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元春:佛教论人与自然
佛教论人与自然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与自然就交织在一起。人先是由自然的力量的威慑而乞求大自然的恩惠,后来,却因为认识自然到利用自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大有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29
-
刘元春:佛教当代社会价值论
前提:从文化全球化视野中看佛教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政治现象。全球化不是某一时段上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进程,它没有最终的状态和归宿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29
-
杨维中: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
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关于儒道佛三教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的是思想体系之间的渗透和思想家之间的交互影响问题。近几年,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纷纷投入到这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28
-
李向平:“生活禅”:佛教信仰资源社会化的成功尝试
人间佛教30年的发展,既是中国佛教信仰传统的继承与光大,也是当代中国佛教新传统的建构。其中,河北柏林寺净慧长老于1993年提出的生活禅信仰理念及其20多年来的不断实践,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28
-
杨维中:中国佛学 一、佛教创立(四)经典的结集与部派佛教讨论的问题
(四)经典的结集与部派佛教讨论的问题在佛陀入灭后的一百年间,佛教僧团发生分裂,此后数百年佛教分部流传。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部派佛教”,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27
-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三章 成就四妙加行 修入菩萨十地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三章 成就四妙加行 修入菩萨十地内容提要:四加行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菩萨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25
-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一章 菩萨无间方便法
卷二一切佛语心品第二第一章 菩萨无间方便法本章有三节一 如来藏无我二 四种大方便法门 三 意生身第一节 如来藏无我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23
-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卷三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 第六章 菩萨不立不生宗之二
第六章菩萨不立不生宗之二第四节菩萨应说一切法如幻如梦经文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如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白话解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23
-
宣化上人:胡涂的人生有何意义
一九八三年二月十日晚间 开示于万佛圣城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今年已经又过去了,第二年即将来临。这表示人从生到老死也是不知不觉,生老病死迅速交轮,人就糊胡涂涂
宣化上人时间:2025-10-23
-
刘先和:如何认识佛与菩萨
释迦牟尼创建佛学至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佛学历经沧桑,累遭劫难。但佛学以她不可灭的生命力顽强地生长,照亮着众生解脱之路,普渡众生走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22
-
方广锠:佛教古籍定级标准
佛教古籍定级标准佛教传入我国后,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干,以佛教和道教为羽翼的局面。与此相适应,古代儒、释、道3家的图书也分别庋藏、独立编目、各有特点、自成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22
-
方广锠:怎样读佛经—佛教研究经验谈之一
怎样读佛经—佛教研究经验谈之一方广锠初学者常把阅读佛典视为畏途,说:明明那些字都能认识,可是串到一起以后,就不知道它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好象看天书一样。其实,绝大部分佛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22
-
大安法师:觉明菩萨劝孝
天下大恩,莫过父母。父母而在,堂前活佛也。父母而没,犹可追报也。试思此身从何而来?何由而长?乃不能反本寻源,尽心尽力,敬事承顺。而至有结怨于父母而不顾,自利其妻子
大安法师时间:2025-10-22
-
林克智: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下)
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下)6、佛教金石碑刻鉴赏游众多的寺院,素有深山藏珍宝,古刹有名碑的美誉。我们去寺院游览观瞻,也可将此列为一个项目,相信会很有收获的。自古以来,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21
-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5:所谓的“佛教”
5:所谓的佛教佛教中的教,其本义是教育的教,佛弟子均称释迦牟尼为本师,所以佛与我们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师生关系。所谓宗教之说,实为一种世俗流变下的产物。佛教中的许多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20
-
大安法师: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有轮回这种说法吗?
问:佛教传到中国是在东汉的时候,那么“轮回”这种说法,应该大多数在东汉以后,在我们上古时期,就是夏、商、周三代的时候,有这种说法吗?答:中国上古时期的圣人也发现
大安法师时间:2025-10-20
-
雪漠:浅谈菩萨
浅谈菩萨菩萨并不专指某一个人,而是指利众精神,只要具有利众精神的人就是菩萨。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意为觉悟有情(让有情得到一种觉悟或者已经觉悟的有情)。而“觉悟有情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19
-
韩清净:十义量 佛教义第二
佛教义第二已辩世间有情今次当说佛所说教。唯佛圣教济拔有情出世间故,诸佛出世由悲愿故,种种圣教善方便故。云何佛教?谓诸如来言音所说,三藏所摄、三乘相应、十二分教。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17
-
陈兵: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佛教心理学年久资深,内涵丰富,除了在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世俗应用上具有的实用价值外,它最值得重视的用途,应该说在于对科学心理学乃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14
-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二章 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
第二章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当佛陀出世时代,印度大地上涌起了一派思想革命的热潮,民智大启,思路大开,各种新兴沙门集团的职业修道者们,通过对婆罗门教传统观念的批判,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14
-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九节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第九节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佛教心理学年久资深,内涵丰富,除了在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世俗应用上具有的实用价值外,它最值得重视的用途,应该说在于对科学心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13
-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五章 死亡、死后与出生
第五章死亡、死后与出生佛典中把众生一期的生命,分为生有、本有、中有、死有四大阶段,这里的有,为生存、存在形式之义。生有,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本有,指从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13
-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
第七章生死之超越中国佛教徒常说:生死事大,强调生死问题是做人应予严肃对待的头等大事。从佛法的眼光看来,人生、者、病、死、恩爱别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贫穷、灾祸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13
-
达真堪布:佛教的油子
达真堪布:佛教的油子很多人刚开始接触佛法的时候,壹提到自己往昔所造的恶业,还有点畏惧,有点追悔心,也有点眼泪,而现在胆子越来越大了,越来越没有那种状态了。恶业的
五福临门时间:2025-10-13
-
现代因果报应录:刻薄欺贫惨死街头
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邻居所发生的一件事。他说有一个邻居,平常为人非常刻薄,欺贫重富,十分势力。目前这一家已经娶了两个媳妇,一个由于家境较为富有,妆奁(俗称嫁妆)甚丰
因果报应时间:2025-10-12
-
徐恒志: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
一、端正学习教理的态度(一)佛弟子应该研究佛教教理我们知道,世间任何学问都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佛教是宇宙间的伟大真理,也是一种伟大的学术,三藏十二部多至八千余卷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10
-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六、三皈依的意义
六、三皈依的意义[《觉讯》原文为归字,今改为现代常用的皈字,编者注。]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受三皈依,三皈依是学佛的基础。今天我想把三皈依的道理简单扼要地分四点来说明: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10
-
徐文明:佛教与当代社会道德伦理的相互撞击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压抑已久的种种欲求,而民主时代的到来,自由程度的提高,多元价值观的涌现,使得传统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5-10-09
-
菩萨本生鬘论 第十卷
菩萨本生鬘论 第十卷圣勇菩萨等造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同译经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奉 诏译时分胜因本际如如。十善崇修流转无有。根本知见闻持具足。清净智能自性真实。听闻相
菩萨本生鬘论时间:2025-09-27
-
菩萨本生鬘论 第九卷
菩萨本生鬘论 第九卷圣勇菩萨等造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同译经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奉 诏译求彼真实无修可得。最上颠倒成就灾祸。善因无有憍慢情深。无我远离。是处伽蓝寂静无
菩萨本生鬘论时间:2025-09-27
-
李炳南:做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
居士人物时间:2025-09-26
-
希阿荣博堪布:跨越时空的因果对现世有什么意义
问:跨越时空的因果对现世有什么意义?如何起到断恶行善的警示?答: 严格说来,因果都是跨越时空的,因与果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时空点上。时空的间隔有长短远近之分,而这长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9-24
-
陈凯歌:我尊崇佛教,它在你忍无可忍之时能给你力量
陈凯歌:我尊崇佛教,它在你忍无可忍之时能给你力量 这是关于中国著名导演陈凯歌的一段采访,在其回答记者关于信仰的问题中,陈表示尊崇佛教,因其赋予智慧及宽容。以下为
佛学问答类编时间:2025-09-23
-
静波法师:不要理解错了佛教中的色不是你想的那个意思
静波法师:不要理解错了佛教中的色不是你想的那个意思静波法师 曾经亲见过一个人告诉别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色”指的就是女人……他还不说指男女,就说是专
佛学问答类编时间:2025-09-21
-
坦尼沙罗尊者答:假定恶行既已造成后,其业力不能够影响生命。在佛教的道德观里,是否存在一种“公平”的概念
坦尼沙罗尊者答:我们有时谈论业力的公平性,不过业力的运作形式与我们一般理解的公平性并不对应。以下稍作解释。业是动机[意志]。每一时刻体验的业力由三部分构成: 旧业的果
南传人物时间:2025-09-18
-
宣化上人:电脑电视等现代科技产品都是魔的力量
宣化上人:电脑电视等现代科技产品都是魔的力量现在最大的妖怪就是电脑,这东西发明之后,将人弄得如废物,毫无用处,什么事都要求教于它。它把人“电”得麻木不仁,令人委
宣化上人时间:2025-09-18
-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章 佛教与修行
第十章 佛教与修行信仰-信心与奉献有正知才能导向正信,唯有正信才能获得智慧。信仰应该是有神论的意识形态。但是,在佛教里却不存在「有神论」。有神论的信仰是导致心智闭
南传人物时间:2025-09-15
-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哲学
佛教与哲学佛陀的觉悟,不仅仅是智力的产物。在佛陀的时代,印度有很多学者,他们各自发展自己的思想和学说,有些甚至到各地去弘扬他们自己的思想和学说,或与其他思想家辩
南传人物时间:2025-09-15
-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八章 佛教的道德规范与修持
第八章 佛教的道德规范与修持佛教与道德佛教的道德规范,并非人类功利主义所缔造的道德规范。今天的世界一片混乱,传统的价值观被全面的推翻了,唯物主义无所不疑的精神,
南传人物时间:2025-09-15
-
现代因果实录:闲话素食
现代因果实录:闲话素食常有人问及素食品种少,味道单调,没有肉就不知道该如何做菜了,又说既然佛教徒吃素,却去买那种假的鸡鸭鱼肉之类仿真素食,羞羞答答地吃假,还不如
早吃素时间:2025-09-15
-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的两大部派
佛教的两大部派一个真正的佛教修学者,不应该执着于任何宗派。佛陀入灭后数百年,已出现十八个不同的部派,有各自的不同观点。这些不同的部派,基本是因为对佛法有各自不同
南传人物时间:2025-09-15
-
大安法师:受菩萨戒有什么好处?
你能求戒,得戒体,就能有相当的把握让你不去犯戒。如果你不去受这个戒,没有通过羯磨法得这个戒体,你本能烦恼的冲动,就容易犯那种错误。你受了戒,就有一种力量在阻断它
大安法师时间:2025-09-15
-
达摩难陀长老:祈祷的意义
祈祷的意义自然是公正的,不能以祈祷方式去讨好它。人类不是失败的动物,只有失败的动物才会乞求牠的需要和等待施舍。佛教认为人有潜力成为自己与宇宙的主人。人类是因为无
南传人物时间:2025-09-14
-
法增法师:法增比丘答:什么是佛教?
法增比丘答:佛教是根据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的教育,作为一个人的信仰,以佛的教法和实践为核心,而成为古代印度的一个独立宗教,时至今日,全世界各地都有佛教在传播,
南传人物时间:2025-09-14
-
法增法师:法增比丘答:佛教为什么有大乘小乘的分别呢?
法增比丘答∶在佛陀的时代只有一乘,那即是佛乘,释迦牟尼佛所教的道理;但是比丘众因为根基的差别,当时比丘众诵经者相聚诵习经,持律者相聚抉择律,论法者相聚论法,僧团就开始
南传人物时间:2025-09-14
-
法增法师:法增比丘答:如何辨别佛教是否是正法?
法增比丘答∶上座部佛教可说是现存的佛法里最纯的一派。在巴利三藏《长部》里的第十六卷中提到:「现在,阿难!如果你们任何一人这么想,我们失去了我们的导师不要这么想。只要
南传人物时间:2025-09-13
-
法增法师:解脱道与菩萨道
解脱道与菩萨道解脱道解脱道的行者包括所有声闻(Savaka)乘的修行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走菩萨道而求取无上菩提的,一些初接触佛法的人,若是没有宿世的善根,一听到要守戒,就已
南传人物时间:2025-09-12
-
生死无常,趁早求佛菩萨转业
江西丰城一电厂在建冷却塔施工平台倒塌,当前有74人罹难,在为他们超度的同时,道友们要明白,对他们来讲,既是共业,也是他们的定业,万事逃不过因果二字。由此可见修行转
因果报应时间:2025-09-11
-
金菩提叶佛菩萨画像亮相
金菩提叶佛菩萨画像亮相台北县新店市立图书馆展出难得一见的金菩提叶佛菩萨画像,佛像绘画名家觉妙玄明居士以来自印度的成道菩提树叶,利用真空镀金的方式,制成金菩提叶,
佛学问答类编时间:2025-09-10
-
麦迪娜向张亮讨育儿经,对女儿“菩萨心”,对儿子“硬核心”
麦迪娜向张亮讨育儿经,对女儿“菩萨心”,对儿子“硬核心”麦迪娜向张亮讨育儿经,对女儿“菩萨心”,对儿子“硬核心”导语:最新的一期《新生日记》中,麦迪娜与姜潮的小
佛学问答类编时间: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