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
余池明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的佛学教义博大精深。文以载道,体现大师思想的书信文章已经汇编为《印光法师文钞》增广、续编和三编,有大德赞誉说《印光法师文钞》是一部小藏经,这说明大师思想包罗之宏富。原因在于净土法门为至圆至顿的一乘圆教,圆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正如大师在与悟开师书中所说:“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余。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读大师文钞,稍稍分类,大师的教义在世间法方面涉及如何做人、胎教优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因果报应、儒家修身、对治烦恼、戒杀护生、节欲寿康、慈善功德等等世间善法,以及治国平天下之道和佛法对社会作用的论述,还有辨别外道、破斥邪教的论述;在出世间法方面有大乘经论的解释、戒为基础、净为归宿、净土超胜、禅净界限、净土宗要、念佛方法、念观音菩萨法门等方面的阐述,还有整理佛教、教制建设、丛林制度建设、佛教管理方面的主张。大师的思想教义虽然包罗很广,但并非漫无统序,而是以净土法门为核心圆摄五乘佛法,构成一个契合当代众生时机的完整的体系。
大师自己表述的八句纲宗最好的体现了大师的基本思想。这八句纲宗就是大师在在处处向弟子开示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大师民国十八年即将归隐时,有弟子请求临隐时赐一函,以为圭臬。大师回信说:“此八句,若能依而行之,为圣为贤,了生脱死,皆有余裕。”这八句虽十分简要,但义蕴无穷。试略述之:
1、圆摄五乘导归净土
佛法有五乘。(一)人天乘。人乘持五戒,得生人道。天乘行十善,得生欲界天。加四禅四定,则生色无色界天。(二)声闻乘。修四谛,得四沙门果。(三)缘觉乘。观十二因缘,得辟支佛果。(四)菩萨乘。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五)佛乘。行大慈大悲,成正等觉。“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摄人天乘,也摄声闻乘和缘觉乘。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是借儒家语言说佛法人天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三世诸佛之略戒经,故可以摄声闻乘和缘觉乘。“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四句是由彻悟禅师“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凝练而来,所谓通途就是指大乘佛法的共同要求,显然后四句含摄了菩萨乘和佛乘。“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说明净土宗的宗旨,在大乘佛法中拣别出净土法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净土法门为华严奥藏,法华秘髓,故是佛法的归宿。
2、统摄通途法门而又高超通途法门
大师又从大乘佛法的角度又把佛法分为禅、教、律、密、净五宗,并说明净土宗为各宗的归宿。大师开示:“如来一代所说诸法,举其大宗,其名有五。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此五宗者,悉皆显示佛之身口意三业,戒定慧三学,与夫一切三昧万德。固无可轩轾抑扬,拣择取捨者。然在学者修习,当详审与自己根性相契之法而修。一门深入,较为省力。而此五宗,无不以律为根本,净为归宿。此在佛世已然,况今末法时代乎。以净土法门,彻上彻下,三根普被,凡圣同归。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罪人,亦可预入其中。良由一切法门,皆仗自力。非到业尽情空,不能了生脱死。净土法门,兼仗佛力。若具真信切愿,即可带业往生。二法相较,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三编卷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也就是说净土法门为一切法门之归宿,是总持法门。
大师说净土法门“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表达了大师的判教思想以及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的关系。印光大师判一代时教为通途法门(包括禅、教、律)和特别法门(指净土法门)两大类,认为净土法门“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以一切诸法,溯其原始,无不从此法界流,要其终极,无不还归此法界。” 一方面,由一实相印开出三学,故三学一源,禅教律一致。一法具一切法名圆,净土圆顿法门圆收统摄一切法门。另一方面,由阿弥陀佛的弘誓愿力成立的净土法门,使博地凡夫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这是净土法门的超胜处。大师指出:“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续编卷上复陈慧新居士书)大师佛学思想的一个重点就是分清禅、净宗旨的界限和辨别自力、佛力的大小难易,以显明净土一宗的独特宗旨和殊胜利益,引导末法众生同归净土,获得即生了生死的利益。
大师在佛教净业社讲堂落成时撰楹联,标示宗旨说:“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 上联说:“法会宏开,教行并进,欲得千机普育,利钝齐修,是故略资通途,偏崇特别,以华严圆满菩提之妙因,唯在导归净土。”下联说:“讲筵大启,理事双诠,拟求万派朝宗,圣凡等益,由兹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大师在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中提示说:“人天乘,而兼菩萨乘佛乘者,其唯净土法门乎。盖人天乘,只修五戒十善,俱是有漏功德。惟此净土法门,乃能出三界,了生死。修净土者,必须敦笃伦常,恪尽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加以四弘誓愿,广大其心,自行化他。普令内而父母妻子,外而邻里乡党,皆修五戒十善,并修净土法门。以深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人虽系凡夫,实即菩萨。何以故,以心广大故。”阐明了净土法门圆摄人天乘和菩萨乘之义。
3、圆融世出世法 即人天乘而直达佛乘
若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角度来看,八句纲宗圆融妥善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侧重世间法,“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侧重出世间法。大师开示说:“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 圆融世出世法是大师教义的鲜明特色,在世间善法和出世间法中大师又有自己契理契机的抉择,这就是世间法强调敦伦尽分,出世间法选择念佛。大师说:“他人教人,多在玄妙处着力。光之教人,多在尽分上指挥。”大师曾自述自己的主义及念佛教义说:“对一切人,皆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无论出家在家,均以各尽各人职分为事。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人无贵贱,均以此告。令一切人先做世间贤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入圣,往生西方也。并不与人说做不到之大话,任人谓己为百无一能之粥饭僧,此其大略也。”大师的教义避免了两种偏颇现象,一是敦行世善和净业三福避免了那种批评佛教消极避世的误解和指责,佛教之人天善法自可以发挥淑世惠民的根本作用;二是以净土为归宿,由人天乘直达佛乘,避免了将佛法完全世俗化,丢掉佛教究竟解脱本旨的偏差。大师在指导各地莲社、净业社和居士林等在家佛教团体的修行中,都以八句纲宗为指南,这样大师的教义实际实际上是一圆融世出世法而且切实可行的人间佛教。事实上,大师的教义在民国佛教复兴尤其的在家佛教的发展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4、通过家庭教育普及佛化 治国平天下
大师继承中国五千年文化精华,发掘和阐发儒家教育思想的优点,善巧方便地应用于佛教的普遍教化。大师指出“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与大学欲治天下国家者,必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起,同一臭味。此儒门教人希圣希贤之无上秘诀。捨是而求,皆其末耳。”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师深谙儒家修齐治平之道,化导在家善信,由个人修身立德而化及夫妇,由夫妇而化及全家,由家庭而化及邻里,由邻里而化及整个国家和社会,“普令内而父母妻子,外而邻里乡党,皆修五戒十善,并修净土法门。以深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这就是大师教义所揭示的淑世善民,达到天下太平的路径。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和现代化,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和人伦的基本载体,因此以家庭为枢纽,提倡家庭教育和因果报应,既是淑世善民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广佛化的有效途径。
5、阐明因果报应 揭示治乱兴衰之源
在近代缁素中没有哪一个人象印光大师这样极其重视因果报应的阐发和提倡。在大师的教义体系中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因果。大师指出因果具有普遍性:“因果二字,遍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一般人误以为因果是小乘。大师阐明“讵知大乘小乘,总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灭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小果,是证阿罗汉果。大因,是修六度万行。大果,是证究竟佛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未之或爽也。所以不独世间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萨佛,亦不出因果之外。若谓因果为小乘,则菩萨佛,亦是小乘矣。”一般人以为因果浅近,大师阐明:“世间圣人所说因果,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作善降之百祥等语,辞简义赅,后人每习焉不察。出世间圣人所说因果,至为详尽。上智得以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中下之资,鉴于行恶而得恶果,行善而得善报,亦可勉于为善。虽穷凶极恶之人,亦有惮而不敢为。故因果报应,实彻上彻下之一法。或以因果报应之说,系属小乘。不知六度万行,亦是因果。如来成正等觉,乃至凡夫堕阿鼻地狱,亦无非因果也。”又指出因果深远:“又修净土者,当提倡因果。在上智之人,固本乎伦常,了知其所当为,与其所不当为者。对中下之人,若不将因果之说,详细剖明,报应事迹,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故因果为入道之初门。且笃信因果,亦自不易。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笃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还,一遇违缘,杀盗淫妄,且不可保,起惑造业随之。而聪明之士,犹或小视因果,以为此不过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称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实践,亦不足称为信也。” 因果报应,实为持身接物,淑世善民,希圣希贤,成佛作祖,自始至终之要道。从佛教修持来说,提倡因果的意义可以避免执理废事的邪见,树立正知正见。从世间法来看,大师阐明报通三世、转变由心的原理,为世人努力去恶,勉力为善,为改变世道人心向善指出了光明大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所谓,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
6、以佛摄儒阐明圣贤心法
所谓以佛摄儒,就是站在佛法的立场上,高屋建瓴地将儒家圣贤之道纳入五乘佛法的适当位置。印光大师发掘了儒家经典蕴含的三世因果和因果报应思想,批判了理学否定三世因果的错误认识。指出“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又指出:“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说,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福,六极,乃示前生之因,为今生之果。向,顺也。用,以也,得也。(一)寿,(二)富,(三)康宁,(五)考终命,乃前生修道修德所感之果。(四)攸好德,乃前生修道修德之习性也。极,穷厄也。威,义当作违,悖逆也。谓前生所作所为,悖逆道德,致今生得(一)横死之凶,与夭寿之短折,(凶与短折,合为第一。)(二)及身不康之疾, (三)心不宁之忧 ,(四)用不足之贫,(五)貌丑之恶,㈥身无能力之弱也。儒者昧于前因后果,一一归于王政,不几灭天理而诬王政乎。小儿生于富贵家则享福,生于贫贱家则受苦,岂王政分别令生乎。”大师阐明《大学》之道的关键“格物”的真正意思是格除自心的私欲,而不是朱熹所说的推极吾之知识为致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为格物。按照宋儒的观点,虽圣人也做不到。按照格除心中私欲之物的解释,正心诚意之事,即一字不识之匹夫匹妇,但无偏私之欲心,均做得到。大师在《儒释一贯序》阐明:“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 大师阐明了儒家大学之道的根本在于修身,修身的下手处在格物。大师揭示了格物的真义是革除人内心私欲之物,而显露本具的正智。这是愚夫愚妇也能够做得到的格物致知之路,与古圣贤之道相合,阐明了儒家圣贤心法。大师大力提倡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将儒家伦常之道摄归佛教人天善法。以佛教因果报应思想辅弼儒家诚意正心之道。这样发掘出来儒家圣贤之道永恒不灭的社会价值,为儒学的复兴指明了出路。因此,印光大师是儒释融通的大师,了然法师赞曰:“儒释并阐,贯彻融通,法雨遍洒润群蒙,导归净土中,德树长荣,普天仰高风。”
以上根据八句纲宗介绍了大师思想几个要点,归纳一下,大师的思想以净土思想为核心,主要包容涉及家庭教育思想、学校教育思想、儒家修身思想、因果报应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治国思想、诚敬思想、戒学思想、佛教制度建设思想、禅学思想、天台思想、观音思想等诸多方面,有待于教界、学界进一步研究挖掘、继承与弘扬。
佛学的现实论──十九年十一月在四川大学外国文学院讲──一近代两大思潮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二现实主义为近代思想主潮三佛学现实论与现实主义之异同四佛学之现实论五现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二)判别教法2.出世本怀(1)入佛知见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原夫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四)念佛实益1.现世利益重在往生亦有现益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极,亦能明心见性。非念佛于现世了无所益也。昔明教嵩禅师,日课十万声观音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三)选择念佛3.一心专称(1)专修之法念佛余行力用迥别积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尽还须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灵岩法要》伍、决修学疑难一、法门辨异㈠禅宗与净土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灵岩法要》捌、述个人行谊一、自行盛德㈠淡泊名利光之名心淡极淡极光之为人,绝不愿留虚名以污人耳目。但期临终仗佛力以往生,则所愿足矣。至于行履,有何可上纸笔,著述亦无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22.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义是什么?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第二章 雁塔感悟话说大哥见丹桂给三年前曾打过他的人写对联,心中甚为不解,忍不住上前质问,不想丹桂随口一笑道:“这有什么好说的?小人以怨报德,君子以德报怨嘛!”大哥听了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坐火轮船过海印光大师打了一个比喻: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印光大师当年住在普陀山,那个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独為特别法门於一代时教中,独為特别法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弘法,所说的一切法门、一切经教,唯独净土法门堪称特别法门。别的法门,你不修戒定慧、没有达到断惑证真,肯定不能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501、临终助念的重要作用是什么?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春,大师去宁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当时已经有三艘火轮船轮渡可以每天往返,交通比较方便。大师坐船,当天就到了阿育王寺,办好挂单手续,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协助化闻请藏经,南下安单法雨寺光绪十九年(1893年),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到北京请大藏经。大藏经是朝廷组织刻印的,请大藏经也要向朝廷申请,经过皇帝批准颁赐才能得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民国二年(1913年),北京法源寺住持道阶法师做佛诞纪念会,以释迦佛像为徽章,去参加纪念会的人都佩戴一枚。这是国内第一次以佛像做徽章。事后道阶法师来普陀山,送给印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南五台距长安县城20公里,由五座山峰组成,俗称五台,即大台(又称观音台)、文殊台、 清凉台、灵应台、舍身台。每当天清气朗时,登上西安古城城垣便可看见南五台。这里山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印光大师讲故事 之 往生篇《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云: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著名实业家张謇是通过他的门生江谦(江易园)与印光大师结缘的。1925年,通过门生江谦的介绍,张謇给印光大师来了一封信表示敬仰之意。大师回信劝张先生念佛,信中说:今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大师为近代之高僧,众所钦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时间所能叙述。今先略述大师之生平,次略举盛德四端,仅能于大师种种盛德中,粗陈其少分而已。一、略述大师之生平大师为陕西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2
人之修福造业,总不出六根三业。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属身业,后意根属心,即意业。三业者,一、身业。有三:即杀生、偷盗、邪淫。此三种事,罪业极重。 学佛之人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8
一、 供养:(香)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二、 礼敬: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一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居士编竺摩法师鉴定十六画十七画十八画十九画廿画廿一画廿二画廿三画廿四画廿五画廿六画卅三画十六画【器界】 器物世界,是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5
1、很多居士认为:皈依只是形式,佛法修行注重实质,从而错误地认为皈依是不重要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2、我们平时说皈依只是形式,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聂云台居士是清末大臣曾国藩的外孙,在1920年任第一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成功人士。抗战期间,上海会长崇尚华丽,奢侈成风。聂云台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贪名之戒药师山紫虚居士壹、前言人在世间活动面对世间各种境界时就会产生各种喜爱,喜爱到了某一个程度以上就变成贪。人贪的东西很多,如贪钱、贪色等皆是。对于贪求财色一般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十卷紫虚居士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文 第一卷紫虚居士注解--------------------------------------------------------------------------------此为楞严经的名称。本经之全名为大佛顶、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七卷紫虚居士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一、努力寻悟人的自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连孽障重重的一阐提也不例外,这一观点经孤明先发的道生法师论证后,大概今天不会有人对此持有疑议了。那么,为什么一切众生又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现在我讲一讲如何念佛,我们念佛人人都会念,人人还不太明白,人人都念,人人还都不太得力。什么叫真正念佛,如果给它下个定义就是:无心是真正念佛。什么叫无心念佛呢?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三课 无间地狱与阎罗王地狱意谓地下的牢狱,分为根本、近边、与孤独三类。此在第二十四课课文及其注释中,已略说其情状,惟众生恶业,广泛重大,因之地狱器品,亦至繁多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1.大家都没有天眼,不曾看见过极乐国,也都没有神通,不曾到过极乐国,所以不应执定极乐国为有,若执为有,便是武断,这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天眼和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十一、作观想以留印象观想念佛,在净土法门中,颇居重要,能使行者存留甚深印象,在识田中,以引动极乐国的整个庄严境界。观法虽然广大深玄,然而观其少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十、善现言:六波罗蜜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若行施时,以有所得为方便,著三轮而行施:起自想、他想、施想, 是名世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1.三十七道品,为修佛法的主要科目。修四念住,则于身、受、心、法四者,能得到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正确认识,奠定了出离世间的基本观念。修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净土三经的伦理思想特色第一届净土会议论文 东南大学佛教研究所 董 群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宗经,从大乘佛教伦理的角度看,也是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王占元居士往生纪实王占元居士,男,八十三岁,河北省唐县人,一生务农,小学文化。有三男二女。为人善良,对子女慈悲疼爱。子女也都很孝顺。二○○三年九月。经医院查出白
净土往生时间:2024-10-23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天台佛学本性胡晓光中国佛教哲学发展到隋唐之际,可以说是全盛的顶峰时期。这时候,在中国汉地的佛教其盛况甚至超过佛教的发源地印度。那时候,佛教典籍十分丰富,据记载,尽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0
支遁大师的般若性空思想蔡惠明支遁大师(三一三—三六六)字道林,俗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他是东晋时代的高僧,当时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郎色宗(学派)的代表人物。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0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释印顺“人间佛教”思想之特质评析(三)四、略评释印顺以人本之立场阐明其“人间佛教”思想,并以之抉择、判摄全体佛教,在相当多的方面表现出与传统佛教相异之旨趣。下面就其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禅宗思想渊源 第二章《起信论》与禅宗思想《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全1卷,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3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其主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
禅宗思想渊源 第十章《涅槃经》与禅宗思想中国禅宗思想的两大重要源头是般若思想和涅槃思想。般若之学自东汉传入东土以来,译经事业蓬勃发展,随着般若类经典的旧译臻于完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