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护生、中道──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平衡杠杆
释昭慧玄奘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一、引言:《佛教与社会》一书之启发
很荣幸能够先睹为快──《佛教与社会》的出版,记得在《香光庄严》曾经刊载过一部分。我长期是《香光庄严》的读者之一,蛮佩服香光尼僧团,默默地做了许多文化工作,包括对于南传佛教许多高僧大德的着作,他们尽心翻译,让台湾的读者能够分享南传佛教的智慧。
但这本书是很特殊的,和那些南传佛教的译作又不一样。那些南传佛教的译作,很明显的,其内容就是佛法,而且是精纯的佛法,是上座部佛教所认可的精纯佛法,直接给我们肯定的答案──什么是正法,什么不是正法。着作与译作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依循正法而获得清凉自在与解脱。但是这本书则不然,它受到人类学写作的基本伦理规范影响,再加上作者悲天悯人的个性,因此对于缅甸佛教现象只做质性的陈述,尽量不去做价值判断;即使是价值判断,他也是以描述性的方式,陈诉出大传统中佛教社会的变迁。以伦理学而言,它属于人类学进路的“描述伦理学”,而不是哲学论述。
人类学者这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进步,因为它不再动辄以一种西方文化优越的价值观,以批判的眼光、藐视的态度来看待其他社会文化、风土民情。话说回来,我能够体会主席自鼐法师所提到的:诸位师父“内心的挣扎”。当作者只做描述,而不做价值判断的时候,作为一个弘法者的角色,在翻译这本书时,难免会迟疑:它带给读者──特别是还未必见得能够拣择正法的读者──的,会不会是反倒知见上的误导?然而人类学“文化相对主义”原则下的写作,必然会呈现这种现象。在台湾,以人类学方式来作佛教社会分析的论文并不多。看到这本书,我个人颇受启发,它写的面向非常广阔,而且笔法非常细致,作者不但是一位杰出的人类学家,而且多少也用到了社会学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刚才我简单地翻阅了一下会议资料,发现上午在这方面发表意见的专家非常多,所以我想,应该要把时间放在“价值判断”的部分。我不再针对这本书所陈述的缅甸某一个村落里的佛教社会,来做价值判断,而是藉此反观台湾的佛教社会,这比较符合“佛教与台湾社会”论坛的主旨。
二、出世与入世之争
诚如本书所说,从涅槃佛教到业力佛教,是从出世进入到世间的佛教形态。西方的宗教社会始终有宗教的神圣性被世俗化的困扰和警讯。因此,基督宗教的有心人士,特别是伦理学家,可说是在力挽狂澜,希望能够对教徒的伦理价值观,树立以圣经或神学为主导的看法;对于教外人士,也希望能透过“建立上帝国”的理想,将教义的理想乃至条规,转化为世俗法律,甚至进入教育体系里影响世道人心。
这当然难免会引起神圣与世俗的紧张关系,特别是在法律与教育的层面,任何教义的置入,对非教徒而言,都是非常敏感的“侵入”。例如:在世俗的学校中,到底是要传授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还是要讲解圣经的创造论,这两者在学校里可以共存吗?还是必须择其一而教学?这已经是时常引起宗教与科学间紧张对立的话题。
进入法律体系里,更是时常出现彼此各说各话的法律拉锯战。例如最近在台湾,赞同堕胎合法化与反堕胎合法化两个阵营的人,分别以针锋相对的论述,与各自在政界的人脉,意图影响优生保健法──现在改称为“母子保健法”──中有关的人工流产的条款。
西方宗教面对世俗化的现象,做过反省与努力,我们看到了它维护世道人心的影响力,但也看到它与某些世俗价值观的对立紧绷,它可能与世俗社会互相协调,研商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也可能永无交集而持续争论。
在中国佛教乃至当今台湾佛教,也有一种面对俗世的路线之争,简而言之,即是“出世与入世之争”。它和西方的“神圣与世俗之争”,比较没有直接关系,因为神圣与世俗,仅是教学上的层次之分(二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陀说他“不与世间诤”,而在与世人共通的经验层次,与世间做良性沟通。
“出世与入世之争”的重点,在于修道者的人生态度,到底是应该以解脱、涅槃为唯一要务,还是应广行济世度生的誓愿?这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利他会形成自利的妨碍。如果没有出世,根本谈不上解脱;没有解脱,就会以烦恼与众生相应。因此,所有他自认为的悲愿大行,实则是在烦恼堆中与众生卷成深重的共业。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利己解脱与利他度众是并行不悖的。声闻解脱道的修持可以作为基础,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人们还是可以发菩提心,转化出大乘行。乃至亦有不经解脱道而“直入大乘”的凡夫菩萨。
近些年来,由于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发扬光大,于是“人菩萨行”的可能性面对着非常尖锐的质疑,个人曾经写过一本书(《世纪新声》)来回应这个议题,驳斥那些自认为“只能够出世,或只有先出世、解脱、自修、自了,才有资格谈入世利他”的观念。但是回应与驳斥,顶多只是在理论上让对方无话可说;可是在感情上,有时会牵涉到微妙的宗派立场、面子问题、师承感情,最重要是,这已面对着最深钜的“我爱”──倘若没有大悲心与般若慧,有多少人能甘心于“不顾自利而行利他”的生活呢?所以,并不是能够成功地反驳谬论,或成功地建构理论,就表示入世与出世之争可以化解于无形。相对而言,台面上辩论不下去以后,台面下一些不愉快的声音、一些中伤的耳语,也会陆续出现。但是个人也体会到,许多隐遁派所提出来的质疑,并非全属无的放矢。例如:如何让入世佛教的参与者、从事者、倡导者,不会滑入媚俗、恋世之途?证诸许多号称“人间佛教”的争议行为,这确乎是一个很严苛的挑战。
佛教与社会的互动,在这本书里透露了一个讯息:有些人性的法则是不能违背的。人性的法则有时会拖着教义来屈从我们,为自己的惯性思考与惯性行为,做出合理化的诠释。然而惯性思考与惯性行为的本身就很复杂,因为人性不见得那么单一化。例如:到底人性是纯粹自利的,还是亦有利他的成分?事实上两者都可以成立。所以,即使是出于人性的需求,也会很自然的发展成入世佛教与出世佛教的两条路线。
如果从一个总体的立场来看待佛教,我倒觉得两种路线亦可满足两种不同的人性需要,乃至市场需求。所以,个人并不认为,要提倡单一的入世佛教。我觉得一个提倡入世佛教、人间佛教、人菩萨行的教团、僧团或个人,如果竟然不能容忍声闻根性的人迈向解脱道的想法,一定要给予对方严苛的指责,这也不是“恒顺众生”的菩萨襟怀。只是从整体社会来看,如果这样“独善其身”的人过多,社会还有没有雅量容许这种宗教的存在?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社会的经济环境还算良好的时候,可能还养得起一群他们认为“无所事事”的人,随他做些什么,他们可以不闻不问;可是一旦经济力萎缩,社会群众往往会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在那些遁世的宗教人身上。
这不只是在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西方基督宗教社会的成长背景,也有类似的现象──对于修道主义,产生不信任与嘲弄的态度。只是西方宗教在入世与出世两者之间,有着很好的平衡杠杆;他们透过各种性质不同的修会,来满足各种不同的人性需求。有些修会是遁世、隐修性质的,有些修会是从事慈善、教育、文化工作的。各修会有不同的特色,可是整体而言,天主教的修会,给人的观感是很舒服的。入世性质的修会,关怀社会,接纳社会,力图改造社会;隐修者同样是蒙福的,因为隐修者在为这些入世冲锋陷阵的基督尖兵而全心代祷,是他们的灵性守护者。他们之间的异质性高,但并不互相攻讦,反倒互助合作,产生了很好的互动模式。
反观佛教,到现在还为出世与入世而作路线之争,实在是太没有“适应缘起世间,佛教应多元开展”的智慧了!当基督宗教非常积极地启动着它对人间关怀的机制之时,其实也同步在扩张它的宗教版图。当它能够满足人性的物质需要时,会让人在精神层面同感愉悦。要不是因为它时而出现的扩张意图与霸权心态,让被殖民国家反感与防卫,它蔓延与成长的速度可能还会更快。
反之,佛教这种入世关怀、参与社会的实践,可以说起步未久,在台湾大概是近三十年间的事。光看台湾到底有几个基督宗教大学,有几个佛教大学,一比较就知道彼此着力于社会的悬殊性。而且在台湾,有35%的佛教徒,却仅有不到4%的基督教徒,也就是说,我们的人数几乎是他们的十倍,可是我们所呈现入世关怀的成绩却是不成比例的。
姑且不论个人菩提愿的满足,佛道的成就,就以整体佛教来看,要在社会上站得起来,要在社会上有尊严地受到认同,即此而言,入世佛教实已有其无可取代的地位。我以此而谴责那些攻击入世佛教的隐遁派,我认为他们是在入世佛教的保护伞底下,过着非常优渥的生活,且受到了社会的照顾与尊敬,却反倒过河拆桥,从来没有思考:一旦这个保护伞撤掉以后,他们将受到社会何等歧视与排斥的待遇?也许又会回到明清佛教衰微时代,承受着鄙夷的眼光,卑微的社会地位。
三、佛教与社会互动之原理:缘起、护生、中道
如何进行社会关怀?出世与入世的平衡杠杆,不能只是力道的分配而已,不应只是教运成长、僧侣地位的考量而已,那未免还太功利考量了。应该还是要出于符合法义的伦理反思。我曾经写过两本书,一本是《佛教伦理学》,一本是《佛教规范伦理学》。我从佛法的归纳中,提出了一个佛教与社会互动的原理,是为缘起、护生、中道。
佛教的社会关怀,当然是本诸“缘起”的基本原理,你总不能说:“因为上帝爱世人,所以我要爱上帝之所爱。”你总是要从缘起的思维出发,来建构社会关怀的理念。“缘起”只不过是一个冷冰冰的自然法则,“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是一个自然现象的原理归纳,又如何能启发我们“应该做什么”的答案呢?我在那两本书里,用了许多绵密的推论来证明:“缘起”法则是能导出“护生”结论的。缘起法则在佛陀的教导之中,很快从一般性的法则“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导入十二缘起的有情生灭法则。
从有情生灭的法则中,我们看到了众生痛苦的问题症结──有情的“无明”与“爱”、“取”,这知、情、意三方面的错乱,导致顽强的我执,由此而起惑、造业、受报。我爱于是变成了双面利刃,一方面伤己──因而产生了烦恼、业和种种的果报;另一方面也伤人──由于烦恼、业的缘故,为了扩充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需求,往往不惜伤害他者。
而我说它是双面利刃,是因为我爱不只能伤己、伤人,也能利己、利人。从缘起法来看,众生有强烈的无明与我爱,确实非常关切自己的处境,也非常重视自己所期盼获得的美好待遇,因此也可培养出对自己的正面态度,例如:自尊、自重;除了撷取物资以外,也期望能获得社会的接纳、他人的尊重,这是一种正常发展的人性期待。因此我爱也有正面的建树。另外一方面,我爱也可以导引出护生之心。就因为人深爱自己,知道自己趋生畏死,趋乐避苦的意向,因此他也有能力将心比心,去设想其他有情的共同意向与需要。佛教称此为“自通之法”,儒家称此为“推己及人”。这样的同情心或同理心,使人可以展现他的道德关怀,这也就是伦理学所说的“道德黄金律”,有着自、他标准的一致性、古今中外皆然的普遍性。道德黄金律,其实正植基于“我爱”的人性。
我们说应该护生──关怀生命,但关怀生命的工程浩大,是永远做不完,也没有能力做完的事情。到底要怎么下手进行呢?我于此提出了“中道”的实践纲领。依《阿含经》教所作的归纳,我将“中道”下了一个定义:“在见闻觉知的有限因缘条件之下,无私地做相对最好的抉择。”
这个定义,隐藏了两个伏笔:
第一,我们要谦卑地承认:我们的认知受限于因缘条件,不要常以真理自居,而只是谨慎地把它视作“相对最好”(而不保证是“绝对最好”)的抉择。这或许可对台湾的统、独、蓝、绿争议,提供一项另类思考──你为什么不保留一点“别人也可能有点道理”的空间呢?“相对最好”而未必是“绝对最好”,原因是:有些自己没有觉知到的因缘,或是当时还没有呈现的因缘,很有可能会使得原本觉得最好的抉择,变成了最坏的抉择。我们既然在空间上无法全盘掌握,在时间上无法预见一切,那我们只能说:这样的抉择,只是目前看来“相对最好”而已。
其次,这里有一个前提:必须是在“无私”的心态下所作“相对最好”的抉择,才称得上是“中道”。如果不具足“无私”的要件,而仅是在自我(或大我)利害考量下,所作“相对最好”的抉择,那么政客与企业家所做的,也是“相对最好的抉择”,但是政客为的是要掌握权力,企业家为的是要攒积财富,这可不能叫做“中道”。
大致而言,有关出世、入世的平衡杠杆,我是本诸《阿含经》教与印顺导师思想的启迪,在“缘起、护生、中道”的如上脉络之中,提出了入世与出世无碍的理论。
四、社会适应:以解严以前之政教关系为例
上海复旦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王雷泉教授提到宗教与社会互动的三个层面:社会适应、社会关怀与社会批判。
首先是“社会适应”。当今中国大陆的佛教法师,时常在公开言谈中,呼应着当局的政治主张,这还在社会适应的阶段。而台湾在解严以前,提倡“忠党爱国”,爱国必须忠党,忠党才算爱国,因此长老法师们多半是忠贞的***员,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这是受限于那个时代的眼光,佛教所调整出来的“社会适应”现象。
五、社会关怀:以慈善救济为例
其次是“社会关怀”。解严以前,台湾佛教已有很好的“社会关怀”。这以证严法师主导下的慈济志业体,为最具代表性,直到今日依然如此。慈济虽然关怀社会,可是却不干预政治,强调其“中立超然”于政治之外。这种政教关系已不仅只是适应政治,而是远离政治,不想要与政治斗争有所纠葛。
六、社会批判:以社会运动为例
最后即是“社会批判”。我个人所从事的是社会批判的工作。社会运动时常在冲撞着现有的观念和体制。现有的观念,倘若是不符合护生原理而伤害生命的,是造成阶级意识、种族、物种与性别歧视的,都应该予以反省、谴责,而不能一味停留在既有的惯性思考与行为中,保守着不合理、不仁慈、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在政教关系方面,我一向认为:政治遮天盖地,人们永远不可能逃离、摆脱它,与其逃离政治,乃至受控管于政治,不如彰显佛教主体性的政治观──以佛法的观念,来回应各种政治主张──特别是用社会运动来改变制度、建置法规,影响政策,让社会被引导向善性循环的途径。中道的政治智慧是“超然于党派之外,超然于权利斗争之外”,而不是“超然于政治之外”。
以上是我援引经义,在实际从事社会参与的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反思。敬请大家不吝赐教!
从前,有一个农民赚了很多钱,他很自豪地说,我靠着一己之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了,发财了。我们仔细想想,他真的是靠一己之力吗?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他能发财吗?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寂静法师:绝对改善成绩与命运的秘密武器——关系管道理论【编者按】“自然的恩典”系列冬、夏令营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八期,已有6000多名参加的家长和学子直接从中受益,数不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你看这个“不谤大乘”老是这么说出来,为什么呢?在无量寿经上有一句话,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后面紧跟着乃至一念即生彼国,“唯除五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9
释迦牟尼佛当初也得跟师父,一个师父一个师父学,跟好多的佛,学了很多,所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都是要经过学的。犹如在暗室中有宝,不能见暗室里的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6
观世音菩萨显灵的绝对神奇事件!作者joycewang06@gmail.com尊敬的博主:我是2011年刚刚从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转变为佛弟子的。去年发现了博主的博客后,虽然我学别的法门,但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5
常用的念珠,通常为108颗,有说是因为佛教常说到百八烦恼。即:1、三界的见惑八十八:迷欲界苦谛的见惑有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1 因果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你行善一定有善报,你造恶一定有恶报。一个人自己要懂得自求多福,过去不知道,造作罪业,那情有可原;现在知道了,痛改前非,全心全力修善积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29
婚姻是男女一辈子的人生大事,谁都想和自己心爱的人走到白头偕老。但是现在的婚姻有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出轨、矛盾、三观不合等等都是离婚的理由。很多人的婚姻出现了问题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3
在一段感情里面,几乎是女生会比男生更加投入,更加认真。如果没有处理好自己感情中的问题,在感情破裂期或者分手期,女生会比男生更加想挽回另一半。而女生挽回男生也自然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2
青少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人生最美的是少年年华,但是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净土行人来说,早已不是少年学佛了。能够在青年时代接触佛法、特别是净土法门已经属于幸运的了。
大安法师时间:2024-07-02
在这五时说法的过程中,特别开出了一个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特别法门,称为胜异方便的念佛法门。我们看到一代时教的五时。有别五时、通五时。念佛法门是通五时的。在华严时就
大安法师时间:2024-07-02
芜湖广通大师问:参禅与念佛的分别?月溪禅师答:华严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迷昧不能证得。故我佛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8
问:法师,如何是如来禅?如何是祖师禅? (南京魏家骅)月溪禅师答:如来禅是我们证道后,见着我们的佛性,是为如来禅;祖师禅是从世尊拈花,以至祖师喝棒责骂、扬眉瞬目、举首低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8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厌舍品第三)太虚大师讲述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丁二 色无色天乘之三乘共法戊一 出家戒之超欲界法──十信己一 厌舍出家厌舍品第三‘厌舍\’即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8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序品第一)太虚大师讲述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释 经甲一 教起因缘分乙一 证信序丙一 五重证信丁一 略叙闻时主处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8
这个世界上,什么是我们绝对的唯一? 工作可以跳槽,爱情可以选择,房子可以买卖,父母却是我们绝对的唯一。天底下只有这两个人给予了我们生命,并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育。人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3-28
大小乘以发心别。小乘修行人深深体会到轮回的痛苦,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从这种痛苦中摆脱出去,永断生死,入于涅槃。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绕这个目的展开。小乘修行人不是没有慈
放生问答时间:2024-03-19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五】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无垢性品第四尔时智光及诸长者既出家已。齐整法服五轮着地。礼如来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从佛闻所未闻。在家
佛教知识时间:2024-02-08
绝对找到幸福婚姻的方法:犯SY、邪YIN后积极行善赎罪大家都非常清楚,造作手淫罪业能够极大的影响自身的命运、消耗福报,感召挫折与困苦,对未来的婚姻亦有极大的影响,乃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01-25
绝对悲惨的邪YIN果报,望诸位谨记在心!自古就有句俗话“万恶淫为首”,很多人很困惑:淫真的那么可怕吗?难道淫比杀人、放火、抢银行还更可恶?况且“性”乃人之天性,为什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01-25
吃素看起来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它代表着我们的一个向往,代表着我们一个小小的梦想,也代表着我们内心对世界的爱!所以我提倡,哪怕我们一个月吃一天素也行。我曾经碰到香
寂静法师时间:2023-11-05
后 记修行建言青年人:广学经教 专修净土中年人:一门深入 专修净土老年人:一句佛号 专修净土信愿念佛,莫换题目;求生净土,决定成就。印光大师开示开示一:无论在家出家
邪淫果报时间:2023-10-15
十二、根、道、果学习和修行的氛围、思想、心态、次第等,一切都可以量化和表述。有时我们把修行都想象得过于抽象,其实是可以量化的。只是需要达到一定高度,才可以回过头
邪淫果报时间:2023-10-14
纯智法师: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358-360)358、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 答:是不是成为一个大乘行者,关键全在你是否已发了大菩提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02
索达吉堪布:转世轮回有充分依据,不存在的依据绝对找不到文:索达吉堪布 问:如何让众生相信轮回? 答:是否相信轮回,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因缘。现在有不少关于前后世的书籍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02
佛门中,为上师者应因材施教,学法者当依法修学,此为治学之本。因此,大乘教法既非个个可传,亦非人人皆能得修,必视乎其因缘方予以定夺,绝不能教法泛滥遍施,此为法义之
学佛常识时间:2023-08-31
索达吉堪布:大乘佛法去除痛苦、得到快乐的方法有何殊胜之处?问:大乘佛法去除痛苦、得到快乐的方法有何殊胜之处? 索达吉堪布:诸佛菩萨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快乐,必须要有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5
陈大惠:让您和家人远离灾祸的真正原理,绝对受益终生陈大惠先生:40岁,央视闻名主持人,曾任《东方之子》、《经济半小时》、《对话》等栏目前主持人,是一位资深制片人。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2
陈兵:大乘根本加行论 加行,又译方便,或称前方便、方便道、前行、道前基础,指正式修行之前的必要准备。就象行军之前的备办粮草,出车之前的加油打气,正式修道之前所修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7
祈竹仁波切:有人说小乘是低级佛法,大乘行者不应修持,对吗 问:很多人说小乘是低级的佛法,所以大乘行者不应修持,这是对的看法吗?答:轻视任何部份的佛法,都是极不善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2
这四位当中到底哪位不是《西游记》中的人物?据说公务员考试曾有这样一道题:下面选项谁不是《西游记》中的人物?A. 张百忍 B.唐三藏 C.吕洞宾 D.嫦娥项吕洞宾是八仙之一。
修行受用时间:2023-08-08
与其追求绝对真理,不如做好自己单智禅师的门下有弟子数百人,其中仁惠、香严最为优秀。有一天,单智禅师正在休息,仁惠冒冒失失地闯进禅室。单智禅师听到有人进来,便转身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佛教小故事时间:2023-08-07
生西法师:婚外情是绝对不行的问:顶礼法师!经常听到有人说,婚外情属于邪淫的行为,是堕入恶趣的因,应该阻止。但又听人说,万法因缘生,婚外情本是一段前世未了缘,必须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04
有机纯植物生活 与您相约上海唤觉眼下一股强劲的维根浪潮正在兴起,似乎乾坤即将倒转,人们开始从心而活,低调而不伤害的生活方式悄无声息的占据了舆论主体,众多前卫之士
素食养生时间:2023-07-27
第五章:大乘佛法话说在鸠摩罗什未成名之前,以萨多为首的五位论师是剡宝国国王的座上宾。国内每遇盛典,都由他们主持,因之,他们除了有优厚的报酬,还享有盛誉。当有天鸠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时间:2023-07-23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悯」跟仁爱、慈悲的心相应,怜悯别人错误的行为,或者是怜悯别人有
念佛感应时间:2023-07-23
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因果是隔代受报的,比方说你吃素,有些人吃素身体不好,他就怪罪吃素,说吃素让他身体不好,这不合道理,你身体不好是因为你前生的杀业,这跟吃
素食心得时间:2023-07-19
大乘论大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等。相对于小乘论而言。一般把阐发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以及注解大乘经的著作,都称为大乘论。历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11
小乘佛教是什么?经典有哪些?(佛教解释)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主张恪守戒律,严守原始上座部佛教的戒律,注重上座部比丘众的自身的戒律修行。小乘佛教的主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10
大乘是什么?(佛教解释)「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乘」运载、运乘之含义。谓之诸大菩萨众将无量无边众生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10
我们都承认自己是大乘佛弟子,那么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菩提心,我们自己有没有菩提心呢?举手之劳就可以帮助很多众生获得饱足,远离三恶道。这样的事情尚且不做,还口口声声说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下面是这一品的总结偈: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华智仁波切谦虚地说:虽已获得暇满人身,可修法上还是特别欠缺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3-03-30
你的心跟你所念的经一样《占察善恶业报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当你做什么事,你把这个事情做好,完了把这个事情做好的功德,自己不贪恋、不执著,回向给众生,让他们得幸福。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2-08-10
古语有云:“积德行善,远泽儿女近泽自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积德,福荫子孙。父母积德行善,必定有庇荫子孙的余福。而若造下恶业,自然家族早败,儿女遭殃。可见
素食师兄时间:2022-08-03
23人全部遇难,唯独他神奇活下来,原因你绝对想不到光绪年间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江苏的贾先生,在上海租界一洋行工作,深得老板信任。端午节前,老板派他去城南一带收欠
素食之道时间:2022-04-29
◇三皈依开示◇听经闻法 当愿众生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每一部经、每一部论,都告诉你修行的方法,像我们念《金刚经》的人,有没有想一想《金刚经》说什么?你怎么样依《金刚
环环素食时间:2022-03-28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
圣严法师时间:2022-02-21
《集颂》:诽谤大乘菩萨藏,背舍佛说深广法。说像似法乱正教,以自爱乐令他转。菩萨藏就是指大乘,深广法也是指大乘。天台宗讲的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其中别教是指大乘
仁清法师时间:2021-07-22
一切大乘经典都是由佛的大慈悲心、实相般若所流现出来的智慧灵文,被称为佛的法身舍利。摩诃迦叶说那些肉身舍利就让那些国王大臣去关心,我们僧团要关心佛的法身舍利。上根
大安法师时间:2021-07-18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
其他文章时间:2021-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