,又恐凡夫障深慧浅,若修别样法门,皆是竖出三界,恐一生或不能了脱生死,是以特地开出念佛一法。宏扬西方极乐世界,愿人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讲《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最初劝父王净饭,并六万释种往生。
印度之净土宗
印度天亲菩萨着〈往生论〉,提倡净土。
天亲菩萨造〈愿生论偈〉
天亲菩萨,梵名婆薮盘头,意译为天亲。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生后释迦牟尼佛九百年,于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神才俊朗,戒行清高,无可为传。先学毗婆沙义已通,为众讲说,日造一偈,以摄所说义。次第造六百余偈,摄毗婆沙义尽,无能破者,即〈俱舍论偈〉是也。又作〈长行解偈〉,立萨婆多义,随有僻处,以经部义破之,名为〈阿毗达摩俱舍论〉。
法师既遍通十八部义,妙解小乘,执小乘为是,不信大乘,谓摩诃衍非佛所说。后得其兄无著菩萨诲诱,始信大乘,深悔而想,欲割舌以谢罪。兄曰:“汝设割千舌,亦不能灭此罪,汝若欲灭罪,当以此舌解说大乘。”于是师乃广造诸论,以宏阐大乘。瑜伽宗基础之立,即其功绩。
复宗《无量寿经》,造〈愿生论偈〉,示五念门修法,令众生毕竟得生安乐国土。五念门者:(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作愿门;(四)观察门;(五)回向门。五念门乃用身、口、意、智、方便智等五业以修持,用身业礼拜,用口业赞叹,用意业作愿,用智业观察,用方便智业回向。
五念门功夫纯熟,则渐次成就五种功德门,四入一出。五种功德门者:(一)近门;(二)大会众门;(三)宅门;(四)屋门;(五)园林游戏门。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花藏世界,名入第三门;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菩萨入前四门,自利行成就,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愿生论偈〉全名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魏菩提留支译。昙鸾法师之注,文畅义邃,洵足开人正智,起人正信,推为莲宗着述之巨擘,乃净业学人之大导师。惜中国久已失传,清末杨仁山居士求于东瀛,刻以流通。
净土宗传入中国
净土宗经典传入中国甚早,自后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吴支谦译《大阿弥陀经》,以迄宋代,译《无量寿经》者,多至十二种,五存七缺。
三经摘要
《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之誓愿,较胜其他诸佛。故自法藏之因位,及其四十八愿,说明阿弥陀如来与其国土。次述愿往生此国者之心得及其方法。
又刘宋[强-弓]良耶舍、晕摩密多各译《观无量寿佛经》,此经以说往生极乐方法为主,并说十六观。又有依报、正报、假观、真观之区别。
姚秦罗什译《阿弥陀经》,此经专纪法藏此丘誓愿之功能,言由其誓愿所现之阿弥陀,及其极乐国土之庄严。欲往生极乐者,其方法无他,即念佛而已。念佛者,单称佛名,专心念佛之谓也,所谓:“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是也。
净土经典举要
《阿弥陀佛偈》一卷 (第一译) 后汉失译
《后出阿弥陀佛偈》一卷 (第二译) 同上
以上二偈,单赞阿弥陀佛之德及其誓愿。
《无量寿经》二卷 后汉安世高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大阿弥陀经》二卷(内题《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二卷 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曹魏白延译
《无量寿经》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卷(一名《极乐佛土经》) 东晋竺法力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昙摩密多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宝云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大宝积经》中十七、八两卷) 唐菩提流支译
。。。。。。。。。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 宋法贤译
。。。。。。。。。
以上《无量寿经》之译本十二种,五存七缺(有圈者现存),俱说阿弥陀如来之誓愿,较他诸佛更为方便,并述往生此国土者之心得及其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一名《无量寿观经》) 刘宋[强-弓]良耶舍译
。。。。。。。。。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刘宋昙摩密多译
以上《观无量寿佛经》译本二种,俱说十六观修法,乃应身别观。
《阿弥陀经》一卷(又名《无量寿经》) 姚秦罗什译
。。。。。。。。。
《小无量寿佛经》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姚秦罗什译
。。。。。。。。。
以上《阿弥陀经》异译三种。
修法
净土宗经典,虽早传入中土,而修此法门者尚少。至晋永嘉四年,佛图澄由印度来抵长安,提倡净土修行法门,传于弟子道安,道安传于慧远,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结莲社,是为中国净土宗之正式开始。当时入莲社诸公,类皆高僧名士,即世所谓莲社十八贤是也。其名列佛祖统纪者,百二十三人,其不入社而与社有关系者,则有陶潜、谢灵运、范宁等辈。十八贤者:慧远、慧永(慧远弟子)、慧持(道安弟子)、道生(罗什弟子)、昙顺(同上)。僧睿、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以上五人慧远弟子)。佛陀耶舍、佛陀跋陀罗、刘程之、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以上五人慧远门人)是也。
中国莲宗诸祖传略
晋慧远大师
师讳慧远,姓贾,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时道安法师建刹于太行恒山,师往归之,闻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因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安师常临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年二十四,大善讲贯。太元六年,至浔阳,见庐山间旷,可以息心。时师同门慧永禅师,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师学侣漫众,西林隘不可处。永师乃谓请于刺史桓伊更为建刹,号东林,时太元十一年也。于是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莲花,因波随转,分刻昼夜,以为行道之节,主张莲宗,莲风大扇。既而四亡方息心缁侣绝尘信士,闻风不期而至者,凡百二十三人,共结莲社,一意西归。令刘遗民着〈发愿文〉,勒之石。初是大教流行,江东经藏未备,道法无闻。师遣弟子法净、法钦等,远越葱岭,旷岁来还,购诸梵本,并传关中。其时此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言寿命长远。师曰:“佛是至极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乃着〈法性论〉十四篇,以明泥洹常住之旨。什师见而叹曰:“边方未见大经,便阖事理合。经言:‘末代东方有护法菩萨。’钦哉仁者!善宏其道。”昙摩流支入秦,师遣弟子昙邕,请于关中。出十诵律,流传晋国。及佛驮跋陀罗至,师即请出禅数诸经,所有经律,出自庐山,几至百卷。师居东林三十余年,迹不入俗,每送客,常以虎溪为界。领众六时行道,未尝一日暂辍,深信切愿,专志西方,澄心系念,三睹圣相而沉厚不言。后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复睹圣相,既知时至,即语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见之,当生净土矣!”即自制遗戒。至期,端坐入寂,年八十三,即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遗命弟子露骸于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弟子等不忍露骸,与浔阳太守阮侃,奉全身建塔于西岭,谢灵运及宗炳,各立碑以铭遗德。所着有〈庐山集〉十卷行世。唐宣宗大中二年,追谥“辩觉大师”。南唐升元三年,追谥“正觉大师”。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追谥“圆悟大师”,凝寂之塔。
按:远师首创莲社,专宏净业,学行专精,品格超迈。其遣徒求经,聘梵师翻译,对于正教之宏扬,厥功甚伟。后世推为初祖,宜也。至若考寻血脉,则后世净土传承,出于北魏鸾师者为多,不可轩轾先后也。
北魏昙鸾大师(《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师号昙鸾,雁门人。少游五台山,见神迹灵异,因发心出家。读《大集经》,以其词义深密,因为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疾。同行医疗,既而叹曰:“人命危脆,日夕无常。吾闻长年神仙。往往闲出,得是法已,方崇佛教,不亦可乎。”遂往江南陶隐居所,恳求仙术。隐居授以仙经十卷,欣然而还。至洛下,遇三藏菩提留支。鸾问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仙经者乎?”留支曰:“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卒归轮转,曷足贵乎?夫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以《十六观经》授之。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河沙劫量,莫能比也。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观。自行化他,流布弥广。[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又撰〈安乐集〉两卷传于世。]
魏主重之,号为神鸾。勒住并川大寺,晚移漪州。兴和四年,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唱佛,西向稽颡而终。在寺者,俱见幡华幢盖,自西而来。天乐盈空,良久乃已。[事闻于朝,敕葬汾西文谷,建塔立碑。]
按:莲宗以三经一论为宗要,所谓论者,即天亲菩萨所造〈往生论〉是也。鸾师为之注,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盆托出。又着有〈略论安乐净土义〉,词简义赅,诚莲宗述着之巨擘。再传至善导大师,莲宗遂告大成。其功实与远师媲美,影响后世尤大。鸾师虽未被推为祖,实不祧之祖也。
唐善导大师
师讳善导,不详其所出,人皆称善导和尚,云是阿弥陀佛化身,赞其净行之伟也。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旋至京师,激发四众。每入室,长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则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未尝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好食供众,粗恶自奉。所有[贝亲]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修营塔寺,燃灯续明。]道俗从其化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三昧生净土者,不可纪述。
或问念佛生净土耶?导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其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或问何故不令人作观,直遣专称名号耶?答曰:“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又作临终正念文曰:“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众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见闻佛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臭弊之衣,得换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恋着。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及问候人,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语,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之语。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得同声念佛,助其往生。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往生。无疑矣。(多见世人,平时念佛,发愿求生,甚是勤奉。及至临终,却又怕死,都不说往生之事)。死门事大,必须自家着力始得,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师自念佛时,若有一光明自口出。所居之地,屠肆无人过问。忽一日谓人曰:“吾将西归。”,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乐。”祝已而逝。唐高宗赐寺额曰“光明”云。
按:导师不教人作观,但教专称名号,故理浅易修。愚夫愚妇,皆能修持,最收普及之效。其教简捷明了,临终正念文,刻切指陈。可谓慈心太切矣!又创仪赞。净土宗日益完备,实中兴之祖也。有纪其临终登寺前柳树投身而死者,此其信徒之事,讹传为师耳。蒋着《中国佛学史》论之甚详,可考也。
贰、净土之种类
净土分为四种
自性法身净土,是遍满十方,东西南北无所不在,即常寂光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是报身净土。是指定西方,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净报所感。又如东方满月世界净土,是药师佛十二大愿净报所感。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秽土,是我们共业所感。不论生西方极乐世界,或生东方满月世界,娑婆世界,皆须再修行直至明心见性,方生常寂光净土。所以只有常寂光净土,是最后的净土、绝对的净土,其余皆是相对的净土。不过生西方极乐世界及东方满月世界之人,只有清净快乐,没有烦恼。而且是不退转的,不论迟早,一定可进入常寂光净土。而秽土世界之人,则受种种烦恼,而且容易退转,生常寂光净土自然较难。但是你如果行愿坚强,功夫卓绝。一悟即登佛地,则不必经过东西两世界,直接便生常寂光净土了。诸如禅宗各悟道祖师,皆是由秽土直登常寂光净土,无须求生西方,便可证明。至若智者大师临终发愿求生西方、玄奘三藏临终求生兜率天,可见并未直接证入常寂光净土,故须多此一举。但智者、玄奘皆行愿卓绝,其最后必能证常寂光净土,则可断言也。
参、念佛仪式
方法仪式
如清闲助志者,每日早晚盥手焚香,先诵《阿弥陀经》一卷、〈往生咒〉三遍(焚香之火切戒向[穴/土/黾]内取)。再能加诵《金刚经》大忏悔文及一切大乘经典,更好。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十遍)
南无阿弥陀佛(或五百声、千声,以至万声。愈多愈好,但勿勉强)
南无观世音菩萨(十遍)
南无大势至菩萨(十遍)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十遍)
发愿回向文(慈云忏主作,或念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亦可,面对西方虔心诵念)
弟子某某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来,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极乐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十念法(世事烦杂,不能如前奉持,可行此法。久久专切。亦得往生)
每日清晨服饰之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之长短。不限佛数。气极为度。其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连屈不断。意在借气束心。令心不敬。念毕。亦必发愿回向。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肆、四种念佛
(一)持名念佛出《阿弥陀经》。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二)观相念佛观相念佛,身对佛相,口念佛名,意观想着阿弥陀佛的相。不论纸画木刻泥塑铜铸,供着那样相就观那样相。身口意三业相应,阿弥陀佛身口意三密加持,曰“观想念佛”。
(三)观想念佛观想念佛,就是修十六妙观。初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总观、七华座、八像观、九佛身、十观音、十一势至、十二普观、十三杂观、十四上品三、十五中品三、十六下品三。
(四)实相念佛实相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心中散乱,证凡圣同居土;念到一心不乱,证方便有余土;念到身心两忘,佛念皆空,一无所有,证实报庄严土,是为分证。到此境界,是无记忆空,不是自性弥陀。再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向无记忆空那里,将第二句弥陀佛名号追第一句,将第三句追第二句,将第四句追第三句。如是次第,二十、三十、四十、一百、二百句追下去念,无记忆空的无明一破,便见自性法身阿弥陀佛,证常寂光净土,是为满证。即经中所说:“净念相继,得三摩地,证无生忍。”
伍、念佛果报
九品往生
问:常斋念佛的人,与五逆十恶的人,生在西方是否一样?
答:有品级的,不是一样。
问:请将生在西方的品级说说。
答:往生西方分为九品,如左:
(一)上品上生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种众生,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念佛、法、僧、戒、天、施),回向发愿,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
(二)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乘,不谤大乘。
(三)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回向往生,七日见佛。
(四)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回向往生。
(五)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斋,一日一夜持沙弥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回向往生。
(六)中品下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极乐,发愿回向往生。
(七)下品上生作众恶业,不诽谤方等经典。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经典名字,回向往生。七七日乃见观世音及大势至。
(八)下品中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盗戒,不净说法,应堕地狱。命欲终时,遇善知识,赞说净土,回向往生。六劫乃见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
(九)下品下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其诸不善],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说法安慰,教令念佛。具足十念,回向往生。满十二大劫,乃见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人间一百年为西方一昼夜,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
陆、示众
有漏净土
依有漏心变作之净土也。据〈群疑论〉谓阿弥陀佛之净土,虽由佛之无漏心变现而为无漏。然凡夫之心为有漏,故不得直生彼无漏之净土。但于佛所变之无漏净土上,由自己之有漏心,变作似无漏之净土而往生。其中云:“申言之,即极乐土者。就佛之本土而论,为无漏之净土;就凡夫之所变及受用而论,不免即为有漏之净土也。”此准于唯识家之法相而判之。
一句佛号
天亲〈往生论〉云:“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以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一)器世间清净,(二)众生世间清净。”换言之,即是整个相对宇宙清净。由相对入于绝对,相对净土变为绝对净土。
度众生
〈往生论〉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净土果报
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
念佛号之力量
《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是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是名下品下生者。
难易二道
谓难行道与易行道也。龙树所立之名目,初地至不退位有二道,自力修行勤苦而后渐达佛位之困难,以如陆路步行之苦,故称之为难行道。反之以信力方便之念佛,得速至佛位之他力道,恰如水道乘船,无何等苦痛而乐,是名易行道。见〈净土十疑论〉。
生西方后之修行情形
修行净土法门者,已生西方,并非成佛,仍须修行。但在西方所修之法门,并非念佛,乃听讲经及参禅(出《大阿弥陀经》)。
生疑城
修净土者,信心不固,常自狐疑,死后生于疑城。疑城乃出《大阿弥陀经》,弥陀净土之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名为懈慢界,亦曰胎生,边地,即疑城胎生。真门自力念佛人所生之处。懈慢,为懈慢界。要门诸行往生人所入之土。
西方净土一生成佛
修净土已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弥陀教导,决定一生可以成佛。《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
行愿之别
生在西方品位高下,全视自己行力。能否生西方,全视自己愿力。每天念佛千万声,如不发愿,则不能生西方,只能得福报。如每天只念十百声,发愿生西,仍能生西方。中峰禅师云:“有行无愿,决不往生;有愿无行,愿是虚设。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善导观经疏》云:“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
宏扬净土
(一)西斋禅师净土诗(查西斋净土诗)
西斋禅师参禅未悟,改修净土,非悟后再修净土也。其所作净土诗,皆非悟后语气。
(二)永明寿禅师及中峰禅师宏净土
永明寿禅师,悟道后兼宏净土,非修净土也(参考《指月录》)。中峰参高峰,明心见性后兼宏净土,以利益众生,非修净土也。人或误其悟后再修净土,非也。已明心见性,则一悟永悟,无须再修。(参考《中峰广录》)。
(三)彻悟禅师语录(查《梦东禅师语录》)
彻悟初参禅未悟,后改修净土。其语录皆是提倡净土,其净土诗及开示,乃采古祖师禅语附会净土者,崇净土而谤禅宗。其实修禅修净,俱是释迦所传大乘法门,不可故为轩轾,使后人生门户之见也。
(四)莲池大师宏净土
莲池先修禅未悟,改修净上,虽宏净土,仍赞禅宗。其学行品格高超,实不可多得(参考《云栖法汇》)。
(五)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修止观法门,未明心见性,故临终求生西方。非明心见性后,再修净土也。
柒、净土释疑
禅净双修(《问答录》五二页)
问:祖师语录,参禅就参禅,并无又参禅又念佛之说,后人倒乱是非。如中峰禅师参高峰禅师,悟道后随机说法,喜参禅者教彼参禅,喜念佛者亦随机阐扬净土,其本人并未修净土,语在《中峰广录》中。如莲池大师先修禅,因未悟,其临终之遗嘱言:我实未悟,因到北京参遍融禅师后,改修净土,语在《云栖法汇》。
答:以上之辨问不错。
释迦佛及诸佛之净土
见性后,自性遍满十方,充塞宇宙。既言十方……
问:修行明心见性证悟后,将来肉体死了,生东方净土?或生西方净土?如释迦佛、达磨、六祖、百丈、临济、马祖,古今证道人肉体死了,他是在什么地方?又在西方修行见性后,还生那一方?
答:见性后,自性遍满十方,充塞宇宙。既言十方,则东方西方皆在其内,自性所在之遍满虚空,是常寂光净土,即法身之真净土;至东方西方等,乃报身净土,即假净土。报土者,如我们娑婆世界秽报之不净土。报土者,有成住坏空。净报秽报皆假。如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成,如东方净土是药师佛十二大愿所成,如我娑婆秽土是我们众生业力所成。有成必有坏,是相对的。常寂光净土是绝对的。自性比太阳,太阳光明一照,遍满虚空,遍满虚空比常寂光净土,有自性即有常寂光净土,有常寂光净土即有自性,是一非二,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无成无坏的;古今证道的人,见自性后,自性遍满虚空,无所不在,还有什么地方分别?肉体死活与自性了不相干。在西方见性后,与在此土见性无二无别。
《弥陀经》云:“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悉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参禅净土与念佛净土
参禅明心见性,当下见自性,自性遍满十方净土。
问:祖师语录中,迦叶、阿难、马鸣、龙树、达磨、五祖、六祖、百丈、马祖等千百人皆是证道的人,未曾说过“我是某人化身、某人应世”种种的神话,或说“我死了生于东方、西方”。
又问:假如有一人证道后,发愿生西方或东方否?
答:自古及今悟道的人,当下见自性,自性遍满十方净土,自性遍满虚空,净土亦遍满虚空。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世界,都在自性之内,都在净土之内。这个净土是指“法身净土”,叫“常寂光净土”,我今设一比喻,喻如中国。北平如西方世界净土,南京如东方世界净土。西方、东方之净土叫作“报身净土”。报身净土者是私有的,如同娑婆世界是业报之秽土,痛苦甚多,西方、东方及他方净报之净土无痛苦。净报之净土亦非法身真净土。在净报之净土修到见性之后,自性法身始生法身净土。法身净土喻如太阳,太阳一照,则十方世界皆见。故见性后,则生东、生西尽成两头话,两不相干了。娑婆世界、东方、西方、他方世界中,有见自性者,其所证的法身净土,乃是一般无二的。净土分为四种:“常寂光净土”,如太阳之光,遍满虚空,十方世界皆有,是真净土,又叫“法身净土”;“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三种净土是“报身净土”,是净报报身得来。如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业报得来的秽土一样。我们这个秽土是假的,那三个报身净土亦是假的,那三个净土东方、西方、十方世界皆有。四种者,一真三假。假如见自性后,则不受后有,所言“某人化身、某人应世”,乃是世俗谬说神话,一人说假,万人传真也。
念佛是生西方净土,参禅证悟者,当下便生常寂光净土,将秽土变为净土,将肉身变为法身。念佛者,须死后才生西方净土。
《维摩经》净土与《六祖坛经》净土(唯心净土、唯物净土;依报净土、正报净土)
《维摩经》中所说净土,乃法身净土;《坛经》所讲净土,亦法身净土。禅宗祖师所讲者亦是一样。法身净土,即“唯心净土”;报身净土,乃“唯物净土”。法身弥陀,指阿弥陀佛的自性,与诸佛自性及我们的自性无异;报身弥陀,指报身净土的丈六金身。“依报净土”,是报身净土;“正报净土”,是法身净土。
捌、修净土错走路途
错认自性弥陀
念佛之念,从见闻觉知起,非从佛性起。念佛功夫纯熟,一心不乱,人法双忘,已具精进功夫,乃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见自性弥陀,不可错认自性弥陀忘。
错发愿
念佛修净土者,发愿求生西方,才是正当。其余如发愿求生兜率天,皆非正理。世俗之人,或女者求来生为男,男者求来生出家,或做大护法等等,皆错误。有为求家宅平安,人口清吉,功名富贵,而念佛者,乃大错。念佛最后目的,在成佛度众生。
错念经典
修净土以念佛为正,以念经为辅助。念经典应念佛说经典,不可念伪经。如《高王经》、《寿生经》、《妙沙经》、《血盆经》、《土地经》、《太阳经》、《解冤经》等,皆后人伪造,不可念。
错求瑞相
诚心念佛,工夫纯熟,自生瑞相,不可用心着意强求。每见念佛者,着意求瑞相,用脑筋过度,发神经病者,宜戒之。
玖、附录
往生传
沙门往生类
O远祖师
晋,慧远,雁门楼烦人,博综六经,尤善庄老。闻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间旷,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殿,名曰“神运”。以慧永先住西林,故远所居号“东林”焉。远住东林三十年,迹不入俗,克志西方。高僧钜儒,凡百四十人,共为净社。莲漏六时,禅诵不辍,澄心系想。三睹圣相而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升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在佛之侧,揖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耶?”既如时至,谓门人曰:“吾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当生净土必矣。”至期,端坐入寂,时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赞曰:“晋以前,净土之旨,虽闻于震旦,而弘阐力行,俾家喻户晓,则自远师始。故万代而下,净业弟子,推师为始祖,可谓释迦再说西方,弥陀现身东土者也,厥功顾不伟欤。予昔游卢山,酌虎溪之泉,瞻三笑之堂,徘徊十八贤之遗迹,见其规模弘远,足称万僧之居,而殿阁尘埃,钟鼓阗寂。寥寥然户异其扃,室殊其爨矣。哲人云亡,芳躅无继,嗟夫!”
O慧永
晋,慧永,河内人,十二出家,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太元初,驻钖底山。刺史陶范,舍宅为西林以居之。绝志尘嚣,标心安养。后义抚十年示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惊问,答曰:“佛来迎我。”言讫而化,异香七日方灭。唐玄宗追谥“觉寂大师”。
赞曰:“永初入道,与远师伯仲,而创净社以为万世法,亦远祖而永宗矣。”
自后庐山十八大贤,百三十二一诸往生辈,不能悉录。姑载一二如左。
○昙顺
晋,昙顺,黄龙人。幼从罗什法师讲释群经,什叹曰:“此子奇器也。”后入庐山修净业,时宁蛮校尉刘遵孝,创寺江陵,延顺经始,盛弘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别众坐逝,异香满室焉。
○僧睿
晋,僧睿,冀州人。游学诸方,远历天竺。还关中,从罗什法师禀受经义后,预庐山莲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众曰:“吾将行矣。”面西合掌而化。众见睿榻前一金莲花,倏尔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昙恒
晋,昙恒,河东人。童儒依远公出家,内外典籍,无不贯通。自入庐山,专志念佛。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
○道昺
晋,道昺,颖川人。幼师远公,通经律,言与行合,念佛三昧,究心无间。[究心念佛三昧,日夜无间。]义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谒敬,请绍远师之席,众咸宗仰。元嘉十二年,集众念佛,就座而化。
赞曰:“言行合一,所谓心口二俱念佛者也。听其言则是,稽其行则非,而欲冀往生,将谁欺乎?”
○昙诜
晋,昙诜,广陵人。幼师远公,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经》行于世。元嘉十七年,趺坐念佛而逝。
○道敬
晋,道敬,琅琅人。祖凝之刺江州[祖凝之为江州刺史],因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笃志念佛,蚤夜弗替。宋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
赞曰:“冲年高才,鲜不自恃,而笃志念佛,非宿植净因者乎?今沙弥略涉经论,我慢放逸,白首而无归,不得已而谈西方,晚矣!”
○佛驮跋陀罗
晋,佛卧跋陀罗,此云“觉贤”,迦维卫国人,甘露饭王之裔也。年十六,博学群经,深达禅律。姚秦沙门智严至西域,要师达长安,演法东宫,与罗什法师上下论议。后以悬指海舶遭摈,入庐山预远公莲社,译出《观佛三昧》诸经。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
○僧济
晋,僧济,入庐山从远公学。远叹曰:“绍隆大法,其在尔乎?”后疾笃,诚期净土。远遗烛一枝曰:“汝可运心安养。”济执烛凭几,停想无乱。又集众诵净土经。五更,济以烛授弟子元弼,令随众行道。顷之,觉自秉一烛,乘空而行,见阿弥陀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忽然而觉,且悲且慰,自省四大,了无疾苦。明夕,忽起立,自逆虚空,只有所见,须臾还卧,容色愉悦,谓傍人曰:“无疾苦,吾行矣。”右胁而逝。时方炎暑,三日而体不变,异香郁然。
赞曰:“济以圣师指示而生净土,然则临终助念,孰曰无功乎?而留龛溽暑,体发异香,梵行之精坚验矣。”
○慧恭
晋,慧恭,豫章酆城人,与慧兰、僧光等同学。兰、光系念净土,临终皆有奇应。又五年,恭病笃,雨泪叩头,誓心安养,念不少间,见阿弥陀佛,以金台前迎,恭乘其上。又见兰等于台上光明中告曰:“长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胜喜慰,恨五浊淹延,相依之晚矣。”恭欣然奋迅而逝。
○慧虔
晋,慧虔,少出家,戒行精确。义熙年中,投山阴嘉祥寺,苦身率众。后寝疾,属想安养,祈诚观音。北寺有净严尼者,宿德笃行,夜梦观音从西郭门入,清辉妙状,光映日月,幢幡华盖,七宝庄严,尼惊异作礼,问大士何往?答云:“往嘉祥迎虔公耳。”虔疾虽困,神色如常,侍者皆闻异香,泊然而化。
赞曰:“临终见佛,或疑纯是自己想心。今他人亦见之,何也?当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慎哉言乎!”
○僧显
晋,竺僧显,南游江左,遇疾,属缘西方,虔苦不替,见阿弥陀佛,光照己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为傍人说所见,并陈诫因果,辞意剀切。明晨,端坐而化。
赞曰:“懈怠比丘,遇有疾则曰:‘吾力且惫,待平复已,然后念佛。’不知念佛为度老病,有疾念佛,今正是时,而显以念力,既愈其疾,复得往生。贤哉!”
○慧通
晋,慧通,从凉州慧绍禅师咨受禅法,祈心安养。微疾,于禅定中,见一人形葛端严,语通云:“良时至矣。”俄而,阿弥陀佛光明烨然。定起,以告同学,安然而化,异香三日乃歇。
○法琳
晋,法琳,临那人,专精戒品,止成都灵建寺修净业。常持《弥陀》、《观音》二经,转诵之时,辄见一伟貌沙门,屹然在前。建武二年,寝疾,注念西方,礼忏不息,见诸贤圣皆集空中,合掌而逝。
赞曰:“琳诵经有沙门现前,盖诚感耳,无足为异。其生西方,不系乎是。修净业者,毋取相希慕焉。”
○昙鉴
宋,昙鉴,平生片善,回向西方,誓愿见佛。一日定中见阿弥陀佛,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浴汝心念,及汝身口,皆悉严净。”又于瓶中出莲花一枝授之。定起,乃与寺僧叙别。夜渐深,独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弥声其厉,及明,弟子依常问讯,趺坐不动。就而视之,逝矣。
○僧柔
齐,僧柔,学方等诸经,惟以净业为怀。卒之日,见化佛千数,室内外俱闻异香,西向敬礼而化。
○慧光
齐,慧光,居洛阳,着《华严》、《涅槃》、《十地》等疏,妙尽权实之旨。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归安养而已。”已而,净土化佛充满虚空。光曰:“唯愿我佛摄受,遂我本愿。”即弹指罄咳,言气俱尽。
赞曰:“天多欲乐,兼有女人,非解脱处。古谓:‘假饶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归去来。’是以赞净土者,谓上品即登彼岸,下生犹胜天宫。今光于命尽之际,而详审坚固所愿确然,可谓明且勇矣。”
○慧进
齐,慧进,居高座寺,誓诵《法华》,造经百部,愿回此业,得至安养。后闻空中告曰:“汝愿已足,必得往生。”无病而逝。
○道珍
梁,道珍,住庐山修净业。梦有人乘船海中,问之,云:“往阿弥陀佛国。”珍乞随行。船人云:“汝未营浴室及诵《弥陀经》,未可也。”觉而浴僧诵经,历年不辍。忽房内池面,降白银台,因默记其事,书经函中。命尽之夕,半山以上如烈火千炬,交相辉映。邑人遥见,谓是诸王礼觐。及旦,乃闻珍卒。后检经函,如珍瑞应,宜生净土久矣。
赞曰:“远公三观圣相而不言,珍公池降银台而默记,古德之厚重类如此。彼浅丈夫者,缕有少异,晓晓自鸣。小则失其所有,大则增其魔事矣。可弗慎诸!”
○神鸾
后魏,昙鸾,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而性嗜长生,受陶隐君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乃问曰:“佛有长生不死术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观经》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修净业。寒暑疾痛,曾无少懈,魏主号为神鸾。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念佛,西向稽颡而终。众闻天乐自西而来,良久乃已。
赞曰:“黄冠者恒言曰:‘释氏有死,神仙长生。’今支公谓佛有长生,仙无长生,此论痛快简当,高出千古。浅法师舍伪归真,如脱敝屣,岂非宿有正因者哉!”
○智者大师
隋,智顗,号智者大师,颖川人。孩幼之时,见像即礼,逢僧必拜。十八,出家于果愿寺。后礼慧思禅师,弘法缘毕。在剡东石城寺,将入灭,谓弟子曰:“吾知命在此,不复前进,辍斤绝弦于今日矣。”唱观《无量寿佛经》题竟,复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见。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慧薰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矣。”智朗请云:“未审大师证入何位?没此何生?”师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言讫,唱三宝名,如入三昧。
赞曰:“大师道德崇重,一家教观,万代宗仰。而舍寿之际,惟西方是归。乃至疏《观经》,着《十疑论》,恒于此谆谆焉,意可知矣。或曰:‘疏称心观为宗,净土其非实欤?’噫!大师谓约心观佛,不谓无佛。如其无佛,心观何施?正报既然,依报亦尔,学台教者审之。”
○法喜
隋,法喜,常行方等忏法。忽一雉来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师当往生净土,岂偿汝命。”后于病中,发愿以一生行业回[回]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见佛菩萨来迎,端坐而化。
赞曰:“经称:‘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喜恶得以生净土,不偿雉命,良由一生净土,永绝轮回,因缘何从而得会遇。若其忍悟无生,入尘利物,纵有报偿,则所谓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者矣。岂与凡夫六道等耶!”
○灌顶
隋,灌顶,章安人,智者大师弟子也。日以念佛为事,临终室有异香,遗诚弟子竟,忽起合掌,称阿弥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慧成
隋,慧成,居枝江,诵《弥陀经》,修西方观。三十年常坐不卧,每入定,见净土莲台宝树。临终之夕,人梦成坐莲花,隐隐西去。
○道喻
隋,道喻,居开觉寺,念阿弥陀佛,日夜不废,造像仅三寸。后于定中见佛,谓曰:“汝造我像,何太小耶?”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见佛身遍满虚空,告曰:“汝当澡浴清净,明星出时,我来迎汝。”至时,果见佛来迎,光明满室,遂坐而化。
赞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然则心秽即秽,心净即净。审矣!而喻见一佛遍空,前僧柔、慧光见多佛遍空。盖一即多,多即一,非有优劣也。”
○智舜
隋,智舜,入卢山踵远师净业。大业初,讲《观经》毕,即示疾。见鹦鹉、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慧海
隋,慧海,住江都安乐寺,善经论,精诚念佛。有僧道诠者,至自齐州,赍阿弥陀佛像,微妙工巧,世所未有。问之,则云:“此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乘空往彼安乐世界,图绘而来。”海感庆逢遇,虔笃礼敬,乃睹神光灿烁。于是模写恳苦,愿生彼国。后微疾,夜忽起,依常面西礼竟,跏趺至晓而逝,俨然如生。
赞曰:“极乐世界,过此十万亿佛土,亦非乘空所可到者。慧海之精诚感佛,彼道铨,安知非净土之贤圣乎?”
○法智
隋,法智,髫年出家,晚岁闻径直之门莫如念佛,乃谓人曰:“我闻经言,犯一吉罗,历一中劫地狱可信。”又言:“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则未之信。”有明者示云:“汝大邪见!俱是佛言,何得不信?”遂于国清寺兜率台昼夜精勤念佛。忽辞道俗云:“某生西方去也。”中夜,无疾而化。时有金色光明,照数百里。江上渔人谓是天晓,迟久方明,始知智之往生云。
赞曰:“佛云:‘吾言如蜜,中边皆甜,悉宜信受。’是故信少恶入地狱,而不信一念生西方,此诚可谓邪见矣。近世喜持咒者,见陀罗尼所说功德,能易山海,役鬼神,满种种求愿,则跃然而信。见净土所说功德,能直入圣阶。立超三界,则恬然不介意,其为邪见等耳。可慨也夫!”
○善导和尚
唐,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激发四众。每入室,互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出则为人演说净土,三十余年,不曾睡眠。好食送厨,粗恶自奉。凡有衬施,用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修营塔寺,燃灯续明。三依瓶钵,不使人持,行不共众,恐谈世事。从其化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莫能纪述。或问:“念佛生净土耶?”师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其〈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忽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我今不失正念,往生净土。”言已,投身而逝。高宗皇帝知其事,赐寺额曰“光明”云。
赞曰:“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脱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
○智钦
唐,智钦,专习禅业,又礼念万五千佛名,乃至百遍。后于柳州阿育王塔前,燃一臂求生净土。弟子僧护,夜半见庭前光照异常,因问何人秉炬,凡三问,空中声曰:“来迎钦禅师耳。”护急启[窗/心],见佛身光明,幡华宝盖,满虚空中,钦随佛冉冉而去。
赞曰:“烧身烧臂,大乘经中屡开,然此得忍大士所为,非初心境界也。求西方者,当学钦公之习禅礼佛,不必效其燃臂。若能用燃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恶习,则所燃亦多矣。古云:‘善学柳下惠。’不其然欤!”
○五会法师
唐,法照,大历一年,止衡州云峰寺。慈忍戒定,为时所宗。尝于钵内睹五色云,有梵刹曰大圣竹林寺。后诣五台,见异光,果得竹林寺。入讲堂,则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万众围绕而为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未审修何法门?”文殊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种智。”又问:“当云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毋令断绝,决定往生。”后腊月朔,在华严院净业道场,方忆二大士记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见梵僧佛陀波利谓曰:“汝华台已就,后三年华开矣。”至期。谓众曰:“吾行矣。”端坐而逝。师尝于湖东寺开五会念佛,感祥云宝阁,睹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虚空。又于并州五会念佛,感代宗皇帝宫中闻念佛声,遣使追寻,乃见师劝化之盛。遂诏入京,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法师”。
赞曰:“感梦于前,观境于后,其可信明矣。然则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文殊口授也,顾不足信欤。三载之前,花台预就,所谓信心才起,莲[芷/(止止)]标名。随其勤惰而或鲜或萎。又不足信欤。噫!冥现灵踪,预符圣记。化行五会,音彻九重,岂非乘悲愿而生者哉。”
○台岩康法师
唐,少康,缙云仙都人。十五,通《法华》、《楞严》。贞元中,因诣洛阳白马寺,见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则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师祝曰:“若于净土有缘,当更放光。”言已。光明闪烁。师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遂至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见遗像升空。谓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乃适新定,乞钱诱小儿念佛,念佛一声,与钱一文。年余,无少长贵贱,见师者,皆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满道路。又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每升座,高声唱佛,众见一佛从其口出,十声则有十佛。师曰:“汝见佛者,必得往生。”时众数千,有不见者,悲伤自责,因倍精进。后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嘱道俗曰:“当于净土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见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而逝。塔于台岩,号“台岩法师”。
赞曰:“或疑佛从口出,似涉怪异。噫!世尊逢醉象时,手五指端,出金光狮子。其言曰:‘我何有心于御象哉!以找无量劫来,修慈忍力,自然而有狮子现焉。我亦不知也。’今康公现佛,亦无量劫来皈敬之所致耳,何怪之有?世有魔师,教人黑夜习坐,于香烟上,注观佛现,以为感应。较此邪正,实霄壤焉!修净业者。不可不辨。”
○自觉
唐,自觉,住真州,常发愿,愿因观音得见阿弥陀佛。于是铸观音像,高四十九尺。既成,祝愿。夜三更,忽有金光二道,阿弥陀佛自光中而下,二大士左右随之。佛垂手摩觉顶曰:“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孰不如愿。”后十一年二月望夕,见一人形似天王,云间现身谓觉曰:“安养之期至矣。”即于观音像前趺坐而化。
王臣往生类
○乌苌国王
乌苌国王,万机之暇,雅好佛法。尝谓侍臣曰:“朕为国王,虽享福乐,不免无常,闻西方净土,可以栖神,朕当发愿,求生彼国。”于是六时行道念佛,每供佛饭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废。临崩,容色愉悦,化佛来迎,祥瑞不一。
赞曰:“末世闻法信受,无位者多,有位者少。有位而极于尊贵者倍复少,所以者何?位弥高,则欲弥广;欲弥广,则染弥重,势所恒然。鲜克免者,今也享南面之乐,不忘西方之归,非宿值胜因,何以致此?虽然,自古及今。帝王之留神内典者奚不录。曰:‘兹传净土,意有所专主。’故不泛纪云。”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唯妻不修。女年十四,死七日,更生。启母云:“儿见西方七宝池上,父兄三人已有莲花,没当生彼,母独无,是以暂归相报,幸母留意。”母感女言,顿发信心,念佛不倦。后命终,亦生安养云。
赞曰:“始泛浮缘,终生乐国,信不信故也。经云:‘惟除不信。’谅夫!”
○刘遗民参军
晋,刘遗民,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后。少孤,事母以孝闻,自负其才。不侣流俗,初为府参军,即隐去。谢安、刘裕交荐,不就,旌其号曰“遗民”。入庐山顶远公莲社,着〈念佛三昧诗〉以表专志,尝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又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遗民恳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架娑以被之。他日又见入七宝池,莲花青白,其水湛然。一人项有圆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十八功德水,汝可饮之。”遗民饮水甚甘美,及寤,犹觉异香发于毛孔。乃古众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对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知有阿弥陀佛,应先供养释迦如来,次供养阿弥陀佛,及《妙法[莲]华经》,愿一切有情俱生净土。”言讫,面西合掌而逝。时义熙六年也。
赞曰:“《观经》叙净业正因,以孝养父母为第一,故知不孝之人,终日念佛,佛亦不喜。今遗民少尽孝养,而复深入三昧,屡感瑞征,其往生品位高可知矣。在家修净业者,此其为万代师法。”
○张野茂才
晋,张野,居浔阳,兼通华梵,尤善属文。举茂才,屡征散骑常侍,俱不就,入庐山莲社修净业。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
○张抗学士
宋,张抗,积善向佛,誓诵〈大悲陀罗尼〉十万遍,求生净土。年六十余,寝疾,一心念佛,谓家人曰:“西方净土只在堂前,阿弥陀佛坐莲花上,翁儿在金地礼佛。”言讫,念佛而逝。翁儿,抗孙也,二岁而亡。
赞曰:“心净则西方触目,心秽则地狱随身,抗之净心成就,堂前见佛何疑乎?”
○王仲回司士
宋,王仲回,官光州司士参军。问无为子杨公曰:“经中教人求生净土。而祖师云:‘心是净土,不必更求。’如何?”杨公答曰:“试自忖量,若在佛境,则无净无秽,何用求生?若未出众生境,安可不至心念佛,舍秽土而求生净土乎?”同士感悟欣跃而去。后二年,杨公守丹阳。忽梦司士云:“向蒙指示,今已得生,特来致谢。”数日而讣至,言司士七日前预知时至,与宗党言别而化,正感梦时也。
○马子云县尉
唐,马子云,举孝廉,为泾邑尉。押租赴京,遭风舟溺,被系,乃专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隐居。一日谓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西力业成,行且往生安养。”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异香满户。喜曰:“佛来迎我。”言已而逝。
赞曰:“身被系,心念佛,终以赦免,即囚禁伽锁,念观音而得解脱者也。今五欲缠缚,岂非被系,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岂非赦书。而束手五欲,不知念佛,抱罪永劫,终无赦时。悲哉!”
○贾纯仁郡倅
宋,贾纯仁,霅川人,官郢州倅。潜心净业,长斋念佛。因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顶上白光圆相。异香满室。
○张迪助教
宋,张迪,钱塘人,官助教,从圆净律师受菩萨戒,咨问净业法门,笃志修持,誓生安养。每念佛时,扬声勇猛,至失音犹不已。一日,谓圆净曰:“定中见白色频伽鸟飞舞于前。”又三年,西向端坐而化。
赞曰:“见频伽,不见佛,何也?盖是初时暂见,终当见佛耳。谓渐入佳境,非耶?”
○王龙舒国学
宋,王日休,龙舒人。端静简洁,博极经史。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自是精进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课千拜,夜分乃寝,作〈净土文〉劝世。将卒,三日前遍别亲识,有不复相见之语。至期,读书罢,如常礼念,忽厉声称阿弥陀佛,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化,如植木矣。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西行者,自是家家供事云。
赞曰:“龙舒劝发西方,最为激切恳到,非徒言之,亦允蹈之。至于临终之际,殊胜奇特,照耀千古。呜呼!岂非净土圣贤,入廛垂手者耶?”
○江公望司谏
宋,江公望,钓台人。官谏议,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劝道俗,有子早亡。托梦云:“大人修道,功业已成,冥府有金字额。题云:‘严州府江公望’,身居言责,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无受染,动静不违佛法,语默时契宗风,名已脱乎阎浮,身心归于净土。”宣和末,知广德军。一旦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赞曰:“或谓题额之事,恐未必然。噫!永明常绘像于冥司矣,苟绕塔之僧不妄,何独于公望而疑之?”
○葛繁大夫
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营净室,设佛像。尝入室礼诵,舍利记从空而下。平时以净业普劝道俗,多服其化。有僧定中神游净土,见繁在焉。后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赞曰:“士大夫信佛者不无其人,然犹避世讥嫌,外护形迹,公署不忘设像,葛君其笃信不回者乎!坐脱往生,良非偶然矣。”
○李秉中官
宋,李秉,绍兴中官也。领御药院,初学禅于净慈辉公,有省。晚阅〈龙舒净土文〉,遂日课佛号,与阁长元美殿、长林师文等数十人,结净会于传法寺。忽有疾,梦阿弥陀佛以金圆光戴其首。越七日,又见金花满房,乃嘱别亲属,端坐结印而终。
○胡阐宣义
宋,胡阐,官宣义。平日虽信佛乘,而未谙净土。年八十四病革,其子迎清照律师,乞垂诲示。照谓阐曰:“公知安身立命处否?”阐曰:“心净则佛土净。”照曰:“公自度平昔时中有杂念染污否?”阐曰:“既处世间,宁无杂念?”照曰:“如是则安得心净土净?”阐曰:“一称佛名,云何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照曰:“阿弥陀佛以弘誓愿,尘劫修行,威德广大,光明神力,不可思议,是以一称其名,灭无量罪。犹如赫日消于霜雪,复何疑哉?”阐遂省悟,即日延僧念佛。次日照复至。阐曰:“师来何暮?”二大士降临已久。照于是率众厉声念佛,阐乃合掌而逝。
赞曰:“阐往生得于清照,而致清照者,子也,其斯以为大孝欤。世有执小爱而破父母之斋戒者,误亦甚矣。”
○杨无为提刑
宋,杨杰,无为州入,号无为子。少年登科,官尚书主客郎,提点两浙刑狱,尊崇佛法,明悟禅宗。谓众生根有利钝,易知易行,惟西方净土。但能一心观念,总摄散心,仗佛愿力,决生安养。尝作〈天台十疑论序〉及〈弥陀宝阁记〉、〈安养三十赞〉、〈净土决疑集序〉,弘阐西方教观,接引未来。晚年绘弥陀丈六尊像,随行观念。将终之日,感佛来迎,端坐而化。辞世颂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赞曰:“读无为子颂,所谓参禅见性,而复以净土为归者也。至于将错就错一语,蕴藉不少。呜呼!安得人间才士,成就此一错耶!”
○韦文晋观察
唐,韦文晋,立行孤洁,建净业道场,普度含识。六月某日,忽面西跏趺,合掌念佛而化,异香内外皆闻。
○文彦博潞公
宋,文彦博,于京师与净严法师,集十万人为净土会。临终,安然念佛而化。
○马圩侍郎
宋,马圩,厥祖忠肃公。守杭州日,慈云忏主教令念佛,举家宗奉。圩至心念佛二十五年。崇宁元年,小疾,易衣坐逝,有气如青盖出户,腾空而去。家人皆梦圩往生上品。
○钟离少师
宋,钟离瑾,提刑浙西日,遇慈云忏主,遂笃信净土。后知开封,出则尽瘁国事,入则不寐念佛。忽夜,促家人起,索浴更衣,坐逝。举家见瑾乘青莲,仙乐迎引西去。
○阎邦承务
宋,阎邦荣,池州人。二十年持〈往生咒〉念佛。将终,家人梦佛光迎荣。及晓,荣西向趺坐。忽起,行数多立化。
○王衷朝散
宋,王衷,嘉禾人,结社西湖,不问贤愚贵贱僧俗,但愿往生者,普请入社。有〈劝修文〉行世。后无疾,西向坐化。
○钟离景融大夫
宋,钟离景融,官朝请大夫,常诵《观经》,念佛不辍。挂冠结茅仪真东园侧,尝曰:“不识弥陀,弥陀更在西方外;识得弥陀,弥陀只在自己家。”一夕,命僧妙应诵〈普贤行愿品〉,炷香敬听,两手作印而化。
○钱象祖郡守
宋,钱象祖,号止庵,守金陵日,以净土真修为念。常于乡州建接待十处,皆以净土极乐等名之。创止庵高僧寮,为延僧谈道之所。自左相辞归,益进净业。嘉定四年二月,微疾。书偈曰:“菡萏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纤埃,我心清净超于彼,今甘遥知一朵开。”后三日,僧有问疾者。公曰:“我不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为人,唯求生净土耳。”言讫,跏趺而逝。后有人梦空中云:“钱丞相已生西方莲宫,为慈济菩萨。”
○梅汝能县令
宋,梅汝能,常熟人。仕至县令,有志净业。忽梦僧授纸百幅,凿破为二八字,以问东灵照师,曰:“二八十六也,岂《十六观经》之谓乎。”适一僧以经与之,忽不见。由是诵经念佛,自名为往生以见志。因邑中生公,造丈六弥陀像,乃施财百万为之妆饰,殿前池中,遂涌一双白莲,其花百叶。当年冬,无疾而终。
○咎定国学谕
宋,咎定国,号省斋,为州学谕。常念佛,读净土诸经。每月三八,集僧俗讽经念佛。嘉定四年,梦青衣童告曰:“佛令召君。三日当生彼国。”至日,沐浴更衣,念佛坐化。
○冯济川谏议
宋,凭揖,字济川,遂宁人。由太学登科,初访道禅林。晚年专崇净业。作〈西方文〉、〈弥陀忏仪〉,后以给事中出师滤南,率道俗作系念会,及知邛州,于后厅设高座,望阙肃拜。着僧衣,登座谢官吏,横柱杖按膝而化。
赞曰:《传灯录》载公初参龙门远,次参妙喜,各有证悟。临终刻期升座,拈柱杖按膝,脱去。其自在显赫,宛有宗门诸大老操略。然都不言念佛往生,何也?良由着述家,彼此立义,为门不同,各随所重而已。彼重直指人心,自应专取了明心地而略净土。如怀玉金台再至,圆照莲[芷/(止止)]标名,皆不录是也。此重指归净土,故详其生平念佛,报尽往生,而了明心性自在其中。如所谓‘既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也。喻如重德,则颜子列德行之科,而不言政事;重才,则颜子具王佐之器,而不言德行,亦为门不同耳,净业人愿笃信无惑。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东都人,官礼部侍郎,慈仁爱物,深契禅宗,又悟净土法门之胜,着《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平生精勤念佛,数珠未尝去手,行住坐卧,悉以西方净观为佛事。有僧神游净土,见古与葛繁同在焉,往生有明验矣。
○吴信叟进士
宋,吴子才,字信叟,致仕之后,预作一棺,夜卧其中。令童子击棺而歌曰:“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自从而和之,后无疾而化。
○白居易少傅
唐,白居易,官中大夫太子少傅,舍宅为香山寺,号香山居士。晚岁患风痹,出俸钱三万,绘《西方极乐世界》一部,依正庄严。悉按《无量寿经》,靡不曲尽,顶礼发愿,以偈赞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赞曰:“人传蓬莱有乐天名,乐天辞以偈曰:‘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须归兜率天。’今复舍兜率而求净土,岂所谓披砂拣金,愈择而愈精者耶?”
○张抡都总
宋,张沦,官浙西副都总管。期生净土,刻励念佛,阖门长幼,靡不从化。凿池栽莲,日率妻子课佛万遍。孝宗皇帝,亲书“莲社”二字赐焉。
○苏轼学士
宋,苏轼,号东坡,官翰林学士。南迁日,画弥陀像一轴,行且佩带。人问之,答曰:“此绒生西方公据也。”母夫人程氏殁,以簪珥遗赀命工胡锡,绘弥陀像,以荐往生。
赞曰:“老泉为荐先亡,曾于极乐陀造六菩萨像,而子由往来法门亦甚密通,盖苏氏之皈心三宝素矣。世有刻西方公据者,增以俚语,谓出自坡公,此诬也。具眼者,勿因伪而并弃其真。”
○张无尽丞相
宋,张商英,初以夫人向氏激发,留神内典,号无尽居士。尝着〈发愿文〉云:“思此世界,五浊乱心,无正观力,无了因力,自性唯心,不能悟达,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教,专念阿弥陀佛,求彼世尊,愿力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如顺水乘舟,不劳自力而至矣。”
赞曰:“无尽悟禅宗于兜率悦公,而拳拳乎安养是念,其为计审矣。自香山至此四公,虽西方瑞应史未详录,而据因以考果,不生西方,将奚生哉?”
尼俗往生类
○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入室礼佛,先着净衣,口含沉香,文帝后甚重之。将终之日,众忽闻沉香满室,俄而,光明如云,隐隐向西没焉。
赞曰:“一尼道《法华经》虔敬类是,后感报灵异。而二僧冥府诵经,致礼遇有殊,无怪其然矣。今时念佛,有几人似明者乎?使人人如是念佛,而千不千生,万不万生者乎。弗信也!”
○尼净真
唐,尼净真,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遍,笃志念佛。一日,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宝莲花上童子游戏,吾已得上品生。”言讫,跏趺而化,祥光满庵。
○尼悟性
宋,尼悟性,居庐山念佛,虔愿往生。忽闻空中音乐,谓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见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花待之,汝等好自努力,言讫而逝。”
赞曰:“上中品位,二尼能决诸己者何?一则内观自行之浅深,二则外稽瑞应之胜劣耳,可诬也哉?”
○尼能奉
宋,尼能奉,钱塘人,专修净业。尝梦佛光照身,及闻空中善言开慰。一日无疾,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念佛声甚厉,奔往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迈。
○尼法藏
唐,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夜见佛菩萨来,光明照寺,奄然而化。
○隋皇后
隋文帝后独孤氏,虽处王宫,深厌女质,常念阿弥陀佛,以八月甲子命终。时永安宫北,种种音乐,自然震咨,异香满室,从空而至。帝问阇提斯那,是何祥瑞?对曰:“净土有佛,号阿弥陀,皇后业高,超登彼国,故现斯瑞耳。”
赞曰:“舍宫中之贵宠,志净土而往生,古有韦提,今见之矣。”
○姚婆
唐,姚婆,因范行婆者劝令念佛。后临终见佛菩萨来迎,婆告佛言:“未与范行别,请佛暂住空中。”范至,姚婆立化。
赞曰:“临行别范,不背本也,佛在空中。恒顺众生也,卓立而逝亦奇矣!”
○温静文妻
唐,温静文妻,并州入,久患在床,静文劝令念佛。一日,忽睹净土,告其夫曰:“我已见佛,后月当去。”嘱父母云:“今得随佛往生,愿专心念佛。他日西方相见耳。”言讫而逝。
○胡长婆
宋,胡长婆李氏,上虞人。夫丧后,日夜高声念佛及诵《弥陀经》,凡十余年。一日,见有僧覆以绯盖,曰:“汝十五日子时往生。”问师何人?曰:“是汝所念者。”婆遂会别诸亲。至期,有异香光明,端坐而逝。七日焚化,齿如白玉,舌如红莲,晴如葡萄,皆精坚不坏,舍利不可数计。次日,焚处生一花,如白瞿粟云。
赞曰:“诸根不坏,舍利无数。世讥女人五漏之体,无乃不可乎!”
○郑氏
宋,郑氏,钱塘人,日课《观音经》,念佛不辍。后病中索浴,浴毕,西向坐。问家人云:“闻声声乎?净土诸圣且至。”已而,合掌喜跃曰:“佛菩萨来,观音手执金台,如来接我登座。”遂奄然而化。
○陈氏媪
宋,陈氏媪,钱塘人,从灵芝律师受菩萨戒,专心念佛。日课千拜,曾有舍利散于经案。临终见佛来迎,顾语旁人,未及半,已凝然不动矣。
○黄氏
宋,黄氏,明州人,早丧夫,因归父舍,精修净业。临终见佛来迎,结印徐行,俨然立化。家人筛灰于地以验生处,见莲花一朵生灰中。
赞曰:“烧灰之说未考,但其见佛来迎,结印立化,高登莲品必矣。”
○王氏夫人
宋,荆王夫人王氏,专修净业,晓夕勤至,给侍之人无不则效。惟一妾懈慢,夫人责人,遂悔悟精进,忽无疾而逝。致梦他妾云:“蒙夫人诲,已生安养。”夫人未信也。俄而,梦与妾同游宝池,见一花天衣飘扬,题曰“杨杰”。一华朝服而坐,题曰“马汗”。复见金台,光明晃耀,妾指曰:“此夫人生处也。”既觉,弥加精进。年八十一,庆诞之晨,秉烛然香,望观音阁而立,左右方具仪献寿,已立化矣。
赞曰:“集至此,女人立化盖三人焉。金台晃耀,亦上品之流矣。孰曰闺阁无人哉!”
○冯氏夫人
宋,广平郡夫人冯氏,少多病,慈受深禅师教以斋戒念佛,谛信力行,十年不怠。忽厌世,人怪之,曰:“清净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缘尽,行即西归。适我愿兮,何怪之有?”临终,气绝复苏。谓家人曰:“吾已归净土,见佛境界,与《华严》、《十六观经》所说不异。”已而长逝。三日后,举尸如生,异香芬馥。
○王氏女
宋,吉安王氏女,日诵《弥陀》、《金刚》、《观音》诸经,念佛求度。母死,既殓,恶血滴沥。女发誓云:“若我孝心,愿臭气不作。”言讫,流血即止。父娶后室,与同修净业。后得疾,请僧说净土观法。忽索衣,吉祥而卧。揽观音手所执幡,寂然不动。母筛灰于地以验受生,见灰中出莲花数朵。
○周氏
宋,周氏妙聪,周元卿之女也。因感其母华台往生之瑞,笃志念佛,期生安养。病中请僧行忏,自见其身着新净衣,在楼阁上作礼念佛。谓家人曰:“勤修净业,西方相待。”右胁西向而逝。
○周行婆
宋,周行婆,太平人。早年念佛,精专弗替。一夕,胡跪念佛,泊然而化。邻人见数僧引婆腾空西去。
○陆氏宜人
宋,宜人陆氏,钱塘人,朝请王玙妻也。尝诵《法华》,笃意净土,礼忏一会,念佛万声。凡三十年,因微疾,忽闻天鼓自鸣,人方惊异,即面西端坐,双手结印而逝。
赞曰:“结印而逝,不独僧中有之,在女人亦屡见焉。皆心不散乱,身不放逸之祥征也。呜呼!为女人者,能仿此每日至诚礼忏一会,念佛万声,三十年不异其心,吾为伊保任决生净土。”
○龚氏
宋,钱塘龚氏,昼夜念佛。诵《弥陀经》。后有疾,请清照律师指示,陈说未终,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念经不辍。一夕,梦冀氏告云:“我已生净土,汝七日当生。”至期而逝。
○朱氏
宋,霅川朱氏,念佛三十年,忽断食四十日,唯饮水念佛。梦三僧各执莲花谓曰:“吾先为汝种此花,今当往生。”既宿,请僧助念,端坐而逝。
○项氏
宋,项氏,名妙智,郑县人,寡居,二女悉令为尼,精勤念佛。一日忽曰:“我欲坐脱,错与作棺。”女曰:“佛用金棺,无嫌也。”母喜,俄而,异香满室,西向结印,微笑而逝。
○裴氏女
宋,汾阳裴氏女,专志念佛。报尽日,索火焚香。言:“佛以莲台迎我,我当往生。”已而,天花飞坠,安坐而化。
[月溪首页][页首][上一页]
本版本依大乘精舍丛书A-8《月溪法师讲念佛法门》版本及菩提印经会菩提丛书丛七十四版本登录,并参考了圆明出版社之《参禅与念佛修法》版本、万佛寺之原版本。附录部份则与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之《往生集》核对。部份传略也参考了《净土圣贤录》及《续高僧传》等。欢迎引用流通。
各种不同版本之异同:
大乘精舍本主要是景印万佛寺版本,故两版内容几近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圆明版本则依据菩提印经会版本,再重新标点而成,故后两版本,内容亦是十分接近。
原书一些编排上的问题:
由于万佛寺原版之《月溪法师讲念佛法门》,编排十分之混乱。例如:书中出现两份内容差异甚大之目次,且与原书之实际编排之目次也多有不能配合。很多在目次上出现的标题,在书中找不到,反之亦然。更甚者,应属不同类别之内容,亦常互相穿插,形成阅读上之极大混淆。[详细]
由菩提印经会重新编排之版本:
菩提印经会版本将原版作重新编排及归类整理,并补充了《大乘八宗修法》及《月溪法师问答录》有关净土宗之内容,使原书得以较完整的面甩呈现。
本网路版之编排方式:
本网路版尽量保留万佛寺原本之风貌,也依菩提印经会版本理念,使内容编排减少了混乱。本网路版与菩提印经会版本最大不同是:没有将《大乘八宗修法》及《月溪法师问答录》额外之内容加入而已。
今天我想讲一下粗心用功和细心用功,也就是有心用功和无心用功。什么叫粗心用功呢?就是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妄想多杂、粗重,用功太粗疏,不细密,心是粗的,气是粗的,念头也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1
文--藏密难信能信有明显节奏的事情,渐次发展,最后一出结局出现时,人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没人会感意外。人从出生而成长,从青年迈入盛年,由中年渐次进入衰老,然后老死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9
圆瑛大师文集—杂感圆瑛大师著洪启嵩、黄启霖主编世界提倡素食会十周纪念宁波佛教分部成立七周感言印光大师生西一周年感言印光大师西归二周年纪念印光大师往生三周年纪念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将佛法与日常生活结合,来验证这个心,无非是训练心的一个方法,我拉拉杂杂的说了这么多,都是在说明“炼心”。“炼心”应该在什么地方练习呢?就在生活当中!就在你面对一切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瑜伽师地论》叙卷上总略第一叙曰:应学瑜伽学。瑜伽,梵语云相应,云何相应?相应者如如,相应者方便善巧,相应者菩提涅槃。学瑜伽学能自他利,曰瑜伽师。摄一切理尽,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五、在家无师范,谬也。智者大师为护比丘住持,权说在家无师范义。若遂执为真实,则有自教相违过。《梵网》卷下,第十八无解作师戒、第四十拣择受戒戒、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附: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吕澄师讳渐,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十月初八日生。父仲孙公,官农部,历念余年,不得志。师六岁,仲孙公即世。师幼而攻苦,精制艺,年二十,入泮。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我们初信佛的人有什么毛病呢?太贪心,贪大,贪多。看着《普门品》,你就念《普门品》了。一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也好,也念。《金刚经》也好,我要生极乐世界,又念《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7
大慧宗杲禅法心要三、用功原则修行的下手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一些原则却是共通的。不管是修禅、修净还是修密,若想修行顺利,少一些障碍,就必须遵循这些原则。纵观宗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我们都关心自己命运发展的情况,事实上,我们的命运的确存在,而且就是由我们每一个当下的积累而成,同时这些所积累的种子还要根据我们现在的行为来决定哪一个命运种子先兑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1
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旨试释徐恒志( 2000年5月)许洪亮编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文字不多,而内容丰富,妙义无尽,谨将大旨略予试释,尚祈诸方大德指正。佛在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在前两天我们讲解了将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讲解的主题是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威巴萨那,即观禅。所谓的人或众生是由心和身,即名和色构成的。名色分成五蕴,佛陀教导了这五蕴。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6
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
佛教知识时间:2024-07-18
与祖师同行 玖 殷勤空里步外不见大地山河,内不立闻见觉知。直下摆脱情识,一念不生,证本地风光,见本来面目。随顺世缘,不再执著于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一切平等无二,不再分别,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7
与祖师同行 玖 殷勤空里步 一念无生全体现学通三藏,坐证四禅,镇想无生,澄心空理一念无生全体现,是我们出家人的目标。其中无生这个东西,大家都在说,自己总也不能证得,总在似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7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祖庭中轴线在四祖寺接待来来往往客人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客人们总是希望同时到五祖寺看看。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奇特,黄梅这个地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6
学佛一法,亦易亦难。从言教上解悟,此理甚为轻易,所谓言下顿悟。如用功适合,即亲见到自己本来面貌,亦不为难。但要获得真实受用,不为一切境界所转,随时随地自己作得主
向生净土时间:2024-06-20
第3章 我与无我·“我”是什么?·一切法与无我·觉知心灵之宝·“放下”生命就圆融前章介绍了《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译者——玄奘法师的生平事迹与发心弘法大愿。这一章始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1
第2章 发大心的玄奘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译者生平·出家学道·西行求示与广弘大乘·立论(真唯识量)名扬五印·译经与弘教·狮子国的起源·发心与愿力·慈悲度众生·愿心广大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1
与佛结缘,做起来很简单。而要修行受益,却又不是简单的事。学佛亦有道,其水也很深,用功对路,才不会耽误了自己。千辛万苦爬山到山顶,这时说“一览众山小”才是得道境界
道了法师时间:2024-06-06
好好管好自己,不要看人家,这叫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正如同那个达摩祖师讲: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我们的心只看自己,人家站我也站,人家走我也走,人家坐我也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4
昨天山西会长善齐时的小参讲的是二三真言,他讲的很如实。我们准提法的基本功在二三真言,念清楚、听清楚,在二四真言,念念分明、念念本空。如何做到念念分明,最后进入到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3
五月中当政府宣布全国疫情进入三级警戒后,我便接到监狱来电通知因为疫情的关系,所有的教化课程将全部暂停,即使这阵子已降为二级,我们仍然无法进入监所授课。疫情突然加
学佛受用时间:2024-03-08
风穴延沼禅师在南院慧颙禅师处参学,六年之中,任职园头。有一天南院禅师到田里问风穴禅师道:你从南方来,请问南方禅门的一棒,作何商量?风穴禅师回答道:好商量!此话刚说完,立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时间:2024-02-02
高士其从小就用功读书,他的学习成绩,年年都是班级里最好的,全校老师和同学,都夸他是个好学生。他是一位科学家。它六岁那年,要上学读书了。开学那天,大蒙蒙亮,高士其就穿上
名人读书故事时间:2023-12-29
敲响木鱼法云法师暑期中,一群小学生参观了一所闻名中外的千年古寺。在庄严雄伟的大殿前,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孩认真地询问刚敲罢木鱼的老师父:奇怪,寺庙里为什么不敲其他东西,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11-13
寄情于山水法云法师一位友人,身兼艺术家与作家,近年灵感源源不断,佳作丰硕,原来是得力于旅游登临,情趣盎然,见闻广增,获益非浅,她称之谓:寄情于山水。犹孔子的名言:仁者乐山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11-13
校园的种种可爱法云法师一刚上宗教课,法师向同学们宣讲学佛是要了悟宇宙和人生的奥秘,离苦得乐,由迷入悟。并谈到宇宙间一切众生都与我们曾有过密切关系,或是过去生中我们的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11-13
佛光显现法云法师从台湾佛学院学成归来的昌慧法师,讲起了发生在当地的一个真实故事。阿吉是台北某大学的学生,自从参加大专院校佛学研讨会以来,对佛教有几分的执着,今年暑假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11-13
疫情的不断反复及病毒变异,让大家都在恐慌中度日,真是一觉醒来,很可能就被静默管理不能出门,只能无奈宅在家中。在我周围的一些家庭中,原本各自忙碌的状态,虽有距离反
学佛感悟时间:2023-08-26
在一个暮秋的清晨,旭日还没有升起,寺院山门外凝满青霜的草地上,跪着一个中年人。“师父,请原谅我吧。”他对从山门里走出来的住持喊道。20年前,他曾是这座寺院里的一个
佛教故事时间:2023-08-22
人生如此法云法师古往今来的诗人墨客对人生的感触大都充满忧思和伤感。曹操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蔡琰则言: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李白又说:浮生若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初临缅甸法云法师初次踏上佛国缅甸的秀丽山川,立即被她那质朴的风格、敦厚的人情,以及青峰绿荫之中巍峨的亭亭塔影所吸引。特别是那道旁树下,放着施水罐的小小凉亭,给人留下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两个小难民(小说)法云法师几天的大雨之后,我决定清扫一下潮湿的房间。忽然于书橱的旧杂志中,发现了一帧照片,背景是雄伟庄严的瑞光大金塔,我身披海青,手持念珠,身旁一位幼小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明月光华 不磨而莹法云法师在文化意识宇宙中,有一颗巨星,慧光闪耀,朗照天地。被时人誉为一代宗师大通家的国际知名学者南怀瑾教授,他有关传统文化(儒释道、易经等)的著作在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吃饭有学问二位青年朋友来访,笔者挽留共进午餐。席间,一切如常,播放优美的轻音乐,友人似有探询之意。笔者笑曰:刚才二位想探讨人生哲理,其实吃饭里面,就有大学问哩!见其睁大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项羽和拿破仑法云法师有人说,听南怀瑾老师讲课真是文化飨宴的享受。特别是哲学的命题,一般感觉枯燥难懂,可是老师饱含睿智、妙语联珠、幽默慈和之语,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把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放下法云法师从前农业社会,生活简单,民风纯厚,若有一家几代人要分家,算盘一打,几个小时便搞好了。可是,现代社会,物欲强盛,负担太重,一位友人家道小康,前次搬家,花了半月时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乐道安贫一位担任高级工程师的朋友来访,闲聊中,谈起最近与日本代表团进行交流切磋,有一件事令她感愧良深。会议期间,这位高工等中国同胞与日本友人共进午餐,食堂用餐盘为每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镜的启示法云法师这次赴新加坡参访讲学,获益匪浅。特别是与老友重逢,真让我体会了古人之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向以精明豪迈著称的老友,却在短短一年之后,不仅火爆脾气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一双凉鞋法云法师偶尔经过镇上的小学,在校门外花木扶疏的小径,只见几位身着整洁校服的小女学生,正兴趣盎然地互相比较谁的手表更为漂亮。凝望着那么灿烂的笑容,心想,她们真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阎王三封信法云法师今日与学生讲起阎王三封信的笑话。某君与老友分别十余年,偶然相遇,便劝老友:人到中年,最好寻找一种精神寄托。老友笑曰:我还有三件大事未了,第一、父母尚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心中有春天法云法师笔者有一位从事社工的学生,最近生活得非常充实。原来是得益于她服务的老人院里,那一位开朗的阿婆。她告诉我说:阿婆与其他整天愁眉不展的老人完全不一样,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名利竟如何?法云法师有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一位酷爱音乐的国王,派人去请一位著名音乐家来皇宫演奏,并对音乐家许诺:将送给他名贵的珠宝。音乐家听了,喜不自胜,赶快前往宫廷,使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当下自在法云法师在繁忙的工商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失掉内心的安宁与自在。一行禅师(著名的诗人、和平主义者)倡导《正念分明,当下自在》,蜚声欧美,视为显学。禅师讲起一件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从新开始法云法师台湾有位富商,在一夕之间被人骗了一笔巨款,濒临破产,他恼怒非常,几乎想动武报复,在亲友劝慰下总算勉强忍耐,可是忧怨难平,他食不知味,夜不安寝,暴燥的情绪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野草与石莲致困厄之友法云法师得知您目前的遭遇,我内心十分牵念。但聪慧、慈善如您,一定深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能驱散黑暗的是光明,而非黑暗;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旷达人生有一老乡去赶集,买了一口锅提在手里,不料,突然只听铛的一声,绳子断了,锅子掉在地上摔破了,他连看也不看一眼,掉头便走。人问何故,他说:已经打破了,看它有什么用?另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请多关照自然法云法师您问我这次旅游的收获是什么?不能说乏善可陈,实在是感慨良多。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旅游热潮高涨,大凡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到处人流汹涌,喧哗嬉闹。人们平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
为自己松绑法云法师有一位女青年,生得眉清目秀,人也聪明,可是常常怨天尤人,脸上阴云密布,让人们望而生畏。在笔者的至诚关心之下,她才道出原委,不久前的痛苦事件让她耿耿于
佛教故事:法云法师文集时间: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