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命观:我走我前路――六趣众生
第248期明觉文:陈沛然
佛家如何看生命?
佛家如何描述众生世界之生命观?
人会去哪一个世界呢?
生命方向由谁主宰?
谁人带领你去哪一趣众生之生命?
佛家对生命的分类与科学的分类排位,有何不同?
为何生命价值有高低之分?
从西方的民主制度看生命与佛家的生命观有何不同?
佛家的生命观是不是宿命论?
「六趣众生」之语意分析
「六趣」(六道)表现佛家的生命观,这是从佛教的观点去看生命存在。现加上哲学的解释、宗教的意义、语理的分析、哲学的方法等进行诠释,目的是要开发佛教的内在精神。
首先从「六趣」的分类去看佛家如何看待生命。
这个「趣」字是解趋向,古时「趣」字与「趋」字相通。
这个「趣」也可解作「倾向」,显示一个 disposition、orientation,解作倾向、趋向,这是「趣」字本身的意思。
「趣」字是由「走」与「取」合成,表明是自己走去取。
「六趣」的「趣」字解倾向、趋向,它本身是一个动词,而「六趣」的「趣」字由动词变成动名词。动名词本身的含义是表示一行为动作,从活动变成名词。例如,run(动词)变成 running(动名词),表示活动、动作的意义。
佛家如何描述众生世界之生命观?人会去哪一个世界呢?
此过程是一种活动,人是活动的主体,是人做动作,是人自己行出来的,此显示活动的意义。如果用佛家的专有名词来说,可名为「业」(karma),由作业而带领你趋向某一个生命方向,如此显示了活动意义。所以是动名词(gerund)。
生命方向由自己主宰
「六趣」之「趣」字,经由语言分析而得出其哲学意义: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趣」,因为众生各自实践活动或实施行为活动,通过作业的活动,由作业者(行为者)而形成不同的「趣」。
作业者即行为的主体,你自己是自主的个体,自己主宰自己的行为,作了业之后,这活动带领你的生命趋向某一道。
简单地说,做好的行为、作善的业,便会带领你走向好的世界;如果做恶事、作恶业,便会带领你走向不好的生命存在类别之世界。
此背后显示佛家的自力、自我决定、自我主宰的精神。通俗地说,就是自作自受的精神。
谁人带领你去到天趣、阿修罗趣、人趣、畜生趣、饿鬼趣、地狱趣?
答案就是你自己的行为作业之活动带领你趋向那一趣。「趣」字把「倾向」、「趋向」之义作概念性的思维,就好像走向一条路。所以,「六趣」又名「六道」。
平常说的「六道众生」之「道」。以「趣」字解倾向、趋向,都是概念性思维。「道」解道路,则很清楚是一个图像性思维,或图像概念,用具体的路来象徵。「六道众生」表示道路是由自己走出来,是自己选择,自己行出来的。
生命价值分高低
「六趣」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是「三善趣」;一是「三恶趣」。佛家描述生命,对生命的看法不是在同一水平的。
佛家对生命的分类是含藏著价值观念,换言之,在价值上有排列之高低位置。安排生命存在的价值是分有高低差别的。
在地狱趣是最惨痛的,其次是饿鬼趣,再其次是畜生趣,这是「三恶趣」。
另外是阿修罗趣、天趣、人趣,这是「三善趣」。
「天趣」的福报优於「人趣」,但「人趣」的觉性高过「天趣」。
「三善趣」的价值高於「三恶趣」的价值,「善」优胜於「恶」。「六趣」显示众生可以努力向上。
在科学的世界中,研究昆虫与研究人的意义是一样,在生物学上,把生命进行分类排位,以简单或复杂的功能来排列,将单细胞与人作不同的分类,这类排位没有好与不好的问题,纯粹是一种客观的排位。
单细胞的功能十分简单,所以排在最低级,此不是一种岐视,而是从一个客观的标准而来:就是靠功能结构而决定此一单细胞的分类排位之高低。人是最复杂的功能结构,所以排在最高级。
这儿并不含有好或坏的价值观念,自然科学的排位并不包含价值观念在内,虽然有排位之高低分别,但是与佛家对众生界的排位意义不同。
科学不会告诉我们做人的价值优於做畜生的存在价值,但佛家则会提供这种价值取向,而科学则要抽离这种对生命的值观念,不带有价值判断,即是 value free。
从价值判断中释放出来,不带有主观价值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生命,这是科学的态度、对生命的看法。佛家与科学对生命有不同的态度。
在民主社会的选举制度中,每人只投一票,不管你的身份、职业、性别等之分别,这种选举的排位是「个体平排独立化」,所谓公平的原则,就是人人独立化地平等。
佛家对生命的看法就是不要同一水平化的观点,人生的上进及目标要通过自我努力实践,依自己的正当行为可以循序渐进,向上精进,从佛家的生命观来看「六趣(六道)众生」,显示众生可以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
西方的民主制度与佛家的生命观之不同,在於佛家对生命的态度不是「个体平排独立化」的排位,是有高低价值的观念。
例如做菩萨优於做缘觉和声闻的价值。做人的价值优於做畜生的价值。
民主的选举制度是「个体平排独立化」,其基础在於量化(一定要人多),每人只投一票,多票者获选。
而佛家的生命观就不是「个体平排独立化」、量化的观念,而是一个质的观念。
做人与做畜生,同是一个生命个体,但是两者的存在价值就是有差别,做人优於做畜生。
六道众生
在六道众生中,「人道」及「畜生道」较为容易理解,「畜生」又名「傍生」,其中「傍」字解侧边,是为不正,是偏差的生命形态。「畜生道」是走偏差了的道路,畜生这一路向根本不是正途,这是依佛家的立场去看,畜生之道不是走向成佛之正路。
「天趣」则是天界的众生。他们过著很快乐和幸福的生活,这儿的天界众生有褔报,但不同西方所言的「天使」。西方的天使是一个灵魂,再没有死亡,是一个永恒的存在。
佛家所说的天或天趣不是永恒,仍然是有生有死的,不是最高的境界,佛家最高的境界就是佛世界,天趣在六道之中,其福报排位最高,有很好的善报、褔报。
另外,「修罗趣」之「阿修罗」一词解「非天」,其本来存在的界域是在天界,虽具有天界的褔报,但没有天界的品格,缺乏天界的特质;虽然投生天界中,但其品格却是好勇斗狠,容易嫉妒,容易发脾气。
又「饿鬼趣」中的众生其所看见的食物不是食物,不能进食,食物放进口中,一开口便喷火焰,烧焦食物,不能进食。
其躯体之结构是咽喉十分细小,肚子却很大,由於喉咙细、肚子大,食物不能进入很多,所以由朝到晚都捱著饿。
另外,对其他众生来说是可食的食物,对饿鬼道的众生而言,所看到的却是污秽的东西,明明是一条很清澈的河流,对饿鬼的众生来看却成一条血脓的臭河。
又「地狱趣」中的众生,整天受著各种的酷刑,如上刀山、落油镬、开肚、锯脑……等。整天活在受苦中,极度凄惨。
以上为六道众生大概的内容。人要去哪一道,其实是由自己决定,并非由命运安排。
佛家的生命观不是宿命论,不是定命论,不是决定论,每人我走我前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生命选择方向。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4
鬼道众生的故事:借住一下 借住一下南宋时,有位叫司马文宣的人,平时虔诚信奉佛法,也时常礼请僧人来家中诵经念佛。司马文宣有一个弟弟,兄弟俩平日感情很好,经常在一起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5-01-24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1
你若不度,它就把你拖到地狱里去。◎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善知识,你们应该要知道,众生是在自己心里。自己心里的众生,有善的众生,有恶的众生。善的众生,自己知道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0
慈善根力的无作妙用,能顺应众生的需要,出现为众生救苦救难的神奇现象。这种感应很难说是由于佛的力量,还是由于众生的力量,还是由于佛与众生和合的力量。非自非他,非自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9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每一部经、每一部论,都告诉你修行的方法,像我们念《金刚经》的人,有没有想一想《金刚经》说什么?你怎么样依《金刚经》修行?不注意这些问题,只念文字而已,念了三年还如是,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9
这时莲花王太子来到了丛林中的一棵大树旁,铺上了吉祥草,于其上安坐,并且开始观察,以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够让他远离世俗的缠缚,而来从事修证成就无上菩提与广度一切的众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5-01-08
【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地藏菩萨就有这么大的加持力,有什么下地狱的罪业,他都给你免除。在地狱门口守着说:这是我的弟子,他信仰过我,不让他下。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8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给众生最后一次机会被疾病严重折磨的时候,你至诚去念佛,就能够在弥陀名号当中超越这些,至少会减轻很大的痛苦,绝对不会想去自杀。死刑犯在临刑的时候,跟他讲阿弥陀佛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9
地藏与地狱众生世间有捣毁佛像,毁谤佛法,及做杀、盗、邪淫、恶口、两舌的恶人。死了就下无间地狱。何谓无间地狱?此地狱说来很可怕。地狱周围万八千里,高一千里。四周上下,
地藏菩萨灵感记时间:2024-12-20
无量时日之前,赐慰如来出世并为众生宣讲佛法,令众生得以摆脱老、病、畏惧之苦。他对贪欲炽盛众生宣说不贪法;对嗔心强烈众生宣说无嗔法;对愚痴众生宣说智慧法;对贪执禅定、
禅宗公案时间:2024-12-17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有人说,每天晚上放《地藏经》给众生听,给自己过世的亲人听,对吗?这和刚才讲的是一个道理。《地藏经》是给自己讲法的,是度自己的。我们度了自己,也就度了他人了;度了他人,也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2-05
【原文】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亦当堕于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地藏经》【注释】如果有这样的众生,他们肆无忌惮伤害佛陀,让佛身上流血,或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2-05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唐受诸辛苦。——《大宝积经》【注释】众生都在六道中不断的轮回,不断的生死,受尽诸苦,而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贪嗔痴三毒。贪是贪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2
智渡法师答:众生能度尽吗?地藏经里提到,地藏菩萨要度空地狱和六道众生才会成佛,《金刚经》里也问到众生是否会度尽,可是末学愚钝,不理解世尊的话。智渡法师答:彼非众生,非不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27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法门无量。而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但求自利。独善其身。大乘志在利他。广度群品。或问念佛之人。厌苦求乐。愿生净土。舍此娑婆。取彼极乐。但求己利。是为小乘。而菩萨发心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众生的别业和同分妄见因为有毛病了,才有虚妄生出来。在《楞严经》里,有一段文是讨论二种颠倒妄见的。什么是二种颠倒妄见呢?第一是“众生别业妄见”。别业就是和其他人不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2
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祗因无明妄动,是为大咎。从真起妄,迷上加迷,依惑造业,依业受报。由因感果,以善恶而定升沉;随业受身,现轮回而招生死。胎卵湿化,诸趣纷然;大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编者按:《不食肉经》全名《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大乘入楞伽经》中《断食肉品》记载:食肉者口气常臭,睡梦不安觉已忧悚。夜叉恶鬼夺其精气。心多惊怖。食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5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注解1)白佛言:白,表白;向佛陈说,恭敬发问,表白自心的意思。又,赞叹佛的话语,也称为白佛。2)唯然:应答之声,表示服从,表示同意,含有恭敬之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